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

合集下载

《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治史三书》读后感1500字!初闻此书我便对其印象深刻,缘由是在古代汉语课上老师力荐此书,嘱咐我们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应当拜读才好。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

《治史三书》读后体会《治史三书》读书报告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是一部以严耕望自身的治学经历和经验谈如何读书、做学问,如何做人、做事的具有准经典特质的“大家小书”。

读书、做学问在谈到论著标准时,他说,要专精,也要相当的博通,博未必通,通则必博,要“充实而有光辉”。

充实,最主要是材料丰富,论断平允,踏踏实实,不发空论,这样的论著才能算得是内容充实的有价值的论著。

光辉,从两方面去认识:第一,要有见解有识力,工作成果要显出有魄力,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言人所不敢言,而同时兼顾最基本条件——精审充实;第二,要工作规模恢宏,组织严密,且有创获。

学术工作要规模恢宏,或组织严密或有创获都不难,但要兼而有之则极不易,当然这里面还要包括一个基本条件——内容充实,这就更不易。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要达到“充实有光辉”的境界,最主要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不从小处着手,势必大而化之,不切实际,漏洞必多,虽作出很多动听,看来有光辉的结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但终久未必能站得住脚,自不能算是真有光辉,更未必有长久价值可言。

不从大处着眼,就往往走上小路,钻牛角尖,不能脱困而出,结果成绩琐碎,不成大体系,自亦不能显现其光辉。

还要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读书、做学问: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治史三书》概述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正文一、《治史三书》概述《治史三书》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历史学研究方法论著作,包括《史记会注考证》、《汉书辨疑》和《后汉书补注》三部书。

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三部史书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史学研究之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治史的门径。

二、读《治史三书》的感悟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辨析,这种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令人敬佩。

同时,钱穆先生在书中所阐述的史学研究方法,也为我在知识类写作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书中的启示:如何做好知识类写作1.严谨的态度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应学习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对所写作品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论据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检验,确保所传达的知识准确无误。

2.深入的研究做好知识类写作,需要对所写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在《治史三书》中,钱穆先生对史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使他得以发现和揭示史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3.系统的方法钱穆先生在《治史三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史学研究方法。

同样,在知识类写作中,我们也应形成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法,包括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构建文章框架等环节,以确保写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阅读《治史三书》让我深感钱穆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以及其对史学研究的深入研究。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治史三书》是中国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历史学著作。

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审视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史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治史三书》中,严耕望以自己的治史方法论为基础,提出了“史力”、“机制”和“意识流向”三个概念,以此来解决历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严耕望提出了“史力”的概念,即历史力量。

他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众多历史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历史力量包括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等。

作者通过对历史力量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历史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严耕望提出了“机制”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机制。

只有掌握了这些机制,才能深入理解历史中的各种现象。

作者通过对历史中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后,严耕望提出了“意识流向”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的变革是由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变革所引起的。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意识流向的分析,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治史三书》中,严耕望还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结合,既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具体的史料考察,又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他提出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不能片面和机械地看待历史。

《治史三书》的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历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史视角和思路,为我们理解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通过对历史力量、机制和意识流向的研究,严耕望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

同时,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总结也对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学家严耕望的治史观念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欲把金针度与人—— 读《治史三书》有感

欲把金针度与人—— 读《治史三书》有感

欲把金针度与人—— 读《治史三书》有感◇ 常利兵《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是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根据多年治学经验,为初涉史海的学子提供学习方向而编成的治史入门书。

此书主要由《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部分构成,详细讲述了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从师问学的历程。

特别是在书中强调史学研究应关注的问题与自身的治学建议,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首先,是注重“既要专精,亦要博通”。

他提出的“博通”,既有史学本身的博通,也有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史学以外的博通。

如在研究断代史时,不应将时间限制得太短促,至少要弄懂三个时代。

此举可使我们在做精细工作时不出大错,也能帮助我们做史实解释。

要做到博通,则看书时,不可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应当把基本材料书从头到尾看过,否则容易将重要史料漏去;更不可只选择对自己的论证有力的材料,甚至是割裂史料进行解读。

