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俗风情赏析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
回族的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回族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因此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回族人民尊崇《古兰经》和《圣训》,坚守斋戒,每天五次礼拜,举办清真寺的宗教活动等。
宗教信仰渗透到回族人民的生活中,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回族的婚姻习俗中,婚礼有着严格的程序和仪式。
男方要向女方家庭提亲,提亲时要带上许多礼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喜爱。
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要穿上传统的汉服,举行隆重庄重的婚礼仪式。
婚礼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祝贺新婚夫妇的幸福。
回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学作品。
回族传统音乐以声乐为主,歌曲多数以民间、宗教和抒情为题材。
其中,著名的唱诗和《泛回曲》,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回族传统舞蹈以手部动作和身体的舞蹈为特色,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回族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内容涉及了宗教信仰、生活情感和家族传统等方面。
回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回族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牛肉、羊肉和禽类为主要食材。
他们善于制作面食,如羊肉面、酿皮和抓饭等。
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糕点,叫做油糕,味道香甜可口。
回族的服饰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男性主要穿戴宽松的长袍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上长衫、长裙和头巾。
他们的服饰通常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表示庄重和纯洁。
在节日和重要场合上,他们会穿上更加精美的服饰,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回族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哈尔南节等。
在节日里,回族人民会开展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舞蹈表演、音乐演奏和游戏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有宗教性质的庆祝活动,也有民俗性质的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总之,回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艺术作品、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传统节日等方面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回族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回族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
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回族的饮食文化特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回族的饮食文化特点回族喜欢饮茶。
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
饮茶之风兴起于中国晋代,盛于唐以后,随之而出现了茶具,其中以包括茶托、茶碗、碗盖的“三坯胎”盖碗美观实用。
回族继承发展了这种茶文化,形成了以“三炮台”为茶具的“八宝盖碗茶”:在茶具中放入茶叶(茉莉花茶、陕青茶、红砖茶、窝窝茶、毛尖等)、糖(白糖、红糖、冰糖、梨膏糖等)及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或柿饼、山楂、姜片、果干)等配料,用开水冲制后饮用。
茶叶及配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根据饮茶者的经济与身体状况及喜好有不同的搭配,如“红糖砖茶”、“冰糖陕青茶”、“三香茶”(茶叶、糖、桂圆)、“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等。
八宝茶具有生津解渴、开胃健脾的作用,放入不同的茶料,又具有不同的健身功能。
宁夏的西海固山区,农村回族多喝“罐罐茶”,即用黑砂罐、瓷缸或白铁皮罐,放入砖茶或陕青茶,倒入凉水放在火上熬制,味略苦,有助消化,且能提神。
青海回族喜喝奶茶,这与他们跟蒙古族、藏族的密切交往有关。
回族中还有一类称作“茶”的流食,由于回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习俗,出远门旅行或经商途中,就存在着饮食不便的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明了可用开水冲食的“油面茶”和“油茶”。
油面茶是将面粉焙熟至发黄,另用清油加葱、姜、盐炒些牛羊肉末,凉后拌在一起,外出途中用开水冲制后即可食用。
油茶与油面茶的区别是放入羊油或酥油炒肉末,与面混合成块,食用时用水熬制即可。
历史上回族家庭制作、贩卖清真食品的传统,包括清真麻辣烫、羊肉水饺、手抓羊肉、清蒸羊尾、羊肉泡馍、烧麦、清真糕点等清真食品,在吸收中国传统烹调文化精髓并加以创造性发展后进入现代中国商业领域,获得了各民族的欢迎。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
分析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回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回族的文化传统中,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回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形式特征闻名于世,本文将对回族舞蹈的动作和形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回族舞蹈的动作特征1. 肢体柔美回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肢体柔美。
回族舞蹈中的舞者大多是女性,她们的舞蹈动作柔美而流畅,给人一种灵动的美感。
在舞蹈中,舞者以手臂、腰部和头部等身体部位进行协调的运动,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曲线和舒展的姿态。
这种柔美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回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舞蹈力度强尽管回族舞蹈的肢体柔美,但在一些动作中,舞者的力度却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在《西北风情》这样的舞蹈中,舞者用手臂和腿部展示出强有力的摆动和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力度美感。
