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导游词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_0897文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通用12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通用12篇)广州陈家祠讲解篇1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篇2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 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2022年精选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五篇
2022年精选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五篇广州陈家祠堂(一)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二)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
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
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三)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精选5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精选5篇)广州陈家祠导游词(精选5篇)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处于广州闹市区,与周边的高楼大厦略显格格不入。
它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经过长达四年修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
走进陈家祠,外观气势恢弘、宏伟壮观,建筑屋脊上呈现各式的灰塑、陶塑、砖雕,只见人物鸟兽形态传神十分生动,雕工细致入微、立体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建筑坐北向南,长宽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规整对称,主次分明,两边以厢房、斋房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建筑。
更为突出的是,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宝库。
陈家祠在1957年维修后辟作广东民间工艺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
陈家祠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除木雕外,陈家祠内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是清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的。
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
祠堂建筑精妙,规模庞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讲述铺陈着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一脉香火,弥漫散发出人文传统历久弥新的文化建筑渊源。
陈家祠的构筑有两个特点:(1)应用了多种构筑艺术本领,整个陈家祠的构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2)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构筑成果合适岭南的天气特点,如长廊意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透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想清冷、直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2023年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1篇
2023年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1篇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域生涯较完备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构筑,可以看到很是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内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屋子中领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连系成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念书人赴广州介入科举测验提供住处。
它有着迂腐的构筑气魄威风凛凛,布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因为它生涯完备,对古构筑及汗青感乐趣的必然要去看下,假如对这些都不感乐趣,也可以去看下宁静的老屋子。
由进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举办旅行,抚玩次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栏杆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按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首要是抚玩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雕栏、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四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构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活跃,色彩富厚。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沟通的气魄威风凛凛,也没有哪两幅是沟通的,全都是靠作者富厚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2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
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就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全就是佛山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就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具印制,届时根据人物身份、形态的不同,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手法加工完成。
最后还要按仰视的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请朋友们注意看看,每条花脊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这就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仅还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8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8篇广州陈家祠导游词8篇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最新的广东陈家祠导游词范文(三篇)
最新的广东陈家祠导游词范文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
光绪十四年(____年)筹建,光绪十二年(____年)建成,历时七年。
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____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____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____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____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____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____年由____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最新的广东陈家祠导游词范文(二)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____万平方米。
陈家祠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陈家祠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____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
陶塑工艺集中在____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____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
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今天下午,我听爸爸妈妈说我们要去陈家祠游玩。
我听了快乐极了。
来到买票处,从远处看去,陈家祠五彩斑斓。
中间是长方形的大门,两边有一个拱形的小门。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买完票进去了。
进来大门,爸爸告诉我陈家祠是古时候那些学生们读书和住的地方。
我们先去参观了学生们住的地方,参观了他们书房卧室……。
有一些是古老的,有一些是现代的,但都非常好看。
我们又去看了一些话,都是编织而成的。
但是那些花草树木人河流…都好似是画下来的,有些画的不像,好似是拍下来的。
有一幅画我最喜爱,上面是一只鸟,鸟的羽毛五彩斑斓,它站在树枝上。
张开小嘴巴开始唱歌,我宛如能够听见它的的歌声,多么美妙啊!最引人注重的是它的眼睛,又黑又亮,好似能够看见我一样。
我们又去看了怎样编扇子:首先要去芭蕉树上把芭蕉叶采下来,把芭蕉叶编在一起,然后用笔在上面画上美丽的图案,我们看见了有许多图案的扇子,上面画着花草树木……样样都有。
我们还去看了象牙雕,里面有各种各样精美的艺术品,都是由象牙雕刻而成的,最有趣的是微雕,它只用一点点象牙就能雕刻出艺术品。
一个上面雕刻的是一首诗,一个上面画的是八仙过海,我用放大镜看了好一会儿才看出来。
哇!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雕刻出来的。
不知不觉,陈家祠要关门了,我们要回去了。
路上我睡着了,梦见我在陈家祠开心的玩耍。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2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广州陈家祠导游词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
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处于广州闹市区,与周边的高楼大厦略显格格不入。
它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经过长达四年修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
走进陈家祠,外观气势恢弘、宏伟壮观,建筑屋脊上呈现各式的灰塑、陶塑、砖雕,只见人物鸟兽形态传神十分生动,雕工细致入微、立体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建筑坐北向南,长宽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规整对称,主次分明,两边以厢房、斋房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建筑。
更为突出的是,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宝库。
陈家祠在1957年维修后辟作广东民间工艺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
陈家祠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除木雕外,陈家祠内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是清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的。
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
祠堂建筑精妙,规模庞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讲述铺陈着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一脉香火,弥漫散发出人文传统历久弥新的文化建筑渊源。
陈家祠的构筑有两个特点:(1)应用了多种构筑艺术本领,整个陈家祠的构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2)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构筑成果合适岭南的天气特点,如长廊意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透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想清冷、直率。
2019年精选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五篇
2019年精选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五篇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广州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导游也要结合景点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欢迎参考!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一)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广州陈家祠堂导游词(二)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
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
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最新整理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五篇
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五篇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五篇(一)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
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
陈家祠堂的导游词(精选9篇)
陈家祠堂的导游词(精选9篇)陈家祠堂的篇1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参观了中山七路的陈家祠。
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工艺品,有砖雕、石雕、木雕、象牙雕呵刺绣。
而最吸引我的是一幅叫《晨曦》的孔雀刺绣画。
画里面的孔雀披着美丽的羽毛,五彩斑斓,高贵地站立在早晨的阳光下,十分逼真。
爸爸告诉我,这是叔叔阿姨用针和线绣出来的。
他还告诉我,我的刺绣技术是世界有名的,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赞赏。
回家的路上,我对爸爸说:“那些叔叔阿姨真了不起。
”爸爸说:“那些工艺品都是叔叔阿姨们学习掌握了雕刻技术,才能做出来的。
所以,你也要学好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陈家祠堂的导游词篇2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广州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导游也要结合景点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欢迎参考!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1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2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4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4篇Explanation document of tour guide of Chenjiaci in Guangzhou编订:JinTai College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4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广东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2、篇章2: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3、篇章3: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4、篇章4:广东陈家祠导游词范文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广州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导游也要结合景点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欢迎参考!篇章1: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2024年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2篇)
2024年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____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2024年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颗历史明珠——陈家祠。
广东陈家祠位于广州市广州道陈家祠前街24号,始建于1894年,是中国南方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
它是广东世系宗祠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私宅建筑的杰出代表。
被誉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百科全书”。
陈家祠是广东陈氏宗亲的家族宗祠,是陈氏世系文化的重要载体。
陈氏宗族自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世世代代在这里祭祖、聚会、交流和学习,传承着家族文化与价值观。
陈家祠的建筑采用典型的岭南四合院的布局,整座建筑高大宏伟,占地面积达1.58万平方米,共有19个院落、21个殿堂,380多间房屋。
首先,我们来到祠堂的正门——大门。
大门以红漆为底,绘制着金黄色的图案,门顶装饰着传统岭南建筑特色的斗拱,显得庄严肃穆、典雅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广东导游词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
解_0897文档
EDUCATION WORD
广东导游词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_089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
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
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20xx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