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江苏高一语文期中考试(2023年上学期)试卷完整版

江苏高一语文期中考试(2023年上学期)试卷完整版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汤一介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

《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

”“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

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

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

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

《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

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

“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题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期中联合调研高一语文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洁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限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行能有这种觉醒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干脆和清楚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哀痛。

这种对生死攸关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充溢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

在表面看来好像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剧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试卷语文2023.11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

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

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

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一)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

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

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

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

”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

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

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

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

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二)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听雨叶延滨①夜雨,敲打着窗棂,也敲打着我的心。

在这样的静夜里,听雨,是一件美事。

②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潇潇,冬雨凄凄。

四季的雨声,各有不同。

然而,听雨,却都能听出一份心境,听出一种境界。

③小时候,我喜欢在雨中嬉戏,雨声是欢笑的伴奏。

那时的我,无忧无虑,雨声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童年的心灵。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再听雨声,却多了几分沉思和感慨。

④静夜听雨,听的是一份宁静。

窗外是喧嚣的世界,而窗内,只有我和雨声相伴。

雨声,如同细语,轻轻地,悄悄地,诉说着它的故事。

它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仿佛整个世界都随着它的节奏慢了下来。

在这份宁静中,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详。

⑤静夜听雨,听的是一份孤独。

雨,是天空的眼泪,它孤独地飘落,孤独地敲打着大地。

而我,也在这静夜中,感受到了孤独的气息。

但孤独并不可怕,因为孤独中,我更能听见自己的心声,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

⑥静夜听雨,听的是一份思念。

雨声,如同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勾起了我对远方的思念。

远方的亲人、朋友,你们是否也在这样的雨夜中,思念着彼此?雨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⑦静夜听雨,听的是一份希望。

雨,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润着大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在雨中,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脚步,看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

雨声,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和希望,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⑧静夜听雨,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行。

在雨声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体会到了思念的深情,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对四季雨声及听雨心境的描写。

B. 文章第③段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雨声的不同感受。

C. 文章第④段通过描写雨声的轻柔细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躁与不安。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黄昏的微光里,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

那是一个宁静的村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此刻,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一切都显得格外美丽。

这时,一阵清风吹过,带来了远处麦田的香气。

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我想起了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我打开窗户,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在远处奔跑。

那是一个孩子,他满脸通红,气喘吁吁。

我好奇地望着他,只见他跑到我家门前,放下手中的书包,然后径直跑向厨房。

我走进厨房,看到母亲正在忙碌地做饭。

那个孩子走到母亲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妈妈,我饿了,我想吃你做的饭。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然后拿出一些饭菜放在孩子的面前。

我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是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一种味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描写了一个宁静的村庄在夕阳余晖下的美丽景色。

B. 文章通过描写孩子奔跑回家的场景,展现了亲情的力量。

C.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黄昏时分坐在窗前,回忆起小时候在田野里奔跑的日子。

D. 文章通过描述家的味道,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眷恋之情。

2.文章中“一阵清风吹过,带来了远处麦田的香气”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章中“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是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一种味道”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文章标题“家的味道”有什么作用?5.请简要分析文章中“那是一个宁静的村庄,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AI技术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美育”这一概念源于德国思想家席勒的著作《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站在启蒙哲学的高度指出,人格呈现两种不同的冲动状态。

一种是“感性冲动”,由感性天性使然,在时间变动中将人蜕变成物质;另一种是“形式冲动”,源自人的理性天性,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理性法则。

这两种冲动不但彼此抵牾,而且都具强迫性,前者靠自然法则,后者靠精神法则。

如何在两者之外寻找第三种冲动来加以协调?他主张以“游戏冲动”来协调。

游戏冲动的对象,可叫作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形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最广义的美。

在美的观照中,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个恰好的中间位置,正因为它分身于二者之间,所以它既脱开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使人恢复其和谐的本质。

概要说来,席勒关于美育的思想可表述为三个命题:一、游戏冲动的功能是协调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使分裂的人格趋于和谐;二、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也就是“广义的美”;三、完全意义上的人就是与美游戏的人。

