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诊断学基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患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临终前突然 在颧颊部泛现红色,称为“戴阳”。 提示正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对四诊资料进行分类划分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2、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 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四)痘疮
1、天花 2、水痘
(五)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 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压之褪色 麻疹、风疹、瘾疹
(六) 与水疱
————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 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

最新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最新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第六章 辨 证 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 即是诊断的过程 一、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八种辩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 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 、寒热、虚实八个纲 领,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气盛衰 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证热证鉴别表
邪气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第一节 六 淫 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总称。正常的叫“六气”。
六淫致病特点: 1、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其邪气既可单独侵入人体,又可两种
以上同时侵入人体 ;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或两者同时感受
一、风:春季的主气,四季均可发生,六淫中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2、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冬季主气,冬季多寒病。“伤寒” 、 “中寒”和内寒
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
广义:包括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 吸收“水谷精微”等。
狭义:指生殖之精,一是禀赋于父母的生 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 物质,即“先天之精”,
二是机体发育成熟后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 叫“天癸”。
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生理与病理
1、气(人体之气) 概念:二方面,物质和功能 生成:三方面,先天精气、后天水谷之气、
中医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
1、中医学概念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2、中医学基本特点
是以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 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 基础,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ppt课件
• 舌苔黄而腻,多属湿热内蕴、痰饮化热、食积热腐; • 舌苔黄而滑,多属阳虚寒湿,痰饮化热,复感湿热。
ppt精选版
36
(3)灰黑苔
• 浅黑苔即称为“灰苔”;
• 深灰苔即称为“黑苔”。
• 舌苔灰黑而干 ──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 极,热炽津伤所致。
• 舌苔灰黑而润 ── 主里寒之重证 ── 多因阳虚寒 极,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 颤动舌:虚损、动风 • 短缩舌——病情危重
ppt精选版
34
舌态
临床意义
•为热入心包、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
强硬
•若舌强而色红绛少津者,为热盛;若伴神昏者,为热入心包;
热痰风 •若舌胖苔腻而强硬者,为痰浊阻络;
•若突然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为中风先兆
血虚
•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ppt精选版
13
问睡眠
• 失眠 (1)实证:胆郁痰扰或食滞内停 (2)虚证: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 • 嗜睡 ➢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 ➢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非睡,似睡而非睡,
肢冷脉微者,系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ppt精选版
14
类型 症状表现
中医诊断学
ppt精选版
1
问诊
• 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ppt精选版
2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 概念 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 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 (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
– 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 则。
(6) 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 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 到底。
•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 化治疗原则。
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
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 变法治疗。如温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 局——逆传心包。
•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 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 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 )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面阐述中医 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 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 3、《本草经集注》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ppt课件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ppt课件
2019 35
病症举例
• • • • • • 男72岁,上腹部不适3年,便血半天 辅助检查:血常规:Hb:76g/L…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鉴别诊断:胃溃疡、胃癌、肝硬化 进一步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及病理活检、大便隐血 试验、超声检查排除肝脏病变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注意 生命体征,仰卧,吸氧,保 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吸入窒息 止血,补充血容量;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中医药治疗。
2019
-
30
答题要点
1.掌握各种病症的定义,正确作出疾病诊断 2.根据病史提供的内容、舌苔脉象,判断中医证型 3.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定西医 诊断 4.根据现有的症状,作辨证分析 5.总结西医诊断依据,大体包括三点: 6.根据证型,总结治疗原则 7.特别注意经方。
2019 31
常见病症举例
2019
-
8
舌诊
• 望舌 主要内容:观察舌体(神色形态) 和舌苔(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 正常舌象的表现:淡红鲜明, 滋润,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019
-
9
舌诊
• 舌诊的方法: • 1、光线 充足的自然光 • 2、姿势 坐位或仰卧位 自然伸舌于口 外 • 3、顺序 舌尖-舌中-舌侧-舌跟 舌质舌苔 • 4、饮食 • 5、季节与时间 • 6、年龄与体质 • 7、刮舌与揩舌
• 望形态 包括:1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 弱、胖瘦、体型、其他异常表现 ,来诊察 疾病 • 2 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 坐 卧,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情的寒热虚 实密切相关。
2019
-
5
局部望诊
• 望头面 头部、面部,(如颜面浮肿、口眼 歪斜等)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 精气的盛衰。(主要了解小儿囟门)

中医学基础之中医诊断学要点PPT课件( 89页)

