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诗《壮游》原文、注释、全译与赏析
杜甫诗《壮游》原文、注释、全译与赏析自传体古诗《壮游》是了解诗人杜甫的必读诗篇,被各种书籍广泛引用。
尽管篇幅长,用典多,较晦涩,但很难找到完整译文和详细清晰的注解,该文在参阅少量零星资料的基础上,对原文详加订正、对各条注释详加补充、考证,并尽量结合原文句式译出现代通俗白话文。
为了对照阅读,本文根据诗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分节排版、注释、翻译和解析。
原文与注释(一)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1。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2。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3。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4。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5。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6。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7。
1.出游:出入,进出。
翰墨场:笔墨场,文坛。
2.斯文:文人,以诗文等著称的人。
崔魏:崔尚、魏启心,与杜甫同时的文人。
班扬:班固和扬雄,汉代文学家。
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3.即:就。
壮:指才思敏捷。
凤皇:凤凰,指诗歌格调高雅。
4.作:指所书大字。
囊:口袋。
5.业:从事,喜欢。
6.脱略:一作“脱落”,疏远、离开。
辈:某类人。
老苍:鬓发灰白的老人,年高而博学的人。
7.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译文与赏析(一)从前十四五岁时,我已出入翰墨场。
当时魏启心、崔尚这样的文人都把我比作汉代的班、扬。
我七岁时即已才思敏捷,出口就可吟颂代表志向高远的凤凰。
九岁时练习书法,作品已积累成囊。
我性情豪放酷爱饮酒,嫉恶如仇直爽刚肠。
我疏远才疏志短的同辈,结交的尽是年高饱学的宿儒。
饮酒兴酣时俯视天地宇宙,人间万物都显得庸俗渺茫。
诗歌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少年时就表现出诗歌天赋,受到当时文坛耆宿的赏识,但性情刚直,疏远同辈,嗜酒傲狂,放荡不羁。
原文与注释(二)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8。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9。
王谢风流远,阖(hé)庐丘墓荒10。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jì)香11。
嵯峨阊(chāng)门北,清庙映回塘12。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13。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
秋兴八首(其一)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 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 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表现出 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悲凉。
三、艺术特色
章法谨严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五:上四因秋 托兴,下四触景伤情。
章句解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 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 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 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当 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 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黯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 闷。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 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主
旨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 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 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 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 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 感和家国之愁,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诗在“悲秋”诗中有何特 点?有何审美价值? 2、分析《秋兴八首》(其一), 写一篇赏析文章。
阅读书目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陈贻焮著《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年。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宗强《唐诗小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杜甫七律全注说明及凡例七律简介目录参考书目后记
杜甫七律全注说明及凡例七律简介目录参考书目后记杜甫七律全注丁宁名家评杜甫七律少陵七言律在盛唐诸公中为最多,能于规矩绳墨中错以古调,如生龙活虎,不可把捉,自可雄视百代。
即太白不能及也。
(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杜之五律五七言古,三唐诸家亦各有一二篇可企及。
七律则上下千百年无伦比。
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沈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
(黄子云《野鸿诗的》)七言律诗至杜工部而曲尽其变。
其气盛,其言昌,格法、句法、字法、章法无美不备,无奇不臻。
横绝古今,莫能两大。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八《七律凡例》)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
(舒位《瓶水斋诗话》)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
(方牧《论杜甫的七律》)杜甫对七律这种形式的运用已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地步了。
(莫砺锋《杜甫评传》)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
(钱钟书《谈艺录》)《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共 214页说明及凡例在七律方面,杜甫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作了超过前人总数的七律,艺术上登峰造极。
而且,一般认为,杜甫的七律在所有杜诗中,也是成就最高的。
可惜的是,遍查所有书店和图书馆,竟然找不到一本当代出版专论杜甫七律的书。
唯一近似的是清人边连宝的《杜律启蒙》,包括杜甫的五言和七言律诗,并加以注释。
但主要问题是书中的注释太过简略。
故此笔者不揣冒昧,勉为其难,寻章摘句,为杜甫现已知的全部七律151首(不包括8首七言排律)一一全部加以详细注释,并按萧涤非先生所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略加评论,凑成此《杜甫七律全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体例说明如下:一、编排顺序本书中的杜甫七律按仇兆鳌《杜诗详注》(即“仇注”)的顺序编排。
杜诗注本甚多,以仇氏注本最为详尽。
仇兆鳌在杜诗研究上花了20 年工夫,所定顺序基本符合至今为止的杜诗编年研究,后人的杜诗编排也是以仇注为基础,且相差不大。
壮游 唐代杜甫诗作
壮游唐代杜甫诗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白,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及注解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表明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不好雨似乎可以挑选出时辰,来临在万物萌发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弥漫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光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解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出现:萌生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白烫处:称有拎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成zhòng(轻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沈重。
所以读成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参考资料: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于海娣等.唐诗品酒小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及时的雨似的晓得时节似的,在春天走进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出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炽热一线光芒,变得格外光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干燥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就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解⑴言:明白,晓得。
说道雨言时节,就是一种拟人化的读法。
【转帖】杜甫七律151首(一)
【转帖】杜甫七律151首(一)【转帖】杜甫七律151首(一)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郑驸马宅宴洞中杜甫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 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杜甫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赠田九判官(梁丘)杜甫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杜甫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二为官时期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腊日杜甫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紫宸殿退朝口号杜甫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诗30首
