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阅读答案
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五)解析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
审关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
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
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
大学美育参考答案
大学美育参考答案大学美育参考答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大学美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美育是指通过对艺术、文化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在大学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那么,如何进行大学美育呢?首先,大学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艺术创作、音乐欣赏、文学阅读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例如,大学可以开设各种艺术类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大学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个体创造新颖、有价值的思维、观念和作品的能力。
通过艺术创作、设计思维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例如,大学可以组织各种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此外,大学还可以开设创意思维培训班,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
另外,大学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个体对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欣赏的能力。
通过文化课程、文化体验等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例如,大学可以开设文化课程,如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大学美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教育、体育锻炼等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例如,大学可以组织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最后,大学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例如,大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大学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文化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写作主题:美育教育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写作主题:美育教育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①美育指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②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主要包括艺术美(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戏剧/舞蹈/电影等)、自然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劳动美③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精神,温润心灵。
④美育本质上是生命价值或意义教育。
◆好词荟萃①良金美玉:成色好的赤金,无瑕的美玉。
比喻文章十分完美。
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②独具慧眼:慧:聪明,有才智。
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③传为美谈:美谈: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
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④将顺其美:将顺:随势相助。
美:好事,美德。
顺势相助,成全美事。
亦作“顺从其美”⑤掠美市恩:掠美:夺取别人的美名或功绩以为己有。
市恩:买好,讨好。
指用别人的东西来买好。
⑥世济其美: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
⑦休声美誉:休:美好。
美好的声誉。
⑧志美行厉: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⑨玉成其美:成全某件好事。
⑩曲终奏雅: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
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
也比喻结局很好。
◆佳句集锦①在嚣杂的剧院中,演那简单的音乐,卑鄙的戏曲。
在市场上散步,止见飞扬尘土,横冲直撞的车马,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地摊上出售那恶俗的花纸,在这种环境中讨生活,怎么能引起活泼高尚的感情呢?所以我很希望致力文化运动诸君,不要忘了美育。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蔡元培②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③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④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实用类文本美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镶牙左(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
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
中华美育(2022年四川乐山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且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
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
(摘编自叶小文《美育为什么重要?》)【材料二】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
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延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
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
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摘编自杨帆《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材料三】郎佳子彧,1995年出生,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
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
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你去人民大会堂做过展示,能讲讲那次经历吗?郎佳子彧:我给外国友人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
我在和摩纳哥亲王互动的时候,教他做了一个“冰墩墩”。
黑龙江带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
”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古典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
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
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
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
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
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材料二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大学美育习题答案
大学美育习题答案大学美育习题答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美育意识也越来越重视。
美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
通过美育的学习和实践,大学生能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丰富内涵,成为有情怀、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
下面将围绕美育习题展开讨论。
1. 为什么大学生需要进行美育教育?美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感悟。
通过美育教育,大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次,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化领域内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是一个人对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习艺术、音乐、戏剧等美育课程,大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最后,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美育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发现和创造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如何进行大学美育教育?大学美育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美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
