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成全生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育中成全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旅程,选择自己的行走方式,寻找自己的前进道路,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是人生的必答题。对我而言,投身教育、潜心教育,是最合适、最完美的答案。回眸十几年的教育历程,我周身徜徉着快乐、涌动着幸福,心中跃动着几个灵性的词语。

一、学会仰望,鼓足生命的动力

目标是行动的源动力,只有确立了前进的目标,一个人才会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我是幸运的,在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时,老校长赠给我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那是老校长被评为优秀教师时颁发的奖品,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好读这本书,你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尽管年轻的我不完全懂得“好老师”的内涵,但是我知道了不能随波逐流,不能任惰性滋长。于是,做一个好老师,就成了我教育生命中时时仰望的“星空”。

清楚地记得,工作后不久读到的一个“十九层地狱”的故事,进一步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故事说一个犯下弥天大罪的杀人犯被投进了十八层地狱,可是他却听到脚底下有人在叹气,他很惊讶。原来,阎王特设了更深的一层专门用来惩罚那些误人子弟的人。因为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杀性命只伤肉体,杀慧命却是毁灭灵魂。如果做教师的浑浑噩噩,将亲手毁掉无数学生的生命,会被打入十九层地狱。陡然,我知晓了身上的责任,肩负的使命。一个好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尤其是做人之道、立世之道、生活之道。我总时时提醒自己,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让我的每个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倾力仰望的“星空”。

仰望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心中愿景。仰望,就是抬头见大——心中装着教育对民族的使命,经常掂量自己的责任;仰望,就是抬头望远——心中念着教师对学生终生的影响,经常考量自己的言行;仰望,就是抬头仰高——心中想着人师追求的永无止境,经常丈

量自己的境界。

二、学会学习,打点生命的底色

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于把教师称作“先生”,先生是需要满腹经纶、颇有学问的。教师是要做学问的,而学问是一生的事情,是立身之本,立教之根、生存之道。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教师要发展,要提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头脑,敞亮视界,为生命打点底色。

读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当我们用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智慧接触它,它便活起来,和我们交流思想,切磋观念,碰撞思维,升华心灵。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常态。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等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等到有用了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那么,读什么呢?一是专业类的,如读教育名著,开阔教育视野;读教学专著,掌握教学规律;读少儿读物,把准学生的思想发展脉搏;读心理学,了解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二是素养类的,读文学作品,陶冶情操丰富心灵;读人文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三是砺志类的,如成功学、名人传记等,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读脑。听专家报告、优秀讲座,这样可以直接吸收他们脑中的最新东西,产生碰撞,激活大脑,激活思维,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聆听专家的思想,感受专家的智慧,或儒雅严谨,使心灵潜心拷问,或激情昂扬,令周身涨满力量,在专家人格魅力和丰厚学养的感召中,不由抬高了自己前行的视野。我有一个习惯,特别盼望开会,而且喜欢坐在前排,一来听得清楚,二来有机会和专家交流。当然,这种学习的机会是需要自己创造条件争取的。如果不能当面聆听也无妨,网络也是绝好的载体。

读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同行真诚地交流,平等地切磋,深入

地探讨,能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听评课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课后的跟进更为重要。同学校、同区域的同行,由于联系上的便利,就为后续更深入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而融入自己观点后再次的碰撞,常常更贴近自己的实际,更适合个人的水平,也更能促进自己的提高。因此,注重自己“反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提高学习实效的有效举措。

三、学会师爱,让大爱润泽生命

哲人说:“物质的阳光照在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亮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教师的爱就是学生心中的太阳,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润泽学生的生命,照亮学生的前程。

对于师爱,许多的优秀教师用他们的行动作出了精辟的诠释。从霍懋征大师“举左手,举右手”的故事里,我读懂了教育要从尊重开始,于是我也学会了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和他们同欢喜共思索;从大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中,我明白了教育的艺术在于启发,于是我放弃了粗暴的强制和严厉的惩罚,努力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力;从苏霍姆林斯基“永不凋谢的玫瑰”故事中,我知道了教育要富有人性美,于是我实践着让我学生学会同情和怜悯,感悟人性美……从无数折射出教育哲理的故事中,我不断地用心去实践、去思索、去领悟,渐渐地我理想中的师爱在脑海中清晰地展现出来——为三十五岁而教,我们教孩子三年,要为他今后的三十年负责,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便释然了。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校就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引领每一个孩子快乐地求知,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我想教师只要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是我的孩子”和“假如我是孩子”就足够了。有了这样的体验,我们就会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少了一份失望,到了一份希望。

四、学会研究,提升生命的质量

我们清楚地知道,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都差不多,每个人的付出也差不多,但为什么收获却大不一样?关键就在于科研意识的有无。庸者只知道做,不知道思考,而智者带着思考的大脑去做。这个“思考”,就是科研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科研是教师的幸福之路。“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实验室”,科研能使人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在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教育教学中情景中,发现独特和异常,嗅出问题和疑惑,促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科研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我独有情钟,乐此不疲的。从“九五”课题“中学生物学诱思探究教学研究”到“十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生物课堂的研究”,再到“十一五”课题“中学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从具体的教学模式到整体的课堂构建,再到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每完成一项课题,都会感到自己对于教学特征、教育本质、教育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更趋本真。对于教科研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个人的理解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过程:从学科教学到教科研,从实践中来,即教学中遇到疑难困惑后想方设法去寻求良方,或者教学后对成功做法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第二阶段:从教科研到学科教学,到实践中去,即把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和见解主张,用于教学中,让思想反哺实践,使教学更加有效。

五、学会反思,增加生命的厚重

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这里的思考,意思就是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