诠释《西北棍王》一名的真义--揭批“拳贼与西棍的现状”
西棍在天水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休闲大视野西棍在天水市的发展现状研究赵晶晶(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局势。
本文选取西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天水市进行了西棍的发展情况的主题调研,得知了西棍在天水市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例,阐述传统竞技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比较符合西棍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天水市;西棍;发展现状与措施西棍是指起源和流传在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西北地区、“传承有序,体用具备,理、法、势齐全”的传统棍术的统称,包含有大杆子、长棍、条子、鞭杆、链枷等各种棍术体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西棍为研究对象,探寻西棍在天水市的发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棍术的典籍资料,掌握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对西棍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2实地考察法走访一些天水市的武术馆、当地武术协会、历史博物馆等,了解了天水市棍术的现状与技术特点,以及西棍在天水市的武术艺人之间的传承方式。
3访谈法拜访了天水市个有名的老拳师、西棍传承人,高校武术教师、学生、历史系教授等,通过他们的言语交流,对他们知晓的有关西棍的情况进行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西棍在天水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方面的现状分析我们走访调查了若干个学校的学生是否了解西棍之后,发现很多孩子对西棍本省的知晓率是非常低的,这也和当下的文化冲击是有一定的关系,现代教育大多应试教育,更多的学校和家长把孩子们的时间都花费在了文化课的徐熙上,对于实际的体育教师是非常缺少的。
但是到了高中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转向体育专业学习,想要报考体育高校,所以在西棍的学习上面数据会有一部分不同。
另外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西棍的,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的是即能锻炼,而缺少对体育专业化教育,在调查天水师范学院的调查报告中发现,该校的学生只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主要是各种拳法为主。
论陇右传统棍术
陇上拳 家存古意,犹 自高谈常燕山。【 2
这是 说 甘肃 的武 术玄 虚成 分 比较少 ,并 且保 存 了不 少古 典 内容 。正 因为 如此 ,他 在研 究 甘肃棍 术上 下 了大 功 夫 ,并且 指派 弟子 王 天鹏 、罗 文源 ,以及稍 后 的 邸世礼 、管 其泰 等 专心 致志 于地方 棍 法 的调研 与 整 理 ,并 提 炼 出 了贯 穿 着 “ 通 备 劲 ” 的天 启 棍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过千余年岁月的洗礼在陇右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域武术文化迥然有别其风格特点突出的棍术鞭杆体系为西北陇右的地区武术流派的形成开辟了路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今日洋洋之大观的棍术武艺和确立了陇右棍术武艺在中华武术中的显赫地位
2 0 1 3 年7 月
天水 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s h u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l 。 3 3 No . 4
变 化 多端 。
现 在 西 北 地 区较 为 流 行 的 鞭 杆 和棍 术套 路 有 “ 缠海 鞭杆 ” 、“ 五 阴 、七手 十三 法 ” 、风磨 棍 、天启
师在 “ 棍”这门学问上 ,传授严 ,讲究多 ,一招一 式 ,饶有 古 意 ,更 引 起他 浓厚 的兴趣 。以 “ 条子 ” 而 言 ,这个 词 在 明代 武 术 资料 中多 有所 见 ,但 在清 末
棍 是 甘肃 武艺 的标 志 ,棍 的种 类很 多 ,长棍 一
般被叫做棍或条子 ,长度与人在站立时眼眉高度相 等 ,所 以在 甘肃被 称 为齐 眉棍 ,或五 尺棍 。短 棍一 般被称为鞭杆 , 长度为使棍者 的一臂加一肘 ,民间 称 之 为三 尺棍 。 由于 甘肃 人对 棍 有着 非 常特殊 的感 情 ,还亲切地将各种棍统称为 “ 柴货” ,把练棍叫 “ 耍柴货 ” 。也 许 因 为 交 通 闭 塞 ,文 化 传 承 相对 稳 定 ,甘肃竞完好地保存着经典的古老武艺 。例如棍 里 面的 “ 条子” ,还 有 棍法 中 的许 多 术语 和训 练 组
早年间拍摄的临夏武术名家卢建玺先生演练的西北名棍天启棍,值得一看!
早年间拍摄的临夏武术名家卢建玺先生演练的西北名棍天启棍,值得一看!在人类军事发展史上,棍为兵器之源,被兵家誉为“百兵之首”简称“殳”,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目前,棍已经成为我国武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沧桑,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套路,人们根据不同地域的武术特色,将中国武术概括为“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而其中美誉为“西棍之冠”的便是被我国著名武术家杨宝生题词“西棍名流、天启正宗”的陇右一绝——天启棍。
追溯天启棍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甘肃临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就以历史的沿革为脉络看看天启棍在临夏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天启棍的渊源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以“大河之州”美称河州,又称枹罕郡、导河县。
临夏地处边鄙,东临洮河,南依太子山,西与吐蕃接壤,北傍黄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历史上,此地民族杂居,文化落后,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手工业不发达,而且自古以来战事纷繁,百姓为了保家护院不得已而习武防身,于是此地习武成风,百姓或多或少会点拳术。
在封建社会旧时代,百姓习武是为了抵御外侮和强身护家,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习武逐渐成为人们强体健身的一种肢体文化。
自古以来,因临夏在河湟地区所处的战略位置,战事频频,老百姓为了自保,一旦发生战乱,民众常常拿起最简单常用的兵器即生活中常用的木棍、柴棒来御敌自卫。
在用木棍柴棒来防御来敌的过程当中,人们逐渐发现木棍虽简便实用但也需要有操练章法,久而久之,使用者开始讲求木棍的演练方法;由此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演练方式不尽相同的棍术训练组合。
刚开始,练棍者众多,技法各异,多以单头棍表演形式为主要风格。
到了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天启棍法传入河州。
这种棍法与众不同的是以“双头揭打”技术为训练模式,有条子、棍子等演练套路,有折子、排子、排棍、刷桩等实战技法。
天启棍法是从外部源流传入临夏北塬片区的传统棍法,也是蜚声我国武坛“西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续谈
续谈<西北棍王>之《疯魔棍》
再看《西棍》与剽窃者
马德
在西北兰州地区,有传承记载约有二百年历史的《疯魔棍》所含短棍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探海十八手”(俗称探海只打十八下)、“疯魔四趟”等,一直声震武林,得到武术界仁人志士的喜爱。
《疯魔棍》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遭到过个别人的臆造、托古、剽窃之侵害,但最终将别有用心者被揭批的体无完肤,颜面扫地而告终。
在近三十年里《疯魔长短棍法》又由惯于剽窃者的代言人以“同音字”“谐音字”等低级手段进行剽窃、臆造,试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始终未成气候,却让武术界同仁发指!
