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1 电流通过人体的效应 第一部分

合集下载

电流的人体效应

电流的人体效应

2.电击—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器官、破坏人的心 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直至危及人的 生命。 电击是最危险的触电伤害,多数触电 死亡事故是由电击造成的。
电击致命原因
① 心室颤动 数秒~数分钟(6~8分钟)→ ② 窒息 窒息→缺氧或中枢神经反射→室颤. 特 点:致命时间较长。10~20分钟。 死亡
从一只脚到 另一只脚
3.7
0.4
4)人体电阻
• 人体电阻分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其中,体积电阻对电击的影响较大。 • 变化范围 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40~100kΩ; 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 阻: 1000Ω。皮肤完成遭到破坏,人体电阻:600~800Ω. • 影响因素
– 电气参数:U(接触电压)↑→ RP↓, I ↑ → RP↓, f ↑ → RP ↓; – 皮肤表面状态: 潮湿、导电污物、伤痕、破损;多汗,带有导电性粉尘 – 皮肤表面接触状态: 接触压力、面积。
1)电流强度
名称 定义 成年男性 1.1 5.2 略大于 感知电 流 成年女性 0.7 3.5 略大于感知电 流
电 流 大 小 与 伤 害 程 度
感知电 流 反应电 流
有感觉的最小电流, 工频 如轻微针刺,发麻。 直流 引起以外的不由自 动反应的最摆脱电 源的最小电流
20~25mA 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90~100mA 呼吸麻痹,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说明: 电死人的关键是电流的大小。
脱毛衣时发出的火花电压达几万伏,但没有形成持续电流,所以不会电死人
[思考]鸟儿落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
RAB=0
5-30
30-50
数秒至数分 钟 短于心率 长于心率 短于心率

人体的电流效应

人体的电流效应

人体的电流效应陈珺【摘要】@@ 人体生物电在现代医学上早已广泛应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活动都会产生电,如大家所熟悉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电图等这些生命的足迹就是医生诊断疾病的科学依据.我们知道金属能导电,能通过电流.而人并非金属,为什么也会导电.【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1(029)004【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人体电现象;人体电阻;电流生物效应【作者】陈珺【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201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人体生物电在现代医学上早已广泛应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活动都会产生电,如大家所熟悉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电图等这些生命的足迹就是医生诊断疾病的科学依据。

我们知道金属能导电,能通过电流。

而人并非金属,为什么也会导电。

人体含有大量水分,血液、淋巴液和脑脊液主要是由水组成的,构成了人的体液,体液占体重的70%。

体液中阳离子主要有等,阴离子有,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所以人体体液是电解质溶液,人体组织是电解质导体,能够导电[1~2]。

2.1 人体电阻的组成人体并非纯电阻,而是由电阻与电容组成的阻抗。

如图1所示:Rs1和Rs2是皮肤电阻、Cs1和Cs1是皮肤电容、RI及与其并联的虚线支路是体内阻抗。

人体电容只有数皮法至数微法,工频条件下可以忽略不计,将人体阻抗看当作是纯电阻。

2.1.1 皮肤电阻皮肤最外层表皮是角质层,厚度一般不超过0.05mm~0.2mm。

在干燥和干净的状态下,角质层的电阻率可达1×105~1×106Ω·m,表皮电阻高达10万欧姆。

但表皮有很多微孔保持内外相通,而且容易受到机械破坏和电击穿,在计算人体电阻时一般不予考虑。

人体皮肤电阻与皮肤状态有关,随条件不同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如皮肤在干燥、洁净、无破损的情况下,可高达几十千欧,而潮湿的皮肤,其电阻可能在1 000Ω以下。

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物理学现象。

当电流穿过人体时,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

这些生物效应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疼痛、肌肉收缩、神经刺激等。

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主要取决于电流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通常情况下,电流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影响就越显著。

但是,人体对电流的敏感度也与电流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有关。

当电流穿过人体时,它会对人体内的神经和肌肉产生刺激。

一些电流强度较小的电流可以引起肌肉的微小收缩,而一些电流强度较大的电流则可以引起肌肉的痉挛。

在一些情况下,电流可能会对心脏产生影响,导致心律不齐或心跳停止。

除了对肌肉和神经的刺激作用外,电流还可能对人体的其他生理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电流可能会对血液循环和呼吸产生影响,导致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

总之,电流对人体的生物效应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生物物理学现象。

在使用电器和电子设备时,应当注意电流的强度和频率,以避免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同时,当发生电击事故时,应当立即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尽快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 1 -。

