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成就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独特景观。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里首先略谈“以文为诗”的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苏轼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
一、“以文为诗”——宋调形成的历史渊源对“以文为诗”的批评,实自北宋黄庭坚始。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曾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他以为“诗文各有体”,故作法也不同,诗有诗的作法,文有文的作法,不得混同。
以此为出发点,他批评韩愈的“以文为诗”,也批评杜甫的“以诗为文”,因为混同了两种文体的不同作法,“故不工尔。
”后来清代的赵翼没有批评以文为诗“不工”,而是认为这一做诗的方法,实是宋诗对唐诗一种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宋代诗歌一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以为,这一看法,既具有科学的辩证法,又符合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很有见地的。
“以文为诗”,大体上说,就是南宋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参见《沧浪诗话·诗辨》)。
是指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
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他不仅熟知宋诗,而且对唐诗有深厚的修养,《沧浪诗话》可以说是在对比宋诗过程中,对唐诗创作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正因为如此,严羽虽然极力贬低宋诗,但他所说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却是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宋诗的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文为诗”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段,虽然早在中唐时代产生的韩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将“以文为诗”当作一个诗歌创作上的问题来加以反对或者赞成,却始于北宋中叶[1]。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
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视觉表达与意境共鸣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视觉表达与意境共鸣绘画与诗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表现形式,而宋代被誉为中国绘画与诗词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绘画与诗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视觉表达与意境共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领略到诗情画意所带来的内心触动。
1. 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1.1 宋代的社会环境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北宋时期,统一的政权、优秀的统治者和繁荣的经济使得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创造了许多杰出的绘画和诗词作品。
1.2 文人绘画与诗词在宋代,绘画和诗词被视为雅趣和文人的修养。
文人绘画是指那些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绘画作品,而文人诗词则是这些文人绘画所配搭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人绘画和诗词的结合,使得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2. 绘画与诗词的共同表达绘画与诗词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宋代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视觉表达和意境共鸣两个方面。
2.1 视觉表达绘画和诗词都是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绘画通过丰富多样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而诗词则通过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思考来表达内心的世界。
同时,绘画和诗词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绘画通过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能够直接打动人们的眼睛,引发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诗词则通过言语的美感和音韵的流转,使人们能够在内心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2.2 意境共鸣绘画和诗词在表达意境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绘画和诗词都能够以简练的笔墨或言语,勾勒出一种意境,使人们感受到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方面,画家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的技巧,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融入作品中,并通过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使观者能够进入到画面中,与画家一同感受艺术的魅力。
宋代文人画与诗词的交融与互补
宋代文人画与诗词的交融与互补引言中国历史上,宋代被视为文化艺术的巅峰之一,文人画与诗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主题的绘画作品,而诗词则是文人经常用来表达情感、描绘景色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宋代,文人画与诗词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交融与互补,共同为当时的文化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宋代文人画与诗词的交融与互补进行详细探讨。
1. 文人画与诗词的渊源文人画与诗词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人雅士传统。
古代文人雅士常常将绘画与诗词作为自己的修身养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们懂得用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观察,通过绘画与诗词的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2. 文人画与诗词的共同主题宋代的文人画与诗词有许多共同的主题,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这些主题被文人们视为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语言。
在文人画中,画家常常利用笔墨的变化来描绘山水的壮丽,花鸟的婉约以及人物的神态,而诗词则通过文字的抒发来表达同样的情感与意境。
两者共同传递了文人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2.1 山水山水是文人画与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
宋代文人画家善于用墨渲染山水的奇特神韵,通过笔墨的疏密与明暗的对比,将自然山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诗人则通过自己的文字思维和对山水的深入观察,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准确地描绘山水的特点与意境。
2.2 花鸟花鸟是文人画与诗词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宋代文人画家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和多变的墨色来描绘花鸟的形态与神态。
画家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花鸟,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将自然界的花鸟形象真实、自然地展现在绘画作品中。
