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学是指基于中医理论和方法,运用中医知识开展护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学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如下:1.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为主要特征,强调平衡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
2. 护理:护理是指对病人进行照顾和管理,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旨在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3. 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神心理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4. 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药的使用与配伍、针灸和推拿等常用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5. 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中医护理常规操作、中医手法按摩、中医巡诊观察等,这些技能是中医护理的基础和核心。
6. 中医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工作是指在中医医疗机构中进行的护理服务和管理工作,包括病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康复护理、中医药配合治疗等。
7. 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评估是指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判断,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8. 中医护理计划:中医护理计划是指在中医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病人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9. 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是指根据中医护理计划,运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干预,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10.中医护理评价:中医护理评价是指对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护理效果的好坏,并对后续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理解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护理学医学课件
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 医护理注重饮食调节、运动锻 炼、药物调理等方面的综合治
疗。
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 病,中医护理注重饮食控制、 运动锻炼、药物调整等方面的
综合管理。
外科中医护理
01
02
03
骨折护理
骨折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护理通过推拿、按 摩、针灸等手段减轻疼痛 ,促进愈合。
促进周期性规律。
乳腺炎护理
乳腺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中 医护理通过按摩、热敷、中药外 敷等手段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子宫肌瘤护理
子宫肌瘤是妇科良性肿瘤之一,中 医护理注重情志调护、饮食调理、 中药治疗等方面的综合治疗。
儿科中医护理
小儿感冒护理
小儿感冒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护理通过调节起居、饮 食和情志等方面来缓解病情,
中医护理学特点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个体差异,注重身心并重, 强调预防和康复,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医护理学发展历史
起源阶段
中医护理学起源于古代,与中 医药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最早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发展阶段
从隋唐开始,中医护理学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学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 • 中医护理学健康教育与康复 • 中医护理学现状与展望 • 中医护理学实践案例分享
01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学定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学定义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 施护方法,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进行 全面、综合护理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范文
《中医护理学》范文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通过整体化、个体化、
综合化的护理方法来促进患者的健康状态。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包括四种:辨证护理、经络护理、针灸推拿、药膳
调养。
辨证护理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证进行辨证施护,包括辨证治则、辨
证护理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经络护理是通过调理经络来增强患者的免疫
力和自愈能力;针灸推拿是运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
改善身体的状态;药膳调养则是运用中药膳食来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身
体的健康。
中医护理学的目标是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化的护理措施,通过养生、健康教育
等方法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中医护理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妇科护理中,中医护
理学利用中药膳食和经络调理等方法,帮助患者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期
痛经等不适症状。
在老年人护理中,中医护理学通过针灸推拿和养生等方法,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预防和延缓老年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中医学为基础,强调整体化、个体化、综合化的护理方法,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
中医护
理学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和应用
前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一章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1 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2 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系列热象,临床可见甚至昏迷或烦躁不安,汗热而粘,面红身热,呼吸短促,手足温,口渴喜凉饮,舌红而下,脉虚数;6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散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阳虚而阴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临床可见神昏部知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口不渴,舌淡,脉微欲绝;12表里表证病轻,里证病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1表证:指外感六淫邪气侵入皮毛,口鼻及浅表的经络时所产生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临床可见发热恶寒,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证;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壮热,不恶风寒,烦躁神昏,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沉等;3半表半里证:指表邪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正邪相搏与表里之间;临床可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证候;13寒热阴盛或阳虚则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则表现为内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热,阴虚则内热1 寒症:指感受寒邪或机体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畏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惓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淡薄而润滑,脉迟或紧等;2热证: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可见发热肢温,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吐血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不燥,脉数等;3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指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临床可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性身热仅欲近衣被,口渴喜热饮,四肢厥冷,不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以派寒象4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指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临床可见: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身热,不畏寒仅畏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等一派热象;14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虚证:是对人体以正气虚弱为主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常见于慢性疾病或病变后期;1气虚:病因脏腑机能减退,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无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2血虚:病因是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经闭或量少,舌淡,脉细无力;3阳虚:病因是机体阳气不足,临床表现是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苍白,脉弱;4阴盛:病因是机体阴液亏损,临床表现是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2实证:指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15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祛邪的护理原则2护病求本的互利原则1正护法又称“逆护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进行治疗护理的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护法又称“从护法”,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护理的一种方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3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1急则护其标2缓则护其本3标本通护法4三因制宜的护理原则5治未病的护理原则1 