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追和陶渊明诗引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赏析和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赏析和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赏析和翻译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赏析和翻译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赏析和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带拼音版guī yuán tián jū qísān归园田居其三táo yuān míng陶渊明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 huāng huì,dài yuè hè chú gu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zhǎng,xī lù zhān wǒ yī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dàn shǐ yuàn wú wéi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 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 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 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 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 老人衰惫之气。
•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文言文断句,最 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 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 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 调整。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断 句词有:以;句式对称结构的 有: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 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 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 分) 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 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 东西游走。(3分)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 ___________ 时要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 ___________ 式: “以”(因为)、 ___________ “走”(跑)、 “出仕” _______ (为官)、“悛”(悔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 改),同时注意“为…… 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所……”这一被动句式的 以陷于大难(4分) 翻译。 ___________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___________ 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___________ _______
• 是时,辙亦迁海康, 书来告曰:“古之诗 人有拟古之作矣,未 有追和古人者也。追 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渊明 作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 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 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 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 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 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 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 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 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 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 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 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 使是曹植、刘祯、鲍照、 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 诗人,都赶不上他。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文言文《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作品。

是作者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专门创作的序言。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让其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释】(1)儋耳: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经典诗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翻译赏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出自]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译文: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析一:《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归田园居【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田园居【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田园言怀【唐】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鸪,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淇上田园即事【唐】王维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秋中雨田园即事【唐】耿湋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

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

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

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古诗《杂诗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杂诗十二首·其一》作者:***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①。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为兄弟③,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④。

盛年不重来⑤,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⑥,岁月不待人。

【作品注释】①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②此:指此身。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

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③落地:刚生下来。

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④斗:酒器。

比邻:近邻。

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⑤盛年:壮年。

⑥及时:趁盛年之时。

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勉励:激励。

【作品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

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作品赏析】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古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翻译赏析

古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翻译赏析

古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翻译赏析《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者为东晋诗人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前言】《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可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借追念平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情性;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旅途夜行,也写内心所感;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自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决心返归。

全诗主要表现对田园自由生活的依恋,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

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真切、生动地写出了江上夜行途中的所见、所遇,衬托着诗人澄清静穆之心境。

【注释】辛丑:指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

赴假:赴准假之所,意即销假返任。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诸问题》对此辨释甚详:曰:“《自新篇》云:‘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

’此宁类‘急假’耶?抑机吴人,若云假还,何得向洛耶?足知‘赴假’当即今言‘销假’意。

渊明正是销假赴官,故有‘投冠’‘养真’等语耳。

”江陵:当时的荆州镇地,是荆州刺史桓玄的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行:经过。

涂口:地名,即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北宋前名涂口。

闲居:闲散在家。

三十载:诗人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载”是举其成数。

一说“三十”应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闲居了六年。

尘事:指世俗之事。

冥:冥漠,隔绝。

敦:厚。

这里用作动词,即加厚,增加。

宿(ù)好(hà):昔日的爱好。

宿,宿昔,平素。

林园:一作“园林”。

世情:世俗之情。

如何:为何。

舍此:指放弃田园生活。

南荆:荆州治所在湖北江陵,江陵古属南方楚国之地,故西晋称荆州为南荆。

东晋沿用此习称。

《文选》作“西荆”。

叩:敲,击。

枻:船舷。

《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

《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

本⽂是⽆忧考为⼤家整理的《《挽歌》陶渊明古诗赏析》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挽歌】陶渊明其⼀有⽣必有死,早终⾮命促。

昨暮同为⼈,今旦在⿁录。

魂⽓散何之?枯形寄空⽊。

娇⼉索⽗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

其⼆昔在⽆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欲视眼⽆光。

昔在⾼堂寝,今宿荒草乡。

⼀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杨亦萧萧。

严霜九⽉中,送我出远郊。

四⾯⽆⼈居,⾼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萧条。

幽室⼀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奈何!向来相送⼈,各⾃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阿。

