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喘症心得
活血化瘀药在治疗小儿哮喘中的配伍应用
舌苔 薄 白 ,脉浮 紧。桃仁 性 平 。味 苦 、甘 ,破血 散瘀 ,镇 咳、抗过敏 。实验证明 :桃 仁 活血 可 以解除 支 气管 平 滑肌 的痉 挛 ,改 善血液循环 ,促进 炎 症吸 收 消散 ,使 气 血运 行
味苦 ,破瘀 通经 、苦 降泄 热 、化痰 止咳 ,临床 报道 虎杖 具
扶 正 等方 法的 同时 ,配伍 活血 化 瘀之 品 ,对 治疗 小儿 哮 喘有 较好 的 作 用 。
关键 词 :小 儿哮 喘 活血 化 瘀 药 配 伍
虎杖 ,配定喘 汤或麻杏 石甘 汤合 葶苈 泻肺 汤。适 用于 痰热
壅肺 , 咳嗽 哮 喘 ,痰 稠 色 黄 , 口 干 咽 红 ,或 发 热 面 红 ,舌
有止 咳化痰 、消炎平喘 的作用 。 13 活血化瘀 药与温化痰饮 者的 配伍 . 此类 药如桂枝 、川 I
畅通 ,气机 升降恢 复正 常 。 《 录》 日 : “ 仁止 咳逆 上 别 桃
气。 ”红花辛温 ,活血 祛瘀 、通脉 消肿 、调 养气 血 , “ 多用 破 血 ,少用养血” 。动 物实验证 明:红花抑制胶 原诱 导 血小
维普资讯
四
川
中
医
20 0 2年第 2 0卷第 6期
V0 . 2 1 0, No 6 2 0 . , 02
J u n l f i u n o a io a C ieeMe i n o ra o c a f d i l hn s dc e S h Tr t n i
水平 l ;可 以提 高小 白 鼠常压 耐 缺 氧 能力【 2 引。虎 杖性 平 、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体会
辨证 为 : 痍热 壅肺 . 气滞血 瘀 . 拟清 热宣肺 、 治 活血
化瘀 , 咳平 喘。处 方 : 麻黄 、 仁、 仁 、 花 、 止 炙 杏 桃 红
竹茹 白僵 蚕、 榔 、 草 各 5 . 参 、 白皮、 槟 甘 g丹 桑 广 地龙、 贝母 、 渐 黄芩 各 l g 服 3剂后 喘 咳 太减 . O, 夜
舌 紫 、 黄 腻 、 纹 青 紫 达 气 关 。 治 当 以 清 热 化 苔 指
用氨茶 碱 、 喘 灵、 素 、 生 素 、 舒 激 抗 症状 时 轻 时重 。 查 体 : 肺 闯 及哮 鸣 音。 胸 部 x线 示 : 气 管病 两 支 变 。 中医辨证 为 : 滞血 瘀 , 寒 痰湿 壅 肺 . 拟 温肺 治 化 痍、 活血 化瘀 、 咳平 喘 。 处方 : 止 炙麻 黄 、 桃仁 、
治 疗 可 取 得较 好 的 疗 效 。
关键词 :小儿哮喘 ;活血化瘀 法 ; 临床体会
中囝 分 类 号 : 2 9.2 R 5 756 文 献 标 识 码 : 1 3 文 章 编 号 : 0 2—2 0 ( 0 2 0 10 4 6 2 0 ) 3—0 6 0 3一O 1
小 儿 哮 喘 是 儿 科 常 见 病 , 于 中 医 学 “ 证 ” 属 哮 、
当以温肺 化 痰 、 活血 化 瘀 、 咳 平 喘 , 选 用 小 青 止 方 龙 汤加广地龙 、 蝎 、 参、 仁 等。 垒 丹 桃 倒 2 郭 某 . . 于 1 9 : 男 7岁 9 9年 1 1月 初 诊 , 面
“ 喘证” 的范畴 。本 病 常 反复 发 作 或 持续 不 解 . 笔 者在 临床中体会 到 . 在传 统辨 证治 疗难 以奏效时 ,
3 气虚血癌 . 气不 利 肺
洪佳璇从活血化瘀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经验举隅
洪 佳 璇 从 活 血 化 瘀 论 治 儿 童 难 治 性 哮 喘 经 验举 隅
孙 东海 洪佳 璇 ( 导) 指
浙 江省杭 州 市萧 山区 中医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1 21
关键 词 儿 童 难 治性 哮喘 活 血化瘀 洪佳璇 临床 经验 业师洪 佳 璇 主任 中医师 为 杭 州 市名 中 医学 术经 验
不 得升 降而 喘 。 《 医宝 鉴 》 日 : “ 病 日轻 夜 重 , ” 东 久
便 是瘀 血 。 儿 童 哮 喘 反 复 发 作 ,病 程 缠 绵 , 日轻 夜 ” 重 ,正 是血 瘀 证 的表 现 。哮 喘 反 复 发作 则肺 气 虚 弱 , 而肺 与脾 肾关 系 密切 ,肺 虚 日久 ,子 盗 母 气 ,脾 气 亦
阶 段 ,其 程度 亦 有所 区别 。因此 ,活 血化 瘀 法 应 贯 穿
中医传 统理 论 认 为 ,哮 喘 多 由 阳邪 亢 盛 ,痰热 交
阻或 因 风 寒 束 肺 ,寒 痰 阻 塞 气 道 所 致 ,故 以 降 气 化
痰 、止 咳平 喘为 主要 治法 。对 于 儿 童患 者 ,一般 多认
于 儿童 哮喘 反复 发作 的治疗 中 ,使气 滞 得 通 ,血 瘀 得
化 ,痰瘀 得 散 ,食 积 得消 ,则 哮 喘可愈 。 洪 师在 运用 活血 化 瘀 法 治 疗 儿 童 难 治 性 哮 喘 中 ,
一
为4 J 脏 器 清 灵 ,随拨 随 应 ,易 于 康 复 ,顽 疾 较 少 , ,k
1 病 因 病 机
洪师 在 多 年 的 实 践 中 观 察 到 ,哮 喘 儿 童 的 “ 血 瘀 ”与成 人 之 “ 瘀 ”相 去 甚 远 ,无 见 痛 、见块 、见 血
浅谈活血化瘀药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
1 理论渊源
1 . 1 哮喘 与血 瘀
可导致 肾气 虚弱 , 形成 肺 、 脾、 肾三 脏气 虚 , “ 气不 运 血” 而生 瘀血 , 是谓 气 虚血瘀 。又 因血塞 于肺 , 壅塞 气道 , 致肺气失宣升降失 司, 而肺主一身之气 , 朝 会百 脉, 肺气壅塞致血行 不畅, 停 而为瘀血 , 是 谓 气 滞
子、 前列 腺索 、 血栓素 、 嗜 酸 性 细 胞 碱 性 蛋 白等 产 生病
能扩 张 外 周 血 管 、 改善微 循环 、 降 血 压 。《 重 庆 堂 随
笔》 : “ 降而行血 , 血热而滞者宜之 ” 。虎杖性寒 , 味苦 。 清热解毒 、 活血祛瘀 、 清肺祛痰。《 四川 中药志》 “ 清血
证“ 夙根 ” , 认 为久 病 易耗 损 肺 气 , 肺贯心脉而朝百脉 ,
痰是津液代谢 失常 的病理产物 , 《 素问 ・ 经 脉别