调射精神、锻炼身体2 调理饮食、适时起居3 药物预防、保精抗衰4 早期诊断5 早期治疗6 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长彼消1阳长阴消2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1阴消阳长2阳消阴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2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3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反方向转化,即阴转为阳,阳转化为阴;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说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又可以划分为相对立的阴和阳两部分;1就人体部位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外侧属阳,内侧属阴;2就人体脏腑而言: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3就人体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部分:人体的生理活动以阴阳概括相对言之,则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各种物质就就无以产生各种生理活动,而各种生理活动有不断产生各种生命物质,阴与阳共同处于相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协调统一之中,保持着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致病,可以使阳偏盛而阴伤,因而出现实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阳伤,因而出现实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实证;阴液亏虚不能至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4用于疾病的诊断:任何病症否可以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望诊方面已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证,色泽酶暗者属阴证;切诊方面已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数属阳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5、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6、五行是指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行的相互关系:1、相生相克:1相生:互相滋生、促进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内在联系,称之为五行制化;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生科关系;制化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2相乘相侮:五行之间反常相克的现象1相乘:即相克太过,又称倍克相乘的顺序与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相克是正常现象,相乘是异常现象2相侮:即反克,又称反侮;五行中相侮的规律以反克推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行的归属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2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之间的克制关系: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之间的相互传变;1 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肾病传肝, 子病及母—肝病犯肾2 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分为:相乘—肝病传脾“木乘土”, 相侮—脾病及肝“土侮木”3用于诊断和治疗:1诊断:当内脏有病时,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之出现色泽、声音、形态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如面色青,喜食酸味,其病多在肝,脾虚的患者,面见青色,为“土乘土”;2用于治疗:肝病容易传脾,治疗是可以先健脾,以防肝病传脾;还有治疗肺气虚的咳喘用健脾的方法称“培土生金法”;8、经络: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络;9、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脏腑,联络肢窍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3抗御外邪,护卫机体4感应与传递信息5调节机体运动;10、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11、26个腧穴的定位及主治:1列缺:定位: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于食指指尖所达处取列缺主治:咳嗽,咽喉痛,牙痛,偏头痛,手腕无力,半身不遂2 合谷:定位:五指并拢,拇指与食指见肌肉隆起最高处主治: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面瘫,上肢不遂3 曲池:定位:屈肘,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咽喉肿痛,牙痛,感冒,发热,上肢不遂4 肩髃:定位:在上臂三角肌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当上臂外展或平拳时,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疼痛,肩周炎,上肢举动不便5 迎香:定位:位于鼻翼外侧缘中点,鼻唇沟中主治:感冒,鼻塞不通,口歪6 颊车:定位:位于面部颊部,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处;主治:面瘫,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疼痛7 下关:定位:位于面部耳前方,在颧骨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主治:下颌疼痛,面痛,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鸣,耳聋8 天枢:定位:位于腹中部,脐旁2寸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及月经不调9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疳积,虚劳赢瘦,下肢不遂;本穴为保健要穴,有强壮作用;10丰隆: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髁高点上8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主治:咳嗽,痰多,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下肢不遂11三阴交:定位:位于小腿内侧,足内髁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痛经,月经不调,遗精,带下,下肢不遂,失眠,高血压12血海:定位:位于大腿内侧,屈膝,膑底内侧端上2寸,在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股内侧痛13神门:定位:掌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14肩贞:定位:位于肩关节后下方,上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2寸主治:手臂麻木疼痛,举动不便,肩胛痛15睛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眦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近视16肺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背痛17心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心悸,心烦,心痛,失眠,健忘18肝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黄疸,两胁疼痛,目赤红肿,视物模糊,眩晕19脾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胃痛20胃俞:定位: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胸胁痛21肾俞:定位:位于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放开寸主治:阳瘘,早泄,遗精,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背痛,头晕,耳鸣22大肠俞:定位:位于腰部,在第4腰椎棘突下,放开寸主治:腰痛,腹胀,腹痛,泄泻,便秘23委中:定位:位于腘横纹中央,在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主治:腰痛,下肢不遂,中风昏迷24承山:定位: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时或足跟上提时,在腓肠肌肌腹下人字沟凹陷处主治:腰背疼痛,小腿转筋25涌泉:定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头痛,头晕,耳鸣,昏迷,小儿惊风26太溪:定位: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主治:眩晕,耳鸣,失眠,腰痛27内关: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主治:心痛,胃痛,呕吐,发热,半身不遂28外关:定位:位于前臂外侧,腕背横纹上2寸,在尺骨和桡骨之间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手臂挛痛29风池:定位:位于项部,在枕骨粗隆与乳突之间,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颈项强痛及外感发热30肩井:定位:位于肩上,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31环跳:定位:位于股外侧,嘱患者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的交界处主治:腰腿疼痛,下肢瘫痪32阳陵泉: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胁痛,口苦,呕吐33