于此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近200余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武术界与武术相关的各类书刊、报纸、杂志、期刊等文稿中从未发现有关《疯魔棍》之类的事宜,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过“南京中央国术馆独创疯魔棍概述”的文字。
但此虚假文字内容当时即遭到揭批后捲旗落幕告终。
奇怪的东西或现象见多了也就不奇怪了!最近几个月里,网上疯了似的到处是“疯魔棍”的字样在无力的飘扬!
真可谓一夜成精!冷静想来,可能是看到了商机!有利可图!也有可能是以往的剽窃者采用的另一种手段,看来也只是为“名”“利”二字所误!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里,我写文章、出书只为把《西棍》的精华《疯魔棍》及所含短棍鞭杆正本清源,推向全国和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我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眼睛是试金石,会让那些惯于给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的现在制造混乱、给后人留下麻烦者明白:“道”与“义”是两把悬空剑!在祖国春光明媚、一日千里大好时光的今天,做好人好事、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22018年5月26日。
西北疯魔棍格斗术
(五)双阴把
1.乙上步,向甲挺棍直刺,甲向乙右前方跨步闪身(跨左脚,跟右脚),同时双手阴把握棍猛力劈压乙棍(图9)。
2.接上式,甲迅速顺乙棍向上滑击乙之手、臂及头顶部(图示略)。
要领:跨步闪身与劈压乙棍要同时进行,不可脱节。顺杆滑击要在压住乙杆的瞬间进行,以免劲力变老而被对方所乘。
(六)老君拄拐
1.乙上步持鞭杆向甲当头猛劈,甲迅速右转身向自己右后撤右脚、跟撤左脚,同时左手随转身之惯性从左后方猛力抡鞭杆经身前下砸乙杆(图10)。
2.上式不停,甲向左迅速拧腰转体,重心左移,同时左臂内旋持鞭杆向乙头部反手猛提扫(图示略)。
要领:甲闪身撤步与砸劈乙杆要协调一致,并充分利用撤步转身的惯性抡圆鞭杆,发出整劲。劈砸乙杆时应尽量靠近乙手,以防其变招。反手扫击要拧腰转体,以身带杆,打出横劲。
西北疯魔棍在技击格斗的实际应用中一般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当然每个层次之间并无十分严格明显的界线)。初级层次一般是“先防后攻”(即先挡开对方的兵器再进攻);中级层次是“攻防合一”(即在防守对方兵器的同时顺着劲路直接攻击对方,防守与进攻之间毫无断续,一气呵成);高级层次是“不招不架”(即在对方持械进攻的同时,我不与对方的兵器相接,利用灵活的步法与身法“随闪即进”,直接攻击对方持械之手臂部位或其它部位,此即通常所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要领:甲闪身上步与抡棍贴乙杆下劈要高度协调,动作应疾如闪电,果断准狠。
(十三)斜提势
乙上步挺棍直刺甲方,甲向乙右前方闪身上步,同时双手阴把握棍猛力斜提乙手(图19)。
要领:甲闪身上步与提击乙手要高度协调。提棍发力要以身带棍,冷脆刚爆。
(十四)金鸡独立
乙进步持棍点刺甲左脚,甲速提左脚使乙棍落空,同时双手持棍猛力点击乙手(图20)。
西府秦腔君臣人门棍的归韵
西府秦腔君臣人门棍的归韵西府秦腔又称为“西路秦腔”“西路梆子”“西路戏”“西路乱弹”等等,它是以陕西宝鸡(主要以岐山、宝鸡、风翔三县为主)为中心,波及西北五省的一个秦腔剧种,也是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是构筑秦腔发展史中的一块重要基柱。
探究西府秦腔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及其声腔特点对于弘扬秦腔文化、继承和保护西府秦腔艺术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府秦腔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西府秦腔,其身上流淌着正宗的炎黄民族的血液,跳动着上下几千年周秦文化的根脉,散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神韵,舞动的长袖里飘荡着几千年的金石古风,西府秦腔生成于宝鸡这块丰腴的土壤上,广布于中国戏曲色彩斑斓的长廊。
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炎、黄二帝的农耕文化分别起源于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和“姬水”,文献中发现的最早的“弹歌”就是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此外,《下谋》《扶持》据说都是炎帝时期的歌谣。
这些简约的文字配以莫测的音乐歌唱再投足而舞,不仅反映出综合艺术的发端形式,也是道地的中国戏曲文化的序曲。
古书《三皇补》载,炎帝为达天人和谐,求得先民安康、生态平衡,创立了“蜡祭”:“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蜡祭仪式时,百兽率舞,击石拊石,驱疫除鬼之祀舞不仅盛大而且隆重。
这不仅使人想起当今宝鸡流行的民间社火游艺,也想起西府秦腔戏俗中的“打台戏”:凡庙会戏,首场必演《大奠酒》,依序上三个天官、五个星,四龙套,四角子及八仙,谓之“安神戏”:次演《封王》或《佳封相》,谓之《敬老郎》,后出正戏。
