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修订稿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三单元新旧教材对比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长度单位”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线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根据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对原来的一些探究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对“统一长度单位”的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新知识的呈现更具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再引进线段概念之前,安排了“一段线的直观图”,接着介绍“黑板便、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为教学提供了自然、明了的思路,并使抽象的线段概念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
另外教学内容增加了例8,有些习题也作了改动。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实验教材一样,这部分的编排还是将加、减法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情境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不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只在练习中初步渗透。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
一方面仍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加法”小节的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例题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例1的教学要点是竖式的写法,例2的教学要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例3的教学要点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呈现教学过程。
教材细节上的变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追求的是恰当与合理。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精选5篇)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精选5篇)第一篇: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乐山鹏程教育一升二数学(米和厘米的认识)一、填空,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黑板长约()米你的身高是()米()厘米 2.1米=()厘米3.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5厘米,数()次是1米。
4.量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的一端对着尺上的1厘米处,另一端对着8厘米处,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扇门高约2()一辆公共汽车长9()图钉的长大约是1()课桌高是70()小明的身高是135()6.计算15厘米+8厘米=()厘米 16厘米-9厘米=()厘米 6米-5米=()厘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厘米1米7厘米+2米 =()米()厘米 7.将下面的长度从大到小排列5米 50厘米 50米 10厘米 5厘米()>()>()>()>()二、画一画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2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3.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4.画一条与4厘米一样长的线段。
第二篇:二年级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认识姓名:一、填一填7米=()厘米800厘米=()米1米=()厘米24厘米+10厘米=()厘米400厘米=()米2米+50厘米=()米()厘米二、比一比在()里填上“>”、“<”或“=”92厘米()90厘米100厘米()10米 33cm()3m 100厘米()98米1米()1厘米2m()200cm三、()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跳绳长2()(4)自动铅笔长10()(2)一条黄瓜长25()(5)楼房高35()(3)小林身高120()(6)语文书厚1()四.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填在()里五、判断(对的画“√”,错的画“×”)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定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
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概念。
但他们对厘米和米两种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介绍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归纳知识。
5.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长度单位:厘米、米换算关系:1米 = 100厘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厘米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直观认识,例如知道物体有大有小,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的意义及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理解厘米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有大有小吗?你们能不能比较一下这两支铅笔的长度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
2.能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能够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厘米和米的认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学难点: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1.学生课前测,复习数学相关知识。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和米。
2. 认知阶段(10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知厘米和米的使用。
2.向学生展示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让学生讨论差异。
3.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有所理解。
3. 实践阶段(20分钟)
1.向学生分发尺子,并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大小。
2.引导学生将测量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列举一些长度的实际应用场景。
3.让学生尝试将用厘米表示的长度转换成用米表示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总结阶段(5分钟)
1.通过回答问题梳理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笔记,并帮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并通过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转换厘米与米之间的长度关系来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长度单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2023年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1一、说教材《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
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
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5)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一、教材解析本课的教材为《北京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本课是教材的第五课,主要内容为认识厘米和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试验等方式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2.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和掌握。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1. 活动1:认识厘米和米活动内容:•准备一段细绳和一个计量表,展示绳子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绳子的长度,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长度是多少?•告诉学生这个长度是一米,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哪些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护士、q仔大小比较出一厘米的长度,并告诉学生一厘米是一米的百分之一。
•引导学生感受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差异,并告诉学生当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长度时就需要用到厘米来衡量。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培养学生对长度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数量感觉。
•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活动2: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活动内容:•拿出一定长度的纸条,让学生感知其长度。
•再从纸条中抽出同样长度的一段,告诉学生这是一厘米的长度。
•给学生论粉笔、q仔、铅笔等不同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和1厘米的长度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的方式来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培养学生较强的数量感觉。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活动3:厘米和米的换算活动内容:•拿出一个纸箱,让学生试着估算它的长度。
•让学生用一米长的卡尺来测量纸箱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厘米。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各种问题。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讲解
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讲解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讲解在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其中,厘米和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cm”表示。
它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
我们可以用厘米来衡量一些较小的物体,比如书本、椅子等。
当我们用厘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使用尺子或者直尺。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通常用符号“m”表示。
它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
米是用来衡量较大的物体或者距离的长度单位。
比如,我们可以用米来衡量房间的长度、操场的距离等。
当我们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或者测量仪器。
要注意的是,厘米和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换算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说,厘米是米的百分之一。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将厘米转换成米,只需要将厘米数目除以100即可。
同样地,如果我们需要将米转换成厘米,只需要将米数目乘以100即可。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换算厘米和米的情况。
比如,当我们需要知道一本书的长度时,我们可以使用尺子或者直尺来测量它,得到的数值就是以厘米为单位的。
如果我们想将它转换成米,只需要将厘米数目除以100即可。
又比如,当我们需要测量一个房间的长度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或者测量仪器来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以米为单位的。
在数学题中,我们也会遇到需要换算厘米和米的题目。
比如,题目中给出一个长度为200厘米的绳子,要求将它转换成米。
我们只需要将200厘米除以100,得到的结果就是2米。
除了换算厘米和米,我们还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当我们需要将两个长度相加时,我们可以直接将两个数值相加即可。
比如,如果我们将一个长度为50厘米的绳子和一个长度为1米的绳子相加,我们只需要将50厘米和1米的数值相加,得到的结果是150厘米。
同样地,如果我们需要将两个长度相减,我们也可以直接将两个数值相减即可。
人教版2023-2024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PPT课件
3.认识1米。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该怎 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 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 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 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板块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橡皮大约有5( )长。 (2)铅笔大约有( )块橡皮长,大约长10( )。 (3)10支这样的铅笔连在一起大约长1( )。
2.在圆圈里填上“>”“<”或“=”。
2米 20厘米
100厘米 10米
40厘米 1米-70厘米 3米 32厘米
3.判断。
(1)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长。( )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 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 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 和米去测量。(板书: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新 课教学做准备,同时在轻松的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 米。(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 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 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认识米米和厘米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 找一找,有没有1米。
从地面到我的脖子, 长度大约是1米。 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 我两什只么胳物膊体打的开长的度长大度约是1米。 大约用是米1尺米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二)米和厘米 1米
1厘米
比一我比们,来你看觉这一得是看这米1,厘是和1米米1厘米。里米。 之间到有底什有么多关少系厘?米?
