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激情打造语文课堂的魅力
【摘要】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所以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人的灵与肉在舞蹈!
【关键词】语文课堂魅力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对母语倾心热爱。”正因为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所以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人的灵与肉在舞蹈!
所心我要说: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激情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是唤醒、释放与引导学生激情的主阵地;是实现语文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让学生得到知的丰富,美的陶冶、情的升华的需要。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
刚才我所说的激情,不是那种与理性相对的群情亢奋式的本能冲动;不是表现形式上喧闹的表演和煽情的对话;也不是慷慨激昂的振臂一呼。
激情是一种思维、智慧和情感的全身心的投入。一种自文本开始,由全身心与文本“共鸣”引发的生活和心灵的对话,一种自师生心灵深处生发的独特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一种洋溢在课堂内外无处不在的语文的生命活力。它像喷薄而出的岩浆,又像汩汩淌出的清泉,它是师生内心生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学生对语文如醉如痴。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魅力四射。
怎样创设富有激情的有效语文课堂呢?
1.激情源自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观沧海》的壮美与豪放,《武陵春》的凄婉与伤情,《雷电颂》的悲壮与激昂,《我爱这土地》的忠贞与赤诚,《老王》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背影》所表露的父子深情,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作者情与感的结晶,灵与肉的凝聚,神与思的升华。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教学的智慧去挖掘,去表现,不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发,去点燃,就难以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的波峰引入另一个知识的波峰,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境界的一个又一个升华;语文教师如果不让自己在走入文本时先被感动,先有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就难以在课堂上出言真切,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难以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
体验,感受人情世界风釆的桥梁。
每一次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总会被作者笔下那寄满爱子深情的父亲背影所感动。怀着这样的情感,我总是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精雕细刻父亲背影的词句,反复品味,再让学生挖掘父亲买桔背影的刻画背景,于是学生们在一次次对文本的探究中终于感受到:一个承受着祖母去世,家境败落,自己失业的种种人生打击的父亲,不顾自己年龄已大,身体笨重,攀爬危险,偏要给已成年的儿子买桔子的行为,是怎样的爱子之情,舐犊之心,这哪里是父亲的背影,这分明是一个父亲忘我无私的爱心雕塑!就是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在与学生的感悟交流中,你会感受到学生从文本中所获得的刻骨铭心的力量。那是由文本,教师,学生的情与情碰撞出的心灵之光的放射。
2.激情升于感悟
感悟是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感悟。只有教师的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境界。
体会较深的是教学杨绛的《老王》这篇小说。在引领学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给作家杨绛一家真诚的“三送”后,学生感悟到:老王是一个憨厚老实,热心助人,知恩图报的底层劳动者。接着我又让学生抓住文革时落难作家杨绛对老王的种种关心的情节,学生感悟到:作者杨绛是一个有善良平等关爱之心的知识分子。小说分析到这个层次,我总觉得内心总涌动着没有表达的情感激流。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老王最后一送的情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和学生反复咀嚼这些文字,学生终于感悟到:老王冒死一送的行为,不仅是对作者的最后感激,更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不幸者,所坚守的人性的温良,人道的尊严。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许多学生又有了新的感悟:老王身上体现的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闪光人性么?同时学生还感悟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缺失美好的人性。特别是一棵感恩的心。
而对作者扬绛,我让学生抓住作者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诱导学生思考:老王无疑是不幸的。而作者呢,文化大革命中,作者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吃了太多的苦。可在又一个不幸者面前,作者看到的却是人性的高贵、善良、淳朴和本色。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不幸与付出,只感到惭愧和惶恐。这是怎样的心怀?于是学生终于感悟到:作者杨绛的德行,正是人类可以为别人付出的极限。她用自己的德性智慧选择了对别人的感动。她在漫长的黑暗和等待中,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苦难的意志,升华着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这时学生的心灵在感悟中震撼:作者在这种常态从容的选择中,还深深为自己愧怍!这是怎样淡泊的伟大无私,又是怎样忘我的淳朴胸怀!
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思考感悟,学生们提高了文本挖掘的能力,同时在激情地感悟中他们心灵的高度在不断提升。
3.激情蕴于导语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充满激情的引人性导语的作用自不必说。而在学生赏析文本过程中的导语更有它神奇的魅力。记得几年前讲过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那一束半地莲》,在引导学生分析了为救治高烧不退的女儿,在黑夜到深沟里摸爬着釆草药的母亲形象后,我激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会用一切可能的努力来满足她爱孩子的心,为了孩子她可以奉献她的一切,乃至生命。下面就让我们怀着虔敬的心,用你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真是一语激起百千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表达,这个哽咽着讲述,那个深情的道来,这个含泪在倾吐,那个激情中赞颂——同学们那似乎久未开启的情感之门,一下被老师这种恰切适时的导语打开了。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超出文本,由教师点燃的爱母颂母的激情之火,学生的心灵经历了爱的浸润与陶冶。因此,我想说:好的导语就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以它放射出的独特光芒,开启了学生智慧与情感的闸门,引领学生走入求知的神圣境界。
4.激情归于朗读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如果我们范读课文或讲解课文能做到感情投入,或抑扬顿挫,或情满意深;或婉啭吟诵,或响亮激昂,就会让学生产生或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潸然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引领学生们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去体味文本,领悟文本的内涵。当学生的诵读有疑义时,教师就应范读。用他美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动作体态等各种形式的语言,把自己对文本的丰富感情体验直接传递给学生,引发调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如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离开了充满激情的读,师生是难以走进主人公屈原的内心世界的,难以体会屈原忠贞执着的爱国激情。再如学习鲁迅的《风筝》时,教师如果先以一种低沉压抑的语调导读,往往会在学生走进文本时,传达作者几十年的那份愧疚之意,自责之情。而在这样的激情朗读里,学生的情绪会慢慢受到感染,他们往往怀着同样的沉重之情走进文本,真切体会作者对自己曾经给一颗童贞的心造成伤害的行为有多么悔恨。同时还会发现作者有着怎样一颗反省与思过的心。由此可见,激情品读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境界的法宝之一。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甚至讲到深处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每一个学生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