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合集下载

大班案例分析: 告状声不断

大班案例分析: 告状声不断

大班案例:告状声不断案例实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潜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但是我也发现大一班的幼儿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是越来越弱了,从早上上班到下班,一天之中会接到无数告状的声音。

即使我在不断地询问,调解也并没有换来安宁,每一天依然告状声不断。

情景一:生活活动中,幼儿们陆陆续续地从厕所出来去饮水机边喝水。

第一组的闻闻在接水时由于没有握紧杯子,不小心将杯子中的水全部倒洒在地。

这一幕被后来喝水的幼儿都看在了眼里。

排在闻闻身后的晨晨急忙告诉我说:“杨老师,闻闻把水打翻了。

”当杨老师处理了这件事后,接着,已经回到座位上的玥玥、从洗手间出来的熙熙、以及最后才去喝水的六一都来向我报告了这件事。

情景二:在社会室活动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只见晨晨急冲冲地走来对我说道:“杨老师,他们奶茶店的店员把杯子都拿走了,我们根本没法开果汁店。

”当我帮助晨晨找到杯子后,始终站在我身边的闻闻也轻轻地说:“奶茶店把杯子都拿走,都不给我们留一点。

”分析与反思:为了更客观地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我先对幼儿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类:一是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部分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怜悯心理,出于同情,就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告状;二是因嫉妒、好胜而告状,幼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看到一些比自己做得好或物品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的同伴,就会产生一种嫉妒的心理,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好,并不愿虚心的向同伴学习,由于嫉妒心理,幼儿就会故意找茬向老师告状;三是害怕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部分幼儿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害怕被批评为推脱责任而告状;四是为表现自我而告状,由于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时常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五是为保护自我而告状,有些比较弱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时,就会产生很强的被保护的欲望,想得到安慰和同情,就会产生告状行为。

幼儿园生活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幼儿园生活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生活案例:爱告状的孩子“老师,他水甩到我脸上了”,“老师,我刚刚小便的时候他打我”“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阳阳从盥洗室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涵涵又拿水甩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在盥洗室“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反思: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所影响,4岁~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

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友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有以下五种:单纯的反映情况。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感也在不断的发展,能够把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量化到同伴的行为规范上,如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了规则作出了不良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于是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予以纠正。

二、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

许多幼儿非常聪明,会用试探心理来了解老师对此事的看法,然后他再根据你的态度来采取行动。

如果你对他的告状是无所谓的,那他就可以放心地大胆地加入其中,反之,老师及时阻止被告状的幼儿,那他就不参与,也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三、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这种告状行为往往是班上那些内向胆小的幼儿,当他们受到别人的欺侮时,想到的就是向老师告状,让老师给自己做主,批评欺侮他的小朋友。

如班上的谢婉怡小朋友,平时都由外婆带,在幼儿园很少说话,连让她去活动都是扭扭捏捏,一副害羞的样子。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常见现象,尤其在小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告状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对班级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此开展一次关于小班幼儿爱告状现象的班级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2. 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教研内容(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容易产生误解。

2.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容易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寻求关注和认同: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认同和安慰。

4. 模仿行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加强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 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4. 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公平、无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开展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策略1. 冷静处理: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2. 倾听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了解事情真相,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

3. 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4.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师优质个案分析——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教师优质个案分析——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教师个案分析文稿——幼儿告状行为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有了是非观念,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有一些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而我们班的幼儿就很喜欢告状,不管大事小事,都会向老师说一说,大到是班上最大的姐姐,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告诉老师,小到今年刚进园的小妹妹,别人不符合规定的,也会主动向老师说一说,有时吃饭时会说,老师,他玩饭,工作时又会听到有小朋友说,老师,他不好好工作,特别是班上有个大姐姐,面对一些小问题也喜欢向老师告状,记得有一次是一个宝贝不小心碰了她一下,他也会说:“老师,她碰我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刚开始我会积极处理,并批评一下做错的幼儿,告诉他这种做法时错的,希望他来改正,可后来我发现宝贝的告状行为开始变得多了, 对于这些告状我很疑惑,因为我之前总认为爱告状的年龄是在小学,是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发生的,为啥班里小的宝贝也开始有这种行为。

