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完美版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全文结构
合作探究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 个论点的?
•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 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 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 让人厌恶的东西。
• 宫室:住宅。 • 奉:侍奉。 • 得:通“德”,感激。 • 与:给。 • 乡:通“向”,从前。 • 已:停止,放弃。 • 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原文翻译
•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 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 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 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 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 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 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 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 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 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关于《孟子》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 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 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 《大学》《中庸》《论语》。
原文翻译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 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 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优秀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PPT课件
举例论证论点。 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行道之 人弗受、乞人不屑”,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 施舍,因为他们保持了“本心”。这一事例具 体有力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合作探究
当初有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 性的施舍,现在有人“不辩礼义而受万 钟”,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疏通文意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没有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2019/12/16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 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 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 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同“欤”,语气词
译文: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 我吗?
疏通文意
为了,介词 接受,动词
同“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完美版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完美版

鱼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位
探讨鱼类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并研究鱼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位。
鱼类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生物医学研究
研究鱼类在生物医学研究 中的应用,如药物测试和 疾病模型。
2 水质评估
介绍鱼类在水质评估和环 境监测中的作用。
3 仿生工程
探索鱼类对仿生技术的启 发和应用。
鱼类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鱼类的食用方法和文化
展示不同文化中鱼类食用的方式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鱼类的天敌和保护措施
天敌
研究鱼类的天敌和各种捕食关系。
保护措施
介绍保护鱼类的措施和可持续渔业的重要性。
鱼的演化和进化
揭示鱼类的演化历史和进化过程,以及鱼类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鱼类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
展示鱼类在生态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 完美版
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一书。从介绍作者与作品背景开始, 探索人类和鱼类的关系,探讨鱼类的生态环境和习性,以及鱼类对人类的意 义和作用。
作者与作品背景
详细介绍《鱼我所欲也》的作者和该作品的背景,并探讨作者对鱼类的研究 和热爱。
鱼是怎样引起人类注意的
揭示鱼类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鱼类鲜艳的外观、独特的行为和迷人的游动方式如何吸引人类的注意。
1
幼鱼阶段
描述鱼类的幼鱼阶段和成长过程中的重
性成熟
2
要里程碑。
解释鱼类如何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繁殖。
3
繁殖周期
介绍鱼类繁殖的循环和相关生态系统中 的影响。
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
讨论人类如何利用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鱼类需求,并保护 鱼类资源。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不仅
这种思想
代词,指“是心”
能勿丧耳。
不丢掉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 耳”)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 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大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的华美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性。
•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通“避”躲避
•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吗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种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 “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善”的本性。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 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2张PPT).ppt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2张PPT).ppt

本文以“鱼”和能掌”设喻,提出在“生” 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本心”和 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思考、讨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
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 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1.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其舍生取义的高贵 品质。 3.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朝,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 死如归,从容就义,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比喻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 对比论证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生重于义 义重于生
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举例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对比论证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勿失其本心
课文解析
升华 主题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进 论

贤者勿丧
课文解析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运用比喻论证,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为喻自然 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观点。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 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选自《孟子·告子上》
课前热身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仁义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是人性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在本文中,孟子指出,即 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人们也应该坚守仁义道德,不屈不挠地维护正义和真理。
义利观、道德观阐述
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人生中的两大追 求,但二者不可兼得。在面临抉择时 ,应该舍利取义,以道义为重。这种 义利观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和 追求。
对偶
采用对偶句式,使得文章 结构紧凑,表意凝练,增 强表现力。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 者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
以情动人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共 鸣。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 造出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使读 者在品味中领悟文章深意。
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比较
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倡导仁爱 、礼制和道德约束。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重视公平正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如个人 欲望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与个人自由等。
语言简练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
逻辑严密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 ,层层递进,使读者的思 维不断跟进,产生共鸣。
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
此句表达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以及为了更高价值而舍弃较低价值的理性决 策。
历史意义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 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 ,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 贡献。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68张)

《鱼我所欲也》ppt课件(68张)

宫室之美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通“向”,从前。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停止,放弃
天性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 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性善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尔,助词。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给 饥饿的过路人 用脚践踏着。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 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 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 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以生活常理 鱼
A 为喻,引出
中心论点。

熊掌 义
生、欲
从正反 正
B 两面分
死、恶
析论证



甚于生
甚于死 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C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类比 比喻
义重 于生
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 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 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 《鱼我所欲也》,相信孟子会给我们一些帮 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 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 提示:不读错音,读好节奏和重音,读得流 畅,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注音
患(huā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箪(dān)、 蹴(cù)。
恶(wù)、 羹(gēng)、
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 与(yú)? 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 (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优质课件
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 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 不丧失罢了。
原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xiè)也。
注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弗:不。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与:给。 之: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
死。(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
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
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注释: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容量单位。 则:就。 于:对于。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现在写作“德”,感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动词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甚”的状语“于生者”后置, 应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何”作动词“加”的宾语,正 常语序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3.省略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的后边省略了宾语“礼义”
3. 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难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 孟”并称,有“亚圣”之称。有《孟子》 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 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 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鱼我所欲也》优秀 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 ppt课件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 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 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 变化。
“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 ,
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 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义”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 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 董存瑞.MPG
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本心故, 二者皆可抛。
❖ 1、简要回答 ❖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舍生而取义。
❖ ⑵本文主பைடு நூலகம்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 他的名言。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孟 子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 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 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 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 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 政”、“王道”。
2727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恶莫甚于死人皆有贤者能勿丧正面嗟来之食行道之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熊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828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说理散文散文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01
主要作品
孟子的著作包括《孟子》七篇, 其中《鱼我所欲也》是其中的名 篇之一。
02
03
教育成就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 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 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04
02
《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和主题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孟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 道德观点。
04
《鱼我所欲也》的影响和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为孟子的代表 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被誉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杰作。
思想传承
该文所表达的“舍生取义”的思想 ,对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 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
教育意义
该文被选入多种教材,作为道德教 育的范本,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 情操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活中的启示和借鉴
人生选择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鱼我所欲也》所传达的思想,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好地权衡利弊,做 出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
《鱼我所欲也》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可以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在生活中 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文章主题
文章以“鱼我所欲也”为 主题,阐述了孟子对于人 生价值观和道德选择的看 法。
段落划分
文章共分为三段,每段都 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层 次分明。
逻辑关系
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紧密 ,从鱼和熊掌的选择引申 出对于人生价值观和道德 选择的深入探讨。
语言特色分析