杜甫七律诗30首1.《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朝·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蜀相》唐朝·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秋兴八首》唐朝·杜甫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客至》唐朝·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小寒食舟中作》唐朝·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7.《宿府》唐朝·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8.《野望》唐朝·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9.《狂夫》唐朝·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10.《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朝·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杜甫诗三首(2014)
创作历程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3.战乱流离时期(756-759)
“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秋兴》《登高》(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秋兴八首(其一)
不同点 :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
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 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 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 “鸟飞回”。
•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 逊色。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
诗类点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 诗歌。 •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 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总结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 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 。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 ,
昭君怨恨什么?
• 风华绝代、美貌无双却 不被君王赏识。 •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魂魄空归,思念故乡的幽 怨;
• 对画师无耻行径的怨恨 。
杜甫的这首诗只是为昭君鸣不平和悲叹吗?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杜甫最好七律诗 七首
杜甫诗神最高的七言律诗第10名《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是诗圣写的一首感时抚事抒怀的七言律诗,此诗写作者在万方多难中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国家正多灾多难,民不聊生,不禁伤心感叹,愤慨万千。
好在作者是乐观的,他想到朝廷坚不可摧,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唐朝正统大局,最终朝廷必将取得胜利。
全诗寄景抒情,融登楼景观、古今世事、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忧国忧民,体现了诗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可谓佳作。
第9名《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夔州时所写一组律诗,是诗圣七律的代表作,而这首是其中最著名、水准最高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处处惊心,抒发出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此诗用语凝练,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第8名《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是杜甫在夔州写的5首组诗,分别咏诵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5人,这是最后一首,是咏诵诸葛亮的。
作者对诸葛亮持崇拜、赞扬、同情的态度。
全诗议论得体,句句含情,层层推选,一个智慧的化身、军务繁忙、不辞劳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蜀国丞相形象跃然纸上,很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7名《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
当时正逢安史之乱,兵戈纷争不断,杜甫于暮春游览曲江,想到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战乱,心境十分复杂,触景生情,写出《曲江》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古诗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翻译赏析
古诗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翻译赏析《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前言】《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注释】14翠微:青山。
15信宿:再宿。
16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
17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18轻肥: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
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赏析】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
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
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
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712——745 年,0——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755 年,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和为官(公元756——759 年,45 岁——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四、漂泊西南(公元760——770 年,49 岁——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杜甫《壮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壮游》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壮游》原文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
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
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
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
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杜甫《壮游》注释1、翰:毛笔,翰墨场即笔墨场,犹如说“文坛”。
2、斯文: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后用来称儒家有道文士。
崔、魏,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崔尚为武则天久视二年(701)进士,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才膺管乐科及第。
3、杜甫七言律诗
杜甫七言律诗(共168首)已读到第首1、秋雨叹(一)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2、秋雨叹(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3、秋雨叹(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4、叹庭前甘菊花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5、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6、悲青坂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7、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
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
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昨夜邀欢乐更无,多才依旧能潦倒。
8、题壁画马歌(一作题壁上韦偃画歌。
偃京兆人善画马)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9、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10、海棕行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
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11、姜楚公画角鹰歌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读书诗词七律
读书诗词七律
哎呀,读书这件事儿,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咱就说那诗词中的七律,简直就是这旅途中璀璨的明珠。
你想想,读着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画
面感,是不是就像你站在高山之巅,看着秋风扫落叶,江水奔腾不息?这气势,多震撼呐!
再品品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何等
的迷离与哀怨,不就像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又执着吗?