中医学基础之中医诊断学要点PPT课件( 89页)
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概要
马治中 副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教研组
E-mail: zhma@
mazzbumc@
中医诊断的目标——是辨 “证”,而不是辨“病”
“病”与“证”的区别?
疾病是一个过程
潜伏期
恶化 慢性期
高峰期 前驱期
恢复期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患者的 综合病理状态
⒉姿势: 正坐姿势,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
口外,充分暴露. ⒊顺序:
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次 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老嫩,动态.
⒋饮食: 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 晨起舌苔多
厚,进食后变薄,饮开水后,舌质红. ⒌年龄与体质:
老年人: 舌多现裂纹; 肥胖人: 舌多略大且质淡; 消瘦: 舌体略瘦质偏红.
Antibiotics abuse-resistance-tolerance
中医如何进行诊断——如何辨 证?
中医诊断——辨证
• 辨证: 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获得患者 患病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辨别患者所患疾病的 病因、病性、病位(邪气)等,同时需要对患者 的抗病能力(正气)进行分析判定。据此确定针 对患者就诊时的(实时的,real time)、针对患者 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式,tailor medicine,个体化, individualized medicine)的动态治疗方案。
• 震颤:气血两虚或亡阳伤津,筋脉失养 动风→热极生风
• 歪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 吐弄舌:
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不全 • 卷缩舌:寒凝筋脉或痰浊内阻
舌诊举例: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 而舌面有裂纹。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
口气
口臭多为胃热或食积;口淡多为胃寒或脾虚。
鼻气
鼻出臭气,多为肺胃热盛。
汗气
汗出腥膻,多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汗出臭 秽,多为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二便气味
大便酸臭难闻,多属肠有郁热;小便臊臭, 多属湿热下注。
闻诊注意事项
注意听声音的高低、 强弱、清浊、缓急等 变化。
结合望、问、切三诊 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气血津液失调辨证方法论述
气血津液失调
指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亏损及其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较 为复杂,可见于多个脏腑系统,常见症状有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
等。
辨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体征,结合病史和症状表现,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 液失调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问既往病史
包括患者过去患过的疾病、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等。这些 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背景,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参考。
个人生活史及家族史询问
个人生活史
包括患者的饮食起居、劳逸情况、情 志变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 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可能的病因,为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家族史
包括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是否患有类似 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 于医生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可能的 病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指出按诊时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和异常情况, 如患者疼痛、肿胀等反应的处理方式。
切诊综合应用举例
综合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脉诊和按诊结果与其他四诊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举例说明
列举几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ppt

中医内科诊断与证型ppt
奇经八脉辨证
根据奇经八脉的功能及其与十二经脉的联系进行辨证。
经络辨证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及证型
03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
诊断要点
发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
感冒
常见证型
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诊断要点
哮病
喘证
风寒束肺、痰热壅肺、肾虚不纳
常见证型
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咳嗽
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证型与治疗
04
症状
治法
方剂
表寒里热证
发热恶寒、呕吐腹泻、脘腹冷痛、口渴喜热饮
表热里寒证
症状
解表温里
治法
大青龙汤加减
方剂
上部热象明显,下部寒象明显,喉中痰鸣,脘痞腹胀,大便溏泄
症状
清上温下
治法
黄连汤加减
方剂
上热下寒证
上寒下热证
治法
温上清下
方剂
黄芩汤加减
症状
上焦寒象明显,下焦热象明显,恶寒发热、呕吐腹泻、小便短赤
虚热证
症状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治法
滋阴清热
方剂
六味地黄丸加减
01
03
02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长
症状
温中散寒
治法
理中丸加减
方剂
虚寒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等。
饮食调理
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适量运动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治则治法探讨
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常用治则治法
包括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调整阴阳平衡等。
治则治法的运用
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中医诊断有望与现代医学 技术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如基 因测序、影像学检查等,为中 医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 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医 诊断学有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 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为更多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 呼吸等
分辨病位、病性、病 因等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
问诊
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了解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过等
确定病位、病性、病因等
切诊
按压患者身体部位,了解局部 冷热、软硬、压痛等
触摸患者脉搏,判断脉象特征
结合望闻问三诊结果,综合分 析病情
03
八纲辨证与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案
患者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辨证分析
患者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选用黄芪建中 汤加减治疗。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三
咳嗽案
患者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胸闷食少, 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分析
患者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理气 止咳。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内科概述 • 中医内科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特色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 中医内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
中医内科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 证候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 内容的中医临床学科。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胃痛与呕吐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持久的特点,与现 代医学结合可减少药物 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中医内科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高热
中医可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迅速退热,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急性腹痛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中医内科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 展中医内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泄泻与便秘的治疗原则
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益气健脾、温阳通便 等。
胸痹与心悸
1 2
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 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
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 饮凌心、瘀阻心脉等。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2023/11/29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哮喘
分为寒哮和热哮,寒哮以 喘息、气促、咳嗽为主, 热哮则伴有咽喉红肿、疼 痛等。
8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 犯胃等,症状有胃痛、恶心、呕
吐等。
泄泻
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 泄泻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 ,慢性泄泻则伴有食欲不振、倦
15
饮食调理
2023/11/29
合理搭配食物
中医强调食物的性味和归经,根据个 人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食物,避 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有 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多样化饮食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不同颜色的食 物对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多样化 饮食有助于营养的全面吸收。
饮食规律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2023/11/29
17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2023/11/29
18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2023/11/29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在中医内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疾病 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效果,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20
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2023/11/29
学术论文
研究者们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展示研究成果和进展,为中医内科 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