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三章结构转换理论
资本论 章节总结辅导讲义汇编(附资本论主要内容归纳)
第1讲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及其生命力二《资本论》产生与传播三《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过时论理由1:《资本论》是100多年前的著作,对于现代经济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点评: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没有消失,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货币的基本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一切商品经济规律都适应。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资本论》所阐述的经济原理,仍可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研究这些变化。
3)一种理论诞生的时间是否久远,决不是判断它是否过时的尺度,关键是它是否有生命力。
理由2:《资本论》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存在市场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局限性的突出表现。
点评:1)《资本论》中的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存的社会主义,而是作为理论原理的社会主义,因而他不可能预见到现实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市场经济;2)《资本论》的局限性是相对真理意义上局限性,即任何理论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正确的,当条件等变化时,其对实践的指导受到了限制,因而需要从实践出发,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理作用。
《资本论》未过时观点理由1:《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
《资本论》在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时,不仅进行了制度分析,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对《资本论》的研究应从两方面注重,一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理由2: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
200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一生平及著述塔尔科特·帕森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美国圣公理会的一个牧师,曾担任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学院的院长。
1920年帕森斯进入阿姆斯特大学,主修生物学,在此期间对经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发生了浓厚兴趣。
1924年获文学学士以后转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深造,认识了在那里执教的马林诺夫斯基,这一经历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年以后,帕森斯转入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帕森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教学学术生涯。
帕森斯曾先后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9年5月,帕森斯逝世于德国。
帕森斯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体系》(1951)、《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1966)、《现代社会体系》(1971)(一)主要理论倾向1对古典社会行动理论、实证主义与理想主义行动理论的扬弃帕森斯认为,实证主义学派仅仅把行动同一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行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忽视影响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规范取向,由此忽略了行动者最终目标的来源、性质及差异。
而理想主义学派则单纯强调价值规范的作用,忽略了环境状态对表达特定价值的影响。
帕森斯则认为,状态和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2 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观和社会变迁理论是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家迪尔克姆的进化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儿童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梳理
题型:名词解释:6个,每个5分,合计30分简答题:5个,每个10分,合计50分论述题:1个,每个20分,合计20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前言(了解)1、通识课的必要性(了解)2、学习内容(了解)3、学习方法(了解)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1、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了解)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关系问题、财富增长和社会和谐问题。
2、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重点掌握)发展、发展观的概念、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从背景、追求的目标、指标、理论基础、实践响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化的概念及其度量指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思考: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不同之处?①背景不同②追求的目标不同③测度指标不同④理论基础不同⑤实践响应不同第二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了解)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一节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视角理解可持续发展(了解)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区域(地理学)角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1、诠释内涵的视角(时间、目标、区域、综合)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般原则(4个),可操作性原则(3个)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哲学前提(了解)1、对哲学前提的反思(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2、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极限意识、发展意识、道德意识、主体意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与相关学科的共轭关系(了解)2、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人地关系论)三种生产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的概念及其分类)、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途径有那些。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体系第一节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了解)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创新体系(了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第二篇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重点掌握)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第一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范畴1、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了解)不同学科对区域的理解2、相关学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掌握)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的地位作用和评价内容(了解)第六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第一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地位和协调(重点掌握)1、三个子系统的地位(重点掌握)2、三个子系统的整体协调过程(重点掌握)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的途径和手段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关系(重点掌握)1、内部和外部关系2、静态和动态关系3、局部和整体关系第七章经济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经济子系统内部关联分析1、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内涵(概念)(重点掌握)2、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与类型(了解)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重点掌握)1、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理论关系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画图说明)、生态门槛3、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考:简要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①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排效应②环境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率,影响就业;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贸易中的行业竞争力(成本高);污染削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结构化理论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授权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积极支配
