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 必修部分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4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0ccc91a8956bec0875e3cc.png)
题的能力.
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 定律
2.本章复习关注两点: (1)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历程、牛顿运动 定律、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辨析.
(2)以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关的命题
背景,考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
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考点阐释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 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考点阐释
不同点
(2)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若一个产生或消失, 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
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 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
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 里倾斜,调控人和车的重心位置,但整体
答案 解析
的惯性不变,选项D错误.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题组设计
3.(2014·高考北京卷)伽利略创造的
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
用细绳把小球悬挂起来,当小球静止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D.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答案 解析 图片显/隐
考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点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第4讲 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鲁科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第4讲 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鲁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b58398a1c7aa00b42acb27.png)
根据表中数据描出的点和作出的图像(见图), 图像并没有通过原点.由图像可以看出,当 F=0.1N时a=0,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 0.1N.操作过程中可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 步骤.
m
(2) 利 用 如 图 3-4-2 所 示 备 用 坐 标 纸 作出图象可判定:当物体所受合外力F 一定时,加速度a与质量m成什么关系?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图3-4-2
(1)若根据表中记录数据画出图
象a-m,发现是一条曲线.猜测该曲线
可能是双曲线,也可能是其他曲线,
因而从该图象无法得出确切结论.我们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4 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一、实验目的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的加速度 与质量及所受到的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学会运用图象法处理两个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在气垫导轨上用滑块通过光电门 来测量和验证.
(1)通过气垫导轨上的前、后光电门 读出滑块通过时间,使用游标卡尺测量 滑块挡光片宽度,因而可测量滑块通过 前、后光电门处的两个瞬时速度;再运 用公式 v22 v12 2as 求解滑块加速度.
2.在长木板上利用外力拉小车,通过“纸 带法”验证(见下述“问题”).
三、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实验装置(含气垫导轨、滑块、光 电门、数字计时器、电源及气源)、橡皮泥、钩 码组、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保持滑块质量不变,获取验证滑块加速度 与其所受到的合外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数据;
(1)让滑块在钩码拉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 记录悬挂钩码质量m及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 间t1、t2,并计算滑块经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及 每次加速度,将这些数据记入表格;
(1)让滑块在钩码拉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 记录滑块质量m及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律 4 验证牛顿运动律教师用书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律 4 验证牛顿运动律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a725b5f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2.png)
取夺市安慰阳光实验学校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掌握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二、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天平、米尺.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母题]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实4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实41(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2)为使砝码桶及桶内砝码的总重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桶及桶内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木块和木块上砝码的总质量.(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近似等于”)(3)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实验室,各取一套图实41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上均不放砝码,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得到图实42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木块质量分别为m甲、m乙,甲、乙用的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甲、μ乙,由图可知,m甲________m乙,μ甲________μ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实42【解析】(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牵引木块的细绳应与长木板平行;平衡摩擦力时应不挂砝码桶;对于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木块;平衡摩擦力后,改变木块上砝码的质量,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选项A、D正确,选项B、C错误.(2)对于系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a=mgM+m,牵引小车的拉力F=Ma=MmgM+m.要使F=mg,则M≈M+m,即要求m≪M.(3)对于木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F-μMgM=FM-μg,故aF图象的斜率反映了木块质量的倒数.有1m 甲>1m 乙,所以m 甲<m 乙.当F =0时,a =-μg ,即a F 图线在a 轴上的截距为-μg ,所以-μ甲g <-μ乙g ,即μ甲>μ乙.【答案】 (1)AD (2)远小于 (3)小于 大于[借题悟法·核心点拨][(2017·汕头质检)图43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实43(1)平衡小车所受阻力的操作:取下________,把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高;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轻推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如果打出的纸带如图44所示,则应________(选填“减小”或“增大”)木板的倾角,反复调节,直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________为止.图实44(2)图45为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所得的实验图象,横坐标m 为小车上砝码的质量.