其次,严耕望先生强调应当集中心力做“面”的研究,即钻研大题目,不要做孤立“点”的研究。

学子将此时代的重要书籍看过一遍,并且做全盘的阅读时,便更容易发现材料的冲突与相证,也能发现许多包含于大题目中的小问题。

如此研究,似慢实快,容易做出大而精的成绩。

而在钻研史料时,既要关注新史料,也应关注旧的普通史料;慎作概括性的结论,肯下深功夫,才能做到“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未说过的话”。

在书中他还分享了一些重要的治史原则。

如尽量少说否定话;不要忽略反面证据,一旦看到反面的材料就应推翻自己的看法,在所不惜;引史料不可断章取义,尽可能引用原始史料或接近原始史料等。

在论题选择上,要偏向做具体问题,讲求问题的实用性。

国家大计、人民生活等是人们重视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做研究既容易被看重,又能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便利;而在大问题和小问题做研究之间要讲求其研究方法,选择论题需考虑自己的能力与材料情况。

此外,严先生还强调,“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要小题大做;中年时做大问题,要大题大做,老年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而且“薪火相传,功成不必在己”。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能够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质朴完整的学术人。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也希望正式成为我的箴言吧。

●入门强推●倒食甘蔗●这本书又名《历史研究从入门到放弃》●前人之风,心向往之;百年之后,生气犹存●入门书。

●多着墨于治史经验、方法与规律与治史秦刚等,虽不走治学之路,只从纯粹的读书方面角度看,也有获益。

严耕望先生说业师钱穆先生“善师法,善变化,喜新知,勇创见,悉心追求,每从细小故事中才吕齐县彻悟大道理”,那三代的大师们潜心学问,淡泊自甘,皆有一份素心,令人感佩。

●副标题:严叔教你如何——守得住学术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学阀。

浅显来说,是读过的大家撰述的散文随笔中所,既能保持稳定高度说教色彩,又能不失流畅的文笔风格。

●句句都从自家迈盖中涌出,语重心长,发人深省,钦佩无量。

只恨读到太晚。

需反复温习才行。

●每年新生见面必是推荐,虽说是经验之谈,但每句都饱含深意。

严耕望跟余英时比,天资确实差了不少,但比我辈还是冷雪了的,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过是肯下那最笨的功夫,才能有所成就。

干什么虽然是一样的吧。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专精与博通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精“与”通“两字。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供;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

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

——摘一段《治史三书》读后感(二):历史研究入门当初是看了豆瓣上的书评才买的这本书。

严老师的历史学大家,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都是经验心得。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斩获就是对于历史资料,况且也包括其他书籍,看的时候要客观,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

浅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感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从中获益匪浅。

在这本书之中,我了解到了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

其中,我在治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这一章中,获益最深。

在“治史经验谈”的第一章“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严先生给我们提出了几条治史应该注意的原则性的基本方法问题,也提出一些应该注意的较具体的规律。

在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他首先提到的就是治史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书中提到:“治史的博通可分从两个方面谈。

第一,史学本身的博通。

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

若治专史,例如政治史、政制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等等,治某一专史,同时对于其他的专史也要有很好的了解,至少要有相当的了解。

第二,史学以外的博通,也可说是旁通,主要的是指各种社会科学。

先讲旁通,要想真正旁通各种社会科学,虽然断然做不到,但至少要对各方面有一点皮毛知识,有一点总比毫无所知的好。

”1从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悟出了三个治史所必需的方法。

第一,治史一定要博通史学本身。

倘若你对自己所研究的历史本身并不了解,那么你如何去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探索呢?严先生认为,能博通不但可避免不应有的错误,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为史事作解释。

他就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有着和一般的学人的不同解释。

一般认为,秦能统一天下,“总不外秦国政治改革成功,外交运用成功,加以地势优良,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当时大一统观念已形成,一般人已无宗国之见,为秦国统一排除了心理上的障碍。