太冲:定位:位于足部第1,2跖趾关节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目赤肿痛,下肢不遂34关元:定位:位于下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虚脱休克,形寒肢冷,月经不调,遗精,遗尿35气海:定位:位于下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寸主治:腹胀,泄泻,遗精,遗尿,月经不调36神阙:定位:位于腹中部,在脐中央主治:腹痛,泄泻,脱肛37中脘:定位:位于上腹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呃逆38膻中:定位:位于胸部,患者仰卧,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哮喘,乳少,呃逆39命门:定位: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阳瘘,遗精,遗尿,尿频,腰痛40大椎: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发热,外感咳喘,头痛项强,脊背强痛41风府:定位:位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发际直上1寸主治:头痛,项强,中风后遗症42百会:定位:位于头部,在后发际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癫痫,失眠,健忘,泄泻,脱肛43人中:定位: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点处主治:昏迷,癫痫,腰脊强痛44太阳:定位:位于颞部,在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交点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主治:偏正头痛,面瘫,目赤肿痛45十宣:定位:在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寸处,左右手共十个穴位主治:高热昏迷,癔病,咽喉肿痛46四神聪:定位: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格1寸,共四个穴位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47印堂:定位:位于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48膝眼: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两旁凹陷处中,分别命名为内外膝眼主治:膝痛,膝关炎,下肢瘫痪头顶去列缺,口面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胸胁内关12藏象学说:1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2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13五脏与体表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为脉,其华在面,主汗液;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心的主要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心主血的功能是指心能推动血液运行,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主脉,脉道通畅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2 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3 主汗液:汗为心之液4 合脉,其华在面5 开窍于舌2肺与大肠: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上同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互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又称“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和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依赖于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气机调节—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2 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通过肺气的气化,排除体内的浊气;将脾所传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宣发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将清气吸入;输布精微和津液;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3 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4 外合皮,其华在毛5 开窍于鼻3脾与胃—脾主开清,胃主降浊脾在隔之下,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开清和统摄血液;脾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互为表里,共称后天之本;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脾气的气化、开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包括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得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和运化水液脾对体内水液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代谢2 主开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3 主统血: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环于脉道之中而不溢于脉道之外的作用;4 主肌肉、四肢5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肝与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肝与胆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正常开降的条件,若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导致脾胃运动和受纳功能失常,会出现胁下胀痛、口苦、纳呆、黄疸等症;2 主藏血:肝是藏血之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藏血的功能还体现女子的月经来潮,肝血不足,引起月经量少,甚则闭经,肝不藏血时月经量多,甚至崩漏3 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膜的营养依靠肝血的供血;4 开窍于目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得消化,贮藏与胆,故把胆作为六腑之一,胆本身无传化饮食物得生理功能,且胆除藏精汁之外,还有主决断的功能与脏腑的作用相似,所以又把胆归属于“奇恒之府”5肾与膀胱:肾先天之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主水及纳气;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肾的生理功能及与体表组织器官的关系: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贮藏起来,相互结合成肾中精气,以及挥其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生理作用2 主水、司开阖:肾在调节以内水液代谢,主要是肾阳的推动、蒸腾、气化作用来实现的3 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4 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5 开窍于耳及二阴6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与三焦互为表里,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是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划为人体部位:上焦:横隔以上,包括心、肺;中焦:横隔以下至脐,包括脾胃;下焦:脐以下,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13气、血、津液的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重要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4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气:1推动作用2固摄作用3营养作用4温煦作用5防御作用6气化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
中医护理学医学课件
2023中医护理学医学课件•中医护理学概述•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学的常用技术目录•中医护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医护理学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01中医护理学概述中医护理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方法进行护理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情志护理、强调个体化、注重预防和康复。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医护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学的现状现代中医护理学在继承发扬传统护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核心的现代中医护理学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整体护理、辩证施护、预防为主、个性化护理。
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根据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观察和护理。
同时根据不同疾病和证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以达到促进康复、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2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描述了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念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强调了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以及脏腑功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核心内容藏象学说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组织器官的通道。
核心内容经络学说描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的关联,是中医护理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概念体质是指在个体遗传基础上,在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个体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