这种力度的展现使回族舞蹈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回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激情和坚韧。
3. 动作富有民族特色回族舞蹈的动作富有民族特色,这是因为回族舞蹈的动作多取材于回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和宗教仪式等方面。
比如在舞蹈《哈尼斯》中,舞者模仿着哈尼斯的灵动姿态,展现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在《母亲河》这样的舞蹈中,舞者则模仿着黄河的波澜壮阔,表达了对祖国河流的赞美和热爱。
这些动作不仅富有美感,更展现出了回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1. 色彩斑斓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色彩斑斓。
回族的服饰和舞蹈道具多采用鲜艳多彩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和绿色等,让人感到耀眼而美丽。
舞者们身着红色的舞蹈服饰,在舞台上如同一片绚丽的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舞蹈道具如绸带、手绢和彩带等更是五彩缤纷,犹如云霞般绚烂。
这些艳丽的色彩为回族舞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2. 舞蹈场景丰富回族舞蹈的形式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场景的丰富多样上。
回族舞蹈多以室外开放场所为表现场景,比如在田野、树林或者村庄广场等地进行表演。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回族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一些年轻的回族人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信仰产生质疑和疏离感,但总体上,回族的宗教信仰仍 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族的经济生活特色
回族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和畜牧 业等职业,这些职业与他们的宗教信 仰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回族的传统手工业如制革、制毡、纺 织等也十分发达,这些手工业产品深 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回族人善于经商,商业活动遍布全国 乃至世界各地,形成了著名的“回商 ”文化。
回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挑战
斋戒
朝觐
回族有义务前往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 觐,以完成对真主的崇敬和信仰。
每年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回族会进行 斋戒,戒除饮食和房事等活动,以纪 念先知穆罕默德在斋月中的教导。
回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回族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回 族禁食猪肉,在婚姻方面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等。
03
CATALOGUE
回族的民风民俗
回族的饮食文化
01
02
03
04
回族饮食以清真食品为主,注 重食材的卫生和新鲜,强调天
然、绿色、健康。
回族饮食文化中,羊肉是主要 的肉类来源,常见的菜品有手
抓羊肉、羊肉串等。
回族人喜欢喝茶,尤其是盖碗 茶,这种茶具有解渴、助消化
、提神醒脑等多种功效。
回族饮食中还有一些具有地方 特色的糕点和小吃,如油香、
回族的传统艺术
音乐舞蹈
回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如 花儿、宴席曲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 了回族人民的情感和审美。
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在回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父母在子女婚姻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人则是沟通男女双方的人。
这种习俗至今在
农村地区仍然较为普遍。
2. 聘礼、聘金:回族结婚需要准备聘礼,这是一种表示尊重和感谢的
方式。
通常包括一些生活用品、食品和特殊的礼物。
在一些地区,聘
金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金额需要男女双方协商确定。
3. 婚宴:回族结婚时,婚宴是必不可少的。
婚宴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也是亲朋好友间交流和分享美食的场合。
4. 遵守宗教仪式:回族婚姻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结婚时需要按照教
义和宗教仪式进行。
在伊斯兰教中,结婚需要经过求婚、纳征、问名、纳吉、迎亲等过程,这些仪式通常由宗教人士主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一些现代的婚姻习俗也开始出现。
例如,年轻人通过自由恋爱进入婚姻,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有些习俗的改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
区和族群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分析和判断。
回族传统的油香习俗文化
回族传统的油香习俗文化油香是地处西北的回族,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传统食品之一,有些地方称为“香香锅”。
回族语言中,忌称“油饼”,特别在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
油香是地处西北的回族,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传统食品之一,有些地方称为“香香锅”。
回族语言中,忌称“油饼”,特别在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
有些地方如山东回族称“炸”油香为“做”油香或“ 汲”油香。
“炸”之于“做”,“油香”之于“油饼”,其语言动机并不在于意义的区别,而是选择民族内部情感沟通的语言方式,出于别同的民族心理。
一、油香的分类与制作分布各地的回族在油香制作的原料上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
口味上有如“西北回族中有发酵面咸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烫面油香,发酵面油漩子等;泉州、扬州等地的南方回族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
”大部分回族聚集区的油香是圆形的,但个别地区有的也不一样,如四川阆中回族的油香不是圆饼状,而是圆柱形的,很象杯状的蛋糕。
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辅料主要有红糖、鸡蛋、蜂蜜、牛奶、香豆粉、薄荷叶粉、肉馅等。
