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国学》课程《武帝求仙》课时备课孙彬

合集下载

六年级国学第4课《武帝求仙》教案

六年级国学第4课《武帝求仙》教案

第4课:武帝求仙(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四课《武帝求仙》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3.了解“仙人承露”的来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正确的断句,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日记月累”的部分,导入新课。

2.介绍“仙人承露”的来历,然后导入,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再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课文,认真听,注意老师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

对于一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重点指导。

例如: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特别注意句子的停顿。

第4课:武帝求仙(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十一册第四课《武帝求仙》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2.简单了解始武帝求仙的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根据注释和译文,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简单了解武帝求仙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武帝求仙》,齐读课题2.齐读课文,读通句子,读正确、流利。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同学看课文的内容,老师读译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2.教师读,学生看、听。

3.如果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同学们再读译文或借助注视。

4.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相信你现在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文。

(三)了解故事1.同学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简单说说武帝求仙的事情吗?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国学教案 王琴

国学教案  王琴

《孟子论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知道孟子的“仁政”思想;3.背诵《孟子·梁惠王上》课文节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孟子·梁惠王上》节选一、作者、作品简介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二、自学课文节选2.注释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

第二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及”:有‘推己及人’的意思3.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4.练习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国学第九册第三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第三课教案

国学第九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道与自然第3课道无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惚hū、恍huǎng、窈yǎo、冥míng、甫fǔ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2.熟读成诵。

3.重点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词句。

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简介这一课内容选自《道德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二、诵读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对于不认识和易错的字重点强调,标准拼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学生跟着音频试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

3.学生练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重点字词解释①、孔:甚,大。

②、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③、容:运作、形态。

④、恍惚:仿佛、不清楚。

⑤、象:形象、具象。

⑥、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

冥,暗昧,深不可测。

⑦、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

⑧、甚真:是很真实的。

⑨、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⑩、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⑾、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⑿、以此:此指道。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国学第九册第十课《清静无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国学第九册第十课《清静无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10课:课题清静无为
一、教材内容:
第10 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局部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汉字“欠〞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欠〞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欠〞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萧规曹随》原来的故事以及现在的比喻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欠〞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欠〞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古文《清静无为》。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
1.师板书“欠〞,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欠〞的结构,及各局部的含义。

“欠〞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在张嘴打呵欠。

小篆字形,则将口变成了三缕气。

“欠〞本来的意思是打哈欠,引申指欠缺,缺乏。

3.大屏幕演示“欠〞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4.举出偏旁“欠〞的常用汉字。

如“次,饮,吹,歌,欢〞。

重点指导汉字“次〞。

了解本义与引申义。

5.学生举例其他“欠〞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三〕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萧规曹随》,了解大概的故事。

2.师简要介绍故事的大意,生了解曹参据守陈规。

3.生说说自己对曹参的看法。

4.了解“萧规曹随〞的比喻义。

5.再次齐读《萧规曹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3李凭箜篌引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3李凭箜篌引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背诵全诗。

2.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侧面烘托、夸张、摹音、神话等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全诗。

【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想一想,悟一悟请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国都长安,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人物:演奏家李凭,诗人李贺。

还有哪些嘉宾?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

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5)神妪,成夫人。

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26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案新

26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案新

三、整体感知1. 我们来认识一下大战双方(看幻灯片)。

2. 高手过招,必定精彩无限,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希望一睹两位风采。

现在就请大家看 段简短的动画,大致了解一下大战经过(看视频)。

3.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法力无边的二郎神大战的情景。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文章选自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笔下的中国长篇古典神话小说游记》 ,课文叙述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与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一场的情景, 了孙悟空机敏、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4.自主合作学习课文《女娲补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难点:了解二郎神大战齐天大圣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西 表现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 大家一定知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吧?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看幻灯片) 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 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 家喜爱的神话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字注音: 拽( )擎( )捣( )幌( )吆喝()踪迹()铁钳()旗竿()愕然(过渡:有一个歇后语能够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一情景,同学们知道么?4. 可见“变”是二人斗法的一个核心内容。

求: ①只能从课文中找你扮演的人物变成了什么。

②“孙悟空”先说:“我变成……”,然后“二郎神”说:“那我就变成……” ③以小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出来表演。

过渡:同学们“斗”得也很有趣,相信同学一定更加感受到了他们斗法这一情节的神奇。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明代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第六回。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斗法的精彩过程,展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以及二郎神的非凡法力。

它是一篇极具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章,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神话小说的魅力。

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体会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西游记》的故事片段,对孙悟空等主要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文言文形式的神话小说,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