一般会戏开台演神戏,脚色以神面全出,举行打台、祭祀.还愿.庆迎)神、驱邪、祝福、安祥等仪式。
加演戏单以外之戏,曰捎戏子。
3000年前,周人沿着渭水迁入关中宝鸡,以周原为都城,传播姬周文化,其后又不足百年,一举灭商,建立周朝。
“殷尚鬼,周尚文。
”周人何以尚文,在这雅文化的背景之下,深藏着炎黄文化的根基。
西北棍 术之天旗棍
西北棍术
临夏:“天旗棍”始源及传承人志。
古枹罕“天旗棍”传自清朝咸丰年间,第一代传授人兰州杨国琪(回族)别称杨学栋,尔后在古枹罕历代门徒的发扬光大之下,咸为古枹罕棍术一绝“神棍”,它的主要特征是“你打我是我不见,我打你是如掰蒜,”并且在使棍时有见人不见棍之称。
天旗棍乃实我使用棍法,岂非花拳绣腿,因而在全国特别是西北五省享有崇高的成就。
“天旗棍”由“五轮”“五折”所有组成,用法各异,下面将古枹罕“天旗棍”也就是古河州穆斯林“天旗棍”法传授人提供如下:
“天旗棍”传承人表。
壳子棍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困境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0月第4卷 第10期壳子棍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困境研究高锦文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壳子棍是甘肃西棍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今秦安县高家屲,高氏先祖历代有尚武之风,祖辈演练棍术,棍法精悍,棍技超群。
壳子棍也有数百年的历史,祖祖辈辈将这棍术完整的传承下来。
而且这一套棍法传内不传外,非高姓不传,传男不传女,还有说法“棍不出村,也不易姓”也是传承人必须遵守的家规,因遵循家规致使壳子棍面临种种困境。
壳子棍是一套重实战、重打法,高效的攻防技巧,攻防兼备,长短兼施,梢把并用,则一招一式在实战搏击中才能完整的体现出来。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口述等研究方法。
对秦安县高家屲可壳子棍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主要从壳子棍的渊源,技法、棍法价值特点及内容阐述总结,探究壳子棍传承困境受到影响因素以及发展途径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壳子棍 传承 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10—0069—04壳子棍是甘肃西棍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今秦安县高家屲,高氏先祖历代有尚武之风,祖辈演练棍术,棍法精悍,棍技超群。
壳子棍也有数百年的历史,祖祖辈辈将这棍术完整的传承下来。
而且这一套棍法传内不传外,非高姓不传,传男不传女,还有说法“棍不出村,也不易姓”也是传承人必须遵守的家规。
因此外人知之甚少,加上壳子棍渊源颇耐人寻味这就更增加了壳子棍的神秘感。
1 壳子棍的价值特点壳子棍是短小精悍,迅猛泼辣的招法动作组成,便捷于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壳子棍以“壳子”著称,每个壳子以单壳子或多壳子形式练习,也可以把六十六个壳子前后穿插,自由组合、连环贯穿在一起练习。
壳子棍动作简洁,易学易练易用,其棍法精悍霸气如:“上山虎,下山狼”之凶猛,单双头并用,以灵活的换手调把的方法,招法变化多端,击技性强。
壳子棍属于重“击”不重“舞”按照蔡龙云对中国武术“击”“舞”两方面运动的分类来看,“击”( 对抗) 和“舞”( 套路) 也是一部分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
西北棍术起源竟和秦人的对手有关,最牛棍王,一人打倒十八对半
西北棍术起源竟和秦人的对手有关,最牛棍王,一人打倒十八对半“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这句流传了千年的武林拳谚,让许多人认为,西北人自古擅长棍法。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这里说的梃是棍的另一种称呼。
其时,崛起于西北的秦人,并不擅长于棍法,秦人靠的是坚甲利兵,而魏国人以棍为自豪,甚至把棍当作抵抗秦楚坚甲利兵的优势项目。
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黄河以西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大批河东移民在河西走廊等地戍边,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原魏国的居民,因而他们有可能把魏国的击梃之术带到甘肃。
要说明的一点是,在魏国击梃之术传入甘肃之前,甘肃本土应该有自己的棍术,只不过人们尚未看到这一方面的资料。
西北棍术真正兴起是在明代,是人口流动的结果。
明代政府多次组织山西、江苏等地的居民迁移甘肃等地,移民的人数非常庞大,有王府护卫随从、普通百姓、戍边将士、罪戍等,可见移民中的大部分人都会点武艺。
移民们到甘肃后,自然也把武术带到甘肃。
整个明代,西北地区的武术中棍术逐渐成为主流,并且逐渐形成体系。
就西北流行的“天旗棍”而言,有人说,这种棍术的式子中主要突出了“旗”字,如“秦王磨旗”、迎风卷旗、天王倒挂旗等;也有人说,这种棍法是从明代天启年间开始流行,所以叫“天启棍”(也有人叫“天齐棍”的)。
