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知识总结
【语文知识点】白杨礼赞原文分段内容
【语文知识点】白杨礼赞原文分段内容《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段段意: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段意: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段意: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7—8段段意: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段意: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白杨礼赞》必备知识点
2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1年3月,1940年,茅盾从新疆归来,受朱德总司 令的邀请,全家同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讲学。在延安,他 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直朴质、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1941年3月,他饱 含激情地写出《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歌颂北方军民。
生活中的例子
花语 许多花也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如: 剑兰: 高雅、长寿、康宁 非洲菊: 有毅力、适应力强 康乃馨: 慈祥、温馨、真挚 雏菊 :娇小玲珑、精灵可爱 太阳菊 :热情、活力 鸢尾 :热情、适应力强 毋忘我 :友谊万岁、永远思念 红掌 :热情、热心、热血 马蹄莲: 纯洁、幸福、清秀 小苍兰 :清新舒畅 玫瑰: 99朵有情缘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 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去清秀而娇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 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 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 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撩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瞅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 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 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典例展示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一种树。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1白杨礼赞比喻句排比句比喻句: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把高原土地比作“大毡子”。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把白杨树比作哨兵,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特征。
拟人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拟人化的写法,借物咏人。
对白杨树外形的具体描述。
2、“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白杨树人格化,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排比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主题。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白杨礼赞表达方法表达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结合的表达方法,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相关知识
《白杨礼赞》相关知识《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
从1940年5月起,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文章热烈的歌颂他们。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茅盾文集》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艺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
”可见,作者不仅是在赞颂,而且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字音字形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倦怠(juàn dài)恹(yān)恹晕(yùn)圈参(cān)天潜(qián)滋暗长不折不挠(náo)婆娑(pó suō)虬(qiú)枝毡(zhān)子秀颀(qí)楠木(nán)词语注释[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视野]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精华] (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原是“逃”的意思。
[姿态] 姿势,样儿。
还可指态度、气度。
[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温和] 指性情温柔平和。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
[贱视] 轻视。
[秀颀] 美而高。
《白杨礼赞》字词知识点与中考阅读常见题型问答及课外类文阅读(含答案)
第14课《白杨礼赞》知识点与课外类文阅读一、文学常识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本文的体裁是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二、重点字词(1)注音加点字注音虬.(qiú)枝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虬.枝(qiú)主宰.(zǎi)晕.圈(yùn)毯.子(tǎn)倦怠.(dài)不折不挠.(náo)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坦荡如砥.(d ǐ)(2)解释下列词语和加点字的意思。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
[倦怠]:疲乏困倦[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泛出]:透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秀颀.]:美而高。
颀,高。
这里也有笔直的意味。
[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
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没有地域的界限,同“无边无际”。
垠,范围。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恹恹,精神困倦的样子。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三、阅读理解(一)本文所涉及的中考主要考点范围:1.题目含义和作用;2.段落与全文内容概括;3.段落作用,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段的作用;4.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的区别与作用;5.有关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铺垫等;6.文章的线索与组材方法;7.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赏析句子。
15《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15《白杨礼赞》知识清单2词语解释【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比喻人非常直率,做事不犹豫。
也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作者介绍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
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小说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4何为“礼赞”?——表示崇敬与赞美白杨礼赞:对白杨树的崇敬与赞美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并说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而写。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一次见到白杨树,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再次赞美白杨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再次点题,首尾照应。
)6作者用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那→这,实在→决不是,赞美→高声赞美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赞美、崇敬之情7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生长环境:黄土高原②外在形象:力争上游③内在气质(内在精神)8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自然景象:黄绿错综(色彩),坦荡如砥(平坦),无边无垠(辽阔)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作用:恶劣的环境与白杨的顽强生命力作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精神。
★作者礼赞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先写了高原景象?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创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前途,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借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1、开篇直抒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为下文描写白杨做铺垫。
3、详细描写白杨的外形,突出其不平凡。
4、由树及人,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赞美抗日军民。
5、再次强调白杨的不平凡,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
四、白杨的外形特点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白杨的以下外形特点:1、笔直的干:“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的干笔直挺立,没有一丝弯曲,体现了它的正直和坚定。
2、笔直的枝: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这显示了白杨的整齐和团结。
3、宽大的叶子: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表现了白杨积极向上的生长姿态。
五、白杨的象征意义白杨不仅是一种树,在文中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他们质朴、坚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劳作;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他们坚守岗位,保卫着祖国的安全;象征着在敌后抗日的广大军民,他们团结一心,不屈不挠,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六、文章的语言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作者通过对白杨的描写和赞美,巧妙地将白杨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使白杨成为一种象征,赋予了它深刻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语文第一单元白杨礼赞知识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白杨礼赞知识点,包括原文、走近作者、重点字词、课文结构、课后练习五个部分,希望对大家新学期学习有帮助。
一、原文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基础学习知识
象征手法的作用怎样?
为什么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 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 示其象征意义做铺垫。
读准字音
少女,那双用木棒捶打着衣服的双手,柔软、修长、干净、灵巧。她喜欢绣花,拿起一根针,绕起金丝线,穿过针眼,打一个小结,牡丹的图案了然于心。用金框儿固定着半透明的白丝绸底布,针 针缝,细细穿。一柱香,一枚花瓣悄然出浴;两柱香,半朵花儿欲成还羞;半日光景,一朵牡丹妩媚绽放。少女,你是心灵手巧、聪慧心静的。
赞
美 不
----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原
平
凡
----力争上游
----坚强不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 环境?
