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诗与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美术《诗情画意》ppt课件
构思内容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构思诗歌的意 象和内涵。
锤炼语言
辅导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 达情感,提升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朗诵技巧
把握节奏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 节奏,使朗诵更具韵律感。
注重语调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调 整语调,表达诗歌的情感 变化。
运用肢体语言
辅导学生合理运用肢体语 言,增强诗歌朗诵的表现 力。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 画作和创作过程。
07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诗与画的关系
01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和画在表现意境、抒发情感方面
具有相通性。
诗情画意的表现
02
通过欣赏和分析典型作品,理解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
点,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创作实践
03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术作品,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 册美术《诗情画意》
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诗歌欣赏与创作 • 绘画技巧指导与实践 • 融合诗歌与绘画创作 • 案例分析:名家作品解读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美术与诗歌关系
美术与诗歌的相通性
都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具 有相似的审美追求。
创意构思
绘画步骤的指导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鼓 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出 具有个性和情感的画面。
详细讲解绘画的步骤和方法,包括起 稿、上色、深入刻画等,引导学生逐 步完成作品。
绘画材料的选择
介绍各种绘画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如铅笔、炭笔、水彩、油画棒等,让 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 作。
古典诗歌之比较鉴赏
• 答案: • 相同点:两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救国、建 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 • 不同点:此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突出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凉心境;诗句 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事已高的伤感
比较点: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不同感情 的比较
示例三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5.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手法(2005年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 形象?
6.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2005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示例五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 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则是“咏柳而贬美 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并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小结
• 一、内容: • 1.意象内涵、作用、表达技巧的比较; • 2.同一内容不同思想感情的比较;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的不同用语 二、学习方法 • 1.认真审题,找准比较点,按要求回答。 • 2.熟知课本,用诗歌知识正确理解。 • 3.规范答题。
比较点:多角度比较
(3)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
乡之情蕴含在“雪净”、“牧马”、“月明”、“羌笛”、“梅 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 后一句抒情。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阅读附答案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也。
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
“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
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
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
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
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
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
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
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
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
”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
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中国画与诗的融合05美本国画班0510017林其展摘要: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有两个层次含意: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
“画中有诗”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关键词:诗情画意融合画中有诗相得益彰引言:传统的中国绘画自发生就与书法结缘,有书画同源之说,在发展过程中又与诗相融,有诗画本一律之论。
诗、画都属于艺术范畴,诗与画在形态上不同:诗的表现形式是文字,表现叙述性;画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面效果,表现描绘的再现性。
但诗也有摹写再现的功能,绘画也同样具有表现之力,“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一、诗画融合的历史诗、画的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都有所记载。
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了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都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的《论气韵非师》既引扬雄的“心画”之忠言逆耳,又经“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为喻而论画:“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这是通过画家“本自心源”的艺术创造,由于它是心、神、意、趣的自然流露,所以“想成形迹,迹与心合”、“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欧阳修《欧阳文公忠公文集?盘车图》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真不愧是一代大师,一语就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标准。
到北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借物寓心,既可见于画,又可印证于文字。
如文同爱竹,写《咏竹诗》赞美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苏轼《跋与可墨竹》记其画竹云:“……与可曰:‘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