”2但是,他认为除了上述说法之外,另外还有好多原因。

例如从当时的各国地方经济社会民风的角度去看。

“秦国民杂西戎,民风强悍,关东三晋民风较秦为弱,对于秦人极为畏惧,最东齐国民风又较三晋为怯弱。

而就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秦国最贫穷,齐国最富庶,三晋也介乎两者之间。

治史三书简评

治史三书简评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桐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

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

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197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专书共7种,论文40多篇。

以治学方法严谨闻名,被余英时称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治史三书》是严耕望先生根据自己毕生的治史经验,进行的思考和总结。

他提出治学之人应具有“勤、谨、和、恒、定、毅、勇”的八字方针,让人受益匪浅。

本书是他治史经验三本小书的合集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第一部分是《治史经验谈》,他在里面讲述了学史之人不但要专精还要博通。

因为专不一定能通,能精则有一定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则有一定的博。

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史学本身博通,也要对史学以外的东西博通。

断代研究不应该把时间限制的太短,历史的演进是不断的,前后有连贯性,朝代的更替只是统治者换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仍是上下连贯的。

因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即使你只研究一个朝代,你也要博通一两个朝代。

这样才能将其研究好,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面面聚到。

因此,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与时间进行“面”的研究。

而且研究历史,不要孤立的做点的研究或是遍地撒网来个大丰收,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的。

首先,自己也应懂得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争名夺利;其次,做学问的人要心如止水,不要只为功名而做学问,要唯学问而学问。

看书要地毯式学习,一遍一遍地认真看,不要拿着什么课题而去翻什么材料。

另外,要做到看人人所能看的书,说人人所未说的话。

新的史料固然可贵,但基本功仍在精研普通史料,研究出新的成果,那才是真正高明的历史研究者。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书籍概述•治史三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和《汉书》,是中华传统历史文献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严耕望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历史的演变过程,对启迪和教育后人有重要作用。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编撰时间:公元1084年-公元1101年•内容概述:该书以中国历史为脉络,详细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并着重强调人物的作用。

《史记》•作者:司马迁•编撰时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1年•内容概述:全书共130篇,大致分为夏、商、周、秦、汉五部分,是综合性历史文献,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传记、政治制度、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等。

《汉书》•作者:班固•编撰时间:公元后52年-公元后90年•内容概述:该书以西汉为脉络,包括30卷,主要记载了西汉至王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文献。

阅读策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注意人物的作用和表现•掌握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基本情况•培养历史意识,加深认识本土文化•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教材。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相关事件,对我们个人的历史认知、文化认同等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的价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培养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品德•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阅读方法•细读全书,把握大纲•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注意细节,把握细微之处•针对生动活泼的故事,加深印象•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联想讲述的技巧•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突出重点,进入角色,生动讲述•注重细节,用语清晰规范•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章节和内容,做好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方式,具体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并分析问题•引用其他文化和故事,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拓宽视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内容简介《治史三书》是治史入门最佳读物,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

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精彩书评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

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

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

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精彩摘抄序言1.有基本逻辑观念2.仔细研读经典研究著作3.本书概要:‚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和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治史三书》是一本关于历史研究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治史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治史的方法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治史的方法。

首先,作者认为治史要有科学的方法,要注重证据和事实,不能凭空臆想。

其次,作者认为治史要有比较的方法,要善于比较不同事件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律。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三勤”方法,即勤于积累资料、勤于查阅资料、勤于思考和研究。

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二、治史的意义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治史的意义,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历史研究还可以为现实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因此,作者认为治史是人文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对治史的思考在阅读《治史三书》的过程中,我对治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历史研究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道德的规范,还需要对人类文明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同时,历史研究还需要有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和问题。

此外,我认为历史研究者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能够从不同领域中汲取营养和启示。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总结了作者多年的治史经验和方法论,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研究的理念和道德规范。

这本书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这本书也可以为其他人文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四、治史的道德除了治史的方法外,作者还在书中强调了治史的道德。

作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尊重历史事实和证据,不能造假或歪曲事实。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在阅读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之后,我深深地被严先生对历史研究的热忱、专注与深入所打动。