而诗人则通过自己对花鸟的感悟与理解,用琼瑶、明艳的词句来描绘花鸟的美丽与动人。
2.3 人物人物是文人画与诗词中最能够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主题之一。
在文人画中,画家通过笔墨和结构的变化,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诗人则利用丰富的词藻和抒发情感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论南宋苏轼诗歌与南宋院体画的诗画互文现象
论南宋苏轼诗歌与南宋院体画的诗画互文现象【摘要】南宋帝后雅好苏轼诗文,导致以苏轼诗歌为主题的院画作品涌现于宫廷,形成值得探究的诗画互文现象。
其中,取材于苏轼《咏海棠》的《秉烛夜游图》,堪称代表之作。
该图为南宋名家马麟所绘,画家通过描绘诗中主要意象,建构诗画之间的显在联系。
以此为基,诗歌场景被改造为皇帝熟悉的“禁中赏花”,赏花者由受贬的士人变为皇家园林主人,借此逢迎赞助人的惯习与趣味。
同时,画家还通过赏花气氛的微妙转变,以乐景写哀情,含蓄表达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
就艺术史层面而言,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宋代是诗画融合的时代,但这种融合并非“诗画一律”的文人画观念所能涵盖,院画中包含的诗画互文是其中的另一维,也是最具南宋特色的诗画现象。
【关键词】诗画互文;苏轼诗歌;南宋院体画;《秉烛夜游图》[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南宋时期,院画画家创作了大量以苏轼诗歌为题材的图像,构成了值得深究的诗画关系。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诗文深受南宋帝后钦慕。
宋高宗、宋孝宗分别书写过苏轼的《后赤壁赋》《赤壁赋》。
宋宁宗在马远《竹鹤烟泉图》的题诗“不祷自安缘寿骨,人间难得是清名”化用了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将“苦难藏没是诗名”改为“人间难得是清名”。
[1]56此外,杨皇后的题跋也多袭用苏轼的诗歌或诗句。
[1]61作为取材于苏轼《咏海棠》的名作,马麟的《秉烛夜游图》堪称其中的典型案例。
(1)苏轼之诗如何呈现于图中?就艺术史层面而言,这种诗画互文现象有何意义?本文以《秉烛夜游图》为中心,管窥苏轼诗歌的图像呈现,阐明现象背后的意义。
一、图改诗境,逢迎观者“秉烛夜游”始于《古诗十九首》,经过后世文人的演绎,逐渐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母题,苏轼的《咏海棠》则是这一母题的延伸。
表面来看,在《秉烛夜游图》中,海棠、高烛、月等诗中意象均呈现图中,与《咏海棠》构成显在的联系。
然而,如果进一步细读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方面,《秉烛夜游图》与《咏海棠》存在诸多差异。
宋代文人与诗词创作的关系研究
宋代文人与诗词创作的关系研究宋代是中国文人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纷纷投身于这一艺术领域。
他们以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悟和审美追求,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令人叹为触类旁通的优秀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析宋代文人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一、文人的社会地位和诗词创作的关系宋代时期,文人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文化、文学和文人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投身于诗词创作中。
他们通过对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的真实记录,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流传不衰的画卷。
文人们往往在官场和文坛上穿梭,他们通过在宴会上的吟诗作对,展现着自己的才情和文采。
同时,他们也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境遇和人生的思考。
他们通过写诗来实现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艺术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二、文人的文学修养与诗词创作的关系宋代的文人们注重个人修养,他们涉猎广泛,崇尚“兼通六艺”。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诗词创作是一种终身学问,他们通过不断阅读诗词典籍,研究前人的作品和创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他们注重对音律、韵律的把握,通过研究典籍和朝野佳作,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作品。
文人们的诗词作品中常常浸润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而他们对古人的钻研和吸收,正是诗词创作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文人的个人经历与诗词创作的关系宋代文人的创作往往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流寓异乡、游历名胜、参加科举起家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些人生经历成为他们写作的源泉和灵感来源。
例如,文人苏轼游历名胜,体验山川河湖之美,对自然景色产生深远的感悟。
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生境遇的完美结合。
四、文人的情感表达与诗词创作的关系宋代文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家人、朋友和爱人的思念和祝福。
他们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凝聚在作品中,诗词成为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一)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一)一倘要谈宋诗,我们还得提一下它与唐诗的关系。
因为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
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
但唐诗相对说比较容易谈,宋诗则不容易谈。
你说唐诗成就大,人们没有争议;说宋诗成就大,人们就有争议。
这争议不仅指现在,而且早在南宋就开始了。
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达七百年之久。
宋诗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是低?便随着朝代的更迭常常起变化,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
南宋严羽是首先出来非难宋诗的。
他说:“唐人与本朝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稍后是刘克庄。
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宋诗“皆为文之有韵者尔”。
1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则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连杜甫以后的诗都不看。
在他们的眼睛里压根儿没有宋诗的地位。
2杨慎还说:“宋诗信不及唐”,“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
”3更为偏激的莫过于屠隆。
他说:“读宋而下诗闷矣,其调俗,其味短。
”4但是明人对宋诗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便是从抑宋到伸宋,晚年才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
6从而肯定了宋诗的成就。
都穆的态度更为鲜明,他说:“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7晚明公安派袁宏道还认为宋诗不比唐诗差,苏轼也并不比李白逊色。
8袁宏道对宋诗的评价这样高,那是因为他看到明人尊唐却又写不出自己的特色来的一种革新要求。
但这革新要求由于历史条件不成熟,自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我们从袁氏兄弟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的确写得很有生气。
可谓清新流丽,却嫌空疏不够深厚。
尽管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还是无法纠正明诗的弊端。
那么,清朝的人对宋诗的评价又是怎样呢?一句话,仍然争议不休。
素负盛名的王士祯虽则推许宋诗,还赞扬过王安石,说他是宋代诗坛巨擘。
