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000字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流行往往与网络环境密不可分,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状和文化特征。

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和民众心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际意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新颖性,即表现形式、语义和用途的新颖性;二是幽默性,即逗人一笑的特点,具有戏谑、调侃的情趣;三是易记性,即音韵押韵、简洁明了、易于口耳传播;四是互动性,即网络用户反复使用和传播,有些还会形成群体性的共识。

例如“抖机灵”、“假期不打卡”、“鸡汤文”等都是近几年常见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这些平台可以实现精准的目标用户定位和贡献度量。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一般是草根式、自下而上的传播,用户一般是自发而非有组织地将其传播,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传播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速度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网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家”成为了热议话题,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类似地,一些事件、历史人物、明星等也常常能够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源。

一些舆情热点,例如“996工作制”、“限流令”、“猫腻节”等,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背景和语义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既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入手,又需要较大程度地依赖语言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知识。

需要结合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网络语料库、文本分析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

从传播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场所网络语言也成为了人们平常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形式之一.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主体是青年一代,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因此创造出了形式丰富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呈现出的娱乐化,随意化,幽默化等特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使用群体的存在,网络语言是他们表达思想价值观念,寻求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网络空间中使用的网络语言构成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拟态环境”,各种文化价值思想主义都混杂在这个“拟态环境”中.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间接复杂..网络语言一方面是现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社会重要的价值观精神文化都集中体现在网络语言中.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体特征在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也被称作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者组织.受传者也被称作信宿,指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受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受众的反馈对于传播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是互联网的使用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即是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者,即受众.在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结构等可以影响网络语言的流向和传播方向据CNNIC2012年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最主要的三个年龄阶段为10~19岁,20~29岁,30~39岁.他们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0%.而从他们的职业结构分析得出,学生是网络语言使用的绝对主力军.这些数据显示出年轻化是网民的第一个明显特征.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互联网的发展也随之年轻化,互联网呈现出娱乐化,快捷化和易变化与之相适应,网民年轻化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网络语的不规范、粗俗化、随意化的重要原因.作为受众的年轻网民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都停留在表面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流行事物的影响他们对于流行的文化,热议的社会热点事件没有判断能力.再加上因为网络交际名性的特点,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以及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行为偏激,产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互联网是网络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网络媒介是网络语言传播储存的空间.网络媒介的独特性质,也影响着网络语从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形式的出现,都不可能是独立地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功能.人类的传播历史是几种媒介传播叠加的过程.因此,作为第四媒介的互联网产生之后,它虽然兼备了报纸,广播,电视的诸多特点,但是,它仍然不能取代传统媒介的一些功能.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有点,例如报纸方便携带,广播能让听众边听边干活,电视是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能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感受的媒介,爱众在选择媒介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排他性的近观近几年活跃在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是几种媒介共同作用的结果.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这些流行语,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范围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电视媒介,都正在于网络密切融合.网络媒介与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一方面网络媒介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引领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和产生:另一方面媒介也从网络空间中吸取网络文化,扩充自身。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并探讨其原因。

我们需要了解“90后新词汇”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90后新词汇”,指的是在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创造或广泛使用的新词汇。

这些新词汇通常与时代背景和当下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比如“宅男”、“躺平”、“佛系青年”等。

这些词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在社交媒体和年轻人之间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究。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传播是“90后新词汇”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

90后一代人是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将新词汇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

年轻人对于个性和时尚的追求也是“90后新词汇”走红的原因之一。

90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之前的老一辈有所不同。

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追求时尚,同时也更加敢于尝试新的潮流。

所以,当一个新词汇出现时,他们往往会热衷于尝试使用,并将其传播给身边的朋友。

这种个性和时尚的追求促使“90后新词汇”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

媒体的报道和炒作也是“90后新词汇”走红的原因之一。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经常会报道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词汇,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一旦一个新词汇被媒体报道,往往会迅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进而传播得更广。