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 ,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若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图实45【解析】 (1)平衡小车所受阻力时,需要将砝码取下;题图纸带反映了小车在做加速运动,即垫木垫高了,应减小木板的倾角,直到纸带打出的点迹均匀为止.(2)当小车上的砝码为零时,小车加速度为a 0=1b,设小车的质量为M ,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F =Ma 0=M b ;图中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1a =km +b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 +M )a ,可解得:M =b k ,F =1k.【答案】 (1)砝码 减小 间隔相等(均匀) (2)1k bk考点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母题] (2017·宁德质检)某次“探究加速度a 跟物体所受合力F 和质量m 的关系”实验过程是:(1)图实46甲所示为实验装置图.图实46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段纸带,计数点A 、B 、C 、D 、E 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 ,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甲 乙图实46(2)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进行多次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做出了加速度a 随拉力F 的变化图线,如图实47所示.图中直线没有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图实4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中砝码质量,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小车加速度a 、质量m 及其对应的1m的数据如表中所示:a .请在坐标纸中画出a m图线:图实48b .根据作出的a 1m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0.43 (2)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3)a.如图所示b .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表明在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借题悟法·核心点拨]1.利用纸带求解小车的加速度[第(1)问](1)逐差法求纸带加速度的公式a =x 3+x 4-x 1+x 24T2. (2)注意对计算结果有效数字的要求.[1.(2016·全国丙卷)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实49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92492145】图实49(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制st图象,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3)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n=2时的st图象如图实410所示;由图实410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数字),将结果填入下表.(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实411中补齐数据点,并作出an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图实411(5)利用an图象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_____kg(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9.8 m·s-2).(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A.an图线不再是直线B.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C.an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解析】(3)根据题图(b)可知,当t=2.00 s时,位移s=0.78 m,由s =12at2,得加速度a=2st2=0.39 m/s2.(4)图象如图所示.(5)小车空载时,n=5,加速度为a=1.00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0g=(m+nm0)a,代入数据得m=0.44 kg.(6)若保持木板水平,则小车运动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n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加速度a变小,直线的斜率变小.绳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图象不过原点,选项B正确.【答案】(3)0.39 (4)见解析(5)0.44 (6)B2.(2017·高阳中学模拟)用图实412(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所示的aF图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图实412(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实际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拉力________砝码和盘的总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为了便于探究、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满足________的条件.(3)某同学得到如图实413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A、B、C、D、E、F、G是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Δs=s DG-s AD=________ cm.由此可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实413【解析】(1)根据所给的aF图象可知,当F=0时,小车已经有了加速度a0,所以肯定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偏大造成的.(2)根据牛顿定律,对小车F=Ma,对砝码和盘mg-F=ma,解得F=MmgM+m<mg,只有当M≫m时,小车受到的拉力才近似等于mg,从而减少误差.(3)由图读出s AD=2.10 cm,s DG=3.90 cm,所以Δs=s DG-s AD=1.80 cm,根据Δs=aΔt2,解得a=5.0 m/s2.【答案】(1)偏大(2)小于M≫m(3)1.80 5.0考点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创新点1 改换装置,精确测量1.(2014·全国卷Ⅰ)某同学利用图实414(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 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a) (b)图实414(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____(选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2)由图(b)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即(2)是探究小车加速度与钩码质量的关系,所以该实验必须平衡摩擦力,并且要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1)由图象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2)am图线不经过原点,在m轴上有截距,即挂上小钩码后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3)本实验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应采取的措施是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答案】(1)非线性(2)存在摩擦力(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创新点2 改变研究对象,巧妙消除系统误差2.(2017·合肥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实415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小车上固定一个盒子,盒子内盛有沙子,沙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沙子质量)记为m,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沙子质量)记为M.图实415(1)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从小车的盒子中取出一些沙子,装入沙桶中,测量并记录沙桶的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外力F,对应的加速度a从打下的纸带中计算得出.多次改变合外力F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加速度.