可是他还是尊唐的。
他为自己的神韵派张目,专取冲和淡远的唐诗编了一部《唐贤三昧集》,目的就是提倡唐诗。
诗与画:唐宋文人的艺术结合
诗与画:唐宋文人的艺术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和绘画被视为两种最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这两种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并经常被文人士大夫们结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本文将探讨唐宋文人如何将诗歌与绘画融入一体,并对他们的艺术成就进行介绍。
一、背景和历史发展在唐代,随着壁画、佛教造像等绘画形式的兴盛以及诗歌创作的繁荣,诗与画开始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文人墨客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表达,使得他们对于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关于“意境”的追求在唐宋时期,文人们渴求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认为通过文字或笔触能够创造出精神上超脱尘俗世界并展示内心情感的美感。
因此,他们常常通过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力图营造出兼具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三、韵律与笔墨的契合在唐宋文人的创作中,诗和画彼此照应,并且都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
他们注重使用精准而有力的笔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优雅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来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这种契合使得他们能够在作品中融入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达到情景交融之妙。
四、名家荟萃与传世佳作唐宋时期涌现了许多天才文人,在诗歌和绘画领域都取得了优秀成就。
例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众多唐代文人善于运用文字描绘山水风光;而北宋时期,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家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出色的书法家和绘画家。
这些名家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在后世对于诗与画的结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影响与传承唐宋文人对于诗与画的结合不仅在时代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所提倡的审美观和创作技巧被后世文人继承,并随着时间演变以及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
总之,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阶段,其中唐宋文人将诗歌与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种结合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和参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
浅谈中国诗与画的关系及其造境性——读《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有感作者:音鹏林欣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3期中国古代对于诗与画的探讨从宋代就已有了。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属于语言艺术或时间艺术,而画则属于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但它们却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艺术领域。
而中国古代画论更多的则是围绕中国画的意境来探讨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北宋时期,苏轼曾经认为唐代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所作绘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还指出了其“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思想。
北宋张禹民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和画都要求通过真实、具体的典型形象,来抒写作者的强烈感情,从而激起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诗与画之间非常重要的共同规律,也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的共同规律。
当然诗与画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点,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南宋时期的吴龙翰曾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诗与画有结合的必要,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
对中国画含有的所谓的“诗的意趣”,我们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画与诗表面的结合。
一、依诗作画,即用画描绘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
在历史上首先用诗作画的,就是后汉的刘褒,他画了《诗经》的《北风诗》与《云汉诗》。
二、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
第二种看法是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
意思是,画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因而,中国画又被称为“有形诗”或“无声诗”。
王维的画,都是“无声诗”,如传为他画的《江山雪霁图》卷,看了以后,很快使人非常自然地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两句诗。
他的许多诗,也处处包含着“画境”,非常形象化,读起来使人回味无穷,感人至深。
这种诗与画内面的结合,是中国画所独具的特色。
苏轼曾评王维的画为“画中有诗”,意思也就在于此。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
浅谈宋人的以文为诗作者:陈敏子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6期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说:“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赵翼的这一段话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苏诗的特征及成就,认为苏轼继承唐代韩愈,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局面,成就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独特景观。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论述方便,在本文里首先略谈“以文为诗”的渊源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苏轼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成就。
一、“以文为诗”——宋调形成的历史渊源对“以文为诗”的批评,实自北宋黄庭坚始。
据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曾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他以为“诗文各有体”,故作法也不同,诗有诗的作法,文有文的作法,不得混同。
以此为出发点,他批评韩愈的“以文为诗”,也批评杜甫的“以诗为文”,因为混同了两种文体的不同作法,“故不工尔。
”后来清代的赵翼没有批评以文为诗“不工”,而是认为这一做诗的方法,实是宋诗对唐诗一种艺术上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宋代诗歌一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以为,这一看法,既具有科学的辩证法,又符合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很有见地的。