后来通过寻找资料和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吸引注意力,得到表扬。

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通过告状这一行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并向老师表现自己是好孩子。

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己。

逃避责罚,幼儿害怕自己被责罚,便抢先一步说是其他幼儿的责任。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不同原因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也应区别对待。

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中班教学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中班教学案例爱告状的孩子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

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幼儿告状的常见情况及原因。

我们发现,幼儿告状行为多与他人的行为有关,例如同学打他、爸爸不给他买玩具等。

在我们提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缺乏处理问题和冲突的技能。

我们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告状行为,鼓励他们勇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告状来逃避。

家庭和学校应该合作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幼儿感受到支持和关爱,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告状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3-4岁幼儿, 告状行为, 案例研究, 告状原因, 引导幼儿, 家庭合作, 学校合作.1. 引言1.1 研究背景3-4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行为之一,通常表现为幼儿在家庭或学校环境中,因为某种不满或不舒适的情况而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和道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研究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率在3-4岁阶段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会情绪认知,同时也开始学会借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幼儿告状行为在这个阶段显得更加频繁和明显。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探索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告状行为,以及家庭和学校如何合作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表现特点,分析幼儿告状行为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案例,可以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告状行为,培养其积极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机教育案例记录爱告状(2篇)

随机教育案例记录爱告状(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6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一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但有一个坏习惯——爱告状。

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他总是第一个向老师报告,有时甚至无中生有,故意挑拨离间。

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头疼。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导致他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引起关注。

(2)心理因素:小明在幼儿园时期,由于表现优秀,老师经常表扬他,让他养成了喜欢表现自己的习惯。

进入小学后,他仍然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频繁告状。

(3)环境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同学之间矛盾较多,部分同学之间存在嫉妒、攀比心理,这为小明的告状行为提供了土壤。

2. 告状行为的影响(1)影响同学关系:小明告状行为让同学们感到不舒服,容易引起误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2)影响班级氛围:频繁的告状行为让班级氛围变得压抑,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3)影响教师工作: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小明的告状事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关注孩子成长: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伴、关心孩子,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2)培养良好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2. 心理教育(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告状行为:教育孩子明白告状行为的不良影响,让他们认识到诚实、友善的重要性。

(2)培养孩子心理素质: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3. 班级管理(1)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加强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同学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引导同学正确处理矛盾: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告状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主题: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孩子爱告状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不稳定。

幼儿园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掌握解决孩子爱告状的方法。

案例:小明的告状小明是幼儿园的一名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天生孤僻,在班级中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

每天放学后,小明总是跟他妈妈哭诉自己被欺负的事情。

幼儿园老师多次调解,但无效果。

接着,小明开始在幼儿园里频繁的告状,每遇到一点小摩擦就要求向老师告状。

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孤僻的小明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这个原因是导致小明告状的根源。

幼儿园需要引导孩子交流,提高孩子的情商与社交能力,让孩子能够融入集体。

同时,老师也需要多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遇到的问题,避免事情激化。

家长也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提高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针对小明频繁的告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让小明充分了解告状的后果。

告状会让其他孩子产生不愉快和厌恶的情绪,也会让老师产生困扰和不满,不能解决问题,而是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2. 引导小明找出他告状的真实原因。

通过询问小明告状的目的及其感受,让他暴露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源。

3. 向小明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

引导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会他如何自我保护。

4. 建立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小明之间的联系。

维持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变化。

总结:针对幼儿园孩子爱告状的现象,可以通过探索孩子背后的真正原因,加强情商、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在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感,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是其中之一。

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幼儿园内存在不合理的评比机制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与幼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有关。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某幼儿园小松班小松班是某幼儿园的一个班级,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

