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总资产、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
日本10-13年宽松货币政策明细
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日本宽松货币政策:1、继续维持零利率水平,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降至0-0.1%水平;2、发放大量低息贷款;3、决定创立35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买各类资产,其中30万亿日元用于向金融机构提供固定利率资金(再贷款),5万亿日元用于购买日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等资产。
其中:1、资产余额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日本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地震等灾害,以增持资产的方式向市场大量投放资金。
其中:日本政府债券和贷款分列日本银行的第一、第二大资产项目。
2、负债与资产同步大幅增长,负债以流通中的货币、活期存款为主。
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日本宽松货币政策:1、继续维持“零利率”水平,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0.1%的区间;2、扩大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累计增加购买额度35万亿日元,同时将资产购买截止时间推迟至2012年底;3、增加“增长支持基金工具”的贷款品种和规模,同时将贷款申请的截止时间推迟至2014年3月31日;“股权与非房地产资产抵押贷款”4、新增“援助灾区金融机构贷款”,宣布向地震灾区营业的金融机构提供总额为1万亿日元、利率为0.1%的低息贷款,并放宽对灾区公司贷款抵押品的合格标准,以支持灾后重建。
5、在原先与美联储的美元货币互换协议基础上,增加与加拿大银行、英国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其中:资产:日本政府证券”和“电子贷款”1.日本政府证券持续快速增长。
由包销的日本政府债券(JGBs)和财政部贴现票据(TDBs)组成,一是基于支持震后恢复重建、欧债危机恶化、日本经济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考虑,日本银行继续通过“资产购买计划”向市场提供资金,并3次扩大JGS的购买规模;二是日本银行还根据2009年3月18日的货币政策决议,每年直接购买21.6万亿日元的JGBs,这些资产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自2010年10月成立资产购买计划以来,日本银行持续买入上述高风险资产以降低风险溢价、弥补市场流动性。
克服货币政策的_流动性陷阱_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克服货币政策的“ 流动性陷阱”:
日本的经验及影响
□谌 坤
( 福 建 金 融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50007 )
摘 要 :日 本 在 始 自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初 的 长 期 经 济 萧 条 中 落 入 了“ 流 动 性 陷 阱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不 能 发 挥 正 常 作 用 。 日 本 政 府 和 货 币 当 局 为 此 采 取 了 扩 张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超 宽 松 的 货 币 政 策 ,再 辅 之 以 金 融 改 革 和 其 他 经 济 改 革 措 施 。而 自 2002 年 起 的 持 续 经 济 景 气 回 升 ,使 日 本 于 2006 年 7 月 作 出 结 束 零 利 率 政 策 的 决 策 。此 次 摆 脱 经 济 萧 条 和“ 流 动 性 陷 阱 ” 似 乎 已 成 定 局 ,但 也 留 下 令 人 深 思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
对 于 日 本 所 谓 的 “ 失 去 的 10 年 ”( 指 1992 ~2001 年 )来 说 ,其 货 币 政 策 落 入“ 流 动 性 陷 阱 ”显 然 是 成 立 的 。
首 先 ,日 本 的 经 济 增 长 陷 入 长 期 的 萧 条 ,艰 难 第01期
金 融 FUJ IAN FINANCE 实文 务化 学习与借鉴
再 次 ,实 行 持 续 的 零 利 率 政 策 ,传 统 的 货 币 政 策 基 本 失 效 。 日 本 的 利 率 自 1995 年 9 月 起 一 直 处 于 超 低 水 平 ,当 时 为 0 . 5 %,其 后 一 直 下 滑 到 0 . 02 %,在 技 术 上 可 视 为 零 。
日 本 央 行 于 1999 年 4 月 正 式 宣 布 实 行 零 利 率 政 策 。零 成 本 的资金使银行和个人失去了对债券的偏好,个人甚至失 去 了 存 款 的 偏 好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放 慢 ,银 行 利 用 零 成 本 的 资 金 化 解 不 良 资 产 ,无 暇 顾 及 信 贷 扩 张 。因 此 ,日 本 在 实 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后,货币基础的大量注入并未产生 明 显 的 货 币 乘 数 效 应 ,货 币 政 策 已 经 失 去 作 用 。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以日本为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以日本为例一、概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近年来被多国央行用于应对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
其核心在于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大量流动性,降低长期利率,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达到提振经济的目的。
日本作为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先行者之一,其经验不仅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揭示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效果。
日本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政策调整。
这一政策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长期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有限。
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开始尝试通过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其主要手段包括降低政策利率至近乎零的水平,以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来扩大基础货币供给。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在日本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效果。