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不就像我们
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突然就迎来了转机,让人欣喜若狂嘛!
读书中的诗词七律,就像是跟古代的大诗人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他们把喜怒哀乐、人生百味都写进了这短短几十字里,咱们读来,仿
佛穿越了时空,感同身受。
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吗?反正我是深深陶醉其中啦!
我觉得,读书诗词七律,就是在品味人生的千滋百味,让我们的心
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这是杜甫创作的第一时期,即叶嘉莹所指的天宝之乱以前。
杜甫曾在江南、山东一带读书游历,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结识了李白和高适等人,而且文学才能已经为当时一些高官名士所称赏。
著名的五古《望岳》就作在这一时期。
天宝五年(746), 杜甫35 岁,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困守长安10年。
这是杜甫七言律诗作得最少,成绩也最差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杜甫仍然停留在模拟之中,其所作如:《题张氏隐居》、《郑驸马宅宴洞中》、《城西陂泛舟》、《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其内容与一般作者一样,也仍然都是以酬赠及写作为主,技巧方面也只是对偶工丽、句法平顺,丝毫没有什么开创与改进之处。
叶嘉莹,1997,p26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1,伐木丁丁山更幽2。
涧道馀寒历冰雪3,石门斜日到林丘4。
不贪夜识金银气5,远害朝看麋鹿游6。
乘兴杳然迷出处7,对君疑是泛虚舟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 岁[地点] 山东。
时杜甫游齐赵(今山东一带)[题解] 张氏,一位隐士。
钱注:不必求其人以实之。
所题诗共两首,另一为五言。
【注释】1 春山在此作壮语,而不是主语。
“无伴独相求”的主语是杜甫,他来访问张氏隐居。
相求,见于《周易•乾》:“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
2 《诗•小雅》:“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 丁丁(音征证),指伐木声。
用声音来反衬山中幽静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例如王籍诗:“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3 这句写沿途经历了涧道冰雪。
根据本诗的第一句,当时已经是春天,但仍有冰雪,故称“馀寒”,“馀”同“余”。
杜甫的七言爱国诗
杜甫的七言爱国诗杜甫的七言爱国诗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
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
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七言爱国诗,欢迎阅读!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杜甫七言律诗150首
杜甫七言律诗6首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杜甫七律《寄杜位》学习笔记
杜甫七律《寄杜位》学习笔记展开全文杜甫七律155首学习笔记之(045)----杜甫七律《寄杜位》学习笔记原文:寄杜位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原注:位京中宅,近西曲江。
笔记:本诗应为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得知杜位离开新州时作。
杜位:唐朝襄阳人,杜甫的族弟。
李林甫女婿。
《旧唐书》记载称李林甫“子婿杜位为右补阙。
”右补阙在当时为从七品上的官职,主要掌供奉讽谏,隶中书省。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公元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
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
诸子被流放岭南、黔中。
杜位在十二载(753年)被贬到新洲新昌县(今云浮新兴县)任参军。
杜位在新洲留下了著名诗作《新昌八景》如《筠城旭日》等。
约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位“离新州”。
后曾任夔州司马等职。
766年前后,曾在卫伯玉(荆南节度观察使)下任行军司马。
首联。
宽法,从宽处理。
怀归,思归故里。
《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罪罟gǔ。
”尚,还。
仍然。
百忧:百般忧愁,种种忧虑。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秋声赋》(宋-欧阳修):“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大意是:近闻你被“从宽”,离开了新州,可以想到你满怀归思,还有百般忧伤。
颔联。
万里:《唐书》:新州新昌郡,属岭南道,至京师五千五十二里。
十年:自十二载(753)初被贬至上元二年(761)宽法,为九年。
大意是:被贬之人虽然都是远去万里,但更悲悯你已是近十年的贬谪他乡。
颈联。
况复,更加;加上。
《白马篇》(隋炀帝):“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咏桃诗》(南北朝-沈约):“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
”随眼:跟随眼前。
《汴上》(宋-杨时)“征途处处尘随眼,多病长年与世违。
”大意是:又加上战火烟尘一直在你眼前,想必你应是白发如雪,两鬓苍苍。
杜甫七律《曲江二首其一》学习笔记
杜甫七律《曲江二首其一》学习笔记展开全文杜甫七律155首学习笔记之(013)----杜甫七律《曲江二首其一》学习笔记原文: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笔记: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暮春。
