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分析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分析
成才之路一、词汇空缺的界定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或词汇成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等或契合的词汇或词汇成分的现象。
我国学者谭载喜首先提出了词汇空缺的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
陈喜荣认为词汇空缺是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
郭爱先对词汇空缺的定义是:“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由此可见,部分学者认为各个民族文化上的空缺是造成词汇空缺的本质原因。
民族文化越相似,词汇空缺就会越少;反之,民族文化越不同,词汇空缺就会越多。
二、词汇空缺的类别国内许多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词汇空缺分为不同的类别。
郭爱先根据词汇内容进行分类,将词汇空缺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与精神、社会体制文化等方面的词汇空缺两大类。
何秋和则根据词汇意义进行分类,把词汇空缺分为全空缺、半空缺以及冲突空缺。
全空缺指一种语言里有的词汇,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没有这个词汇;半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或使用方法不同、有差异;冲突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完全相反。
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语言文字。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
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是意合文字,注重语义,结构松弛简练;英语是形合文字,注重结构,层次分明有序。
当然,汉英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还有很多。
如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而英语中虽有量词,但是数量偏少,所以汉译英时就会缺失很多量词。
例如,“一支铅笔”译为“a pencil”“一把小提琴”译为“a violin”“一座庙”译为“a temple”“一条马路”译为“a road”“一头猪”译为“a pig”。
再如,汉语里关于亲属关系的词语十分具体、异常丰富;而在英语里的亲属用词比较简单和模糊。
典型的例子就是“伯父”“叔叔”“舅父”“姑父”“姨夫”都可译为“uncle”,三姑六姨也都可翻译为“aunt”。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摘要】英汉互译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原因分析对策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研究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的必要性浅析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这种“空缺”现象译界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 ,由于其常涉及到民族思维、概念方面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
例如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过一类年轻人被称为“Yuppie”,他们是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士,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富有,有雄心,追求金钱和享受,衣着讲究,追崇时尚。
而“Yuppie”一词源自“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
如果译者不了解,就没法理解“Yuppie”现在是用来泛指拥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
再比如,如果我们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由此看来,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的前提。
(二)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原因浅析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系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论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
论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是由于各国社会历史形成、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某一文化现象或者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或者没有对等的意思。
文章从文化空缺的概念、分类、原因、影响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翻译中文化空缺的现象。
一、文化空缺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注意到了文化空缺现象,并在比较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之后,有许多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巴尔胡达罗夫作为苏联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他研究各个语言表达词汇的不同时,提出了“无等值词汇”的概念。
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关于讨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语言表达习惯的时候总结出了“vacancy ”(空缺)的理论,文化空缺这个含义其实就是在每个历史的漫长岁月当中,某一民族形成和发展了其独特的文化,并且不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意思和信息有所不同。
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是代表着某一独特的文化,所以语言中某些概念的文化意象和意思的不对应或不对等就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
二、文化空缺的分类不同的研究者对文化空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這种语言上不对等的现象或者语义上的差异根据邓炎昌教授的分类,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就是源语的词语在目的语种完全没有这个等值的概念,如汉语里的“阴阳”和“属相”;第二种就是源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的词汇的表面意思看似相同但是指的意思不同,如英语里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的含义不相同;第三种就是源语中对某件事物或概念或许只有一种或很少的表示方式,但是在目的语中有很多表达,也就是更具体的表述,比如爱斯基摩人对白色的表达有很多种,但是汉语中白色的概念没有那么多;第四种就是目的语和源语词汇的意义大致相同,但是隐含的意思不相同,比如说英语中“farmer”与中文中的“农民”表面意思差不多,但是附加意义却不一样。
总结来看,文化空缺现象可以分为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
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
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
例如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浅议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的翻译
浅议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的翻译浅议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的翻译【摘要】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处理中英文化中空缺现象,怎样采用可操作的翻译手段,在各种语境中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完成语言文化内涵功能的转换,成为翻译者的首要任务。
本文描述了文化空缺因素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和给翻译带来得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空缺翻译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工具,在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人们的理解与交流和加速文化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根源于两种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的文化空缺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失败,更是给译者带来困难。
为应对文化空缺带来的问题,使文化交流和翻译能顺利进行,研究文化空缺以及有效处理办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和意义重大。
一、文化空缺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
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
[1]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中西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
比如:对于“西风”和“东风”,汉文化和英语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大不列颠盛行的西南风使得英国冬季温暖、潮湿、温度宜人。
对于英国人来说,它温暖、柔和,所以受到人们的赞颂。
在中国,西风是刺骨的寒风,经常使人联想起离愁别绪,东风则像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西风,温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会使大地春意盎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东风才是刺骨寒风。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文化探索127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英语文化、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缩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误差,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做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空缺;翻译对策引言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