这一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市场利率,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有利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也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对于改善企业盈利和提振消费者信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诸如资产泡沫、银行利润压缩以及对退休金影响等潜在问题。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日本的实践既展现了其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也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借鉴日本经验的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实际情况,审慎评估并合理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定义与背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其核心在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通常在利率已经接近或达到零的情况下实施,被视为极端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多源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如调整利率等可能已无法有效刺激经济,因此央行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国际收支平衡表
2010年日本 BOP 2010 年日本BOP 分析 年日本 BOP分析
2011-11-28
23
23
其他投资流入幅度缩小,从2009年的13.9兆円→10 年 7.8 兆円。内 内 部往来(资产)是变动主因,账户表示总部与分支机构入账快慢,流入趋 部往来 势转为流出,即贷转借,表示总部入账快。负债方面,债券回购 债券回购(负债) 债券回购 是变动主因,方向转为增加流入量,即借转贷,理解为外国回购日本债券 增多,该现象原因同前述的中长期债权投资的活跃化。
20
对外证券投资的增幅扩大,主要是由于对外中长期债投资。对外中 长期债投资主要是银行在运作,2010年由于银行的积极态度,日本购买 中长期债投资债券金额达到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从09年 13.2 兆日元→10 年 24.0 兆日元)。在银行具体运作项目中,主要影响项目有二:1、“银 行”主指购买国债,2010年日本大幅增持美国债券(贯彻通缩和缓冲汇 率上涨);2、“投信”是投资信托,操纵对冲基金(利用欧债主权危 机)。
总出口
前一年同比
美国
EU
亚洲
中国
俄国
南美
非洲
贡献度
2011-11-28
8
8
原因1:基于全球对亚洲设备投资扩大的背景,半导体 制造装置和金属加工机械等产业机械的出口增加。 原因2:资源价格上涨,使得自主开采越发被采用,向 资源国出口的建设用、矿山用机械增多。 运输产品主要指汽车等,汽车市场恢复的主因是对美 国等市场的出口增加。日对中这方面的出口增加,主 要是由于中国政策效果。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几点启示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及几点启示作者:全丽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8期摘要 20世纪90年初,日本由于股市和楼市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低迷,日本央行通过不断下调中央银行调贴现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以抵抗通缩和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在常规的以利率为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持续出现通缩而毫无办法时,日本采取了非常常规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自2001年3月至2013年4月,日本经历了三次持续时间较长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阶段,从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的效果和经验中,总结几点对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效果启示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手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提供基础货币供给,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操作手段如下:设置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
Krugman(1998)、Bernanke(2003)和Posen(1998)建议日本央行设立一个足够高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将来通胀率的承诺,Krugman(1998)建议日本在15年内采用4%的年通货膨胀目标,Posen(1998)则建议日本最初可以制定3%的通胀目标率,几年后下调到2%。
Bernanke(2003)和Svensson(2001)建议中央银行设定物价目标,如果实体经济出现持续通缩则可以根据“物价正缺口”原则制定高于当前物价水平的目标,以打破公众通货紧缩的预期,使当前物价难以下跌。
持续零利率或低利率承诺。
虽然短期名义利率为零,但未来长期实际利率大于零,而长期利率对社会公众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央银行通过持续承诺短期利率为零或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目的是为了降低中长期实际利率,进而有助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而摆脱通货紧缩局面。
日本央行基准利率
日本央行基准利率
10月28日,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1%的历史低点,将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符合市场预期。
此外,日本央行还将2022财年日本核心CPI预期涨幅从此前的2.3%上调到了2.9%。
在全球各大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浪潮中,日本央行仍是一个“鸽派异类”。
据悉,日本央行强调,将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加码宽松,并重申没有购买日本国债的限制。
根据声明,日本央行一致通过收益率曲线控制(YCC)决定,预计短期、长期利率将保持在当前或更低水平,仍认为下一财年的通胀率将降至2%以下,核心消费者通胀可能在下一财年中期放缓增长步伐。
日本央行还指出,日本经济的不确定性极高,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
日本央行下调了对2022和2023财年的GDP增速预期,分别由此前预期的2.4%和2.0%下调至2%和1.9%,但该行同时将2024财年的GDP增速预期由此前预期的1.3%上调至1.5%。
日本央行表示,由于被压抑的需求以及弱势日元的支持,日本企业利润可能保持在较高水平。
该行预计,全球通胀率将逐步下降,海外经济体将继续适度增长。
截至发稿,美元兑日元汇率报146.41;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3.53%,报0.246%。
日本大宽松会这样悲剧:失效的货币乘数
日本大宽松会这样悲剧:失效的货币乘数2013年04月22日21:49文/ 莫西干野村证券经济学家辜朝明:货币乘数和通胀在黑田东彦上任日本央行行长之前,美联储通过QE操作制造的基础货币达到了法定准备金的16倍。
其它央行相对应的货币乘数为,英国央行9.7倍,日本央行4.8倍,欧洲央行3.8倍。
如果货币乘数有效运行,那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将比现在扩大16倍,英国扩大9.7倍,日本扩大4.8倍,欧元区扩大3.8倍。
如果如此大规模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在短时间里发生,这通常会引起一个类似幅度的物价上涨,也就是在美国引起1600%的通胀,在英国引起970%的通胀,在日本引起480%的通胀。
然而,上述情况并没有发生,下面我们会加以讨论。
总之,虽然利率已经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经济体中的企业和家庭也已经停止了借贷。
因为没人借钱,同时很多人选择还钱减轻债务负担,基础货币边际增量的货币乘数已经变成负值了。
美国和英国从来没有成功过…美国和英国的央行官员声称,QE已经成功了,因为它避免了象日本式的通缩。
但是,其实日本在泡沫经济爆破以后,工资水平还增长了4-5年时间,增长幅度和今年美国工资增幅大概相当。
因为..这些国家的共性是,虽然已经是零利率,但企业和家庭实际上还在储蓄。
他们这样做,因为泡沫经济泡沫导致资产价格大跌,同时又不能大规模减记债务,这对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形成严重的损害。