2024人教版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课件
课件CONTENTS •课程介绍•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与创作•诗情画意在现代生活中应用•课程总结与展望课程介绍01教学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运用,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诗意画作品。
010302分析经典诗意画作品,讲解构图、色彩、笔墨等绘画技法在表达诗意方面的作用。
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04教学重点:诗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绘画准确表达诗意。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临摹、创作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意画的魅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经典诗意画作品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练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心得。
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思维。
通过课堂互动、作品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诗歌与绘画关系探讨02诗歌通过语言艺术表现画面感,如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形象描绘。
诗歌运用意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激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形成内心视觉画面。
优秀诗歌作品具有画面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诗歌中蕴含画意绘画中体现诗情绘画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诗歌的启发,将诗意融入画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情画意的绘画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情画意的结合使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相通性,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诗情画意相互融合中国古代诗词欣赏与创作03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等,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宋元“诗意画”诗画意蕴比较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宋元“诗意画”的起源与发展 • 宋元“诗意画”的诗画意蕴比
较 • 宋元“诗意画”的影响与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 发展阶段,诗意画作为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文化氛围和审美追求。
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
通过对宋元“诗意画”的欣赏和学习,人们可以 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对传统文 化的热爱和尊重。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宋元“诗意画”在诗与画的融合 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诗的意蕴与 画的意境相互渗透,丰富了艺术
表现力。
宋元“诗意画”注重情感表达和 个性发挥,反映了文人阶层对自
北宋时期的发展
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开始大量创作“诗意画 ”,将诗歌的意蕴融入绘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宋至元代的传承与创新
南宋至元代,“诗意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文人 画家们不断探索诗与画的结合方式,形成了更加丰富的艺术 表现形式。
宋元“诗意画”的特点
强调意蕴与情感
宋元“诗意画”注重绘画的意蕴 和情感表达,强调通过画面传达
02
宋元“诗意画”的起源与发展
宋元“诗意画”的起源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为“诗意画”提供了基础,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等人强调绘 画的意蕴和情感表达。
诗画结合的传统
宋元时期,诗与画的结合已经有了深厚的历史渊源,文人画家常常将自己的诗 作与画作相互题跋,以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元“诗意画”的发展历程
然、历史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五年级美术上册《诗情画意》优质课件(2024)
23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诗与画的关系
理解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诗意。
绘画基本技法
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基 本元素,运用技法表现诗意画面
。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所学的绘画技法应用于创作实
践中。
2024/1/30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2024/1/30
学习态度
涵。
色彩搭配技巧
03
掌握对比色、类似色、冷暖色等搭配技巧,提升画面的视觉效
果。
9
构图法则及创意构思
01
02
03
构图的基本原则
了解均衡、对比、呼应等 构图原则,使画面更加和 谐统一。
2024/1/30
常见的构图形式
学习三角形、S形、对角 线等构图形式,为创作提 供多样化的视角。
创意构思方法
通过联想、想象、夸张等 手法,激发创意灵感,创 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
2024/1/30
分工合作
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分工合作,如 有的负责构图、有的负责上色、有 的负责文字描述等。
教师指导
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 指导和帮助,如提供绘画技巧、建 议创作思路等。
21
展示评价各小组作品成果
作品展示
各小组完成作品后,在班级内进行展 示,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作品的创作 过程和主题思想。
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参与课堂活动。
绘画技能
评价自己在绘画技法方面的掌握程度,能否熟练运用所学技法进 行创作。
创意表现
反思自己在创意实践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创作出具有 个性的作品。
25
论宗白华先生“诗”与“画”的分界
论宗白华先生“诗”与“画”的分界作者:胡家莉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5期【提要】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进而形成中西融通的生命哲学观念,建构了哲学意味浓厚的美学思想体系。
本文以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诗与画的分界”为探讨对象,围绕“诗”与“画”关系展开。
一方面诗与画是对立的,诗与画是两回事,二者有分界。
另一方面诗与画是统一的,可以相融的可以相互吸引,产生新的境界与艺术形式。
【关键词】诗与画分界探究一、诗与画的对立统一(一)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一方面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仅仅是画,诗具有其称之为诗而不是画的独特之处。
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中的两句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苏东坡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溪水潺潺流动,在白石间涌动,仿佛还能听见流水的声音,随着视线慢慢地上移,青山映入眼帘,青山中点缀着的红叶格外惹人注目,诗中通过意象的营造,跃然于眼前的是一幅画意无穷,引发人情思无限遐想的山水图。
可谓是诗中有画。
什么又是诗不全是画呢?宗白华先生依旧以这首诗为例,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不能像前两句诗那样很好地想象出一幅画,然而这两句诗却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诗能够阐释画所不能描绘的意味,如果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将诗中所述的场景,描绘成一个穿着湿衣服的人,则难以描绘出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意味。