1.1 有关人体触电的知识

1.1 有关人体触电的知识

触电是指人体与带电物体之间形成电流通路,导致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生理和生物化学效应。

触电可能导致轻微的刺痛感、肌肉抽搐,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以下是有关人体触电的一些知识:1. 电流通路和生理效应:▪当人体触电时,电流会通过身体,沿着最短路径流过。

通常,电流的路径是从一个手指进入,然后经过身体到另一只手指。

▪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导致神经和肌肉的刺激,引起疼痛和抽搐。

强电流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心脏停搏,甚至致命。

2. 电流强度和危险程度:▪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A)。

根据经验,微弱电流(毫安级别)可能只引起轻微不适,但较大的电流(几安以上)可能引起生命危险。

▪人体对电流的耐受能力因个体差异而异,也受到电流的路径、电压、时间的影响。

3. 电压和危险程度:▪电压是推动电流流动的力量。

较高的电压增加了触电的危险性,因为更高的电压可能导致更大的电流流过人体。

▪此外,触电时环境的湿度也会影响电流的传导性,增加触电的危险性。

4. 救援和急救:▪如果有人触电,首先应立即切断电源,以停止电流的传导。

▪不可用湿手触碰触电者,可以使用绝缘物体(如橡胶手套、绝缘工具)迅速将触电者与电源隔离。

▪如果触电者失去知觉或呼吸停止,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CPR)。

5. 预防触电的措施:▪使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工具和设备,减少触电的风险。

▪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绝缘鞋和手套。

▪避免在触电危险的环境中操作电气设备。

6. 法规和标准:▪不同国家有关电气安全的法规和标准规定了在家庭、工业和商业环境中使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总体而言,对于电气设备的正确使用和遵循安全规范,以及在触电事故发生时的迅速救援,都是预防和应对触电事故的重要手段。

新课标人教版11选修一《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4

新课标人教版11选修一《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4

新课标人教版11选修一《电磁感应现象》WORD教案4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第一它来自于社会对电力的需求。

18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V olta,1745—1827年)发明了伏打电堆,使人们第一次获得稳固而连续的电流。

1809年,戴维把由两千块铀锌片组成的伏打电堆的两极接上炭棒,当炭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了电火花,从而发明了弧光灯。

然而伏打电池所取得的电价太昂贵而且功率太小。

如何获得强大而廉价的电力是当时社会对物理学提出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后来法拉第回忆道“我因为对当时产生电的方法感到不中意,因此急于想发觉电磁与感应电流的关系,觉得电学在这一条路上一定能够有充分的进展。

”在法拉第之前的一些物理学家差不多开始探究磁产生电的途径。

安培于1821年到1822年间做了探求感应电流的实验,但他未能发觉电磁感应现象。

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拉果设计了闻名的圆盘实验。

他偶然发觉金属能够阻尼磁针的振动,他进一步联想:既然一个运动着的磁针能够被金属片吸引,那么一个静止的磁针了一定可被一个运动着的金属片带动。

依照这一设想,1825年他设计一个园盘实验,在一个能够绕着垂直轴旋转的铜盘的正上方悬挂一根磁针,当铜盘旋转时,磁针跟着旋转。

这一实验看起来说明磁是因运动着的导体而产生的,为物理学界提出了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1823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Colladon,1802-1892年)曾妄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获得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个检流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至于阻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专门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他用磁棒在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然后一次又一次跑到另一房间里去观看检流计是否偏转,因此他观看不到指针的偏转,未能发觉电磁感应。

法拉第发觉电磁感应现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通过了十年的困难探究。

1821年,法拉第开始转向电磁学研究,他发觉了磁极绕着载流导线转动和载流导线绕磁铁转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旋转现象。