以合外力F为横轴,以加速度a为纵轴,画出aF 图线,图线从理论上讲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线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为________(选填“1M+m”或“1M”);本次实验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M≫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证在合外力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盒子内添加或去掉一些沙子,验证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本次实验中,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时,以加速度a为纵轴,应该以________(选填“1M+m”或“1M”)为横轴.【:92492146】【解析】(1)实验过程中小车的总质量与沙桶的总质量均是变量,但小车与沙桶(含沙)组成的系统总质量不变,所以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才能研究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aF图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图线的斜率表示研究对象质量的倒数,即1M+m;mg作为系统的合外力不存在系统误差,不需要满足M≫m.(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即保证桶内的沙子总质量不变,研究对象仍然是小车和沙桶组成的系统.用作图法进行数据处理时应作出a1M+m图象,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答案】(1)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1M+m不需要mg是系统的合外力(2)桶和桶内沙子的总质量不变1 M+m●创新点3 实验原理的创新改变3.某实验小组在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决定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成正比关系”,其实验装置如图实416所示,桌面水平.用天平测得小车质量为M,砝码盘质量为m0,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T.他们进行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图实416A.按图实416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B.调整垫块位置,调节长木板的倾角θ,接通电源,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C.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D.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得小车的加速度a;E.重新挂上细绳和砝码盘,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重复B~D步骤,求得小车在不同mg作用下的加速度a.回答下列问题:图实417(1)负责实验数据的同学记录多次实验得到的数据,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amg图象如图实417所示.图线并没有和他们预期的那样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请你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该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如何调整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理论上讲应该画出________图象,应该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可验证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外力成正比.(2)调整实验方案之后,在继续实验过程中是否要求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_(选填“是”或“否”).(3)该实验小组利用此装置完成实验验证,你觉得此实验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解析】(1)步骤B、C对应的力学关系是Mg sin θ=(m+m0)g+f(f为小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步骤D对应的力学关系是Mg sin θ-f=Ma,即(m+m0)g=Ma,所以该实验小组可以将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m0)g作为小车的合外力,而负责实验数据的同学只考虑了砝码的重力,得到的amg图线并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而是与纵轴有交点,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主要原因是计算小车所受的合外力时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从图线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可求出砝码盘的重力m0g.所以该实验小组应该以砝码盘和其中砝码的总重力(m +m0)g作为小车的合外力,画出a(m+m0)g图象,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可完成验证.(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m0)g是小车真实的合外力,与小车质量的大小M没有关系,所以不要求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m+m0)g是小车真实的合外力,且平衡摩擦力时,平衡的不仅仅是小车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还包括纸带与装置间的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所以此实验的最大优点是不存在系统误差.【答案】(1)计算小车所受的合外力时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砝码盘的重力m0g以砝码盘和其中砝码的总重力(m+m0)g作为小车的合外力a(m+m0)g (2)否(3)不存在系统误差视角1:换用实验器材(例如:如图所示)甲乙丙丁视角2:数据的处理方法(例如,如图所示)。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25bf03910ef12d2bf9e7a0.png)
12/9/2021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
3.数据处理 (1)利用逐差法 Δx=aT2 求 a. (2)以 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 直线上,说明 a 与 F 成正比. (3)以 a 为纵坐标,m1 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 定 a 与 m 成反比.
12/9/2021
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解析:(1)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对小车有 FT=Ma,对沙和沙桶有 mg-FT=ma,所 以 FT=MM+mmg =1+mmg/M,可见当 M≫m 时,FT≈mg. (2)平衡摩擦力时,应在不挂沙桶的情况下让小车带着纸带平衡摩擦力,A 错误;每 次改变小车质量 M 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B 错误;实验时,先接通计时器 的电源,再放开小车,C 正确;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必须由纸带上的测量数据计算得 到,D 错误.
12/9/2021
第五页,共四十四页。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 纸带编号码.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 m 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 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 a.
④描点作图,作 a F 的图象. ⑤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 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 m,重复步骤①和③,作 a m1 图象.
12/9/2021
第六页,共四十四页。
[规律方法总结] 1.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 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 但要小车拉着纸带. (2)实验时要保证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m. (3)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4)一先一后: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粤冀渝湘)适用) 第3章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版2(粤冀渝湘)适用) 第3章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2cc575e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0.png)
解析 平衡摩擦力时,应不挂沙桶, 只让小车拖着纸带在木板上做匀速 运动,选项A错误; 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应固定一条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选 项B正确; 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后释放小 车,选项C错误;
12
(2)将沙和沙桶的总重力 mg 近似地当成小车所受的拉力 F 会给实验带来 系统误差.设小车所受拉力的真实值为 F 真,为了使系统误差mgF-真F真<5%, 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是 M,则 M 与 m 应当满足的条件是Mm<__0_._0_5___.