这本书不仅是严先生多年治史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的体现。

首先,我被严先生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所震撼。

他强调治史要具备“专精”与“博通”的双重素质,既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并非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严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原则,如“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思路,以及“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的学术态度。

这些方法和原则不仅适用于历史研究,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系统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更加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此外,严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对于正史的重视。

他认为,正史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通读,以便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这种对正史的重视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臆断或片面之词。

最后,我被严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坚持所感动。

他在书中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治史经验,还表达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这种热爱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追求和信念。

总之,《治史三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还收获了很多关于人生和学术的信念和启示。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本书将会是我宝贵的财富和指南。

治史三书读后感_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后感_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后感_读书笔记篇一:治史三书读后感郝伟强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

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

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

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

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

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

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

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

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全面”。

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

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

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的话”。

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

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

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

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

二是“谨慎”。

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

“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

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

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

治史三书

治史三书

朴素的为学
于积累的众多材料上,建立自己的体系,建立客观 的学术态度、立场、方法;严谨考证、慎下结论; 总的来说,要用一种从精细走向宏大、脚踏实地的 “笨方法”,下“笨功夫”。积沙成塔、积水成湖, 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摸索,成就丰厚有分量的学 术成果。 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 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条在晨光里默默呼 吸着的永生之路。
Thank y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讨论
1.有人认为严先生在学术的高度上难有比肩者,但是似乎 少了一份读书人对社会的责任。如何理解“修身、治国、 平天下”这句话? 2.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心不古,物欲横流”,所以必须 倡导“国学”,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3.严先生的治学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朴实为人在当今日益 浮躁的学术界及整个社会中是否过时?作为研究生我们该 如何处理治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充实而有光辉
——《治史三书》读书 报告
作者简介
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 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历史系。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研究所、 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 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 著有《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 《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 ,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 “光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 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 ‘光辉’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 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 “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 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今人“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不能“充实”, 则不足以言学术;没有思想,亦不可能有“光辉”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读后感)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距离最后一次翻开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已经一月有余。

记得当时看到附录中余英时先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一文时,见到“敬悼”二字,甚至有些难过。

整个读书过程中,见字如面,仿佛时时看到一位态度严谨认真、语言不失风趣的老先生。

虽然先生早已离去,但书中那些鲜活有温度的文字,让我们感觉先生似乎一直就在那里。

就像有次走在复旦的文科图书馆,不经意看到钱穆先生即严先生恩师的全集,皇皇巨著几十本摆放在那里,一下子就联想到严先生。

《治史三书》正有着这样的魅力,一方面让读者充分汲取各种学术方面的知识营养,另一方面又让你真切感受到老先生的为人,感受到那一代学者的风貌。

在学术指导方面,它堪称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

严先生总结自身几十年从师治学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从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到治史答问以及附录中的两篇序言,无不娓娓道来。

语言朴实诚挚又逻辑清晰,给读者指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诸多启示,即使是不谙学术之道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书中不少建议看似熟悉却给读者醍醐灌顶之感,例如严先生开篇讲到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其中一条“用人人见过的材料,说人人未说过的话”真可谓振聋发聩。

学者常常以为讲别人未说过的就是标新立异,先生则特别注明这一点——“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

”这不禁让我想起刘学锴为余恕诚先生《唐诗风貌》作序时所写的一段话:“书中特别注意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联系……探讨某种诗歌风貌形成的基因,而且这种探讨,常能发人之所未发。

”可算是对这一原则作出的注解吧。

再看“几条具体规律”中“尽量少说否定话”一条,先生给出好几则精彩例句,例三中伯氏在下否定话之前,在“未”字前着“似”字,正如作者所说,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也大大减轻了错误的责任。