杜甫仍在左拾遗任上。
其时长安虽收复,但安史之乱远没有结束。
作者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写的是曲江伤春,借曲江的荒凉破败,伤自己的无奈和迷茫,也伤大唐的苍夷满目。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玄宗开元年间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为长安胜景。
首联。
景起。
减却春:减掉春色。
古人说一片落叶知秋至,其实一个道理,也有一片落花知春暮。
《淮南子·说山训》(汉-刘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大意是: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可以感到春色少减,可如今,已经风飘万点,落花遍地,怎不让人发愁!正,有更的意思,有正在的意思。
我们知道,杜甫发愁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花落春减。
颔联。
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
酒入唇,喝酒。
大意是:且看从眼前飘落的花,一片接一片,已经快没了,只能一杯接一杯借酒浇愁。
前二联有三句讲落花,一句讲伤春。
字词都很简单,但字里行间哪里仅仅是落花伤春。
颈联。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指曲江芙蓉苑。
冢:坟墓。
高冢,高官巨富、王公贵族之冢。
此联第一层意思是荒凉。
翡翠鸟在曲江的楼堂上作巢(暗指人烟稀少),芙蓉苑附近雄踞的石麒麟也倒卧在地上(暗指战乱荒废)。
第二层意思是从高冢卧麒麟,能想到人事更替,高官富贵终将衰落;从堂巢翡翠,可以想到,到是那些只知道快乐的小鸟无忧无虑。
尾联。
推: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荣,虚荣。
《赠僧》(唐-顾况):“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这里指的是作者那个左拾遗的职位,也指作者心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大意是: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做一只无忧无虑快乐的小鸟,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显然这是牢骚语。
杜甫关于读书的诗句
杜甫关于读书的诗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唐·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释义】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
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杜甫七律全注一、读书壮游及困守长安这是杜甫创作的第一时期,即叶嘉莹所指的天宝之乱以前。
杜甫曾在江南、山东一带读书游历,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日子,结识了李白和高适等人,而且文学才能已经为当时一些高官名士所称赏。
著名的五古《望岳》就作在这一时期。
天宝五年(746), 杜甫35 岁,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求仕,结果大失所望,困守长安10年。
这是杜甫七言律诗作得最少,成绩也最差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杜甫仍然停留在模拟之中,其所作如:《题张氏隐居》、《郑驸马宅宴洞中》、《城西陂泛舟》、《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其内容与一般作者一样,也仍然都是以酬赠及写作为主,技巧方面也只是对偶工丽、句法平顺,丝毫没有什么开创与改进之处。
叶嘉莹,1997,p26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1,伐木丁丁山更幽2。
涧道馀寒历冰雪3,石门斜日到林丘4。
不贪夜识金银气5,远害朝看麋鹿游6。
乘兴杳然迷出处7,对君疑是泛虚舟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25 岁[地点] 山东。
时杜甫游齐赵(今山东一带)[题解] 张氏,一位隐士。
钱注:不必求其人以实之。
所题诗共两首,另一为五言。
【注释】1 春山在此作壮语,而不是主语。
“无伴独相求”的主语是杜甫,他来访问张氏隐居。
相求,见于《周易•乾》:“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
2 《诗•小雅》:“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 丁丁(音征证),指伐木声。
用声音来反衬山中幽静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例如王籍诗:“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3 这句写沿途经历了涧道冰雪。
根据本诗的第一句,当时已经是春天,但仍有冰雪,故称“馀寒”,“馀”同“余”。
涧道,山谷中沿着山涧的道路。
4 仇注: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
仇注中的“公”指杜甫,古代各杜诗注家对杜甫均十分推崇,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为公或杜公,下同。
林丘,亦作"林邱",意为树木与土丘。
泛指山林,亦指隐居之处。
5 该句引用了以下一些典故,所以众说纷纭,很多注者认为意指张氏不贪,所以能够“夜识金银气”。
我较为赞同叶嘉莹女士的解释:“五句写夜宿所见的烟岚霞气之美,藉以映衬张氏之高洁清廉。
”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
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
金银气殆是类耶。
《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6 远害,远离灾祸。
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