论》 云: “ 饮人于 胃, 游溢精气 ,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
归于肺 , 通调水 道 , 下输 膀胱 , 水津 四布, 五 经并行 ” 。
《 素问 ・ 逆调论》 日: “ 肾者 , 水脏 , 主津液” 。表 明津液
则血行 , 气滞则血淤 。t l  ̄ J L 肺脏娇嫩 , 易感外邪 , 哮喘 反复发作 , 病程 缠绵。久之肺气 虚弱 , 而肺与脾 肾关
z b J L 哮喘 中瘀血产生的主要机理。
1 . 3 现 代 医学 研 究
系密切 , 肺 虚 日久 , 子盗母气。脾气亦虚 , 肺脾气虚又
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形成
代谢主要与肺 、 脾、 肾有关 。如肺失降 , 气不布津 ; 脾失 运化 , 水不化津 ; 肾失开 阉, 水气泛溢等都可使津液 的 生成 、 输布、 排泄障碍 , 使津液停 而为痰 , 可见痰 的形成 亦与气机逆乱关 系密切。诚 如《 济生方 ・ 痰 饮论治》
活血化瘀法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75例
3. 3 典型病例 刘某,女,35岁,20 06年3月6日入院。 突发胸闷、气喘、喉中痰鸣5天。症见:胸闷气喘,端坐呼 吸,喉中痰鸣,咳嗽,咯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查体:口唇 颜面紫绀,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哮鸣音。舌质 暗红、有瘀点、苔白腻、脉弦。胸片检查提示:双肺纹理 增粗。动脉血气分析:pH7. 37, PaO224. 80kPa。血常规检查 提示;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 断:哮证,证属瘀血痰浊互结。药用:炙麻黄、桃仁、红 花各10g,丹参、郁金各20g,赤芍12g,土元、水蛭、白果 各6g,地龙15g ,鱼腥草40g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口服。 入院前3天。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复查胸部正位片、动脉 血气分析、血常规均恢复正常。随访1 年未复发代远程教育
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58中药与临床Phar m acy and C l i ni c s of C hi nese M at er i a M edw a2010;1(2)综述进展活血化瘀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刘琪军,牟德英[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6X(2010)02-0058-0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与变态反应相关的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严章影响着人体健康。
中医治疗哮喘有两千多年的经验,其中有诸多医家从瘀人手,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哮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而有关活血化瘀治疗哮喘的机制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之中。
1血瘀与哮喘的关系祖国医学对于血瘀与哮喘之间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如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篇》中指出“瘀血乘肺,咳逆喘促”,并对哮喘发作期的主要机理作出了说明:“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
”洪氏…认为l l',Jb哮喘血瘀证的机理有四个方面:一、气虚致瘀,二、气滞致瘀,三、痰结致瘀,四、因食致瘀,总之,“血瘀”是A,JL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成冈。
陈氏【21认为,气滞、气嘘、阳虚、瘀阻等皆可致瘀,义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阻血瘀绞结的复杂病机,因而将活血化瘀药加入方中可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乃至根治。
许氏¨1认为瘀m阻肺是哮喘发作的中心环节,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因情志所伤,药物异味等凶素致肺气宣降失常,气机逆乱,肺气壅塞则可致气滞血瘀引发哮喘。
孙氏14J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与中医的“痰”和“瘀”密切相关,气道慢性炎症的实质主要是气道瘀血。
故在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改善肺内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中医学强调哮证迁延难愈与“夙根”有关,《景岳全书》中是这样为哮喘定义的:“肺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其中就强调了“夙根”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夙根”,后时多推崇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认为“痰饮伏肺”为哮喘的夙根。
『秘方集』气管炎哮喘:活血化瘀治哮喘
