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阅读题目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doc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第一篇:《《死海不死》学案答案》《死海不死》学案(一)2012.12.25一、根据拼音写汉字bó()然大怒安然无yàng()lǚ()淹不死改xié()归正xié()带家juàn()zhí()迷不悟游yì()chéng()罚yù()告干hé()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段)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段)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段)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三、问题分析1.用“死海不死”做标题有何作用?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死”与“不死”相互否定,形成矛盾,吸引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3.第1段③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死海的“死”是指什么?海水里没有鱼虾、水草,动植物不能生存。
4.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死海的“不死”是指什么?“死”指人的死,“不死”一是指人不会被淹死,二是指对死海的开发利用,出现了生气。
5.第3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和说明了死海的“。
引用传说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传说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不死”,增添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下文对死海浮力大的原因的说明;同时也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
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6.本段结构形式是①②‖③④‖⑤7.本段说明中心是,表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8.①句“这样”指代什么?指第2段中的“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和第3段中“将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
”⑤句“这样”指代什么?指代本段第④句19.本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10.第5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和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增添了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同时引出下文对死海科学成因的说明。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件《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普通话考试测试标准模拟试题
翁 致 尼 沉 双 广 抡 命 豁 聂 兄 子 乘 脆 目 拨 群
艘
罪 买 红 防 须 亮 决 颇 穷 挖 地 俩 铁 岸 临 丢 馆 扔
灭 军 略 女 扶 团 将 刷 病 洒 未 天 二 层 吃 取 专 迎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时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小学的一个教师爱好美术,他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教我泪落如珠。后来,我也有了几册哥哥的朋友们送我的小书了:《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课堂上,特别是我最不喜欢的珠算课,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因为那里藏着一本我放不下手的小书。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纪的事屡屡发生,我这里如实奉告,决不是要少年朋友们也学我这样淘气。但是,我不能不带羞赧地想起: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节选自《中学生阅读》)
普通话考试测试标准模拟试题(1)
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多 她 碑 判 某 胞 肯 膘 童 扇 表 言 恩 层 润 坏 磅 贫
索 肉 涌 绝 共 女 乱 浮 面 增 瞎 接 元 区 略 钻 平 摸
四、说话(任选一个题目说3分钟)
1.我做过的一件傻事
2.谈全民健身
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模拟试题(5)
一、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碑 涌 破 谋 尝 增 张 槛 枕 涛 吼 高 旺 怎 纫 逮 扇 雁
邹 潮 黑 盖 发 克 拆 撤 施 日 委 腮 舍 擦 惹 俗 讲 乳
科学家不仅忘了薪俸的多寡,有时即使厚禄巨利的机会到来,在他们眼中,也淡如云烟。发明那个原子冲击器的劳伦斯,刚一发明时,有人说,他要请求专利,会比瓦特发的财大,但他只笑了笑,好像是说有那个申请专利的工夫个题目说3分钟)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 知识点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与练习题汇编说明文简介及其重点(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特征1.内容上的科学性。
即能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2.结构上的条理性。
为了给读者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要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三)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四)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指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指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篇一:苏教版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三)】t>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不死
单元目标:认清说明对象,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学习常见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游弋、屡淹不死、恶习、谕告、家眷”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本文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知道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分层目标:A类: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知道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
B类: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类: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渗透性心理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体会本文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能正确读写词语;了解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有海滨旅游的经历,也下海游过泳,你见过可以将人漂在海面上,却不会淹死人的海吗?这片海周围寸草不生(展示图片),但不会淹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大海。
——《死海不死》(师板书。
)二、自学展示: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学情况。
读一读:游弋、谕告、干涸、家眷、安然无恙、屡淹不死、勃然大怒、执迷不悟。
三、感知题目:本课的题目是《死海不死》,请同学们两两交流一下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
