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校决定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质量提升和效能提升。

具体的工作目标如下: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即课堂内、课堂外、课堂间的应用,构建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和客观化,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化和持续化。

二、工作措施(一)为了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本校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1.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培训和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增强教师的信心和积极性。

2.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撑,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运行质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和体验感。

(二)推进“三个课堂”应用,具体如下:1.课堂内: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增加课堂互动和反馈,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吸引力。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复习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有效对接。

2.课堂外: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拓展学习。

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实用化的培训资源和服务,支持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交流分享、研究创新等方式的专业发展。

3.课堂间: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校内外、区域内外、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网络,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优秀经验的交流推广,促进优良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具体如下:1.教学资源:利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本校的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本校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检索查询、在线浏览、下载使用等功能。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不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成为了塑造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在线教学成为了主流,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因此,应提供教师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

包括网络速度、服务器、多媒体设备、在线教学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

例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利用互动工具进行课堂互动等。

五、开展信息化评价和反馈信息化评价和反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

通过信息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

通过对评价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下是一份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1.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教师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和教学工具的使用。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案例分享活动,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经验和教学案例,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二、构建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1.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2.配置高性能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互动白板等教学设备,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需求。

3.建立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记录和评价。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1.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出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

2.制定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

3.推广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1.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元素,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编程比赛、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建立评价体系1.设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价机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

2.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考试评价,也包括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合作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加强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支持和引导。

2.举办家庭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他们对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但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还不够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并加以实施。

一、构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是开展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

为此,需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研究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样可以营造设施一流、技术先进、资源充足的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二、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环节。

为了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并愿意研究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中。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只有教师素质得到提升,信息化教学才能真正顺利进行。

三、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学校应该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保证经费投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只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制度,才能够保证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的顺利实施。

3.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延伸。

师生可以互相访问,并实时交流沟通,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此外,“三段式”教学方法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前预新知,在课上交流问题,在课后巩固知识并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合作研究,从而成为研究的主人。

五、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讲求实效,避免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造成形式脱离内容的现象。

学校与教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与教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与教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要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看,创新型人才、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不少学校教师逢课必用、无谓滥用和乱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不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第三,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追求信息化教学实效。

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要由“高分数”向“高素质”转变。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加以完善,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现实与长远求。

如果要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创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模式与方法。

所谓民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整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内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等,都是着眼于这一点.而对于实际办学、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来说,在现实操作中,必须尊重客观实际,避免违背教育规律。

如果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时不充分从学科本身特点出发,一线教师很可能就会完全做不下去;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学生的发育成长特点,不作出恰当处理,在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或进行网络探究教学时搞“一刀切”,很可能就会违背教学规律,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的学校,必须从基础开始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否则一节课下来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云山雾罩,什么都没学到,所谓的深度融合也只能成为空谈。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以及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

信息化教学环境应该支持多种教与学方式,如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研究等。

其次,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具体目标。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才能实现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最后,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具体来说,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
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依赖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成为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

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要领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渐引入信息技术,并且迫切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第一,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使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手段和方式。

第二,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限于计算机课程中,而是应该成为所有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机构可以创建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团队,由专业的教师组成,共同开发和实施相关的课程,使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环境,使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和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学科知识和技能。

第四,积极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教育技术工具,如智能白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测评等,这些工具能够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工具进行评估和筛选,从中选出最适合教学需求的工具,并推广到教育机构,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第五,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开展教育技术研究项目,发起教师实践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教师、学校、教育机构和政府等。

只有通过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教育技术工具以及开展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1.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让教学生态更完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一些学科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松地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融为一体,实现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盎然,思维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模拟数字化学习情境。

数字化学习情境的建构不是随意的,它需要建立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既包括信息技术自身的规律,也要符合学科教学的客观规律,联系学生学情实际,使信息技术适合学生。

如VR和AR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涵盖了多学科的章节内容。

在学习数学函数图象、物理凸透镜成像实验、化学分子和原子结构、生物学基因的表达等内容时,都可以借助VR、AR技术生成所需要的实物模拟的立体三维图像,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呈现知识,对于学生形象化思维培养和对教学内容理解有着很好的作用。

2.建立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双主地位更突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1)教师教学方式信息化。

教师教学要借助信息技术,更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

如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借助平台来投放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学习活动,收集学生对预习内容检测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概括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课前预习的需要利用班级学习平台或者学习圈、学习社区等,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使自主预习得到较好的引导。