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
先将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拌和,发酵后再用碱水中和,再掺进适量的干面粉、清油和鸡蛋,反复揉压均匀,切作若干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圆形面饼,有些地方还会用刀在饼坯上切两个穿透的缝口。
放入油锅内炸熟,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
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
宁夏吴忠同心回族做的油香二、油香的使用在诞生礼俗中,“孩子出生第三天,乡亲朋友给月婆子送长寿面、油香、锅盔、鸡蛋和肉。
”这天也是给孩子命名的日子,“有条件的要宰牲,一般也要做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
回族的手工艺品
回族的手工艺品
回族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其中包括以下几种:
1. 回族刺绣:回族刺绣是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之一,以黄色、红色、绿色、黑色为主要颜色,花纹多以梅花、杏花、牡丹花、蒲公英等为主,形状自然、生动、富有变化。
2. 回族绸缎:回族绸缎在中国华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有“天下绸缎,唯回族绸缎”之称,其独特的织法和工艺,使得回族绸缎在工艺和质量上居于一流水平。
3. 回族铜器:回族铜器是回族传统手工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有各种形状的铜壶、铜鼓、铜灯、铜香炉、铜盆等,外观精美、造型独特,富有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4. 回族木雕:回族木雕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常见的主题有龙凤、麒麟、狮子、孔雀、花鸟等。
回族木雕工艺细腻,造型神韵抽象,富丽堂皇。
5. 回族马蹄铁艺:回族马蹄铁艺是回族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以东北平原的黑色陶土为原材料,经过清洗、制作、烧成等工序制成,形态各异、色彩明快,是回族民间常见的装饰品和礼品。
回族婚嫁习俗有什么
回族婚嫁习俗有什么回族婚嫁习俗有什么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
那么,回族的婚嫁习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回族婚嫁习俗有什么1回族婚嫁习俗---提亲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
”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
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
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
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
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
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
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
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
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
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
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回族婚嫁习俗---定茶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
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
西北地区回族民俗
计),是我国人口第三大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少
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族主要 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还散居在甘肃、青海、 河北、河南、山东和云南等地。其聚居特点为 “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以善于经营而著称,
珠宝玉石业、牛羊屠宰业和手工业是其传统行业,
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 三月十二日,因此,一般合称“圣纪”。 节日这 天首先到清,之后穆斯林自愿捐助粮、油、肉、和钱
物。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 过圣纪节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 一起来吃饭,表现我们的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喜 悦的心情。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九月要封 斋一个月。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 间里, 戒饮、戒食、戒房事等。其目的是让人们在 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 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斋戒期满, 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到教历 10月1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 一天就是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 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 然后去墓地 “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 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 致节日问候,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 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饮食 习俗上具有浓郁的宗教与 民族特色。回族日常食品 总体特点是: 1、面食是传统主食。其品 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 之香、技术之精堪称无与 伦比。油香、馓子、面条、 馍 2、甜食占一定分量。 3、牛羊肉在菜肴中比重很 大。酱牛肉、煮牛肉、全 牛汤