核心内容体质学说强调了因人施护的重要性,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体质学说五行养生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运用五音、五味、五谷等调理机体平衡状态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及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辩证护理,以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我国现存最早的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医家著成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3、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志社病论》中,开创了辩证施护的先河。
在护理操作技术方面有熏洗法、烟熏法、坐浴法、点烙法、外渗法、灌耳法等。
4、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名于世,他倡导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
5、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一书中阐明了脉理。
6、针灸学家皇甫谧根据《灵枢》并结合临证经验,编著了《甲乙经》。
7、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他首创了细葱管导尿法。
8、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9、清代名医叶天问的《温热论》。
10、20世纪60年代初,中医护理培训班在南京首次开办,并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中医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
1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恒动观念3)辩证施护4)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12、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护理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内外环境统一的认识,称为整体观念。
13、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14、恒动观念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生理上的恒动观;其二,是病理上的恒动观;其三,是疾病防护的恒动观。
15、辩证施护:所谓辩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订相应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流程患者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与流程一、坠床应急预案1、患者不慎坠床、摔伤,立即奔赴现场,嘱患者制动,通知医生。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医护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综合运用中医学、护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的整体健康进行综合护理。
2. 个体化: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
3. 防病为主:中医护理学注重预防,强调“治未病”。
中医护理学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4. 维护整体健康:中医护理学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身心的平衡。
它关注身体、情绪、社交、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情绪管理等方法,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5. 强调自愈能力:中医护理学认为人体具有自愈能力,通过中医护理的手段可以激发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护理注重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功能,帮助人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6. 注重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中医护理师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和技术。
7. 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等疗法:中医护理学结合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通过中药调理、针灸刺激等手段,促进人体的健康恢复。
中医护理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8.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护理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患者的身体、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性的护理计划。
9. 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中医护理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
中医护理师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10. 以和为贵:中医护理学强调以和为贵,注重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温和、柔和的手法进行护理,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案例四:妇科疾病的中医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在妇科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具有独特作用,需注 重情志调畅、饮食调理、用药护理等方面。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与肝气郁结、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护 理重点是疏肝理气、补益气血。情志调畅方面,要安慰患 者,减轻其紧张情绪;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生冷、辛辣 食物,多吃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用药护理方面,需遵 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理饮 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
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
在疾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措施防 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瘥后防复
在疾病痊愈之后,采取措施防止疾 病复发。
综合施护方法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 理的饮食计划,调节患者的营养
状况。
起居调理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 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太极拳等。
案例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老年慢性病与肾虚、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 护理重点是补益气血、补肾壮骨。增强体质方面,可 采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延缓衰老方面,可进行 适当的运动锻炼和针灸理疗等。
,为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措 施,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中医护理人才结构
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优化中医护理人才结构, 提高中医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医护理学内容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饮食宜温热易消化,忌生冷食物;可采用中药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治疗。
儿科疾病如发热、腹泻等家庭护理技巧
发热护理
观察宝宝体温变化,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包裹过严;可采用中药煎 汤或食疗进行辅助治疗。
腹泻护理
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避免红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采用中药健脾止泻或食疗进 行调理。
脏腑经络学说与疾病关系
脏腑功能
掌握中医脏腑理论,了解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
经络系统
熟悉经络系统的分布、走向及与脏腑的联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脏腑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病机认识及预防措施
病因
了解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包括外 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等因素,以指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 为主,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心 理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护理中应用
阴阳平衡
通过观察和辨析患者的阴阳属性,调 整护理方案以维持或恢复患者体内的 阴阳平衡。
五行养生
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与 人体脏腑、情感、季节等的对应关系 ,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调和阴阳 平衡。
推法
用指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 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 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 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 痉挛,加速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 不同阶段。注意事项为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要保持一定的节律性,着力和受力部位不能发生摩擦, 推时手指或掌根要贴紧皮肤,不可跳起。
对中医护理学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共11篇)