现在,日本的私营部门储蓄率为其GDP的8.8%,美国相对应的数据为GDP的7.0%,英国为3.3%,西班牙为8.1%,爱尔兰为8.6%,葡萄牙为7.0%,意大利为4.4%。
事实上,这些国家的企业和家庭应对零利率的方法是储钱而不是激进地借钱消费,这意味着贷款活动——这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将不会增加,无论央行供应多少基础货币。
私营部门信贷的增长已经被严重压制。
虽然很多人说美国的信贷环境相对比较健康,但私营部门信贷市场仍然没恢复到雷暴倒闭前的水平。
只要企业和家庭拒绝借钱消费,日本、美国和英国的QE操作都将不能直接刺激经济,也不能拉高通胀水平。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
数量关系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数量关系。
了解这些概念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货币市场和经济活动至关重要。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如央行发行的纸币和商业银行在央行开户的存款准备金。
它是整个货币体系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流通性和支付能力。
货币乘数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存款创造新的货币的能力。
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需求。
当存款准备金率较低时,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贷款,货币乘数较高;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时,货币乘数较低。
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它包括基础货币和通过货币乘数创造出来的银行存款。
当中央银行通过开展货币政策调整基础货币时,对货币供应量会产生影响。
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将刺激商业银行增加贷款,进而扩大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相反,减少基础货币的供应将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了解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至关重要。
通过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央行可以调控经济活动,平衡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总结: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具有最高的支付能力。
•货币乘数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和存款创造新货币的能力。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基础货币的增减将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浅谈授课提纲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浅谈一、日本央行(一)日本央行(1)概述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总部设在东京。
日本银行开始是仿照英格兰银行制度建立的,是政府和私人合股的股份公司组织,资本额为1亿日元。
其中政府股份占55%,私人股份占45%,45%的私股中没有相当于私人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或类似于股东大会的出资人大会制度。
股东完全没有权利参与日本银行的经营,他们惟一的权利是每年5%的红利。
日本银行的利润除分配红利和公积金外,其余全部交纳国库。
(2)结构15个部门,32个分行,14个办事处,7个海外代表处。
最高决策机构: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
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日本银行的管理。
委员会成员共9名,由日本银行行长和两位副行长以及六名审议委员组成。
六名审议委员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
工商业、金融或学术领域的人士,一旦成为审议委员,即成为日本银行的专职人员,与其他机构不再有关系。
委员会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会议,讨论关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决策。
只有在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的情况下才能开会和投票。
政策委员会决策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一项决定只有在获得参加会议的成员一半以上票数时才算通过;当支持票数和反对票数相同时,主席有最后决定权。
财务大臣(或其代表)、财政经济担当大臣(或其代表)可以参加会议并就货币调控的有关问题提交意见,他们没有投票权。
政策委员会的职能: ①指导和监督日本金融业务;②调节货币信用;③按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
日本央行结构如图:(3)职能①政府的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②银行的银行:担任“最后的贷款者”③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4)行长:黑田东彦,第31任日本央行总裁,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2013上任。
(二)《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法》的诞生、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日本银行诞生,并且不断争取独立性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日本银行条例》时期。
背景:依照1882年6月公布的《日本银行条例》,1877 年西南战争爆发后,明治政府为了筹集军费,滥发了不兑现的纸币,结果,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整个通货制度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
还原日本广场协议的历史真相
还原日本广场协议的历史真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军对于人民币升值后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后资产泡沫的覆辙,大多数人的结论是:如果中国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让人民币升值,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像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的若干年后(1991年),发生严重的“资产泡沫”危机。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做一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看看两者到底存在那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目前很多人云亦云的错误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前后世界经济的大致历史背景。
在1949-1971的大约32年时间内,美元兑日元汇率一直保持在1:360的固定水平上。
由于日本在1968年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特别是其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日元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因此,日本政府在1971年12月将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上下浮动2.25%(斯密森协定)。