(2)学生学习方式信息化。

如泛在学习网络、云空间、在线慕课、智能平板、可穿戴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3.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科教学更立体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学科教学的空间更加广泛,可以说处处是学习的地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1)微课见微知著。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多元化需求开发的一种微型课程。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先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重的新型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

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效果。

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巧,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虚拟现实教学等。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师信息技术交流平台,让教师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共同进步。

三、优化教学资源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组织开发数字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其次,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理念、方法、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

信息技术不应仅仅被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应成为推动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或科学实验,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互评,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支撑。

教师要积极收集和整理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试题库等。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资源的建设,例如让学生制作微课程、拍摄实验视频等,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丰富了教学资源。

此外,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建立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

信息技术的融入还需要注重课堂互动。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但也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

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如在线提问、投票、抢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小编为你整理了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家要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 - 2020年) 》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

“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并加以实施。

一、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构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营造设施一流、技术先进、资源充足的优质信息化外部环境是开展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

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充分满足教师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充分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促进有效学习的条件。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完备程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劣。

二、教师要转变思想,提升素质。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中。

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信息化教学才会真正顺利进行。

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扮演好以下角色:学生的良友、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帮促者、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励者。

同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1. 整合课程设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与科技相关的案例、实验和文献,让学生了解科技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2. 视频教学资源选取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验操作环节,通过视频教学资源来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设计有趣的游戏关卡,让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设计奖励机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堂互动与探究性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教师可以开展互动式的探究性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自主思考为主导,不断深入探究知识。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课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平台1. 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将课程资料和视频资源分享给学生,在线进行讨论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快速的学习平台。

此外,在线测试和在线作业也可作为教学的评估和诊断方法,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虚拟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提供一种安全、精准、高效的实验操作方式,为学生提供场景再现和交互式体验,既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还可以减轻实验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策略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也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效果。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和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在线教学平台、教育类 APP 等。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在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时,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

例如,在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旨在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将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传统的教育资源大多以纸质形式存在,限制了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而教育信息化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契机,使得资源可以便捷地获取和利用。

首先,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材的数字化。

数字教材的出现不仅节省了纸张资源,还具有更新及时、互动性强等优点。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教材,同时可以与教材中的多媒体资源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其次,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以教科书和教师讲义为主,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不断涌现。

网络课程、教育App、在线学习平台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最后,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教育资源数字化后,可以通过云端平台进行共享和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创建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其他教师和学生使用。

这种共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而教育信息化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首先,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定制。

通过教育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能力,定制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学的互动性和网络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教育信息化为教学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办法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办法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办法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然而,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教育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一种能够改变教育形态和方式的强大力量。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课程和学习资源,实现自主学习。

同时,管理者也要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二、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

然而,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薄弱。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至关重要。

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软件的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等。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案例研讨,让他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培训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集中培训外,可以采用在线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学习。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可以将培训成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

三、完善基础设施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网络设施、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等。

学校应加大对网络设施的投入,确保校园内网络的高速稳定。

同时,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

在教学软件方面,要选择适合教学实际的软件,并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管理。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信息项1、融合目标明确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目标和期望达成的效果。

设定可衡量的教学质量提升指标。

2、技术应用范围列举适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如在线教育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确定在不同学科和课程阶段的应用重点。

3、教师培训计划规划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设定教师掌握相关技术的时间节点。

4、学生参与和反馈机制建立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和规则。

设计收集学生对融合效果反馈的渠道和方法。

5、资源投入与保障明确用于信息技术设备、软件采购和维护的资金预算。

确定技术支持人员的配备和职责。

1、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制定本协议,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11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方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

12 目的本协议的目的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融合目标21 明确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以下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生动性,使抽象的知识更易于理解。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度。

22 设定可衡量的教学质量提升指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一定时期内有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强。

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满意度得到提升。

3、技术应用范围31 列举适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如慕课、智慧教学平台等,用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在线学习环境。

教育类软件,如教学管理系统、作业批改系统等,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地深度融合的做法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同学们演示了用动画模拟的电解氯化铜溶液时整个回路中带电微粒的移动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总结以下问题:(1)电解过程中溶液中阴阳离子各向哪一极移动?(2)电子的流向是什么?(3)阴阳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发生?(4)请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原先深奥难懂的微观理论,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各种观点。