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

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

人体生理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B 磷脂酰胆碱C 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B 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 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 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 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5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 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 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 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 载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泵蛋白D 酶蛋白E 受体蛋白8 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 原发性主动运输B 继发性主动运输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 受体介导式入胞E 液相入胞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 化学性突触B 紧密连接C 缝隙连接D 桥粒E 曲张体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 桥粒E 相嵌连接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 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 继发性主动运输E Na+--Ca2+交换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 有饱和性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 糖类B 脂类C蛋白质D胺类E 核糖核酸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17 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α亚单位上B 两个β亚单位上C 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18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A G-蛋白B 腺苷酸环化酶C 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 G-蛋白偶联受体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 cAMPB IP3C Ca2+D AchE DG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 Cl-内流增加B K+外流增加C Na+内流减少D Ca2+内流减少E 胞内cAMP减少21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 乙酰胆碱C 肾上腺素D 去甲肾上腺素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 心房钠尿肽B 乙酰胆碱C 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 激活蛋白激酶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 K+和Na+B K+和Cl-C Na+和Cl-D Na+和Ca2+E K+ 和Ca2+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 Na+B K+C Cl-D Ca2+E Mg2+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 等于K+的平衡电位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C 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 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 膜电位负值减小B K+电导加大C 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 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 都有开放状态B 都有关闭状态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E 都有静息状态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 收缩D 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 刺激电极正极处B 刺激电极负极处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E 极化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E 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 仅出现内向电流D 仅出现外向电流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A 离子电流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 离子电导D 膜电位E 动作电位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B 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 正后电位是指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50 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51 细胞兴奋过程中,Na+ 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E 刺激的强度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 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 动作电位幅度B 组织反应强度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 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 刺激持续时间56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 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 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 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 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 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 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 小10-15mVB 大10-15mV C小10-15mV D大30-50mV E 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 D 低常期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 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 5 次B 50 次C 400 次D 100 次E 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 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D 低常期E 兴奋性恢复后61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 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 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 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 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其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神经末梢Na+的内流 B 神经末梢K+的内流 C 神经末梢Cl-的内流D 神经末梢的Na+-K+交换E 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 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 Na+B Cl-C K+D Ca2+E 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 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 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 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 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 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 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 递质含量减少B 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 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 河豚毒B 阿托品C 美洲箭毒D 心得安E四乙胺70 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 Ca2+ 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 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 Ca2+ 的储存库E 产生终板电位71 微终板电位是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 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 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 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 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A TP酶B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Na+-K+依赖式ATP酶 E 单胺氧化酶73 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 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 明带B 暗带C H带D 肌小节E 肌原纤维75 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 H带长度不变B 暗带长度不变C 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6 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B 单纯的等长收缩C 单纯的等张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7 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 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 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 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 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 C 横管膜 D 溶酶体膜 E 线粒体膜79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 C 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 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 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 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 各种平滑肌都有A 自律性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 细胞间的电耦联D 内在神经从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82 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 E 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1 liposome2 facilitated diffusion3 chemically-gated channel4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5 symport6 antiport7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8 exicitability9 resting potential ,RP 10 polarization 11 depolarization 12 hyperpolarization 13 action potential ,AP14 all or none 15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 16 threshold potential ,TP17 thrshold intensity 18 local excitation 19 temporal summation 20 electronic propagation21 saltatory condution 22 endplate potential ,EPP 23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24 isometric contraction 25 isotonic contraction 26 preload 27 contractility问答题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2-1电流对人体伤害

2-1电流对人体伤害

感 知 电 流
摆 脱 室 电 颤 流 电 流
交流电
直流电
安 全 区 感 知 区 不 易 摆 脱 区 致 颤 区
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的关系
电击电流伤害阈值GB /T 13870.1-2008
(1)感知电流(感知阈值):在一定概率下,通过人 体引起人有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 对于工频电流有效值,概率为50%时,成年男子平均 感知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子约为0.7mA; 对于直流电流,成年男子平均感知电流约为5.2mA, 成年女子约为3.5mA; 对于10kHz高频电流,成年男子平均感知电流约为 12mA,成年女子约为8mA。 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但当电流增大 时,感觉增强,反应加剧,可能导致坠落等二次事 故。
2、持续时间
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原因:
(1) 人体电阻减小。 通电时间愈长,人体电阻就会因为角质层破坏、出汗 或电解等原因降低,导致通过人体的电流更大,危险 性也更大。 (2) 能量积累。 电流持续时间愈长,能量积累愈多,心室颤动电流减 小,使危险性增加,允许的触电时间越短。 据统计,触电1-5min内急救,90%有良好的效果,10 分钟内60%救生率,超过15分钟希望甚微。(有不同的 数据)
工频交流电对人体的影响
电流范围mA
0~0.5 0.5~5 5~30 30~50 50~数百
通电时间
连续通电 连续通电 数分钟以内 数秒到数分钟 短于心脏搏动周期 长于心脏搏动周期
人体生理反应
没有感觉 有感觉,手指手腕有刺痛感,可以摆脱电流 痉挛,不能摆脱带电体,呼吸困难,血压升高。 心脏跳动不规则、昏迷、血压升高、强烈痉挛、 时间过长即可引起心室颤动。 受强烈冲击,但未发生心室颤动。 昏迷、心室颤动,接触部位留有电流通过的痕迹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电流对人体的作用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7398-21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指的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于人体的有害作用,如电流通过人体时会引起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乃至血压升高、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症状。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持续时间、途径、种类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和电流大小与通电时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电流大小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也不同。