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在3-4岁之间。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小松班出现了“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班里的孩子们经常会互相告状,而且有些孩子还会编造事实,胡乱告状。

产生的原因1.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幼儿在家庭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多样的。

有的家长将孩子教育成爱管闲事、善于揭露别人的缺点,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压抑情绪、自己解决问题,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班级的人际关系:班级中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

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胆小,容易被同伴欺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会选择告状来保护自己。

3. 评比机制的影响:有的幼儿园为了给家长一个“亮眼”的成绩单,制定了种种荒唐的评比机制,让幼儿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心理,胡乱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得意扬扬的手段之一。

解决办法1. 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幼儿园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通过正确认识孩子的动机和情感,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家庭教育方式无缝衔接,以提高孩子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 搭建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幼儿园应当加强班级氛围的建设,打造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同时,幼儿园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理性看待同伴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3. 约束评比机制:为了避免评比机制的负面影响,幼儿园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评比机制。

评比机制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得以虚假事件和故事作为评判标准,避免为竞争而竞争,为评比而评比的消极行为。

教育随笔:爱告状孩子

教育随笔:爱告状孩子

教育随笔:爱告状孩子教育随笔:爱告状孩子1案例描述:刚来幼儿园工作,我听到幼儿最多的话就是告状。

有的孩子一给我告完就匆忙离开,而有的孩子则非要我给个答复才肯罢休。

因为幼儿特别喜欢给我告状,所以班上的老师戏称我是警察老师。

有时,我就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都是大班的孩子了,如果还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我告状,这样就会使他们养成不动脑筋解决问题,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

但是,如果批评禁止或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安全问题,这又是必须让孩子及时告诉老师的。

案例一:在幼儿园大型玩具里有两个小秋千,总是让幼儿那么感兴趣,也总是他们争抢的对象。

有一次,我刚宣布让幼儿自由玩耍时,航航小朋友就急匆匆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楠楠不给我玩。

”龙龙听见了也跑过来说:“老师,楠楠也不给我玩。

”我赶紧过去了解情况,发现女孩和男孩各占了一个秋千,想玩秋千的幼儿都在后面排队等候,只有航航和龙龙围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想办法。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我批评航航和楠楠说:“其他人都能排队,为什么你们两个不行呢?别以为告状就有理了,这样的事谁要告状我就批评告状的人。

”案例二:在下午放学站队时,幼儿总是喜欢抢着当排头。

有一天,我刚走出教室,楠楠和龙龙已经站到了我的面前。

楠楠说:“老师,是我先来的。

”龙龙也说:“老师,是我先来的。

”他们两个在我面前争持不下,都等着我的裁决。

其实,我刚才也没顾上看到底谁来的早。

我就把问题抛给其他孩子,有的说是龙龙来得早,有的说是楠楠来的早,吵声一片。

我赶忙制止说:“不用吵了,这是小事情,让他们俩自己解决就行了。

”没过一会儿,他们两个就通过石头剪刀布搞定了。

案例三:孩子每天都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幼儿告状高发期。

文文经常一副伤心至极的样子跑来给我说:“老师,龙龙打我这儿了。

”“楠楠打我这了。

”起初,我会对打人的孩子批评几句:“龙龙,不能欺负小朋友。

”“楠楠,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

”然后,就会继续忙手头的工作。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幼儿告状的情况。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教师面前向教师反映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者告状对方。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是比较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特定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通过一份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来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位3岁半的男孩,平时活泼可爱,和其他同学相处融洽。

但是最近,他经常向老师告状其他同学“小红打我”、“小绿抢我玩具”等。

每次发生这样的情况,小明都会眼泪汪汪地向老师诉说,并希望老师能够给予处理。

分析与讨论: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表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意识。

通过告状,幼儿试图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感到被侵犯、不公平或者无助,因此希望能够得到成人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小明来说,他告状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被其他同学欺负了,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保护和支持。

