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丧葬风俗

合集下载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是当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它代表着对逝
者的尊重和缅怀。

在这个敬老的地区,老人去世后有几个常见的风俗,如下:
1.丧葬仪式:老人去世后,家人们需要进行相应的丧葬仪式。

仪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吊唁、告别仪式、火化等。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会请一些
道士或者僧侣来进行祈祷或开光仪式,以为逝者超度。

这也是传统陋
习之一。

2.丧事期间:家人在老人去世后要守节三到五天的时间。

这期间,家人必须穿上黑色的衣服,头戴白色的帽子,系上白花,严格遵循丧事期
间的规矩和风俗。

3.白事酒席:白事酒席是老人去世后必须举办的仪式之一。

家人要在丧期结束后举行酒席,以此感谢亲朋好友的来访和慰问。

与普通餐宴不
同的是,白事酒席必须要准备好一品红,几种蒸饭和面食,以及一些
酒水给来宾供应。

4.纪念碑:在老人去世后,家人会建造一个纪念碑。

通常是在墓地上砌一个石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等信息。

这是为了让后人
能够看到并记住逝者的名字和遗迹。

有些人会选择立碑。

5.祭祀:祭祀是陕西渭南地区老人去世后的一种传统习俗。

祭祀的形式可能不同,通常是逝者家庭成员燃香道祷,祭告其亲人的灵魂,或者按照逝者生前的喜好在特定日期举行祭祀,以纪念逝者。

以上就是陕西渭南老人去世后的风俗。

这些传统习俗代表了渭南地区对逝者最后的缅怀和怀念,也是家人表达悼念之情的方式。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带给后人一份文化传承和财富。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惯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惯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T时间:2007-02-06 14:21来源:不详作者:佚名点击: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 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 沐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 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O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 S,多则30天,主要曲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o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o近代多用口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口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o 送葬乂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绑,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乂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这时停乐。

继续赶路时哀乐同起。

仪式开始:到了庙子,孝子跪下行大礼。

“领头的”跟土地神念咒语,祈求土地神的庇佑。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 1 -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 2 -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 3 -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地域不同,习俗不一,人们对丧葬的认识和方式就有差异,常言道:“十里能同乡,五里不同俗”,仅陕西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差异也就很大了·这里要谈的是以八百里秦川西部为主,以眉县、扶风、岐山,凤翔一带的丧葬为核心,这一带曾是秦帝国的发祥地,周礼更是在这里先期形成,后来又相继受道、释、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这里便对其详细予以介绍。

一、后事一般人进入老年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具体如:1、买材板(棺材板),一般以松木为主,桐木也可以,柏木为最好。

材板厚度一般两寸半,也有采用厚度为五寸的。

材板的页数一般为十块,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

一般人活到六十岁,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先在家中。

2、做寿材,一般的家庭,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到了要做寿材的时候了,有些身体不大好,也可提前。

但也有因家庭情况好,经济宽裕,也提前可以做好。

做寿才一般选在有润月的年份为最好。

寿材一般的木匠不大会做,因为比较讲究,规矩比较多,当地一般有名望的匠人可承担。

寿材从外形上大同小异,主要以材料好坏区分怎么做,内部简单地没有什么结构,讲究的可以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

寿材做好后,相近的亲戚要来祝贺,尤其是女儿要回娘家,中午时分带来的红,要披在做好的寿材棺盖上,拿来的爆竹要燃放,给木匠要上烟酒和礼品答谢,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谢匠人。

做好的寿材,还要找合适的时间用生漆油漆,油漆比较讲究,好的寿材一般用十多斤生漆,还要用白布包裹两层,表面呈黑颜色,寿材大小两端要雕梁画栋,漆泥做许多人物和建筑,一般的油漆匠也都能绘画,但是也不能马虎敷衍,一个多礼拜完工后,相近的亲戚也要来祝贺,形式同做好寿材完工一样。

这样才算一副寿材做好,家里人一般将寿材四周包裹好放在楼上,现在有专门的塑料布,比较方便,找一个不潮湿的地方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讲究。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民俗之农村丧葬礼俗【图文】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民俗之农村丧葬礼俗【图文】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民俗之农村丧葬礼俗【图文】宁县民间的丧葬是从周礼传袭演化而来的,古时的丧葬礼仪多而繁杂,且迷信色彩浓厚,随着时代的发展,移风易俗,丧葬礼义逐渐向文明进化。

宁县农村丧葬礼俗以三年为期,分四次进行,即埋葬、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埋葬最为隆重,有“官宾事”与普通葬仪。