对于工频电流,按照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和人体呈现的不同反应,可将电流划分为感知电流、摆脱电流和致命电流。

①感知电流就是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电流。

人对电流最初的感觉是轻微麻抖和轻微刺痛。

经验表明,一般成年男性为1.1mA,成年女性约为0.7mA。

②摆脱电流是指人体触电以后能够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

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为16mA,成年女性约为10.5mA,儿童的摆脱电流比成年人要小。

应当指出,摆脱电流的能力是随着触电时间的延长而减弱的。

这就是说,一旦触电后不能摆脱电源时,后果将是比较严重的。

③致命电流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人的生命的最小电流。

人体防触电知识详解

人体防触电知识详解

人体电阻一般在干燥环境中,人体电阻大约在2kΩ左右;皮肤出汗时,约为lkΩ左右;皮肤有伤口时,约为800Ω左右。

人体触电时,皮肤与带电体的接触面积越大,人体电阻越小。

当人体接触带电体时,人体就被当作一电路元件接入回路。

人体阻抗通常包括外部阻抗(与触电当时所穿衣服、鞋袜以及身体的潮湿情况有关,从几千欧-几十兆欧不等)和内部阻抗(与触电者的皮肤阻抗和体内阻抗有关)。

人体阻抗不是纯电阻,主要由人体电阻决定。

人体电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一般认为干燥的皮肤在低电压下具有相当高的电阻,约10万欧。

当电压在500-1000伏时,这一电阻便下降为1000欧。

表皮具有这样高的的电阻是因为它没有毛细血管。

手指某部位的皮肤还有角质层,角质层的电阻值更高,而不经常摩擦部位的皮肤的电阻值是最小的。

皮肤电阻还同人体与体的接触面积及压力有关。

当表皮受损暴露出真皮时,人体内因布满了输送盐溶液的血管而个有很低的电阻。

一般认为,接触到真皮里,一只手臂或一条腿的电阻大约为500欧。

因此,由一只手臂到另一只手臂或由一条腿到另一条腿的通路相当于一只1000欧的电阻。

假定一个人用双手紧握带电体,双脚站在水坑里而形成导电回路,这时人体电阻基本上就是体内电阻约为500欧。

一般情况下,人体电阻可按1000-2000欧考虑人体电阻与电容效应:人在穿着鞋子(干的)的时候去触摸单相220~V的时候会不会被电到呢?——鞋子应该是绝缘体,人在触摸电线而不接触其它物体时.也就是电流不能通过人体到地而形成一条通路,为什么还是有人被电到呢?还有我们平时所用到的试电笔,它为什么会亮呢?它的内部有一个数兆欧姆的电阻连通尾部的金属端,只要电笔接触的是相线,里面的氖管就会发亮。

可是人明明穿着鞋子,电流不可能形成回路啊,它怎么亮的呢?难道是经过空气形成回路的吗?这不是电阻效应了,是电容效应。

人体的鞋再绝缘,对地也有电容效应,交流信号是可以通过电容的,所以试电笔会亮,而且触摸单相220V交流的相线时,也会产生麻电的感觉,其实就是电容漏电造成的微弱电流给人带来的感觉。

电工技术第4章(李中发版)课后习题及详细解答

电工技术第4章(李中发版)课后习题及详细解答

第4章三相正弦电路分析4.1 对称三相电源的相序为A→B→C,已知V。

求、,画出相量图和波形图。

分析对称三相电源3个电压的频率相同,振幅(有效值)相等,而相位彼此间相差120°,由于相序为A→B→C,超前120°,而超前120°。

解由于三相电源是对称的,且相序为A→B→C,所以:(V)(V)(V)相量图和波形图分别如图4.5(a)、(b)所示。

图4.5 习题4.1解答用图4.2 星形连接的对称三相电源,相序为A→B→C,已知V,求、、、、,画出相量图。

分析星形连接的对称三相电源不仅相电压对称,线电压也对称,且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为:,相位超前U p 30°。