『秘方集』气管炎哮喘:活血化瘀治哮喘活血化瘀治哮喘来源:健康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难以根治,易复发,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四大顽症”之一。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许德金教授从1984年开始应用活血化瘀中药防治支气管哮喘,至今已治愈千例,效果明显,副作用少。
许德金介绍,中医称支气管哮喘为“喘证”。
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以上在12岁以前起病,在哮喘患儿中约有70%起病于3岁前。
许德金总结历年中医中药治疗哮喘的经验发现,以往治喘,往往重视“痰”的因素,而忽视“瘀”的存在。
中医学“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理论众所周知,但瘀可致喘的理论却很少引起重视。
另外,活血化瘀,瘀化则气机通畅,痰液易出,喘乃得平的理论也很少引起人们重视。
许德金从1984年开始,运用中医的活血化瘀药丹参防治哮喘,并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探讨其机理。
还与西药噻哌酮进行了对照观察,发现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使哮喘发作间隔明显加长,病情明显减轻。
但丹参基本无副作用,噻哌酮有嗜睡、倦怠,有时还会有胃肠道反应。
许德金采用活血化瘀中药预防性治疗哮喘,一般疗程为半年,药物为丹参片,小孩一天3次、一次两片,大人一天3次、一次3片。
该项研究于1991年获得江苏省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奖。
接下来,许德金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以丹参为主药,配以解痉化痰止咳等相关中药,研制成治喘合剂Ⅰ号方与治喘合剂Ⅱ号方,治疗正在发作的哮喘病人。
Ⅰ号方主要针对热喘病人,药物以丹参为主药,配以治喘清热解毒化痰的中药。
热喘病人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黄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搏数(过速)。
Ⅱ号方主要针对冷喘病人,药物以丹参为主药,配以治喘清热解毒化痰的中药。
冷喘病人表现为怕冷、咳嗽、咯痰白色、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搏缓(过慢)。
Ⅰ号方和Ⅱ号方疗程均为15天。
许德金介绍,中医学传统的“热喘方”与“寒喘方”不含活血化瘀药,经研究对照,以活血化瘀的丹参为主药的Ⅰ号方和Ⅱ号方,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古方,而且未见不良反应。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炒 白术 、防风 , 又服 7剂 后 , 基本 痊 愈 。 后 在益 气化 痰 基 础
上 , 以 人 参 、 白术 、 当 归 、丹 参 、地 肤 子 、炙 麻 黄 、浙 贝母 、 蛤 蚧 等 加 工 制 成 胶 囊 培 本 治 疗 半 年 , 随 访 至 今 未 发 ,偶 有 外 感 症状 也较 轻 ,服疏 风解 表药 即 可痊愈 。
关 键 词 :哮 喘 ; 活 血 祛 瘀 :辨 证 论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R 5 .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6 1
2 治 疗 体 会
文 章 编 号 :0 5 2 6—7 1 (0 2 1 4 5 2 0 )0—0 7 0 0一O l
2 1 合 理 用 药 哮 喘 为 反 复 发 作 性 疾 病 , 临 证 可 见 病 程 越 . 久 ,瘀 血 留 滞 越 深 ; 病 情 越 重 ,瘀 血 症 状 越 明 显 。选 用 活 血 化 瘀 药 物 应 视 病 情 轻 重 缓 急 而 随 机 应 变 。 一 般 初 病 瘀 浅 可 单 用 川
中 有 云 : “ 有 瘀 血 ,气 道 阻 塞 , 不 得 升 降 而 喘 ” 。 由 于 外 内 邪 引 发 哮 喘 , 痰 浊 壅 阻 于 气 道 ,气 机 阻 滞 , 气 滞 导 致 血 瘀 , 瘀 血 内 生 ,停 于 脉 络 ,阻 塞 气 道 ,使 气 滞 更 甚 ,又 加 重 瘀 血 。加之 哮 喘 病 程缠 绵 ,易 耗损 肺 气 ,肺 贯 心脉 而 朝 百 脉 ,
喘 、咳 嗽 6年 , 加 重 5天 。 患 者 6年 前 因 劳 累 又 遇 外 感 突 发 哮
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哮喘体会
薄白中有裂纹 , 脉细缓无力。证属肺脾气虚, 瘀停胸 中。治宜活血化瘀 , 补肺健脾。血府逐瘀汤加减 : 当 归、 生地 、 草 、 甘 枳壳 、 芍 、 胡 、 赤 柴 桔梗 、 膝 、 夏 、 牛 半
杏仁、 紫菀各 l , 0g川芎、 陈皮、 桃仁各 6g 红花 3g , ,
血 ” 原则 , 仁 、 花 用 一 至 二钱 即可 , 般 不 超 的 桃 红 一
采用 中西医联合用药, 效果不 明显。症见 : 呼吸困
难 , 口抬肩 , 能 平 卧 , 多 易 咯 , 白质 稀 , 张 不 痰 色 面色
咣白, 少气懒言 , 胸骨后有刺痛; 纳呆 , 进食时 自觉食
自胸后 下 , 吞 咽通畅 , 但 无疼痛 ; 时脾气 急躁 , 故 平 无 爱生气 ; 便溏 , 日 2次 , 每 舌质淡 白胖 嫩边 有齿痕 、 苔
下、 脾气 血
缓解 , 因而西医采用喉头封闭注射 的方法控制发作, 开始注射 1 次可控制 1 个月左右 , 以后逐渐缩短到
只能控制 3~ 4天 。就诊 前在 某 医院 已住 院 1个月 ,