“通”“博”之浅思——从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说开去

“通”“博”之浅思——从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说开去
文 化 时空
“ 通 ”“ 博 ”之浅思
一 一
从 严耕 望先 生 ( 《 治 史三 书 说 开去
宗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
( 云 南财 经大 学 云 南 昆明 6 5 0 2 2 1)
摘 要: “ 通”与 “ 博” 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它们在我们中国人的智识层面和人格层面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传统上看,我们中国人尤其 强调 “ 通” , “ 通才”也常常为世人所敬仰。严耕望先生就认为, “ 博”未必能 “ 通” , “ 通”则必有相当的 “ 博” 。虽然我们常人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的客 观存在,往往做不到 “ 通” ,但为了安享真善美的秩序,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去拓展自身的认识能力,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 通人”的理想建构。 关键词:通:博;严耕望;《 治史三书》 严耕望先生在 《 治史三书》中提醒习文史者: 力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 人识有通塞, 神有晦明, 为了安享真善美的 秩序, 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去拓展 “ 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当 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 毁誉以之不同,爱憎F h 其各异” 。毫无疑问,人本 人类的认识能力, 尽最大努力去完成“ 通人” 的理 但尤 着重 精’ 与‘ 通’ 两字。 专不一定能精,能 身所存有的这种局限性对我们的认识能力具有非 想建构。 这既是“ 博”的意义所在,也是 《 易・ 同 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 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 常大的约束作用, 这也就是我们人类不能够 “ 辨雕 人》 “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 之志”的主旨 所在。 有相当的博。( 1 ) ” 概括而言就是: “ 要 ‘ 专精’, 万物, 智周宇宙” 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是严先 注释: 也要相当 ‘ 博通’ 。( 2 ) ”严先生所提倡的这一 “ 原 生所说的: “ 博不一定能通。 ” 【 1 ) 严耕望: 治史三书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 则性的基本方法( 3 ) ” 给我们习文史哲者带来很大的 因此, 这就 l 出了一个 “ 横通”的话题。 章学 社,2 0 1 1 ,第6 页。 启 示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思考 诚《 文史通义・ 横通》 :“ 通人之名,不可概拟也, ( 2 } 严耕望: 《 治史三书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 《 易・ 同 人》 说: “ 唯君子为能 通天下之志。 ( 4 ) ” 有专门之精, 有兼览之博。 各有其不可易, 易则不 社,2 0 1 1 ,第6 页。 许慎 《 说文解字》 : “ 通, 达也。 ( 5 ) ”也就是说,畅 能为良; 各有其不相谋, 谋则不能为益。 然通之为 { 3 ) 严耕望: 治史三书 》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 通晓达 “ 天下 之志” ——一般认为, 所谓的天下之 名, 盖取譬于道路, 四冲八达, 无不可至,谓之通 社,2 0 1 1 ,第6 页。 志 实际 上 是指 “ 大 道” 一一 者方 能 被 誉为 “ 君 子” 。 也。 亦 取其 心 之 所识, 虽 有高 下、 偏 全、 大 小、 广 ( 4 ) ( 宋) 朱 熹 撰, 廖 名春点 校: 《 周易 本义* , 章学诚 《 文史通义・ 释通》云: “《 说文》训通为 狭之不同, 而皆可以达于大道, 故E l 通也。 然亦有 北京:中 华书局,2 0 0 9 ,第7 9 页。 达, 自 此 之彼 之谓 也。 通者 , 所以 通 天 下之 不 通也 。 不 可四 冲 八 达, 不可 达 于大 道, 而 亦 不得 不 谓 之通 , ( 5 ) ( 汉) 许 慎 撰,( 清) 段玉 裁 注: 说 文解 ( 6 ) ”刘勰 《 文心雕龙・ 诸子》 : “ 辨雕万物,智周宇 是谓横通。横通之与通人,同而异, 近而远, 合而 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第 7 1 页。 宙。( 7 ) ”所谓 “ 周” ,也就是 “ 周遍 ‘ 遍达” ,这 离。 a D ” 章实斋在这里给 “ 横通” 做出了一个界 ( 6 ) ( 清) 章学 诚撰,吕思 勉评, 李永圻、张耕 就 包含了“ 通” 的 意 思。 按照 刘 彦和 的 说 法, 我 们 定: “ 不可四 冲 八 达, 不可 达 于大 道, 而亦 不 得 不 华 导 读 整 理: 《 文 史 通义 》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出 版 社, 的 智 识 就是 要 贯 通宇 宙, “ 通天 下 之不 通 也” 。 悠 悠 谓之 通, 是谓 横 通 ” 也就 是 说, 那 些有 一见 之 得 2 0 0 8 , 第1 2 1 页。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中国人一直希望构筑起一个 者皆可以 看作是横通之人。 而且在章实斋看来, 横 { 7 ) ( 梁) 刘勰著, 黄霖整理集评: 文心雕龙》 , “ 通人” 人格, 由此可见 “ 通”字在我们中国 人智 通之人必不可少:“ 横通之人可少乎?不可少也。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0 8 ,第3 5 页。 识 层面和人格层面的重要性。 用其所通之横,以佐君子之纵也。 君子亦不没其所 ( 8 ) ( 梁) 刘勰著, 黄霖整理集评: 《 文心雕龙》 , 问 题是, 我们如何才能够做到 “ 通”呢? 刘勰 资之横也。∞”这些横通之人恰如 “ 徐生之礼容,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0 8 ,第3 2 页。 《 文心雕龙・ 史传》说: “ 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 制氏之铿锵,为补於礼乐∞” 。很明显,作为通人 ( 9 ) ( 梁) 刘勰著, 黄霖整理集评: 《 文心雕龙》 , 氏” ,“ 阅石室,启金匮, 抽裂帛,检残竹,欲其 的君子可以 “ 用其所通之横,以佐君子之纵” 。 换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 0 0 8 ,第6 0 页 博 练于 稽古 也” ( 8 ) 。 刘 彦和 给 我们 方 法论 上的 启 示 一 句 话就 是, 通 人君 子 可以 利 用 横 通之 人 来完 备自 ㈣( 唐) 刘知 几撰,( 清) 浦 起 龙通 释: 《 史 是, 广泛地阅读百氏 之作, 这样才能够 “ 博练于稽 己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 可是这样说来, 一个很 通》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 0 O 8 ,第1 4 8页。 占” 。如果说刘勰这里表达得不够清楚,那么他在 要命的问 题出来了:既是号为通人君子, “ 通天下 ( 1 1 】 ( 清) 章学诚撰,吕思勉评, 李永 圻、张耕 《 文心雕龙・通变》 中写下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就相 之不通” ,那么他还有什么不通而需要横通之资 华导读整理: 《 文史通义》 , 上海: 上海古籍出 版社, 当 地明白了: “ 先博览以 精阅, 总纲纪而摄契。 ( 9 ) ” 呢? 2 0 0 8 , 第1 2 2 页。 在 此, 刘 彦和明 明白 白 地告 诉 我们 , 阅 读 典 籍的 时 事 实 上, 我们 绝大 多 数人 只能 算 是 横通之 人 , ㈦( 清) 章 学 诚 撰, 吕 思 勉 评, 李永 圻、 张 耕

