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00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世纪以来,总是被提及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的变化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地处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这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的严重性。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正因如此,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时,不能是一味地对抗,更不能破坏掉自然的生态平衡。
实际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性质也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随时间演化而来的。
古人早已懂得要顺应自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因为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很多国家也倡导可持续发展,试图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其次,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可不可避免的。
因为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因为人类的发展活动,这种关系是日益紧密的,并且可能逐渐导致一些问题。
例如现在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增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谋取短期利益,经常地违背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枯竭,留下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如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都是我们世界面临自然挑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后,探讨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还需要说到,人类在向着自然及其力量,发起地狱般的进攻之后,对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也变得异常自信。
我们甚至打乱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物种灭绝、种群数量减少等问题。
但在操作完长时间后,各种“生态经济”、“全球绿化”、“环保减排”等有关环保领域中广泛流转的概念,早已成了今天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标榜。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附文题解读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这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的新材料类作文题。
材料主体部分以傅玄、孔子、荀子的两组正反对比的名句,承认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作用,但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材料结尾处更直接给出核心观点——“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题必须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来写,并且重心应放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不可比例失衡更不可本末倒置。
写作要求部分则以具体限制考生身份——“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他们的逻辑思辨、批判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价值观的高低,引发考生对自己个人成长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理性思考。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本题的命题维度包括: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本题材料内容清晰,文末明确地给出核心观点,审题立意相对没有什么难度。
可以说人人都有话可写,但却未必人人都写好。
学生的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比重失衡。
论述时过多地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真正需要着重阐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时,文字却较少,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另一个则是事例缺乏。
如何通过唯物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通过唯物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唯物辩证法为我们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人与自然之间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比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矿产等。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产生影响。
我们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排放污染物,这些行为都在改变着自然的面貌和生态平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也无处不在。
一方面,人类有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求,这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另一方面,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平衡,过度的索取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反抗,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这种矛盾推动着人类不断去思考如何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一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如随手丢弃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如果长期积累,就可能产生质变,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相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经过长期的积累,也会对改善自然环境产生质的飞跃。
同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着不断否定和发展的过程。
在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较为有限,往往采取征服和掠夺的方式对待自然。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通过对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目前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提出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策及措施。
创新点:生态文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们用神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然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这种“自然宗教”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统一的关系。
“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囊括其中。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之间的协调。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辩证唯物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辩证唯物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
起来的。
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而自然也通过地理、气候等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2.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出符合自身需
要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这种改造包括农业、工业、建筑等各个领域。
3.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论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虽然人类
可以改造自然,但同时也依赖自然的资源和环境,否则社会将无法持续发展。
4.环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了关注。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可持续的,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科学技术的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
然而,
同时也强调科技的应用必须受到社会合理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制约,防止滥用导致破坏性后果。
总体而言,辩证唯物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强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可持续发展,提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保护自然环境,确保生态平衡。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 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 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自 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 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 坏,或整个系统瓦解。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 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于 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 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 水俣湾。
1954年,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 病,叫"水俣病",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 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 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探讨
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吗?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类深重地反 思科技进步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曾一度为 人们高歌礼赞的技术,受到了质疑:
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将把人类引进天堂,还是地狱?
带给人类的是幸福,还是苦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 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 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 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还指出: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 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 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 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 ,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自然界的全面人化——人工自然的扩大 2.4 人工自然的扩大的消极意义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就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就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就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瞧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就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就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关键词:大自然,人类,关系,分析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简介:一、引言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前半叶是经济建设的高峰段,也是生态问题亮出红灯的阶段。
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凸显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人文居住环境角度而言,生态危机都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大灾难。
拯救地球、拯救海洋、拯救森林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人类应该采取比较科学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内容:一、引言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前半叶是经济建设的高峰段,也是生态问题亮出红灯的阶段。
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凸显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人文居住环境角度而言,生态危机都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大灾难。
拯救地球、拯救海洋、拯救森林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人类应该采取比较科学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策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应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由此顺势而起,国家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积极实现当前的各项社会建设人文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研究者与社会学家把研究视野放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努力创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
鉴于此,本文以《矛盾论》的思想要旨为依据,分析不同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阐释人与自然的矛盾辩证关系,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自然学家社会科学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历经以下几个阶段:(一)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史前文明是一个很久远的远古文明,是科学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史前人类文明遗址大胆提出的猜想,虽然这种种猜想并未得到学界的公认。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 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 书》.