“以文为诗”,大体上说,就是南宋严羽批评宋诗的“以文字为诗”(参见《沧浪诗话·诗辨》)。
是指以作散文的某些手法(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来作诗。
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他不仅熟知宋诗,而且对唐诗有深厚的修养,《沧浪诗话》可以说是在对比宋诗过程中,对唐诗创作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正因为如此,严羽虽然极力贬低宋诗,但他所说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却是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宋诗的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文为诗”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段,虽然早在中唐时代产生的韩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将“以文为诗”当作一个诗歌创作上的问题来加以反对或者赞成,却始于北宋中叶[1]。
宋朝文化中的诗歌与绘画
宋朝文化中的诗歌与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文学、绘画则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艺术形式之一。
宋朝文化中的诗歌与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形象,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朝的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的基础上,宋代的诗歌形成了以“词”的形式为主的文学体裁。
宋代的诗歌由于不同的文学流派而展现出多样性。
主要表现为:诗歌形式多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体诗,如“宋词”、“律诗”等等;诗歌内容多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民情,以及社会上出现的重要事件和历史变革等;诗歌风格佳丽不常,不少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感人肺腑的描写。
例如,“南唐二主词”、“辛弃疾词”、“李清照词”等,都是以其独到的风格和气质成为了代表。
此外,宋代的绘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绘画以造型严谨、意境唯美而著名,其思想追求和审美标准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绘画。
代表宋代绘画的四大家为:李唐、苏东坡、米芾和赵伯驹,它们各自在绘画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风貌。
其中,李唐的绘画思想一脉相承于唐代的“枯山水”艺术,以舒展纵横的线条勾勒和突显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出优美、自然的深邃美感。
苏东坡的绘画则深受草书和印象西画的影响,有着自由、舒展的风格,以及意象宏大的诗意意蕴。
由于米芾和赵伯驹注重理论探究和艺术创新,使得其绘画风格更加具备时代性和情感层次。
到了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绘画与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相互呼应的艺术形式。
绘画常常成为诗人诗境的一个源泉,而诗歌则反过来以画卷的形式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灵感。
最有名的莫过于苏东坡的《赤壁赋》和文徵明的画卷,两者的继承与续写,形成了唯美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化中的诗歌与绘画相互秉持和影响,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形象和形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而今,这一遗产仍在继承与创新之中。
宋词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宋词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不仅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还形成了以宋词和绘画艺术为代表的独特文化现象。
宋词作为一种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的诗歌形式,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使得艺术的辞章更加深远,给人以更加鲜明的艺术感受。
在宋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往往将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与自己的词作结合起来,形成了“词画合一”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内涵,也提升了绘画作品的价值。
宋词与绘画艺术的结合,首先在于词中的描绘。
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词中描绘出具体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选取的主题多样,有的描写山水风景,有的描写花鸟虫鱼,还有的描写人物形象。
通过用文字描绘出的画面,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这种描绘不仅使得词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想象空间,使得读者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词作中,他们还会提到一些具体的绘画作品。
这些绘画作品往往是历史上的名家之作,如吴道子的《饕餮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文人墨客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这些绘画作品娓娓道来。
通过对这些绘画作品的细致描绘,使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名画的轮廓和细节,仿佛置身于绘画之中。
这种绘画作品的引用,既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和推崇,也为读者提供了对于这些绘画作品的了解与认识。
此外,有些文人墨客还亲自亲自尝试绘画,将自己的文词与绘画相结合。
他们将自己的画作作为插图插入到自己的词作中,给予词作以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
这既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也为词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种自身参与绘画的过程,使得这些文人墨客更加有机地融入了绘画艺术。
总的来说,宋词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艺术之美。
通过词中的描绘、引用和自身创作,文人墨客使得绘画作品和词作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联系,使得艺术与艺术之间相互辉映。
而这种独特的结合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和欣赏的途径,使得宋代文化得以在后世延续。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相互影响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相互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诗词,在其中发挥着相互影响的作用。
宋代绘画与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呈现,也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绘画与诗词的相互影响,并解释其重要性。
1. 时代背景与文化特点绘画与诗词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终宋朝建立,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和繁荣的时期。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朝入侵,朝廷南迁至南方,社会形势更加动荡。
宋代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崇尚- 文人在宋代社会地位较高,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以文艺作品为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氛围下,绘画和诗词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诗词流派的兴盛- 宋代出现了多个优秀的诗词流派,如苏、黄、杨、辛等。
