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学识渊博的学者。
同时他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
相传《诗》《书》《礼》《乐》《春秋》等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这些典籍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孔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是封建统治思想的创立者。
两千多年来,对孔子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是从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有的是从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立场来评价孔子。
近代,我国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不同时期也都给过孔子以不同的评价。
但过去的任何阶级或任何阶层,对孔子的评价都不免有片面性。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课题是“打倒孔家店”。
当时“打倒孔家店”就是要打倒封建礼教。
这次运动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封建思想的猛烈冲击,它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但是,在“打倒孔家店”的队伍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分,而且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因此对孔子也没有能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过:“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
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正确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应该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对待孔子的研究也应这样。
古汉语 形容孔子
古汉语形容孔子
古汉语中对孔子的形容词有许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和词组:
1. 大圣人:形容孔子为伟大的圣人,具有极高的智慧和道德品质。
2. 至圣先师:形容孔子为最尊贵、最值得尊崇的先师,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 石中秀:意为像一块隐藏在石头中的宝石一样珍贵和卓越。
4. 文质彬彬:形容孔子温文尔雅,举止文雅而有修养。
5. 头悬梁,锥刺股:形容孔子学习刻苦,勤奋努力,甘于吃苦。
6. 忍苦耐劳:形容孔子能够忍受艰苦和辛劳,毫不怨言。
7. 乐天知命:形容孔子对生活持乐观的态度,能够顺应天命,不追求权利和功名。
8. 慈颜仁服:形容孔子和蔼可亲,心地善良,以仁爱来感化他人。
9. 爱鹤失众:形容孔子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使众人为之倾倒。
10. 玉树临风:形容孔子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像一棵青翠的
树立在风中。
这些形容词和词组反映了古汉语中对孔子各个方面的评价和赞美。
为什么称孔夫子是“圣人”
为什么称孔夫子是“圣人”孔子(551-479BC)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尊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东亚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儒家哲学,他被尊为圣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一个人为“圣人”是最高荣誉的称号,只有那些具有伟大成就并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被尊为圣人。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圣人。
首先,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著作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代表作之一,为中国历史上数代人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思考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一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把孔子的著作作为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智慧的重要资料。
其次,孔子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理念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而且对于整个东亚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和邻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今天,无论是中国的现代政治体系还是日本和韩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都可以看到孔子伟大思想的痕迹。
第三,孔子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他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思想成就,而且代表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时代,孔子哲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一种普世的遗产,不仅在东亚地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很多国家把孔子哲学作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参考和合作桥梁。
最后,孔子作为圣人的称号也反映了人们的敬仰和礼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学者是一种传统的礼敬方式。
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贡献非常重要,敬重的智者和学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
而孔子被尊为圣人,也是这种对于历史学者的敬重和礼敬,他具有超越时空的智慧和魅力,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
总之,孔子作为“圣人”的称号是由于他伟大的思想成就、对人类社会精神遗产的贡献、他的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地域,为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第一人。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
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
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颜渊(孔子门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子贡(孔子弟子)*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子张》)宰我(孔子弟子)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战国思想家)自有生以来,未有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战国思想家)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司马迁(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韩婴(汉代韩诗学创始人)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于无形之乡,倚于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卷五》)王充(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论衡.本性篇》)弥衡(汉代学者)受至精,纯粹睿哲。
(《艺文类聚卷二十.后汉弥衡》(鲁夫子碑))陆机(晋代文学家)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
累累若丧家之狗——别样的孔子
累累若丧家之狗——别样的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数百年后的教育和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也曾经历了一段苦难的时期,被迫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饱受病痛折磨,甚至以“丧家之狗”的形象出现。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又多病,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在了孔子的肩上。
尽管生活贫困,孔子对学问和教育的热爱依然不减。
他十分聪明,拜过孔夫子之后,开始拜师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自己。
正当孔子在学业上一路高升时,他却因为政治的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鲁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孔子无法再在鲁国继续深造,只能带领几个学生漂泊四方。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流离失所,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生活陷入了困境。
孔子曾经说过:“”由,可将造物执干戈与?”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克服困难。
正是凭借着对教育的信仰和坚持,孔子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真理和传播知识的努力。
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会坚持教育和治理,希望能够改变社会的局面,使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孔子的座右铭和追求,并没有被所有人都理解和接受。
有时候,他的学说和观点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批判。
有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无法适应社会的现实。
也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和观点过于保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