读《冶史三书》有感

读《冶史三书》有感

读《冶史三书》有感《冶史三书》是1998年辽宁出版社将严耕望大师所著的《冶史经验谈》、《冶史答问》与《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合编为《冶史三书》。

《冶史三书》所论几乎涉及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是最佳冶史入门书。

先生在序言中写到学术成就最基本条件是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

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冶史之方面,更是通用于日常生活和人生修养的各个方面。

的注意事项和论文写成的一些建议。

作者用他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而方法就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

我最赞同先生在论题选择所提及到的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最好多做具体问题”的想法。

具体问题的证据比较具体,着重于问题的实用性。

作者也强调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新的史料难得,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旧的史料中寻找出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

先生在冶史规律中说到“不要轻易改字”,我认为这是先生所提出几条规律中最为重要的。

因为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改一字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人把史料理解错误。

我也认为这与另一规律“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以及“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是相辅相成的。

何谓为“原”、“原始”,即是没有改动或者很少改动。

先生一生治史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很笨拙又或者是很平常的办法做出了很多许多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成绩。

接下来先生的《冶史答问》平常来看只是简单的问题与回答,但就是在这平常的问答给了冶史之人许多醍醐灌顶的启示。

《冶史答问》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冶史的经验与方法,与《冶史经验谈》的核心思想一致,不再多说。

