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25b033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d.png)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扫墓、祈福等活动来纪念祖先,表达对生者的思念和对死者的尊敬。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有关传说。
一、历史渊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名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百姓哀悼其死而设立的纪念日。
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祭祀祖先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纪念形式和节令规定。
二、传说故事1. 屈原投江寒食节最初的起源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传屈原在战国时代为楚国宰相,但因寡廉鲜耻而被禁锢。
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十分痛心,无法回国,只能流浪至汨罗江畔。
屈原深感祖国沦亡的痛苦,终于愤而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搜寻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用菜团糯米饭和悬挂五色丝线的楚绸祭奠他的死亡。
这就是最初的寒食节起源。
2. 掃墓孝子据另一传说,古时有一孝子居住在山间,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周围的树木,使之生长茂盛,并每逢清明节来临时,他都会洒下一些泪珠来寄托对已故父母的思念。
后来,这个孝子得到上天的赏识,他身边的草木变得异常的繁荣,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清明节扫墓时要剪枝修剪的原因。
3. 秦始皇祭奠母亲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前212年清明节远赴梓材山为去世多年的母亲举行祭奠活动。
当时的梓材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陵墓区,秦始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思念,带着贵族和官员,游历这些祖先的陵墓,向他们默哀并告诉他们朝代的进展。
三、结语清明节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奠祖先,表达对往生者的爱思之情,更要珍视生命,感恩生者的恩赐,展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风貌。
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清明节里,不仅要重温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神,更要让这样的传统精神在新的时代得以神圣地延续。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9b4a28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5.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285ef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7.png)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祭扫祖先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一系列与春天、田园、自然相关的活动。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图阴历,相传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原本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
人们观察农事现象,发现农作物在四月份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草木葱茏,花开满园,春光明媚。
他们意识到春天是大地苏醒的时刻,于是便选择在此时祭祀祖先,同时也是表达对自然回归生机的庆祝。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它被奉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在《周礼》中,清明节被正式确认为官方的节假日,而在宋代,清明节已经成为重要的祭扫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 介子推救母相传,古代贤人介子推经常帮助人们解决疑难问题。
有一年清明时节,他正前往南方,途中碰到一个妇人,她向介子推求助,说她的母亲下落不明,希望他能够找到她。
介子推答应了这个请求,经过一番寻找,他在一处墓地发现了妇人的母亲。
但此时,尸骨已经变得十分肮脏。
介子推深感惋惜,并决定亲自清洗尸骨。
他用清水洗净,并给尸骨穿上新衣。
最终,介子推成功地找到了妇人母亲的墓地,使她们终于团聚。
从此以后,人们将清明节作为追思祖先、悼念亲人的重要日子。
2. 孟子踏青古代孟子是中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在清明节这一天常常去踏青,以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据说,孟子曾经有一次在清明节那天与弟子一起踏青,看到一群农民在田间播种。
他走上前去询问农民是否要等待他们回去吃饭,农民答道:“没有等到圣人,就不吃饭。
”孟子感到非常高兴,并表达了对农民勤劳致富的赞赏。
孟子踏青的传统也流传至今,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外出郊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向孟子致敬。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01888f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f.png)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是在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的时候,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那一天。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时刻,也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关于清明的故事和传说。
故事一:精卫填海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
传说中,精卫曾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黄鹂,它非常喜欢在封闭的山谷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然而,不幸的是,它被一阵狂风吹进了海里,溺水而亡。
幸好,精卫的灵魂通过转世投胎,变成了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察觉到了自己的转变,并下定决心,要报答大海给予自己的机会,以及那个毁掉了它的恶风。
于是,它每天都来到海边,捡拾一块块小石子,飞到大海前,将石子扔进大海里。
它用这种方式填海,以报复大海,并同时表达对大海的憎恨和不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卫填海的传说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不仅悼念逝去的亲人,也是在告别往事,宣泄对逝者的思念和发泄内心的悲伤。
故事二:乞巧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七姐妹的星星群,它们属于织女星附近的星宿。
据传说,织女是七姐妹中最为美丽聪明的一个,她每天都用巧手织绣出美丽的云彩。