回族逢年过节或婚丧等喜庆活动,大部分人家仍以传 统菜“九碗三行”席待客。盖碗茶是回族传统的茶饮。 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碗盖三部分组成, 故称盖碗茶或三炮台。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 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 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 用是一则可刮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 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 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 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 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 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 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回族文化习俗》课件
回族建筑以四合院为代表,结构紧凑,
回教寺庙建筑
2
注重家族和社区的联系和互动。
回族寺庙建筑充满了伊斯兰教的艺术
特色,展现了回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装饰和细节,融入了伊 斯兰教的符号和图案,独具一格。
音乐舞蹈
• 回族音乐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阿拉伯舞蹈是回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舞蹈动作优美、富有情感。
服饰习俗
1 回族传统服饰
传统的回族服饰包括长袍、头巾等,展现了回族人民的优雅和传统美。
2 现代化回族服饰
在现代,回族人民也穿着现代化的服饰,融合传统和时尚元素。
3 男女服饰之别
男女服饰在款式和颜色上有所区分,体现了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概述
回族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伊斯兰教群体,信奉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戒律。
回族信仰
回族人民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日常生活中注重礼拜和回族传统习俗。
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如斋月、开斋节等,是回族人民聚集、祈福和庆祝的时刻。
建筑习俗
1
四合院建筑
2 节日饮食习俗
在回族的节日庆典中, 人们会享用丰盛的传统 食物,如羊肉汤馄饨和 风味糕点。
3 宴席礼仪
回族人民注重礼仪,宴 席上的主人通常会向客 人提供丰盛的饭菜和热 情好客的款待。
婚俗
1
婚姻观念
回族重视家庭和婚姻,婚姻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安排的。
2
婚礼流程
传统的回族婚礼包括婚礼仪式和婚宴,讲究热闹喜庆。
《回族文化习俗》PPT课 件
欢迎参加我们的《回族文化习俗》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回族独特的文 化、传统习俗以及丰富多样的饮食、婚俗、节日庆典、音乐舞蹈、宗教信仰 和建筑习俗。
回族民俗风情赏析 ppt课件
• 13世纪,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进 行三次西征 ,西征中,每攻克一 城一地都要俘掠工匠和妇孺,并征 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 争的胜利,一批批中亚、西亚各地 各部落和各王国的工匠、平民、军 士以及一些将领、贵族和学者等, 都被安置到中国从事各种工作,被 迫定居在了中国。
• 这些被迫留居的人,和唐宋时期留下 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出于共 同的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又都身 处异国他乡,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心理 状态和民族意识,最终形成了“回 族”。
回族的起源
• 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侨 居中国的“蕃客”。当时,阿拉伯、 波斯等地的各族商人主要是通过海上 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这些来华通商贸易者,一般多在冬季 回国,春季再回来。但由于商业往来 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 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 国不归,称之为“住唐”,也就成为 了回族早期的先民 。
服饰特点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 体现在头饰上。
• 回族男子多戴白色、黑色的无沿小圆 帽。又叫“礼拜帽”。
• 妇女多戴盖头,目的是盖住头发、耳 朵、脖颈,显示女性的本分庄重。
男 子 白 帽
女子
• 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 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 (60岁以上者戴白盖头)。少女戴绿 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 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 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有的地区 戴齐腰长的短盖头。女孩9岁以前不戴 盖头,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 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 19岁后出门须戴盖头。
见面问候:色俩目
• 汉族中意为:你好!
• 讲究:晚辈对长辈说;教民对阿訇 说;男人对女人说;客人对主人说 等
• 除了说“色俩目”之外,还要握手, 或者把右手放在胸前,或者双手抱 拳等。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03
回族的传统艺术
回族音乐与舞蹈
回族音乐
回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包 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宗教音乐等 。其旋律优美,富有激情,具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
回族舞蹈
回族舞蹈种类繁多,既有欢快的民间 舞蹈,也有庄重的仪式舞蹈。舞蹈动 作流畅自然,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回族传统手工艺
刺绣
回族刺绣工艺精湛,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刺绣作品广 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陶瓷
回族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其陶瓷制品造型别致,釉色温润,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回族文学与建筑艺术
回族文学
回族文学源远流长,既有民间口头文学,也有文人创作的文 学作品。回族文学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回族人民的 生活和思想感情。
庆祝方式
意义
节日期间,回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互相拜 节祝贺,还会准备丰盛的食品,如炸油香 、馓子等,与亲朋好友分享
开斋节是回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标志着斋戒期的结束,也是回族人民团 结和友爱的象征