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是一种情绪表达的途径。

在幼儿阶段,他们的情绪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可能由于玩具被抢或者打架而感到受伤和委屈,因此选择向老师告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解决办法:针对小明这种情况,在教师进行干预时应当充分理解小明的心理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老师可以通过询问小明的具体情况和倾听他的诉说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给他提供安慰和支持,帮助他缓解情绪。

老师可以针对涉事的同学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抢玩具或者打架是不好的行为,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老师还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和引导小明的行为,让他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解决办法,我们可以看到,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些复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在面对这种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应该要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指导,引导他们健康地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案例背景:在幼儿园中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喜欢告状。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中,只要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立刻去找老师或者家长投诉。

这让其他孩子和老师都感到很头疼,也让小明自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导致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依赖大人来解决问题。

(2)性格特点:小明可能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对于不公平的事情非常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告状的行为。

(3)模仿行为: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孩子告状后得到了关注和满足,从而模仿这种行为。

2. 影响分析:(1)对其他孩子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其他孩子感到压力,担心自己也会被告状,从而导致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2)对老师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老师疲于应对,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对小明自己的影响:长期告状会让小明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影响他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调整: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人。

同时,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公平与不公平,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告状来引起关注。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4)加强班级管理: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

要解决小明喜欢告状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理心和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决策略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决策略

4、强化规则意识:通过日常教育和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 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有助于减少幼儿因为违反规则而引发 的告状行为。
5、家园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让家 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和问题,同时也向家长传授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是以了解事情经过为前提,引导幼儿 学会协商、分享、尊重和欣赏。这些策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告状问题,还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三、实践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耐心倾听:当幼儿向你告状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情感表达。通过 倾听,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动机,为后续的应对策略提供基础。
(2)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中,孩子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媒体和社交渠 道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些不当的媒体信息或社交经验可能会使孩 子产生误解或不安,从而导致告状行为的发生。
(3)教育因素: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也会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可能会使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告状 而不是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氛围也会对 幼儿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中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 突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还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交往 方式和情感需求。本次演示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中班幼儿告 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引 导策略。
原因分析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 决策略
目录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中班案例:孩子喜欢告状“告状”可以说是是幼儿园很常见的现象了,有时候也是很令幼师们头疼。

当幼儿告状时对孩子们不理睬,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理。

但如果鼓励孩子,长此以往会养成孩子们不良的心态行为。

作者收集了该行为的案例及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情节描述:“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

记得那天,汪佳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孙旭又打我了。

”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

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

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评价分析: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

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无论怎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后来,当我问起事情的原因时,汪佳豪忙说:“是孙旭先打我的。

”的确,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听到的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孩子都会推卸责任,有时明明是先自己动手的,还说别人。

而且他们俩人的位置也是离得很远,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他忙跟我说:“是汪佳豪自己先过去吵了他一下,然后孙旭也迫不及待吵到的。

”真是原来如此。

后来,我让这两个小朋友走到我这里,问起时,刚开始,他们俩个都说是对方,经过我再三追问,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原因,的确是跟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情景一样。

所思所悟:在班里这种事情很平常,假如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

大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3篇)

大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有时喜欢告状。

在幼儿园里,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向老师告状,比如:“老师,小华推我了!”“老师,小丽抢我的玩具了!”等等。

这种行为让小明在同伴中的关系变得紧张,也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二、案例分析1. 告状行为的原因(1)寻求关注:小明可能觉得通过告状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自我保护:小明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模仿学习: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小朋友告状后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从而学会这种行为。

2. 告状行为的影响(1)破坏同伴关系:小明告状的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小朋友的不满,导致同伴关系紧张。

(2)影响班级氛围:告状行为容易引起班级矛盾,影响班级和谐氛围。

(3)降低自身形象:小明经常告状,容易让老师和同伴认为他自私、爱告状,降低自身形象。

三、教育策略1. 帮助小明认识到告状行为的危害(1)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讲解告状行为的危害,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邀请家长参与:邀请家长一起参与班会,共同引导小明改正告状行为。