在表达韵致与意味这一点上,诗有其独特的功效,宗白华先生引用王安石《明妃曲》诗句,意在说明王安石看来,王昭君没有被皇上看上的原因在于宫廷画师毛延寿没有登峰造极的画技,没能将王昭君这样的美貌描绘出来。
美的意味与韵致很难通过画画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诗表达意味与韵致方面有独特的功效,是画所不能传达的。
古人形容美人,诗经用一句“巧目倩兮,美目盼兮”将美人的意态神情完美地展现,诗经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美人作为一个整体形象进行描绘,没有描绘美人的外貌怎么样,只是君子欣羡的对象便把美人的美凸显了,诗可以用简单的话语传达无限的跨越时空的意味与韵致。
国画知识——诗、书、画、印的结合
国画知识——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
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这是中国画的又一个特点。
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
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
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旦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
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在诗、书、画、印的结合过程中,书与画的结合恐怕要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外的缘故。
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
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
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
这样书入了画。
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
中国画中的以书写款又叫做“落款”,一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西洋画中的画者的签名,表明了这幅画的所有权。
其他的题字,可以绘画写一个题目,一行自己想说的话,或一首诗,一段散文。
其实题字是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文学修养,题字不能随随便便,题字的内容要与画面有着内在的联系,让观画者通过题字见景生情、抒发胸怀。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课件[1]
人物画与叙事诗的结合,使画面更加具有故事性和生 动性,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诗人所 要叙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04 现代美术作品中 诗情画意表现技 巧
色彩运用传递情感氛围
色彩选择
根据作品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 的色彩进行搭配,如暖色调表现 温馨、欢乐,冷色调表现宁静、
忧伤。
色彩对比
运用色彩对比手法,如明暗对比、 冷暖对比等,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 力和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 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诗情画意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通过实践练 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师 讲解和学生理解。同时,准备绘画工具材料,供学生实践练 习使用。
审视与反思
创作完成后,审视自己的作品,反思 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以便在下次创作 时有所改进。
06 学生作品展示与 评价反馈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伴们的创作才 华和多样性。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作品,学习其中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美术元 素,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02 诗歌与绘画关系 探讨
诗歌中蕴含画意
诗歌通过语言艺术表现画面感, 如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形象描
绘。
诗歌运用意象、比喻、拟人等手 法,激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形成
内心视觉画面。
优秀诗歌作品具有画面美,使读 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
绘画中体现诗情
2024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诗情画意》美术课件
0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为背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02跨学科融合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实现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0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画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诗情画意》课程背景03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了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关系。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目标选取经典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欣赏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设色、构图等基本技法。
绘画技法结合诗词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品展示与评价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通过观察经典诗词画意作品,学习其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
观察法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和感受,共同进步。
合作法多动手、多尝试,在绘画实践中掌握技法和提高创作能力。
实践法积极探究诗词与绘画的奥秘,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探究法学习方法和建议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诗词的起源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歌谣、咒语等形式表达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
重要诗人与流派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流派,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包括《静夜思》《春晓》《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经典诗词作品通过朗读、背诵、吟咏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欣赏方法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情画意》课件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 解、演示、练习、创作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掌握诗歌和绘画 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进行独立的创作实践。
多元化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互动 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02
理论基础
诗中意境的构图
远近、高低
通过运用远近、高低的构图技 巧,表达诗歌中的空间感。
光影效果
通过光影效果来营造诗歌中的 氛围和情感,使画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 ,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多
层次。
04
画中有诗
画中题诗的文学性
01
02
03
题诗的文学魅力