6.误差分析 (1)实验原理不完善:本实验用槽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 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槽码的总重力. (2)平衡摩擦阻力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离测量不准确、 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02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20·山东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 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数据是按加速度 大小排列的,第8组数据中小车质量和加速度数据漏记.
12
解析 在本实验中认为细线的拉力 F 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 mg,由此造 成的误差是系统误差,对小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FM真,对整体,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Mm+gm,且mgF-真F真<5%,解得:Mm<0.05.
12
(3)在完成实验操作后,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得到小车的加速度倒数
1 a
m 图象.
4.数据处理
(1)利用逐差法或v-t图象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描点、画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
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a为纵坐标,m1 为横坐标,描点、画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 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
2022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实验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教案
![2022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实验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10a74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9.png)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实验目的(1)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会运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原理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的关系,可以先保持F不变,研究a和M的关系,再保持M不变,研究a和F 的关系。
3.实验器材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低压交流电源、复写纸片和纸带、小车、小盘、电磁打点计时器、天平、砝码、刻度尺、导线.4.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2)放长木板:按图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先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车上。
(3)平衡摩擦力:在木板的一端下面垫一簿木块,移动簿木块的位置,直至小车拖着纸带在斜面上做匀速运动。
(4)打点:小盘绕过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完点后切断电源,取下纸带。
(5)重复: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重复步骤(4)五次。
(6)求a: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7)作a.F的图象:若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证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8)验证a∝错误!: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重复步骤(4)和(6),作a.1M图象,若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证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5.注意事项(1)安装器材时,要调整滑轮的高度,使拴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
(2)平衡摩擦力时,小车连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但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改变砝码的质量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3)只有小车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4)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6.误差分析(1)实验原理不完善: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教材原型实验1.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进行实验.(1)对小车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时,下列必须进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取下砂和砂桶B.在空砂桶的牵引下,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速运动时,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断开D.把长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高度(2)实验中,已经测出小车的质量为M,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若要将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三章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Word版含答案
![2022届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三章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3902b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5.png)
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Ⅱ2.超重和失重Ⅰ试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2.运用失重和超重学问定性或定量分析问题.3.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简洁的连接体问题.一、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缘由.(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肯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况和受力状况无关.二、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肯定同时对这个物体施加了力.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1.运动的物体惯性大,静止的物体惯性小.(×)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均没有惯性.(×)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肯定是同种性质的力.(√)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5.人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6.物体所受合外力变小,物体的速度肯定变小.(×)7.物体所受合外力大,其加速度就肯定大.(√)1.(多选)(2022·枣庄模拟)在水平路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觉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状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的运动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解析:原来水和小车相对静止以共同速度运动,水突然向右洒出有两种可能:①原来小车向左运动,突然加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故相对碗向右洒出.②原来小车向右运动,突然减速,碗中水由于惯性保持原速度不变,相对碗向右洒出,故B、D正确.答案:BD2.下列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肯定律的体现B.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肯定律的C.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则速度肯定为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速度也肯定不为零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却可以为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最小时,速度却可以最大解析:由牛顿第肯定律可知,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故正确选项为D.答案:D3.(多选)(2022·郑州模拟)用计算机帮助试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试验,点击试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显示器屏幕上消灭的结果如图所示.观看分析两个力传感器间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试验结论()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解析:由题图可知:两个力传感器间的相互作用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A、C、D正确.答案:ACD4.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只木箱,现用一水平拉力拉木箱匀速前进,则() A.