2. 培养小明的沟通能力(1)组织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小明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小明与同伴一起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提高沟通能力。

3. 增强小明的自我保护意识(1)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让小明了解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家园共育,共同引导(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明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开展亲子活动: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共同引导小明改正告状行为。

四、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了解小明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 第二阶段:开展主题班会,讲解告状行为的危害,邀请家长参与。

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3篇)

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不良行为也随之产生。

其中,告状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对同伴的某些行为进行指责和投诉。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同伴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有效教育幼儿,使其摒弃告状行为。

二、案例描述小班某天,阳光明媚,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玩耍。

这时,小明(化名)突然跑到老师面前,指着小华(化名)说:“老师,小华打我了!”老师见状,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小明和小华面前,询问具体情况。

经过了解,原来小华在玩捉迷藏时,不小心撞到了小明,导致小明摔倒。

小明觉得委屈,便向老师告状。

这时,其他孩子也开始议论纷纷,指责小华。

老师见状,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幼儿摒弃告状行为的良好契机。

三、教育措施1. 情境创设,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小明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小华扮演欺负别人的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感受。

2. 强化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教师对幼儿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如主动道歉、关心同伴等。

同时,对消极行为进行适当惩罚,如取消游戏资格、进行反思等。

通过强化积极行为,弱化消极行为,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家园共育,共同关注幼儿成长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理解和关爱他人。

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4. 举办主题班会,提高幼儿道德素养教师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如“学会宽容”、“关爱他人”等,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摒弃告状行为。

5.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教师通过组织团队游戏、集体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小学家庭教育教案: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

小学家庭教育教案: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

孩子爱“告状”,家长如何有效回应?一、教学背景“妈妈,刚在楼下玩滑滑梯,叶叶拉我衣服,还打我头。

”“妈妈!明明说不喜欢我,他把我的名字牌都拍碎了!”“妈妈,我的橡皮被小天戳了两个洞。

”有时候,甚至夸大其词或伴有谎言:“妈妈,可可经常踩我脚,她还老要是打我,我都快被她打死了!”“妈妈,今天敏敏被老师又骂又打!”……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上了小学,回家会有告不完的状,而且告状的很多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是不告状孩子也能够化解的问题。

但是,即使孩子也知道事情不重要,也知道自己该如何解决,他们依旧会孜孜不倦地来告状。

在学校,老师也成了“法官”,每天都有判不完的案子。

“老师,我不给他玩,他就打人!”“老师,他上课的时候偷偷玩沙包。

“老师,他骂我是笨猪!”……家长如果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务、陪孩子阅读运动,还要解决孩子一件又一件的“官司”,会慢慢失去耐心,并给孩子贴上“小气”、“斤斤计较、“不懂事”的负面标签;当然也有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确实受了委屈,一心想要为孩子出头为其做“保护伞”的。

在学校,爱“告状”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孤立,交不到朋友。

孩子为什么爱“告状”呢?我将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帮家长分析孩子爱“告状”的原因、背后的动机以及家长如何回应,帮助孩子从爱“告状”走向自律,学会自己“判案”。

二、教学目标1.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爱“告状”行为的成因。

2.引导家长明晰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

3.帮助家长如何有效回应孩子“告状”行为,避免孩子出现行为偏差,使孩子之间和谐相处,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课前准备1.ppt2.问卷调查表3.家庭“告状”情景剧4.心型卡纸四、教学过程(一)呈现“告状”案例,揭示主题1.出示“告状”家庭情景剧(镜头一:女儿:妈妈,妈妈!今天我们班那个可可踩我鞋子,还打我头!妈妈:哎呀,好啦!你别天天跟我说这个,要跟同学好好相处。

镜头二:儿子:妈妈,妈妈!小明说不喜欢我,他把我名字牌给摔坏了。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在3-4岁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需求,但由于语言和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通常会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告状行为是幼儿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但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社交技能,成为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处理方法。

