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大家
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
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疏通文意
容量的单位,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 食 或 尽 粟 一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语后置标志
有时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知识检测:
(一)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同“饲”,喂养。
同“饲”,喂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 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疏通文意 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犹,尚且
一样
怎么,哪里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能和 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 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作品原文晚春⑴草树知春不久归⑵,百般红紫斗芳菲⑶。

杨花榆荚无才思⑷,惟解漫天作雪飞⑸。

[1]词句注释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

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

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太平御览》卷九 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

”才思:才气和思致。

《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 长恨漫天柳絮轻, 只将飞舞占清明。

[2][3]白话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2]创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

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4]整体赏析、 “( (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 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 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 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 惜 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 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 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走近作者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 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 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 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 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 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 在《南唐二主词》中。
走近作者
《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 写,就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 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 其是在萧瑟的秋夜。
走近作者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 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 行新法的前奏。
品味名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寓论于景,用“不
情感提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 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 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 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 寻味。

李 煜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艺术提升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 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 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下片押 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 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 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 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

词类活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
一词多义
千里马常有
常常,经常
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普通的,凡庸的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策之不以其道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_食__不__饱___,__力__不__足____,_才__美___不__外__见___。
2.下列有关《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第—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
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 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 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 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 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 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 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 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 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郁郁不得志。

高中语文课文-唐宋八大家

高中语文课文-唐宋八大家

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韩愈《箕子碑》原文、翻译与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韩愈《箕子碑》原文、翻译与解析
(11)武庚:纣王之子。武王灭商后,仍封他为殷君。周成王时,他发动叛乱, 为周公旦所灭。
唐某年,作庙汲郡(12),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 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 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 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
(12)汲郡:即唐代卫州,在今河南新乡、汉县一带。
赏析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
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 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 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 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 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三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大德行立于世上。所以孔子在叙述六经的要旨大意时,尤其殷勤。
当纣之时(3),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 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 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聩而不 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4)”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 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5)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6)”, 法授圣也。及封朝鲜(7),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 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8),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宋书》、《南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巍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旧唐书》、《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书》、《辽书》、《金书》、《元书》、《明书》【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语文文学常识。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4《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柳子厚墓志铭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4《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一单元 韩愈散文三篇柳子厚墓志铭教案

《柳子厚墓志铭》教学目标:1、了解墓主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士穷乃见节义”“文穷而后工”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一、简介。

1、介绍柳宗元:参见教材P92“柳宗元小传”。

2、介绍碑文: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几种常用的碑文有:(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

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

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

“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

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

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第一段:皇考以第二段:逮有子俊杰廉悍踔厉风发屈第三段:用事者例出泛滥停蓄第四段: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教禁顺赖以男女质钱子本相侔没与设方计令书其佣比一岁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简介及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简介如下。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尊儒反佛为题材的代表作《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着名的《祭十二郎文》。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公元819年客死于柳州。

柳宗元的代表作:寓言故事《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哲学论着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等。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欧阳修代表作:《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师说》和《进学解》堪称教师、学人必读之经典。

《师说》已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比较熟悉。

《进学解》除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外,知之者甚少。

其实《进学解》一文非常耐读。

一、《进学解》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师说》和《进学解》堪称教师、学人必读之经典.《师说》已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比较熟悉.《进学解》除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外,知之者甚少.其实《进学解》一文非常耐读.一、《进学解》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部编版37】高中语文必修(上)作文素材16韩愈与满分作文

【部编版37】高中语文必修(上)作文素材16韩愈与满分作文

【部编版37】高中语文必修(上)作文素材16韩愈与满分作文一、韩愈1.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3.代表作:①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原道》②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③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④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听颖师弹琴》《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驿梁》⑤史书《顺宗实录》4.随征淮西——与李愬结怨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

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

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

”他便找到柏耆。

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

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素养)《答谢中书书》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中“答”是“回复”的意思,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题目点明了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文题解读题目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游”的地点;“夜”点明了“游”的时间。

题目“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是记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经历,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参考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
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文创作理论上: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
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
“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

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

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

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

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

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

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清代顾嗣立、方
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

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

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师说(韩愈名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
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