证的症状复杂 , 临证判断必须细加辨析 , 不可含混从 事。根据临床表现 , 该患者哮喘发作的同时, 伴有食 自 胸后下 、 胸部刺痛、 脾气 急躁 、 无故爱生气等瘀血 证表现 , 说明已久病成瘀 , 证属王清任所述的气虚血 瘀 证 , 以常规治 疗不 能奏效 。应 予活 血化瘀 , 所 补肺 健脾之法。方用王清任创制的治疗胸膈 以上血瘀证 的代表 方—— 血府 逐瘀 汤 , 由于方证 合拍 , 以效如 所 桴鼓。根据王清任 的经验 , 治疗瘀 血证 以气通血活 为 用药宗 旨 , 为 血 随 气 行 , 通 不 滞 必 然 血 活 不 因 气 瘀, 所以临床以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同用 , 才能达到 气通血活的 目的。王清任使用活血化瘀药 , 十分讲 究药物用量 , 调宜遵循 “ 用则活血 , 用则破 ’ 强 少 多
浅谈活血化瘀的体会
组别
例数
0级
I级
II级
III级
观察组
60
0(0)
45(75) 13(21.7) 2(3.3)
对照组
60
0(0)
27(45) 28(46.7) 5(8.3)
3 讨论
十月怀胎对于女性而言,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要经历一段复杂 的心理历程,据相关数据统计 [2],孕产妇在分娩前,有 85% 孕妇会担
心分娩疼痛而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70% 孕妇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分娩男
T 理论探讨 heoretic discussion
所有孕妇经常规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心、肝、肾疾病,也未发现有明显的 软产道或骨产道异常、头盆不对称等情况,身体状况均良好。现将所有 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观察组 年龄 21 ~ 35 岁,平均(24.6±2.7)岁 ;孕周 29 ~ 39 周,初产妇 48 例,经产妇 12 例 ;孕次平均(1.2±0.7)次。对照组年龄 20 ~ 37 岁, 平均(25.2±2.5)岁 ;孕周 30 ~ 40 周,初产妇 45 例,经产妇 15 例 ; 孕次平均(1.2±0.7)次。两组产妇的年龄、身体状况、孕周以及孕产 次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浅谈活血化淤的体会
许培根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 临床治疗,其在具体应用中的效应得到普遍认同,对改善多种临床疾病 症状、体征有显著疗效,进一步支持了国内临床中医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本文就活血化瘀的治疗认识浅谈下应用体会。
一、活血化瘀基本概述 活血化瘀作为通过使用具有消散淤血作用的各种药物达到止痛、止 血、疏通经络、破瘀散结、去瘀生新、散瘀消肿、安神镇静等效果,不 同效果作用机制也有所差别。 止痛是活血化瘀法最通常效用,中医理论中对血脉不通症状有“不 通则痛”的描述,意指淤血阻滞会造成患者该部位绞痛或隐痛,比如 淤血在心则心绞痛,在肋间则肋绞痛,在胞中出现痛经或产后腹痛现象, 还有外伤瘀血肿痛等,活血化瘀能够促使血行顺畅,化瘀通阻,减轻 疼痛症状。经络被淤血阻塞会造成气血运行失调、经络闭塞等多种症 状,致使患者感觉异常、肢体麻木、闭经停经、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等, 临床中多数症状与疾病等都与经络淤塞相关,活血化瘀法可有效疏通 经络。淤血造成肿块,活血化瘀可破瘀散结消除肿块,比如肝脏或脾 脏肿大多数可能与淤血有关,活血化瘀可消散肿块。止血化瘀相辅相成, 瘀血阻滞会导致血管出血,活血化瘀则能止血,也是中医中所说的“瘀 血不去则新血妄行”,比如妇产科崩漏证、宫外孕就是通过祛瘀达到活 血、止血、止痛的效果。活血祛淤血可促使新血再生,从而去瘀生新, 比如外伤性血肿、产后闭经、血液系统疾病都可通过活血化瘀达到促 进再生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治疗应用中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中应当以辩 证施治为原则,指导临床应用,达到治疗目的。和血以养血活血为目的, 常用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丹皮、鸡血藤等 ;活血与活血行血通瘀 为目的,常用药物如川芎、元胡、蒲黄、三七、乳香、没药等 ;破血以 破血消瘀攻坚为目的,常用药物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通常临床中应用此法治疗多以散寒活血化淤、祛湿活血化淤、清
毕朝忠运用活血化瘀法临床经验
归、 川芎 、 青皮、 陈皮 、 杏仁 、 白皮、 桑 半夏、 茯苓、 五味子、 苏 子、 紫菀各 1g前胡 1g 川贝母 1g甘草 6 。水煎服, 5, 2, 0, g 日 1 分 3次服。服药 5 剂, 剂后咳嗽 、 咯痰 、 胸闷、 气紧明显减 轻。上方酌加补肺肾、 健脾 胃之品调理半月 , 诸症缓解 , 咳
炎 病史 1 年 , 3 咳嗽 、 咯痰 、 气喘 常 因受凉 反复 发作 。1 个月
头痛 可 由六 淫 之 邪 外袭 而 生 , 可 由肝 阳 上亢 、 亦 肾虚
髓空 、 血虚不荣 、 痰蒙清窍、 瘀血阻络等原 因而致。顽固性 头痛多痛有定处 , 经久不愈 , 临床 治疗 多从 “ 久病人 络” , “ 不通则痛” 的病机出发, 以活血化瘀 为常法 , 但疗效多不 理想。毕师认为顽 固性头痛的病机多有虚、 夹杂特点 , 瘀 如多伴见头晕、 耳呜、 健忘、 少寐 、 腰酸软等肝肾不足 的症 状。《 景岳全书 ・ 头痛》 “ 日:盖暂痛者 , 必因邪气 , 久病者 ,
维普资讯 http://www.cபைடு நூலகம்
Q
实 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0 7年 5月 第 2 3卷 5期 ( 总第 12期 ) 7
壁 ! , R△ T
I oNA C I E E ME I I 2 0 o.3No5 I H N S D C NE 0 7V 12 .