解由于三相电源是对称的,且相序为A→B→C,所以:(V)(V)(V)(V)(V)(V)(V)相量图如图4.6所示。

4.3 三相发电机三角形连接,设每相电压为U p,如果误将A相接反,试问会产生什么现象?图4.6 习题4.2解答用图图4.7 习题4.3解答用图分析三相电源为三角形连接时,在三相绕组的闭合回路中同时作用着3个电压源,如果连接方式正确,则由于三相电压瞬时值或相量之和等于零,所以回路中不会有短路电流。

但若任何一相绕组接反,则3个电压的和不再为零,在三相绕组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而烧坏发电机。

解将A相接反时的三相电源三角形连接线路如图4.7(a)所示,根据图示回路绕行方向,由KVL得回路中的电压为:这样,就有一个大小等于两倍相电压的电压作用在三角形回路内。

由于发电机绕组本身的阻抗很小,故在三角形回路中产生很大的电流,将会烧坏发电机绕组。

因此,三相电源接成三角形时要特别小心。

4.4 何谓相电压、相电流?何谓线电压、线电流?何谓对称三相电压、对称三相电流?解(1)当三相电源接成星形时,电路中存在着两种电压:一种是相线与中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相电压,有效值用U p表示;另一种是相线与相线之间的电压,称为线电压,有效值用U l 表示。

1.1电流的人体效应

1.1电流的人体效应
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在5月 23日16时至16时30分多次遭受雷电闪击,并伴有“球形雷” 的发生(“球形雷”像火球一样,会随风飘进室内,因而对 人身安全危害较大) 。当雷电直接击中教室金属窗(只有钢 筋没窗户)时,由于该金属窗未做接地处理,雷电流无处泄 放,靠近窗户的学生就成了雷电流泄放入地的通道,雷电流 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导致学生出现伤亡。
三、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1
绝缘、屏护和间距 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
2、屏护
即采用遮拦、护罩、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 电器开关的可动部分一般不能使用绝缘,而需要屏护。高压设 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
1
绝缘、屏护和间距 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
3、间距
就是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除用防止触及或 过分接近带电体外,还能起到防止火灾、防止混线、 方便操作的作用。在低压工作中,最小检修距离不应 小于0.1米。
为确保安全,往往不采用安全电流,而是 采用安全电压来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干燥 而触电危险性较小的环境下,安全电压规定为 36V,对于潮湿而触电危险性较大的环境(如金 属容器、管道内实施焊接检修),安全电压规 定为12V,水下作业的安全电压规定为6V。这 样,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被限制在较小 范围内,可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
棚里吃晚饭,结果遭遇雷击,造成4名工人当场死亡、5
人重伤的严重事故。后据有关专家调查得出初步结论, 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应该是在雷雨天气下使用电饭煲做
饭而引发雷击,雷击产生的巨大声波让工人们死亡或者
受伤。 重庆是个雷击多发城市,特别是在夏季,雷击事故
时有发生,每年造成的损失都在亿元以上。
从以上各类事故案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电”、 “静电”、“雷电” 有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灾害,那么怎样 才能避免这些灾害呢?这便是我们本章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章第一部分内容,在学习之前,请大 家先自我盘点一下,你对下列问题知道多少? 电气安全包含哪些内容? 你知道哪些电气安全常识? 你知道哪些电气安全技术措施,能否举例说明?

单位招聘考试车工3级(试卷编号141)

单位招聘考试车工3级(试卷编号141)

单位招聘考试车工3级(试卷编号141)1.[单选题]最小实体尺寸是( )。

A)测量得到的B)设计给定的C)加工形成的答案:B解析:2.[单选题]在下列三种钢中,( )钢的塑性最好。

A)T10B)20钢C)65Mn答案:B解析:3.[单选题]数控加工中心的固定循环功能适用于( )。

A)曲面形状加工B)面形状加工C)孔系加工答案:C解析:4.[单选题]液压泵是液压系统中的动力部分,能将电动机输出的机械能转换为油液的( )能。

A)压力B)流量C)速度答案:A解析:5.[单选题]型腔类零件的粗加工,刀具通常选用( )。

A)球头铣刀B)键槽铣刀C)三刃立铣刀答案:B解析:6.[单选题]( )是指定位时工件的同一自由度被二个定位元件重复限制的定位状态。

A)过定位B)欠定位C)完全定位D)不完全定位答案:A解析:7.[单选题]对于一个平面加工尺寸,如果上道工序的尺寸最大值为Hamax,最小值为Hamin,本工序的尺寸最大值为Hbmax,最小值为Hbmin,那么,本工序的最大加工余量Zmax=( )。