《治史三书》读书报告

《治史三书》读书报告

《治史三书》读书报告感受名家的“充实而有光辉”——<<治史三书>>读书报告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历史学相关的课程,这次上”成都平原政治经济研究”这门课,才对于史学研究有了一点点极感性的认识.同样作为人文学科,无论是耐心埋首书斋或是费力田野调查,史学研究似乎都与我平时相对熟悉的文学研究极为不同.我特地向一位历史基地班的学长询问,作为一位历史门外汉,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怎样做关于史学的研究或调查,应该读什么书.学长向我推荐了这本史学界大名鼎鼎的,专为初学者所写的<<治史三书>>.恳请老师原谅学生未选择一本老师所提供范围内的书,无论是通过上课还是之前的实地调查,我都觉得对于史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取向与立场,无论是地方史还是专题史,认知虽粗浅但确实得到提升,想进一步有所系统认识,但无奈专业程度太浅,只好选择这本通达易读的书,作为我迈向史学殿堂,浅尝与领略其中之博大精深的第一步吧.在此之前,我跟大多数声称对历史有兴趣的文科生一样,对于历史的热情其实不过是对于“历史故事”的好奇与追求,而对于历史学没有真正的了解。

随着课程的深入,了解到老师所介绍的研究经济史地方史等方面所需的耐心与天赋,接受老师所布置的实地调查任务,以及读这本对我而言史学专业感较强的书,我对于史学和终身奉献与此的学者们,的的确确有了全新的一份认知与尊敬。

读过本书之后,虽然对于治史、历史学的相关研究我仍然懵懂不解其中深意,但我相信,它让我在以后的阅读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再面对历史问题时,不再那样毫无概念的接受和盲从,而是会努力地从更专业更理性的角度去思索。

(一)内容概括与作者简介《治史三书》是当代史学名家严耕望的所著的一部治史经验之书。

本书由《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本小书汇集而成。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严耕望先生以治史严谨、淡泊名利、学术成果丰硕厚重而受到尊敬。

他主要研究领域在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唐史(唐代交通)等等,这一点从他书中精心拮取的例子就能看出来。

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治史三书》有感

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治史三书》有感

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治史三书》有感为学与做人之楷模——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闵行中学范江张耕华教授曾说这本书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

我有点好奇,它究竟讲了什么,值得如此细细体味。

暑假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该书的确有味。

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位具有传统德性的现代学人风范。

严耕望先生学问之深,方法之精,文字之美,对学术之诚,对师长之情,对私德之严,都令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严先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

这本著作讲的也是如何治史,是个人的经验之谈。

张耕华教授说该书较好的总结了中国治史的传统方法。

老实说,我对历史研究尚未入门,对严先生的观点缺乏评价的能力。

读过此书,第一印象便是严先生的学问精深。

余英时先生赞扬严先生集“四大家”的优点于一身:规模宏大如钱穆,辨析入微如陈寅恪,平实稳健如陈垣,有计划和恒心如吕思勉。

这是极高的评价,当然也符合事实,绝非同门的吹嘘之词。

严先生计划逐次撰写《唐代交通图考》、《唐代人文地理》和《国史人文地理》三部著作,都是规模宏大之作。

他的《唐代交通图考》,属于断代专史,也是为通贯的国史人文地理研究打基础。

严先生精细的辨析在书中比比皆是,治史经验中举出的例证基本都属于此类。

严先生治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律,如“慎作概括性的结论”、“少说否定话”、“不要忽视反面证据”、“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等等,体现了他平实稳健的为学之风。

严先生将计划作为治史的经验之一,恒心作为工作要诀之一,都是出自亲身体验。

他的《唐代交通图考》从收集资料到成书,前后耗费五十余年,无计划、无恒心焉能成功。

严先生的治史方法精炼而富有启发性。

以工作要诀为例,他提出“勤”“谨”“和”“缓”“恒”“定”“勇”“毅”八字诀,言简意赅。

严先生对“恒”、“定”的解释给我很大启发。

读书治学“勤”字为首,严先生也说学术研究需勤读、勤思、勤抄、勤写、勤听、勤讲。

然而,他认为“恒”比“勤”更重要,让我颇感意外。

“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

”一时之勤,不是真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札记与心得感悟:
距离最后一次翻开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已经一月有余。