下 )甘草 6 。水煎 服 , 1 , 3次 服 。服 药 1 后 乳 , g 日 剂 分 剂 房 红肿 、 灼热 大减 , 再服 3 后乳 汁 通畅 , 房红肿 、 热胀 剂 乳 灼 痛 消失 。
2 顽 固性 头痛
除去瘀血是治疗支气管哮喘证治的好方法
除去瘀血是治疗支气管哮喘证治的好方法医家认为,哮喘发病过程中存在有瘀血机制,气郁、气虚、阳虚、痰水是哮喘瘀血产生的主要病因。
而瘀血一旦形成,又可致虚致郁,成为诱发和加重哮喘发作的基础。
肺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除依赖心气的推动作用外,尚需肺的治节作用。
即通过肺之宣发肃降助心脏以主血脉。
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气的升降失调及宗气的虚少。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故而可形成瘀血内阻。
另外,哮喘与瘀血的产生机理也与其它脏腑有关,固而,从瘀血辨证和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疾病,不失好的方法。
支气管哮喘产生瘀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气郁成瘀。
哮喘发作时,除呼气困难、喉中痰鸣有声外,还伴有胸胁疼痛、胸闷、舌质紫暗、口唇紫绀等瘀血症状。
这是由非时之邪或情志失常,造成肝气逆乱,肺气郁闭,阻塞气道,引起血流缓慢或停滞。
二是气虚成瘀。
血液于脉中运行的原动力来源于宗气。
支气管哮喘多反复发作,经年不愈,病久肺气虚损或脾气虚弱,宗气合成虚少则无力贯行血脉,血流缓慢或停滞可致瘀血。
三是久病阳气虚衰,因阳虚成瘀。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喘日久必延及肾,肾为元阳之根,肾阳虚衰,不能温煦、激发、鼓动血脉。
所以病程日久,阳气虚衰也可造成瘀血。
四是肺为贮痰之器,肺气郁闭,影响肺气宣降,以致痰水成瘀。
痰水为支气管哮喘发作之根源。
因痰浊停留,形成治节无力。
产生痰水阻塞脉道,运血不利等病因,近而痰水成郁而化热成火.煎熬血液等皆可致瘀血内生长。
瘀血是诱发和加重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治疗必须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治疗首选应当用活血化瘀之法。
同时,必须根据哮喘病的发展阶段,辨证论治。
当代及古代名医多以炙麻黄、赤芍、丹参、虎杖、生山楂、僵蚕、降香、泽兰、地龙等组方,随症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
另外,应用川芎平喘合剂防治支气管哮喘,效果也不确的。
治疗哮喘所选活血化瘀药多为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地龙、蜈蚣、全蝎、水蛭等。
血府逐瘀汤治顽固性哮喘
血府逐瘀汤治顽固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疾病。
以呼吸困难、喉间哮鸣为主要临床表现。
从季节来看,多发于秋冬,夏季则变轻或缓解。
该病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感、饮食、体质等因素,造成宿痰內伏,痰气相持,壅塞气道,肺失宣降而喘,反复发作,气阴日伤,则导致肺脾肾俱衰。
笔者认为,此病病机不仅在于肺失宣降,还与瘀血密切相关。
本病初为咳嗽,进而咳甚伤络,百脉不通,以致瘀血乘肺,阻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气道壅堵而成咳逆喘息。
血之运行,除赖心气的推动之外,尚和肺之“治节”密切相关。
咳喘日久,肺气虚损,不能贯心窍而朝百脉以辅心行血,加之痰阻,气机升降失调,心脉失畅而郁致瘀,治宜活血化瘀,痰化气机得以通畅,喘症得平。
治疗方药: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甘草、地龙、桑白皮、各15克,柴胡、枳壳、川芎、赤芍、川贝、麻黄各10克,桃仁20克。
气郁加香附15克,薤白10克;血瘀甚者加丹参12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痰盛者加旋覆花(包煎)12克;便秘加大黄10克(后下);发热加生石膏40克、黄芩12克并加重柴胡用量;久病气虚加黄芪30克;年高之人均加山萸肉15克。
符合以下几点均可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呼吸困难,活动张口抬肩,甚则呼吸急促,活动后气不相续,甚则大汗淋漓,不能平卧。
2.胸膈满闷,腹胀胁肋刺痛,口唇紫绀,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涩、促。
典型病例:张某,男,15岁。
反复咳喘八年,近1个月加重,于1998年7月2日入院,该患儿7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极易感冒,每年秋冬两季气候变化即反复发作入院治疗。
近2年无论气候变化与否频繁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经中西药久治不愈。
现咳喘哮鸣,痰白黏稠,呼吸困难,抬肩张口,纳呆,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端坐呼吸,三凹征(+),桶状胸,心率110次/分,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罗音。
胸片:双肺含气量增多,胸廓略呈桶状,右侧肺纹理明显增粗,其边缘模糊,并有散在小斑点状钙化影,左侧肺理轻度增強。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标签:支气管哮喘;活血化瘀;应用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机的认识多责之痰浊伏肺,本虚标实。
而目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验研究证实,哮喘的发作不仅与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有关,同时与营血郁滞、络脉郁阻有密切关系,且在应用活血化瘀药之后,哮喘的症状有所改善。
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1哮喘的基本病机中医认为肺布散津液,脾运输水精,肾蒸化水液,这三脏尽失其职,津液则凝聚成痰,伏藏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王志英认为如遇外邪侵袭,“伏痰”引动,痰随气升,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宣降失常,就会出现哮喘的症状。
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日久肺络不通.瘀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以致咳逆喘息加重。
此所谓“先由气病,后累血病”,“久病人络”,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说“内有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
由于血瘀的存在,病情加重,“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除赖心气的推动外,尚和肺之“治节”相关。
因此哮喘日久,肺气虚损,不能贯心脉而朝百脉,累至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进而血部成瘀。
血络瘀阻反过来又影响肺之肃降,如此循环。
故血瘀的存在。
是哮喘不愈,与导致全身疾患如肺心病等的重要病机。
对于上述认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其提供了客观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成分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