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
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
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
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
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者:吕思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
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
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一、引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
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0引言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实;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Claire Kramsch在其《语言和文化》一书中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为: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由此可见,在两种语言———汉英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这一因素。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工作是一项艰巨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常常折射文化的变化,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下面就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列举恰当的例子。
1.1按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否有对应的词语,可分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1.1.1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其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其中一方有“Yellow”在英语中除了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名词外,在美国俚语中含有胆小卑怯之意,如a yellow dog(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胆小鬼);而在汉语中,“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法定的尊色,有崇高、尊严、辉煌的意思,如黄袍、黄榜等。
现代汉语中,黄色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失败(如买卖黄了)和污秽、下流(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的意思。
1.1.2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汉语中的“饺子”是一种在沸水中煮熟的半圆形的、有馅儿的面食。
中国人逢年过节吃饺子是一种民俗文化,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英语中将饺子译为“dumpling”,无论就其指示意义还是就其文化内涵来说,都是难以对应。
1.2英汉两种语言中独有说法的文化空缺关于社会习俗、社会礼仪等等,英汉两种语言各有一些独有说法,算是例外,无法进行很细致的分类。
浅谈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贾琼【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
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文化空缺一直存在,而译者的任务便是去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空缺造成的翻译困难。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空缺的几种类型,探寻了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 翻译 文化空缺近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索的重要方面。
《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翻译得以实现的媒介,文化便与翻译联系起来。
奈达提出了五种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并指出作为翻译家,很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这五种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凸显了文化。
作为一种“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整个翻译过程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者在翻译时面对的是两种文化体系,因此他需要精通这两种语言,并深入了解这两种文化。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成功地将文本附于了“可译性”,相反,文化的个性就形成了文化闭差异,形成了“不可译因素”。
“不可译”主要包括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不可译”。
在实践中,“不可译因素”主要包括语言上的一些不可译因素(方言、双关语等)和文化上的一些不可译因素(词汇空缺等)。
以下将是针对“文化空缺”进一步的进行分析。
空缺现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先发现的,他经过两种语言比较分析得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进行研究时,意外地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对其它民族的颜色的名称一无所知,他们用“空白、间隙”等术语来表达;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使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 理论。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 24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王瑾【摘要】因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较多不同点,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常常不能准确翻译,导致产生文化空缺问题。
顺利解决中英文化中的空缺问题,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问题,是摆在当前翻译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英语与汉语分别承载着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较多体现文化空缺现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汉英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
要求翻译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一、出现文化空缺的因素1.社会历史变迁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词汇应用中均可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个性。
如人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焚书坑儒”、“卧薪尝胆”等,只有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顺利理解这些词语。
假如不能将Waterloo 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理解meet one ’s waterloo 为什么要翻译为“一败涂地”。
2.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民与欧洲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了语言差异。
如中国人通常利用“十”来展现程度,如“十全十美”。
而将最大的阳数确定为“九”,常用来比喻天,如“九霄云外”。
3.宗教信仰不同。
欧洲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与西方哲学为主,但在翻译我国的儒学与道家学说时,则会面临较多困难。
儒家学说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五种以上的品德才能称得上“仁”,如果将其翻译为“goodness ”或者“humanity ”都不准确,因此人们通常将其翻译为“benevolence ”并添加一定的注释才能被欧洲人理解。
4.风俗习惯不同。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却存在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空缺。
中国人在婚姻中常常强调“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英语表现美好的婚姻时却常常用“marriage of trueminds ”。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作者:申倩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经常会导致翻译在文化方面的空缺词。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音译、直译、直译加注以及解释性翻译等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汉英翻译行业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汉英翻译;文化差异;文化空缺语言的翻译是一项传承已久的文化工作,在汉英翻译中,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甚至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英语则是西方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之间差异来自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故而经常出现文化空缺的现象。
一些同样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一种同样的含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也可能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原因下手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办法。