《鱼我所欲也》PPT优秀课件

《鱼我所欲也》PPT优秀课件
小结:所有合乎道德、符合道义、具有不怕牺牲精神的行为都 是“义”,而“舍生”可以说是达到了“义”的最高境界!如: 郭明义、杨善洲等。
《富贵不能淫》 《孟子·公孙丑》

文章的论证语言给 你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请举例试背。

结合实际,举例谈一谈 你又是怎样理解“义”。
观点:舍生而取义 论证过程: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论证,由此及彼, 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然后通过生和义、死和不义、 用假设的方式和事实作对比;最后举出“不食嗟来之食”这 个事例,并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 义的精神。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什么观点呢?是怎
样论证的?

结合文章,举例谈一 谈你怎样理解“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壹 读文章,知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贰 品语言,悟主旨,熟读成诵。

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这个字就是“义”,你看这个字的写法, 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我”字,甲骨文中的“羊”表 示祭牲,“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合而会意,“义”的本义就 是指杀牲祭祀的礼仪或仪式,引申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如: 正义;义不容辞。那怎样才算是公正合宜的举动呢?怎样的表现才 算是“义”呢?下面我们就走进《鱼我所欲也》,一起来寻找答案。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用词浅显,但是表达的道理却很 深刻。 2.运用大量排偶句,使文章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的论证方式,使说理形象生动,容易被人接受, 富有文学性。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6张PPT)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6张PPT)

重点词语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③勿丧:不丧失。
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 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 呢? 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 用它;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 人不采纳它。因为这个缘故(可知人们)所追求 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 的。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每个人都有这 种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 了。
⑤者也:语气词复用,与 “也”相同。
宁愿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
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
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
取道义了。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①于②生 者,故不为③苟得④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⑤有所不辟⑥也。
[译文]生命本是我想要的,但我需要 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 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 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重点词解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 为受
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做 不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鱼”和“ 熊掌”的比喻
朗读课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的 延伸阅读
其他孟子作品推荐
01
《孟子·梁惠王上》
02
《孟子·尽心上》
03
《孟子·公孙丑下》
04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研究著作推荐
01
02
03
04
《孟子正义》(清)焦 循
《孟子译注》(中华书 局)杨伯峻
《孟子思想研究》(台 北)傅佩荣
《孟子研究》(人民文 学出版社)韩兆琦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
倡导节制欲望
孟子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会损害人的道德品质。这启示现代 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保持适度的物质需求,以维护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强调自我修养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高 尚的道德境界。这对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 不断完善自我。
《论语》 《中庸》
《大学》 《左传》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 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年少时曾受业于孔门弟子 ,后独立创建了孟氏学派。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 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 要性,认为人性本善,应该通过
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
01
弘扬传统美德
孟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关于道德的论述对现代社会
仍有深远影响。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道德水平,构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本文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生,生命。义,正义。 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提出论点
鱼、熊掌
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
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生、义
生:生命
义:正义 道义
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
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类比论证
舍生取义
所欲
所欲
用“鱼”与“熊掌”来类比“生”与“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论证思路
一箪食一豆羹


弗得

呼而
行道之人弗受
蹴而
乞人不屑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羞恶之心,义也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不失本心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文
介词,为了。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介词,对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同“向”,先前、从前。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 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 同时得到。
舍: 舍弃。
所欲: 所想要的/所喜爱的。取: 选取。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 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原文:
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 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原文: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种做法。 已,停止,放弃。
之谓: 相当于“称作”“叫做” 。
本心: 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译文:
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 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辩: 通“辨”,奉辨:别。 侍奉
何加: (有)什么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熟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欤”,语气词。
译文: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 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 我吗?
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蹴尔: 用脚踢着。尔,不助屑词: 。
译文:
因轻视而不 肯接受。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 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原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乡不,受通: “向”,以前。为,宁 愿,宁肯。全句:从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第为一之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 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鱼我所欲也完美版优秀课件
孟子,名 轲 ,
字 子舆 ,邹人,战国初 作者简介
期 思想家 、 教育家 。他
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是 儒家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
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在政治上,他
提倡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在人性问题上,孟性子善主张
______论。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 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 祸患,灾难。
辟: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 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 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原文: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 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什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 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 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 不可以使用呢?
原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 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 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 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义”);他们所 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那就是“不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生: 生命
义: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 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 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原文:生亦我所欲,所Fra bibliotek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 比……更重要。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故不为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xiè)也
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与之,乞人不屑也。 4.由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 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原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是心: 这种本性。 勿丧: 不丢掉/不丧失。 译文: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 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