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寻声的中国载人潜水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碧海寻声的中国载人潜水器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19年第12期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潜水器的应
用需求越来越迫切,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在7 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蛟龙”号立项前,我国研制过的潜水器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从下潜几百米到6 000米,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差不多花了50年,“蛟龙”号则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
立项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
“来不及了!要赶快赶回所里!”接到邀请电话时,徐芑南已从中船重工702所退休6年,但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不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只眼睛仅存光感,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国。当时摆在徐芑南面前的却是特别沉重的担子——国内没有做这么大深度的载人潜水器的经验,国外对载人深潜技术高度封锁。
时间走到2005年,此时项目已立项3年,团队中仅有两人见过真的深海潜水器。从600
米到7 000米,数字背后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
为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徐芑南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面对人才短缺的瓶颈,他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
面对这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解决了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难题。
2009年8月,历经技术攻关、设计、总装建造和水池试验,“蛟龙”号驶向大海,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7 000米级海试,通过海试来验证和改进“蛟龙”号的各项性能指标。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 062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
水器的世界纪录。
随着对深海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圈内人达成共识:向深海进军只有一个“蛟龙”号不行,要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让谱系化的潜水器在国内得到技术、部件、运维等方方面面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