然而,织女独自生活,过着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得到人间的爱和关怀,于是,她通过自己的巧手与人间的牛郎相遇,并相爱。
但是,这段爱情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并不允许织女和牛郎相见。
她将织女发配回了天上,并在牛郎放血时分散了织女的云纱。
得知这一切后,牛郎悲痛欲绝,他去找王母娘娘要回织女,并向王母娘娘许愿,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姐妹的生日,妇女们才能向织女学习巧艺。
从此之后,每年的七夕节,女性们会穿上美丽的衣裳,祈祷织女能够赐予她们更多的智慧和巧技。
这也可以看作是清明节的延伸,因为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也会祭拜祖先,祈求他们给予子孙们智慧和幸福。
故事三:屈原与端午节清明节也与屈原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然而,因为被人陷害,他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大事的关切和愧疚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047d2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8.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个。
一、《风土记·风土杂俎》中的清明起源传说据《风土记·风土杂俎》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宋朝。
宋神宗赵顼时,有一位官员刘良(音),曾作文章《清明上河图》中的《春闱文》。
这篇文章因描绘了山川秀美的画面,被宫廷赏识,便问及作者居所,得知他所在乡在清明节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为了表达哀思,宋神宗赵顼元首对吏部侍员曹太晖说:“让那些到上京赶考的人都别吃一顿。
”曹太晖把这御命告诉其妻,于是停食吃蔬菜,获得了名利。
这便是“吃蔬菜、万户皆哀思”的由来。
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
二、《月令溿》中的“撒网节”传说《月令溿》卷五中记载了“撒网节”传说,即节日时清明蒙一场大风。
清明时清风徐来,乡民把网撒出,蒙上薄薄的一层白水。
乐羊舟起,把盆盈满清水,各家拿出红瓦虽饭送人,最贵的是送人饭。
传统习俗是人以盆跟水,水冲垤,一道一道,水再然火,浸人地野,管止风重,清水清火神力能虽火运口安泰修灵罗赸灭患。
三、《舂东苞》中的清明三公传说《舂东苞》中毛遂的传说,清明是孔明和父母的计划。
孔明结识茹炎,丧兄茹雁行舍,破茹庐全部灭茹家,赵茹大怒,灭孔明家,孔明父亲为了避难,筑舟成姜湘帆。
茹张要瓠榛船船之聊斋,茹刘到了,要炉秦,漡秦仍请求了瓠。
在进攻神队姜王战父去了,谧父提瓠了际车,河边将头东。
四、《增删簿》中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如《增删簿》中提到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
传说中有个叫陈臣的青年赫蒲衣是东东的帝望城中会答:天就是玲鸡城,婉董译示,青步籍Pai章为四去,袁清若要风触颜由。
以上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一些介绍。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将其美好的习俗传递下去。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b2bfe5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1.png)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公众假日和祭祀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怀念先人并祭拜祖先,同时也会追思历史上的英雄和伟人。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与之相关联,这些故事代表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一、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战国末期楚国名将,他是楚国刺客白起的助手,也是吴国太宰伍员的孙子。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被楚王所害,他的尸体被抛入了钱塘江。
然而,每年清明节,江边的居民都会看到伍子胥的尸体浮出水面,岸边的村民则会立即参拜并悼念伍子胥的英勇事迹。
二、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者之一,也是人类的始祖。
据说,在很久以前,天空中出现了裂缝,破坏了天地之间的平衡。
为了补天,女娲用五彩石和黄土制作了五色石,逐渐修复了天空。
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祭祀女娲,以表达对她的敬仰和感激。
三、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是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传奇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故事中最为有影响力和广为流传的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传统文化元素。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重温这个故事,寄托着对真爱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四、荡秋千的传说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荡秋千。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她因为丈夫的死而悲痛欲绝。
为了让褒姒开心起来,大家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荡秋千,以助她排解悲伤,由此形成了荡秋千的风俗。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一些介绍。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不仅仅是缅怀故人,更是在思考和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
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些美丽的故事,并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清明节的意义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a3b06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7.png)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就想方设法迫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晋公子重耳就是在这次迫害中流亡国外,过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流亡途中,有一回重耳饿的晕倒在地,随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
这时,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跑到了僻静处拿着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拿着这块肉做成了肉汤给重耳充饥。
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后,对当年忠心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可独独忘了介子推。
这时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也想起了这段往事,感到羞愧万分,随后亲自去介子推的家中请他,可过去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收拾行囊带母亲去了绵山。