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字词理解、文意疏通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深入理解也需要教师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准确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过程。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拓展和续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孙悟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2)体会《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精彩过程。

2.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桃花源记1(201910)

桃花源记1(201910)
让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_____《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杨圩中学 况冬梅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程序 说运用
教材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 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是 单元的重点课文,本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 美,主题深刻含蓄,很有欣赏价值,属初中必背 课文,文章生动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描 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 平等,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曲折反映了作者对 战乱连绵,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容,并正确理 解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4、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剪裁功夫,培养 想象力
重点
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 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剪裁功夫, 培养想象力
第一课时:文本解读 第二课时:拓展实践
教法:
1、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桃花源记》, 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2、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感受 文章的文字美,内容美。
3、激励法:学习小组进行读背竞赛,答题竞 赛,必答抢答决出课堂大赢家。
4、情景表演法: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张扬 个性,又锻炼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5、讨论发现法:学生集体讨论,老师及时引 导,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 本上的注解,疏通文意不是难事。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 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教学中我 抓住这一特点,在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的同时,一方面采 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 面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习的 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 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通过对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又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 导者.

杨阳2010——2011第一学期国学教案

杨阳2010——2011第一学期国学教案

2010——2011第二学期国学教案杨阳国学启蒙之《三字经》授课目标:教授三字经“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讲述上古贤王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禅让制,德政盛世,体会儒家对政治的理想状态。

授课基本内容: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授课提纲自我介绍1.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并朗读本节课内容2.让同学们选举一个班长,在选举班长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列举自己的优点,能够担当班长的理由。

引出尧舜的故事和禅让制。

3.讲尧礼贤下士和考验舜并最终让位于舜的故事,以及舜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仁慈与孝义。

让同学对比大家对事务的观点对家人的态度与圣人所传达的处世之道的差距。

并着重强调孝道与仁慈。

4.继续讲大禹治水,商汤伐夏和周文武王伐纣的故事,大禹因公废私、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但是大禹也是禅让制的终结,历史进入世袭制。

讲述夏桀商纣的故事对比贤王的处世之道。

可以将商都洛阳郑州东周都成西安西周都城洛阳和同学们的家乡联系起来,引发同学共鸣便于记忆;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听过封神演义,试着让同学讲述这段故事的梗概。

5.游戏:写几个简单的甲骨文,让同学们猜,劲儿引出夏商周的文化概述。

6.再回到班长的选举,改为列举他人的优点,最终认为谁更适合担当的职位,巩固同学们对任人为贤的认识。

7.总结国学启蒙之《三字经》授课目标:1、知道“经子通——居上世”的准确理解,每个字的确切解释;2、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知道“三皇”来历,“炎黄子孙”的概念;3、引导学生认知华夏子孙的归属感,民族荣辱的共同感。

授课内容: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话授课提纲:1,课前板书(从经子通到居上世)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经”和“子”各所指什么。

(5分钟)3,讲解新句:经子通,读诸史。

举例说明,读书做人做事循序渐进的道理。

(5分钟)4,考世系,知始终。

讲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5分钟)5,自羲农,至黄帝。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3.3《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3.3《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教案

第3课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示法、归纳法列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理解这些措施的作“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了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史实,及对巩固和扩大边疆:掌握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历史贡献的比较,提高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达到强盛的顶点,认识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巩固统一的国家,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

学习汉武帝坚定信念、果断处事、不断创新的精神。

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点重点: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评价汉武帝。

难点: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沁园春·雪》引入课文。

教师:在我国古代史上,人们常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这是因为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始于秦始皇,至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

在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中,西汉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展示汉武帝像,介绍:汉武帝名字叫刘彻,他当皇帝时,西汉建立已经60多年。

经过前面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粮仓装得满满的,新粮压着旧粮,一直堆到仓外,有的已经霉烂;钱库里的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的数不过来。

可是,当时国家还存在着不稳定因素,有许多问题需要他来解决。

在经济繁荣,府库充盈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改革了一些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讲授新课教师: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出答案,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1、削弱王国势力教师提问:削弱王国势力又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学生回答。

11-国学《国学》课程《12、多多益善战》课时备课(孙彬)

