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简体原文 完美打印版

《道德经》简体原文 完美打印版

道 德 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全⽂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道德经全⽂第⼀章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章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第九章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第⼗章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第⼗⼀章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章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驰骋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是以圣⼈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完整《道德经》

完整《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婚姻者,天之所生,亦夫唯之者,天之所生。而弃之者,自取其咎。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摘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主要解析《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三个片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小议笔者对“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和“特立独行,遵循规律”的感悟。

关键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特立独行,遵循规律。

正文:1.《老子》第六十四章内容及语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语译:“不动的物体容易把持,事情在没有迹象的时候易于图谋。

脆弱的东西容易破裂,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故没有发生就要着手预防,动乱尚未形成就要治理。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垒起;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违背规律)强行作为必招致失败,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

因为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手里不占有东西,所以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经常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

如果他能在最后像开始时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希望人们没有贪欲,不稀罕难得的东西;学习世人所没有学的道,挽回众人的过错。

这样符合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为。

”①2.《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2.1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老子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透过事物的现象抓本质,每一种事物都是从微小慢慢变强大的,如果事物是积极地,向上的,健康的,那么我们就要从开始就培养事物,让其慢慢为我所用。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导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

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

然而,以上例子皆乃有欲之举措,易使人沦落于贪欲、妄为之中,因此老子又在本章结尾处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告诫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时必须在努力奋斗中保持不欲的心态,才能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

本章中所说的欲不欲,很容易使人们理解为根除欲望,以不欲作为自己的欲望。

众所周知,人一生下来就有饮食与衣着等饱暖之欲望,可见欲望是与生俱来、自然存在的。

凡是顺应自然的事物就是符合道的(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我们若强行将欲望根除,岂不是违天逆道?芽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如若连根除掉,人就不复为人了。

道生化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道赋予我们的精力去努力认识道、顺应道、效法道、进而报效道,勤而行之;我们去顺应道、效法道的这种心理意识就是老子所说的欲。

然而,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无物的,要想效法道并非易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能够真正认识道而体道合真者稀有,因而老子又告诫我们既要慎终如始,又要保持不欲的心态,不能因其难得(难成功)而贵之,要学众人所不学,才能挽回众人常犯的过错,才能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

若将欲不欲理解为太上爷要我们根除欲望的话,那么第一个欲字就不好理解了。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四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音版】其(qí)安(ān)易(yì)持(chí),其(qí)未(wèi)兆(zhào)易(yì)谋(móu)。

其(qí)脆(cuì)易(yì)泮(pàn),其(qí)微(wēi)易(yì)散(sàn)。

为(wéi)之(zhī)于(yú)未(wèi)有(yǒu),治(zhì)之(zh ī)于(yú)未(wèi)乱(luàn)。

合(hé)抱(bào)之(zhī)木(mù),生(sh ēng)于(yú)毫(háo)末(mò);九(jiǔ)层(céng)之(zhī)台(tái),起(qǐ)于(yú)垒(lěi)土(tǔ);千(qiān)里(lǐ)之(zhī)行(xíng),始(shǐ)于(yú)足(zú)下(xià)。

为(wéi)者(zhě)败(bài)之(zhī),执(zhí)者(zhě)失(shī)之(zhī)。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无(wú)为(wéi),故(gù)无(wú)败(bài),无(wú)执(zhí),故(g ù)无(wú)失(shī)。

《道德经》论“谦”

《道德经》论“谦”

《道德经》论“谦”“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和推崇。

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道德经》中就多次论述了“谦”,其中包括:满而不盈、谨言慎行、谦让不争和功成身退。

告诫我们:不骄傲自满,故能去旧更新;慎始慎终,便可减少失败;不与人争,就不会有怨咎;功遂即谋身退,便不会招致怨恨。

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道德经》;谦下;谨慎;不争;功成身退《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

”也就是说,自满往往招致祸患,谦虚则常常带来益处。

自古及今,关于“谦”的论述多之又多,其中与“谦”有关的词语就有:谦虚、谦逊、谦下、谦卑、谦和、谦柔、谦让、谦谨、谦慎、谦克、谦退、谦挹等等,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要戒骄持谦。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书中详细论述了“谦”,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仓颉篇》曰:“谦,虚也。