媒体的报导和炒作为“90后新词汇”的“走红”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也是“90后新词汇”走红的原因之一。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变革,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现象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90后一代人通过新词汇来表达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生活状况和态度,从而获得一种认同感。

新的经济形势也使得一些新词汇得以出现和传播,比如“躺平”一词的出现与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的背景密切相关,代表了90后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

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

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本文以传播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以及传播效果进行系统论述。

首先归纳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传播平台的创新性;传播主体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的精炼性。

其次从传播主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涵。

一是传播主体的“娱乐精神”;二是传播中凸显“网络民主”。

最后对传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的循环传播及传播效应的两面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标签:网络流行语传播特点传播内涵传播效果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周晓凤、刘鸽(2014)认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归纳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不规范性等特点。

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点。

而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则认为流行语具有反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等社会心理特征。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一种,也是语言的一种。

它既具有网络语言的简洁性、不规范性,又具有语言的创造性、信息传递性,同时它还有自身承载的独特特征。

姚必鲜(2011)表明:“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語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播平台的创新性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广泛传播,与传播媒介有着重要关系。

传播媒介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将传播内容传输给受众,也可理解为承载信息的平台。

传统的传播媒介主要指的是电视,报纸,新闻,杂志,广播,影视作品等单向性的媒介,缺少与受众的互动性,属于公共性传媒,传播主流文化思想,语言形式比较正规。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

网络 流 行 语 便 由 此 产 生 。通 过 隐 喻 ,实 现 以熟 悉 的 食 物 类 比 传 播 ,成 为网 的 事 物 ,“属 于 某 一 领 域 的 相 关 概 念 和 结 构 被 转移 到 另
二 、网络流行语 “为你打call”的传播特征
一 领 域 ,最 终 形 成 一 种 经 过 合 成 的新 的概 念 结 构 ,即 隐 喻 意
舞动的画面,在 网络空间中,网民用来象征 “加油”“点赞 ”、
(一 )以社会现象为源头
“支持”之意。与此同时,“O0后”新生 网络群体用户将其从
纵观 近年 来网络流行 语 的产生 ,不难发 现 ,网络 热词 多 网络空 间带到 日常生活 空间,线上 线下同时使 用,在讨 论 评
是从 热门新 闻事件 或流 行社会 现象中衍 生出来 的。以《咬文 价媒介事件 时频 繁使用。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次全国代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网 络 流 行 语 “为 你 打 ca 中 同 时体 现 出 行 语 ,都 是个人在 向社 会群 体 表 达 自己的情 感 以期能 够 找
“构成 相似 ”和 “心理相 似 ”隐喻。经 过 网民大 量使用 和创 到社 会 认 同感。在快 节奏 生 活 的今 天,人 的压 力需要 得 到
(一 )个人表达情感的有效 途径
义”。f2}~般 认 为隐喻有三中类型 :构成相似 、读 音相似 和心
无 论 是 类似 于 “我 妈 是 我 妈 ”这 种 负面 情 绪 的 “吐 槽 ”
理 相 似 ,相 似 性 是 网民创 造 网 络用 语 的重 要 基 础 。
网 络 流 行 语 ,还 是 “为 你 打call”这 种 传 递 正 能 量 的 网 络 流

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共3篇

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共3篇

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共3篇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1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交环境中产生、流行的语言现象,它既包括特定行业、群体内部的专业术语,也涉及到广泛普及的民间口头禅和网络用语。

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形态,网络流行语在用语方式、语音、拼写、语义等方面呈现出了与传统语言不同的特征。

因此,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探讨当代社会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意义。

在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用和演化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探讨网络语言如何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产生和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受到年龄、性别、地域等群体特征的制约,但在具体的社交环境中,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传播性。

因此,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路径,可以深入研究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面,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模式,可以了解网络语言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产生和流行的,其使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特定的社交群体或社交环境中,才会被使用。