很好,刚才同学们都提了这两个问题:A、为什么叫做死海?B、死海为什么不死?老师再多提一个问题: C、死海的海水有何特点?(想一想“人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现在请大家认真朗读全文,像挖宝藏一样去找寻答案吧!四、深入探究。
通读课文(或一人一小节朗读),查找问题答案并概括。
全班交流。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篇一:初三语文总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及答案】t>一、考点、热点回顾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
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死海不死》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死海不死第一课时。
(数字的准确性)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__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4.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1.__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炼、准确。
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__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入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
初中语文: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教材分析】这篇科学小品,主要通过死海作为咸水湖的由来,历史传说以及形成特点、现状和未来告诉人们科学道理。
语言生动活泼,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特别是文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引导学生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3.探究死海的未来,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以举例子、列数据、引用为主;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特点。
2、理解传说、神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板书)二、明确目标三、正音、解词。
游弋: (yì ) (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告: (yù)告诉,使人知道。
(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 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转瞬:(shùn)极短的时间。
干涸:(h é)水干,枯绝。
执迷不悟(zhí): 坚持错误,不知觉悟告诫:(j iè)警告,劝诫。
改邪归正:(xié)改正错误,回到正道上来。
四、分析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学生提,教师引导归纳。
)为什么叫死海?死海为什么会“不死”?死海的未来怎样?(板书在题目“死海”“不死”上分别加“?”,写上“未来?”)五、研读课文,解决问题学生仔细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做好标注。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在初二阶段,做好语文的练习是很重要的。
那么关于八年级的语文阅读题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1】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甲]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取之信①然。
注:①信:确实,的确。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尝与诸小儿游(曾经)B.徐喷以烟(用)C.树在道边而多子(果子)D.鞭数十(鞭子)【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观之,兴正浓鞭数十,驱之别院B.使之冲烟而飞鸣故时有物外之趣C.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对王戎和《童趣》中的“我”进行评价。
(4分)答案【小题1】( D )(3分)【小题2】( C )( D )(4分)【小题3】(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孩一起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着许多李子。
鲁教版七上语文23 死海不死 习题1
《死海不死》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狄()杜惩()罚安然无恙()家眷()游弋()谕()告不逊()告诫()勃()然大怒转瞬()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①死海不②死死海真的要③死了①②③3.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
①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②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③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⑤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正确顺序为4.《死海不死》中引用了传说和神话,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交汇)处,有一个(a)“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大约)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还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b)“死海不死”。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估计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质量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不死习题大全
死海不死练习题(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①安然无恙()A.事,B出事C病D危险②漂砾()A瓦片B碎石C.石头D.花岗岩③臭名昭著()A.特殊B十分C.耀眼D,显著④肆虐()A虐待B侵犯C.残暴O.侵占⑤不毛之地()A.草木已毛发C.皮毛区粗糙(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ying2) 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 趋势(qu1)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水俣湾(yu3)(3)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威胁绫纱屡次B家眷沉淀衰竭铁锹C.汲水蹬口覆盖岩隙D.充沛青苔塌陷勃然大恕(4)“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
A。
保护庇护袒护B成果结果后果C.团结结合勾结D谨慎慎重拘谨(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______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_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河北省中考语文1991-2014年阅读语段和写作试题统计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1.四首七言绝句(对句填空)
2.《出师表》(理解课文填空)
1.修改文章(调整句序)
2.写新闻标题和导语(应用文)
3.不寻常的信(结合新闻内容写)
《只要好,一个就行》(小品)
93年
《变色龙》(一段)“警官......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友邦惊诧论》“只要略有
知觉的人......”(一段)
《狼》(1-4段)
记叙文:《心事》《礼物》
议论文:考好了,应不应该向家长要奖励。
1999年
《我的房东》(课外)
《高科技垃圾》(课外)
《怀疑与学问》(3-6段)
《桃花源记》(1-3段)
记叙文:《回报》
议论文:如何对待个人荣誉
2000年
《访兰》(课外)
《食物从何处来》(两段)“另一种叫异养......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
《“友谊”,还是侵略?》
(三段)“现在只有广州.......中国人统统当了奴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段)
“故曰:域民......战必胜矣。”
2.《曹刿论战》(一段)“既克......