“官宾事”礼仪繁杂,矫揉造作,不为多数人采用。

普通葬仪规程亦多,主要如下。

初殓。

老人病危时,由儿女亲自为其沐浴、理发、修须、剪指甲,亦即“登遐,沐浴如礼”。

浴后,穿好寿衣。

临死前,给口中含一枚古币,意为死后有“口福”,后辈儿孙不会出哑巴,实际是怕咽气时因剧痛而咬伤舌头。

死后,及时用寿棺盖支床,把尸首停放上去,头东脚西,切忌头内脚外,放正身体,合上眼皮,并用白纸遮面,用红线绳绊脚,摆上献饭,床脚下再拴一只看丧公鸡。

然后,去门外道路上洒水,谓之“清道”。

成服。

亲属穿丧服叫“成服”。

《礼记·奔丧》载:“闻父母之丧,子女得星夜而行奔丧,若路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长子须穿长袍孝服,其余儿女、儿媳穿中长孝服,均吊长孝,孝头遮前额,白布裹鞋,孝子趿鞋,手拉用白纸缠裹的柳木棍,即“丧棍”。

凡亲属及亲戚均穿孝衫,戴孝帽,同辈长者及村邻亦头戴窄孝圈,以示哀悼。

报丧。

报丧是把死者去世的消息尽快报给亲友。

给老小外家报丧,必须是长子亲去,去时应穿孝服,跪在大门外通报,不能擅入。

对其余亲友、乡邻发讣告。

出子。

一般在亡后的第三天早晨出子,在一张白纸上写清亡者的生卒年、月、日、辰和儿孙后代,凡未出“五服”者均要上示贴。

然后张贴出去,全部孝子跪在贴前上香、焚纸、恸哭。

按宗族远近称缌麻服、小功服、大功服、期服。

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

父先死后母丧称为孤哀子,母先死父后死称为哀孤子。

父死写寿终正寝,母死写寿终内寝。

入殓。

即将停放在床上的尸首装入寿棺。

请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的老者主持。

先在棺木底板上放七枚古币,从头至尾摆成北斗七星图案,然后铺上褥子,摆正尸体,揭去苫脸纸,取出探口钱,解去绊脚绳,让亲属瞻仰遗容后合上棺盖。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 1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 2 -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

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

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

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

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

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

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

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

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

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

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

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

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

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

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

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葬礼风俗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

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

黟县是把伞挂到堂前左边的椅背上,然后坐在对面座上,口报:你家....多谢”了。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

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徽丧葬礼仪习俗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

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

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宁夏丧葬风俗

宁夏丧葬风俗

宁夏丧葬风俗
宁夏的丧葬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热灰葬:要求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落葬。

这是宁夏比较流行的落葬日确定方法。

“热灰葬”盛行是基于“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认为“早入土,早为安”。

2. 七里葬:要求人故世后49日内落葬。

由于“热灰葬”常常要先落葬后竖碑(墓穴加工来不及),故将落葬时间由遗体火化后3至7日推到人过世后49日内。

选择“七里葬”也是受“早入土,早为安”观念驱使,因而也可以理解为热灰葬。

3. 圆满葬:也叫“祭日葬”,表明逝者从生到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实现生命回归。

“祭日葬”不适合非正常死亡,只适合自然死亡,特别是那些高龄老人。

选择“祭日葬”可以把逝者骨灰寄存在墓园,直至周年祭日再行落葬之礼。

4.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在宁夏葬法中也涉猎。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此外,在宁夏还有一些其他的丧葬方式,比如水葬和火葬。

水葬是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火葬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这些方式也是宁夏使用较多的一种葬法。

民风民俗,不可不知的农村丧葬习俗

民风民俗,不可不知的农村丧葬习俗

民风民俗,不可不知的农村丧葬习俗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

上次写了个重庆梁平周边农村几十年前的婚俗很受读者欢迎,今天我再提笔写写这些地方农村死人前后的习俗。

在农村以前是很重男轻女的,为什么呢?这是有原因的。

养儿子,是为了老了时好有人送终,有人“端灵牌子”鼎“引老汉”。

这里先解释下:“灵牌子”,在人死后,请来道士,用红纸上折成五寸宽一尺高,正面用毛笔沾墨水竖着写上死者的名子格式是“新逝XXX老大人之灵位”,两旁分别写上死者死的年份日期时辰和“太乙真人”。

