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第三章结构转换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7 、【英】科林 . 克拉克( 1905 ~ 1989 ):《经济进步 的条件》( 1940 年),运用“三次产业”法研究经济 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8、【美国】里昂惕夫(1906~1999):产业关联理论 与投入产出表,《美国的经济结构: 1919 ~ 1929 年》 (1941年)。 9 、【美国】西蒙 . 库兹涅茨( 1901 ~ 1985 )的研究。 “GNP之父”,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著 作是《现代经济增长》( 1966 )和《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1971年); 10、【美国】霍利斯.钱纳里(1918~1993)和莫伊思. 赛尔昆的《发展的型式:1950—1970》(1975年)。

(三)产业划分方法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划分法; 3、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 4、赫希曼的关联度分类法; 5 、五大产业划分法。即农业、工业、建筑、 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 6、农、轻、重分类法; 7、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
四、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工业结构的演化


霍夫曼比例(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下降。 第一阶段:5(+1、-1) 第二阶段:2.5(+1、-1) 第三阶段:1(+0.5、-0.5) 第四阶段:1以下
五、产业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

1、资源结构 2、需求结构 3、产业政策 4、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二、研究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11 、【美国】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 1958 年),前 后向联系、联系效应与产业选择的赫希曼基准。 12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产业划分方法 —关联度; “生产结构的国际比较”(1956) 13 、【日】筱原三代平的产业选择基准:收入弹性基 准和生产率基准; 14 、【美】J.S. 贝恩:《产业组织》( 1959 )被认为 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作,形成了由市场结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 和 市 场 绩 效 ( Performance )三个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体系( SCP 范式)。




(二)产业结构 是指一定时空结构中各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 量的比例。 质的联系就是产业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方式和 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和内容; 量的比例就是这种联系的数量关系,即各产业 在社会总资源分配和社会总供给中的比例。 产业结构具有层次性、时空性。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六、产业选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1、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问题 2、工业化战略 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增长极理论 集中与分散: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
平衡增长战略

提出者: 罗森斯坦-罗丹(1902~1985):大推进理论。“东欧 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 1943 );“略论‘大推进’ 理论”(1966) 纳克斯( 1907 ~ 1959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不发 达国家的资本形成》(1953) 理论基础:投资的不可分性、部门的关联性和补充性。 政策建议:同时投资于各个部门,使各类工业并举, 以冲破市场容量狭小的限制,相互提供需求和满足; 评价:大量的投资从何而来?



4、列宁(1870~1924)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 (“论所谓市场问题”, 1893 年秋。载《列宁全集》 第一卷。)。 5 、【德】瓦尔特 . 霍夫曼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 1931 ),提出了“霍夫曼系数”;“霍夫曼定理”。 6 、【新西兰】费希尔的“三次产业”概念(《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 ,麦克米兰公司, 1935年)。
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极理论


3、增长极形成条件:适宜的投资环境、企业 家、要素聚集规模和产业群; 4、增长极的作用:吸引与扩散。 5、增长极与其所影响的空间组成经济区域。 6、政策含义:建立增长极。 市场条件下,增长极是自然形成的。 行政区域界限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会制约增长极 产生扩散效应。
二、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作家及著作



1 、威廉 . 配第( 1623 ~ 1687 ):“配第定理”(《政 治算术》1690年); 2 、亚当 . 斯密( 1723 ~ 1790 ):“分工理论”( 1776 年) 3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 the two departments of social production :( 1 ) means of production; ( 2 ) means of consumption)划分与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 (《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版第一版,1885年)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 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 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 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 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 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 覆盖。
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



1、粮食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 3、种业发展问题 4、农业机械化问题 5、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问题 等等。

谭劲松,何铮: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管理世界,2007 (12):140~147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 1、产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2、产业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是指具有 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单位的集合。根据 研究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 划分。“物以类聚”。
三、产业与产业结构
中国的工业结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 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中 国工业经济,2010(1):5~23。 戴魁早: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985~ 2010年,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2):296~ 304.
中国服务业结构



姚战琦,夏杰长:服务全球化趋势及中国选择 ,全球化,2013(3):49~59。 王硕:中美服务业的对比分析及促进中国服务 业发展的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11(5): 25~31。 王嵩,赵晓璐: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问题及 提升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15):155 ~156。
七、中国发展中的结构调整


十八大报告,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 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 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 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 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 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 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15、以施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1911年1月17日~ 1991年12月1日,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代表的产业组 织的芝加哥学派。 16、哈佛大学波特(Porter):《国家竞争优势》(1990),产 业集群理论。在某一特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地 理上集中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或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 厂商和机构以及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 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认为集群式发展是促进地区特色产业 持续创新和升级的发展战略之一。
第二篇 对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 结构转换理论
一、引论
1、发展的实质是结构变动或转换。在产业结 构演变中,工业化是主线。 2、“结构”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范畴。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 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等。



3、结构分析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总量分析”相对应。 4、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突出 问题。调整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加 快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不平衡增长战略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1958年) 理论基础:产业(品)间具有的关联效应,即 前后向联系。 包装袋→水泥→预制板
包装袋是水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 预制板行业是水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

产业划分: 前后向联系度都高:中间产品(如钢铁、石油) 前向联系弱,后向联系强:最终产品(服装)
前向联系强,后向联系弱:中间初级产品(农林业) 前后向联系度都弱:最终初级产品(运输)

政策建议:集中资本投资于重点产业。
(经济原本不平衡,通过不平衡增长达到新的平衡。)
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极理论

Leabharlann Baidu


【法国】弗朗索瓦.佩鲁(1903~1987): 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年。 1、社会是一个异质体,存在“支配”与“被 支配”关系。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大企业支 配小企业,工业对农业,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 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等; 2、增长极:地域上的“产业综合体”,经济 的先导部门、企业家以及各种要素聚集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