11-国学《国学》课程《12、多多益善战》课时备课(孙彬)
韩信的话要读得小心翼翼,读得战战兢兢。
师:哪两个同学来合作读一下?
(指名感情朗读对话)
8、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那么,整段话放在一起,你能读好吗?接下来,老师需要一个刘邦、一个韩信,让我们来一次情景再现。
(课件出示:)(齐读)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生甲)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生乙)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从此以后,汉高祖刘邦与韩信之间的隔阂是越来越大了!)
9、对照书中译文,再次朗读、理解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书中译文把我们所学的内容再读一下,看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生对照课文和后面译文再次朗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学习,你能从“多多益善”这个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呢?
预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强调学生注意倾听老师是如何停顿的。)
(3)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次试读,注意读出停顿。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多多益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预设:故事的主人公有汉王和韩信。(师板书:汉王、韩信)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学生:汉王就是刘邦。
2、简介韩信。
师:通过朗读、理解,你对韩信有什么看法?
预设:韩信太狂妄了!
韩信太骄傲了!
韩信有些自大!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臣多多而益善耳。
3、说话练习。
师:其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韩信的傲慢?
预设:不过。
师:如果让你给“不过”换个词语,你会怎么换?
预设:最多、顶多、撑足了……
师:老师今天也想了一些词语,请你把这些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注意读出韩信的骄傲。

江苏省徐州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三语文复习《秋水》(第1课时)教学案

江苏省徐州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三语文复习《秋水》(第1课时)教学案

《秋水》《非攻》《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章节与课题《秋水》《非攻》《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安排课时1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和任务1、把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3、背诵并默写相关课文。

重点难点建议1、注意课本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2、默写要常抓不懈。

教学资源的使用学习过程个性备课栏一、《考试说明》规定的背诵篇目的默写。

(10分钟)二、组合快练讲评(20分钟)三、系统梳理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15分钟)(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兩涘渚崖之间2、河伯始旋其面目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众闻则非之:5、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6、罪益厚7、陈力就列8、则将焉用彼相矣9、相夫子10、且尔言过矣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2、河内凶13、邻国之民不加少 14、弃甲曳兵而走15、直不百步耳16、谷不可胜食也17、数罟不入洿池18、斯天下之民至焉1、不辩牛马2、其不仁兹甚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找出句中的偏义复词并释义。

入人园圃(四)、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释义。

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4、既来之,则安之 5、填然鼓之6、七十者衣帛食肉 7、然而不王者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无乃尔是过与?4、何以伐为?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一词多义过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疾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四、即时巩固。

千字文第21课时求古寻论教案 国学通用新版千字文下半卷

千字文第21课时求古寻论教案 国学通用新版千字文下半卷

6.男女生合作拍手接龙读,读出韵律。

2教师诵读本课内容,初步讲解求占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PPT第3页)在古书中寻求人生的道理,这样可以消除忧虑,活得逍遥自在.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把世俗之事丢在一边,于是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眼的快乐集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炎凋(PPT第4页)池城里的荷花鲜艳夺目,园子里的吉草长出嫩芽.枇杷树到了冬天仍然翠绿,梧桐肉叶在初秋就过早强谢.3.图文解释+历史典故,迸一步理解课文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1.图文+三点词语解释+原文翻译求古导论注释:①求古寻论:即寻求古论.在古书中寻求人生的道理,(PPT第6页)散虑道遥②散虑:解散思考,不再思索.这样可以消除忧虑,活得逍遥自在.(PPT第7页)欣奏双遣③欣:欣悦。

奏:进.素:烦恼.遭:消除.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把世俗之事丢在一边,于是消除不尽的顷恼,(PPT第8页)喊谢欢招:⑷戚:忧愁.谢:杜绝.欢:快乐.招:招来.得来无限的快乐(PPT第9页)2.历史典故(采菊东第下)(PPT第10页)弃官归陷的陶渊明写了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耕田农作之余,陶渊明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叁欢一边赏菊一边饮酒,可惜因为家亮,时常没钱买酒喝。