等等(具体有空去考察下内容)死者的后人(注:男的叫孝男女的就叫孝女。

),红纸折好写好后,里面用两根筷子支开插在南瓜或柚子,罗卜等能放得稳的东西上,也有用泥巴的。

这个道士做好后放在死者的棺木前,在死者埋葬时由死者的长子端着,随送葬队伍面向棺木后退而行至坟墓。

如果没有儿子就由长女婿或上门女婿担当,如儿子不在就有长孙顶替。

这就是民间说的“端灵牌子”。

....鼎“引老汉”:把三尺左右长五寸宽的白纸剪了花边,竖着用黑色墨水毛笔书写上太乙真人等等和死者生的年月日时辰,生的地方和死的地址。

用一根棍子挂起,在埋死者时由死者的后辈幺儿或孙子拿着鼎起随送葬队伍面向棺木后退而行至坟墓。

这些上面的年月日时辰都必须用干支记年法书写。

还画得有符,并且要用公鸡鸡冠上的血祭典才有效。

以前农村死一个人,是很麻烦的。

特别是年岁高子孙多的老者。

在得病后估计快不行了时,要找道士翻翻黄历,看看这个日子能不能死,日子好不好。

农村有种说法:生的时辰由父母定,死的时辰由儿女安排。

因为有些日子里加上死者的生辰和死者死的时辰可能犯双煞或三煞。

如果遇到真的双煞或三煞后,如果不请道法高的道士作法,那么在七天内死者家还会死一个或两个人或家禽家畜。

这种机率虽然很少,但是也有发生过的事。

为了避开悲剧发生,子女多的人家就会先看看日子后,决定死者是否此时死。

解决的办法有:用西洋参给病人吃,这个叫“吊”就是吊命的意思,过了那个时间就不给他吃了,病人慢慢就死了。

镇原丧葬习俗

镇原丧葬习俗

镇原丧葬习俗镇原丧葬习俗,既继承了中原民俗文化,又反映了陇东的农耕历史文化,视土地为生命,讲究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的思想意识,土葬成为当地数千年以来的习俗。

通常人们把丧葬俗称为“白事”、“埋人”。

其丧仪简繁各异,厚薄不同。

“善终”与“凶亡”丧事有别。

送终儿女守护父母去世称“送终”。

此时,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掌柜的”谁当、事业谁继承、财产处理法、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

老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

同时,舅家、娘家人提出办丧事的条件一般要尽量满足。

对老人遗言格外重视,必须应允,使老人放心,死后也不得变更。

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

咽气前须把寿衣穿上。

寿衣多是及早准备好的。

旧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袖子讲长;穿单不穿双,穿平纹布;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里子多选用红色等。

穿衣的次序是:线衣、衬衣、小袄、罩衣、袍子、黄马褂、鄯单。

线裤、衬裤、棉裤、罩裤。

现在除公务员外,民间寿衣多沿袭清朝、民国时的长袍短褂。

一般穿5至7套衣服,有功名之人穿靴。

至今镇原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为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停床当病人换上寿衣后,就将其从卧室移到堂屋正室中。

病人咽气后,将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门板上,或者将早已准备好的棺盖翻过来停放。

人死后,要将其身体捋顺好,使其仰面躺着,双脚用麻绳绊系,叫“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并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

尸体停上尸床,在丧房(窑)门槛上宰“看丧鸡”一只,男宰公鸡,女宰母鸡。

扒毛后,献在灵堂前,待三天大客、请客来吊丧时食之。

同时,摆香案桌,燃长明灯,盛倒头饭(一碗白皮汤面,不放任何调味品,上放一双筷子,摆香案桌上),立“影身草”。

中国山西丧葬习俗

中国山西丧葬习俗

中国山西丧葬习俗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

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

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

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

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

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一、初终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

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

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

“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

晋中祁县等地则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名为“咬牙饼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怀中;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

民间迷信的说法,认为人死后魂归地府,纸钱、锡箔是用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有面球、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

莆田人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莆田人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

莆田人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嘿,咱们今天来聊聊莆田人的丧葬流程和注意事项呀!莆田人的丧葬可是有着一套相当严谨和独特的流程呢。

首先,当亲人离世后,哎呀呀,家人得赶紧为逝者擦洗身子,穿上寿衣。

这寿衣的选择也有讲究呀,颜色、款式都有特定的要求。

接下来就是报丧环节啦。

家里人会通知亲朋好友,告知这一悲痛的消息。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纷纷赶来,表示哀悼和慰问。

然后呢,就是设灵堂。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摆放着逝者的遗像,还有各种祭品。

在灵堂中,家属要守灵,陪伴逝者度过最后的时光。

出殡之前,还有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说,要请法师来做法事,超度逝者的灵魂。

这期间,亲人们要跟着法师的指示,进行各种祭拜动作。

丧葬过程中的丧葬用品也很重要呀!棺木的材质、样式都有不同的选择。

还有纸扎的各种物品,什么房子、车子、家具等等,都是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过得舒适。