”麋鹿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体长可达两米。
古时相当繁盛。
原为我国特有动物,曾被英法运出国外。
后在我国灭绝,1985 年重新从英国引入。
关于麋鹿的记载多次见于史籍,例如《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
”《史记•淮南王刘安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
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这里指山中隐幽,充满自然生机,也有“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晓望)的意味在内。
7 “乘兴”一词用典:《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仿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杳(音咬)然,也作窅然。
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语出《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迷出处一词暗用桃花源的典故。
晋陶潜(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石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唐朝其他诗人也有这个用法,如沈佺期“此中迷出处”(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卢照邻“桃源迷处所”(过东山谷口)、曹唐“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刘晨阮肇游天台)等。
有些注本也许未注意到“迷”字,而把这里的“出处”解释为不再隐居而开始出仕,并认为“出处”中之“出”在此念“楚”。
“出处”的这种含义见于杜甫其它诗中(例如《覃山人隐居》),但在这里作如此解释恐有不妥。
8 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1之人不怒。
仇注:虚舟,谓空无所系。
叶嘉莹:八句写对此高隐之士,此心荡然,全无所系,有宾主俱化之感。
本句可以与韦应物“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参看。
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1,留客夏簟清琅玕2。
春酒杯浓琥珀薄3,冰浆碗碧玛瑙寒4。
误疑茅堂过江麓5,已入风磴霾云端6。
自是秦楼压郑谷7,时闻杂佩声珊珊8。
[年代] 此诗当作于天宝五年(746),杜甫35岁[地点] 长安[题解] 郑驸马,指郑潜曜,为杜甫老友郑虔的侄子。
杜甫后有多首与郑驸马相酬之作,如《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新唐书》卷96 记载:临晋公主,皇甫淑妃所生。
下嫁郭潜曜。
洞指莲花洞,钱注:《长安志》:莲花洞在神禾原郑驸马之居,杜诗所谓“主家阴洞”者也。
《杜诗释地》:郑潜曜在长安县神禾原有别墅,遗址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樊川小江村郑谷庄,俗称莲花洞,也称郑驸马洞。
关于“洞中”,未见诸家注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山洞之中,其实不然。
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注释其他诗时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明白:古人用“洞”字,意义和现在不同。
所谓“洞中”并不是指山的岩穴,而是指四山环绕的一片平地,就是西南各省所谓“坝子”。
道家所谓“洞天福地”,也就是与世隔绝的一块山中平原。
【注释】1 这句主要写莲花洞的阴凉森冷状。
2 簟(音垫),竹席。
琅玕,似玉的美石,这里指竹子。
杜甫后来也曾用琅玕指代竹子:“芝草琅玕日应长”(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清琅玕,即翠竹。
1 褊心,指心胸狭窄。
3 春酒:唐朝多称酒名为春,酒也可能称为春酒,就像现在酒名常为某某大曲,有的酒就被称为曲酒。
一说指春季酿成的酒,例如白居易曾有诗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杭州春望),亦通。
琥珀杯,琥珀所制的酒杯。
琥珀杯的确见于明朝出土文物,但唐朝之物尚未发现。
4 这两句如直写,便是琥珀杯薄春酒浓,玛瑙碗碧冰浆寒。
仇注:琥珀杯、玛瑙碗,言主家器物之瑰丽。
若三字连用,易近于俗,将杯碗倒拈在上,而以浓薄碧寒四字互映生姿,得化腐为新之法。
清代浦起龙认为这里的琥珀同时也指酒的颜色:“琥珀是酒是杯,一色两耀,精丽绝伦”(杜诗心解)。
酒的颜色呈类似琥珀的黄色是有可能的,杜甫曾写到“鹅儿黄似酒”(舟前小鹅儿)。
不过,一般认为唐朝时通常的酒泛绿色。
杜诗中多次描写到酒的绿色,如“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等。
我以为绿色的酒与琥珀杯更能相映成趣。
5 麓,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说文》:林属于山为麓。
6 风磴(音邓)是通到高处的石磴,因为高,所以感到有风。
仇注:风磴,登陟之路,凌风而上。
杜甫另有诗也提到风磴:“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可参看。
霾(音埋),在此通“埋”,例如“霾两轮兮絷四马”(屈原《九歌•国殇》)。
五六句都是比喻夏季的莲花洞风大凉爽。
句中通过“误疑”、“ 已入”字样,故设疑惑。
这种手法在初唐诗中常用。
仇注:江麓、云端,其清凉迥出尘境,又见高楼下临郑谷,空中杂佩声闻,恍如置身仙界矣。
浦注:洞内林亭,定多山野风味,故用“误疑”、“已入”字,设为迷津,一似杳不知其所至矣。
7 本句是使用了秦楼、郑谷两个典故。
秦楼指公主;郑谷与郑潜曜同姓,指驸马。
秦楼见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白孔雀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策声而已。
郑谷指汉代隐士郑璞躬耕之处。
汉代有谷口县,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见于《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