1.拟电报稿
2.议论片断(对开展语文活动的看法)
深刻、更透彻。
1.《岳阳楼记》(一段)“嗟夫!......吾谁与归。”
2.《曹刿论战》
“既克......故逐之。”
1.拟题课外阅读记叙、说明、议论文题各一个。
2.修改(倡议书)
3.一颗赤诚的心
《咬人草》
92年
《听潮》(四段)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死海不死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想。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盐类。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浓,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第1句中的“这”指。
2.这段的中心句是。
3.“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中“大约”的作用是。
4.死海形成的原因是()
A.死海所处的地形特点
B.由于海水蒸发,不断沉淀
C.由于死海的水源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D.以上都是
1.指上文中古老的传说。
2.中心句是“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
3.“大约”表示估计。
当没有充分的依据时,用这样的词说明对事物的掌握程度,可见,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真实性。
4.D。
2023年最新的死海简介5篇
2023年最新的死海简介5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有“地球的肚脐”之称的死海是地球上最咸的湖泊,它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死海海水每年以0.5米的速度在下降,如果不采取措施,有朝一日将从地球上消失。
b、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
c、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采用曲问、倒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b.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激发环保意识。
2、地位作用:《死海不死》是八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知识点,以便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本文重点是死海的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是死海的成因、传说的作用及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法选择】1、指导预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默读课文及自读提示至少两遍,发现疑难、(3)上网查询《死海不死》的资料、(4)思考课后练习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死海的特征2、实验配合法:用实验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另一个实验,加深学生对死海“不死”特征的理解,解决难点。
3、诱思启发法: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发现问题,富创新精神,但容易固执己见,错误较多,教师就应通过设难、解难的手段,采用学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多启发他们思考、分析、概括,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4、练习巩固法:设置与环保有关的课外延伸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并把对死海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法指导】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指导思想,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在课堂练习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达到“教”为了“不教”目的。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习题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练习题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ﻫ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ﻫ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阅读题目
1、阅读一至四段,回答:死海有什么特点?
2、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下边加点的“死”的不同含义
A、死海不死
B、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3、文中第三段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第四段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5、文中第四段的说明对象是()特征是()
6、文中第五段引用传说的作用?
7、文中第六段中心句是(。
)本段的中心意思是()
8、文中第六段从哪几方面说明死海的成因
9、文章第一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分别说明其作用
10、文章第三五段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1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参考答案
1、水中没有生物,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人在死海中不会被淹死;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钙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第一个“死”字指死海动植物不能生存;第二个“死”指死亡(“不死”是说死海的浮力大,人不会被淹死。
)第三个“死”是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3、既说明了死海不死,即死海的浮力大,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分类、举例、作比较
5、死海海水的浮力海水的咸度高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6、不仅增加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说明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它的奥秘。
7、死海陆空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说明死海的成因
8、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注入了很多矿物质的水;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9、第一段举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死海的得名;
第二段举人不会淹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死海不死即死海的浮力大。
10、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丰富了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内容,既形象神奇、又浪漫多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
11、逻辑
1、作者对装假作伪的枯叶蝴蝶持有怎么样的态度?
(作者对枯叶蝴蝶的装假作伪表示痛恨,对它被人们捕捉而濒于灭绝的命运表示忧虑与同情)
2、枯叶蝴蝶的特征是什么?
(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3、文章第二段突出枯叶蝴蝶的丑陋有什么作用?
(既突出了它善于伪装的特性,又为下文写它的灭绝蓄势)
4、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
将枯叶蝴蝶飞翔时的“粉墨、彩色”与它隐藏后的“枯槁、憔悴、死灰”作对比,突出它伪装得彻底。
)
5、试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A、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它种生物——人的。
(前一个“装假作伪”是指人,后一个“装假作伪”是指蝴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装假作伪的憎恶,对真善美的渴望。
)
B、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
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国家的禁止使枯叶蝴蝶更加稀缺,更加珍贵。
一些不法分子不顾法律,为金钱铤而走险,所以说枯叶蝴蝶因而要绝对灭绝了。
此句表达作者对枯叶蝴蝶命运的忧虑,对利欲熏心的愤恨。
)
C、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
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美丽的蝴蝶不难发现,但会隐藏自身美丽的蝴蝶却是罕见的,因而它身价不菲。
枯叶蝴蝶的“被捕”就是因为它善于伪装。
)
D、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
“翅膀的两面”指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表里如一,不但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存美。
这一句议论句,总结了全文,形象点明了文章主旨。
6、第2自然段中说:“谁也不去……瞧它一眼”其原因是(像一片干枯的树叶);第7自然段中说“国家的……身价”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逆反心理等)第5自然段中“它这样做”具体指(变成憔悴与枯槁的树叶与众不同),更教人去捕捉它的原因是(更具收藏价值)
7、枯叶蝴蝶的悲剧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它的枯槁与憔悴更吸引人;另一方面因为装伪作假的行径瞒不过人。
)
由枯叶蝴蝶的悲剧你联想到什么?(可以抨击那些见利忘义者,可以联想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可以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可引出种种仿生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