晋文公随即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有人提议,用火烧绵山的三个方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了。
大火烧了几天,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寻找,才在一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晋文公看到后嚎啕大哭,悔不该当初。
后来在介子推的身后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深受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下令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公触景生情,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1、踏青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2、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25b39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4.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它有哪些传说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2422a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f.png)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纪念和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其中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尚书》中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当时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祖先和先贤。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门纪念亲人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清明节是春耕和春季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这一天会在农田里耕作,祈求来年的丰收。
同时,清明节的气候渐暖,大自然万物开始复苏,也是人们出行踏青的好时机。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 伯陵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伯陵的人,他是一个伐木工匠,一次意外中了一箭,临终前请求子孙祭祀扫墓,以免墓地被毁。
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祭扫墓地的风俗。
2. 重耳的故事据说楚国的国君重耳被楚人所逐,逃亡过程中逢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必须在某种情况下马上回到卯时,重耳按照老人的指示逃出重围,最后获得了复国的机会。
后来,楚国的国君便制定了举国哀悼的规定,确定了清明节的民俗。
3. 青无数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杜牧去世后化成了一棵树,这棵树一直横卧山谷,却没有一名砍树的人敢砍,每天能够滴下一滴水,叫做“滴青无数”。
结语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烈士,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铭记过去的历史,展望未来的美好。
愿清明节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能够代代相传,与我们共同前行。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81975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8.png)
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源远流长,拥有许多富有传说色彩和历史故事的背后。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怀念祖先,缅怀先贤,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下面将为您讲述清明节的传说和来历故事。
一、鬼节传说清明节在古代被称为“寒食节”或“鬼节”,与寒食节有关的有一则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文人名叫屈原,他忠于国家,劝进忧国,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屈原对此感到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民众闻讯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尸体,无奈下,只能将竹筒中盛着的米饭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尊重和思念,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舟车相继,游弋江湖,祭扫墓地,食用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结合。
二、伍子胥的故事除了屈原的传说,还有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伍子胥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吴王夫差的妻妾西施的挑唆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嫉妒之心。
最终,伍子胥被贬为庶人。
当伍子胥忍辱负重,忍受苦难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爱着的吴国却背弃了他。
伍子胥对吴国感到失望,最终在清明节这一天以身殉国,以表达对吴国的爱与愤慨。
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清明节,后来人们将伍子胥列入了清明节的传说中。
三、祭祀先人除了传说故事外,清明节还是中华民族祭扫先人墓的日子。
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祭祀祖先,为祖先祈福,并且清理墓地,除去杂草。
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烧纸钱、燃香拜祭,还会摆放精心准备的食品和糕点,以示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的传说和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氛围。
人们通过传承和讲述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清明节更具有意义和纪念价值,更加增进了人们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传说和故事,将清明节的中华传统延续下去。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03cec1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8.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四月初四或者五日,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
早在唐代,清明节已经成为肃穆的扫墓节日。
1.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公元前636年楚国名臣屈原。
据传屈原是一位忠臣,不满楚国内政日趋腐败,因而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后来他得知故乡被敌人占领,陷于割据之中,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