另外哮喘的反复发作,出现缺氧和酸中毒,使周围毛细血管收缩,血管内液外渗,造成血液浓缩,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缺氧酸中毒还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刘凯对44例慢性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及李琳对22例支气管哮喘作血液流变学观察,都证实了其中全血比粘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慢性喘嗽从“瘀”论治体会
龙源期刊网 慢性喘嗽从“瘀”论治体会作者:彭美仁王伟善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活血化瘀”对慢性喘嗽患者的疗效。
方法:通过中医对慢性喘嗽在补益肺肾、止咳化痰平喘、兼祛表邪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临床试验表明,慢性喘嗽患者从“瘀”论治疗效可靠,中医药对各种慢性喘嗽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次数。
结论:慢性喘嗽疾病,中医通过补益肺肾、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兼祛表邪,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能够取得良效。
【关键词】慢性喘嗽;活血化瘀;补益肺肾【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78-02喘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最常见证候,以咳嗽、喘促为主证,慢性喘嗽常常是因为各种肺系疾病久病失治所致,常以喘促为主,咳嗽为辅助癥候[1]。
现代医学疾病中,咳嗽、喘促主要症候表现为以下几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及支气管扩张等。
目前对咳嗽、喘促发病因素分析较多,包括外感、内伤之分,历代医学家证实,其疾病病变以肺、心、脾、肝及肾为主,常常因感受到风、寒、热、燥、火之邪从而感发,或因脾虚生痰及肝火犯肺、肾气虚衰等造成病变[2]。
近些年来,咳嗽发病重要病因为“瘀血”,该病多见于久病顽疾咳嗽患者。
目前对慢性咳嗽治疗上,常常以“瘀血”论治,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临床就对瘀血咳嗽论治情况如下分析。
典型症状:以咳嗽、喘促难卧为主,日久,顿咳,频咳,咳声低沉如闷于喉下,动则咳嗽、喘促加重。
咳痰,痰液呈现粘稠且黄,或白色痰液呈现粘稠难以咳出,痰液量或多、或少,患者表现为喘促,难卧情况,夜间睡眠不安,痰液颜色呈现铁锈色,或带有血丝,甚至咯血。
部分人群伴有胸闷、胸痛及口干舌燥。
舌质呈现暗红、紫,苔表现为黄、白,少津,舌边尖、瘀斑点,舌下为静脉迂曲,舌苔多为黄、干,脉象多弦,或弦细涩,或浮滑。
常见病因: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喘嗽,其病因包括:①负重怒伤肺络,跌打会损伤肺络,咯血残留会滞留在肺络,造成肺络瘀阻;②痰瘀碍气,肺失肃降;③气血失调造成气滞血瘀,痰瘀互结;④津液亏虚,肺络瘀阻。
从瘀论治哮喘的临床体会
从瘀论治哮喘的临床体会陈馨馨【摘要】哮喘的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已得到患者的广泛肯定,目前从"气与痰"角度论治的原则普遍应用于临床中,然而"从瘀治喘"原则不同于常规的"气与痰"论治思路,其临床疗效显著且又易被医家忽视,所以作者结合实际临床工作中所遇病例,浅谈从瘀论治哮喘的体会.【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年(卷),期】2018(016)002【总页数】2页(P83-84)【关键词】哮喘;瘀血;辨证论治【作者】陈馨馨【作者单位】公安边防部队总医院二内科 518029【正文语种】中文作者简介:陈馨馨,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学生,专业:中医内科学,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研究。
哮喘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之一。
该病属于中医的“哮病”“喘证”等范畴,临床上多从“气”与“痰”论治哮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常遇“瘀血”所致哮喘,其理法方药研究亦日趋受到医家的重视。
《血证论》中有曰:“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又如叶天士所说:“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从病因论,除与“痰”有关以外,与“瘀”也密不可分。
痰浊内阻,痰瘀互结,阻滞气机而致哮喘发作且缠绵难愈。
从病理产物论,“痰”是津液失于正常输布,代谢失常之病理产物,“瘀”是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产物。
从病机论,痰浊阻滞,气血不畅可生瘀;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导致痰湿内盛,痰瘀相伴为病,则形成邪实坚固的哮喘。
从治则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治标即理气祛痰,活血化瘀;治本即补益肺脾肾[1]。
另有现代研究,哮喘发作时伴有凝血功能亢进,其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作用很受重视。
PAF不仅激活血小板的功能,而且是引起哮喘的最重要的介质。
凝血功能亢进与血小板激活和PAF的关系,提示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的可能性[2]。
所以临床上治疗哮喘患者,除常规治则外,还应考虑到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治疗喘症临床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喘症临床体会
徐家建
【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年(卷),期】2006(003)005
【摘要】喘者"[1],古又称上气."肺苦气上逆",其证多发于秋冬或不分季节而作[2].可见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舌唇青紫.……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徐家建
【作者单位】长江航运总医院湖北武汉 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2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眩晕临床体会 [J], 邱婷婷;欧阳效强;陈洪涛
2.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胆石症的临床体会 [J], 王玉香
3.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体会 [J], 丁秀兰
4.活血化瘀法治疗眼底出血32例的临床体会 [J], 蒋小荣
5.喘咳宁对鸡肺热喘咳症的疗效试验 [J], 沈永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化痰活血法治疗咳喘
中医化痰活血法治疗咳喘【关键词】中医疗法;咳喘;活血化痰咳喘虽属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临床上每以呼吸困难、喘促、短气而急诊入院者并不鲜见。