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拉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A 错;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地面和木箱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应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错,C对;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木箱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D错.答案:C5.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 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 kg的建筑材料以0.5 m/s2的加速度拉升,忽视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 m/s2)()A.510 N B.490 NC.890 N D.910 N解析:设人对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对建筑材料m应用牛顿其次定律得F-mg=ma.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绳子对人向上的拉力F′与人对绳子的拉力F等大反向,设地面对人的支持力为F N,对人应用平衡条件可得:F′+F N=Mg,可解得F N=Mg-mg-ma=4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故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490 N,B正确.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1.(2021·沈阳模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生疏世界的基本手段.在争辩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学问,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抱负试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抱负试验,如图所示,其中有一个是阅历事实,其余是推论.①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旧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假如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连续减小其次个斜面的倾角,最终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牢靠的事实,有的则是抱负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解析:本题再现了伽利略抱负试验法,即在牢靠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外推,将试验抱负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其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故选项B正确.答案:B2.(2022·孝感模拟)如图所示,某同学面对行车方向坐在沿平直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这位同学发觉面前的水平桌面上一个原来静止的小球突然向他滚来,则可推断()A.列车正在刹车B.列车突然加速C.列车突然减速D.列车仍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原来小球相对列车静止,现在这位同学发觉面前的小球相对列车突然向他滚来,说明列车转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增加了,因此B正确.答案:B3.我们都难以遗忘刘翔那美丽的跨栏姿势.在他跨越栏架的过程中() A.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对脚的支持力大于脚对地面的压力B.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支撑脚离地后,他还受到向前冲的力,以至于能很快地通过栏架D.运动到最高处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方向沿水平方向向前解析:刘翔在跨越栏架的过程中,支撑脚蹬地的瞬间,地面对脚的支持力等于脚对地面的压力,脚受到向前的摩擦力,地面受到向后的摩擦力,脚离地后,他只受到重力作用,B正确.答案: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同一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它的速度越大B.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平稳无恙”,是由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C.吊扇工作时向下压迫空气,空气对吊扇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减轻了吊杆对电扇的拉力D.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接,并用细线悬于天花板上,则弹簧对A 的力和弹簧对B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同一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加速度越大,但速度不肯定越大,选项A错误;以卵击石,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和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选项B错误;选项D中弹簧对A的力和A对弹簧的力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D错误,只有选项C正确.答案:C5.如图所示是一种汽车平安带把握装置的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刹车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平安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摇摆,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平安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可能是()A.向左行驶、突然刹车B.向右行驶、突然刹车C.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D.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解析:由题意简化分析如图所示,当小球在虚线位置时,小球、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车的运动状况可能为:向左加速行驶或向右减速行驶,A错误,B正确;当车匀速运动时,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小球均处于竖直位置不摇摆,C、D 错误.答案:B6.如图所示,将两弹簧测力计a、b连接在一起,当用力缓慢拉a弹簧测力计时,发觉不管拉力F多大,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这个试验说明()A.这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B.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解析:试验中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肯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C正确.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7.(2022·潍坊模拟)抖空竹是人们宠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最早的空竹是两个犹如车轮的竹筒,中间加一个转轴,由于外形对称,其重心在中间位置,初玩者能很好地找到支撑点而使之平衡.随着制作技术的进展,如图所示的不对称的空竹也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大多是塑料制成的,也有自然竹木制成的.关于抖空竹,在空气阻力不行忽视的状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要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B.空竹的转动是依靠绳子的拉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越小越好C.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而连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惯性作用D.空竹从抛起到接住,转速会减小,表演时还要连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解析: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此时要选择恰当的位置,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否则空竹就要翻倒,从绳子上落下,选项A正确;空竹的转动是利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使其转动,因此绳子选用比较粗糙、摩擦力比较大的比较好,选项B错误;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而连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空竹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速度越来越小,然后下落,选项C错误;空竹从抛起到接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转速比抛出前减小,因此表演时还要连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选项D正确.答案:AD8.(2022·秦皇岛模拟)如图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细绳L1和L2将M、N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L2对N的拉力和N对L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既不是一对平衡力,也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A错误;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选项B错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肯定是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故选项C、D正确.答案:CD9.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起飞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A.