然而,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广义的美”呢?如何才能进入这样理想的审美游戏呢?这就等于问:美育的载体是什么?“广义的美”包含优美和崇高等诸多不同美学范畴,美育旨在培育和提升人对优美和崇高的感性能力。

自然和艺术都提供了我们用以感悟优美和崇高的路径。

但是,艺术是经过艺术家依据美学原则加以优化和提炼的东西,所以艺术中剔除了自然中一切偶然的局限,它有自然的长处而没有其局限。

据此,“广义的美”最集中最有效的游戏领域就是艺术。

可以说,美育的主要路径是艺术,重要载体是艺术。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化中,亦有丰富的美育传统和理论资源,比如,儒家美学深蕴了君子人格塑造的理想,关注通过诗教、乐教、观照自然等一系列审美浸润实践,来修炼人格提升境界。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他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

文物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

其次,要注重研究阐释的方式方法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物和文献、史料的结合,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

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研究阐释工作。

再次,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摘编自李瑞振《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材料二:“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开始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出圈”之路有迹可循。

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合调研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

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

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

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

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

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

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

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

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

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它以浑厚、凝重的风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黄土地的子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黄河文化的沃土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如司马迁,他撰写了《史记》,以秉笔直书的勇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史学巨著。

又如杜甫,他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诗歌,被誉为“诗圣”。

再如曹操,他英勇善战,善于谋略,成为一代枭雄。

黄土地上的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鲜活感。

它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又有细腻、含蓄的一面。

黄土地的子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质。

这种文化品质,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乙】黄土地的子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下列举几种:1.饮食文化:黄土地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包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同时,黄土地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2.民间艺术:黄土地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3.民俗文化:黄土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庙会、赛龙舟、舞狮舞龙等。

这些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岁时文化:黄土地的岁时文化独具特色,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小题1】下列对“黄土地的子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B. 黄土地的子民创造了《史记》、《史记》等史学巨著C. 黄土地的子民创作了大量诗歌,被誉为“诗圣”D. 黄土地的子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质【小题2】下列对“黄土地的子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质”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土地的子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质B. 这种文化品质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C. 黄土地的子民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岁时文化D. 这种文化品质在黄土地的子民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小题3】下列关于黄土地文化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包子等B. 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如剪纸、泥塑、刺绣等C. 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D. 岁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黄土地文化的主要特点。

2024年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苏教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文】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现代的“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和人格塑造”,教育始终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新兴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这些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

然而,新兴教育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教育资源的良莠不齐,部分内容质量不高,甚至存在虚假信息。

其次,在线课程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部分学习者缺乏自律性,容易沉迷于网络。

此外,新兴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适应。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监管,确保内容质量;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下列关于教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教育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紧密相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B.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崛起,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C. 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新兴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

D. 教育部门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下列关于新兴教育模式的问题,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教育资源的良莠不齐,部分内容质量不高,甚至存在虚假信息。

B. 在线课程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部分学习者缺乏自律性,容易沉迷于网络。

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旧交替之际,“旧”文字与“新”文字往往出现混用的情况,还未习惯“新”文学的文人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文白交杂的。

徐志摩的诗歌虽有时也文白交杂,所以诗最重音节。

”关于分析新月派或者徐志摩诗作音乐性的作品已经数不胜数,单看声音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古文的创作规范,以至于后来在短短数年的留学期间,但自幼培养出来的扎实功底以及其自身的言语天赋才是帮助徐志摩登顶诗坛的主要推动力。

诗歌与音律自是一家,节奏与音乐性促成了诗歌的歌咏特质。

在胡适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时期,诗歌散文化已经发展成全民性质的文化运动,他们仍坚守诗歌的部分传统,那便是格律。

格律即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李丹认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是使其区别于日常语言的一个关键问题”。