因此,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和使用习惯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特性。

在网络流行语的演化方面,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演化规律和演化路径,可以为语言演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网络流行语的演化往往呈现出“曲折、多样、随意、充分”的特点,它既受到语言本身的特点的影响,也受到社交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因此,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演化路径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发展和演变机制,探讨语言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方向。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社交媒体和智能移动设备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语言成为我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当代语言,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教育水平,为语言教育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用语分析作者:冉飞杨明刚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摘要】网络用语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特性加之搭载着网络高速传播,现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考查网络用语的发展情况,界定网络用语的概念,对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用语传播价值一、网络用语概述网络用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

俞香顺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第二类是网络术语,第三类是网民在聊天室、讨论版中所采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第三类。

①本文在此定义基础上,对狭义概念的网络用语进行探讨。

网络用语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和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民可以自由创新并相互传播,这就为网络用语产生并迅速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根据CNNIC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年受众是现代网民的主要群体。

他们是在网络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活跃,极具个性。

网络对于他们而言,是堪比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然而现实中的交流方式并不能满足青年网民对于网络交流个性化、娱乐性的需求。

网络用语应运而生,极大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和愿望。

近几年,网络用语一直处于加速发展时期。

现如今,网络仍在不断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可以预见,作为网络交流时尚表达的语言符号,网络用语仍将大量出现,其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这个大家庭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二、网络用语的传播学特征网络用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经历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以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加以剖析。

1、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用语具有语意传达的丰富性和自身传播的高效性网络用语简洁生动,力求通过最少的言辞来表达丰富的含义;它还形象幽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或批判心理,受到了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喜爱。

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研究

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为新闻报道增加趣味性和时效性,还可以帮助新闻节目更好地契合当下的社会氛围和观众口味。

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也可以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一定的风格和特色,提升其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现状,对于推动新闻传播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将深入分析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对新闻节目的影响以及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新闻传播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揭示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节目中的角色和作用。

通过调查网络流行语在不同类型新闻节目中的使用情况,了解不同主题和受众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度和反馈情况,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还旨在探讨网络流行语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网络流行语对新闻节目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为新闻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的全面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电视新闻节目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

1.3 研究意义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大大增加。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成为丰富新闻节目内容的一种方式。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网络流行语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揭示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分类,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电视新闻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规律,为新闻节目策划和制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90后新词汇”指的是在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创造或使用的新词汇。

这些新词汇通常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表达,例如“佛系”、“葛优躺”、“Mua”、“996”等。

在当今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环境下,这些新词汇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1.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较高,他们通过分享、转发和评论等行为,不仅可以将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表达传播给更多的人,也可以将一些新的概念和词汇快速地传播出去。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成为了“90后新词汇”走红的重要因素。

2. 年轻人群体的特点。

90后年轻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加开放、自由和注重个性。

他们创造和使用的新词汇往往能够反映这些特点,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和传播。

这也是“90后新词汇”能够在年轻人群体中快速走红的原因之一。

3. 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种“病毒式传播”的现象。

当“90后新词汇”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后,它们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全球范围内的人所接受和传播,甚至被媒体所报道,进而走红更加迅速和广泛。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90后新词汇”走红现象的影响:1. 文化形象的塑造。

当“90后新词汇”走红后,它们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象。

这种文化形象不仅会影响年轻人自身的认同和价值观,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一定的影响。

2. 传播媒介的影响。

随着“90后新词汇”走红后,它们往往会被媒体所报道和引用。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也会为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某些传播媒介的风格和特点。

3. 语言和传播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新的词汇和流行语汇聚成了我们当前的语言环境。

特别是90后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加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成为了当下热点话题之一。

传播学视野下,我们可以从语言传播、媒体传播以及社会传播的角度,来深入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一、语言传播视角下,90后新词汇为何“走红”1.1 语言的变革与流行语言一直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改变和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的出现需要有新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和表达。