对中医护理学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共11篇)对中医护理学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共11篇)第一篇:中医护理学的概述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文献和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中。
第二篇: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第三篇: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施护、防病先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指导着中医护理师在护理过程中的决策和操作,以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四篇:中医护理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疾病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保持合理作息、运动锻炼等,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第五篇:中医护理学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康复护理中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六篇:中医护理学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心理护理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情绪、舒缓压力等方法,可以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
第七篇:中医护理学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老年护理中有独到之处。
通过中医药调理、饮食保健等方法,可以延缓老年人机体的衰老进程,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八篇:中医护理学在妇幼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妇幼护理中有其特殊之处。
通过中草药、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妇女调理身体,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第九篇: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护理中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中医药、膳食调理等方法,可以缓解慢性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第十篇:中医护理学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急救护理中有其独到之处。
通过中医急救技术、草药应用等方法,可以在急救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挽救生命。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念,主 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 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是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
根据护理个体不同的病证的辨证结果 制订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法则。
内容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缓急 三、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四、正护与反护 五、三因制宜 六、预防为主
一、扶正祛邪:
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取用扶正为主祛邪为主 等护理措施。 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手段。 祛邪:消除病邪(包括生物-社会-心理)。
二、标本缓急
指急则治(护)标,缓则治(护)本是在复杂 多变的病证中,由于标本主次不同而采取先后缓 急的次序。
内容:
急则护其标
缓则护其本 标本同护
标本缓急内容的含义
(一)急则护其标:指由于标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总体
治疗和护理所首先施行的护理手段。
(二)缓则护其本:指在病势缓和、病情不急情况下,护理上从疾
◎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 心为主宰 五脏为中心 结合六腑、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 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
体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的含义
(1)何谓五脏?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2)何谓六腑?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的 合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 (3)何谓奇恒之腑?
(2)中医社区护理 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人 群为服务对象,以中医临床护理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为基 础,结合社区特点,采取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提高社 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课件
05
03
饮食起居调理
中医护理学注重饮食起居的调理,认 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和康 复具有积极作用。
04
情志调理
中医护理学认为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情志调 理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02
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一旦失衡 ,就会导致疾病。中医护理的目标是调整阴阳平 衡,使患者恢复健康。
05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护理的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 体,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护理过程 中,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不仅仅局限于疾 病本身。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注重预防为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 变的原则。在护理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身体 状况,增强患者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
护理的特点与原则课
汇报人:
件
日期:
目录
• 中医护理学概述 • 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 • 中医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优势 • 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实践与效果
01
中医护理学概述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医护理学定义
中医护理学是结合中医理论和护理技术,针对疾病患者 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的应用科学。
中医护理的优势
安全性高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调和和个体化调理 ,方法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较于西医的药物治疗,中医护理更
加安全可靠。
价格实惠
中医护理的成本相对较低,价格实惠 ,适合广大人群使用。
疗效持久
中医护理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 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 种方法疗效持久,不易复发。
中医护理学
灸法
3、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 0.2~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 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 统称间接灸法。 4、艾灸护理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 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 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 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 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 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5)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艾灸。
检查罐口有无缺损裂缝。一手持火罐, 另一手持止血钳夹95%洒精棉球点燃, 绕1~2周后迅速抽出,迅速将罐口扣 在选定部位(穴位)上不动,待吸牢 后撤手,适时留罐
定穴
拔罐 观察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 方法
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 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 可顺利起罐
超罐 整理
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 皮肤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 。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
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电针 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 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 衣着,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 暴露针刺部位,保暖 局部皮肤消毒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
《中医护理学》第四章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医在疾病预防、康复和护理中的应用。
本章将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黄帝内经》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护理的记载。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现代中医护理学则在传统中医护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和护理学理论。