祖国医学对咳喘病的证治大多以发作期宣肺、化痰、清热、止咳、散寒,缓解期以调肺、脾、肾三脏为治疗常法,然而笔者集数年证治体会,观察到咳喘急性发作时,明显存在血瘀证象,辨证论治时结合活血化痰治疗咳喘急诊,常能提高疗效。
现就此论述如下。
1 治则及典型病例1.1 清热肃肺,活血化痰张某,男,60岁。
有支气管扩张史20余年,近2年来反复发作。
近日来,由于反复感染,病情复发加重,症见咳喘频频,痰吐黄稠,痰中挟血,胸闷短气,动则加重,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形滑数。
体检:T38℃,P26次/min,R98次/min,桶状胸,两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ECG示:肺型P波。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诊断:咳喘,证属邪热蕴肺,痰瘀迫伤肺络。
治以清热肃肺,活血化痰。
桑白皮12g,黄芩10g,杏薏仁各12g,全瓜蒌15g,川贝母10g,海浮石15g,鱼腥草20g,桃仁10g,茜草炭12g,竹茹10g。
服药3剂后,咳嗽气急咯痰均有明显改善,原方增入丹参20g,续服5剂,发热退,咳喘平,继以养阴清肺剂调治,缓解出院。
1.2 宣肺散寒,活血化痰王某,男,12岁。
患者有咳喘史5年,此次患儿因淋雨受寒后,高热寒战,无汗,喉中哮吼有声,气促不能平卧,唇色紫暗而白,四肢欠温,舌体偏胖,脉形浮紧。
体检:两肺满布哮鸣音,胸透示:两肺纹理增粗增浓。
西医诊断:喘息型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喘,证属风寒犯肺,痰瘀内阻。
治以宣肺散寒,活血化痰。
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5g,炙麻黄3g,杏仁12g,炙甘草3g,全当归10g,制半夏10g,甜葶苈10g,细辛3g,桃仁10g。
3剂。
服药后,患者咳喘渐平,舌质转红,原方去桂枝、细辛,加炙紫菀10g,款冬花10g,调理7剂后,诸症悉减。
1.3 回阳救逆,活血化饮周某,男,60岁。
瘀血里实之哮喘,此类方剂攻邪速而不伤正
瘀血里实之哮喘,此类方剂攻邪速而不伤正瘀血里实之哮喘,此类方剂攻邪速而不伤正| 导读: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口唇发绀、舌质紫暗、爪甲青紫等瘀血症状,经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治疗后确有良效,因此可以认为,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痰饮和瘀血,皆属里实,治宜通导之剂。
本期为大家分享冯世纶教授治疗此类哮喘的常用方剂及临床验案。
(编辑:木易火耳)胡希恕经方医学中医所说的哮喘,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
其发病病机总为痰阻气机,肺气不降。
其多系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其次见于心源性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据临床观察,患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常见口唇发绀、舌质紫暗、爪甲青紫等瘀血症状,经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治疗后确有良效,因此可以认为,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痰饮和瘀血,皆属里实,治宜通导之剂,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辩证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
兹举几个典型病例以证之。
典型病例【例1】许某,女,30岁,家庭妇女,住院病历号3965。
初诊:1966年6月29日。
哮喘10余年,每冬病剧。
近两年更甚;今年春节后,病情逐渐加重,至今未缓解而住院治疗。
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继发早期冠心病?)。
住院后曾服苏子降气汤合定喘汤、桑杏汤等加减治疗不效。
自6月19日至6月29日加服蛤蚊尾、西洋参病情反加重。
据其喘息抬肩、喉中发痒,心悸气短、不得平卧、语言无力、汗出淋漓,吐黄白痰,面部潮红,形体疲倦,饮食减少,头痛,心情抑郁,时常泣下,苔薄白腻,脉细微数,诊为痰饮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核桃承气汤方加减: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白芍10g,枳实10g,大黄6g,生姜6g,大枣3g,桃仁10g,牡丹皮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冬瓜子10g结果:服一剂,喘即小平,汗大减,已能平卧,因早晨头痛明显,故上方去冬瓜子加桂枝10g、生姜24g。
服一剂后精神转佳,能慢步行走,自理生活,面部潮红略减。
继以前方加减治疗一周,一周后病情稳定,纳食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法治疗喘症心得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喘症;治疗;活血化瘀
喘症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不得平卧,鼻翼扇动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常为某些急性疾病的主要症状,若喘促严重,持续不解,可发生虚脱,《内经》早有“喘息”、“鼻张”、“肩息”等记载,细致地描述了喘症轻重不同的发作情况,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肺病者、喘息鼻张”等。
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治以袪邪利气为主
;
精气内虚者为虚喘,治以培补摄纳为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喘症效果极佳,故总结如下:喘症的病因甚多,包括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病后虚弱等方面,导致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失常,气的升降出入障碍,导致喘症发作,由于气血同源,肺肾之气出入受阻,血行障碍,导致血瘀,所以喘症多挟有瘀症的表现。
喘症的辨证治疗与虚实最为紧要,如误犯虚虚实实之戒,病情极易恶化,如《景岳全书•喘促篇》所说:“气喘之症最为危候。
”治失其要,鲜
不误人,亦为二症而已。
所谓二症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临床辨证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气粗声高,口唇青紫,脉数有力,病势急骤,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活血化瘀,虚
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
气怯声低。
脉微弱或浮大中空,一般病势徐缓,时轻时重,过劳即甚,面唇青紫,舌有瘀点,脉微弱。
治疗着重在肺肾两脏,以培补摄纳为主。
佐以养血活血之品。
至于虚实兼夹之症,应分清主次,才能权衡标本缓急,适当处理。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喘急胸闷,伴咳嗽,咯痰稀薄,色白、初起多兼无汗,口唇青紫,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散寒宣肺,平喘化瘀。
方用麻黄汤加苏子、丹参、川芎。