当地百姓纷纷划船捞取,打鸣铜锣为他送葬,以表示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老百姓就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
2.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除此以外,清明节还有很多富有传说色彩的习俗和传说故事,下面分别介绍:2.1 水陆法会南京灵谷寺水陆法会始于唐贞观年间,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历时七天。
法会以沉舟和木车为主要仪式。
观众可以看到大量武术表演和书法展览等文化活动。
2.2 彩蛋游戏在江南一些地区,打彩蛋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游戏,是春日孩童与春影对战的有趣方式。
在古代,彩蛋用红鸡蛋煮,把卵清和卵黄分开后,在蛋清中加入色素,如橙黄、绿、红、蓝、紫等。
因此彩蛋的外形呈现出了各种花纹和色彩缤纷的多样性。
2.3 春日祭传统习俗中,人们在清明节前一个月竖起春牌,祈求丰收和幸福生活。
彝族人民则是在清明节当天上山祭祀,大家手拉手在山上跳舞、喝酒,享受春天带来的新生活和美好希望。
2.4 踩菊花在清明节前期,江南地区腊梅盛开、菜花翻腾,春天已经降临。
南京市一些地区还有踩菊花的传统,以踩的菊花数量来增加安全和长寿的期望。
这些都是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传统习俗,体现了我国民众悼念先人、扫墓祭祖、纪念忠烈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
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18b5b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e.png)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感人肺腑的悲剧,也有令人振奋的英雄传说。
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吴刚与嫦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善良的木匠名叫吴刚。
吴刚生活在一个贫瘠的山村,每天都辛勤地工作,为人们造房子、制造家具。
他十分勤劳,但是生活却十分艰难。
一天,吴刚正在山间劳作,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仙鹤降落在一颗树上,吴刚远远地看着那只仙鹤,心生敬意。
仙鹤告诉吴刚,他知道吴刚一直苦于家中贫困,因而特地前来救助他。
仙鹤递给吴刚一个装有仙丹的匣子,并告诉他:“只要你吞下这颗仙丹,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将会改变。
“吴刚接过匣子,紧握在手中,想要带回家给家人分享。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吴刚突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哭泣。
他寻声望去,发现一个少女正在难过地哭泣。
吴刚赶紧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少女名叫嫦娥,她原本是一个美丽的仙女,但却因为违背了天仙的规定,被贬下凡间。
她告诉吴刚,她刚刚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现在无家可归。
听完嫦娥的故事,吴刚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把仙丹给嫦娥,帮助她改善生活。
他辗转反侧,最终找到嫦娥,并交给她仙丹。
嫦娥感受到吴刚的善良和慷慨,发自内心地感谢他。
此后,吴刚和嫦娥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携手寻找快乐。
故事二:爱屋及乌据传,清明节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忌日,也是他逝世后人们纪念他的日子。
相传,在屈原逝世后,有一位至交好友为了纪念他,准备了一碗美味佳肴,拜访屈原的墓地。
然而,好友刚刚离开不久,一群乌鸦从天空中飞了过来,盯着那碗美食,从石碑上飞下来享用。
好友见状,对着乌鸦大声咒骂,并试图赶走它们。
但无论怎么威胁,乌鸦都不为所动,仍然大快朵颐。
于是,好友灵机一动,决定将乌鸦当作自己的朋友,将这碗美食当成是献给屈原的祭品。
自此以后,人们在清明节时,常常会将食品摆在屈原的墓前,同时留下一些孩童喜爱的食物,用来招待到访的乌鸦。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335353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5.png)
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二十
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
悼念逝去的亲人,也会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
清明节的起源有很多神话传说。
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神话
故事:
1. 飞天神鸟伏兔: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能够飞天的神鸟名叫
伏兔。
这只神鸟每年在清明节这天出现,它会携带着春天的气息降
临人间,为大地带来生机。
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放飞风筝,以象征
着迎接伏兔的到来。
2. 救孩童的草人:传说在清明节这天,有一位叫做大卫的贤人,在一片封闭的连山区救出了被困的孩童。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制作了一个草人,让草人去引开野兽,从而成功救出了孩童。
为了
纪念大卫的善行,人们在清明节这天会制作草人,放在野外,象征
着保护和庇佑孩童。
3. 空中飞船战斗白蛇:相传在古代,一条名叫白素贞的白蛇和她的姐姐青蛇,为了救治生病的人们,制造了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神奇飞船。
在清明节这天,白蛇会驾驶飞船与恶龙战斗,保护人间的和平和幸福。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能被确证,但它们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让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感受到神奇的力量和追求和平的精神。
通过祭祀、踏青和其他庆祝活动,人们纪念这些传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神话故事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也让清明节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可以缅怀历史,传承先祖智慧,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祝福。
让我们共同庆祝清明节,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爱与希望!。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ab59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1.png)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先贤,缅怀故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重要的仪式和习俗,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一、鬼门开据传说,清明节那一天,鬼门会打开,鬼魂们从阴间进入人间。
在这一天,人们为了防止鬼魂的干扰,常常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门窗紧闭,不在暴露居所附近乱丢垃圾,以及不从鬼魂们经常出没的地方经过,以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天的季节,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候。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这个时候到郊外踏青游玩。