火箭尾部向下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空气,火箭虽然向下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旧存在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析: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火箭上升的推力,此推力并不是由四周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供应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在空气中飞行无关,故选项B、C错误,A正确;当飞船进入轨道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仍旧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也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选项D正确.答案:AD三、非选择题10.(2022·新乡模拟)如图所示,两块小磁铁质量均为0.5 kg,A磁铁用轻质弹簧吊在天花板上,B磁铁在A正下方的地板上,弹簧的原长L0=10 cm,劲度系数k=100 N/m.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长度为L=11 cm.不计地磁场对磁铁的作用和磁铁与弹簧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求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g取10 m/s2).解析:对A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得k(L-L0)-mg-F=0,解得F=-4 N.故B对A的作用力大小为4 N,方向竖直向上.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对B的作用力F′=-F=4 N,方向竖直向下.对B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N -mg -F ′=0, 解得F N =9 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9 N. 答案:9 N11.(2022·唐山模拟)如图所示,一辆卡车后面用轻绳拖着质量为m 的物体A ,A 与地面的摩擦不计.(1)当卡车以a 1=12g 的加速度运动时,绳的拉力为56mg ,则A 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大?(2)当卡车的加速度a 2=g 时,绳的拉力为多大?解析:(1)卡车和A 的加速度全都.由图知绳的拉力的分力使A 产生了加速度, 故有:56mg cos α=m·12g ,解得:cos α=35,sin α=45.设地面对A 的支持力为F N ,则有: F N =mg -56mg sin α=13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A 对地面的压力为13mg.(2)设地面对A 弹力为零时,物体的临界加速度为a 0,则a 0=g cot θ=34g ,故当a 2=g>a 0时,物体已飘起.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ma 2=mg ,则由三角形学问可知,拉力F 2=(mg )2+(mg )2=2mg.答案:(1)13mg (2)2mg。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9e0ea82a910ef12d2bf9e764.png)
考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
二是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
能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看,要求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尤其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理
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本章内容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对本章内容
单独命题大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趋向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活、科技、生产实际问题。经常与电场、
磁场联系,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运动学的知识往往和牛顿运动定律连为一体,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分
45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张建设编写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 (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几点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 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 (5)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6)应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 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 C.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 D.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解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仅由质量决定,与它的受力状况与运动状况均无关。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答案:D 例 2.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空气阻力不 计),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 B.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 已。 D.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 解析:人向上跳起,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所以水平方向与车速 度相同,因而人落回原处。 答案:D 例 3.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D.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 解析: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但处于这些状态时不一定不受外力作用,所以 A 错; 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看其受力是否为零,而不是看它的速度是否为零,如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
人教版高三物理总复习课件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人教版高三物理总复习课件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99587e3e5fbfc77da369b1b5.png)
(2)图(乙)中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接频率为
50 Hz的交流电源,根据图(乙)求出滑块的加速度a=
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
解析:(1)把平面轨道的右端垫起,让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与它受
到的摩擦力平衡,才能认为在实验中小车受的合力就是钩码的重力,所以
这样做的目的是平衡小车运动中所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1)平衡小车运动中所受到的摩擦力
(2)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
质量的关系,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线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用天平测出 m 和 M,直接用公式 a=
求出
解析:(2)平衡摩擦力时,先去掉盘、盘中砝码和细线,只让小车拖着纸带
在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作用下向左运动,当小车能匀速运动时,重力沿
斜面方向的分力和摩擦力平衡,A错误;调好后,当再次改变小车质量时,
无需再平衡摩擦力,B正确;实验时,要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使打点
计时器正常工作,再释放小车,C错误;小车的加速度是通过处理纸带确定
的,D错误。
答案:(2)B
(3)在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合力的关系时,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
时,才可以认为细线对小车的
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解析:(1)对盘及盘中砝码有 mg-F=ma;对小车有 F=Ma,联立可得 a=
+
有当 m≪M 时,才可认为 F≈mg。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牛顿运动定律 34 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配套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牛顿运动定律 34 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配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743a8d02768e9950e73872.png)
12/13/2021
第七页,共六十二页。
五、注意事项
安装器材时,要调整滑轮的高度,使拴小车的细绳与斜
面平行.
平衡摩擦力时,小车连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但不
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改变砝码的质量后,不需要重
新平衡摩擦力.
只有小车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小盘和砝
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12/13/2021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2.由于不满足M≫m引起的误差
图线a-F和a-M1 都向下弯曲,分析:
(1)在a-F图像中,根据a=M+1 mmg,M一定,当满足M≫
m时,图线斜率视为
1 M
不变,图线为直线.不满足M≫m时,随
着m增大,图线斜率减小,图线向下弯曲.
12/13/2021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12/13/2021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1)若把砂和砂桶的总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 F 的大小,按这 五组数据画出的 a-F 图像可能是下列图乙中的________.