90后的成长环境不同于上一代,他们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对于语言的表达也更加追求趣味和幽默。

他们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和流行语,这些新词汇的出现和流行,正是语言变革和流行风向的体现。

1.2 社交媒体的影响90后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大量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这些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集中表达的平台。

一旦有了新的词汇,通过这些媒体平台的传播,新词汇就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演变。

社交媒体也成为新词汇得以走红的舞台,当一些知名的网红或者明星使用了新词汇,就会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和传播,从而推动新词汇的走红。

1.3 文化影响90后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了各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包括国内外的电影、音乐、文学等。

这些文化形式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为他们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他们从中提取出一些有趣的词汇和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语言,这种特色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语言风格。

2.1 媒体平台的推波助澜媒体平台是新词汇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新词汇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类热门话题和流行文化事件经常会成为新词汇的来源和传播对象,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和宣传,这些新词汇也就逐渐走红了。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是指一批由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所创造使用的新词汇,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年轻人所接受并大量流传。

这些词汇多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或者仿造流行文化的样式,能够引起年轻人强烈的共鸣,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甚至进军流行语的阵营。

在这种现象背后,可以看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思维和价值观的转变。

“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并非偶然。

首先,这些词汇在新媒体环境下得以快速传播,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促进了词汇的传播。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

作为文化载体的电视、电影、音乐等娱乐产品通过多个平台传播,并在社交网络中引起热议,为词汇流行提供了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词汇动态、独特,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体现出年轻人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其次,“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也反映出了年轻人思维和价值观的转变。

90后是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他们在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与上一代人相比,90后更为敢于表达个性、不拘泥于传统,更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因此,他们所创造的新词汇往往表现出年轻人的时代精神、生成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如“吃土”、“狗带”等,借助简洁易懂、富有表情、充满幽默感的表达方式,集大众的口碑,不仅成为了年轻人的签名语,还意味着90后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总之,“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特点,也展现了年轻人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涉及到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问题。

这一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而富有启示的话题,对于我们了解年轻人的思维、生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90后新词汇”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词汇,这些词汇包罗万象,有些是早已存在的词汇,有些则是被重新定义或演绎出来的新概念。

它们在网络传播中变得异常流行,也成为了潮流文化中的一种现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可以分析如下:一、网络传播为“90后新词汇”的走红带来了推动力。

网络传播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传播快、传播广、传播敏感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推动着“90后新词汇”的流行。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和快速,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更容易发现并接受新词汇。

其次,更容易扩散出去,通过分享和转发,能够快速传播。

最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一些敏感的话题可以更为自由地传播,进一步助推了新词汇的传播。

二、社会背景催生了“90后新词汇”的出现与流行。

社会变迁往往伴随着语言变化,而“90后新词汇”的出现是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而“90后新词汇”则是对这种社会变化的回应和反映,不断演绎和更新的新词汇体现了这一代人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此外,大众文化和娱乐产业的发展,也为“90后新词汇”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大众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而“90后新词汇”则是大众文化不断演绎出来的产物。

通过电影、音乐、综艺等形式,这些词汇得以广泛传播,引发了追随者的共鸣,也为其流行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90后新词汇”代表了新世代的独特文化特征。

“90后新词汇”作为这个新世代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一代人生长在开放的环境中,拥有更加自由和多元的文化体验和语言环境,造就了他们自由开放、敢于创新的文化审美和方式。

这些词汇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备词汇,更是凝聚了一群年轻人的共同体验和价值观。

这些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这一代人表达自我、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发表时间:2018-04-12T16:31:32.5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刘钰水[导读] 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整体呈现和意义的解读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互联网使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不论在语法、意义、结构或是其他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所引起的传播现象更应多加关注。

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剖析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现象。

文章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给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整体呈现和意义的解读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仪式观、传播、意义、共享一、研究背景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早已超越网络世界,网络的热词热句充斥在现实世界之中。