A)Hamax-HbmaxB)Hamax-HbminC)Hamin-HbmaxD)Hamin-Hbmin答案:B解析:8.[单选题]为提高灰铸铁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采用( )热处理效果较好。

A)渗碳后退火+低温回火B)电加热表面淬火C)等温淬火D)淬火+高温回火答案:B解析:9.[单选题]测量孔的( )的方法是使用内径百分表测量若干横截面,然后取从各截面读得的所有示值中最大半径与最小半径示值之差。

A)直线度误差B)圆柱度误差C)圆度误差D)平面度误差答案:B解析:10.[单选题]数控机床紧急停止按扭按下后,消除的方法是按( )按扭。

A)CYCLEB)RESETC)POWERD)START答案:B解析:11.[单选题]三坐标测量仪可以测量( )等参数。

A)位置度、直线度、齿轮直径B)圆度、直线度、齿轮直径C)圆度、位置度、直线度解析:12.[单选题]普通车床的一级保养( )完成。

人体的触电

人体的触电

人体的触电一、人体的触电种类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电流流过人体,造成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称为触电。

触电的种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类:〔一〕人体与带电体的直接接触触电人体与带电体的直接接触触电可分为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

1.单相触电人体接触带电体中的某一相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这种触电方式称为单相触电。

电力网可分为大接地短路电流系统和小接地短路电流系统,由于这两种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不同,发生单相接触电时,电流的途径及大小就不一样,触电危险性也不相同。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以380/220V的低压配电系统为例,当人体触及某一相导体时,相电压作用于人体,相电流经过人体、大地、系统中性点接地装置、中性线形成闭合回路,如图2-1-4(a)所示。

由于接地装置的电阻比人体电阻小得多,则相电压几乎全部加在人体上。

设人体电阻Rr为10Ω,电源相电压Ux为2V则通过人体的电流Ir约为220mA,远大于人体的摆脱阈值,足以使人死亡。

一般状况下,工作人员脚上穿有鞋子,有一定的限流作用,人体与带电体之间以及站立点与地之间都有接触电阻,所以实际电流较220mA要小,人体触电后,有时可以摆脱。

但人体触电后由地遭受电击的突然袭击,慌乱中易造成二次伤害事故〔例如空中作业触电时摔到地面等〕。

所以工作人员应穿合格的绝缘鞋;在高压配电室的地面上应垫有绝缘橡胶垫,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如2-1-4(b)所示,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接触到该系统的某一相导体时,由于导线与地之间存在对地电抗Z(由线路的绝缘电阻R和对地电容C组成),则电流从人体接触的导体、人体、大地、另二相导线对地电抗形成回路,通过人体的电流与线路的绝缘电阻及对地电容的数值有关。

在低压系统中,对地电容C很小,通过人体的电流主要决定于线路的绝缘电阻R,正常状况下,R相当大,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一般不致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但当线路绝缘下降时,单相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仍然存在。

单位内部认证车工3级考试(试卷编号231)

单位内部认证车工3级考试(试卷编号231)

单位内部认证车工3级考试(试卷编号231)1.[单选题]在下列三种钢中,( )钢的塑性最好。

A)T10B)20钢C)65Mn答案:B解析:2.[单选题]深孔加工时刀杆受孔径的限制,一般是又细又长,刚性差,车削时容易引起( )现象。

A)振动和退刀B)振动和让刀C)退刀和扎刀答案:B解析:3.[单选题]为以后的工序提供定位基准的阶段是( )。

A)粗加工阶段B)半精加工阶段C)精加工阶段答案:A解析:4.[单选题]调整铣床工作台镶条的目的是为了调整( )的间隙。

A)工作台与导轨B)工作台丝杆螺母C)工作台紧固机构答案:A解析:5.[单选题]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是由( )来控制的。

A)数控系统B)操作者C)伺服系统答案:A解析:6.[单选题]属于形状公差的是( )。

A)面轮廓度7.[单选题]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对人安全的电流是( )。

A)100-200微安B)10毫安C)30毫安D)100毫安答案:A解析:8.[单选题]按组成的各构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机构可分为( )。

A)安全保险机构和联锁机构B)平面机构和空间机构C)低副机构和高副机构D)连杆机构和齿轮机构答案:B解析:9.[单选题]用硬质合金车刀精车时,为了提高工件表面光洁程度,应尽量提高( )。