古尔邦节
节日时间
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
节日起源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知易卜拉 欣的圣祭
回族建筑艺术
回族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式与伊斯兰风格。其建筑注重 实用性,同时追求美学效果,代表作品有清真寺、伊斯兰经 学院等。
04
回族的饮食文化
回族的饮食习惯
回族饮食以清真食品为主,注重食材的天然、洁净和安全,遵循伊斯兰教禁食猪肉 、血液及衍生物的规定。
回族饮食以主食为主,辅以各种菜肴和小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 值。
回族饮食注重节制和卫生,遵循“食不过量,饮酒不醉”的原则,注重餐桌礼仪和 卫生习惯。
回族传统婚俗的文化解释——以吐鲁番市“回城”为例
蒙 古人 的西 征 与扩 张 , 大 量 的西 域 穆 斯 林 东 迁 中 土 , 再加 后带着订婚礼物到女方家, 与女方家请的阿訇共 同举行 “ 尔麦 出 ,
中亚 、 西亚、 非 洲 等地 的人 源 源 不 断 地 通 过 里” 。 仪 式 后 双方 主 要 男性 亲 属 互 道 “ 赛 俩 目” , 这个 仪 式 不仅 之 元代 交 通 发 达 ,
请亲朋好友 , 可以概括为 “ 结婚宴喜” 。 本文将 “ 回城”回族婚 俗概括为提亲、 订婚、 送大礼和结婚宴喜四个阶段。
提 亲 。“ 一家 女儿 百家 奔 ” —— 这 是 回族 人 的 民问 俗 语 :
“ 回城 ”回族 传 统婚 俗 的文化 渊 源
如今 “ 同城”回族的传统婚俗, 是回族在其形成 和发展过
回族传统婚 俗的透视 与其文化 渊源的探 索, 研究吐鲁番市 “ 回城” 回族传统婚俗表 象之下的文化意义, 对于保护、 发
展、 传承回族传统文化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 】 回族 传统婚俗 文化融合 文 化意义 【 中图分类号 】 G O 【 文献 标识码 】 A
统婚俗做出文化意义上的解释。
准 备 离开 时, 女 方还 要 回赠 给 准 新 郎和 准伴 郎礼物 。 结婚 宴 喜 。 结 婚 宴 喜 前几 天 , 准 新娘要 “ 线脸 ” , 女 方 家
“ 回城” 回族传统婚俗的展演
还要为准新娘还准备 “ 添茶” 仪式, 邀请准 新娘 未婚的朋友 ,
发现 虽然 现 今 “ 回城 ”的城 门 、 城 墙 及护 城 河 已不见 踪 影 , 但 礼 单 ” , 即 男方 去 女方 家询 问对 聘 礼 与 聘 金 的要 求 。 送 大 礼 当
回族服饰文化的创新
回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回族服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回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舞台,展示着回族人民的风采和魅力。
本文将主要从回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回族服饰文化的创新。
一、回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回族服饰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回族男性传统着装主要有长袍、马靴、头巾等,而回族女性传统着装则有长袖褶裙、头巾、面纱等。
这些传统着装在风格、图案、颜色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回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回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
红色是回族服饰中最为常见的颜色,代表着喜庆和美好的意义。
回族服饰还以黑、白、黄为基调,搭配上绿、蓝等鲜艳的色彩,使整体的着装更加丰富多彩。
回族服饰注重图案的设计。
传统的回族服饰图案多为几何纹样、云纹、莲花纹、格子纹等,这些图案不仅体现了回族服饰的美感,也展现了回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回族服饰注重面料的选用。
回族服饰所用的面料主要为棉、麻、丝等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而且,回族服饰还大量采用刺绣、织锦等工艺,使服饰更具质感和文化内涵。
回族服饰传统着装以其独特的风格、精致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成为回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回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回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走向世界舞台,展现着回族人民的风采和魅力。
回族服饰在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创新。
现代的回族服饰设计融合了时尚元素和传统特色,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同时又不失美感和文化内涵。
设计师们以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将传统的回族服饰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款式新颖、造型新奇的回族服饰,引领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时尚潮流。
回族服饰在面料选用上进行了创新。
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回族服饰的面料选择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揭秘回族穆斯林葬礼的特殊的风俗习惯
揭秘回族穆斯林葬礼的特殊的风俗习惯揭秘回族穆斯林葬礼的特殊的风俗习惯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约有40万人,伊期兰教。
回族人死了叫“归真”。
即“回到真主那里”之意。
人死了,家属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也不能给死者下跪磕头,只能下礼(俯着单腿曲跪)。
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
回族人,不论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后从那里发葬。
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国籍、肝胆色、官职大孝富贵贫贱,回民们只要耳闻目睹,都要去帮助料理丧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讲卫生,无论是去礼拜、赞圣,还是与死者遗体告别,人人都要认真沐浴,随时保持内外清洁。
人死后三天之内,丧家不生火做食。
丧主和吊唁的人们皆由邻居和近亲接待。
这样既安抚了丧主、减轻了悲伤,又加强了团结。
若借死人之机大吃大喝,将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丧葬仪式,程序严谨。
人将停止呼吸时,亲属将他的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同时口念头“讨白”。
其内容是回忆、总结死者一生的善恶功过。
兰州回族的丧葬风俗:对死者称为“亡人”。
对亡故也称“归真”、“口还了”、“无常了”、“毛体了”(阿拉伯语音译。
)忌讳称“死”。
实行土葬,习惯速葬,一般不超过三天。
送葬称为“送埋体”。
葬礼简单而庄重。
首先按伊斯兰教规,亡人的面容身体要整洁无染。
根据亡人性别,聘请有经验的男女老人,用“汤瓶壶”盛洁净温水,对尸体从头到脚认真冲洗。