网络流行语的活力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一面镜子。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把传播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来解释传播行为中所蕴含的意义,更进一步说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何维系文化共同体。

凯瑞认为,传播与“分享”、“共享”以及“共同信仰”有关,在仪式观这一概念中,传播一词指的是共同体一起参与的神圣仪式,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

传播过程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被创造出来并被理解和使用的过程。

二、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1.语言、流行语与仪式观语言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一个阶段,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之一。

当然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正因此语言的变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就是语言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有不同之处,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文化历史学家,曾经被美国批判传播研究代表人物汉诺。

网络时代的语言: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语言: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语言流行语的传播研究网络语言的流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受到各学科的广泛关注。

然而,语言的问题从来不只是符号的表意问题,它与人的存在样态、意识形态、权力运作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关联。

由此,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必然会引起语言学、社会学、文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讨论。

但作为研究对象的“网络语言”来说,其外延过于宽泛,包括从“表情符号”到“淘宝体”的各类符号形式。

然而,从动态的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文本(网络语词、句式和语篇)之间有着内在的、不易觉察的差异,即它们所依赖的语境类型(Context Type)不同。

也就是说,文本(Text)意义(Meaning)的生成所依据的语境有着层级上的差异。

尽管研究者仍可使用宏观理论视角对作为整体的网络语言进行总体性分析[1],但在特定语境层次上区分文本类型的方法,有利于深入探究语言生成进程中的社会语境与传播机制。

本论文对“背景语境”层级的作为“文本(Text)”的“网络语词”进行讨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背景语境”中的作为“文本”的“网络语词”以语言为对象的研究,总体上说,可以从两条进路展开,即语义学和语用学。

前者的研究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非交往的抽象语言,即句子的意义(Sentence Meaning);后者的对象则是动态的、交往中话语的意义(Utterance Meaning)。

在语义学之语用学转向的大理论背景下,动态地对语境中的语言文本进行研究,成为主流。

对网络语言,停留在符号规则、句式特点、语篇构成结构等静态层面的传统语义学分析虽有其价值,但我们认为,采用动态的话语(Utterance)意义的分析方法,探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本的意义生成与传播进程,将更有意义。

大量地、不间断地生产出的网络语词随处可见,它们中有些被持续使用,有些则很快被遗忘。

诸如“弱爆了”“杯具(悲剧)”“土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神马都是浮云”“俯卧撑”等诸多网络文本正在或曾经被广泛使用。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研究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研究
朱兵霞
【期刊名称】《东西南北》
【年(卷),期】2024()1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内在机制及其成因。

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平台的创新、用户群体的多样化、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以及语言本身的创新性。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成因的深入分析,旨在为理解网络文化的传播特性、指导新媒体传播实践以及加强网络语言规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总页数】3页(P0050-0052)
【作者】朱兵霞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广告运用价值及策略研究
2.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
3.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分析
4.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暴力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5.新闻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热点、脉络与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330篇文献的计量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近年来,“90后新词汇”频频出现在社交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旋即“火”起来。

例如,“憨憨”、“蒟蒻”、“逆袭”、“碾压”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年轻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

从传播学视角来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会有深刻的意义。

一、社交媒体的作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为“90后新词汇”的“走红”提供了基础支持和传播途径。

许多新词汇创造的背后,往往是年轻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频繁使用和传播。

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大量的内容得以与广大网友分享,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些信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扩大了新词汇的影响范围和流行度。

二、年轻人的文化消费“90后新词汇”的“走红”,直接反映了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现状。

年轻人具有强烈的文化消费意识,对于新颖、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这种文化消费方式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商品和文化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90后新词汇”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认同感。

三、社会变革的反映“90后新词汇”的“走红”,也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出现并不奇怪。