A)进给量B)切削厚度C)切削速度D)切深度答案:C解析:10.[单选题]职业道德与人的事业的关系是( )。

A)有职业道德的人一定能够获得事业成功B)没有职业道德的人不会获得成功C)事业成功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D)缺乏职业道德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答案:C解析:11.[单选题]( )的说法属于禁语。

A)“问别人去”B)“请稍后”12.[单选题]过定位是指定位时工件的同一( )被二个定位元件重复限制的定位状态。

A)平面B)自由度C)圆柱面D)方向答案:B解析:13.[单选题]对于含碳量不大于0.5%的碳钢,一般采用( )为预备热处理。

机械加工知识考试(试卷编号121)

机械加工知识考试(试卷编号121)

机械加工知识考试(试卷编号121)1.[单选题]磨削硬材料要用( )砂轮。

A)等硬B)软C)软硬均可答案:B解析:2.[单选题]钻孔加工 终所有的加工轨迹都在工件的( )轴上。

A)旋转B)垂直C)水平答案:A解析:3.[单选题]卧式车床型号中的主参数代号是用( )折算值表示的。

A)中心距B)刀架上 大回转直径C)床身上大工件回转直径答案:C解析:4.[单选题]在斜二等轴测图中,取一个轴的轴向变形系数为 0.5 时,另两个轴向变形系数为()。

A)0.5B)1C)1.5D)2答案:B解析:5.[单选题]机床夹具中,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元件是( )。

A)定位元件B)对刀一导向元件C)夹紧元件D)连接元件答案:A解析:A)切削平面、已加工平面和待加工平面B)前刀面、主后刀面和副后刀面C)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主剖面)D)主后刀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主剖面)答案:C解析:7.[单选题]车削箱体类零件上的孔时,仔细测量是保证孔的( )的基本措施。

A)尺寸精度B)形状精度C)位置精度D)表面粗糙度答案:A解析:8.[单选题]尺寸链其组成环不变,某一减环的增大时,则封闭环( )A)增大B)减小C)保持不变D)可大可小答案:B解析:9.[单选题]共晶白口铸铁的含碳量为( )%。

A)2.11B)4.3C)6.69D)0.021答案:B解析:10.[单选题]缩减基本时间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切削用量、减少切削行程长度、( )。

A)压缩工时定额B)采用多件加工C)增大生产批量D)提高切削速度答案:B解析:11.[单选题]原始误差是指产生加工误差的“源误差”,即( )。

C)刀具误差D)工艺系统误差答案:D解析:12.[单选题]重复限制自由度的定位现象称之为( )。

A)完全定位B)过定位C)不完全定位D)欠定位答案:B解析:13.[单选题]含碳量为 0.77%的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组织为( )。

A)珠光体B)珠光体+铁素体C)珠光体+二次渗碳体D)铁素体答案:A解析:14.[单选题]铁碳合金相图上的 ACD 线以上区域用( )表示。

安全工程概论-3.2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安全工程概论-3.2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2) 摆脱电流和摆脱阈值 摆脱电流是指人在触电后能够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 摆脱电流的最小值称为摆脱阈值。 成年男性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mA; 成年女性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0.5mA; 成年男性最小摆脱电流约为9mA; 成年女性最小摆脱电流约为6mA; 儿童的摆脱电流较成人要小。 对于正常人体,摆脱阈值平均为10mA, 与时间无关。
0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电流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电流通 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种类等多 种因素有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1) 伤害程度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1) 感知电流和感知阈值 感知电流是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可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感知 电流的最小值称为感知阈值。 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约为1.1mA( 有效值 ); 成年女性约为0.7mA 。 对于正常人体,感知阈值平均为0.5mA,并与时间因素无关 。 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高处跌落等二次事故。
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3) 室颤电流和室颤阈值 室颤电流是指引起 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其最小电流即室颤阈 值。 人的室颤电流约为50mA ;当电流持续时间短于心脏跳动周 期时,室颤电流约为500mA 。当电流持续时间在0.1s以下时, 只有电击发生在心脏易损期,500mA以上乃至数安的电流才可能 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
2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4)伤害程度与电流种类的关系 (1)100Hz 以上交流电流的效应 (2) 直流电流的效应 (3) 特殊波形电流的效应
1 人体阻抗
1)皮肤阻抗 皮肤由外层的表皮和表皮下面的真皮组成。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其电阻很 大,在干燥和清洁的状态下,其电阻率可达 1×105~1×106Ω·m 。 皮肤阻抗是指表皮阻抗,即皮肤上电极与真皮之间的电阻抗,以皮肤电阻和 皮肤电容并联来表示。皮肤电容是指皮肤上电极与真皮之间的电容。 皮肤阻抗值与接触电压、电流幅值和持续时间、频率、皮肤潮湿程度、接触 面积和施加压力等因素有关。当接触电压小于50V时,皮肤阻抗随接触电压、温 度、呼吸条件等因素影响有显著的变化,但其值还是比较高的;当接触电压在50 ~100V时,皮肤阻抗明显下降,当皮肤击穿后,其阻抗可忽略不计。