”冯友兰先生认为,“虚并不是虚假的意思。

《论语》说:‘有若无,实若虚’虚者对实而言。

真正谦虚的人,自己有成绩,而不以为自己有成绩;此不以为并不是仅只对人说,而是其衷心真觉得如此。

”[1]399《周易·谦卦》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意思是说,天道下行以成就万物,地道卑下以生成万物。

天道损害盈者而补充不足者,地道溢出盈者而流向不满者。

鬼神损害盈满者而福庇谦让者,人道厌恶自满者而喜好谦退者。

《颜氏家训·止足》云:“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谦卦艮下坤上,象征地下有山之义。

高亨解释说:“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

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

”[2]179《周易程氏传·周易上经下》曰:“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

”谦卦通过天地鬼神之道来说明“谦”是一种美德,《朱子语类》卷七十曰:“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61-81章先秦-老子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以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 摘要与注解

《道德经》 摘要与注解

道德经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翻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0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0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0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第九章【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0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0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道德经的成语

道德经的成语

道德经的成语1、玄之又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

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功成不处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

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9、宠辱若惊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

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四章先秦-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道德经》 道家昆仑仙本(德经)

《道德经》 道家昆仑仙本(德经)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极,骋至坚;入乎无间,出乎无隙。
无为有益,不言之教;不为之益,天下希之。
是以圣人,贵极尊微;成以极极,就于微微!
第四十四章:
名身孰亲,体货孰多;甚爱必费,多藏必亡。
道常无为,无为自华;为而无为,万物自归。
华而欲作,无名之朴;归而欲镇,无名之素。
无名朴素,欲将以静;晴静而为,天下自整。
第三十九章:
道者贵一,造化之精;德者尊一,华华之妙。
天得一晴,地得一宁;人得一祷,神得一灵。
谷得一盈,物得一生;皇得一中,王得一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法利地,以象取天。
天下多忌,民而弥贫;天下多讳,民而越穷。
王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多彰令,盗贼滋扰;官多迫压,国民滋抗。
无为自华,无事自富,无奢自整,无欲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夬夬
贵以賤本,尊以鄙根;高以底础,上以下基。
皇王自孤,公侯自鄙;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夫大道者,自玄自妙;自恩自惠,自健自强。
返者道动,弱者道用;逆者道进,顺者道退。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道初,有为道始。
万物居道,优生佳华;天栽地培,是为道晋。
圣人之道,代天普华;万民以尊,是以德尊。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与人愈有,为人愈多。
万民之道,忠信君主;万物之道,忠信人主。
天地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万民之德,普于天地;万物之德,华于人民。

大学语文老子六十四章原文和翻译

大学语文老子六十四章原文和翻译

大学语文老子六十四章原文和翻译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春秋时期·老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原文及鉴赏【导语】:无为无败【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道德经》与情绪管理

《道德经》与情绪管理

《道德经》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他们把一只猴子通上电流关在一只笼子里。

笼子里装有一个红灯,一个红灯随之熄灭。

电流断了,当抓住开关一拉,前爪在笼子四壁乱抓,猴子很不舒服,然后接通电流。

开关,这时,它便迅速拉动开关。

一见红灯亮了,它两眼死死地盯着红灯,猴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几次反复之后,(应当补充说明一与先前笼子里的猴子串连在一条电路上。

心理学家又把另一只不知情的猴子放进笼子里,。

让它们每天在笼子里待下,科学家事先对这两只猴子都做了全面体检,均为健康的猴子)个小时(这是6一发现红灯亮就拉开关。

先进去的那只猴子一进笼子就两眼紧盯红灯,。

人类八小时工作制的有效工作时间)而后进去的猴子却象一个旁观者一样丝毫不知道红灯的作用。

只看着红灯一明一暗地好玩。

天,先前进入笼子的那只猴30六个小时一过,就把它们放出笼子,一块喂食,一块休息。

这样过了子死掉了。

科学家解剖了这只猴子后发现,它的消化道全部溃烂。

而后进入笼子的猴子却安然无恙,经检天前一样健康。

30查与诸如此类的实验,科学家们反复作了多次,其结果大同小异。

于是,心理学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情绪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从这一点出发,科学家警告人们: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一个新的学科出现了�D�D情绪管理学。

“情其实以达到健康目的的学说。

研究科学控制情绪,情绪管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绪管理”虽然是个新的名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对于控制情绪的问题,我们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了。