美育课程应该多样化,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同时,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美育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举办音乐会、话剧演出、美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另外,学校可以提供艺术资源和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创作的场所。
例如,建设艺术图书馆、音乐排练室、美术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中西古今对话谈美育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西古今对话谈美育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中西古今对话谈美育阅读原文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格。
诚如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据此看来,美育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指路星的功用,无论是灌输科技知识还是宣讲道德准则,都应该贯穿审美的观点。
科学旨在寻真,道德旨在持善,二者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二元,不过具有对立的性质,审美能有效地将两种不同趋向统一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要求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所以黑格尔曾表示深信,“真与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
令人欣悦的是,我国政府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肯定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
曾繁仁先生所著的《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适应时势的要求,以理服人,值得一读。
讨论美育这类基础性质的理论问题,必须在时间维度上会通古今,在空间维度上融合中西。
我国学术史具有优良的传统,一方面讲求会通于古,适变于今,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便是典范;另一方面能够不断吸收异域的营养,改良和壮大自身,因此而有儒、道互补乃至与佛学的合流。
近代以来的学术主流是中西的对话和融通。
《美育十五讲》继承了这一传统,展现了作者宏阔的视野和坦荡的胸襟。
该书对美育的研究,上溯于我国的先秦时期的“中和论”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和谐论”,列举了古今中外著名的美育观点,述评中既勾勒了美育观念的差异与流变,又揭示了其中的同一和发展,而旨归于促进当代美育的繁荣。
当代学术史、论分家的现象较为严重,史学研究着重于“照着讲”,基础理论的研究着重于“接着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颇为不易。
但《美育十五讲》纵横捭阖,将历时性的陈述与共时性的议论熔于一炉。
纵览全书的结构,前七讲主要阐述美育的基本理论,逐层分析美育的性质和作为一个学科的特性,美育的特殊作用、特殊地位、特殊手段,以及它于个体心理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之改善的重要意义。
高一后半期阶段性测试语文题带答案和解析(2023年河南省名校大联考)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可以取狭义的理解,指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可以取广义的理解,包括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之美的感受力和辨识力,使人的心智和想象力全面协调发展。
作家、艺术家要有文学艺术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更要成为时代之美的记录者、揭示者、展现者和捍卫者,成为丑的揭露者和抨击者。
大作家、艺术家,都应该是洞察世情的人、情趣高雅的人、爱好美追求美的人,因而必然是受良好美育陶冶的人。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要向人们传达思想情感。
读者和观众的欣赏水平高,才能让优质作品被欣赏,劣质作品被摒弃,在社会中实现正向淘汰。
歌唱家常把一次演出的成功归功于听众,认为是听众热烈的反应激发了歌唱家的情感情绪,使其水平得到良好发挥。
一首好诗出来,人们争相传诵,就会激发诗人写出更多好诗。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读者和观众的反馈、批评家的评论、在社会上的反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创作。
懂文学、爱艺术的接受群体的存在是艺术繁荣的前提条件。
人民对艺术的要求、人民的欣赏水准是文艺大树的土壤,是文艺高塔的基座。
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教育,通过感性的培养和陶冶才能实现。
知晓一个历史或艺术事实,掌握一个数学或物理公式,那是智育,并不是美育,美育更需要潜移默化的功夫。
我们可以背熟一些画家画作的名称,或者在网上看到画作图样,但这不能取代我们去博物馆实地观赏画作真迹;我们可以熟记文学常识,但这不能取代我们潜心阅读欣赏文学名著。
欣赏经典可以提升关育水平,当然,还要看如何欣赏。
没有潜心去感受,也起不到美育的作用。
许多人平常不看艺术展览,到了巴黎,被导游带去卢浮宫,只看《胜利女神》《米诺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这三件宝,满足“到此一游”的乐趣。
还有人将接触经典看成通过考试的工具、看成一种跟风追时尚或自我夸耀的资本,这些都难以起到美育的作用。
当代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现代人的一个普遍感受就是忙碌。
有太多事要做、要去应对,由此产生浮躁心态,无法潜下心来。
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阅读答案
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阅读答案美育要以崇高为价值取向阅读答案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养成生命主体纯粹而积极的情趣、奋发而有为的精神和高雅而致远的气度,所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美育任务。
然而,在社会转型和持续开放的过程中,美育观念则暴露出某些偏颇和消极倾向,一些美育实践表现出技术化、狭隘化或表面化等问题。
对于美育而言,应以其滋养主体生命崇高的人生理想。
这里涉及人的基本审美价值判断小而言之,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高尚、优雅的审美判断;大而言之,是对超越现实功利的长远的审美理想、对创造幸福、和谐、刚健有为的生活境界的一种美丽梦想的审美认知。
后者尤其需要培育国民卓越的审美理想,激发其对中国未来美好愿景的创造激情,否则,何谈一个民族精神生活应当具有的高贵、卓越品质?回望20世纪,历史的残酷和惨烈与袅袅升腾的崇高美,巧妙地融合在民族理想之中;今天,以“崇高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依然应当是置身于和平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们发奋进取、积极建树的精神世界的亮丽灵魂,改革征途中跋山涉水的突破与创新很大程度源自崇高灵魂对理想境界的前瞻。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吝,而通过美育练就审美主体的诗性想象力,则是美育的重要目标。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需要超越安然生活形态的诗性想象力。
这种诗性想象力,对国民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各种人生价值的达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孵化作用。
尤其在当前,我们亟待摆脱学科教学中将求知与求美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和技术主义的.刻板训练对诗性想象力的束缚。
将求知与求美机械割裂开来的“唯知”主义倾向,抽空了教育本应具备的审美内涵,降低了人文学科本应具有的促进生命全面、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无助于审美主体想象力的健康生长。
实然的知识及其体系固然重要,但是比对单一知识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对意象的“玩味”和“浸润”。
超越文本景象的诗性想象力,才是审美价值提升的精神源泉。
美育之境界,是要通过“体验”和“觉悟”将人的情感世界过滤洁净。
2021《美育基础》提分试题库及答案
2021《美育基础》提分试题库及答案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美育学是以美学和( B )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A.心理学B.教育学C.伦理学D.艺术学2.《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D )A.柏拉图B.黑格尔C.贺拉斯D.席勒3.在西方,“趣味”在美学家那里,主要指审美鉴赏力,即( B )A.情趣B.美感C.感悟D.感性。
4.健康人格是一种整体性的人格,对健康人格来说,人的诸种心理本能(感性和理性)处于种( C )的状态。
A.和谐B·平衡C·和谐平衡D·不稳定5 .“审美意象”是( A )A.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相融合的产物B.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相融合的产物C.客体在主体大脑中形成的表象D.主体的主观产物6.美育的自由性主要表现为( A )A.非强制性、自主性和超功利性B.直接性和易变性C.稳定性与和谐性D.形象性与愉悦性7.爱美的心理是( A )A.人类独有的B.人和动物共有的c.动物独有的D.人和猿类共有的8.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为整个人生美育工程提供了产阔的历史舞台的是( A )A.社会美育B.学校美育C.家庭美育D.大学美育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的是( A )A.审美实践B.审美创造C.审美理论修养D.艺术修养10.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这是由自然美的( B )所致。