其实,叫哪种旗(启、齐、奇)字已不重要,是西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西北人,勤劳勇敢的西北人在数千年的劳作和抵御侵略自卫生存中创造出了具有西北地域特点的棍术——西棍。
目前,流传在甘肃的棍术可分为三种:条子、鞭杆、五尺棍。
条子棍,这种棍的长度稍高过人头,棍细而长,技击方法上是棍中有枪(枪法),枪中有棍(棍法)。
戚继光在《枪经捷要篇》中讲:“中平枪枪中王,高不拦低不拿,中心一点鬼难防”。
枪棍相加,这种棍法是何等的厉害!这也正是西北棍术的特点。
除此之外当属“五尺棍”,棍的长度以人在站立姿势的状态下从地面到人的眉毛为准,故而又叫齐眉棍。
西北棍术之天旗棍法
天旗棍法一、前言我国武术界历来有一句名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
的确,西棍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值得我们现代习练和研究西北棍术的专家学者们去研究、挖掘,弘扬、宣传,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完整的传承下去,为国家的武术宝库做出千秋的贡献。
二、西棍分布流传地区的我见西棍从目前的流传、分布状况来看大致分五大区域,六大体系。
1、以主要在兰州、天水、西安等地区流传的疯魔棍一系。
史传人物有杨怀洲,张新桥,王天鹏,马金山等;2、以主要在陇西、天水、通渭、甘谷、平凉等地区流传的“壳子棍”一系。
史传人物为高家……等;3、以上要在临夏、临洮、兰州、河西走廊、西宁、乌鲁木齐等地区流传的魏家棍,现通称天启棍一系。
史传人物有王大脚,魏满拉,闻角巴等;4、以主要在银川、吴忠等地区流传的何家棍。
史传人物为何家;5、以主要在西宁、临夏、夏河、贵德、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区流传妁马家棍,现通称十轮天齐棍。
史传人物为铁板刘道,马孝哥,马四爷(兴彦),唐文章,丁哈志,马奇术(大古白),苏云山,白耀山等。
除了上述五大棍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棍法在西北地区流传,如:流传与洮州、兰州、永登、武威等地区的普团棍法等棍系,它们都是组成西棍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份子。
总结一下的话,西北地区有一百多套棍术套路在流传,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三、西北棍法的自然流传目前,五大系和其它棍系既有自己独立的传承体系,又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其它派系的棍术精华而发展。
现在整个西北地区存在各种棍系的棍法同时流传的可喜现象,尤其在西宁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几乎西北地区的棍法都在西宁、民和、乐都、大通、湟中流传,西宁现在是西北棍法的荟萃之地。
(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棍法都在青海西宁地区流传以后有机会专文介绍)。
四、近年来,武术界对壳子棍、疯魔棍、天启棍等介绍的文章很多,也出了几位专家学者和棍王,宣传力度大,了解的人也多,唯独对“十轮天齐棍”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传承上的保密、保守,几乎没有一篇文章介绍过,从而使马家十轮天齐棍被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西北名棍秦安壳子棍嫡传在家中演练壳子棍技法和用法,终于见识到这门秘不外传的棍法了!
西北名棍秦安壳子棍嫡传在家中演练壳子棍技法和用法,终于
见识到这门秘不外传的棍法了!
1、壳子棍第十代传人高晓东演练的凤凰三点头棍
2、壳子棍第八代传人高世定指导孙子凤凰三点头与双扫棍的用法
【棍术简介】壳子棍是流传于甘肃省秦安县高家屲一代的独门棍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多年间一代又一代的壳子棍传人口传身教默默传承,才使得这门绝技得以保留。
壳子棍在西北棍术中可谓独树一帜,它朴实无华,内敛凝重,变化多端,实战效果堪称一绝。
在高家屲当地壳子棍也叫撒手棍,撒手既是功法练习也是实战棍法更是壳子间转换的便招,素有“要进高家门,撒手第一层”的说法。
壳子棍是由六十四个壳子组成,其中双头壳子棍法20个,适合近距离实战,单头壳子棍法44个,适合远距离大场面实战,实战中单头双头相互配合灵活应用则可以达到战无不胜的境地。
壳子棍重功法练习和实战打法属于内场棍法,所以历来在传授上十分保守,这也使得壳子棍最大程度保留了冷兵器时代的棍法实战绝技。
近年随着政府文化政策的落实,壳子棍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使得壳子棍走出的大山,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开始关注壳子棍,学习壳子棍,传播壳子棍。
相信通过所有壳子棍传人的努力和壳子棍自身独特的魅力,在不久的将来壳子棍定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盛景。
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下)西棍之冠、技击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下)西棍之冠、技击性强,⾮物质⽂化遗产天启棍是⽢肃省⼈民政府2011年3⽉16⽇公布的第三批⽢肃省⾮物质⽂化遗产。
申报地区是临夏州临夏市。