1973年2月14日,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的汇率开始自由浮动,日元相对于美元快速升值。
当年3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到265日元兑1美元的高位,但到年底又回复到30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
据统计,从1971至1985年,日元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的漫长的15年间,日元大多数的年份都处于升值状态,其中升值幅度超过15%的年份包括1971年(15%),1977年(18%),1978年(19%),1980年(15.5%),1985年(20.4%)。
图1 美元兑日元汇率历史变动1979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攀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
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最新范文
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最新范文小议日本货币政策与货币乘数原因分析摘要:“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于长期停滞的泥潭。
作为应对措施,日本银行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乘数下降。
本文从影响日本货币乘数的因素入手,分析了日本货币乘数下降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货币政策货币乘数原因分析一、“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经济长期停滞不前,通货紧缩,货币供给低迷。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试图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增加货币供给。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银行频繁变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政策操作目标,采取持续宽松的金融政策。
1991年7月11日,日本银行公布将公定贴现率由6.0%下调到5.5%,随后经过9次调整,至1995年将公定贴现率下调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
1999年2月12日至2000年8月11日,实施了为期18个月的“零利率”政策。
在此期间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为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
这期间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曾降到0.02%的低水平,若除去手续费支出,利率几乎为零。
在“零利率”政策调控无效的情况下,2001年3月19日至2006年3月9日,实施了为期约5年的“量化宽松”政策。
日本银行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转变为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
根据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所制定的余额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长期国债,增加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并诱导无担保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接近零,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
日本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余额目标由2001年3月19日的5万亿日元不断提高,2002年10月30日达到15-20万亿日元,2003年10月10日为27—32万亿日元,2004年10月20日达到30—35万亿日元。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中央银行增加的基础货币将通过货币乘数过程成倍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日本货币政策
一、日本数量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一)背景日本在90 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尽管日本央行于90 年代末已经将利率降至0,但经济平均增长率仍显著下滑,物价亦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如图1。
图1 日本9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自1999年2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日本银行采取了所谓“量的缓和”措施,自从实施零利率政策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向恢复性过渡。
GDP增长率由1999年的0.6%上升到2000年的2.8%。
消费物价指数、通货紧缩势头明显在减弱,通货紧缩不应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
此外,日本银行认为零利率政策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措施”,如果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长期采用零利率这种超常规的极端政策实际等于完全丧失利率杠杆的效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应尽快解除。
基于以上理由,日本银行认为解除零利率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复苏的判断却极其谨慎。
尽管政府持反对态度,日本银行还是于2000年8月做出了解除零利率政策的决定1,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0.25%。
但是,出乎日本银行的预料,进入2001年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外环境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明显恶化。
物价指数降至-0.7,GDP增长率到2002年降至0.3%,日经平均股价跌破13000日元大关,银行的自有资本损失剧增,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日本经济面临着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颇为相似的状况,以不良债权为背景的金融不安再度趋强,金融、经济危机再燃的可能性急剧高涨。
(二)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的货币政策1、景气起伏期(2000—2001):从紧缩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受当时美国IT泡沫破灭的影响,终于导致日本经济再次跌入谷底。
2000年、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降幅增大,分别达到-0.5%和-1.0%,2001年GDP增长率降至-0.8%。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日本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与货币政策的变化日本战后经济可以分解为5个时期。
具体如下:①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②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③安定成长期(1974年-1984年)④泡沫经济期(1985-1990年)⑤后泡沫经济破灭期(1991年-现在)一、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战后复兴期主要是恢复阶段,为了对应通胀,1946年日本央行开始缩紧货币政策,1949年开始实行Dodge Line政策,规定了日元对美元360:1的货币挂钩政策。
