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教版 .doc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并找出一月0℃等温线。
2.分析温度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气候(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地不同的景观图片。
教师: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同一时间,在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截然不同,让我们揭开它美妙神秘的面纱吧!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的位置、地形”图,回忆以前学过的我国的位置及地形知识。
(设计意图:强化读图意识,以读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
)教师:我国东濒世界第一大洋,西倚世界最大陆块,复杂的地形及海陆位置,造就了气候的多样性。
任务一: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一月0℃等温线及穿过我国哪一座山脉和哪一条河流;(2)了解我国一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补充:等温线的特点,读等温线的注意事项及读图步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8℃ 0℃ 8℃ -8℃-8℃ -8℃ 0℃0℃ 0℃ 8℃ 8℃ 8℃ -8℃ 0℃ 8℃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任务二: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七月低于8℃区域;(2)了解我国七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2《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版(最新整理)
2。
2 中国的气候【目标确定的依据】1。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
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
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二节中国的天气第一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色以及降水分布特色,培育学生判读、解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术。
初步学会解析气平和降水特色的形成原由。
2.认识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照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培育学生解析天气特色的技术。
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特别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色以及降水分布特色。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的天气特色,使学生明确天气也是一种资源,我国也是灾祸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令人和环境协调发展是直观重要的世界观。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2.我国天气为农业生产供给的有益条件。
【教课难点】解析、概括、概括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第 1 课时天气复杂多样【板书】一、天气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天气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记。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2-22 ,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 1 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 1 月气温相差近35° 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认识全国南北气温差其余详尽状况,还要看我国的 1 月、 7 月均匀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依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 1、图 2 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地区,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一样?这说了然什么?学生绘图,而后谈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 1等温线摆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 2等温线摆列比较稀少,说明南北温差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观察:①、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④、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说说我国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引导学生阅读《各温度带和农作物熟制》表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了解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合理发展生产。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最低—黑龙江省北部(漠河镇附近)1月平均气温在-32°C以下;最高—南海诸岛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南北温差约50°C。
(3)、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2、思考: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阅读第29页“阅读”中的内容。【讨论】①冬季,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4、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活动”题。
三、探究学习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热条件,在我国,习惯上分成五个温度带。阅读第30页的《我国的温度带》及图2-16。思考:
1、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二、新授
1、看第28页图2-14“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
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2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根据问题具体分析成因
课件展示
看课件演示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学生读图
回答问题
作业
设置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课件展示
巡视指导学生
回答问题
阅读明确目标
根据问题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看课件演示讨论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台湾火烧寮降水最多年均6558mm,吐鲁番的托克逊降水最少
2.年季节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集中在5—9月。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年际变化南方较小,北方较大;东南较小,西北较大
活动三、阅读我国的干湿地区,了解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1.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将全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类。
2.阅读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干湿地区分布和天然植被。
活动四、阅读课文了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一、1.我国的气温在冬季与夏季各有什么特点?
2.习惯上,从北到南,将中国划分为哪些温度带?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主要作物有哪些?说说我们家乡所在的温度带及作物熟制情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35页图2—25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
4、了解我国的主要的一些自然灾害,并初步学会分析形成原因。
5、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路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及其老师的辅导下,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
2、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
3、通过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分析,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导入部分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吧,那我就想到了为咱们的出行设计路线,在我国的几大城市转一圈。
咱们先从重庆出发,到广东省的广州,到湖北的武汉,到首都北京再到黑龙江的哈尔滨,最后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再回到重庆。
不过呢?在出门之前,咱们的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是不是?首先咱们得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冷不冷,下不下雨。
要带多少衣服,那要得知道这些,那就得了解中国的气候。
一部分•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气候和天气说道气候,我就想起了天气,我看了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上面说,今天的天气是18~21度,小雨微风,明天是18~20度,小雨微风,后天是18~21度,小雨微风。
那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它只代表了最近几天的情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比如说道重庆的气候就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少雨,而且是常年都是如此。
过渡——问——那说到中国的气候,大家可以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解——复杂多样,这是我国气候的最主要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我国的气候是如何的复杂。
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2湘教版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原创)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精品教案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南北气温的差异及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
2.通过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
3.能够在图中指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分析气温、降水特点。
2.会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我国气候的两大特点。
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同一时间,在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截然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气候神秘的面纱吧!(出示海南省和黑龙江省同一时间的景观)为何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别如此之大呢?二、新课导入:(一)、气候复杂多样1、教师:我国东西跨经度大、南北跨纬度大,离海洋远近不一,内部具有复杂的地形,造就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问: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学生:气温和降水。
2、活动:①从图2-22中读出漠河、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海口的气温,由此可见,我国1月气温由南向北越来越_______,②漠河和海口气温相差约,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
学生:低、44℃、差别很大3、阅读: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
同时,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而冬季风在翻越重重山岭到达南方时,风力大大减弱。
因此,黑龙江省北部冬季低温可达 -30~ -40 ℃,滴水成冰,大地白雪皑皑;而海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在20 ℃左右,气候暖热,到处绿树成荫。
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1月平均气温为-30.6℃。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导入】图片导入,用南方与北方的图片来导入本课。
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差异。
导入【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值一。
下面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2-22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来总结我国南北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我国一月南北气温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过度】前面我们学习过等高线,下面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叫等温线?答: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我们称之为等温线。
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引导】那么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普遍高温呢?答: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板书】二、温度带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大,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习惯上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划分了五个温度带。