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传承有序,⾃成体系,被武术界誉为“西棍之冠”。
天启棍是⼀个内容⼗分丰富的棍术流派。
尤以抡⼦(基础棍法)、⼤⼩折⼦(组合棍法)、条⼦(套路)、排⼦(对抗)备全⽽桌成体系。
天启棍法内容丰富,尤以抡⼦、折⼦、排⼦、串⼦备全⽽卓成体系。
天启棍的长度原为齐眉棍,粗细不限,也可以按练习者本⼈⾝⾼随意采⽤。
但因临夏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频繁。
⼈们在实战中总结出“棍长⼀⼨打死⼈”即 “⼀⼨长⼀⼨强”的经验。
鉴于此,采⽤的棍要⽐齐眉棍长度延长了数⼨,也⽆统⼀长度。
⼀般来说,要⽐练习者个⼈⾝⾼长出2⾄5⼨,再加上舒腰伸臂、放长击远,其实战效果⽐齐眉棍强了许多。
本篇是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上)、天启棍基本棍法与实战(中)的续篇。
⼗九、⼊海刺鳌1、预备势成左⾼虚步站⽴;右臂后平举,⼿⼼向下握棍把。
左臂屈肘,棍靠胸平担于左⼿虎⼝和肘关节处;眼看前⽅。
(图85)2、动作(1)左脚前进半步,右脚随之上步,⾝体左后转,重⼼在左,右脚起踵;同时左⼿松握后滑,两臂屈肘经体右侧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再使棍尖向上、向后、向下经体前向左上⽅撩击;眼视棍尖。
(图86)(2)上动不停,左脚向右脚后插步,两腿交叉屈膝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换阴⼿松握向棍尖滑把,两⼿将棍把贴地⾯经脚前向右戳击时,右⼿松握向左⼿滑把,两⼿虎⼝相对,上体微右转;眼视棍把。
(图87)(3)上动不停,上体稍起并左转;同时右⼿向棍把滑握、两⼿从体右侧举棍过顶并向左前下刺;眼视棍尖。
(图88)(4)上动不停,左⼿换握成阳⼿,⾝体向左后转,重⼼上起成左⼸步;同时左⼿松握后滑,棍尖由下向前挑击,⾼与肩平;眼视棍尖。
(图89)左右⼿依次换握,⾝体后转成右⾼虚步接做左势,动作同图85、86、87、88、89,唯左右相反、⽅向相反。
西棍之冠——天启棍
西棍之冠——天启棍中国武术概括为“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其中的“西棍”主要指天启棍是临夏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武术,也是临夏市省级⾮遗项⽬。
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传承有序,⾃成体系,被武术界誉为“西棍之冠”。
天启棍的由来王福海,清咸丰、光绪年间⼈,世居北塬三⾓乡杂户庄,因脚⼤⼿⼤,⼈称“王⼤脚”⾃幼爱耍拳脚,少年时得⼀⼭东武师指教,拳艺⼤进。
后赴⼭东、河南学艺,得天启棍真传,精熟天启棍⼗⼆门(⼗⼆折),36折(36招)。
折⼦(棍法)、条⼦(套路)、排⼦(两⼈对打)等⽆⼀不精,棍法娴熟,以“棍法势连,密布透⾬”著称。
曾多次在尕庙台、东校场、尕校场等处以武会友,王福海总是礼让取胜,使外地来临武术同⾏⼗分钦佩,声明⼤振。
王福海传艺于⼦⿇狼、徒魏廷贤等,后⼴为传授,取长补短,天启棍渐成河州(今临夏)武术⼀⼤流派。
天启棍的内容天启棍是⼀个内容⼗分丰富的棍术流派。
尤以抡⼦(基础棍法)、⼤⼩折⼦(组合棍法)、条⼦(套路)、排⼦(对抗)备全⽽桌成体系。
天启棍法内容丰富,尤以抡⼦、折⼦、排⼦、串⼦备全⽽卓成体系。
1 抡⼦抡⼦即棍术基本功。
有平、⽴斜三种,初时习练以熟悉棍性并达⾝械协调为⽬的。
其规格是:平抡如磨盘,平⽽沉稳;⽴抡如车轮,竖⽽快疾;斜抡如⼑剑,利劈劲砍。
2 折⼦折⼦即组合棍法。
“折”借意于戏剧的折⼦戏之“折”。
天启棍有⼗⼆⼤折、三⼗六⼩折的传统说法。
临夏县志上也讲天启棍“内分⼗⼆门,三⼗六着”,这显然是宋明占星学三⼗六天罡等在中国武术中的体现和假借。
其实,天启棍的折⼦并⾮此数。
⼀⼤折⼀般有⼋、九棍组成,⼀⼩折三棍左右。
3 排⼦排⼦⼜称对练,也称⾛排⼦、跑排⼦勤务合排⼦,是在直经⼆臂加⼆棍长的范围内,按⼀定的程式你来我往,左右周旋,变势运棍习练折⼦棍法的假设性对抗练习。
不难发现这与明代棍家的排棍通式⼀脉相承。
4 条⼦条⼦是在⼀般套路中加进若⼲折⼦棍法所组成的套路,使其锦上添花。
条⼦不尚将华⽽不实的棍花混杂其中,故有“条⼦⽆花”之说。
高世定老先生表演的秦安武术壳子棍——十几年前央视纪录片《今风●细雨●江湖》曾经采访过的西北棍术
高世定老先生表演的秦安武术壳子棍——十几年前央视纪录片《今风●细雨●江湖》曾经采访过的西北棍术【演练者简介】高世定, 1940年生,第八代壳子棍传人。
脸上有麻点,与人比棍时,棍法准、快、灵、狠(西北方言“吔子麻”),敢下手,干脆麻利,人称“麻世定”。
高先生自言:祖上是陕西省扶风法门寺人,明朝迁移到秦安高家屲务农,为了防身,家传有明朝时期传下的大小红拳、六合枪、山西散手和一些棍棒等。
棍法来由大约在清乾隆年间,一年夏天晚上先祖高五太爷在地里看庄稼(在田地里建个小屋看守)深夜发现一散发中年男子身穿囚衣,因伤病和饥饿,体力不支,躺倒在地边。
病人自言是少林寺和尚,因参加反清活动在秦州(天水市)被捕,逃出大狱到此地。
高五太爷顿起怜悯之心,便背回村里麦场的小阁楼上医治养伤。
大约一月能下地走动,高家子弟每日早晚在麦场练习祖传武术,和尚在楼上看得清楚。
不久和尚已痊愈,为报高家答救命之恩,便提出你们棍法练的不好,主动教高家一套少林棍法。
师傅授艺和尚在高家一住三年有余,教会了高家壳子棍单头棍四十五个,双头棍二十一个,有死把和活把两种把法,共计六十六个壳子,并教所有壳子棍的攻、防之法和对棍术,总计一百零八个棍法。
棍中有许多枪法、鞭法,根据实战中的对方距离,远用单头棍,近身用双头棍击打,四尺短棍能当棍使又能变鞭杆用。