这些流派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绘画与诗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书画并重的艺术观念 - 在宋代,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同一门艺术,共享同一种审美观念。
因此,许多文人在写诗时也懂得书画,并将绘画的意境融入到诗词中。
2. 绘画对诗词的影响2.1 画境直观地刺激诗人的创作灵感在宋代,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感官,勾起他们的情感。
当诗人们欣赏到精美的绘画作品时,他们往往会受到画面所展现的意境和气氛的直接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找到诗意的灵感。
比如,在南宋时期,有些文人在欣赏山水画时,会写下一幅诗作,直接表述他们对绘画作品中所展现景色的感受。
2.2 绘画作品对诗词的主题和写作情趣的启发绘画作品常常具有独特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情趣,这些可以成为诗词创作的灵感来源。
绘画中的花草、鸟兽、山水等元素,可以激发诗人对自然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欲望。
许多著名的诗词作品就是受到绘画作品的启发而创作的,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就受到了北宋名画《水月观音图》的影响。
宋代绘画与文学艺术的交流与互动
宋代绘画与文学艺术的交流与互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宋代被广泛认为是诸多艺术形式达到高峰的时期之一。
其中,绘画和文学艺术在宋代取得了独特而深远的成就,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
宋代的绘画作品常常与文学作品相辅相成,相互启发,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宋代绘画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 绘画与文学的共同艺术追求绘画和文学艺术在宋代均追求表现艺术家内心世界、抒发情感,同时探索及传达社会、人生和自然的真相。
绘画通过笔墨、构图等视觉手段,展示艺术家的个人感悟和审美追求。
而文学通过文字、形象描写等语言手段,表达作家的思想与情感。
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艺术家都在追求传达真实与纯粹的审美体验,并致力于唤起观者的共鸣。
2.对象取材的相互影响绘画和文学作品在题材和取材方面常常相互影响。
许多诗人在写作时常以绘画作品为灵感来源,参照绘画手法写就了一批以描绘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诗歌。
比如,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寒食上京》中就写到: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初试歌扬州,薄宦梁州更有情。
这里的吴姬初试歌扬州就借鉴了李唐晋中画院的画作,展现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欣赏。
而在绘画方面,许多画家也有借鉴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的情况。
他们通过运用文学中的意象和情感,使绘画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情趣。
比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范宽的一幅作品《溪山行旅图》,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同时配以文学援用,引发了观者对文字和画面的共鸣。
综上所述,绘画和文学作品在题材和取材方面的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为观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阅读体验。
3. 绘画和文学的艺术技法的相互借鉴绘画和文学在艺术技法方面也有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在绘画方面,一些画家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将文学中的意象、情感和描写手法引入绘画之中。
比如,北宋画家李唐的绘画风格深受文人雅致的影响。
他通过运用文学诗句或名句,将诗派的修辞手法融入绘画创作中,使画面富有诗情画意。
宋代绘画与诗词创作互相启发
宋代绘画与诗词创作互相启发1. 引言1.1 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绘画与诗词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两个艺术形式在宋代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旨在探讨宋代绘画与诗词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从多个角度分析它们相互启发的方式和产生的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宋代绘画和诗词创作各自的特点和特色。
然后,我们将着重探讨绘画如何对诗词创作产生启发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即诗词创作如何对绘画产生启发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深入分析,并在结论部分总结宋代绘画与诗詞创作互相启发以及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对未来继承发展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宋代绘画与诗詞创作的相互关系,揭示其共同点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加深对宋代艺术创作的理解,并为后人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中提供启示。
同时,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种互相启发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本文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宋代绘画与诗詞创作之间关系的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宋代绘画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2.1 宋代绘画的特点在宋代,绘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宋代绘画注重写实观察,以形体结构为基础,追求具象真实和精确细腻的表现。
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意境、情感和审美意识,使作品兼具形与神、外貌与内涵。
2.2 宋代诗词创作的特点宋代的诗词创作发展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宋诗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主要流派,婉约派注重文人雅致之气,情感含蓄而微妙;而豪放派则追求豪放随意、开阔胸怀的表达方式。
这两种风格在宋代交相辉映,共同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创作。
2.3 绘画对诗词创作的启发与影响宋代绘画给予了诗词创作者很大的启示与影响。
首先,绘画通过具象描绘深化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观察与理解,诗人和词人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摹和感悟,加深了他们对景物的表达能力。
唐宋时期文人的诗画鉴赏与文学创作
唐宋时期文人的诗画鉴赏与文学创作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文人们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诗画鉴赏与文学创作活动。
诗和画在这个时期都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文人如何进行诗画鉴赏,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诗画鉴赏1.1 诗的鉴赏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种独立且具有自身规律的艺术形式。
文人们通过学习和鉴赏前人创作的诗歌,提高了他们自己创作并欣赏诗歌的能力。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格律把握以及意境表达等方面,在欣赏中加深对古典美学原则的理解。