诱使
强制
消极支配
限制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行动的反 思性监控
结构性特征 中介/转换
结构性原则 各种制度领域
结构二重性
三、结构二重性
• 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 介, 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 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互动的 社会系统
实践意 识
本土性 安全 感的需要
互动论 的元素
现象学 的元素
心理分 析理论
“结构化理论”的关键 元素
四、结构化理论:反思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化理论与经 验研究如何挂钩
结构化理论对于 突变性社会变迁 现象的解释乏力
从结构化理论本 身来看,只考虑 到实践意识的作 用没有充分考虑 到无意识在结构 化过程中的影响
三、结构解析
的结 特构 性是 ,蕴 就含 是在 制社 度会 中系 反统 复中 采的 用规 的则 规与 则资 与源 资结 源构 。最 重 要 合法化
表意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
资源
表 意 性 符 码
配 置 性 资 源
支配
规则
行 为 规 范
权 威 性 资 源
意我 、们 支可 配以 与区 合分 法开 化社 。会 (系 第统 在 页结 )构 方 面 的 三 种 维 度 : 表
二、本书出版背景
吉登斯学术发展本身(1)
通过对经典思想家的反思,对社会学三大传 统有了较深的理解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心理学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级概念: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人格: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和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产业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将针对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起源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特长进行比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后来,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与自然禀赋、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密切相关。
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假设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改变产业之间的相对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2.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原因。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些产业会出现衰退,而另一些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3.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都会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产业结构演变的类型包括:范围扩张、结构调整、深层次规模扩张和空间布局调整等。
1.范围扩张:产业结构范围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通过增加企业数量和规模,可以扩大产业整体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
一些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另一些产业的比重则会逐渐减少。
3.深层次规模扩张:深层次规模扩张是指其中一产业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企业可以扩大产能规模,取得更好的经济规模效益。
儿童发展心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大)
⼉童发展⼼理学授课教案(华东师⼤)⼉童发展⼼理学授课教案⼉童发展⼼理学是⼀门研究⼈类⼼理发⽣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理学重要的分⽀学科之⼀。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章,前⼆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法及⼉童⼼理发展的⽣物学基础。
第⼆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童发展⼼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法、⼉童⼼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童⼼理发展的⽣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章⼉童发展⼼理学导论教学⽬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童发展⼼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童发展⼼理学研究的⽅法,使学⽣掌握⼉童发展⼼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使学⽣了解⼉童⼼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法部分,使学⽣领会⽅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节⼉童发展⼼理学概述⼀、⼉童发展⼼理学与发展⼼理学的关系(⼀)与⼉童发展⼼理学相关的⼏个概念1、发展⼼理学的概念发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动物为主的⽣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命过程中⾝⼼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理学研究的⽬的是探索⽣命体⼼理活动的⼀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童发展⼼理学的概念⼉童发展⼼理学属于⼼理学的⼀个分⽀,研究从出⽣到青年前期的⼉童的⼼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童发展⼼理学在探明其⼀般的⼼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童的认知、情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般的解释是“由⼀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种旧结构向⼀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先,发展是⼀种变化,是⼀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认知能力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认知发展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同的阶段。
比如在幼儿期,学生主要处于感知和运动阶段,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进入形成操作阶段,具备较高水平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或过于简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跨学科性。
学习不同学科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学习数学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多元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学生在另一方面表现突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在认知能力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社会性。
学生的认知能力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与教师、家长和同学的互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认知刺激和交流经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构主义(皮亚杰创作心理学著作)
结构主义(皮亚杰创作心理学著作)展开全文结构主义(皮亚杰创作心理学著作)《结构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8年。
该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皮亚杰结构主义的思想,提出结构主义的发生论观点,强调发生和主体的建构在结构形成与运演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以往宿命论的结构主义大相径庭。
该书作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思想基础,不仅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方法指导,而且对于结构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1]作品名称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作品目录第一章导言和问题的地位第二章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1.定义5.群的概念2.整体性6.母结构3.转换7.逻辑结构4.自身调整性8.形式化的权宜性限度第三章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第四章心理学的结构9.物理学的结构和因果关系11.心理学中结构主义的开端与“格式塔”理论10.有机界的结构12.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13.结构与功能第五章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第六章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利用14.共时性结构主义18.整体性结构主义还是方法论结构主义15.转换结构主义;个体发生论和种系发生论之间的关系19.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结构主义16.语言结构的社会形成、天赋性质或平衡作用17.语言学结构与逻辑学结构第七章结构主义和哲学结论[3]20.结构主义和辩证法21.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创作背景结构主义思想方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科学来源,它是随着控制论、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而出现的哲学运动;一个是社会科学来源,它早就对存在主义所谓的“主体自由创造一切”的观点和方法感到不满,这是结构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