从人体电流效应解读人体触电的安全阈值_赵秋生

从人体电流效应解读人体触电的安全阈值_赵秋生

流 效 应 与 电 流 大 小 、电 流 种 类( 直 流 、交 流 )、电 流 电 流 通 路 为 手 到 手 或 一 只 手 到 一 只 脚 大 面 积 接 触
频 率 、流 经 人 体 途 径 等 因 素 有 关 。国 际 电 工 委 员 会 (5000~10000mm2)的人体总阻抗统计结果。
3 人体电压的安全阈值
流 电 压 称 为“ 安 全 电 压 ”,考 虑 到 这 会 给 人 带 来 误 解 ,
加到人体的电压不是造成触电伤害及死亡的最 误 以 为 5 0 V 以 下 电 压 是 绝 对 安 全 的 ,因 此 ,近 些 年 来
根 本 原 因 ,电 压 的 危 险 性 最 终 取 决 于 其 所 产 生 的 人 国 际 电 工 委 员 会( I E C )已 不 再 建 议 使 用“ 安 全 电 压 ”
电 压 ,因 此 ,考 虑 外 界 因 素 对 人 体 阻 抗 的 影 响 因 素 致触电死亡的主要原因。
时 ,应 主 要 考 虑 接 触 电 压 并 将 其 选 定 为 2 2 0 V 。
图 2 为《 电 流 通 过 人 体 的 效 应 》( G B / T 1 3 8 7 0 )
另外,从人体阻抗个体统计结果来看,要使所选 标准给出的电流途径从左手到双脚的人体电流与时
虑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直 接 影 响 人 体 阻 抗 的 各 种 因 素 ,二
经 过 人 体 电 流 会 在 人 体 中 产 生 各 种 效 应 。首 先
是人体阻抗个体差异形成的统计分布结果。
是 感 知 到 电 流 的 存 在 ,再 到 引 起 人 的 痛 感 、肌 肉 不 能
首先,接触电压是影响人体阻抗的最主要因素。 自 控 ,直 至 产 生 心 室 纤 维 性 颤 动 ,简 称 室 颤 。所 谓 心

电流的人体效应PPT优选版

电流的人体效应PPT优选版
LPL
电伤的主要现象有: (1)电烧伤(电流灼伤和电弧烧伤) (2)电烙印 (3)皮肤金属化 (4)机械性损伤 (5)电光眼
LPL
2.电击—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器官、破坏人的心
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直至危及人的 生命。
电击是最危险的触电伤害,多数触电 死亡事故是由电击造成的。
LPL
电击致命原因
① 心室颤动 数秒~数分钟(6~8分钟)→ 死亡 ② 窒息 窒息→缺氧或中枢神经反射→室颤. 特 点:致命时间较长。10~20分钟。 ③ 电休克(昏迷) 由于中枢神经反射造成体 内功能障碍,昏迷时间长后的死亡。
引I ↑起→心室以RP颤↓动,耐概率受大于5较%的极大限电的流 高频电流、雷电冲击电流。
心跳不规则、昏迷、强烈痉挛,心室颤动
f ↑ → RP ↓;
电气参数:U(接触电压)↑→ RP↓, 引起以外的不由自动反应的最小电流
各种频率下人的死亡率
电击是最危险的触电伤害,多数触电死亡事故是由电击造成的。
【案例1-4】2003年9月7日,南方某农民在稻田用手工打稻谷时被雷电击中死亡。
电因流人对 而人异体,有性频两别种、率类年/型龄H的、z伤健害康,情1即况0 电、伤健和壮2电程5击度:、心5理0、精神状6况0 。 80 100 120 200 500 1000
引起以外的不由自动反应的最小电流
死亡率 (%)
21
70
95
91
42
34
31
22
14
11
LPL
6)人体状况 • 因人而异,性别、年龄、健康情况、健壮
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40~100kΩ; 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 阻: 1000Ω。皮肤完成遭到破坏,人体电阻:600~800Ω. • 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