这些新词汇所反映的年轻人的态度和观念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新词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还反映了年轻人对于新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年轻人对于文化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需求和期待,新词汇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同时,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新词汇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通过社交网络的推广和年轻人的审美趋势,新词汇得以化身流行语,成为年轻人之间的共同符号。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当今社会中,年轻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愈加丰富多样。

“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90后新词汇”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了年轻人交流、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

这些平台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使得新词汇能够迅速产生并广泛传播。

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也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使得新词汇能够更好地在群体内部传播。

年轻人作为新的文化创造者,在推动新词汇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0后是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和数字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认知与理解。

他们熟悉互联网语言、网络流行语等,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汇。

“佛系青年”、“自由职业者”、“宝藏男孩”等词汇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话题。

年轻人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力成为了新词汇走红的重要推动力。

新词汇的走红也与社会变革的需要密切相关。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年轻人之间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子,新词汇既是他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表达,也是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抵抗和反思。

新词汇在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娱乐的也能传递出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诉求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新词汇的走红还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和引导有关。

随着新词汇的出现,传统媒体纷纷将其作为热点话题进行报道和解析。

这种广泛的传播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新词汇的认可和传播。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和交叉传播使得新词汇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可以从社交媒体的普及、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社会变革的需要和传统媒体的报道与引导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变迁,更是年轻人在数字时代中积极参与传播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独特追求。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一、90后新词汇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90后新词汇”。

90后新词汇指的是在21世纪初出现并在90后群体中流行起来的词汇和概念。

这些词汇和概念往往与特定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或者网络流行元素相关联,例如“佛系”、“996”、“爆炸头”等。

这些词汇的特点是新颖、富有创意,并且能够快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和传播。

90后新词汇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90后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们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积极传播和分享新鲜的词汇和概念,甚至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转发来扩大这些词汇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90后新词汇传播的主要渠道。

90后新词汇的流行受到年轻人群体的认可和追捧。

作为90后群体的代表,这一代年轻人对于新事物和潮流具有强烈的接受和追逐欲望。

一旦有新的词汇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往往会迅速引起90后年轻人的关注和追捧,甚至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90后新词汇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走红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90后新词汇往往是由一小部分年轻人创作和发起的,然后通过社交媒体迅速扩散。

这些词汇的走红往往需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大号或者网红来推动,他们的转发和推广能够让这些词汇快速在社交媒体上变得热门。

90后新词汇的走红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和时事热点紧密相关。

“佛系”这个词汇的走红与社会对于焦虑和压力的关注有关,而“996”则与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现状息息相关。

这些词汇的走红反映了年轻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态度。

一旦一个90后新词汇走红,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相关话题和研究,包括对其词源、内涵、使用场景的探讨和分析。

这些探讨和讨论不仅丰富了这些新词汇的内涵,也为这些词汇的传播和深入了解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话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反映了年轻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交需求。

90后新词汇的走红与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紧密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要:互联网使得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语
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不论在语法、意义、结构或是其他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所引起的传播现象更应多加关注。

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
角度出发,剖析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现象。

文章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给
网络流行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对仪式过程的整体呈现和意义的解读
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仪式观、传播、意义、共享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早已超越网络世界,网络的热词热
句充斥在现实世界之中。

网络流行语的活力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反
映社会现实和公众心理的一面镜子。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把传播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来解释传播
行为中所蕴含的意义,更进一步说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何维系文化共同体。


瑞认为,传播与“分享”、“共享”以及“共同信仰”有关,在仪式观这一概念中,传
播一词指的是共同体一起参与的神圣仪式,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意义的文化
世界。

传播过程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被创造出来并被理解和使用的过程。

二、仪式观下的网络流行语
1.语言、流行语与仪式观
语言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一个阶段,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之一。

当然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并不断赋
予其新的内涵。

正因此语言的变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就
是语言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且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有不同之处,包括语言符号和
非语言符号。

詹姆斯·凯瑞(James·Carey,1934-2006)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文化历史学家,
曾经被美国批判传播研究代表人物汉诺。