细节描绘
对诗中的景物进行细节描 绘,如“小桥流水人家” ,让人产生更具体的画面 感。
诗中意象的画意
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在诗中运用具象和抽象的手法 来表达意象,使诗歌更具有画
意。
意象的组合
通过将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如“枯藤老树昏鸦”,形成一幅 完整的画面。
色彩与感情的融合
将色彩与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诗歌 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2023
《诗情画意》课件
目录
• 引言 • 理论基础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诗与画的融合 • 实践环节
01
引言
课程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诗歌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 族的艺术瑰宝。
文化传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挑战。本课 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探索创新途径,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 出贡献。
表现手法的一致性
诗与画的表现手法应该具有一致性,使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 时,仿佛在阅读一首优美的诗歌。
诗画融合的历程及原因探析
2009年第2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第82期诗画融合的历程及原因探析王晓丹(佳木斯大学 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 要: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表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
诗画融合方式有三: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
我国美术史就体现了诗画融合的历程。
诗画融合的原因,则源于我国传统的文艺观点与审美取向;源于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源于画家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诗画融合;表现形式;历程;原因;审美取向;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04(2009)02-0060-04 绘画与诗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其传达媒介、表现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在我国古代,这两门艺术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在中国古代,诗与画的关系从来就很密切,从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出现到诗书画一体,呈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
在创作实践中,诗画融合大体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以画为题材作诗;二是追求画中的诗境;三是画面题诗,诗与画共处一体。
大略言之,以画为题材作诗出现较早,追求画中诗境出现较晚,最后出现的是画面题诗。
但这三方面又是互为交叉,相互影响的。
探讨中国画的诗画融合现象的历史发展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当前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拟就对诗画融合的历程做一粗浅的描述,并对二者融合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诗画融合的历程描述(一)以画为题材的诗歌的产生与发展以画为题材的诗歌,可追溯到汉魏六朝。
建安诗人曹植写过31篇画赞,这是现存最早的题画之作。
齐梁时,咏物诗蔚为大观,其中不乏咏画扇、咏屏风之作,著名诗人庾信有25首《咏画屏风诗》传世。
就艺术成就讲,它们是这一时期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时期的题画诗,基本上具备了后代题画诗的形制与特色,描写画面,抒发感想。
2024年度人教版五年级美术《诗情画意》课件
组织学生开展美术作品分享会,让学生们互相欣赏、评价彼此的作品 ,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2024/3/23
29
推荐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书籍推荐
《中国历代名画欣赏》、《世界名画欣赏》等,帮助学生了解更 多的美术作品和创作背景。
网站推荐
艺术中国、雅昌艺术网等,提供丰富的艺术资讯和在线展览,让 学生了解最新的艺术动态。
创新之处和艺术价值。
2024/3/23
第四单元
举办“诗情画意”主题画展,展示 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课程总结和 反思;制定后续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单元8课 时。具体安排如下
9
课程安排与时间
第一、二周
第三、四周
第五、六周
第七、八周
完成第一单元的学习任 务;
完成第二单元的学习任 务;
术价值。
18
04
案例分析:名家作品解读与临摹
2024/3/23
19
名家作品介绍及背景分析
《春山听阮图》
清代画家王翚的作品,以春天山 林为背景,描绘人物听琴的场景 ,表现出一种恬静、幽雅的诗情
画意。
《秋林读书图》
元代画家倪瓒的代表作,画面以 秋林为背景,刻画了一位士人在 林间读书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淡
学习成果
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一幅与诗歌相匹 配的美术作品,并能够解释自己的创 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2024/3/23
28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如自然风光、人物表情、建筑风格 等,尝试用美术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创作实践
鼓励学生多进行美术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故事作为创 作主题,运用所学的美术技巧来表达诗歌或故事的意境和情感。
诗与画 语文
诗与画语文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语文的世界里,它们却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诗的韵律与画的色彩,共同构建了语文的无限魅力。
诗,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抒发内心感受。
在语文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之美。
而画,则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来表现形象和情感的视觉艺术。
在语文中,插图、图画、摄影等都是其表现形式,它们将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诗与画的结合,在语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将诗与画结合在一起,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既是一首描绘山水的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而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则是一幅描绘宫女劳作的画卷,其画面上的文字题跋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诗与画的结合更是常见。
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和图片等,都是将文字与画面结合的表现形式。
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体验。
总之,诗与画在语文中是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语文的艺术之美。
通过深入探索和欣赏诗与画的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诗与画的结合,让自己的感官得到充分的享受和启发。
第1 页。
一幅关于诗句的画并匹配此诗句
文章标题:用一幅画来匹配这句诗1. 序诗歌和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诗歌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绘画则用色彩和形式来传达情感。
在诗和画结合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以一句诗句作为起点,深入探讨如何用一幅画来匹配这句诗,带领读者领略诗画之美。
2. 选定诗句:“水光山色与旧时”3. 赏析该诗句这句诗有着极强的意境感,通过对“水光山色”和“旧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自然景色的怀旧之情。