一、汉英翻译文化空缺词产生因素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广泛的使用者。
中国文化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些事物在命名上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英语翻译中经常出现找不到对等词的现象,比如“添油加醋”这一词语,并不简简单单是指增加油、醋,而是指对一件事情或是情绪的煽动作用,这就在英语翻译中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导致西方人无法理解其内涵。
另外,翻译文化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等影响,比如在中国的古代兴起的道教思想,在道教体系神话中,一些神仙的名字对于西方人来说也难以理解。
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西方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并且直到近现代才被打破,但是西方工业化进程发展的较快,早已进入了工业时代,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汉语中经常有一些词汇,比如古代官员职称等等,都很难用英语表达出来。
再比如由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也造成了文化差异乃至文化空缺词。
由此可见,文化空缺词产生的原因的多种多样的,来自时间、空间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空缺词对汉英翻译的影响文化空缺词对汉英翻译具有深刻的影响,会造成词汇空缺的现象。
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中的表现与解决方式
3 O ・
第】 6 卷第 3 期
2 0 1 4 年 6 月
安顺学院学报
J OUR N.  ̄ Lf F ANS } { L 烈 UN nf E R S 1 丁y
Ⅵ . 1 6 N 3
J m 2 。 1 4
(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2 3 4  ̄)
摘 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文 化空缺现象使得翻译的难度变大,降低了 翻译的准确性,文化空缺现象成为了翻译过程 中的重大障碍。论 文针对文化空缺在翻译中的表现与解决方式展开分析,解释了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提 出了相
—
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其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他们鲜明 的文化个陛,还有反应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以及事件。风 俗习惯是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沿袭和继承并逐步形 成的一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 装、礼节和节 日 等方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习俗 和社会生活状况。这些不同都会导致各个民族在对待相同 事物时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使得一些词汇出现 了不一样 的意义,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3 、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不同
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是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是指
人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不 同的民族有不用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些差别也形成了各 自民唉独特的文化空缺词和表达方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 不了解这些空缺词和表达方式,就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出现。 另外,思维习惯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对词汇的联想意义的理 解。在翻译中,翻泽者经常会根据 自己现有的文化经验和 思维习惯进 联想,但是如果思维习惯不同,这种联想也 会完全背离轨迹。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现象及翻译策略
的表 现 和 特 点 进 行 分 析 ,最 后 就 如 何 选择 合 适 的翻 译 方 法 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关 键 词 :英 汉 翻 译 文化 空缺 词 翻 译 策略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科技信息人文社科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的.一,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比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等.这些典故在中国宗教中都没有对等表达, 形成了词汇空缺.同样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宗教词语.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有"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4.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不同,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因而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不同,出现了因历史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例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传说,其中"盘古,嫦娥,女娲,牛郎,织女"为中国传说中人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神.它们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而英语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Zeus"(宙斯), "Apollo"(阿波罗),"Ares"(阿瑞斯),"Prometheus"罗米修斯)等也只能是西方文化的独特遗产.二,语义空缺的翻译方法词汇空缺客观存在的事实使得不少人将其列入不可译的范畴.是否词汇空缺真的不可译呢?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 正是人类的共性让翻译有了依据和可能.通常可采用以下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意译,增词译法.1.音译原文中的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的词汇由于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s0fa一沙发, salad一沙拉,gene一基因,Aids一艾滋病,"logic"(逻辑),"tank"(坦克), "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pudding"(布丁),"Elizabeth"(伊丽莎白),"Shakespeare"(莎士比亚),"London"(伦敦)等.2.直译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音译成译文语言有失其生动,并且音译过多会影响阅读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英译汉"hotdog"(热狗),"blindzone"(盲区),"rightwing" (右翼),armedtotheteeth一武装到牙齿,crocodile'stears一鳄鱼的眼泪. 汉译英"纸老虎"(papertiger),"丢脸"loseface),"京剧"(Beijingopera)等.3.意译为了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英汉词汇空缺上我们较多地采取意译法. 如:"吃闲饭"leadaidlelife,"吃香"beverypopular,"吃得开"_bea favoriteof,"吃不准"benotsure.如:狗头军师ineptadvisor,villainous advisor,狗腿子-+lackey,henchman,spaniel.4.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和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对等起来.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lngoff 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99否则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witofthreecobblers combinedsurpassesthatofZhugeLiangthemastermind."总结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之间的交际和翻译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翻译造成障碍.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和提高我们的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语际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
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英汉语言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论文摘要: 本文就词义空缺下的一个分支――文化空缺探讨了其翻译方法,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从翻译的可行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加注法这四种翻译方法具体使用的情况。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空缺翻译对策1.文化空缺的起源空缺现象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Hockett,1954)。
到了七十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学胡达罗夫(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澳大利亚土族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启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Hale,1975)。