在出殡的时候,队伍浩浩荡荡,哭声震天。

长子或者长孙要捧着逝者的遗像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亲属和送葬的人群。

送葬的路线也有说法呢,不能随便乱走。

而且,一路上还得撒纸钱,据说这是为了给逝者“买路”。

到达墓地后,进行下葬仪式。

这个时候,亲人们的心情更是悲痛万分。

还有呀,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家属和亲友们的穿着也有要求。

一般都要穿素色的衣服,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

另外,饮食方面也得注意。

在特定的日子里,会有专门的祭祀食物。

总之,莆田人的丧葬流程充满了传统和文化的内涵,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哇,这其中的注意事项可真是繁多,需要家属们认真对待,以确保整个丧葬过程顺利、庄重。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

河北丧葬习俗(转载的)一、初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1、装裹当老人咽气之后,首先要为其穿好寿衣。

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一般是生前就做好了的,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女人用裙子,不论什么季节一律穿棉的。

鞋必须是布面布底,鞋底不纳,有的还在鞋面上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成了正果。

帽子,男性过去戴帽盔儿,现在戴呢帽,女性不戴,或戴临时用黑布缝成的帽子。

有一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

上衣不钉钮扣,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怕犯不利子孙的忌讳。

腰带是一条黑布或一缕白线,搭在裤腰上即可。

近年公职人员去世也有穿西服及呢子大衣的。

穿好寿衣是装殓的第一步,也有在咽气之前穿好寿衣的。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

2、叫魂叫魂即招魂。

人咽气后,立刻由儿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窑洞(烟囱),并喊着叫魂人对死者的称谓,大叫三声“穿鞋来”。

接着便是“初哭”,因为老人咽气之前是不许家人亲属大声哭泣的。

在确认老人已经去世的时候,守候在身旁的亲人们要爆发性地大哭一场,这也是对亡故者最初的悼念。

3、移尸人死之后,家人马上烧“倒头纸”,并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灵床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然后开始丧葬的准备工作。

人死以后,要尽快移尸,不可以长期躺在土炕上,因为那样认为是让死者背炕坯。

4、哭街五、六十年代时兴哭街,如果是在头一天晚上死了人,第二天凌晨由死者的长子沿街大声哭叫,其目的是将丧讯通告乡邻。

哭街的如果遇上行路人,要就地磕头,叫磕丧头。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这时停乐。

继续赶路时哀乐同起。

仪式开始:到了庙子,孝子跪下行大礼。

“领头的”跟土地神念咒语,祈求土地神的庇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原丧葬风俗
一、三原丧葬风俗的起源与演变
1.1 三原丧葬风俗的起源
三原丧葬风俗是指中国陕西省三原县地区的丧葬仪式和习俗。

这些风俗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1.2 三原丧葬风俗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三原丧葬风俗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丧葬仪式非常庄重,注重礼仪和仪式的规范。

而在现代,丧葬风俗逐渐趋于简化,更加注重实用和便捷。

二、三原丧葬风俗的特点
2.1 丧葬仪式的庄重性
三原丧葬风俗注重仪式的庄重性,尊重逝者并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丧葬仪式包括追悼会、告别仪式、火化仪式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

2.2 丧葬用品的讲究
在三原丧葬风俗中,丧葬用品的选择和摆放非常讲究。

逝者的棺木、衣物、饰品等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同时,还需要摆放一些祭品和供品,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2.3 亲友参与的重要性
在三原丧葬风俗中,亲友的参与非常重要。

他们会前来悼念逝者,并在丧葬仪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亲友的参与可以给予家属安慰和支持,也有助于增加逝者的尊严和庄重感。

三、三原丧葬风俗的具体步骤
3.1 追悼会
追悼会是三原丧葬仪式的第一步。

在追悼会上,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悼念逝者。

追悼会通常在逝者生前居住的地方或者丧家举行,持续数天或数周。

3.2 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是三原丧葬仪式的第二步。

在告别仪式上,亲友们可以与逝者进行最后的告别,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告别仪式通常在丧家或者殡仪馆举行。

3.3 火化仪式
火化仪式是三原丧葬仪式的最后一步。

在火化仪式上,逝者的遗体会被火化,并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

火化仪式通常在殡仪馆或者火葬场举行。

四、三原丧葬风俗的意义与影响
4.1 弘扬传统文化
三原丧葬风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三原丧葬风俗,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4.2 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原丧葬风俗在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力作用。

通过丧葬仪式,亲友们可以共同悼念逝者,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从而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

4.3 促进家族传承
三原丧葬风俗对于家族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丧葬仪式中,家族成员可以共同参与并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五、总结
三原丧葬风俗作为中国陕西省三原县地区的丧葬仪式和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风俗注重庄重性、讲究丧葬用品、重视亲友参与,并包括追悼会、告别仪式和火化仪式等具体步骤。

三原丧葬风俗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促进家族传承。

通过对三原丧葬风俗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