在这句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灵动,以及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4. 选择适合的画作为了匹配这句诗,我们需要选取一幅画作来呈现“水光山色”和“旧时”的意境。
在众多绘画作品中,我认为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巴陵夕照图》是一个最佳选择。
这幅画以水墨山水的形式展现了远山、流水和晚霞,把自然景色的变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大千以大写意的手法,巧妙地呈现了水光山色的壮美,更深刻地体现了我国山水画的情韵。
5. 描述画作《巴陵夕照图》中,大千先生以深淡浓淡、干湿濡染之笔法,表现了山峦的远近高低和清晰模糊。
晚霞的渲染和流水的勾勒,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整幅画色调明快,构图疏密得当,给人以宽广开阔之感。
这幅作品既展现了山水间的丰富变化,又充分表现了艺术家对自然景致的深情挚爱。
6. 联系诗句和画作通过对《巴陵夕照图》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画中所表现的水光山色与诗句中的“水光山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画面中远处的山峦在晚霞映照下,犹如诗人眼中的“水光山色”,展现出同样的美丽和慑人心魄的力量。
画中的夕阳余晖也与诗句的“旧时”相呼应,勾勒出自然景致和时光交错带来的情感共振。
7. 总结与展望通过整个文章的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一句诗句和一幅画作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诗歌和绘画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互相衬映和辉映中,展现出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画之美,感受到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文化理解:“诗”与“画”的深度融合
文化理解:“诗”与“画”的深度融合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是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经常被深度融合在一起。
在中国文化中,诗画合一的思想是非常常见的。
诗和画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诗的表达方式是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画的表达方式则是以线条、色彩、形体等视觉元素来描绘事物,通过静态的图像来传达信息。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标。
诗和画在艺术构图上也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也是画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画作在构图上追求意境的营造,通过线条的安排、色彩的运用、形体的塑造等手段,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出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在构图上,诗和画都追求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表达,这使得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诗和画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在古代中国,许多诗人以描绘自然风光、山水景色为主题,而画家则以同样的主题来绘画。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将自然视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元素,通过诗与画的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诗和画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强调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融合。
诗和画在审美观念上有共通之处。
中国古代文人有“玩物丧志”、“秀色可餐”等观念,追求以自然而真实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这一审美观念在诗歌和绘画中都有所体现。
通过诗歌和画作的创作,艺术家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被视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融合在一起,它们能够更好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和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艺术形式,它们经常被深度融合在一起。
诗和画在表达方式、艺术构图、主题和审美观念上都有共通之处,这使得它们能够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诗与画的深度融合,中国文化中的诗画合一思想得以体现,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传递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701-761)
字摩诘,祁(今山西祁县)人。 山水田园诗人。 世代奉佛。禅。 画家。
“南宗文人画”的开创者。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维右丞,年末 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 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音乐家。
画分南北
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 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 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 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 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 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 ‘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 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 知言哉!”(参看同卷《文人画自王维始》一条,叙述 更详细)。
朱光潜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描写动作 诗人要化静为动,化描写为叙述。反对历数事 物形象。 贡献: 缺陷:西方诗大部分是剧诗和叙事诗。对偏重 于景物描写的诗不太适用。如王维“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
王昌龄《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有声画、无形画
郭熙《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 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 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少陵翰墨无形画,韩 干丹青不语诗。” 黄庭坚《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 作无声诗。” 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 形诗。” 释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八:《宋迪作八景绝妙,人谓之“无 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入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 一首》。 《宋诗纪事》卷五九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终朝诵公有声 画,却来看此无声诗”; 《全宋词》三四五三页陈德武《望海潮》:“对无声诗,哦有声 画,仪行已见端倪”;这两处的“有声画”指诗,而“无声诗” 指景物,由画引申,指入画的真山真水。
诗画各有其长
宋· 邵雍《诗画吟》:“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 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循形。诗笔善状物,长于 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晚唐· 徐凝《观钓台图画》:“画人心到啼猿 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数声渔笛起汀洲”当如何画?
