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马说》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长:两课时2.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写作结构,明确托物寓意的用法,端正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明确“说”的体裁。
2.疏通文意,从提出问题、反面议论、事例论证三个角度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能准确识记文中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也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日行千里,辅助项羽所向无敌的骏马名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
“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
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学生小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二)技巧诵读,感知全文1.听读标注,技巧诵读师: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琅琅,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现在,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屏幕上的字音,要读得准确、流畅。
师:知不足而改之,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朗读这篇课文,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根据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和你的语感,划分好节奏停顿,标注好需要重读的字词。
节奏停顿如下: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再次齐读。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与理解:《马说》全文的朗读、解读,把握文章主旨、结构及论证方法。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千里马”、“祗辱”、“槽枥”等,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此外,我觉得在讲解文章中的难点时,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用更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便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同时,我要注意在课堂上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文章的核心观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如何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仍是一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人才、发现人才,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化背景及作者观点: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和本文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对人才和伯乐的看法。
举例:在讲解“千里马”一词时,可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强调其在古文中的特殊含义,使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作者观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代社会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现代的人才案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需要在课后自主选择拓展内容,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拓展成果。
-学生在进行拓展学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板书设计
①《马说》主题:在板书中央用大字写出“马说”,以突出课文的主题。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是否能够正确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等。
4.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等。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推荐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说》的其他版本或者相关诗歌等,以加深对马的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观看视频:让学生观看与马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片段,如《马语者》、《奔腾年代》等,以感受马在不同场景中的形象和意义。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与马相关的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马说》的理解与赏析。重点包括:
-掌握生僻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马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是: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这些修辞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23课*马说【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本文的论述思路,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赏析关键词,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正确相识社会、相识自己,努力做到有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是一个什么项目的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觉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育了他呢?可以说,假如没有孙海平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或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静默无闻呢。
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留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探讨、了解全文大意。
3.思索探讨:(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方有才能的人。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方圣明的君王。
(3)归纳:本文用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二、深化探究——疏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朗读第1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究竟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相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相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当是这样的状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假如不能把它从一般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2段。
2.思索探讨。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事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千里马便无法显示出它的本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新人教
23 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把握短文中的要紧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归纳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式。
进程与方式目标:朗诵法、合作、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得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材的观点,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认真而认真地指导学生朗诵,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时期的生活阅历和同意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式: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窗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期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繁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满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费力地爬行仍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平民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此刻河南南阳县)人,唐朝闻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伙儿之一。
身世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此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表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发表议论,也能够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教案精选六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4)图书、报纸、杂志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马说》这篇课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马说》这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观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 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他们对于动物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描述马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但是,对于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尤其是描写动物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2. 素质与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拖延、粗心大意等不良学习习惯,这些习惯会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马说》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
23.《马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散文,诗,均有名。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初读课文1.播放【媒体资源】《音频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指名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停顿)教师强调通假字读音。
在文中勾画,标注。
三、品读课文《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
正所谓“不平则鸣”!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
【精品课件】出示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齐读课文的第1段,教师范读,指名学生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
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
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
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3课《马说》教案
5.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马说》,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学会运用古代文化知识进行思考与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课文论证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千里马和普通马,阐述了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它是古代文化中关于人才观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文章中提到的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这个案例展示了人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选拔和使用帮助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发现和培养身边的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式的学习:本课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成语,如“脱颖而出”、“驰骋”等,以及典型的文言文句式,如“夫”、“盖”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词汇、成语和句式的用法。
举例:讲解“脱颖而出”一词,说明其原意是指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后来引申为出色地显露才能。同时,分析“夫”在句中的作用,表示发语词,引起下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霹和抨击。
于是写了《马说》一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 祗:只是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或:有时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马的评价与认识。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教学难点
理解《马说》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理解句意,结合背景,深入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导入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这是为什那?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二、文学常识简介与解题:
1.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某某河阳人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气势雄健,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
23 马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祗、骈、石、槽枥、食马者、见(现)。
2.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或用法:策临祗其食骈。
3.朗读课文,练习句读和语气。
4.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全文。
5.根据提供的背景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情感目标: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千里马的悲剧重演,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 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师: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呢?生:我认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种,作者在文中借马来表明个人观点的。
师:能举出例子吗?生:《爱莲说》中周敦颐就是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来表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兴趣。
师:不错,“说”作为古代文体具有这一个特质,往往借某物来抒发感情阐述观点。
可抒情可议论。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订正字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教案新人教版2
23 马说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欣赏“马”的图片,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
(用原文回答)
2、教师点评、归纳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背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重点:1、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二、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人又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等。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气势雄健,遒劲有力,条理畅达,论证周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做伯乐,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写作背景韩愈四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但三次都不及第,内心十分不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加之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的人不被重视,于是写成此文。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表达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祇(zhǐ)骈(pián )粟(sù)槽枥(cáo lì)四、指导朗读朗读提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五、感知课文,口译全文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六、归纳文言知识点⒈一词多义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策执策而临之。
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或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虽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故虽有名马即使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⒉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⒊虚词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不译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其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其实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指千里马的第二课时七、理清课文结构《马说》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伯乐的重要和难得。
第二段,写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遭际。
第三段,喻人们(统治者)不识千里马(人才)。
八、精读研讨阅读课文,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1.文章一开始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6.文中哪句点明了中心?1、文章一开头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九、文章总结: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说”是古代一种说理性文体。
作者巧妙地把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惨遭际,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写作特点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爱莲说》、《陋室铭》填空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封建统治者),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 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是否不一样?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乎)3.其真不知马也(矣)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是马也,虽有……1、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3、“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十、问题拓展: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千里马即人才,现在请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而有序的谈一谈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个人应当努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奋斗。
作为社会应当培养造就和使用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十一、课堂巩固练习一、指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或用法。
⒈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鞭子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③食不饱,力不足吃④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施舍的食物⒊之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②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③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不译1、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打,鞭策执策而临之马鞭子2、其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其实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食不饱,力不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⒋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它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③其一犬坐于前其中④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⑤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其实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⒈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庸夫俗子的手里受屈辱,与普通的马一起在马棚里死去。
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