例1,患者女,67岁,素有咳嗽气喘病史,近日因暴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气喘咳嗽,呼吸气促,口唇青紫,脉浮有力。
口吐白色稀痰,苔薄白等症6天余。
经服中西药效果不佳,来我院诊治,初诊症候如前,辨证属风寒袭肺。
邪实气壅、肺失宣降,故喘促胸闷;寒凝血瘀,故口唇青紫。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化瘀。
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12 g,桂枝12 g,杏仁10 g,桔梗12 g,丹参30 g,苏子12 g,川芎12 g,甘草6 g,服药一剂,恶寒发热、喘咳好转,二诊口唇红润,诸症好转,续用原方减麻黄 2 g连服两剂而痊愈。
2风热犯肺证
主症:喘促气急,甚则鼻翼扇动,咳嗽痰稠色黄,难以咯出,胸闷口渴,身热出汗,口唇发绀,苔黄,舌红,有瘀点,脉浮数。
分析:风热犯肺,热盛气壅,故喘促气急,甚则鼻扇,热盛伤津则口渴,津液被灼、炼液为痰,则痰稠难以咯出,热盛伤津、津血同源,津伤血浓,血运迟缓,故口唇发绀、舌有瘀点,痰热交阻胸中,故烦闷或痛,身热汗出恶风,是里热甚,表邪未解,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化瘀。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知母、苏子、丹参、鸡血藤。
例2,患者男,48岁,6月初突然发病,恶寒发热,汗出,面红耳赤,肌肤灼热,喘息不能卧,痰稠黏而黄、口渴喜饮、胸部疼痛、大便密结、小便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化瘀。
处方:麻黄10 g,石膏40 g,杏仁10 g,苏子12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知母15 g,银花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3次,服二剂。
二诊诸症好转,故用原方减麻黄5 g,服药两剂痊愈。
3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咳痰多而黏,咯痰不爽,胸闷,恶心,纳呆,口黏无味,面色青紫,舌有瘀点,苔白腻,脉滑。
分析:痰浊上壅于肺,气道被阻,肺气失降,因而喘咳,痰多胸闷,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面色青紫,舌有瘀点,因脾为生痰之源,痰浊困于脾胃,则恶心,纳呆,口黏无味,苔白腻, 脉滑,亦为痰浊
内蕴之证。
治法:祛痰降气,化瘀平喘。
处方: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当归、丹参、川芎。
例3,患者男,58岁,2006年8月就诊。
自诉有多年气喘咳嗽病史,近来喘咳痰多而黏,咯出不爽,胸闷,恶心,纳呆,口黏无味,舌紫有瘀斑,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气,化瘀平喘。
处方:苏子12 g,白芥子12 g,葶苈子12 g ,法夏12 g ,陈皮
10 g,茯苓12 g,当归12 g,丹参18 g,川芎15 g,蒌壳15 g,桔梗12
g,甘草6 g。
连服三剂而痊愈。
4肺虚证
喘促短气,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面色紫暗无华,舌淡红有瘀点,脉象涩弱无力。
肺为气之主,朝百脉,气失所主,故短气而喘,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肺气虚推动无力,血运迟缓,故面色紫暗无华,舌紫有瘀点,肺朝百脉,肺气虚血运迟缓,故脉涩无力。
治法:益气补肺、化瘀平喘。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丹参、蛤蚧、鸡血藤。
例4,患者男,76岁,素有气喘咳嗽病史,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来我处诊治。
患者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面色紫暗无华、舌紫淡红有瘀点、脉象涩弱无力。
辨证为肺虚血瘀。
治法:益气补肺、化瘀平喘。
处方:黄芪20 g,白术15 g,陈皮12 g,升麻10 g,柴胡12 g,红参15 g,当归12 g,蛤蚧一对,丹参30 g,鸡血藤30 g,蒌壳15 g,甘
草6 g。
连服三剂,乏力、气促均缓解。
二诊续服原方五剂,诸症痊愈。
5肾虚证
喘促乏力、形瘦神疲,呼多吸少,腰膝酸软,动者喘甚,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紫,脉沉细。
分析:喘促日久形瘦神疲,为肺病及肾,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障碍,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阳虚衰,卫外之气不固,故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故形寒肢冷,阳虚寒凝,血行受阻,故面青色紫,脉沉细,均为阳气虚弱所致。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化瘀。
处方:金匮肾气丸加人参、蛤蚧、丹参、当归、紫河车。
例5,患者男,78岁,咳喘气喘四十余年,月前受凉后,咳喘加剧,经服中西药治疗恶寒发热,咳嗽均好转,近日来喘促加剧,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色紫,脉沉细。
辨证:肾阳虚,肾不纳气。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化瘀。
处方:玉桂12 g,附子12 g,熟地12 g,枣皮12 g,怀山12 g,茯苓12 g,泽泻12 g,丹皮10 g,人参15 g,当归15 g,紫河车12 g,川芎12 g,服药四剂,喘证缓解,形暖肢温,呼吸和缓,汗止,续服原方五剂而痊愈。
6小结
肺主气,朝百脉,气血同源,气为血帅,推动血液运行,血为气母,
血能载气,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喘症一病,主要是肺气出入障碍,气病及血,所以多有瘀证表现,在治疗上适当辅以养血活血品,疗效更佳。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喘促乏力、形瘦神疲,呼多吸少,腰膝酸软,动者喘甚,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紫,脉沉细。
分析:喘促日久形瘦神疲,为肺病及肾,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障碍,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阳虚衰,卫外之气不固,故汗出,阳气不能温养于外,故形寒肢冷,阳虚寒凝,血行受阻,故面青色紫,脉沉细,均为阳气虚弱所致。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化瘀。
处方:金匮肾气丸加人参、蛤蚧、丹参、当归、紫河车。
例5,患者男,78 岁,咳喘气喘四十余年,月前受凉后,咳喘加剧,经服中西药治疗恶寒发热,咳嗽均好转,近日来喘促加剧,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色紫,脉沉细。
辨证:肾阳虚,肾不纳气。
治法:补肾纳气,温阳化瘀。
处方:玉桂12 g,附子12 g,熟地12 g,枣皮12 g,怀山12 g, 茯苓12 g,泽泻12 g,丹皮10 g ,人参15 g ,当归15 g ,紫河车12 g,川芎12 g,服药四剂,喘证缓解,形暖肢温,呼吸和缓,汗止,续服原方五剂而痊愈。
6 小结肺主气,朝百脉,气血同源,气为血帅,推动血液运行,血为气母,血能载气,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喘症一病,主要是肺气出入障碍,气病及血,所以多有瘀证表现,在治疗上适当辅以养血活血品,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