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合集下载

三数上册第3单元集体备课教案(7页)

三数上册第3单元集体备课教案(7页)
第 三 单元 测量 教材分析及计划
一、教材内容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 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在三 年级下学期和第二学段,学生还要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这 是学习测量的第三、第四阶段…… 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 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例1、例2、例3 2.千米的认识 例4、例5、例6 3.吨的认识 例7、例8、例9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 米、分米和千米,建立长度观念,明确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 关系。 2.知道常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的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 认识毫米、分米、千米、吨,了解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较准确的单位观念,灵活、合理地选择单位进行测量以及进行合理的估 测,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情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单元可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学 计 划
教 材 内 容
重 难 点 及 教 法

第三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单元备课时数 教导处审阅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五、说教学过程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

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主要让学生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加减法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在解决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合理分配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态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合理分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和理解合理分配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合理分配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应该分得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

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

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主题图校园场景图。

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 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100.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探究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 4次 0次 8吨√2 3次 1次 9吨3 2次 2次 10吨4 1次 2次 8吨√5 0次 3次 9吨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第三单元测量(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数学)
四、单元内容概况
单元
教材分析
1.纵向分析(学段主题相关内容)
2.横向分析(教材对比)
本单元位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内容和要求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流程透视
3.到跑道上实践、记录。


小组汇报实践情况
千米”。

课件出示习题。

设计意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数学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

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目1吨有多重备课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实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合理分配资源,理解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和实际问题解决,对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涉及分配的问题时,仍有可能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配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配的概念,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涉及分配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配的原理和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合理分配资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分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模型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分配现象,如分配食物、分配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涉及分配的实际问题,如:“有10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糖果、分配玩具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分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测量》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测量》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三年级《测量》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细化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整体中自为一组或自成系统的独立单位。

《教育大辞典》认为单元是教学的基本单位。

在学科课程中,教学的基本单位都是单元教学。

即教材中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可以相对独立的部分。

1995年,覃可霖提出了大单元的概念,大单元的出现使单元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重心,成为教研的主要模式。

单元名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课时数量:6课时单元教学背景分析主题名称: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毫米的认识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测量》是属于量的计量方面,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长度和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数学思考,将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的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难度降低,学生将会更有信心地理解长度单位的内涵。

基于以上认识,本单元的主题定位“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力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数感量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
1千米=1000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 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探究新知
5
3千米=(3000 )米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 ( 3 )个1000米。
5000米=( 5 )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 面有( 5 )个1000米。
探究新知
3
2厘米=( 20 )毫米
想:1厘米是10毫米, 2厘米是( 2 )个10毫米。
80厘米=( 8 )分米
想:10厘米是1分米, 80厘米里面有( 8 )个10厘米。
认识分米
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 面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分米,所以1米=10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巩固练习
9.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字典厚40毫米。 (2)毛巾长8厘米。 (3)黑板长20分米。 (4)小红家距奶奶家20千米,她最好步行去。
1米 8分米
40分米 4米
小兰体重约25( )
巩固练习
1. 填一填。
2 厘米 8 毫米 2. 量一量。
4 厘米 2 毫米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课后练习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元的硬币大约厚1(毫米 ) 一支新铅笔长约16(厘米 ) 一块橡皮厚15( 毫米 ) 李强的身高是140( 厘米 )。
180-140=40(厘米) 答:爸爸比小明高40厘米。
课后练习
四、一条绳子长2米,将它剪成每段是5分米长的小段, 可以剪成几段?
2米=20分米 20÷5=4(段) 答:可以剪成4段。

最新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带目录

最新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带目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目录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第一单元《时、分、秒》 (3)第1课时《时、分、秒》 (3)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8)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11)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3)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14)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16)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9)第4课时《估算》 (23)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26)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30)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33)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36)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40)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44)第6课时《解决问题》 (48)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51)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51)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52)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53)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54)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56)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58)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59)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61)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63)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65)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66)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1节) (68)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68)第二课时 (69):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69)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69) 第四课时:练习课 (70)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71) 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72)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 (73)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74)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4)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75)第十一课时:整理复习 (76)※数字编码 (77)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80)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80)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81)第三课时:周长 (81)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83)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84)第六课时:估计 (8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节) (85)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85)第二课时:几分之几 (87)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88)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89)第十单元总复习(3节) (91)第一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 第06课时 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06课时 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情境导入1.提示: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提示::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设计意图:】用学生常见的数学思维模式带入本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今天所学内容作迁移。

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用列表排序法解决问题理解题意。

1提示: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设计意图:】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时,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把符合要求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1预设:(1)已知条件:红色卡车每次载煤6吨,蓝色卡车每次载煤8吨。

(2)所求问题“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2.提示:求怎样派车恰好把36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6吨的车、载质量8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36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7.预设2:(方案5)8×0+6×6=36(吨)6预设:通过方案(2)和(5)的验证结果狗屎36吨正好运完。

这两个方案可行。

学习任务二:用列表排序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买书包的生活情境,巩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生分组自学,教师观察指导1.提示:我们题干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示:要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阅历学问和生活阅历为根底,供应学生熟识的详细情景,以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3、留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与自主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进展适当改良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情分析:三(5)班共有学生50人。

多数学生已把握了根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时能积极思索,积极发言,作业仔细按时完成。

局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沟通的习惯。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

二是理解题意的力量不强。

三是学生的表达力量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争论不起来。

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局部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插嘴、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

五是一局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同伴间缺乏合作与竞争。

三、本册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熟悉;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熟悉;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准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时分秒的熟悉、四边形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展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展估算;能娴熟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单元 第06课时 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上好课】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06课时 解决问题(合理分配)(教学设计)-【上好课】三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06课时解决问题(合理分配)-【上好课】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含义,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理分配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合理分配的含义2. 合理分配的方法3. 合理分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合理分配的含义,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合理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含义,明确合理分配的目的是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的方法,如按比例分配、按需求分配等。

(3)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合理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合理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合理分配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合理分配的含义2. 合理分配的方法3. 合理分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3. 学生对合理分配的理解程度如何?4. 如何提高学生对合理分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练习题完成情况3. 学生课后作业质量4. 学生对合理分配的理解和应用水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合理分配的含义,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合理分配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三测量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1 毫米的认识..................... 1课时2 分米的认识...................... 1课时3 千米的认识......................... 1课时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1课时5 吨的认识...................... 1课时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1课时1 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材第21、第22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硬币、磁卡、钥匙等)(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

(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三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橡皮长4( )。

(2)教室长10( )。

(3)玻璃厚5( )。

(4)铁皮厚2( )。

(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长度单位)B类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考查知识点:对毫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运用毫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厘米(2)米(3)毫米(4)毫米B类先测量出多少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然后除以2,就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教材习题教材第22页“做一做”1. 2 8 4 22.略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2 分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23~25页)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具学具例2情景图(课件),照片,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

师:10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4)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练习:2米=( )分米30厘米=( )分米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我们来测一测硬币的宽度和书桌的高度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小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单位换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学生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总结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四课堂作业新设计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上,沿长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考查知识点:对分米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应用分米的相关知识)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1分米=100毫米,2分米=200毫米,所以可以标出200段。

教材习题教材第23页“做一做”70 50 6教材第24页“练习五”1. 第一个是正方形。

测量略2. 略3. 分米毫米厘米4. 9 1 200 605. 略6. 略7. 毫米分米 18. > < = > < <9. 2米=200厘米200÷4=50(厘米)10*. 4÷2÷2=1(分米)思考题:10厘米板书设计3 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材第26页)教学目标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是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