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简洁版ppt课件

证
心
阳
心阳不振
悸
饮
水饮凌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苓桂术甘汤
瘀
瘀阻心脉
桃仁红花煎
实
证
痰
痰火扰心
黄连温胆汤
毒
邪毒犯心
银翘散合生脉散
12
胸痹
痰
痰浊闭阻
寒
寒凝心脉
血
心血瘀阻
胸
气
气滞心胸
痹
气
气阴两虚
阴
心肾阴虚
阳
心肾阳虚
瓜蒌非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枳实非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实
证
血府逐瘀汤
柴胡疏肝散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补中益气汤
29
泄泻
寒
寒湿证
藿香正气散
实热
湿热证
葛根芩连汤
泄 泻
食
食滞证
保和丸
脾
脾胃虚弱
参苓白术散
虚肝
肝气乘脾
痛泻要方
肾
肾阳虚衰
四神丸
30
便秘
气
气虚秘
黄芪汤
血
血虚秘
阴
阴虚秘
润肠丸 增液汤
虚证
便
阳
阳虚秘
济川煎
秘
寒
冷秘
大黄附子汤
热
热秘
气
气秘
麻子仁丸 六磨饮子
实证
31
肝胆疾病
32
胁痛
气
肝气郁滞
柴胡疏肝散
阳 脾肾阳虚 附子理中丸
瘀 淤血痹阻 血府逐瘀汤
17
痴呆
先天 髓海不足 七福饮
后天 脾肾两虚 还少丹
痴 呆
痰
痰浊蒙窍 涤痰汤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病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病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1中医内科学(1)_PPT课件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恶寒重)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热甚,微恶风)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无力)(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口干,舌红少苔)
注意:症状描述中不会侧重咳嗽等其他外感表证。首先会 有“恶寒/恶风”等表证表现。
中医内科学
27种病: 感冒、咳嗽、哮病、喘病、肺痈、肺痨、 心悸、胸痹、不寐、癫狂、呕吐、胃痛、 泄泻、便秘、黄疸、鼓胀、头痛、眩晕、 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 腰痛、消渴、痹症。
中医内科学主要出题形式:
一、分证论治部分: 1.…病中…证应选用…方?(少见) 2.…病中…证治宜…?(少见) 3.病人,症见…,属于xx病中的…证? 4.病人,症见…,治宜? 5.病人,症见…,应选用的方药是?
二、分证论治之外部分:
1.首次提出xx病的著作是? 2.首次提出xx病名的医家是? 3.“……”见于哪部著作/是谁提出的? 4.xx病多病位于? 5.xx病的病因病机是? 6.xx病的治疗总则是? 7.xx病与xx病的鉴别要点是/不包括?
学习步骤
第一步:各病的证型治则方药; 第二步:归纳各病零散知识点、易考点; 第三步:总结各病中各证型临床表现的特有症状。
部专著。 • 朱丹溪提出滋阴降火治法。 •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 • 病机:关键是痨虫蚀肺。 • 治则: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七、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善惊易恐)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面色无华乏力)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闷形寒肢冷)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感谢
您的聆听和参与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传统医学--中医
四、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讨论)
六、如何教好中医内科学 (讨论)
自学
•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பைடு நூலகம்病篇》 《温病条辨》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虚痞
痞满时减, 多逐渐 较长 喜温喜按, 而起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医学课件
虚则补 之
19
2.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者属寒。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医学课件
20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 基本法则。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 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医学课件
27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医学课件
28
食积较重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脘腹胀满 加枳实、厚朴、槟榔;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枳实,或用 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 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医学课件
情志失调2021治疗不得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情志失和惊恐则气乱2021三病机小结一病位及涉及脏腑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2.痰湿内阻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 ;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3
3.湿热阻胃证
症状: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中医内科学系列》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 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 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 型)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 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 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 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 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 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 型)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 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 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 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