12/13/2021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答案】 (1)①M+1 m ②否 因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整个 系统,系统受到的合力就等于 mg
(2)M+m
12/13/2021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
【解析】 (1)将小车内的砂子转移到桶中,就保证了 M+m 不变,即系统的总质量不变,研究对象是整个系统,a=MF+合m= Mm+gm,可见 a-F 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是M+1 m,系统的合力就 等于所悬挂砂桶的重力 mg,不必满足 M≫m 这样的条件.
12/13/2021
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1)验证在系统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力成正 比.从盒子中取出一些砂子,装入砂桶中,称量并记录砂桶的 总重力mg,将该力视为合力F,对应的加速度a则从打下的纸带 中计算得出.多次改变合力F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 加速度.本次实验中,桶内的砂子取自小车中,故系统的总质 量不变.以合力F为横轴,以加速度a为纵轴,画出a-F图像,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09429425c52cc58ad6be77.png)
)2。L
t 1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七页。
答案(dá àn):(1)5.70 (2)远大于 (3) L
L
(4)mgs=1 M( L )2- M1 ( )2 L
t1 t2
2
t2
2
t1
2021/12/9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题型2 拉力传感器 典例3 如图是某同学用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外力关系 (guān xì)”的实验装置,轨道上的B点固定一光电门,平衡摩擦 力后将连接小车的细线跨过滑轮系住小钩码,在A点释放小车, 测出小车上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2021/12/9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七页。
(2)设钩码的质量为m,滑块的质量为M,对系统运用
牛顿第二(dì èr)定律得,a=m g ,
M m
则绳子的拉力T=Ma= m g ,
1 m
当m≪M时,绳子的拉力近M 似等于钩码的重力。
2021/12/9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七页。
(3)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瞬时速度v1=
2021/12/9
第四十一页,共四十七页。
【创新角度分析】小车所受拉力(lālì)可用拉力(lālì)传感器精确
测量,不需要再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因此不需要钩码质量远 小于小车质量。
2021/12/9
第四十二页,共四十七页。
【解析】(1)根据(gēnjù)匀变速公式,v2=2aL,其中v= d ,
2021/12/9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七页。
2021/12/9
第四十页,共四十七页。
(1)若挡光片的宽度为d,挡光片前端距光电门的距离为L,则 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 (2)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053f4d62312b3169a551a422.png)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某同 学按照自己的方案将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进行了 标注,但尚未完成图象(如图丙所示)。请继续帮助 该同学作出坐标系中的图象。
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连线时应使直线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 线上的点应大致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 离直线较远的点应视为错误数据,不予考虑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注意事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平衡摩擦力:不悬挂小盘,但小车连着纸带 3.不重复: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4.实验条件:M≫m。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 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5.一先一后一按住:先接通电源,后放小车, 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3)在“探究加速度a与合力F的关系”时,该同
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的图线如
图丁,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
过坐标原点的原因。
答
平衡摩擦力过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实验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 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由图中的数据可知,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计算结 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处理纸带,得到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 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纵坐标,以加速度a为横 坐标,得到的图象是纵轴截距为b的一条倾斜直线 ,如图所示,已知滑块和动滑轮的总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则滑 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2023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专题3牛顿运动定律实验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2023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专题3牛顿运动定律实验4验证牛顿运动定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90253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0.png)
3.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小车不要挂小盘,平衡后挂小盘无须 再平衡. (2)实验条件:M≫m.用弹簧测力计或传感器直接测拉力时无须满 足此条件. (3)一先一后: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 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 住小车.
甲 A.小车质量相同,钩码质量不同 B.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相同 C.小车质量不同,钩码质量不同
(2) 某 同 学 为 了 定 量 验 证 (1) 中 得 到 的 初步关系,设计实验并得到小车加速度 a 与质量 M 的 7 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在
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已经描好了 6 组数据
点,请将余下的一组数据描在坐标纸上,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必 备 知 识·深 悟 固 基
1.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 盘、夹子、细绳、_低__压__交__流__电__源___、导线、天平、刻度尺、砝码.
2.实验过程 (1)称量质量:用天平测量小盘的质量m0和小车的质量M0. (2)仪器安装:按照如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 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 块,使小车在斜面上做__匀__速__直__线__运动.
(4)操作记录 ①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盘,小盘里放砝码,先 _接__通__电__源___再_释___放__小__车__,取纸带,编号码.