【引导】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什么是活动积温?学生对照中国温度带划分图,由南向北依次认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以及高原气候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
(此部分内容为本节重点、并且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以及地形图相互联系、可充分训练学生答: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学生阅读、教师讲解。
强调一年中≥10℃时日均温之和。
)阅读p35、认识不同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其熟制。
(阅读后教师可自北向南依次展开介绍。
强调“熟制”、春小麦与冬小麦。
)出示不同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的读图能力并巩固所学。
)【板书】三、干湿地区1、降水量和蒸发量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中国年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找出并勾画800、400、200mm 等降水线。
总结出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递减。
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读中国4个城市的降水量逐月分配柱状图。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归纳出它们所大致反映出的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答: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学生对照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地图,由南向北依次认识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主要分布地形和天然植被详细了解、训练学生读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中国的气候》
第2课中国的气候【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了解温度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判读等温线图。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我国的气侯,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2.我国气温在冬季南北温差,南方,北方,夏季南北气温都,温差。
3.以为主要指标,我国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4.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最高的地方是。
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最低的地方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课堂探究一:读图2—22思考:(1)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大体与亚热带和暧温带的分界线一致吗?(2)一月份,我国最高温区域和最低温区域温度大体相差多少?2.课堂探究二:读图2—23,思考:(1)我国七月最高温区域和最低温区域分别在哪里?它们的温差大体为多少?(2)为什么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三、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读图题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回答:(1)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和的各月气温曲线图。
(2)两地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3)两地七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反映了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四、学(教)后记知识清单:记住我国南北气温的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认读我国的主要温度带。
第2课中国的气候【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四大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等,了解干湿地区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国等降水量分布特点,判读等降水量线图。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地区,较为,西北内陆地区,较为。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学案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因。
4.了解我国的主要的一些自然灾害,并初步学会分析形成原因。
5.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路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和干湿区图等图标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位置。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气温和温度带1.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1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______;夏季最热地地方是______,夏季气温最低的是______。
2.温度带:依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成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原气候区。
答案:秦岭淮河一线;吐鲁番(火州);青藏高原(地势高)降水和干湿地区(东西干湿差异)1.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①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②季节分配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____________。
答案: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气候三大主要特征。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
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答案:气候复杂多变、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我国的特殊天气与气象灾害1.寒潮:常发生于秋末至初春(冬半年),过境时产生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天气。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地理八年级上湘教版2.2中国的气候(2)教案
(6)阅读教材 P37 材料,对比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市与维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他们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 中国的气候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影响范围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 通过读图、 析图、 对比、 归纳, 从中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掌握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3. 知道我国灾害性天气频发,评价季风对人类活动生产的影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 :
。
我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
我学会的主要方法:
。
我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
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季风进退的早晚、强弱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 1:师提问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我们的房屋为什么大多南面的窗户大北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降水的分布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
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海陆位置使得我国降水也随海洋的远近发生变化,通过本片断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读图来获得相关的地理信息,并通过已知的地理信息来分析并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技能目标:学会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并能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降水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教学方法(一)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好胜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合作学习的精神。
初二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一定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然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抽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较低,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读图并帮助学生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心理,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图像分析法、分组竞赛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授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音乐及图片导入新课,并以类似侦探破案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配合直观的视听媒体引导学生读图分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参与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思考方法,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学案(含答案)(2024年)
中国的气候班级:组别:组号:姓名: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2.举例说明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目标)3.学会阅读分析温度带、干湿区、气候类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能力。
(能力目标)4.能了解到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情感目标)自主学习(小提示:请拿着你的笔,在书本上勾圈点画)1.读课本P34“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说一说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福建省所处的温度带是,作物熟制是,主要粮食作物是2.读课本P37“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说一说各干湿地区分界线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相似?主要包括哪些地形区?福建省的自然景观以为主。
3.读课本P3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说一说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厦门属于气候,北京属于气候。
合作探究课本P39活动31.读图2-28、2-29,说出下列珍稀动物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图2-29中国部分珍稀动物2.中国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有哪些有利影响?基础自测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1.甲、乙两地中1月气温低于0℃的是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地。
比较两地7月气温,甲地约为℃,乙地约为℃,温差(大或小)。
这反映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地。
甲地降水主要集中在月,乙地降水主要集中在月至月,由此可见,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A.各月降水都很多B.各月降水都很少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3.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气候。
4.写出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甲地;乙地。
5.我们家乡厦门属于右图中三种季风气候的气候,厦门的夏季降水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是()A.受台风的影响B.受纬度位置的影响C.受季风的影响D.受地形的影响6.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我们福建地区的粮食作物是,比较适合种的水果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2 湘
教版
目标
特
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
学生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气候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
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
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分钟)〔出示投影片〕
时间”表。
低?
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
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
本上“夏至
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记忆中国气温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