1.2 画的鉴赏唐宋时期绘画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文人们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学习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他们注重审美观点、构图布局、墨色运用以及意境再现等方面,在欣赏中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二、诗画鉴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双向影响:诗画互补唐宋时期的文人常常将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在诗中描绘画作品或在画中配上诗句,实现了诗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效果。
这种交叉影响使得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更加豪放自由,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同时也拓展了文学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2.2 影响创作主题和风格唐宋时期的文人在对诗画进行鉴赏后不仅仅是模仿前人,还有意于吸收前人之长,并将其用于自身的创作中。
这种“取法自然”和“借古讽今”的精神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人生观;宋代苏轼的山水诗则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2.3 影响意境和审美追求诗画鉴赏使得唐宋文人对于意境和审美有更高的追求。
通过欣赏他们所称颂的经典作品,他们不仅将学习到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视觉和感受上也能体验到更高层次、更深远的意境和审美享受。
结论在唐宋时期,文人们通过诗画鉴赏提高了自己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其运用到自身文学创作中。
这种双向影响促进了诗画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北宋“以文为诗”观念及其对词与书画的影响
“ 以文 为 诗 ” 在北宋的文化背景下, 经 欧 阳修 、 苏轼文人集团诗文革新运动的推动 , 成为宋代文人 诗 歌创作 的主导形 式 。并 由此 完成 了 自中唐 韩愈 以 来的“ 诗格” 之变 , 形成独具特色的“ 宋 诗体 ” 。“ 以 文 为诗 ” 的新 变与 此 时经 学 、 词、 书 画等 领 域 的 变化 异体 同质, 中唐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型, 在北宋的 政治体制和文化政策培育下发展壮大起来 。文人士 大 夫 的人 格精 神 、 观念意 识 、 学 术思 想 由此发 生 了翻 天 覆地 的变化 。北 宋 士 人 的新 文 化 理 念 , 施 于 经学 则是儒学复兴运动 , 开启疑经复古 , 舍传注而独抒己 意 的宋学 新风 , 至元 { ; 占 时期 形成 “ 元{ ; 占 新 经 义” 。施 于文 , 自宋初柳 开 始 , 接续 中唐 韩 、 柳 的古 文运 动 , 创 意造 言 , 形 成平 易 简 洁 的新 文 风 。施 于诗 则 打破 自 《 诗 经》 以来 “ 以诗 为诗 ” 的诗 歌传 统 , 代之 “ 以文 为 诗” 。施 于 词 则 是 打 破 词 的 乐 体 本 质 与 “ 花 间 宗 风” , “ 以诗为 词 ” , 成 曲子 中缚 不 住 的文人 士 大夫 之 词 。施 于书 画则 是 打 破 晋 唐 以来 “ 尚法 ” 的书 画之 风和依 附政治 教化 的 “ 画教 ” 、 “ 书教 ” , “ 以 诗 为 画” , 成“ 士人 书画 ” 一体。 从“ 以文为诗 ” 到“ 诗 之 余”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从提倡古文开始的。宋初 柳 开始倡 古文 散体 , 自欧 阳修 主持北 宋文 坛 , 古 文大 盛, 一时之间人才济济; 古文遂借科举之倡导与儒学 复兴 、 “ 三教” 思 想 融 合 形 成 的新 学 风一 扫 晚 唐 、 五
宋代诗词与山水画的关系
宋代诗词与山水画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可谓是文学与艺术大发展的时期。
在宋代这个时期,诗词和山水画各有不同的传承和演变,同时也相互影响,衍生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
在宋代,诗词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诗词和山水画的共性:表达对自然的赞美首先,诗词和山水画之间最为明显的共性,便是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赞叹。
在这个时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之一。
宋诗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象和自然现象的作品,如苏轼的《赤壁之怀古赋》、柳宗元的《江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等等,这些诗篇往往在语言上含蓄典雅、准确生动,把自然与人文融合、和谐共存的方式展现出来。
同时,山水画也成为了表达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要方式。
画家们善于表现自然景色、山川河流,将形态和意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墨守成规、得心应手的水平。
众多画家如王希孟、范仲淹、宋慈、文同等人的作品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词和山水画的区别: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其次,诗词和山水画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诗词之于画,往往是更有思考和感悟的内容,作者可以通过瑰奇的视角,将往事、经验和情感折射到文字之上;而山水画则更加注重表现画面的具体形容与意境,突显形体之美。
在时间和空间上,诗词和山水画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诗词作为文字记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表达作者的任何情感和思想,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包含了作者对天地之美的感悟。
而山水画则要考虑时光和空间的限制,往往需要将一个特定场景在有限的画面中呈现出来,不仅要求画家有极高的艺术功力,也要求画面展现出的是清晰明了的画面。
诗词和山水画相互诠释:艺术互揭的相互影响最后,诗词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诠释和相互作用的。
在宋代,诗人也往往是画家,如岳飞和赵蕃就都是文学和绘画两手的高手,他们的诗词往往像画作般飘逸自然,并能借助点画、颜色等元素来丰富诗文的形态,使之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相反,在山水画的创作上,也有文字的参与,画家经常在画中运用古诗词作为表述手段。
宋代诗词与宋元画作的关系分析
宋代诗词与宋元画作的关系分析一、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领域中,宋代被誉为诗词的鼎盛之时,同时也是绘画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宋代诗词与宋元画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共同特点。
二、背景A. 宋代诗词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时期之一,以其绚丽多彩、清新婉约而称誉于世。
代表性的有司马光、苏轼、杜牧等大家。
B. 宋元画作概述与诗词一样,宋元绘画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形式多样,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著名画家有范宽、赵孟頫等。
三、相互影响A. 画作中的诗意表达1.山水画:往往以描摹自然景色为主题,在其中融入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思考。
2.人物画:通过人物形象和背景元素,诗意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心境和社会关系。
B. 诗词中的画意描绘1.描述性描写:受到画作影响,诗人常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景色、物象。
2.感悟与比喻:借用画作中的视觉元素和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感受与思考转化为形象鲜明的语言。
四、共同特点A. 抒情性格无论是宋代诗词还是宋元画作,都强调情感表达,注重传递内心世界。
B. 崇尚自然与审美追求宋代文人士大家崇尚自然之美、追求审美境界,在诗歌与绘画中体现出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极具价值感。