案例:小明和小红是同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经常在玩具区发生冲突。

最近,小明告诉老师小红不让他玩具,小红则告诉老师小明抢了她的玩具。

特点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红的告状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他们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他们可能感到不满或受到了一些挫折,于是选择通过向老师告状来解决问题。

他们的告状行为往往伴随着一些情绪,比如愤怒、委屈、不安等。

这表明他们并没有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和情感。

他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向老师告状可以解决问题。

原因探究: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告状的原因往往是受到了一些挫折或者冲突,他们表达不清楚,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红可能在玩具区出现了一些争执或者不满,他们选择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用更成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处理方法建议:1. 倾听和理解老师和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小明和小红的诉求,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绪。

而不是简单地给予责备或者解决冲突。

只有通过倾听和理解,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教导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更积极、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教导幼儿用沟通、合作和妥协的方法来解决冲突,而不是简单地用告状来解决问题。

3. 引导情绪管理幼儿告状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一些情绪,比如愤怒、委屈等。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杏花岭区西羊市幼儿园李秀瑜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事件:案例一区域活动时,幼儿甲在思维区一手拿一根彩绳,另一手将组合好的套蛋玩具放在桌上,用绳抽套蛋,套蛋随着他的抽动转了起来。

幼儿乙来到这个区,不小心被甲抽了一下,乙向老师告状:“甲用绳子打我了”老师听了,批评了甲,并要求甲向乙道歉。

案例二自选活动中,幼儿甲趁乙站起来拿玩具时,将乙的小椅子抽走。

乙不知,一屁股坐在地上,乙向老师告状。

老师严肃地批评了甲,将乙抱在怀里。

案例三幼儿甲喝水很慢,已经有几个小朋友喝完出去玩了,他才喝了一点儿。

老师正在给鱼缸里加水,幼儿甲告状:“老师,乙没有送缸子就跑出去了”。

老师听了,瞟了一眼,不耐烦地说:“快点喝你的吧!先别管别人!”幼儿甲眼神暗淡了下来,不再讲话了。

案例四饭前,老师让幼儿甲所在的组先洗手。

第三组幼儿快洗完了,甲还在“洗手”。

幼儿乙向老师告状:“老师,甲还在玩水”。

老师听了走到洗手间,没有马上批评甲,而是排队洗手,边洗边观察。

只见甲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对放,慢慢地合拢、拉开,随着他手指的一张一合,双手间的肥皂泡也随之变大变小。

老师什么也没说,走出洗手间,拿上抹手油对幼儿乙说:“你的小手洗得又快又干净,你去给小朋友抹油,好吗?”幼儿乙高兴地答应了。

分析:一、幼儿告状的目的从上述事件发生的情境来说,“案例一”和“案例二”似乎都是幼儿一方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伤害的情景下而发生的告状行为。

“案例三”和“案例四”均是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的情景下发生的告状行为,实际也存在一个潜在的目的,既借此向老师暗示自己明确规则。

因而,就“原告”而言,幼儿的告状行为实际上有三种目的:一是自我保护;二是维护规则;三是自我表现。

二、“被告”的行为从“被告”的行为分析,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于是非、好坏、善恶还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也影响道德控制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
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
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
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一次我没有再附和她
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
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帮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
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可以下课悄悄地告诉我,可以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
了点头。

分析策略:
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
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

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
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
要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老师要公平地对待
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认识进一步发展的阶
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
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
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
孩子的这一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
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大多
数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
的机会。

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
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

如果他无法前进,请给予指导,不要给予答案。

你一旦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就不能对他
的解决方法过分苛求。

他一定会有些不太好的开头或者是处
理某些情况不当,但是如果我们过分责怪他,他就会停止尝试。

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技能时,要多注意过程,而不要太
注意结果。

如果他处置问题的方向没错,但是事情没有想象
中的成功,要赞赏他所采取的步骤,然后帮他检查出存在的
问题,另外教师也要示范有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