A.奇特性B.不确定性C.多变性D.天然性11.现实美指的是:( B )A.精神领域中的美B.现实事物中存在的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两类C.科学美和技术美的总和D.自然美12.“红杏枝头春意闹”“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的是审美知觉的( D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D.互通性13.在原始社会,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常常是( A ),而在文明社会,这种关系则常常是个性的。
A.共性的B.个性的C.双面性的D.多重性的14.生活质量主要是指( B )A.人们的物质丰富的程度B.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全面、综合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C.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的程度D.自我实现的程度15.美育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是( B )A.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将重心放在“物”之上,放在“有用性”之上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解决实用与审美有机结合的问题C.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人的创造力发展并无多大关系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人为物役的文明16.在学校美育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课程是( D )A.美学课B.美育课C.德育课D.音乐、书法、美术等艺术类课17.对于婴幼儿,施行美育的主要形式是( C )A.绘B.舞蹈C.游戏D.装饰18.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C )A.平行关系B.包含关系C.交叉关系D.以上都不是19.( D )是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参照系,它集中体现了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32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35题)1.【问答题】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正确答案:①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②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③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2.【问答题】简述艾斯纳关于美术的功能理论正确答案: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论述美术的功能时指出:美术的功能之一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
该功能的实现至少靠两条途径:首先,美术常被用以表现人类最美好的视觉意象,被用作通过塑造形象而将人类精神变得形象化的手段。
当美术发挥这种功能时,它会将个体的言语难以表达的东西转换为别人能理解的东西,于是对文化的理解就有了共同的意义;其次,美术还被用以表现人类特有的视觉意象,为其恐惧、梦和回忆提供视觉隐喻。
美术的第二个功能是能使人的感觉敏锐,能提供训练人的潜能的题材和媒体。
美术的第三个功能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美术构成了人的视野,捕捉了瞬间。
艾斯纳认为美术的功能还不止以上这些,它还能帮助人们发现视觉世界的涵义,发展感知的活力;它还能借助打动情感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亲情,制造凝聚力。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3.【单选题】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 、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弗兰兹·西择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正确答案:A4.【单选题】()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B.陶行知C.蔡元培正确答案:A5.【填空题】“尊重个别差异,设立弹性课程”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原则中的______。
因材施教原则6.【填空题】儿童最初的涂鸦被称为________。
正确答案:无意识涂鸦7.【填空题】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______种。
“推进美育工作需要哪些层面的共同努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斷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
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
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鬲峰。
18世纪,徳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徳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
康徳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斷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
基于这一思想,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
受席勒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离尚纯洁之域,此置纯粹之快乐也”。
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艾教育、公民道徳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
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
鬲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
“仓廩实而知礼节,衣仓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离,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董实施美育成为可能。
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災,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
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中现代文主题材料阅读“美育”(附答案)
高中现代文主题材料阅读“美育”(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行为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即美育。
审美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之相适应,审美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城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而已。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
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极力倡导美育。
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甚至上升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而且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在努力倡导美育,并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然而,美育和作为其载体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却长期未受到真正的重视。
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未能充分发展,二是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未能到达应有的水平。
但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变量的改变正在使情形发生改变。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改变,导致家庭用于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性活动的资金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选项,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美育及艺术教育的加速发展。
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认同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认识到美育和艺术教育是提高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可以说,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正是应和了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摘编自尹少淳《对美育的最新认识和刚性要求》)材料二:美育进中考,是实施艺术教育规范化、普遍化的突破口,是引导实现2022年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相较于中考的其他学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旷日持久的浸润才能有所成效。