虽然通货膨胀有所抑制,也导致了经济的萎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军队的介入,外部需求增加,才使得日本出现经济好转。
其1951-1952年实现了实际GDP,实际工资,个人消费,民间投资等经济指标恢复到1935年的水平。
二、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随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在这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实际GDP成长率平均达到9.3%。
而促成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战前延续下来的较高的教育普及水平,较高的科技✧日本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利用✧高储蓄率✧日元汇率比较低,✧护送船团方式(政府指导企业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使一个行业间的企业共同协助发展,保持这一行业全体的稳定性)✧以凯恩斯经济模型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增加出口,增加外汇保有量。
2.提升就业率。
3.减小地区间、产业间的所得分配不均问题。
4.农业,小企业,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及政府规划工业区,针对特定企业设备投资补助。
如图1所示一般是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日本央行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进口,防止经济过热,压低物价,使得经常项目收支转为盈利。
在其物价稳定,经常项目转为盈利以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又再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注:柱状代表经常项目收支,实点线代表M2+CD总量,方框线代表PPI,叉线代表工业生产指数图2:日本战后复兴期及高速成长期实际GDP成长率和实际GNP增长情况注:粉红色方框代表实际GNP,蓝色线条代表实际GDP(基准价格为68年价格)两个时期(战后复兴和高速成长)都不涉及浮动汇率,所以货币政策仅与国内经济冷热相关,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经常帐的变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日本的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一)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是由中央银行、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中央银行居于核心地位,整个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日本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2年。
1942年颁布《日本银行法》。
1949年成立政策委员会。
1997年修订《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
日本银行的主要职责是:1)通过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保证结算系统顺利、平稳运行,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别的中央银行一样,日本银行扮演着“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等重要角色,引导者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营。
但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日本同他国有一些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就是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政策方面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在政府面前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
(二)日本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本的金融体制带有浓厚的欧美色彩,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分业经营。
其长期金融和短期金融、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等业务军事严格区分、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事。
具体来说,以短期金融业务为主的是普通商业银行,有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日本的外籍银行,这些银行是日本银行业的主要部分;提供长期资金融通的主要是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等,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减轻普通银行的长期资金供给负担。
日本银行业与证券投资业相分离的原则是在1947年的《证券交易法》中确立的。
1949年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规定,只有制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才能在外汇市场上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金融改革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松动。
2)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经济体制、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缓慢。
日本企业筹措资金的手段除了内部积累外,主要是通过借取长期资金。
译文《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Effectiveness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Japan’s Quantitative Monetary Easing Policy 出处:The Japanese Economy,Spring2009,作者:Yutaka Harada and Minoru MasujiMa译文(一):第一、二、三部分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由来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转变了其操作目标:由原来的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转变为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其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路。
日本央行的流动资产数量是其所持有的其他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的数量。
这些流动资产加上市场流通的现金之和就构成了基础货币。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以及放松货币供给量。
日本央行的最初目标是使其流动资产增加一万亿美元,由原来初始的四万亿美元提高到五万亿美元。
然而,最终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期间流动资产目标达到了原来的九倍,截止2004年1月已经达到了30-35万亿美元。
2006年3月9日,经济似乎恢复了稳定,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比上一年有了增加,日本央行决定改变这个操作目标,建立一个使利率保持在几乎为零的水平上的目标。