踏青郊游不仅有助于放松身心,还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郊外的草地上,人们会开展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让整个节日更加欢乐。
三、插柳枝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将柳枝插在门前或者头上。
这是因为柳树代表了温暖和生命力,插柳枝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同时,柳枝还有驱邪的作用,可以保护家人不受恶魔的侵害。
四、祭祖扫墓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祖扫墓。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香祭祀。
祭祖扫墓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向祖先倾诉自己的近况和心情,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五、弄湿的鲜花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说的是清明节那天有一位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她手持一束鲜花,然而奇怪的是,这束鲜花始终保持湿润不枯萎。
仙女向人们传递了一个寓意:在节日时刻,我们要像那束鲜花一样,保持美好和鲜活。
因此,有些人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在家里插上湿润的鲜花,以象征生机与希望。
六、捏青团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习惯在清明节期间制作青团。
青团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汤圆,因其外表呈现翠绿色而得名。
人们相信,吃青团可以消灾避邪,让人健康平安。
七、郑成功与草人清明节也与郑成功的故事有关。
据传说,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终于在台湾恢复了中国的统治。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a2aed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d.png)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表达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先人之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我们来一一讲述。
1. 屠苏(tú sū)挽歌《屠苏(tú sū)挽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篇名篇。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屠苏,他是个聪明、善良的诗人。
在春秋时期,周燕国国君燕昭王去世,举国上下都非常悲痛。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屠苏被任命为丧事主持人,为燕昭王送行。
屠苏用他的诗才,为燕昭王写了一首挽歌。
这首挽歌字字珠玑,表达了对燕昭王的铭记和思念。
人们对屠苏的才华感到赞叹,纷纷传颂他的诗篇。
这个故事的传说至今流传不衰,成为了清明节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2. 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据传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之推而设立的。
据传,介之推为了辅佐晋国君主,不惜以身作则,任劳任怨。
他不但不接受贿赂,还推选人才为国尽忠,成为了人们心中值得尊敬的品行典范。
晋国决定在寒食节为介之推举行祭祀,以表达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这个习俗沿袭至今,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在寒食节,人们会用一种特别的食品,叫做寒食,来纪念介之推。
这种食品由鲜肉、米粉等食材烹制而成,寓意着介之推在生前勇担重任,把天下百姓视为自己的鲜肉,视为国家的米粉一般,却从未涂抹一点脂粉之色。
3. 吞降节吞降节是源于汉代的一个习俗。
相传,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征伐匈奴,并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命令全国人民在每年清明节前三天,集体祭祀先烈,并进行吞降活动。
吞降活动是指在祭祀仪式中,敬献给祖先的食品中会有一种被称为吞降的供品。
这种供品是由将军卫青率领的蒙古骑兵所吃的食品,象征着抵御外敌的能力和意志。
神位上的祖先通过食用吞降,表示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强盛。
以上三个故事是与清明节相关的三个传说和习俗。
这些传说和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怀乡恋故、尊祖思亲”的情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祖尊宗、感恩祖先的深厚传统。
有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优秀6篇
![有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d9c2e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c.png)
有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优秀6篇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6篇有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在清明节的传说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篇一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一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二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
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神话传说与历史传承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神话传说与历史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a99be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c.png)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与故事神话传说与历史传承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天,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缅怀历史、传承文化的时刻。
在清明节这一天,有许多民间传说与故事与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的风貌和传统价值观,也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清明节的几个著名传说和神话,以及这些传说与神话背后的历史传承。
一、缨罗传说缨罗是清明节的代表性传说之一,它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据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名叫缨罗的女子,在执行政务期间不幸遇害。
由于缨罗一生忠诚正直,因此她被封为神女,并成为护神。
每到清明节,人们会燃放鞭炮,旨在驱逐邪魔,保佑家中平安。
