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 (2)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一、学生观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
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学生观和教师观内容

学生观和教师观内容
1. 学生不是等待被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
咱看看那些优秀的学生,不都是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下发光发热嘛!就说咱班的小李,经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从平平无奇变得光芒四射!
2. 老师不是主宰课堂的独裁者,而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哟!老师就好比是航海中的灯塔,指引着学生前行。
还记得王老师吗?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解答问题,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多棒呀!
3. 学生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被挖掘呀!这就好比宝藏藏在地下,需要我们去发现。
我们班的小张,之前谁能想到他在绘画方面有那么高的天赋,现在都成小画家啦!所以可要好好对待每一个学生啊。
4. 老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这就像不同的花朵都有各自的美丽呀!不能把学生都往一个模子里面套。
李老师就很会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厉害!
5. 学生需要关爱和鼓励,就像花朵需要浇水施肥一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你看隔壁班的小王,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从此学习劲头十足!
6. 老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这就如同看着小鹰学会飞翔!可别小瞧了他们哟。
我们的小赵之前学习一般,后来努力后进步超大,老师都很惊喜呢!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者哇!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得自己有动力才行。
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就是主动学习的典范呀,一直都那么积极,真值得大家学习!总之,学生观和教师观都非常重要,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我们的教育才会越来越好!。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材料分析题必看考点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例:运用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答:(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理论点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③评价内容综合化④评价标准分层化⑤评价方式多样化⑥评价主体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二、教学原则、方法例: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理论点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实验法8.情景教学法教学情境的创设1.生活性2.形象性3.学科性4.问题性5.情感性三、德育原则、方法例:运用德育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教师的“学生观”与学生的“教师观”

教师的“学生观”与学生的“教师观”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正在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
历史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神圣的使命。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
要完成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除了爱岗敬业,具备精湛的教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外,还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认识和评价,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又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它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以至教育教学的成败。
教师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学生观,第一种是评价性学生观:就是教师在观察评价学生时,往往以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学生观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对学生要么指手划脚、发号施令,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服从和唯唯诺诺;要么对学生失去信心、撒手不管、放任自流。
这种学生观是不符合教学教育规律的,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另一种是移情性的学生观: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则认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得到充分的发展。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容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开展工作,故能实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师只有持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充满精神愉悦感的教育教学氛围;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重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人。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汇总(一)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口诀:两独一发(二)学习方式的转变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因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
每个小组4—6人为宜。
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探究学习当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学习中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教师学生促研究,建设开发搞开放(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五)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时期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

某高中物理教师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设计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中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体现及启示
教师观
学生观
教材观
优秀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3
科学评价教材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机制,定期对教材进行审查和评
估,收集师生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教材内容。
06
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关系探 讨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机制
教师观影响学生观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 观、人生观等。
学生地位提升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知 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 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建 构者,积极参与学习 活动,发挥自己的主 体性和创造性,培养 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教材编写与使用 创新
教材编写需要关注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 需求,选择具有时代 性、基础性、选择性 的内容,同时鼓励教 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和创造性使用。
05
新时期教材观
教材功能与作用
承载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具有传承和普及知识的作用,是教师 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培养能力
教材通过设计各种学习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领价值观
教材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素材,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篇一: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师观: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