其后和尚离高家屲三个月,又回来住了一月,检验高家子弟的棍法,并传授了一些口诀,双头棍要点。
此后再无和尚踪迹。
后来高家人曾路过少林寺打听和尚消息,少林寺言无有此人!至今壳子棍在高家屲高家人世代务农之余坚持不懈练棍,从清乾隆年间传至今二百多年;传十代人,第七代高全德(二叔)、高治安(父)。
道具壳子棍的壳是外壳之意,是模子(母子),也就是每个棍法的大形、大体练法,每个壳子是一个短小棍法,没有连贯起来的套路。
有人把壳字说成磕碰之意,硬磕碰对棍只是一部分,不是壳子棍的全部。
初学者先慢慢练习每个壳子动作,不用力、到位,其后拿重棍练习,熟练后,开始两人按棍法对棍练习,最后两人自由拨棍(对打比棍),每棍要准、狠、快、灵,两手来回变动把位,变化中以步法带动身法,以身法带动手法,以手法带动棍法,灵变的情况下瞬间能发出惊弹力(爆发力)到棍头。
师德不灭 薪传有人——深切缅怀西北疯魔棍第四代传人李春钦
师德不灭薪传有人——深切缅怀西北疯魔棍第四代传人李春
钦
车星辰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西北疯魔棍(原始疯魔扭丝天齐天门棍)第四代唯一传人李春钦先生(笔者恩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9日上午9时20分(农历庚寅年六月初八巳时)在甘肃兰州闵家桥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2岁。
一年过去了,老人的言谈笑语音容宛在,我随师习武的往事历历在目,如在昨日。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车星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25
【相关文献】
1.习武人生——疯魔棍传人李春钦 [J], 车星辰;
2.西北疯魔棍枝法之内功大架子 [J], 车星辰;郭一民
3.西北疯魔棍实战技法精选 [J], 车星辰;张永清
4.习武人生——疯魔棍传人李春钦 [J],
5.师德不灭薪传有人——深切缅怀西北疯魔棍第四代传人李春钦 [J], 车星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的由来鞭杆古代棍棒武艺中的一种,是马氏
西北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的由来鞭杆古代棍棒武艺中的一
种,是马氏
西北鞭杆五阴、七手、十三法的由来
鞭杆古代棍棒武艺中的一种,是马氏通备武学系统的标志性器械之一。
短棒或短棍原是古代军中和民间常见常用的武器之一,汉唐军中即有短棒。
宋朝禁兵甚严,以其无刃,不在禁限之例,又有教习功用,遂有“枪棒武艺”之制。
宋元明三朝民间的“打棒”活动中,短棒居多,明代闽南的“荆楚长剑”,以及民间多种“击剑”,实则都是以短棒代剑,既无伤害之虞,又有胜负之判,流行甚广。
通备本有短棍“八把棍”之传,其长度为八个对把,尽长三尺稍长,是双手倒把轮劈点戳之法。
马凤图先生入甘肃后,见当地人双手舞弄的叫“鞭杆”,单手的叫“鞭”,三陇各有传法,式样甚多,饶有古意,但大多冗长重复,单手太多。
后命山西籍弟子王天鹏与妻弟罗文源二人,及王伯温、邸世礼等广事考察搜集,于1940年前后,在泾川县特种税务局任内集中进行整理组编,确定长度以三尺五寸为规制,或与自己的身高臂长相适宜。
是将鞭杆平置胸前,长约“一膀半臂”,即大头齐肘、小头齐指。
以通备步法、手法、身法为根基,取精用宏,将内容丛错繁复的各四处鞭杆组编成为五阴、七手、十三法,自此成为定制,立为“内场武艺”,严格传授,杜绝广传肤泛之弊。
后来鞭杆主要由罗文源传授,他守艺极严,一生传人不多,即如追随数十年之久的关其泰、邸世礼等,也都一知半解,未获整体。
西北棍术名家王建中先生之父,武学大家王得功先生的缠海鞭杆
西北棍术名家王建中先生之父,武学大家王得功先生的缠海鞭杆一、主要简历与业绩王得功老师生于1940年,甘肃兰州人,曾长期担任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981年在省武术队任教练工作。
86年调甘肃省武术馆任常务副馆长兼总教练。
63、64年全省武术比赛两届全能冠军。
65年代表甘肃省武术队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
79年参加在南宁举办的首届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为我省获得唯一一块金牌。
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
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
80年以来,曾十次参加全国重大武术比赛任领队和教练员工作。
省武术馆工作期间举办各类不同武术派别的培训班,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输送专业人才24名。
组织全省武术比赛及重大武术活动20余次。
87年至96年连续7年被甘肃省体育总会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工作者与体育积极分子。
二、技艺师承与拳艺王老得功师自幼酷爱武术,启蒙于甘肃省著名武术家郑东海先生(已故),习练陇原三大类别(即掌拳类、捶拳类、搌拳类)的各种拳法套路。
如掌拳类的八劲单拳、十字单拳、梅花单拳、八虎单拳、小红拳;捶拳类的九环捶、登州捶、八门惊捶、关西捶、通背捶、七星捶、撕炮拳等;搌拳类的分手母子、八门芯子、二搌母子等以及刀、棍、枪类。
55年随赵维魁先生(已故)学习陇原稀有的拳门派的套路:直母、破母和器械类。
61年拜通背大师马凤图先生的长子马颍达先生(已故)为师,系统学习弹腿、劈挂、翻子、八极、戳脚、十二大招、六大开、八大招和枪、刀、剑、三节棍等。