C. 运用意象和韵律无论是在宋代诗词还是绘画作品中,都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韵律构建美学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
五、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宋代文化艺术领域中,诗词和绘画相互影响,共同追求表达情感、传递美学与价值观。
它们通过描绘自然以及人物形象,赋予作品诗意和画意的特点,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宋代文人画与文学的关联及影响
宋代文人画与文学的关联及影响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宋代被誉为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一个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文人画和文学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成就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宋代文人画与文学之间的关联,以及两者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
文人画的起源和发展文人画定义:文人画是指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创作群体的绘画形式,其作品主要表现文人墨客的意境、情感和审美追求。
与其他绘画形式的区别:与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相比,文人画更注重表达文人的情感与理念,追求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现方式。
和写意画、工笔画不同,文人画更加注重意境的抒发,在画面中表现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起源和特点:文人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墨客绘画传统,但真正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要追溯到宋代。
宋代文人画师承古代的墨客绘画传统,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文人画主要通过墨色和笔墨技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而且,文人画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凸显文人的气质和修养,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文学与文人画的关联作为创作媒介:文人画和文学作品有共同的创作媒介,即纸墨。
许多文人画师承古人诗词之学,并赋予自己的作品以诗意。
他们将自己的画作和诗文进行配搭,形成画诗相生的艺术形式,通过绘画和文字的结合,双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画入诗,以诗入画:一些文人不仅在画作中引用了自己的诗句,而且也以画作为灵感来源创作诗歌。
在他们看来,画与诗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借鉴、相互滋养。
这种交织和互通的关系为文人画和文学之间的艺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相互影响:文人画和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一些文人画的主题和意境受到诗词的启发,而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对画作的描绘和赞美。
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
文人画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题材和灵感:文人画作品中的题材和意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一倘要谈宋诗,我们还得提一下它与唐诗的关系。
因为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
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
但唐诗相对说比较容易谈,宋诗则不容易谈。
你说唐诗成就大,人们没有争议;说宋诗成就大,人们就有争议。
这争议不仅指现在,而且早在南宋就开始了。
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达七百年之久。
宋诗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是低?便随着朝代的更迭常常起变化,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
南宋严羽是首先出来非难宋诗的。
他说:“唐人与本朝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稍后是刘克庄。
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宋诗“皆为文之有韵者尔”。
1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则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连杜甫以后的诗都不看。
在他们的眼睛里压根儿没有宋诗的地位。
2杨慎还说:“宋诗信不及唐”,“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
”3更为偏激的莫过于屠隆。
他说:“读宋而下诗闷矣,其调俗,其味短。
”4但是明人对宋诗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便是从抑宋到伸宋,晚年才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
6从而肯定了宋诗的成就。
都穆的态度更为鲜明,他说:“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7晚明公安派袁宏道还认为宋诗不比唐诗差,苏轼也并不比李白逊色。
8袁宏道对宋诗的评价这样高,那是因为他看到明人尊唐却又写不出自己的特色来的一种革新要求。
但这革新要求由于历史条件不成熟,自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我们从袁氏兄弟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的确写得很有生气。
可谓清新流丽,却嫌空疏不够深厚。
尽管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还是无法纠正明诗的弊端。
那么,清朝的人对宋诗的评价又是怎样呢?一句话,仍然争议不休。
素负盛名的王士祯虽则推许宋诗,还赞扬过王安石,说他是宋代诗坛巨擘。
可是他还是尊唐的。
他为自己的神韵派张目,专取冲和淡远的唐诗编了一部《唐贤三昧集》,目的就是提倡唐诗。
格调派沈德潜也是尊唐抑宋的。
他主张写诗古体宗汉魏,新体宗盛唐。
你翻一翻《唐诗别裁》,便知道他尊唐的倾向了。
吴之振编《宋诗钞》,那是很有魄力的行动,他通过编选本来驳斥尊唐派。
他在这部书的序中说:“黜宋者日腐,此未见宋诗也。
今之尊唐者,目未及见唐诗之全。
守嘉隆间因陋之本,陈陈相因,千喙一倡,乃谓腐也。
”另外,则有厉鹗编《宋诗纪事》、陆心源编《补遗》、曹廷栋编《宋百家诗存》、张景星等人编《宋诗百一钞》等(选本不一定好,还是方便了读者)。
叶燮大约是尊宋的。
他说:“自不读唐以后书之论出,于是称诗者,必日唐诗。
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
噫,可怪矣。
”9他这一“噫”很有见识。
这样一来,清朝好像是宋诗的天下了。
其实不然,尊唐与尊宋两股力量,仍然是旗鼓相当,纷争不休。
清初黄宗羲诸人从民族思想出发,对宋代的爱国诗评价很高,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后来却出现一股潮流,从郑珍、莫友芝以至何绍基等人,他们以专学宋诗相标榜,而由于他们写的诗不怎么高明,影响不大。
有影响的倒是“同光体”诗。
他们提倡宋诗。
如陈衍把宋诗提到“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最高境界,并与祖唐诗的人相抗衡。
可惜他们已逆时代潮流。
这批诗人后来都成了抱残守缺的保守人物。
这里要补充一句话,倒是乾隆时代的袁枚很有见识。
他谈诗只重工拙,不分唐宋。
他说:“唐宋分界之说,宋、元无有,明初亦无有,成、弘后始有之。
”10他比各立门户的人,互相攻击,反唇相讥者,客观得多。
从南宋开始,七百年来对宋诗评价颇多争议,无论是褒是贬,我们认为都失于偏颇。
宋诗是不是有它的成就和价值,那是客观的存在,绝不是哪个人说好便好,说坏就坏。
众所周知,宋代三百多年间,诗人灿若群星,名家辈出。
响亮的诗篇也很多,而且这些诗人都是比较长寿而多产。
杨万里活到80岁,陆游活到85岁。
产量之多如杨万里,他的诗集就有九种,全集达一百三十三卷;陆游《剑南诗稿》多至八十五卷,录诗近万首。
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并不差。
欧、王、苏、黄、范诸名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尽管有人贬损宋诗,宋诗仍如日月照耀人间,从未失去它的灿烂光辉。