而皮亚杰正是在吸收了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各自优点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的结构主义思想。
[1]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主要运用于说明心理学问题,但他对一般的结构主义作了深入研究,集中分析总结了隐含在各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各种结构主义思想与方法的主要特征,考察了结构主义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建构、阐释和论证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将之整理成为《结构主义》一书。
皮亚杰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 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 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 和发展。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 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 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主要有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维特洛克、乔纳生 等。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 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 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 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 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 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 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 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为实现上述目标,他特 别强调教育过程 中直觉思维的价值。直觉 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所谓 直觉思维是与分析思维不同,直觉思维以熟 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 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但 是以后需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 作的结论。
(七)乔纳生知识获得三段论
三、建构主义主要观点
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 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 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第三章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2
第三章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2第三章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2)1、新进化论“新”在何处?总结起来看,新进化论与古典进化论具有一个原则上的共性,即强调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
但同时,新进化论也有一些超越古典进化论的理论创见和方法创新:(1)新进化论引入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如能量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极大丰富了人类学内涵。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的,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始注重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
2、关于文化进化论的人类学理论模式有哪些?关于文化进化论的人类学理论模式有:古典进化论、传播论、新进化论。
3、结构主义的理论源头及其基本论点是什么?就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渊源来说,他受到法国社会决定论、英国结构-功能论、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符号学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结构人类学所关注的结构,并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甚至也不是一种经验实体或社会现实,而是指在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们一般所能认识到的社会现象只是浅层的结构,并不是社会的真正结构。
社会的真正结构是人们所不能认识到的,需要人类学家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发现的深层模式。
列维-斯特老实还将语言学的转换定律用于人类学研究,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者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这种内在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的永久性贡献就在于它简洁地指出,尽管社会文化现象非常复杂、繁多,甚至极度的无序,但在其中蕴含着某种深层的统一和系统性,只有极少的一些原则在起作用。
这是一种象征体系决定论,它相信人类行为乃是由文化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杭烨《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
《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
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
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
(2)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
(3)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
(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
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
(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
(9)地租理论。
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读后感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读后感第一篇: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读后感《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说说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结构以及基本内容,二是文章中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一、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由三个例子引出文章的主题,即组织发展进程。
第二部分通过建立一个组织发展的模型,详细介绍组织发展的五个阶段,说明了组织发展的过程。
第三部分介绍根据组织发展过程得到的启示,以及给组织成员的三点建议。
组织发展模型有五个关键的因素:组织的年龄、规模、演变的阶段、变革的阶段和工业的成长率。
年龄和规模是模型的横纵坐标,曲线随着年龄和规模的扩张经历的五个成长阶段,即创业、指导、授权、协调和合作,工业的成长率则是影响曲线斜率的因素,成长率越高,曲线斜率越大。
二、文章中印象深刻的5个地方1、成长的五个阶段是前后相互影响的,每一个阶段的解决方法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也是下一个阶段危机产生的原因,企业采取的新的实践和组织结构,往往会埋下使自身腐朽的种子。
而且,对于每一个阶段,如果成长突然发生,管理者所能采取的行动是有限的。
你在现阶段遇到危机的时候,只能采取新的解决方法来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而不能重新利用之前阶段的解决方法,来解决这一阶段的问题。
2、对于第五阶段,即合作阶段,现在的企业还没有完全经历过这一阶段,美国很多大公司也还仍处于第五阶段的演变时期。
第五阶段的观念很新颖,这一阶段,强调的是管理行动的自发性,让管理不再依靠正式制度和程序来执行,更多地是通过团队作用巧妙处理个人之间的分歧来获取,强调的是社会控制盒自我约束这种主观因素,而非制度这种客观因素来进行管理。
3、这篇文章是1972年发表的文章,就预测了第五阶段将要出现的员工的“心理饱和状态”。
从现在来看,很多大型企业的管理中已经开始重视员工的心理问题,因为现在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是企业中的一个大问题。
第一章 发展理论概述 .doc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
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一、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过程相反的明适应。
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
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心理发展理论,简称"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索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
发展理论的任务: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的变化关系;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提示:尽管教材阐述了发展理论肩负着三方面的任务,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高度复杂性,迄今为止,各种发展理论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包容心理本质的水平。
我们在学习发展理论时,不要忘记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适应性,全面认识发展理论的思想体系、把握它的发展沿革,还要认识各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发展理论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僵化的和万能的。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发展理论产生误解和误用。