② 保 持 小 车 的 质 量 M0 不 变 , 改 变 小 盘 中 砝 码 的 重 力 , 重 复 步 骤 ①.由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并把力和对应的加速度填入设计的表 格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板块一 主干梳理·对 点激活
1实验原理与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掌握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实验原理 探究加速度 a 与力 F 及质量 M 的关系时,应用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先控制一个参量——小车 的质量 M 不变,讨论加速度 a 与力 F 的关系,再控制砝码和小盘的质量不变,即力 F 不变,改变小车质 量 M,讨论加速度 a 与 M 的关系。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低压交 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表1 实验次数 加速度 a/(m·s-2) 小车受力
F/N 1 2 3 4
表2
实验次 加速度 a/(m·s 小车和砝码的总
数
-2)
质量 M/kg
1
2
3
4
数据处理
2数据处理与分析
1.计算加速度——先在纸带上标明计数点,测量各计数点间的距离,根据逐差法计算各条纸带对应的
加速度。
2.作图象找关系——根据记录的各组对应的加速度 a 与小车所受牵引力 F,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画
实验步骤 1.称量质量——用天平测量小盘的质量 m0 和小车的质量 M0。 2.装器材——按照如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 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反复移动薄木块的位置,直至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3)在满足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得到了如图(b)的图线(M 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图线在纵轴上截距不 为零的原因是_长__木__板__倾__角__过__大_。
尝试解答 (1)小车所受拉力近似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 (2)AD (3)长木板倾角过大。 (1)小车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的质量之和时,小车和砂桶的加速度很小,此时砂和砂桶的总重力近似等 于小车所受拉力,从而验证小车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2)平衡摩擦力是使小车所受重力沿木板方向分力与小车所受摩擦力平衡,故 A、D 项正确,B 项错; 为确定小车是否为匀速运动,需要通过纸带上点迹是否均匀来判断,故 C 项错误; (3)纵截距不为零,即使小车质量 M 非常大时,小车仍有加速度,说明小车不受拉力作用时也具有加速 度,因此可以断定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
[2015·云南昆明二检]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板块二 考点细研·悟 法培优
考点 对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的考查
例 1 [2015·山西太原一模]用图(a)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有两个“巧妙”的设计,一是要求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的质量之和;二是对小车要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要求“小车质量远大于砂和砂桶质量之和”的目的是_小__车__所__受__拉__力__近__似__等__于__砂__和__砂__桶__的__总__重__力。 (2)对小车进行“平衡摩擦力”操作时,下列必须进行的是___A_D____(填字母序号)。 A.取下砂和砂桶 B.在空砂桶的牵引下,轻推一下小车,小车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速运动时,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断开 D.把长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高度
4.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挂上小盘和砝码,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拖着纸带在木板上匀加速下滑, 打出一条纸带。计算小盘和砝码的重力,即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由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并把力和 对应的加速度填入表 1 中。
5.改变小盘内砝码的个数,重复步骤 4,并多做几次。 6.保持小盘内的砝码个数不变,在小车上放上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小车在木板上滑动打出纸带。 计算砝码和小车的总质量 M,并由纸带计算出小车对应的加速度,并将所对应的质量和加速度填入表 2 中。 7.改变小车上砝码的个数,重复步骤 6,并多做几次。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要给小车加任何牵引力, 且要让小车拖着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是改变小车 和砝码的总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每条纸带都必须在满足小车的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的条件下打出。只有如此, 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4.一先一后一按住: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 源,再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按住小车。 5.作图:作图时,两坐标轴的比例要适当,要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 可能对称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 实验改进 1.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来完成此实验。 2.用拉力传感器直接测绳的拉力。
a-F 图象,如果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便证明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再根据记录的各组对应的
加速度 a 与小车和砝码总质量 M斜直
线,就证明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误差分析 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误差。以小车、小盘和砝码整体为研究对象得 mg=(M+m)a;以小车为研 究对象得 F=Ma;求得 F=M+Mm·mg=1+1Mm·mg<mg。 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mg 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 重力。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由此引起的误差就越小。因此,满足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目的就是减小因实验原理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造成误差。在平衡摩擦力时,除了不挂小盘外,其他的均与正式实验一样(比如 要挂好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匀速运动的标志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 3.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误差、细绳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引 起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