然后用“卡凡”(阿语尸布)包裹尸体。
男人“卡凡”为三件:大卧单、小卧单和襟衣。
女人的“卡凡”另加缠胸布、盖头为五件。
“卡凡”多用白棉布。
埋体出门前,须有亡人外家在场,有主丧长辈解开“卡凡”,露出面部,让亲友最后瞻仰遗容。
然后放入“塔布提”(俗称埋体匣,抬入清真寺或“麦咱”(墓地)。
由阿訇、满拉和德高望重、虔诚宗教的人,为亡者转“费体耶”之后,举行“者那则”仪式,为亡人祈祷。
墓穴为2米长方形直坑,深2米,宽1米,墓底向西侧挖一偏堂。
下葬同时,有阿訇一人或多人诵读经书。
回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习俗
回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习俗 (五)回族的面花艺术 回族的面花艺术,以其制作工艺精湛,别具特色,味道鲜美而备受人们的赞誉,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品尝和欣赏。
面花,以麦面为主要原料,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精心加工制作出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回族造型工艺品。
据回族民间传说,面花艺术早在元代就已流行。
在继承阿拉伯传统饮食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兄弟民族饮食工艺的一些手法,经过数代相传,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面花造型和风味。
现在回族面花艺术的品种达百余种,一品一形,百形百味。
特别逢回民过节、婚丧嫁娶、抓周、招待贵客等重要的喜庆场合,只要你留意,就会看到那琳琅满目。
千姿百态的面花,使你一饱眼福。
回族面花的造型大多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花草、蝴蝶、鸽子等形态,同时,还大量地采用阿拉伯的卷草形、云纹形等几何图形。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场合,通过擀、切、揉、捏、搓、挟、挤、压、画、点、染等多种手法,制作出形式多样的造型,并用炸、蒸、烙、烤等烹任技术,使形、色、香、味集于一体。
如炸货类里有油香、馓子、花花、油酥花茧、油酥脆花、油圈等,仅麻花一项可制作出三股麻花、绳子头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
蒸货类里有千层饼、开花卷、金裹鱼、白牡丹、红花绿叶、雪花梅等。
烤货类里有云纹岁糕、卷草形馄馍等。
近几年,回族的一些面花还大胆采用象征、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使其花纹巧妙,绚丽多彩,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成为回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六)回族的雕刻和制镜艺术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砖雕艺术习俗。
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源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
回族的砖雕艺术颇有影响,它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中国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回族特色的艺术。
回族的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
砖雕以“提活”为辅,“刻活”为主,即在特别的青砖上用橡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种花卉、乌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
宁夏春节传统文化
宁夏春节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宁夏春节传统文化丰富多样,融合了回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习俗,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民族特色。
春节期间,宁夏的街头巷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
一大特色就是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回族人民会在清真寺或家中,向祖先祈求祝福,祭拜先人。
他们会摆上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肉类等,还会点燃香烛,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平安。
这一传统体现了回族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在宁夏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舞狮表演。
舞狮是回族人民的一项重要的民间艺术表演,它象征着吉祥和祈福。
舞狮表演通常由两个人扮演狮子,一个人扮演舞者。
狮子在舞者的指挥下,跳跃、翻滚,甚至能够踩高跷。
表演过程中,舞狮会穿梭于村庄的大街小巷,展示出灵活、生动的形象,也带给人们欢乐和祝福。
宁夏的春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那就是包饺子。
包饺子是汉族传统的春节活动,也深受回族人民的喜爱。
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一起动手包饺子。
包饺子是一个团结和谐的过程,大家互相帮助、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包好的饺子通常有很多种馅料,如猪肉、韭菜、虾仁等,品种丰富,口味鲜美。
吃饺子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每年的春节,宁夏人民都会用饺子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宁夏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活动,如灯谜猜、爆竹放等。
灯谜猜是一项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在纸上写下谜底,然后用红纸贴在灯笼上,供人猜谜。
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提高了人们的智力。
爆竹放则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人们相信爆竹能够驱邪辟邪,迎来好运。
总的来说,宁夏春节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息。
回族人民通过祭祖、舞狮等活动表达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汉族人民则通过包饺子、灯谜猜等活动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宁夏春节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世纪,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进 行三次西征 ,西征中,每攻克一 城一地都要俘掠工匠和妇孺,并征 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 争的胜利,一批批中亚、西亚各地 各部落和各王国的工匠、平民、军 士以及一些将领、贵族和学者等, 都被安置到中国从事各种工作,被 迫定居在了中国。