二、发展理论的作用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
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
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1.组织信息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是20世界心理学宝库中颇具特色的瑰宝。
该理论主要涉及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
这一形成于本世纪初的心理发展理论在70年代传入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本文将扼要阐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社会建构主义作一个简介。
心理发展的活动说心理发展的活动说是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维果茨基有关“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这就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维果茨基,1956,p,7)。
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活动在高级心理机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活动正是意识的客观表现。
所以,可以通过活动对意识进行客观研究,把意识的事实加以物化,转换成客观的语言,转换成客观存在的东西。
由此,维果茨基明确区分了“意识”与“心理”这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识则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人所特有的。
混淆“心理”与“意识”的本质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这会导致生物还原论的错误。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
该原则的提出表明:1)维果茨基力求克服传统心理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弊病之一棗将意识的理智方面与其激情棗意志方面分离开来,而坚持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棗意与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
2)维果茨基努力纠正以孤立看待各种心理机能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视心理机能变化的机能心理学的错误。
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
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家园,是由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生态系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入手,探讨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如何适应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演替序列模式、梯度分布模式、扩散发展模式、耕作点发展模式和转换点发展模式等。
首先是演替序列模式。
演替是生态系统内多个物种在长期性变化中相互替代所形成的生物群落变迁过程,是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演替序列模式一般包括明显的连续过程,如从初级生态阶段到中级生态阶段再到成熟生态阶段的发展轨迹,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调整。
这种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演替,生态系统能够逐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与优化,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其次是梯度分布模式。
梯度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的是某种生态条件或环境因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渐变。
梯度分布模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或个体在梯度分布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如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等。
这种模式下,生物能够根据各自的生态适应策略选取适宜的生存空间,形成多样化且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
第三是扩散发展模式。
扩散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或个体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扩展活动,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传播与繁衍的重要方式之一。
扩散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生物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中通过扩散与迁移的方式实现生态位的占据与扩展,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这种模式下,生物种群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生存优势,实现生态系统内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四是耕作点发展模式。
耕作点是指生态系统中一种特定的生物活动或地理位置,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并在其周围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态微环境。
耕作点发展模式是生态系统中一种局部发展路径,其特点是通过聚集或集约利用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生物集群,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
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作者:郭勇发表日期:2007-01-14文章来源:学说连线跟贴0条我要点评内容提要:中国二元结构反差扩大的事实显现了二元结构理论指导实践的局限性。
信息化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型障碍的必然选择,客观上确立了农业、工(商)业、信息产业并存的三元结构,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质上表现为三元结构的转型过程。
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与三元结构相适应的理论。
结构学派发展经济学认为,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并且遂步向着一体化的一元结构转型。
然而,改革开放以上,中国的二元结构反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型社会。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或者说首次提出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些提法在党的文件中都是第一次提出。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对什么是二元结构?为什么要打破?逐步打破的原因是什么?过去是如何认识二元结构?现在对二元结构的认识有哪些创新?凭什么逐步打破二元结构?等等类似的问题,予以理论上的创新和解释。
一、文献综述:从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二元结构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发展中国家一种经济现象的描述,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元"一词通常来说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或国际间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分化。
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的,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结构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后来,本杰明.霍华德.希金斯从"技术二元主义的角度",用生产函数的异质性来表示原有部门和先进部门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描绘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1 、威廉 . 配第( 1623 ~ 1687 ):“配第定理”(《政 治算术》1690年); 2 、亚当 . 斯密( 1723 ~ 1790 ):“分工理论”( 1776 年) 3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 the two departments of social production :( 1 ) means of production; ( 2 ) means of consumption)划分与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 (《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版第一版,1885年)
二、研究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7 、【英】科林 . 克拉克( 1905 ~ 1989 ):《经济进步 的条件》( 1940 年),运用“三次产业”法研究经济 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8、【美国】里昂惕夫(1906~1999):产业关联理论 与投入产出表,《美国的经济结构: 1919 ~ 1929 年》 (1941年)。 9 、【美国】西蒙 . 库兹涅茨( 1901 ~ 1985 )的研究。 “GNP之父”,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著 作是《现代经济增长》( 1966 )和《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1971年); 10、【美国】霍利斯.钱纳里(1918~1993)和莫伊思. 赛尔昆的《发展的型式:1950—1970》(1975年)。
15、以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1911年1月17日~ 1991年12月1日,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代表的产业组 织的芝加哥学派。 16、哈佛大学波特(Porter):《国家竞争优势》(1990),产 业集群理论。在某一特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地 理上集中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或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 厂商和机构以及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 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认为集群式发展是促进地区特色产业 持续创新和升级的发展战略之一。