多年之前,老子就对控制情绪作过深入的探究。

这一点,从《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2500把情绪控制分为三个层次。

《道德经》第一个层次,是情绪管理的初级层次――和“和”是世间万物的一种存在状认为,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是和的基本态。

万物皆有阴阳两面,而阴阳中的万物与万物中的阴阳是在相互斗争中互相依存的。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大①成若缺②,其用不弊;大盈③若冲④,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⑤胜躁⑥,寒胜热,清静⑦为天下正⑧。

译文大成(无成而无不成)若缺,其功用亡弊。

大盈(无盈而无不盈)若空,其功用亡穷。

大直无直若曲;大巧无巧若拙;大辩无辩若讷。

法则控制事物运动,冷静理性克制浮躁狂热,清静合道为天下治,清静合道为天下理治,清静合道为天下大理大治。

注释①大:道;始有;无。

②缺:(1)(形声。

从缶( fǒu),夬( guài)声。

缶,瓦器。

“夬”也有表意作用。

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

本义:器具破损)(2)同本义;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缺,器破也。

——《说文》又如:残缺(不完整;部分缺失);缺落(破损剥落);缺啮(折角,破损);缺坏(破缺损坏);缺圮(残缺倒塌)(3)短少;缺乏。

如:缺员(人员短缺,多指机关、单位等达不到编制规定的人数);缺月(月缺,不圆的月亮)。

(4)旧指官职的空额,后亦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

如:缺位(职位空缺);缺项(犹缺门。

指工程建设,科学研究,艺术、体育表演等缺少的项目)。

(5)空隙;缺口。

锋口为缺。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6)残破;残缺;亏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又如:缺月(不圆之月)。

(7)缺陷;引申为遗憾。

犹欲保残守缺。

——《文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又如:缺事(工作上的缺失;感到缺憾的事);缺限(缺陷)。

③盈:(1)(会意。

从皿。

《说文》:“满器也。

”)(2)同本义。

盈,满器也。

——《说文》盈,满也。

——《广雅》不盈。

——《易·坎》。

虞注:“溢也。

”又如:盈盈(充盈、充积的样子);充盈(充满);盈抱(满杯);盈科(水多满坑坎);盈衍(充斥;充满);盈庭(亦作盈廷。

充满朝廷);盈衿(满胸;满杯);盈塞(充满;填塞);盈漫(充积散乱)。

(3)自满;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

脆的东西易分开,微小的东西易消散。

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

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举步。

主观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妄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

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

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敢违逆规律做事”。

①【注】泮:散,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执:掌握,把持。

我的理解:《道德经》不是一部鸿篇巨著,上下两篇加起来一共才五千多字。

然而就是这短短五千余字,却让无数后人膜拜钻研了五千年。

所以即便说《道德经》是字字珠玑也不足以表现它的光辉。

因此,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蕴含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我们在研读它的时候,决不能将其中的某一章节拆散独立开来。

我认为,要充分领会这一章节的意思,就要将它划归到老子整个的思想体系当中去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深意。

老子及老子的思想:对于老子究竟是谁,后世争论颇多。

“比如有的人认为,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性却已经有了;或又有人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即太史儋,或说即老莱子。

有的认为有两个老子,比如春秋时一个是老子李耳,战国时,战国时一个“老子”是太史儋。

”②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我想,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形成跟这份工作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论述的重点,接下来,我就阐述一下我所学到的,所听到的关于老子的思想。

1.老子,是一位隐士哲学家。

司马迁说老子是“隐君子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按照我以前所学,我觉得老子大概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想法,但又很低调的人。

他大概是看厌了纷争乱世之后,接着便大呼一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便遁入山林做隐士去了。

我的这些想法都来自于老子声名昭著的“无为”思想。

但是,在看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阐述后,我改变了想法。

易教授认为:在古时候像老子这些名为“隐士”的道家学派人士,其实都算不得真的隐士,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隐士哲学家”。

在易教授看来,只有有本事,却又不愿做事的人,才能称作“隐士”。

不愿做事,这里其实指的是入仕为官。

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隐士什么都不做,要哲学干什么(中国古代哲学通常是与入朝做官,匡扶社稷紧密联系的)?隐士对于国家大事、天下兴亡,既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你何必说,又有什么可说的?这就说明了两点,第一,道家不等于隐士。