• 这些被迫留居的人,和唐宋时期留下 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出于共 同的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又都身 处异国他乡,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心理 状态和民族意识,最终形成了“回 族”。
饮食禁忌:不吃猪肉
•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上是一个 注重卫生,讲究营养的民族,因而有 很多的饮食禁忌。最主要的禁忌来源 于其遵守的教义《古兰经》。
• 回族人认为这些饮食禁忌完全是对饮 食文明的选择:如 自死物:死因不明 血液:含有害物质 猪肉: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 惰,传染病多 《古兰经》认为猪不可食,不可摸,不 可用来祭神 酒:开始限量,后来因酒醉误事而禁 止
回族民俗风情赏析
背景概况
•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 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 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 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 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 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 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回族盖碗茶
• 冲茶时:先将盖碗擦洗干净,放入茶 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半掩)将 沸水注入,在茶碗中冲出一圈一圈的 浪花,冲泡5分钟后,双手递给客人, 并说“请喝茶”。客人边饮边用碗盖 刮茶场面,还得注意不用嘴吹或吸出 响声,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无教养。 • "刮"时,用左手捧托盘,用右手大拇指 和二拇指抓住盖顶,用第四指卡住盖 口,"刮"一下喝一次,茶要露汤色,常 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续不断。
服饰特点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 体现在头饰上。 • 回族男子多戴白色、黑色的无沿小圆 帽。又叫“礼拜帽”。 • 妇女多戴盖头,目的是盖住头发、耳 朵、脖颈,显示女性的本分庄重。
男 子 白 帽
女子
• 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 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 (60岁以上者戴白盖头)。少女戴绿 盖头,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 平时喜艳色,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 短褂,背心前后胸均绣花。有的地区 戴齐腰长的短盖头。女孩9岁以前不戴 盖头,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 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 19岁后出门须戴盖头。
见面问候:色俩目
• 汉族中意为:你好! • 讲究:晚辈对长辈说;教民对阿訇 说;男人对女人说;客人对主人说 等 • 除了说“色俩目”之外,还要握手, 或者把右手放在胸前,或者双手抱 拳等。
问候、握手
回族“马”姓多
• 俗语道:“十个回回九个马,不姓马来也姓 尕。” • 这首先和回族接受汉族的姓名制度有关。回 族人在形成民族之前,以波斯语或阿拉伯命 名,有名而无姓。回回人在与汉族长期相处 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汉族的姓氏制度。元 末明初,回回人开始用姓。由于阿拉伯人的 名字中发“马”和发近似“马”音的不少, 如“麻”、“穆”、“沐”、“默”、“漠” 等,回族人民就渐渐地确定用泽音汉字“马” 作姓,后来代代沿用,这是回族人多“马” 姓的最主要的原因。
回族的起源
• 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侨 居中国的“蕃客”。当时,阿拉伯、 波斯等地的各族商人主要是通过海上 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这些来华通商贸易者,一般多在冬季 回国,春季再回来。但由于商业往来 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 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 国不归,称之为“住唐”,也就成为 了回族早期的先民 。
• 回族茶谚说:“一刮甜,二刮香, 三刮茶露变清汤。 • 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 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 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则完全 散发,其时味道最佳。而"刮"第三 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 起解渴作用。
回族的民居
• 第一种:根据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 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 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 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 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这种窑 洞。
回族“盖碗茶”
•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色是都喝盖碗茶,即俗称 的“三件套”、“三炮台”,由茶碗、茶盖、 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花纹或 红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 拉伯文“清真”字样。 • 回族饮的盖碗茶非常富有营养。盖碗茶亦茶 亦药。因其不但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 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营养果品, 营养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 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 起礼拜喝茶汤"。回族老人长寿的较多。这 同他们戒烟酒,嗜饮茶,讲卫生有较大关系。
回族住宅
• 第二种:根据地势较平坦的川、坝、 塬、台、平川的地形特征和缺钱少木 材的自然经济条件,利用地面空间, 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民叫箍窑。
• 第三种: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 建造上栋下宇的房屋。人类社会发展 的水平越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 也就越高。有俗语说:“回族有钱 盖房,汉族有钱存粮。”说明回族人 民经济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