闻一多曾经将诗歌的节奏命名为格律:“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节奏便是格律。

”虽然这个主张是闻一多提出的,但是“三美”主张诠释得最好的却是徐志摩。

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的诗歌被贴上“音乐美”的标签。

卞之琳对其有此评价,“最大的艺术特色(节奏感以至旋律感)”。

商务印书馆刊出的《徐志摩全集•诗歌卷》收录了徐志摩不同时期的诗歌192首。

其中,就诗行形式来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虽然只有简单的文字长短,但是它构建出来的结构美感往往存在情感张力,那便要看这“文学大厦”的建设章法。

徐志摩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不顶格的写作方式便是产生视觉冲击和音乐美感的秘诀之一,它也影响着音乐的强弱程度。

另外,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传统在非顶格诗歌中也有全新形式的体现。

相对于工整的古典格律诗,也赋予了现代诗更灵活的形式,增添了灵动飘逸之美。

庭院是一片静,听市谣围抱;织成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

——《山中》在汉语的文白转化过程中,很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语言的长度,用几个字便能代替冗长的文言文。

江苏省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2)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3)师者,______。

(韩愈《师说》)(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5)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7)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8)驾一叶之扁舟,______。

(《赤壁赋》)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犄.(jī)角甄.(zhēn)别嗥.叫(áo)按捺.不住(nà)B. 灰烬.(jìn)恣.(zì)意诳.(kuánɡ)语妄自菲.薄(fěi)C. 悄.然(qiāo)戕.(qiānɡ)害摭.拾(zhí)引吭.(hánɡ)高歌D. 桑梓.(zǐ)搭讪.(shàn)屏.窒(pínɡ)入不敷.出(fū)3.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沉缅锲而不舍磕绊B. 含辛茹苦仓皇幽深奇诡纹身C. 急躁不安跋涉毛骨悚然斑斓D. 无动于衷谛造熠熠闪光嘹亮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的争论。

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 经年累月南辕北辙各有千秋B. 旷日持久大相径庭各有千秋C. 旷日持久南辕北辙半斤八两D. 经年累月大相径庭半斤八两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B. 车辆假如万一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交通部门要及时在规定位置设置警告标志,以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C.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D.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6.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

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

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农耕文化。

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

二是乡村手艺。

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

三是乡村景观文化。

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

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

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

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

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

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

二是乡村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

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

三是乡村生活。

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

江苏省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苏教必修1

江苏省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苏教必修1

江苏省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苏教必修1江苏省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苏教必修1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卷Ⅰ〔3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桑梓.之情〔zǐ〕翘.首以待〔qiào〕唏嘘..不已〔xī.xū〕低徊.〔huái〕B、戕.害〔qiāng〕悠邈.〔miǎo〕田塍.〔chéng〕铩.羽而归(shā)C、百舸.争流〔gě〕峥嵘寥...廓〔liáo〕摭.拾〔zhí〕D、汗流浃.背〔jiā〕面面相觑.〔qù〕妥贴.〔tiē〕横.财〔hèng〕2、下列词语中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苍茫明澈嘻嘻哈哈入不敷出B、嬉游张皇灰烬摇曳C、跋涉沉溺慰藉恢宏D、闲暇驽马君子不耻贻笑大方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在《红楼梦》林林总总....的人物中,王熙凤被刻画得鲜明,生动,很有个性。

B、就算他现在成绩不理想,也不应该妄自菲薄....,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啊!C、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D、你看他,身穿运动服,却系着领带,脚上的黄胶鞋还沾满了黑泥,真是个下里巴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今年,十三个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到我校从事教学工作。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江苏省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江苏省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2017年开春,《朗读者》甫一推出,立即引发了荧屏内外热切的关注,迅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

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朗读者》给予了近乎异口同声的赞美,这是中国电视荧屏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景观。

②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内容生产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的生产领域,中国电视开启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

这种潮流,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的空间挤压至边缘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内进行自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

不论是从节目运营还是从行业能力提升以至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已然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③《朗读者》的出现与成功,打破了过去若干年对于引进国外模式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而以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

《朗读者》因此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不依赖国外节目模板的引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大获成功的典范案例。