他被贬低为“丧家之狗”,形象黯淡,毫无地位。
历史的长河证明了孔子的思想的伟大和独特之处。
他的学说和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某个地区,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性观念对于塑造人类的品格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才能拥有现在的文明和社会制度。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丧家之狗”来定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孔子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并为之奋斗终身。
他的学说和思想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思考的方向。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精髓
孔子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被尊称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文献,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精髓,以及它对中国的影响。
1. 孔子的人文主义孔子的思想可以被概括为一种人文主义,他强调人的尊严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有尊严的个体,应该追求德才兼备的完美人格。
他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1 仁爱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感恩之心,并表现出友善和慈爱。
他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6.30)强调了人们应该对他人有同情心和理解。
1.2 德才兼备孔子主张个人的德行和能力应该相辅相成。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还应该有才华和能力。
孔子强调,只有通过勤奋和学习,个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培养完整的人格。
2.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智慧的统一,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
2.2 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实现完美人格。
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思考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教导。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家庭。
3. 社会和政治思想孔子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教育,也关注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君主的责任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统治能力。
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
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丘字仲尼。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纳孔子的母亲为妾,想要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长兄,可是脚有残疾,不得父亲的宠爱。
孔子父母年龄相差悬殊,担心怀不上儿子,到尼丘山祷告。
果不其然,两人的愿望实现了,一个健康的男孩生了下来。
孔子父亲母亲的婚姻于理不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们一开始的时候住在尼山。
孔子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
孔子的读书心得(通用7篇)孔子的读书心得篇1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字为孔丘,字仲尼。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如己,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该反对苛政,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
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并主张“温故而知新”,即通过积累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他的核心学说,他通过解释“仁”的含义和践行方式,阐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深刻理解。
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人民,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强制他们接受过度的管束。
在阅读孔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学说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更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让我明白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他的治国理念则让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府应该如何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总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
通过阅读孔子的思想,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的读书心得篇2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
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
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之心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关心和同情心。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才能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2.道德观念孔子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度,不要过度或不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偏激。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建设和谐、友善、公正、平等的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概括为“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礼”与“仁”,他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中国人为什么称孔子为圣人
中国人为什么称孔子为圣人?人分四类:无才无德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有德是君子,有才有德是圣人。
孔子既有才又有德,所以是圣人。
孔子有才。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儒家学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治国、治家、修身的准则。
他编撰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大学》《中庸》,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教材,直到现在,我们都奉之为经典。
他还以他高超的学识和教学能力,培养了大批人才,所谓“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
他还是治国能手,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其成就使齐景公感到非常害怕。
孔子有德。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不仅因为他的才,还在于他的德。
仅从那么多弟子一生尊崇和追随他就可知道孔子的德行有多高,以他的弟子话来说,叫做“高山仰止”。
再看孔子的弟子,如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等,他们都是德行著述的历史名人,如果孔子品德不高,哪能教出这样的学生?当然,我们更可通过孔子的弟子编撰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全面认知孔子高超的德行,其中,“智信仁勇”和“礼义廉耻”是孔子德行准则的核心。
总之,孔子以他出类拔萃的德和才,直到现在都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孔子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思想也有他的局限性。
比如,他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无才便是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是为了禁锢人民、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服务的思想。
如果以现代的德才准则来比对,孔子算不算圣人呢?这一点,毛主席就评价过,他说:“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不过,以毛主席的伟大而崇高的才德智慧,他更应该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吧?。
为何孔子是最有智慧的圣人?
1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水中有哲理。
2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
体现孔子圣人之勇的故事有
体现孔子圣人之勇的故事有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智慧和勇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个体现孔子圣人之勇的故事。
故事一:面对贫困的学生在孔子的时间里,贫困是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想接受教育的人来说。
有一次,孔子遇到了一个非常贫困的学生。
这个学生非常聪明,但由于家境贫困,无法支付学费。