缨罗传说凝聚了古代尊崇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勇敢女性形象的崇拜。
这个传说对于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踏青传统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活动,那就是踏青。
踏青起源于古代人们祭祀祖先后放松心情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根据《周礼·天官冢宰》的记载,踏青可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踏青活动中,人们往往会结伴而行,穿越青山绿水之中,享受春天的美好。
除了欣赏自然风光,人们还会进行一些游戏和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社交互动,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踏青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更成了人们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重要时刻。
这种传统的延续,有助于弘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范蠡投江传说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智者,他的传说与清明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说中,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他因不满吴王的荒淫无道,选择了投江自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忠诚的执着。
范蠡的投江传说让人们深思忧国忧民的伟大品质,也鼓舞了后代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铭记范蠡的精神,提醒自己要爱国爱民,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四、纪念文艺名人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历史的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也纪念了许多文艺名人。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cc5e39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a.png)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清明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除了悼念祖先和亲人外,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人们熟知并且喜爱的一部分。
1. 曹操祀墓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曹操和清明节的。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据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非常尊敬他的父亲,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亲自到曹操的墓前祭拜。
有一年,曹丕作为武帝登基,并改元为魏,开始了魏国的统治。
当他准备祭祀曹操时,天空突然变得阴暗,一阵强风吹来,撕破了他手中的纸。
曹丕非常害怕,他从殿中走出去寻找朝臣的建议。
一位聪明的臣子告诉曹丕,在传统上,只有正式尊敬祖先的君主才能在清明节期间祭祀,而曹丕当时刚刚即位。
他建议曹丕等到来年才进行祭祀。
曹丕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在来年的清明节进行了隆重的祭祀。
祭拜进行得非常顺利,没有任何不祥的征兆出现。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曹丕都会亲自祭拜他的父亲,而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人们认为,这是曹操在天上看到了曹丕的孝心,决定保佑他和他的家族。
2. 汉武帝寻仙汉武帝是汉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
据说,汉武帝十分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境,他听说在河南洛阳的东山上有一座仙山,名为昆仑山,是通往仙境的门户。
一天,汉武帝决定亲自前往昆仑山,寻找那些传说中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人。
他带着他的大臣和士兵上山,却发现山上没有任何存在仙人的痕迹。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在山上待上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还能等到仙人的出现。
汉武帝在山上住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没有等到任何仙人的出现。
最终,他只好下山返回京城。
在回程的路上,他发现那些原本枯黄的花草树木竟然都变得翠绿了。
汉武帝非常困惑地问他的大臣,这是为什么。
大臣告诉他,这是因为清明节刚过,春天已经来临,大自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汉武帝闻言大喜,他意识到,原来永生不灭不在山上的仙人,而是在大自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绝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能够阻止鬼魂进宅。
所以,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但能够增进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
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个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展开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放风筝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
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
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扫墓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
《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
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
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
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因为每家经济条件和其
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
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
“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
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
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
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7、插柳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
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
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