《朗读者》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走本土化自主原创道路令人期待的前景。

④从整体上来说,《朗读者》是一档以文学作品朗读为主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

但是《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而是巧妙地将新闻性的访谈、纪实性的纪录和娱乐性的综艺与文化类节目融为一体,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从而探索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⑤《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呢?⑥从角色担当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起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中国电视人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不仅是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也不仅是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随着5G、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借助先进的媒介技术深层融入身体来统合感官知觉和协调反馈功能,游戏用户更加追求极致的沉浸体验、立体的内容生态和超时空的社交体系。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类型,剧本杀游戏力求融合完整的感官系统体验去构建真实感更强的叙事空间。从剧本故事的发生背景出发,注重细节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在场景搭建、物件摆置、服装道具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模拟出不同类型的故事环境。陌生化、超现实的角色与剧情体验,结合游戏叙事暂时脱离现实身份,尽情阐发新角色,实现对他者身份的摹仿“体验”,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达到共情角色、宣泄情感的心理净化效果。
(摘编自胡玉宁:《剧本杀:青年浸入游戏叙事的认知图式及其文化嵌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传统传播文体不同,剧本杀的受众不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作品的完成。
B.剧本杀的设计机制赋予玩家一定的选择空间,这导致了剧本的未定性,增加了玩家的体验感与驾驭意识。
C.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有利于玩家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交流,打破社交壁垒。
D.数字时代的到来,助推了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剧本杀中,因此大大提升了玩家参与游戏的感官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杀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个人能动性,调动玩家充沛的情感,使玩家有获得感。
B.剧本杀凸显用户体验,能调动玩家的身体感官及情感参与到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
C.剧本杀的编剧注重逻辑推理、情节选择,因而能够为玩家提供线下社交的新路径。
D.剧本杀游戏能够使玩家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助其宣泄情感和心理净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上·泉港月考) 下列词语或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杀戮涣然冰释趋之若骛微言大义B . 脉搏再接再励美轮美奂张皇失措C . 宣泄食不果腹额手称庆饮鸩止渴D . 追朔旁征博引谈笑风生一筹莫展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蔡明上了2013年春晚,当被问到“你会放弃它吗?”蔡明连说不一定。

她透露蛇年春晚准备了四个小品,只有《想跳就跳》勉强过关,其余三个则差强人意,被直接毙掉。

B . 近日,上海黄浦江水面出现2000多头死猪。

事情发生后,供水企业加强了水质监测。

人们在关心水质污染的同时,也已经开始调查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

C . 两会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既有领导干部们高屋建瓴的深谋远虑,也有来自最基层的代表委员的心声;既有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也有平头百姓的一得之见。

D . 在今年“两会”的讨论会上,一位农民代表“抢”到了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机会。

因为他要代表农民说几句话,这是他处心积虑准备的建议,怎么舍得放弃不提?3.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个性化定制”旅行方案的出行方式日趋受到欢迎,尤其这种能够“玩出创意”“玩出个性” 的方式,对于年轻消费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B . 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有 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老百姓看病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根治药价虚高这一首要顽疾外,还需要加大全方位监管力度。

C . 菲律宾发生地震后,中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出于中国游客人身安全的考虑,建议民众近期避免前往菲律宾受灾地区旅游。

D . 俄罗斯小分队的 4 名大学生则向大家播放了他们走进当地孔子学院,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向俄罗斯的大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动视频。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6分) (2018高二上·沾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

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

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

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

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

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 .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 .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B .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C .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D .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徳观念。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A .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 .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 .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5. (12分) (2017高三上·闵行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盈的浮动的朱以撒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

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䟿、形制这些可以测䟿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

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

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的肩上。

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

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

它们与人不同的就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

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因为它的重䟿,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

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柔软渐渐远去。

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

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一丛芦苇。

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䟿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

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

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䟿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

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

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难触及的。

细而不弱,功力见矣。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

唐子西说:“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

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

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慢的可靠性可以从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䟿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

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同应对着时光。

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

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

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

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

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

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ۿ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

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动作紧了起来。

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的桃源。

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

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划线词“相遇”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