【注释】 嶕峣:很⾼的样⼦。

幽室:指坟⽳。

向来:刚才。

亲戚:有⾎缘关系的亲⼈。

或余悲:也许有些⼈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阿:⼭陵。

【赏析】 1、这是诗⼈在死前两个⽉,即元嘉四年(427)秋九⽉为⾃⼰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层外,其余每四句为⼀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氛,下葬及与世⼈永别,安葬后送葬⼈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对死亡⽆忧⽆惧、处之泰然的⼈⽣态度,并⽆凄凉、黯淡的情调,与⼀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挽” 的是⾃⼰,⽽不是亲属、朋友;另⼀⽅⾯是因为诗⼈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种形式⽽已。

《记念刘和珍君》⼀⽂引⽤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各⾃还其家”为⼀个层次。

“亲戚”“他⼈”均属“向来相送⼈”,即给诗⼈送葬的⼈们。

“他⼈”,即诗中的“贤达”,指诗⼈⽣前好友。

“亦”,也,语⽓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法同“幽室⼀已闭”中的“已”。

古诗《拟挽歌辞三首》(作者陶渊明)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拟挽歌辞三首》(作者陶渊明)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拟挽歌辞三首陶渊明[魏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标签感叹、组诗、生死译文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已是寒霜九月中。

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注释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

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昨晚。

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

今旦:今晨。

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

散何之:散归何处。

枯形:枯槁的尸体。

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索:寻找。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春酒。

浮蚁:酒面上的泡沫。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1.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4.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5.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陶渊明是个自命清高之人,他的和都是绝世佳作。

小编为你整理了陶渊明5篇诗歌的赏析,请看看!【1】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追和陶渊明诗引》古今对照

《追和陶渊明诗引》古今对照

追和陶渊明诗引古文: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古词《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作者陶渊明)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作者陶渊明)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魏晋]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标签故事、歌颂、神话译文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竞走。

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

神力非凡又奇妙,饮尽黄河水不足。

弃下手杖化邓林。

身后功绩垂千古。

注释夸父:古代传说中的神人。

渊:即禹渊、禹谷,传说中的日落之处。

赏析此诗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的复杂感情。

夸父追日的神话以绝妙天真的想像极度夸张地表现了先民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信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第九首即据此写成。

但诗人不是一般地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藉卓越的识见,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评价,因而又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

神话反映事物的特点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某种象征的意义。

此诗对夸父追日其人其事的歌咏,自然也是一种含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歌咏。

诗人之言在此,诗人之意则在彼,所以不像直陈情志的诗那么容易理解。

开篇二句咏夸父之志。

《大荒北经》原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

言外似乎还有点不以为然的意思。

诗人却说: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俱至”二句咏夸父之力。

《大荒北经》原有“逮之于禺谷”一语,诗人据此谓夸父和太阳一齐到达了虞渊,好像彼此还难分胜负,暗示夸父力足以骋其志,并非“不量力”者,其“与日竞走”之志也就确是“宏志”而非妄想了。

本言胜负而不下断语,只用“似若”两字点破,故作轻描淡写,更有一种高兴非常而不露声色的妙趣。

诗人对夸父神力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一切奇才异能的倾慕。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咏二疏(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二疏(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魏晋:陶渊明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间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标签写人、隐居、赞美、自由译文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

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

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

”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

事见《汉书·疏广传》。

大象:指天,大自然。

转:运行。

借问:请问。

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复:再,恢复。

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

《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

”诗中是指辞谢。

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

储君:太子。

饯行:以酒食送行。

倾:尽。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盈:满。

余荣:剩下的荣华。

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胜:盛大,佳妙。

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

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饮酒陶渊明原文及翻译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气息与傍晚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依据。

拿陶渊明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否定。

开头说,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门庭若市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态度,所住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 是对社会生活轨道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人群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追和陶渊明诗引翻译赏析
文言文《追和陶渊明诗引》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
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翻译】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

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

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

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

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

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

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

’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

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

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
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

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

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

”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

”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

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

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

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

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