到了八十年代末,梭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名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征,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必定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独特的世情风俗。
例如在传统结婚仪式上,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①。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②。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词汇空缺这一语言想象凸显。
通过对词汇空缺特点的对比,从词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pair)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通过词汇来体现,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戴昭铭,1996)。
二、空缺现象空缺顾名思义就是空白,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里不存在。
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ю.索罗金等人所描述的,在原语中存在的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易于误解的东西,导致异族文化的空缺(王秉钦,2007)。
因此,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空缺现象1.人名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因而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赋予了人名极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名揭示了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念。
这是从周代开始的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其中“姓”代表的是宗族群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有以帝王为姓(如李);还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等等)。
而西方人热衷于以自然现象为姓(snow,frost,etc.),或者选择颜色词汇为姓(red,white,black,etc.),甚至以动物词汇为姓(fox,lamb,etc.)。
在中国社会,有的按一个人生辰八字取名,这和古代相传下来的五行学说是相关的;有的名字则由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有的根据事件命名(如国庆,援朝,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英语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分析
翻译是看似普通实质很复杂的一种交际方式,两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要表达的含义用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表达给交流者,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一种交际活动,所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方法。
同时它也是一种跨越文化而相互交际的重要方式,在现如今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与词之间的翻译,相关的实践理论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翻译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交换。
翻译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正因为两方文化不同,所以交流会有一定的误差和障碍,这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的“文化空缺”现象。
标签:英语翻译,文化空缺,方法对策
在英语翻译中,导致文化空缺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翻译当译者进行翻译时,不单单是词与词之间的翻译,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的转变。
中西方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表达和思维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会有很大的交流障碍。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言翻译表达出来,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一、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文化信息在翻译语言过程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一种语言的文化形式并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中,即为文化空缺(culturalvacancy)。
文化空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
文化空缺现象如果在交流中能够被恰当地翻译,原语义就能被清晰地表达,相互交际也能够更好展现。
否则,原语义就可能会被曲解,导致交流方困顿不解,给双方交际带来不便。
两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产生文化空缺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特有的产物和机制,是全社会群体都具有的典型的独特思维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不同的民族隶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民族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变革,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中国人更侧重于历史思维方式、经验总结方式、感性认知思维方式,而西方人更侧重于超前思维方式或理性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显著的表现在不同人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
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语言的特点和表述的改变。
例如,turnoveranewleaf在西方文化中是“洗心革面”,但是在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是一个动词成语“弃善从恶”。
汉语成语多数是四字格,而英語的构词不同于汉语,有多有少。
汉语大多数强调结果,而英语突出的是使用方式,强调其功能。
其次,文化历史上的不同也是产生文化空缺的原因之一。
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西方语言文化由于其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成了很多的文化空缺现象。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情趣与审美存在差异。
鉴于不同的情趣与审美,对于相同
事物的想法,赋予其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不同的语言内涵。
在一种语言下,可能同时有着正面与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另外一种语言下可能就变成了反面、消极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很多能带给人们积极意义的汉语或者极具情趣审美的语言未必能同样引起外国人的共鸣。
二、针对英语翻译文化空缺现象的对策
通过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俄罗斯空缺理论派针对翻译中文化现象处理提出了一套理论方法,他们认为能够补救的方法主要有“填空法”“补偿法”这两种方法。
“补偿法”指的是“针对文化空缺现象使用母语文化中相似性的进行的阐释”。
“填空法”指的是“针对文化空缺,通过对象国的语言进行意义的具体化、解释及翻译”。
可以看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针对不同翻译的方法,而另一种是通过规划语义的方法。
基于翻译的翻译标准“顺、达、雅”和翻译特点“及时性、随时性、当场性”,并结合以上提到的翻译方式,本文针对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提出音译、意译、直译以及增补法。
音译是最普遍的翻译形式,在翻译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北京(Beijing)、太极(taichi)等词汇,这些词汇的翻译用的都是音译法,音译法的好处在于方便快捷、通俗易懂,使得音译法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意译又可以称作为“译意”,意思就是不对原本的词汇进行翻译,而是将原词汇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翻译,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开文化的障碍,在翻译后可以准确表达出原词汇所表述的含义。
通过意译,可以很好地弥补不同文化的空缺,减少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
直接将词汇进行原文字面上的翻译就是直译。
由于文化存在的差异,直译的方式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中西方同时都有这种说法,但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这时候我们应该按照字面意义直译。
比如:小菜一碟apieceofcake。
另一种是中西方都有相同的这种含义,比如:禽流感swineflu。
结束语: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能够蕴含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展现形式,翻译则是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渠道。
对于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我们应该在交流中恰当的翻译,清晰的表达,更好的展现相互交际,更好的完成跨国家,跨文化的完美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坤.翻译活动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4.
[2]张旭雯.俄汉翻译中的空缺现象及其消除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3]朱丽丽.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应对策略[D].内蒙古大学,2015
屈浩,女,籍贯:辽宁省本溪市,学历:本科,就读于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B1502英语专业,学号:0311150205,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