你如果看一看宋元明话本、评话、戏文或演义一类的书,见所引苏轼、陆游诗之多,将会感到惊异。
当然,关于宋诗的褒贬不一,不仅仅是囿于门户之见,这里还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
可不可以这样说:当某个时期的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短暂缓和、社会处在相对稳定的时候,往往有人出来提倡唐诗,特别是盛唐的歌诗。
如遇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的动乱时代,人们就会想起宋诗来,想起那些敢于抨击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揭露社会黑暗和抒发悲愤的爱国诗来。
这种容易引起感情上共鸣的事例,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末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再则,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创作本身的发展规律。
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过程总是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的。
明人写诗为要突破宋诗的规范,当然要汲取唐诗的丰富营养来改革、提高明诗的质量,基于这种要求而提倡唐诗,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仿古或复古。
至清人又不满明诗的卑弱空疏的诗风,尊唐外又提倡宋诗,以图挽救清诗的衰敝,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管是尊唐或尊宋,都是由于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僵化,发展至晚清的黄遵宪诸人手里再也不能前进了。
所谓“同光体”诗人,比较有才能的陈三立,也就因为死抱住宋诗不放,从进步堕入保守的泥潭。
“同光体”也不可避免地随同清室的沦亡而寿终正寝。
总之,七百年来的尊唐尊宋的纷争到此也就偃旗息鼓。
现在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分歧,那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这与历史上伸唐绌宋或伸宋绌唐之争是两回事。
关于宋诗在历史上的纷争情况,我们只作了匆匆一瞥。
以下将谈别的问题。
二今天我们来谈宋诗,一定要摆脱前人的羁绊,一定要实事求是。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比较恰当的评价。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进程来看,应当说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也谈不上创造。
宋诗的革新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方面。
11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宋诗散文化问题。
谈到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杜甫。
杜甫写诗倒全不是“以文为诗”,喜欢发议论却是真的。
他老人家名气很大,他写诗爱发议论自不免影响宋人。
看看宋代有才能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不尊崇杜甫的。
有的诗人写诗就学杜诗的腔调。
有人甚至说,某得杜骨,某得杜肉,某又得杜虚,某又得杜实。
12这说明宋人是怎样崇拜杜甫、怎样学习杜甫写诗罢了。
其间有形而上学的看法是难免的。
宋代最大的江西诗派便公开提出写诗以杜甫为祖。
13学杜当然不只是学杜的议论诗,方面是很广的。
杜甫《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八哀》以及《前后出塞》、《潼关吏》确实爱发议论,但其他诗篇都不这样。
至于“以文为诗”据清人赵翼说,“始自昌黎”(《瓯北诗话》),但可信又不可全信,因为一则在杜甫以前便有发议论的诗,曹操就是一个。
“以文为诗”的情况也一样。
二则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也与思想解放有关,与古文运动有关,与最高统治者的倡议有关。
还有是社会客观上的迫切要求,不这样写不行。
总之情况复杂。
我们觉得宋代诗人之尊崇杜甫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继承并发展了杜甫乃至以前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或问:宋初的西昆体,宋末的四灵、江湖诗派写诗尚晚唐啦!是的,这些流派诗人很佩服李商隐、贾岛、姚合诸人,这是事实。
可是他们在宋诗的浩荡长河中只是一个支流,影响是很小的。
宋人写诗力求散文化外,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也有革新和发展。
宋诗比唐诗写得工稳、细致,特别重视诗的气韵和意境的创造。
当然,宋诗在艺术形式上没有什么发展。
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没有什么发展或发展得缓慢所决定了的。
当五、七言这僵化的艺术形式无法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时,人们自然是要求有所突破。
突破的结果只不过是充实、改善早从唐代民间来的另一形式:词。
我们现在看到宋人描写缠绵悱恻、以闺怨爱情为题材者,就因受形式的限制,全都从宋诗移到宋词中去了。
譬如范仲淹、欧阳修都是穿着儒家诗教的甲胄,都是板着面孔写诗,给人的印象是峨冠博带,道貌岸然,凛然不可干犯。
凡是涉及歌伎、舞姬、侍妾的风流艳事只能从他们写的词里去找。
的确词的容量大些,挥洒也自如些。
如范词:“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事,无计相回避。
”欧词:“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像这样的缠绵语在宋诗中是找不到的。
陆游算是大胆,他把与唐婉的爱情铺写成《沈园》那样哀愁诗,在宋诗中是少见的。
14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也一再受到人们的非难。
这问题怎么看,是不是全部宋诗“皆文之有韵者尔”?这需要具体分析,各家的情况不一样。
比如邵雍《生男吟》:“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
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
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
我欲愿汝成大贤,不知天意肯从否?”这诗不仅仅是“皆文之有韵者尔”,说它是“语录讲义之押韵”15一点也不过分。
从这诗可以看到作者完全不懂什么叫做诗。
既缺乏艺术构思、形象思维,又缺乏诗的激情。
甚至如何叙人情、状物态的本领都没有。
邵雍是理学家,这正如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所说:“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之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者”。
16这样,当然写不出好诗来。
我们翻翻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只有“花前把酒花前醉”一首勉强可读外,其他诗实在令人失望。
但是话要说回来,并非所有的理学家都不懂诗。
朱熹是能诗的。
他写的《观书感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风格颇似柳宗元,没有一点理学家的呆气。
又如梅尧臣《田家语》: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你说诗人不正是“以文为诗”吗?然而他写得自然朴质,艺术的概括性很强。
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所揭示的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的手法也很有感染力。
王禹偁的《感流亡》、苏舜钦的《城南感怀呈永叔》、欧阳修的《答朱□(捕蝗)》、王安石的《桃源行》、柳永的《煮海歌》,等等,没有一篇不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
然而都写得深刻生动,读来也感到淋漓酣畅。
问题在于写的诗有没有激情、诗味、诗趣和诗意。
否则就像邵雍那样的诗只成了“文之押韵者尔”了。
人们把宋人这一革新看作是一种弊病,是不够客观的。
还为人们所诟病者,是宋人写诗爱抄书,动辄用事。
照钟嵘的说法:“殆同书抄”,17又是“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18这都是事实。
可是援引典故,从前的诗人哪个不是这样?如果独责宋人则未免太过苛刻了。
何况宋代诗人也并非个个如此,有的抄书多些,如江西诗派的诗人,但从江西诗派出来的杨万里就不大喜欢抄书。
情况仍然是复杂的,看问题应该客观、全面。
我们把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看作是唐诗的一种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宋诗的一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