64年受教于有西北棍王之称的罗文源(已故)习练扭丝棍、蒲团棍、鞭杆等达5年。
68年受教于张群炎先生,习练二翼通背拳、疯魔棍、劈挂刀廿四式等拳种达5年。
73年在省体委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国家规定套路培训班上系统学习了初级拳械、甲组拳、枪、刀、剑、棍的套路。
三、创新与贡献王老师数十年对兰州各门派的拳械勤练细研,颇有研究,尤对陇原长短棍术情有独钟,造诣颇深。
对并称我省四大名棍的临夏的天旗棍系、临洮的蒲团棍系和兰州的扭丝棍、疯魔棍进、行了挖掘整理,还对短棍即鞭杆中的黄龙鞭杆、撑手、扭丝、铁门闩等鞭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编了缠海一、二、三、路鞭杆,此套路曾六次由四名运动员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六块金牌,为鞭杆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诠释《西北棍王》一名的真义
----揭批“拳贼与西棍”的现状
《疯魔棍宗》马德
古人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否则,活着也是死了。
西北地区之武术、器械中尤以五尺长棍、三尺鞭杆见长且普遍、套路风格特点各异,以内容丰富著称;所以中国武术有‘东枪、西棍’之说,不无道理。
“西棍”中还有一种‘条子棍,’俗称‘条子’;长约4.5尺,较5尺长棍细而短。
其演练风格因门派、传承各异而不同,其技法多以枪法为主。
本人认为它是在传授枪法和棍法时的替代工具。
西部民俗勤劳朴实、忠厚而善良,过去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发达,文化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等原因,致使各种不同行业之技艺在传承方面十分保守;武术尤其如此。
所以有文长武短之说。
一直以来都遵循“宁缺勿滥”的规矩。
西部‘棍法、技法’在近2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在武术的各类器械套路中成为了地方性的标志。
因此,在本地方性频繁的武术表演或比赛活动中“棍术”演练或表演总是最大的亮点。
兰州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因此,历年来西北地区的武术活动一般在兰州地区举行,这对于兰州地区武术运动的提
升和发展、普及,起到了非常有益的推动作用;冯玉祥将军坐镇西北时也大力提倡武术活动,在兰州曾多次举办“武术比赛运动会”,并以‘龙泉剑’为奖品,一直被传为佳话。
“棍术”在演练、表演、比赛、交流的漫长岁月中逐渐考量出了其精华和优劣,产生出了被武术界公认的“四大名棍”。
即:“疯魔棍、蒲团棍、天齐棍、盘龙棍”,而其中“疯魔棍”以其丰富的内容、棍法独特、优美、技击巧妙而凶悍等优势,且以其包含了内容丰富、技法巧妙而独特的短棍鞭杆套路,如:“五阴、七手、十三法、疯魔四趟、探海十八手”等优势,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四大名棍”之首---“棍王”---即:“西北棍王”。
由于王天鹏先生善使《疯魔棍法》及其鞭杆技法特点,以此棍法击败过不少各路的棍中高手的挑战,也以此保一方平安。
如:民国时,兰州东郊场的兵营驻军,内有三十七人结为兄弟,(号称十八双半),各个因善拳脚而祸害地方,王天鹏先生一次借机教训了这些人,从此地方太平而使王声名大振,受地方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马英图先生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过科长,在上海曾打擂痛击了武术界不可一世的‘刘氏三雄’而名声大振,至此,武术界无人敢碰。
民国时马凤图先生和其弟马英图定居兰州。
由于在兰州坊上的武事活动中马凤图先生多被安排在板凳头上落座;(即主席台的边上),其弟马英图大为不满;为此向王天鹏
先生发出挑战!此举在当时引起坊上武术界圈内外各界人士的不悦!认为习武之人当以善为本,平和处世,争强好胜者终究不会善终。
坊上惯例,武术界若遇到挑战之事,业内人士都到兰州中山林茶园议事。
根据马英图在武术界震耳欲聋,凶悍无比的态势让议事者争论不休。
但是都主张不能让外来的沙子压了本坊的土!最终以王天鹏先生的一句:我不相信马英图是“三头六臂”!振奋了人心。
斗棍之时,围观者人山人海,鸦雀无声,气氛紧张;二人各执短棍,你来我往,杀的难分难解。
围观者不时的发出惊叹声!
王天鹏先生的棍下倒下过不少武林中高手;凭着高超而精妙的“疯魔棍法”,沉静迎战...,王本想马氏乃初来的客人,过几招玩玩了事,未曾料到马今日招招逼人,招招露出杀机,一棍紧似一棍,没完没了;王立感今日非同小可,不能小视;一横心重抖精神,打的是棍棍见招,招招见功,上下飞翻:搬、砸、扭、扣;左右搬点:劈、挑、拨、撂!上打‘舞花盖顶’;下打‘枯树盘根’!此时的王天鹏是人是棍,如同云海翻滚,浪浪逼人!难以分辨,只见马英图被打的手忙脚乱,眼花缭乱,呆若木鸡,失了方寸。
王天鹏瞅准时机,唰、唰、唰,左右抡劈、拧身转步,一个平抡,转换云里拨灯,将马英图打了个“棍飞人斜”---棍不知去了何方,人倒地后滚出了三丈开外!围观人群如同炸开了锅,欢声一片,奔走相告,
欢天喜地,一连几日的喜庆如同节日。
此一战,王天鹏先生声名大振,“西北棍王”之棍名成了王的代名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多年里,剽窃、臆造者们在初期编造出了《疯魔棍》也叫‘五十五手棍’、‘瞎子棍’、‘风磨棍’等名目欺世盗名!上说的各种棍名在中国武术研究的各种史料中查无记载!