哈特誉为美国文化研究“最杰出的代表”。

[1]20世纪70年代凯瑞提出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概念。

凯瑞对传播学过分重
视效果研究提出了批判,认为“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结果只能是止步于此,原地打转。

所以凯瑞认为应该吸取去他学科的有益成分,
重新审视传播学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给传播学注入新的活力。

凯瑞的仪
式观将传播主体从传统的传者和受众角度转向了参与者的视角,由传递信息转向
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仪式,并转向对意义的表达。

2.仪式观角度下网络流行语有几方面的特征:
(一)仪式的参与感
流行于网络中的语言引起瞬间的引爆,使得大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此。

人群被召集到一起像是参加了一场仪式或举行一场弥撒。

人人都是这场网络狂欢
的信众,原本对此无动于衷的人的态度也因为交流或沟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事件的参与者因人群的逐渐增加而表现的更加积极,结果是网络流行语的传
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的受众越来越多,从而使流行语跨越不同的媒介种类,在
线上线下流传得越来越广。

(二)仪式的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不仅在于传播特别广而且使用的范围也非常广。

受众之间对网络
语言的使用促进了意义和符号的互动传播。

成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成员之间
的互动非常密切。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受众通过使用这些语言达成彼此之间的
互动交流和意义共享。

通过彼此互动,网络语言在人群中引起更大的传播效果。

(三)仪式中意义的共享
群体之间意义的彼此分享凝聚了群体的团结,网络流行语在成员中的使用促
进了彼此之间意义的分享。

凯瑞认为,一个“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维系”的神圣的仪式的传播的意义在于“使参与传播的人们构建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2]
(四)对仪式文化的认同
群体成员之间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便是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群体归属感
的强化。

仪式的作用加强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化了集体情感,因此仪式
成为表达和加强群体团结的途径。

就像涂尔干所描述的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它
周期性地将其成员聚集在一起,激发他们的集体性亢奋,是他们意识到群体的存
在及其力量,更通过这种仪式提醒成员勿忘集体的理想与目标。

[3]
3.仪式观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加快了流行语传播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在群体中的广泛使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这场狂欢盛宴,
原本处于萌芽的流行瞬间聚集起所有目光,信息由原来的有秩序传播转为裂变的
无序传播,使语言的传播速度大大增加。

而这,又变成流行语快速传播的原因,
结果是网络流行语的巨型加速传播。

因果之间的彼此转换使得传播过程的研究更
加趣味横生。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不断扩大
网络流行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群体中的互动交流使得其影响不断增强。

对符号的认同感使群体成员间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群体间文化的共享性不断增大,不同群体对意义的接受度也不断增强。

许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不再仅仅
局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它们如滚雪球般不断向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和扩张。


种超范围的传播主要表现在许多网络流行语被用在社会现实生活当中,成为大众
传媒新闻标题和报道的座上宾。

[4]
三、总结
如果说,在仪式观视角下研究文化的传播“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
寻求意义的一种阐释性科学[3]”的话,那么,这种“阐释”就应该将作为仪式的文化的传播过程进行一系列基于结构、符号、意义等的文本解读。

[6]本文通过对网络
流行语在仪式观中表现出的含义、特征以及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描述。


然对此的研究还应该继续深入挖掘,但笔者个人学术能力有限再加上网络流行语
的不确定性,使得对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非常粗浅。

但仪式观
下的网络流行语仍然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的研究,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对受众的效果、意义的建构与维系和共享行为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非常粗线条的,将仪式观应用在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或许
是不那么正确的,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此理论的重视,推动传播的仪式观不断向前
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鸿雁,孙健.隐藏的维度-评詹姆斯·W·凯瑞的新闻观[J]. 东岳论
丛,2010,12(31):147-150.
[2] 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 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25
[4] 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2011
[5] 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谭芳,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以信阳地区茶艺馆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简介:刘钰水(1992.9-)男,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