这标志着日本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
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是经济尚未恢复,由于活期贷款利率的下降使得短期利率甚至降到几乎为零以及正在发生的通货紧缩。
此外,由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
此时就需要有一个政策去克服这些困难,并且这个利率要比零利率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又缺乏一个能够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被传输的通道。
本研究旨在确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渠道使这些影响在经济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中国央行跟美、欧、英、日四大央行的对比
中国央行跟美、欧、英、日四大央行的对比以下两张图根据彭博和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整理得出。
截至2011年底,全球三大央行,即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加起来已超过8万亿美元。
其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约2.85万亿美元,欧洲央行约为3.55万亿美元,日本央行约为1.8万亿美元。
08年金融危机后,三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速。
三大国家/地区2010年的GDP分别约为14.5万亿美元,欧元区12.1万亿美元、5.5万亿美元。
如图,截至2011年底,三大央行资产债表规模加总起来占三个国家/地区的GDP总值的25%左右!另据财新《新世纪》报道,人民银行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9月和2006年1月先后超过美、欧和日央行,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
2006年到2010年间,人民银行的资产再度扩张2.4倍,2010年资产总额高达3.9万亿美元,占同年GDP的67%。
IMF经济学家孙涛发表于《新世纪》的文章说,尽管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如此大,但其资产构成跟美、英、日、欧四家央行大不一样。
从资产的绝对量看,2010年,美、英、日、欧、中五家央行的总资产达到11万亿美元,其占比分别为22.3%、3.5%、14.4%、24.3%、35.5%,也就是说,人民银行的资产分别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1.6倍和1.5倍。
从资产的相对量看,2010年,美、英、日、欧、中五国央行资产占本国GDP的比重分别为16.8%、17.1%、29.0%、22.0%、66.9%,这意味着,人民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分别是美联储的4倍和欧央行的3倍。
从资产构成看,2010年底,美、英、日、欧四家央行所持国债占本国央行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3%、80%、73%、9%。
此外,四家央行还持有私人金融机构的抵押品(如按揭证券)。
人民银行的主要资产是外汇储备资产,2010年外汇储备资产占人民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80%,分别是美、英、日和欧央行资产的1.3倍、8.1倍、2倍和1.2倍。
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日本银行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在日本经常被简称为日银。
日本银行的代表者是该行的总裁。
根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属于法人,类似于股份公司。
资本金为1亿日元,其中5500万日元由日本政府出资。
相当于股票的“出资证券”已在日本JASDAQ市场上市(股票号码:8301)。
与一般股票不同的是,没有股东大会和决议权,分红也限制在“5%”以内。
历史1882年6月颁布日本银行条例日本银行东京分行1882年10月10日开业1942年2月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以下称“旧法”)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法施行法人改组1997年6月18日重新制订日本银行法(平成9年法律89号,以下称“新法”)1998年4月1日新法施行职能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执行以下职能:发行纸币现钞并对其进行管理执行金融政策作为政府的银行的同时,担任“最后的贷款者”这个银行的银行的角色执行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公共机关之间的国际关系业务(包括介入外汇市场) 搜集金融经济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资源优势日本银行的资源优势包括规模较大、融资成本低、客户关系稳定以及日本政府保护等,抓住时机,全面出击,实现超常规增长。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市场开放度不高,监管政策严格,政府对银行提供隐性保护,银行破产率低,同时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股权相对稳定,股价波动不大,银行缺乏市场竞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国际竞争力不足,但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大好,日本银行全球化扩张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客户关系优势一是客户关系优势,即日本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并实行主银行制度,关系稳定,企业全球化推动了银行全球化。
资金低成本优势二是资金低成本优势。
在国内,由于储蓄率高,货币政策宽松(主要目的是抵消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存款利率水平低于欧美国际市场利率,银行负债成本较低。
在国外,由于银行规模及市值较大,国际评级较高,融资利率低于英美银行同业。
规模效率优势三是规模效率优势,即日本银行规模较大,成本效率较高。
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一词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
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起源量化宽松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的持续下滑与投资衰退,日本央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
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迫使银行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对外放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促进投资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
这与正常情况下央行的利率杠杆调控完全不同。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
实行方式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放松银根:改变货币价格(即利率)或改变货币数量。
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前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
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名义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
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