非连续性文本陶楚歌《美何以育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海南文昌2021-2022学年高三下4月考)
海南文昌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段考(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治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有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
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
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美的民族,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离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丈化思维特征。
中华美育精神的根基在于从中华大地古老生存方式里诞生的东方哲学。
中华丈明和中国哲学对生命的思考从未间断,特别强调人之生命在宇宙间的尊贵地位,并且深刻指出如此尊贵特别需要修养和培育。
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將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狡追索结合是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
中华美育的修身目标,符合格物一致知一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之心理推导,再到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之行为推演,不仅包含对个休生命体认和修养的明确表述,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丈化力量。
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耳统一、尽姜尽美,只有富有“善■”的意味,美才有更离的价值。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基也”。
美善合一,才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温润雅致之美、形神兼备之美。
美感,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既具有共通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社会生产实践和丈化发展历程所产生出来的不同目的性。
在中华美育传统中,善是这种符合规律、满足一定功利目的的总结。
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基、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基之华,真、毎与美相合相生。
尽善尽美,是真、毎、美触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特。
弘扬中华美育箱神,改进和加强美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
它要求我们直面当下社会现状与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领域开拓美育新天地。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
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
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的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按失的人,不可能登离行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
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
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
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
”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
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
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
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
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
”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
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
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则。
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等等都是不脱离感性、不断深化感性、持续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方法。
这个原则和方法植根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在性。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尹焞注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进,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句内在性递进的过程。
对于道,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内化了,才会有“乐”,这是数自内心的。
也就是说,要教化人,仅仅使人知道一些
道理还是不够的,而是要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内化于心,并以听闻和践行这些道理为快乐,这才算是达到了目的。
《礼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物格而后如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的“明明德”与其后的“意诚”、“心正”都追求教化的内在性。
到了明代,王阳明在讲“孝”时指出,对父母问寒问暖不能是礼节性的,而要出于诚心,出于孝心:“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这个“城”强调的是带有深度情感体验的孝道,它是内化于个体内心深处的。
反之,只是迫于礼节,虚情假意地“尽孝”,那还是不孝。
因此,教人孝道,也就必然要使孝道以感性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情感体验)深入人心,使人诚心诚意地践行孝道。
这种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使之内在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育的。
因此可以说,中国是具有深厚美有传统的国家。
(节选自社卫《美育三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格教育是可以通过美育来完成的,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B.席勒认为,相较于为健康、为认知、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为道德的教育更重要。
C.美育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全面和谐。
D.中国儒家有悠久丰富的美育思想;一直倡导和践行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引用《美育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各种能力素质的基础。
B.达尔文《自传》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充分协调的发展才能催生真正的创造力。
C.王国维先生对孔子话语的理解和分析证明了在我们传统儒家的育人观中,美育既是教育之始,也是教育之终。
D.人格教育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递进的过程,文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举出了《礼记·大学》和王阳明论孝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传统美育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其目标是内化人格教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统人格教面从“知之”开始,当其终于“乐之”时就培养出“无欲”“纯粹”之“我”。
C.“孝”要出于诚心,有些地方的“奖孝金”制度并非是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
D.中国传统教育重视潜移默化。
这种独特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重感性体验的“美育”.
阅读答案:
1.D.(A.“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错误。
B.“为道德的教有更重要”无中生有。
C.原文为“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
)
2.A.(文章引用了《美育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人性的完整必须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而美育可以实现这种和谐统一。
)
3.B.(从“知之”始,以“乐之”终,是人格教化由外而内的过程,而“‘无欲!‘纯粹’之‘我’”是人格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在“乐之”的阶段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