Hale Waihona Puke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 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 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 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 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 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 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 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 和1%.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类在地球环 境中生活、发展,人和环境也有惊人的一致。 在地球表面,氢、碳、氧、氦这4种元素最 多,在人的身体里也是这样。这4种元素在 人体里占的比例最大。总之,环境对人有着 重要的作用。
现今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植被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五,化学污染; 六、混乱的城市化; 七、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八、空气污染; 以上八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人与环境的关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人与环境的关系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它以实践为主线,以唯物史观为主题,以哲学家改变世界为任务作为结论,用十一条简短的“警句”阐发哲学思想来奠定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体系的基础,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本文从《提纲》第三条着手,谈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误读,阐述马克思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旧唯物主义虽然根据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并正确地指出了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被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它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因而也只能看到认识被客观环境决定这个消极被动的方面,没有看到人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这个积极能动的方面。
与此相反,马克思克服这种缺陷,而回到人的实践,在这意义上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用“革命的实践”这一基础性过程来正确阐述实践对改变环境的作用。
关键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与环境,实践,旧唯物主义1945年,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诞生了,这个“新世界观”是指经历了他自己实行的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思想,既扬弃了传统的唯心主义,也扬弃了传统的唯物主义。
这一年,马克思写下了他的两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就是他新世界观形成的标志。
而《提纲》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人本学走向唯物史观的里程碑,它以实践为主线,以唯物史观为主题,以哲学家改变世界为任务作为结论,用十一条简短的“警句”阐发哲学思想来奠定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体系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这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实践是马克思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贯穿了整个《提纲》,由此这十一条内容便以很强的逻辑性联系在一起,但是各条又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现了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的几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第三条看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扬弃: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简述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简述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辩证关系,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首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环境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人类则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技术手段,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例如,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都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没有了环境的支持,人类将无法生存。
其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人类的活动和发展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反过来,环境的恶化也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最后,人类需要认识到自己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总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复杂而又紧密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 1 -。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通过利用自然界提供的资源,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自然界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
例如,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而土地利用的变化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也反过来需要人类社会的保护和发展。
例如,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对自然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消耗资源,而自然界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资源,同时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清洁的能源,而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建设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文化价值。
因此,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是人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环境问题所给我们的警告。
人与环境的关来具有辩证性质,但人类对它的反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传统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茉系,而在于揭示了消解人与环境之间悖论的契机和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走出人与环境的悖论所造成的怪圈,必须诉诸于人的现实活动,亦即实践。
这正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于也优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环境之间异化关系的彻底扬弃,只有通过历史的无限发展才能完成。
而历史的发展又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实现。
因此,人与环境矛盾的最后克服,只能诉诸于实践及其发展。
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欧文: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
(欧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1.“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
2.辩证关系(有机统一)相互区别和互不可分,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从历史主体与客体角度看。
两者是同一个活动、同一个过程。
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
“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以及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
一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董仲舒认为人的品德“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简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人类是环境的一部分,同时环境也是人类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和演变也受到人类的影响。
因此,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环境中的资源和能量,如食物、水、氧气、光能等。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排放废气、废水、垃圾等。
这些废物的排放和堆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十分明显。
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环境,导致环境的演变和变化,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城市化等。
这些活动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
环境的变化和演变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
因此,人类在保护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遵循环保原则,如减少废物排放、推广可持续发展等。
同时,人类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是指人会影响环境,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人和环境间建
立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辩证关系指的是一个相互依赖关系,它让我们对周围的环
境有所理解,也明白了我们与环境交互的能力。
人与环境意味着把自然界视为人类存在的环境,它们之间有一种动态关系,即人与环境促成彼此改变,它们形成一种联系,帮助人们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辩证思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要素,其出发点有形象的指出:必须同时考虑
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即保持矛盾的双方同时施加压力,以及矛盾之间的协调平衡,继而实现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的关联。
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它们之间会紧密相连,建立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关系,人与环境有着共存关系,此外,它们还会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协调的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在今天,我们必须意识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发展,是防止环境恶化的重
要步骤。
因此,我们应该留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和自然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一个原始而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