钱钟书《读〈拉奥孔〉》
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 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 到自己的彩色碟破产。(绘画不易表现通感) 诗歌里钩勒的轮廓、刻划的形状可能使造形艺 术家感到自己的凿刀和画笔技穷。(绘画不能 利用比喻) 诗歌和绘画各有独到,而诗歌的表现面比绘画 的“愈加广阔”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远”、“六远”
北宋郭思《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 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 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 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 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后人合称为“六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 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 ‘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逼真和如画
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云:“江山登临之美, 泉石赏玩之胜,世间佳境也,观者必曰‘如 画’。故有‘江山如画’,‘天开图画即江 山’,‘身在图画中’之语。至于丹青之妙, 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如 老杜‘人间又见真乘黄’,‘时危安得真致 此’,‘悄然坐我天姥下’,‘斯须九重真龙 出’,‘凭轩忽若无丹青’,‘高堂见生鹘’, ‘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之句是也。”
王维《杂诗》第二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家三昧”是“略具笔墨”、“不着一字”
初唐王绩《在Leabharlann 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 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 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 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 水,石计总成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 故园菜。
“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不可分割 “画”特指南宗文人画
金学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论王维的诗中画意 及其气韵生动》
金学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
设色 组线 构图 透视 意境 虚实 以人点景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六法”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画也画得就,只不象诗
苏轼《东坡题跋》卷三《书参寥论杜诗》记参寥说: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 但恐画不就尔!” 陈著《本堂集》卷四四《代跋汪文卿梅画词》:“梅 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 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 形之言。” 程正揆《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画》记载和董其昌的 谈话,“‘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 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予曰:‘画 也画得就,只不象诗。’华亭大笑。然耶否耶?”
(象一幅静态的油画)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在 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 是标准的诗风,而传统画评承认南宗是标准的 画风。在“正宗”、“正统”这一点上,中国 旧“诗、画”不是“一律”的。 恰巧南宗画的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派的宗师, 而且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论 画时重视王世贞所谓“虚”以及相联系的风格, 而论诗时却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
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 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 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 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 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 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杜甫《登高》:“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疏)” 。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密)”
神韵
赵执信《谈龙录》:“阮翁酷不喜少陵诗,特不敢显 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也说:“李、杜、韩、白俱非 阮亭所喜,因其名太高,未便诋毁。” 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作了解释:“渔洋先生于 唐贤,独推右丞、少伯以下诸家得‘三昧’之旨,盖 专以冲和淡远为主,不欲以雄鸷奥博为宗。先生又不 喜多作刻划体物语,其于昌黎《青龙寺》前半,因微 近色相而不取。” 王士祯《池北偶谈》有一条把王维、韩愈、王安石三 家咏桃花源的诗比较一下,结论是:“读摩诘诗多少 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赤耳热。”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
张岱《琅擐文集》卷三《与包严介》:“如李 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 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 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 松’,‘泉声’、‘危石’、‘日色’、‘青 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 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 是眼中金屑也。”
王 维
辋 川 图
王 维
雪 溪 图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叶燮:“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 中之有无哉。” 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1980) 文达三《“诗中有画”辨》(1988)
西方也有类似观点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 of Ceos) :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罗马诗论家贺拉斯:“画如此,诗亦然。”
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 》
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 律; 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 对象不限于美,丑、悲、 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 诗。 歌德:“这部著作把我 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 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 原野。”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不似之似
中国画术语。指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 搬客观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比 生活更高的艺术效果。初见于明代沈颢《画麈》: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名 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 不似似之当下拜。”现代齐白石说的“不似之似”, 即石涛说的“不似似之”。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 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 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傅抱石曾列作画程序:不似 (入手)——似(经过)——不似(最后)。(《中 国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