孔子毫不犹豫地帮助了这个学生,为他筹集了所需的学费。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圣人般的勇气,他不仅敢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敢于与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作斗争。
故事二:坚守原则孔子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考验。
有一次,孔子被一位贵族邀请去参加宴会,但当他到达贵族家时,他发现宴席上的食物都是用公共财产制作的,这违背了他的原则。
面对这个困境,孔子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宴会,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圣人般的勇气,他敢于拒绝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动摇。
故事三:直言不讳孔子勇敢地直面现实,不害怕说出真相。
有一次,孔子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一位政府官员讲了一段错误的历史,但其他人都不敢纠正他。
孔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那位官员的错误,并提出了正确的历史事实。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圣人般的勇气,他敢于直面错误,敢于说出真相,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总结起来,孔子圣人之勇体现在他勇于帮助贫困的学生,坚守自己的原则,直言不讳地面对现实。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定和正直的孔子,他的勇气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他的行动和决策中。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思,启发我们在面对困难和考验时要有勇气,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中庸》第三十章圣人的伟大之处—原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第三十章圣人的伟大之处—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仲尼祖述①尧舜,宪章②文武,上律天时,下袭③水土。
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④,辟如四时之错行⑤,如日月之代明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⑦。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
②宪章:遵从,效法。
③袭:与上文的“律”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
④覆帱(dao):覆盖。
⑤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
⑥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
⑦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
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用的交替光明。
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题解:
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因为孔于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这一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这就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圣人。
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这也是从理论到实际了,从中庸之道方方面面的阐述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孔子精神: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精神: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具有大丈夫精神;孔子有军人的精神;作为老人,孔子的精神就是包容与忍让。
-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孔子的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仁爱精神、孝道精神与礼义精神。
-我们不能把对孔子的认识局限在《论语》一书之中,要参考其他经典学习,完整地了解孔子。
孔子的精神就是执着。
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是谁呀?是孔子。
那时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流浪汉是谁呀?是孔子。
那个人类历史上最爱做梦的人是谁呀?是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诗人。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孔子是伟大的诗人,才能认识到孔子是伟大的哲人。
既是诗人,又是哲人,这叫圣人。
说到底,孔子是诗人。
这与他编《诗经》没关系,与他的天性有关。
圣人不是在知识、学养中诞生,圣人是在诗意的生活中诞生。
◎三种身份◎-孔子具有大丈夫精神,是智慧老人-为止杀而耗尽一生心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精神。
首先,孔子具有大丈夫精神。
中国男人的两大美德:担当责任、充满爱心,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
夫子之世,礼崩乐坏;夫子之作为,独挽狂澜。
敢于担当责任,敢做事,敢发言,敢带队,敢向前。
孔子其实是个英雄,为我们开疆文化思想的辟土。
孔子其实是个开国之君,为我们开创永久的帝国,永久的王朝。
孔子有着谦虚的美德,他亲手打下的江山,让别人去坐王位,他只是默默守护,这真是一个不怕生、不怕死、不要名、不要利、一心干革命的好男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男人孔子的真情告白。
作为男人,孔子的精神就是义字当头,仁在心中,做天地的忠臣,国家的孝子!孔子的精神就是忠贞!第二,孔子有军人的精神。
军人孔子是真正的孔子。
《史记》记载,孔子曾是鲁国的司寇与元帅,干的是带兵打仗的活,原来孔子的精神是从战火中熬炼出来的。
从气节上讲,孔子为保卫国家可以牺牲生命;从本事上讲,孔子屡次击退外敌侵略。
孔子不仅仅是军事意义的军事家,而是人性意义的军事家。
中国军人的两大美德:忠诚与智慧,在孔子身上都得到完美的呈现。
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
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伟大之处1、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2、提倡有教无类,广授门徒,开创私学教育。
3、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4、提倡“礼”与“仁”抚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人物信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人物评价】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介绍
孔子的地位和影响介绍孔子是一名教育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有着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地位和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地位孔子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要将孔子学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在历史中孔子地位如何。
孔子地位在每一个时期是不同的,后世人称孔子为孔圣人,而在文革时期,孔子成为了人们争相批斗的对象,所以在不同时期孔子地位也是不同的。
从历史顺序上讲,孔子本是一个老师,他的教书理念较为创新,打破了教育的界限,认为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思想是创新的。
孔子死后,他的地位逐渐攀升,人们称之为至圣先师,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教师。
公元前二世纪,孔子被推崇为天命所降,继周而王。
《春秋》这本作品被评价为一部政治著作,其表现的伦理及政治观点已经超出了编年史的范畴与高度了。
公元前一世纪,孔子逐渐被神化,其本人在《春秋》中树立的政治理想,足够汉朝的政治实施,所以人们以活着的神来定位孔子。
公元一世纪初,出现了一批理性主义的儒家人,这里孔子的地位变化了,他从神的位子上下来,但是他在“至圣先师”的地位任然很高。
十九世纪末,孔子又被冠以天命为王的说法,但是这种没有持续多久,民国建立后,孔子地位极速下降。
到文革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其很多文物均在那时候被毁灭。
但是后世对于孔子的地位又得到了恢复,人们争相学习孔子的思想,树立自己的道德标杆。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社会,对政治,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准则,为品德树立标杆,可谓是深深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一:诚信做人孔子曾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话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没有信誉,那么还能干什么呢。
孔子在教育的时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献,品行,忠诚与诚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概括圣人孔子的伟大之处》的内容,具体内容: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我一起来了解吧!伟大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之一,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我一起来了解吧!
伟大之处
1、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2、提倡有教无类,广授门徒,开创私学教育。
3、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4、提倡"礼"与"仁"抚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人物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
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人物评价】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思想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