谭劲松,何铮: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管理世界,2007 (12):140~147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 1、产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2、产业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是指具有 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单位的集合。根据 研究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 划分。“物以类聚”。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研究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11 、【美国】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 1958 年),前 后向联系、联系效应与产业选择的赫希曼基准。 12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产业划分方法 —关联度; “生产结构的国际比较”(1956) 13 、【日】筱原三代平的产业选择基准:收入弹性基 准和生产率基准; 14 、【美】J.S. 贝恩:《产业组织》( 1959 )被认为 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作,形成了由市场结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 和 市 场 绩 效 ( Performance )三个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 SCP 范式)。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 理论基础:产业(品)间具有的关联效应,即 前后向联系。 包装袋→水泥→预制板
包装袋是水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 预制板行业是水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
产业划分: 前后向联系度都高:中间产品(如钢铁、石油) 前向联系弱,后向联系强:最终产品(服装)
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极理论
3、增长极形成条件:适宜的投资环境、企业 家、要素聚集规模和产业群; 4、增长极的作用:吸引与扩散。 5、增长极与其所影响的空间组成经济区域。 6、政策含义:建立增长极。 市场条件下,增长极是自然形成的。 行政区域界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会制约增长极 产生扩散效应。
中国的工业结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 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中 国工业经济,2010(1):5~23。 戴魁早: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985~ 2010年,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2):296~ 304.
中国服务业结构
姚战琦,夏杰长:服务全球化趋势及中国选择 ,全球化,2013(3):49~59。 王硕:中美服务业的对比分析及促进中国服务 业发展的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11(5): 25~31。 王嵩,赵晓璐: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问题及 提升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15):155 ~15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产业划分方法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划分法; 3、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 4、赫希曼的关联度分类法; 5 、五大产业划分法。即农业、工业、建筑、 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 6、农、轻、重分类法; 7、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
四、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七、中国发展中的结构调整
十八大报告,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 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 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 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 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 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 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前向联系强,后向联系弱:中间初级产品(农林业) 前后向联系度都弱:最终初级产品(运输)
政策建议:集中资本投资于重点产业。
(经济原本不平衡,通过不平衡增长达到新的平衡。)
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极理论
【法国】弗朗索瓦.佩鲁(1903~1987): 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年。 1、社会是一个异质体,存在“支配”与“被 支配”关系。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大企业支 配小企业,工业对农业,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 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等; 2、增长极:地域上的“产业综合体”,经济 的先导部门、企业家以及各种要素聚集其中;
第二篇 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 结构转换理论
一、引论
1、发展的实质是结构变动或转换。在产业结 构演变中,工业化是主线。 2、“结构”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范畴。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 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等。
3、结构分析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总量分析”相对应。 4、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突出 问题。调整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加 快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六、产业选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1、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问题 2、工业化战略 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增长极理论 集中与分散: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平衡增长战略
提出者: 罗森斯坦-罗丹(1902~1985):大推进理论。“东欧 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 1943 );“略论‘大推进’ 理论”(1966) 纳克斯( 1907 ~ 1959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不发 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 理论基础:投资的不可分性、部门的关联性和补充性。 政策建议:同时投资于各个部门,使各类工业并举, 以冲破市场容量狭小的限制,相互提供需求和满足; 评价:大量的投资从何而来?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 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 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 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 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 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 覆盖。
工业结构的演化
霍夫曼比例(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下降。 第一阶段:5(+1、-1) 第二阶段:2.5(+1、-1) 第三阶段:1(+0.5、-0.5) 第四阶段:1以下
五、产业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
1、资源结构 2、需求结构 3、产业政策 4、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
1、粮食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 3、种业发展问题 4、农业机械化问题 5、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问题 等等。
(二)产业结构 是指一定时空结构中各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 量的比例。 质的联系就是产业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方式和 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和内容; 量的比例就是这种联系的数量关系,即各产业 在社会总资源分配和社会总供给中的比例。 产业结构具有层次性、时空性。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4、列宁(1870~1924)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 (“论所谓市场问题”, 1893 年秋。载《列宁全集》 第一卷。)。 5 、【德】瓦尔特 . 霍夫曼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 1931 ),提出了“霍夫曼系数”;“霍夫曼定理”。 6 、【新西兰】费希尔的“三次产业”概念(《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 ,麦克米兰公司, 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