记得当时看到附录中余英时先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一文时,见到“敬悼”二字,甚至有些难过。

整个读书过程中,见字如面,仿佛时时看到一位态度严谨认真、语言不失风趣的老先生。

虽然先生早已离去,但书中那些鲜活有温度的文字,让我们感觉先生似乎一直就在那里。

就像有次走在复旦的文科图书馆,不经意看到钱穆先生即严先生恩师的全集,皇皇巨著几十本摆放在那里,一下子就联想到严先生。

《治史三书》正有着这样的魅力,一方面让读者充分汲取各种学术方面的知识营养,另一方面又让你真切感受到老先生的为人,感受到那一代学者的风貌。

在学术指导方面,它堪称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教科书。

严先生总结自身几十年从师治学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从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到治史答问以及附录中的两篇序言,无不娓娓道来。

语言朴实诚挚又逻辑清晰,给读者指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诸多启示,即使是不谙学术之道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书中不少建议看似熟悉却给读
者醍醐灌顶之感,例如严先生开篇讲到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其中一条“用人人见过的材料,说人人未说过的话”真可谓振聋发聩。

学者常常以为讲别人未说过的就是标新立异,先生则特别注明这一点——“是把前人未明白述说记载的重要历史事实,用平实的方法表明出来,意在钩沉。

”这不禁让我想起刘学锴为余恕诚先生《唐诗风貌》作序时所写的一段话:“书中特别注意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联系……探讨某种诗歌风貌形成的基因,而且这种探讨,常能发人之所未发。

”可算是对这一原则作出的注解吧。

再看“几条具体规律”中“尽量少说否定话”一条,先生给出好几则精彩例句,例三中伯氏在下否定话之前,在“未”字前着“似”字,正如作者所说,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也大大减轻了错误的责任。

而例四中岑仲勉先生“未见”驿传之记载的“未见”又比“没有”驿传之记载要好得多,这就说明,即使没有轻易下否定话了,也要斟酌否定对象的程度或者说范围。

这一条看似老套,但实见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在现代学者的著作中也很常见,譬如巩本栋《辛弃疾评传》中“虽然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还不能完全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集大成的高度来认识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关于书中对于学术研究的建议与指导我仅以这两条为例,至于其他内容实在是每一条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体会。

另一方面,我想就这本书中“论题选择”这一篇目来谈老先生的学术态度问题。

《历史研究》的副主编李洪岩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
这本书“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

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严先生言语之中,足见当年治学态度,尤其是“勤奋”二字。

第一条讲到“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实则就是告诫学者不能畏难下苦功夫,先生以自己为例,“为把稳起见,多做具体问题,少讲抽象问题”,同时也指出青年学者存在的问题——“他们更喜欢抽象问题,因为面对抽象问题,容易发议论,提意见,讲起来比较可以自由发挥想象”。

而这一点,严先生谆谆教导,具体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问题似易实难,告诫我们踏踏实实,不能惧怕具体问题繁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再讲“问题的实用性”时,他反复强调学者要花时间用笨办法,论述真切感人。

一则他指出,讲学问诚然不应该有功利主义,也不必理会对人是否有用,但若是希望辛勤的著作能获得学术界较大的反应,就不能不考虑选择论题的重要性,这真是一个学者的肺腑之言;二则“我常常告诉青年朋友说,只要能如我一般肯花时间,肯用心思,肯用笨方法,不取巧,不贪快,任何人中人之资的研究生五六年或六七年之内都可以写得出来。

”这段话质朴凝练不造作,可以想见先生踏实肯干勤勉刻苦的态度,读至此,不得不钦佩老先生的精神。

这本书汇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书不厚但蕴含丰富,值得读者静下心花时间认真去读,犹如孔子弹奏《文王操》,读多了也会感受到老先生们的治学与为人之风。

作者:初雪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