例如,我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铜与稀硫酸能否反应?与浓硫酸呢?(2)在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可以上网查找解释。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又满脸凝重地进入了微机室,当学生从微机室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能够解释现象,说服他们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我们使用的必修教材后均附有光盘,光盘内有实验、检测、精讲、电子书。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举措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举措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举措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旨在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

然而,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非易事,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石。

首先,要确保学校和教育机构具备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让师生能够流畅地访问互联网资源。

这包括加大对校园网络的投入,提升网络带宽,优化网络布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在线教学和学习需求。

其次,为师生配备充足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如电脑、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性能和易用性,能够支持各种教育软件和应用的运行。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及时升级。

此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库应涵盖丰富的教材、课件、试题、案例等,且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动态更新和优化。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推动者。

因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常用教育软件的使用方法、在线教学平台的应用技巧等。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帮助他们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

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让教师能够相互分享经验和成果。

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优化教学设计与课程整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对教学设计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方案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方案

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方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一套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的方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目标是将信息技术无缝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造更加个性化、高效、灵活的学习环境。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地域、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3、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4、优化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教育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础条件1、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应配备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高速稳定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实验室等,确保师生能够顺畅地访问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

2、软件平台支持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涵盖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在线学习、教学评价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3、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组织教师和专家团队,开发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试题等,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

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的应用,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1、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例如,线上提供预习资料、课程视频等,线下进行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个性化学习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其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实现精准教学。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将技术引入教育环境,更是对教育方式、内容和管理的全面改革。

而深度融合则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它要求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无缝的、全面的、深度的。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

学校应该配备先进的教育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智能白板等,并建立起高速稳定的网络,以满足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同时,还应推动教育信息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二、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场景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还应该拓展到更广泛的教育应用场景中。

例如,可以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全球名校课程;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多实践操作等。

只有拓展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深度融合。

三、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有一支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软件和工具;同时,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因此,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四、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机制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的教育质量等方面。

只有通过评估机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总之,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国家要实现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行。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 - 2020年) 》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

“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应用,而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并加以实施。

一、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构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

营造设施一流、技术先进、资源充足的优质信息化外部环境是开展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

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充分满足教师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充分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促进有效学习的条件。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完备程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劣。

二、教师要转变思想,提升素质。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
传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愿意学习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中。

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信息化教学才会真正顺利进行。

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应当扮演好以下角色:学生的良友、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帮促者、课堂组织者和协调者、激励者。

同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三、学校应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

( 一) 做好顶层设计,保证经费投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学校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由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建立日常工作制度,负责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推进方案,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当前,各学校应按照国家、省市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保证建设经费足额投入,做好“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争取早日搭建好学校的信息化软硬件教学环境。

( 二) 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学校要把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战略高度上,加大新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加强对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将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作为主要培训内容。

学校应鼓
励并支持更多的教师参加国家及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微课程大赛等信息化比赛,从备赛、参赛等过程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对在各级信息化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及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奖励。

学校应严格执行教师职称评聘中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政策要求,对信息技术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限期整改。

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段式”教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部分。

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 对学生而言,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预习) 、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

( 一) “三段式”能够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 教学设计。

“三段式”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

可利用数字校园教学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化平台或常规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QQ 空间、博客等这些学生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网络工具,将预习要求、教学视频、重点难点、教学课件、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是: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而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3. 课后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实时交流沟通。

( 二) “三段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学习指导,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借助网络环境,即使在课外时间,也可以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并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讲求实效,勿流于形式。

要避免无限夸大技术的作用,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造成形式脱离内容的现象。

应根据课程特点、本次课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学生特点,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

( 二)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当前,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距离理想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相差甚远,但这不应该成为消极对待信息化教学的理由,要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 三)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开展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受制于信息化环境、任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所教学生的素质能力等条件因素。

较好的做法是:在学校中率先选择少数专业、少数班级、少数信息素养高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试点,积累经验、找出不足,为后续的信息化教学闯出新路,待经验成熟以后在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会一蹴而就。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付诸行动,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和经验,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兼顾长远发展。

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特点,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质量和效率。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省情、校情的信息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2( 12) : 19 - 23.
[2]赵金平。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J]. 职业技术,2014( 9) :107 -108.
[3]赵金平。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2015( 1) :55 -57.
[4]何克抗。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 7) :8 -31.
[5]杜占元。

全面深化应用全面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在2015 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15( 5) :1 -5.
技术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