(一)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
(1) 数学书长26米。 (2) 灯管长50厘米。 (3) 房间高3厘米。 (4) 字典厚6米。 (5) 大树高8米。
(厘米) (√) (米) (厘米) (√)
(6) 教室长10厘米。 ( 米 )
三、知识应用
(二)量一量
约( )米
( )米( )厘米
点此播放动画视频
三、知识应用
(三)想一想
小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军
小刚
90厘米
1米20厘米
小刚的身高是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 三 小比刚位如的小:朋身9友高1比可厘身能米高是,,(92小厘军米)最,厘高9米5,厘。小米红,最1米矮2,厘米,
1米18厘米。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4页“做一做”(例5)。 第8页练习一,第3题。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1米比1厘米长很多。
1米里有很多厘米。
二、探究新知
(二)米和厘米 1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继6我 110续0,,们数。72一0:,这, 起13是08,来1,040,数,厘92一15米00米,,,数。=631:,001,007。0,4厘08,米,590,,
三、知识应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教学设计
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
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女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
生:我们总算量完了,黑板的长度是300厘米。(师板书:300厘米。)
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
目标确定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但估计是不准确的,要想准确的知道1米的长度,我们需要用到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 题
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认识厘米》评课稿1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2一磨: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米)厘米、分米、米新课件
6:30
8:45
返回
判断。
1. 时针在3和4之间,分针指向5,是4时25分。( × )
2. 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时5分钟。 ( √ )
3. 7时5分可以写成是8:5 。
( ×)
返回
谁家的表坏了?
11 12 10
9
8 76
1 2 3 4
5
11 12 1
10
2
9
3
8
4
76 5
红红家
亮亮家
红红家的表坏了
返回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确定几时: ①时针刚好指向几,就是几时, ②时针指向两数之间,较小的数是几就是几 时多一点。 再确定几分: 分针从12开始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返回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时刻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汉子表示:几时几分 数字表示:小时数:分钟数
返回
时针指向9和10之间,所以 是9时多, 分针从12开始走了45个小格, 所以是45分, 现在的时刻是:9时45分或 者9:45。
返回
时针指向10和11之间,所以 是10时多, 分针从12开始走了30个小格, 所以是30分, 现在的时刻是:10时30分或 者10:30。
返回
先确定几时: ①时针刚好指向几,就是几时, ②时针指向两数之间,较小的数是几就是几时多一点。 再确定几分: 分针从12开始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时刻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汉子表示:几时几分 数字表示:小时数:分钟数
冀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7 时、分、秒
认识时和分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小学二年级】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本文概要】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本文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研究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研究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看法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看法,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详细单元1.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尺度,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尺度那末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需要性。
二年级上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二年级上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二年级上 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实用的知识——认识厘米和米,以及学会用它们来测量。
这可是我们探索世界的新工具呢!先来说说厘米吧。
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
想象一下,我们的尺子上,那一个个小小的刻度,一格就是一厘米。
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拿出尺子看一看,是不是觉得一厘米很短呀?但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一厘米,在很多时候它能发挥大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的铅笔差不多有 18 厘米长。
那 18 厘米是多长呢?我们可以在尺子上从 0 刻度开始,数 18 个小格,就是 18 厘米啦。
再看看我们的橡皮,可能只有 3 厘米长。
是不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对厘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呢?那米又是什么呢?米可比厘米大多啦!当我们要测量比较长的东西,比如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这时候厘米就不太够用啦,就得请出米这个“大帮手”。
如果把 100 个 1 厘米连接起来,就是 1 米。
我们可以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剪出 100 厘米,然后拉直,就能感受到 1 米的长度啦。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大约是 1 米的东西。
比如我们张开双臂,从左手尖到右手尖的距离,差不多就是 1 米。
还有家里的餐桌,可能高度就是 1 米左右。
学会了厘米和米,那怎么用它们来测量呢?我们就拿测量铅笔的长度来举例吧。
首先,把铅笔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然后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那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要是测量黑板的长度,因为黑板比较长,用厘米测量就太麻烦啦,这时候我们就用米尺来测量。
同样的,把米尺的 0 刻度一端对准黑板的一端,然后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米。
小朋友们在测量的时候,可要认真仔细,尺子要放直,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准确哦。
再来说说测量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有时候,测量的物体长度不是正好对着尺子的刻度,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看看它超过了几厘米,然后再估计一下多出的部分大概有几厘米,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就是物体的长度啦。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数学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刻度尺,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
【学习要求】掌握长度单位,并会计算.会测量.
【学习内容】
【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二.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60厘米○100厘米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5米○5厘米1米20厘米○100厘米100米○1厘米
200厘米○2米98厘米○1米1米○1厘米
5米○50厘米3米○13厘米70厘米○1米
1米-30厘米○60厘米4米+5米○10米200厘米○2米+3米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BCD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
5米=()厘米100厘米=()米1米25厘米=()厘米
500厘米=()米3米30厘米=()厘米415厘米=()米()厘米
101厘米=()米()厘米110厘米=()米()厘米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萌萌的小床长5米。()
(3)一棵白杨树高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