有一年的圣阳节,正是整花盛开的时候,陶渊明在微边宽勉,没有酒石,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边嗅边嗡,以菊代酒.后来,江州剌史王弘听说此事,便派人给他送酒,陶渊明才得以对菊畅饮.陶渊明房前的大菊阈,每逢秋日花开时节,附近的乡邻常到他家做客赏菊.走时,他都果菊相送.亲友们相约,年年由阳一同来赏菊.在这样清秋气爽、风得高洁的时节,窝菊饮酒,吟诗作赋,生活别有一番情置.陶渊明曾作《饮酒》诗云:采菊弼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其意,欲辩已忘言.3.拓展(PPT第H页)陶渊明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中国作家,很多国冢的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之所以如此,美国人麦基在其著作《世界社会的历史》中的评论熊有代表性:“他不是一般的中国衣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着案密联系,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他希望学生从中领略到琥晋南1网的时代气息,即在那个时代,注歪的不是学识,而是出身和门第.当时把持政权的,都是世袭贵族,他们以血统做"分水岭",绝不与门不当、户不对的人通婚.他们自命为社会精英,在自己庞大的庄园里,聚会、喝酒、行乐、吟诗……陶渊明就是在这种乌烟痕气的环境中,寻求超脱与自然.渠荷的历,园养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货凋1.图文+重点调诺解释+原文IB译莱荷的历:注释:①的历:鲜艳的样子.池堤里的荷花鲜艳夺目(PPT第12页)园莽抽条:蒯由条:发芽.园子里的青草长出嫩芽.(PPT第13页)枇杷晚厚:③晚景:至冬抽泉.批杷树到了冬天仍然翠绿(PPT第14页)梧桐蚕凋:④蚕:通"早”.梧桐摘叶在初秋就过早凋谢..(PPT第15页)2.历史典故(批杷五斤)(PPT第16页)枇杷是江南早熟水果之一,与杨梅、樱桃并称为"初更果品三姐妹".枇杷和苗爸同音,因为枇杷的叶子是长椭圆形,很像民族乐器琵替的形状,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

菏泽市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菏泽市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1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过程究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以前的职位,但是为国家、社会、民众献身的决心始终不变。

此诗格调激昂向上,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二、语言赏析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1.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2.摘抄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

教学反思16 * 最苦与最乐【知识与技能】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游褒禅山记教案板书

游褒禅山记教案板书

游褒禅山记教案板书游褒禅山记教案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计划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点文言虚词“其”字的意义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的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领悟成功必备“志”、“力”、“物”三个条件。

学习者分析已学王安石的作品,也接触过历史知识“王安石变法”;已学《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游记。

教学资源与策略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化设计学习准备:下发资料“导学学案”,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观景往往会倾注个人情感和志趣。

本篇更是体现出政治家的别样情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附: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齐读第一段预习检测:翻译“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请一位同学粗线条勾勒出褒禅山方位示意图分小组找出第二段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预习检测:翻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找出描述游洞的经历及点明作者心情的文句师总结:记游之事已经写完,文章至此可以结束,但下午又出现一句承上启下的感叹“于是予有叹焉”,陡然一转,引发后篇大番议论。

附板书思路如下图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窈寒深悔为何而“叹”如何不“悔”作者提出要欣赏“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这三者是何种辩证关系:学生总结三个“不能至”附学生板书如下图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者结论:“尽吾志”无物相之结论:学者要“深思慎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根据课文,同样使用比喻的手法仿写三句话来揭示要达到这种境界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力”是“物”是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根据诵读标画停顿。师播放朗读。
(5)自由练习,读出节奏与停顿。
(6)同桌互相检查节奏与停顿。
(7)同桌推荐读。(我想推荐×××,因为他读的……)
(8)我想听××读。(由师开始指名读,学生再指两人读)
(9)集体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3、课件出示原文,全班齐读。
4、学生对照译文,了解文章内容。
5、学生小组交流,说说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3、明确:汉武帝勾勒出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他废黜百家,独尊儒家,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皇帝。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1)疏通字词,读顺课文,指导正确流利的朗读
(2)静心细听,标注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3)学生跟读,注意听清生字读音,跟准读音。
古诗《金铜仙人辞汉歌》。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金台书院小学国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任课年级六班级2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上午下午)第节
教学内容
《武帝求仙》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断句,流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依据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大意。
3、初步了解汉武帝求仙的态度和心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断句,流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汉武帝求仙的态度和心理
6、全班交流,师适时指导。
(理解:祠灶、谷道、却老方)
7、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李少君、汉武帝说话时的直言不讳,汉武帝执着的追求成仙的态度。
8、全班齐读汉武帝执着成仙的态度的话,再次体会汉武帝求仙的态度和心理。
1、课件出示与”武”字有关的汉字“止”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止”字的由来、意思以及引申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新授——《武帝求仙》原文。
三、新授——汉字家族“力”的演变过程。
四、新授——古诗撷英《金铜仙人辞汉歌》。
五、总结。
六、作业
1的华表图片,展示。
(2)教师讲解华表的由来。
2、汉武帝有哪些丰功伟绩?
3、生说说含有“止”字部的字。如:劳、动、勤、劝……
1、课件出示《金铜仙人辞汉歌》
2、生自渎,联系文中的【解读】,体会“诗鬼”喜欢在神仙世界里驰骋的心情、意境。
3、课件出示《仙人承露》,进行对比,体会汉武帝求仙的态度和心理。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汉武帝求仙的态度和心理是什么样的呢?
背诵:《武帝求仙》中汉武帝说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