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是隐士的,因此主张“不做”。

但他们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因此不能“不说”。

说什么?把为什么主张“不做”的理由说出来。

主张“不做”,同时又“要说”。

这就是“隐士哲学家”,也就是道家。

第二,既然是“隐士哲学家”,那么他们的心里其实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的。

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个天下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如果一定要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无为”。

③那么便引出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无为”。

2.无为是有为,有为是无为。

按照上述理解方式推衍的话,老子其实是关心天下大事的,并且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格局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那便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本来是和谐而有序的,但正是因为一些人不顾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而悖逆行事,这才导致了社会的失序,乱世的出现。

为人要恪守本分,遵循天道,禁灭人欲。

为君要庸碌无为,愚民反智。

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恢复秩序,这个社会才能成为“太平盛世”。

什么是太平盛世呢?浑浑噩噩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君主无才略,臣民无智心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

这些论点在《道德经》一书中便可找到很多论据。

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这句话就是告诫大家要禁人欲,因为欲望会使人误入歧途。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不尚贤,老百姓就不会去竞争。

不把那些奇珍异宝放在眼里,就不会有人去做盗贼。

不去勾引大家的欲望,那么民众就不会蠢蠢欲动。

《道德经·第十九章》还说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当人们都抛弃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多余的东西之后,这个乱世也就太平了。

事实上,这样的“无为”思想贯穿了整部《道德经》的始终,它是道家的精神信仰,它也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老子看来,世道的乱,都是人心作乱。

人们只要能够做到“抱元守一”、回归自然,就能恢复秩序,再创盛世。

如果个人都扫好自家的门前雪,又哪来他人瓦上霜呢?如果大家都住在小国里,老死都不相往来,自然就不会有争端的出现。

这样一来,“无为”其实便是大有作为,也是解决这乱世格局的唯一方案。

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如果按照他这种说话方式的话,“无为”其实也就是“大为若无”了嘛!了解了老子的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这第六十四章,就能更容易、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章节所表达的意思了。

对第六十四章的理解:我在论文开篇便引用了马文作先生对《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解释,在这里,我便将我对于老子整体思想的理解融入这一章节,来做论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这两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平衡的局面容易维持,问题在没有暴露出来前,更容易解决。

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弱的东西容易消散。

通常我们大家都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话的,但其中还有一层隐晦的意思在里边。

在一本名为《<道德经>新解》的著作中就有提到过:“有的译本只讲‘脆的东西容易破碎’,没有讲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再脆的东西也不会自己破碎,这里面有一个主观内因条件能否适应客观外因条件的关系。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如何控制客观外因条件不使其对内因中脆弱部分产生伤害。

”④我个人是很认同这种观点的,老子的思想中确实告诫人们凡事都不要轻举妄动,要尊重客观规律,任何盲目的动作行为,都会导致恶性的结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一段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指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后边这一段则是整个这一章节的重点:“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我的理解是:“观”和“失”是一个意思,都指失败,失误,出差错。

“为”是指主观妄为,而“执”是指不顾客观规律,强行把持。

“欲不欲”指追求的是与别人不同的,别人不愿追求的东西。

“学不学”指参悟的都是别人不愿去了解的东西。

整段话的理解就是:主观妄为的人要犯错,不顾规律,固执把持的人要失误。

所以,圣明的人不会轻举妄动,也就不会犯错,不会偏执固执,也就不会失误。

普通人做事情,常常在会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原因就是没有时刻保持谨慎。

如果能一直保持警惕审慎,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圣明的人,他们的处世态度都与一般人不同。

他们追求的都是一般人不愿追求的东西。

圣明的人不把普通人眼里的珍宝当做贵重的东西。

圣明的人所闻、所见、所想都是普通人所不了解的,所以他们能避免普通人所犯的过错。

最后一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总结之笔,也是回归之笔。

意思是:天生万物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我们在对待他们时,只能依照他们本身的运行规律办事,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运行规律来运动,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行事的时候,千万不能违逆客观规律。

结语:既然是《道德经》中的一章,那么它就跑不出老子的思想主题。

老子著这一章,大意还是告诫人们,要遵天理而处人事,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悖逆而行。

万物皆有理,不顾客观规律而强行行事的结果只能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①马文作主编:《道德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②姚淦铭著:《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5~6页。

③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6~97页。

④诚虚子著:《<道德经>新解》,济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142~14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