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 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与白杨树对比,一方面,对 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 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 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烟雨中的女子,从雨中走来,向诗中走去。江南的朦胧,一如少女朦胧的情丝;江南的秀气,一如少女妩媚的脸庞;江南的灵动,一如少女含情脉脉的双眸;江南的细致,一如少女穿针引线而成的 那朵牡丹。
那些过往的繁华,历尽的沧桑,沉重的枷锁,都已早早地在烟雨中溶化得一尘不剩,而那些关于江南的美好故事、爱情传说、风景情结,美丽女子,还清晰地烙在人们的心里,诗里,画里,永远都 挥之不去。
茅盾
写于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 的相持阶段,作者亲眼目睹 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 的情景,从解放区的人民身 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 曙光。
抽象
具体事物
含蓄而形象
少女,弯弯细长的眉毛下,是一双清澈水汪汪的大眼睛。在她乌黑的眼珠里,藏着青青的天空,跌落珍珠般的雨帘,遥望着如袅袅炊烟的雾气,庄重的竖立着高大威严的祠堂,弯过洁白如玉的小桥, 沉醉在如绿色丝绸的小河里。眼里一片娇羞,一丝喜悦,一种怀念,一种忧愁。少女,你在想什么?灯火阑珊处是否有你盈盈顾盼的回眸?雨巷深幽处是否藏着你悠长的情愫?爱上了,就难以忘记;离别 了,就永远不舍。少女,你是坚强而深情的。178彩票下载app
【知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知识点汇
总
1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相关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3写作思路
描绘形象——精神品质——象征意义——抒发情感
4写作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主线。
5主要内容
本文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要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主要笔记:
1. 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
• 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结尾部分,作者用激昂的语调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2.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白杨树这一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3. 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描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 接着,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并通过这些描述进一步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最后,作者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4. 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 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坚韧精神的象征。
• 作者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5. 个人感悟:
•通过阅读《白杨礼赞》,我深刻体会到了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 2 岁丧母,4 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 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 1950 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 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 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 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 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 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 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 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 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 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 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 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 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 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_ 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写
白杨树生长的历程,讴歌了它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这
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伟大,更能够领悟到人
类应该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一节:白杨的成长历程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成长历程,它从一颗小小的种
子开始生长,经过了严寒酷暑的磨砺,最终成为了一颗高大、挺拔、生命力极强的白杨树。
这样的成长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
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得更加坚强。
第二节:白杨的精神内涵
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它的不屈不挠、
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人所钦佩。
白杨树顶着风雪依然挺拔,不倒退,不退缩。
这样的精神在人类的成长道路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坚持
不懈,才能够走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节:白杨的意义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颗树,更能够代表一种精神。
它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不仅应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得到追求,更应该在我们社会进步的道路中得到重视。
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像白杨树一样的精神,才能够激发出我们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总而言之,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与生命力,更伴随着白杨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刻表达了人类应该有的精神品质。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如同白杨树一样,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多个领域。
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倒行逆施,又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和抗日军民的爱国热忱。
在此背景下,作者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生字词1、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2、主宰(zǎi):支配,统治;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3、倦怠(dài):疲乏困倦。
4、丫枝(yā):树木枝叉。
5、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6、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
7、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8、伟岸:身材高大挺拔。
9、秀颀(qí):美而高。
10、鄙视(bǐ):轻视,看不起。
四、词语理解1、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3、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4、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5、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五、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2、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方面“烘云托月”,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3、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4、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5、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
《白杨礼赞 》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白杨礼赞》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者茅盾生卒年
1896—198
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籍贯浙江桐乡评价作家、社会活动家作品风格
茅盾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结构形式,
在散文中善于运用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雷雨前》《黄昏》《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重点字词
✧生难字
毯.(tǎn)子主宰.(zǎi)
倦怠.(dài) 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婆娑.(suō)
开kěn(垦) 坦荡如dǐ(砥)锤.(chuí)炼秀qí(颀) 刹.(chà)那恹.(yān)恹欲睡
倔强
..(jué jiàng) 旁逸.(yì)斜出
无边无yín(垠)
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字词读音】
大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
恹恹
..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cān天
初融.(rónɡ)秀颀.(qí)
【字词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支配。
[秀颀]美而高。
颀,高。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繁殖。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原有“超过”的意思。
逸,逃,逃跑。
[晕圈]模模糊糊圆形的圈。
[参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垠,地域的界限。
【结构及内容】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托物言志)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研读思考】
1.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本文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起线索作用;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
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中考怎么解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
第一步:确定赏析角度。
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可以从“词语妙用”入手,赏析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从“描写方法”入手,如: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即描写、抒情、议论等角度入手。
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
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展示的具体内容。
第三步:理解情感表达。
分析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或文章主旨。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或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反映了……主旨)。
赏析句子,中考占3分左右。
本题主要从用词及修辞角度分析其效果。
4.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5.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起深化主题、呼应开头的作用。
6.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质疑答疑】
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解析: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解析: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4、在第5段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解析: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5、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