好的东西总让人惦记;为了应对剽窃、臆造的邪风,我不得已违背“保藏贵似金,显露淡如水”的祖训,在北京《武魂》杂志将《疯魔长短棍法》连载,继而整理成册《疯魔棍法阐宗》一书由《北体大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年后该书繁体字版权由台湾大展出版社购得并出版向世界发行,引起轰动。
《武魂》杂志社编者按评语:“千呼万唤始出来”。
外界武术评论家对该棍的发表评论道:“近百年来,疯魔棍的发表,其内容之丰富,技击之巧妙,组合之完美,编排之合理,确令人叹为观止...”
当剽窃、臆造者们欺世盗名的伎俩被揭批得体无完肤、无立锥之地时,又无奈的推出了一个奶毛未干的‘毛头娃娃’,竟妄称为‘西北棍王’,不知他们属哪里的组织而自命不凡;被命名者在棍法上有何德何能和业绩!大言不惭!
由棍中名家笑谈此辈之行为无聊,叹曰:“疯魔长短棍法”百多年来乃公认的棍中佼佼者,‘王也’;是“天鹅湖”!
而等练得那种“棍棍”、“棒棒”,恐怕连“大妈广场舞”的效应都没有!二者怎能同日而语呢!“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千万别忘了“礼、义、廉、耻”是治国、治家、做人的四根柱,缺一不可!
近几年剽窃者又死灰复燃,继而把“短棍探海十八手”中“探海”二字改为‘缠海’行骗世人。
其一。
又编造了一个‘五十五图风磨棍’的名称,以此混淆视听。
其二。
又将原有短棍“探海只打十八下”一名中的“下”字改为了‘十八打’,其三。
以上他们用谐音字的方法进行剽窃!欺世盗名!卑劣!
马颖达的女婿郭乃辉抛出了“马颖达与西棍”一说,内容太假、太空,像在编“成人童话”!但文字内容极不似‘小郭’所为!似在替亲友顶活!他不具备这种剽窃编造的遗传功能,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基因和本领!众人皆知,马凤图先生说他家没有棍子和鞭杆!有大枪...。
马颖达、马明达等兄弟四人乘其娘舅罗文源在文革中因事自杀后的机会,将其徒关其泰找来让传授‘棍子’因兄弟四人连棍子的基础:如调手换把、抡子折子、舞花等都不会而作罢!事后关对我笑道,什么武术家,连棍子的基本功都不会,练什么练!
马明达不但让儿子偷偷的赴新疆学习西北棍法,还因为剽窃西北名棍“天启棍”的所属,遭到了揭批!无地自容!
试问小郭,“马颖达与西棍”从何说起!“西棍”内容之丰富、庞杂、门派之多、传授严密且谨慎,马颖达有何能何德具备这种功能!所以说“马颖达与西棍”一文是疯人疯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上中学时一天去雁滩(今天的公园)找同学去游泳,路上遇到王天鹏老先生,虽见老,确精神,他可亲的问候了我家的各个方面...。
特意叮嘱我好好练,并说:“虽然你弟兄多,但你爷爷和你父亲只看好你,你棍子练得特别好!不俗!都说你是门里出生将门虎子...!我看你是一头雄狮!千万不要把‘东西’丢了...!老人们传下来不容易...!”
当提到罗文源时,他说:“毕竟和我们有过节...碍于面子,教了些零碎!没情况..!”
其后的岁月里,罗文源和其徒弟关其泰在棍子方面确实没有什么业绩。
2013年我以75岁高龄应广西南宁市武术界友人之约---斗棍,我轻松自如的用短棍---鞭杆将不满三十岁的挑战者之长棍击飞(是用棍中滚震之法),使围观者惊叹不已!(注:当我上场时,学生提醒我最好也用长棍应对;我回到:打他还用长棍!)随我同行的长女在观战中对定居香港的小女通话说:“我们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父亲,简直是一只猛虎...!”
围观的一位行家里手事后对我说:您手下在留情!否则
麻烦,你的眼睛是尺子,棍子是手臂的延伸,太妙了,让我长了见识...。
事后闲聊中得知,在我此行前的2011年和2012年的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几个省里请来了“六位”武术大师;并公示了国家证书和相关的资料、照片等。
但都被他们一一击败,扫兴而归...!事后并赠以顺口溜曰:“大师满街走,宗师不如狗!”注:凡是被他们击败的,再不予理睬,任你去!
在例行几日的旅游、会餐中我笑问他们:“你们此次请我,不!特意三番五次的请我来,是否也计划将我‘操翻’!以示打尽天下武林!他们会心的笑了...。
送别前他们以“中华棍王”的锦旗相赠;我笑道;什么‘王’不‘王’的!一个字“玩”!在机场分别时他们都流下了真诚的热泪!我想...。
飞机上长女对我深有感触的感慨道:“爸爸,人还是要有真本事啊...!”我笑了!
我多次听到祖父和父亲与王天鹏先生及拳友们对“棍王”一说的看法:“玩拳、练棍,是一种爱好,高兴了练练,不高兴了放下!什么王不王的!又不是土匪,占山为‘王’!”
任剽窃者们疯狂,依家训,我几十年来一直低调,从不参与武术表演或比赛!如同‘痴呆’和‘傻子’。
我总想安静。
有人对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欣慰更是坦然。
我母亲常对我说:“好东西不用大喊大叫!”她出生于满族中贵族世家,由极高极深的素养;她话不多,总是“棉里藏针”,让听者有不尽的回味。
对我影响了一生。
我难忘她对我从小练功时更加全身心母爱。
她是一位我心中最善良、勤劳、善解人意而无私忘我的人。
母亲让我今生明白了:“人生什么都不是的道理。
因此。
我这一生活的轻松,特别轻松而幸福愉快,尤其现在。
2018年2月22日
于兰州市通渭路寒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