中医理论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石,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这些理论为中医护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护理学理论则是中医护理学的现代理论基础,包括护理过程理论、护理模式理论等,这些理论为中医护理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护理学的方法包括人体观察、病情评估、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实施和护理效果评价等。
其中,人体观察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和病因,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病情评估是指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
护理计划制定是基于病情评估的结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护理方案和目标。
护理措施实施是指根据护理计划进行具体的护理操作,包括针灸、按摩、推拿、中药疗法等。
护理效果评价是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患者症状、体征等的观察和护理效果的统计和分析。
中医护理学的技巧包括中医诊断技巧和中医护理技巧。
中医诊断技巧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进行疾病的诊断,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对病人的脉象进行触诊进行诊断。
中医护理技巧则是指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诊疗和康复护理的技巧,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疗法等。
大一中医护理学知识点
大一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中医护理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中医护理学作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中医护理学知识点,以加深人们对于中医护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以及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的各种专业护理方法和措施。
中医护理学主要包括护理基本理论、护理技术和护理实践等方面内容,它以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中医护理学的研究内容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气血理论、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息息相关,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可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2. 中医护理学的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学的护理技术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草药熏蒸等。
这些技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以及应用中药等方法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缓解症状的目的。
3. 中医护理学的护理实践中医护理学的护理实践主要包括中医病症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保健护理等。
通过对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病症、促进患者康复。
三、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中医护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广泛,例如在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护理中,可以采用中医推拿和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病症,促进康复。
2. 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医护理学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加强锻炼等方法,来控制病情,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3. 中医护理学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学在康复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肌肉和神经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课件
contents•引言•中医护理的特点目录•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总结与展望定义地位中医护理学的定义与地位起源发展现状030201中医护理的历史发展目的通过本次课件的学习,使大家全面了解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提高中医护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法结合课件内容,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的精髓。
同时,鼓励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技能。
课件的目的和学习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病症护理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寒证需保暖,热证需清热。
独特的护理技术强调预防疾病中医护理注重内外环境的平衡与调理,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提高个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内外调理养生方法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医护并重辅助医疗调理身心护理与医疗相结合时令养生中医护理注重时令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起居等方面,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地域因素中医护理考虑地域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调理身体辅助治疗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1 2 3康复评估康复护理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情志护理五行调和心理辅导中医护理学的贡献与成就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护理技术强调预防为主03培养专业人才01融合现代医学理念02加强科学研究现代医学中中医护理学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弘扬传统文化拓宽职业道路提升护理质量学习中医护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各科疾病护理技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它既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
与西医护理学不同的是,它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等中医学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辨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主要内容包括中医治则和护理、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中医病房管理、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中医各科常见疾病和护理等。
中医护理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内容,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形成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的依据1.扶正祛邪2.标本同护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4.正护与反护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6.预防为主中医护理特色内容情志护理: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调节情志的异常变化,以情胜情的方法是中医的独特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中医饮食护理强调辨证配膳,应用食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理,中药和食物有着难解之缘,有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
独特的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有一套异于现代护理学独特的技术方法,运用于临床,经济实用,效果好,受到患者欢迎。
(如:隔物灸技术、拔罐技术、刮痧技术、推拿技术、中药熏洗技术等等。
) 如何做好中医护理工作?1.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有机整体,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从某一脏器器官这一局部去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概括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个体情况、所处环境及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全面分析评估,即对局部病变进行护理,还要从相应的脏腑经络了解病情施行护理。
2.辨证施护:辨证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证候定性;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一)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
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
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
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
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
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二)“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三)中医传统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常用中医传统技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