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十大常犯语文差错盘点

高考语文十大常犯语文差错盘点

高考语文十大常犯语文差错盘点导读:语文能力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小编准备了高考语文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希望你喜欢。

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分别是: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

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截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

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晝”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或“畫”(画)。

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

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

而“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及其解析:
1. “原年人”改为“元年来人”。

2. “引以为戒”误为“引以为鉴”。

3. “连花清瘟胶囊”误为“莲花清瘟胶囊”。

4.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终止”误为“中止”。

7. “二三其意”写成“二三其德”,“发扬”误为“发杨”。

8. “通货膨胀”写成“通货彭胀”,“泄洪”误为“泻洪”。

9. “核酸阳性”误为“核赛阳性”,“德尔塔毒株”写成“德尔塔毒株”,“抗原检测”误为“染原检测”。

10. “针鼹”误为“针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说成“长江三角洲一
体化示范区”,“蒋介石故居”说成“蒋介石故园”。

以上差错都是媒体和出版物中常见的,如果您在写作或编辑时犯下这些错误,可以查阅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进行修正。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精简版(2006-2012)45页PPT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精简版(2006-2012)45页PPT
参加了一次考试”。两处“期间”应为“其 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 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 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 “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
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 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 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 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 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 如“怎能望其项背”。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索 隐派。
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 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 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 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 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 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9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
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 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 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
2019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 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 “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 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
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 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 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精简版(2006-2012)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精简版(2006-2012)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8
•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期间。
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 参加了一次考试”。两处“期间”应为“其 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 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 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8
•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
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 “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 “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 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 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 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 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8
•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 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 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 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8
•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营利/盈 利。 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 “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 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 不一样的。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0
•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美轮美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 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 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 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 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 “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0
•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黄浦江。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6年到2012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6年到2012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昨天,《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这10条差错是从集中收集的500条差错中选出来的,最带有年度特色的、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的,很多来自于媒体。

《咬文嚼字》杂志还透露,它们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监测点,监测全国媒体。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咬文嚼字》公布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等

《咬文嚼字》公布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等

《咬文嚼字》公布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等作者:暂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5年第2期《咬文嚼字》公布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据《文汇报》报道,前不久,《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4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据透露,一年中的绝大多数语文差错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如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的“通信”与“通讯”混淆;“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而在两会报道中常将“议案”与“提案”混淆;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常见错误:“人驻”误为“入住”;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错误:“国家间”误为“国际间”;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等。

此外,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热播电视剧《红高梁》也“贡献”了一个差错,误将“鬆树”认为是“松树”的繁体字写法。

英国美景趣事征求中文名《新民晚报》消息,如今,拥有一个中文名字在外国人当中非常流行;不仅仅是个人,外国的名胜古迹和新鲜事物也需要一个耳熟能详的中文名——英国旅游局隆重推出了101个还没有响亮中文名的英国美景、趣事和奇物,正式邀请你来给它取名。

即日起,英国旅游局将通过活动网站(www.visitbritain.com/greatnames)和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逐步推出101处英国美景趣事。

这一活动耗资160万英镑,所选待命名项目覆盖了英伦三岛,每周将推出一大命名主题,包括皇家风尚、神秘奇趣、奢华购物、文娱庆典、文学电影、田园风光、自然奇观、历史文化、美食佳酿共九大主题。

第一周将以“皇家风尚”为命名主题,包括华丽的Hampton Court Palace、女王的私人宅邸Kensington Palace等。

101个待命名中的亮点还包括文化遗产建筑Chatsworth House和Eilean Donan Castle等。

除了传统的旅游景点或景区等你来命名,不少在中国和全世界引起强大共鸣的英国人物和事物也需要中文名,所以名单中还囊括了Scottish kilt和Highland Games、Loch Ness Monster、Beachy Head、Stilton Cheese、Haggis,以及象征性的英伦角色代表Beefeaters。

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

xx年度十大语文过失近日xx年度十大语文过失揭晓,xx年的十大语文过失评选标准有3个,分别是典型性、新闻性和广泛性。

下面收集的资料。

欢送阅读参考!!1.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一些播送电视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实际上应读作zài。

2.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xx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

不少媒体在报道这那么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3.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xx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然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却不堪。

有媒体说他中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祝贺他中选美国第58届总统。

事实上,局部媒体混淆了量词“任”和“届”。

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4年为一届。

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

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中选,每中选一次就算一任。

据美国历史,特朗普中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4.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5.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6.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xx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正确导演奖。

在报道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凭藉”是不标准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

7.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指”误为“令人指”。

xx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

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令人指”误成“令人指”就是一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每年,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们都会出现一些差错。

这些差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分数,还会影响他们正确表达的能力。

因此,总结一年的差错,让广大学习者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年来十大语文差错:第一,错误的古诗标点符号使用。

古诗的标点符号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生却经常把它们弄错。

古诗标点符号多按照古典文学的习惯区分,因此,如果学生们想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那么一定要记住正确的古诗标点符号。

第二,拼写错误。

有些学生会在写作时出现拼写错误,这会导致他们的文章的可读性得不到提高,也会让读者很难理解作者的文字。

为了避免出现拼写错误,学生应该多加练习,勤加练习,熟悉正确的拼写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没有把握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

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不少学生会出现把握不清,甚至丢失了这部分知识点,这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多加记忆,并加强练习,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第四,书写不利于阅读。

有些学生会把写作当成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书写潦草,且不利于读者阅读,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尊重读者的做法,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学生们一定要重视书写细节,加强习惯的培养,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五,不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字是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这会影响他们表达正确性,甚至让他们的文章变得模糊和无法理解。

所以,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每一个汉字,深入理解它们的用法和含义,以便在写作中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第六,篇章结构和文章结构缺乏统一性。

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把文字的思想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但是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却拿不准每一段文字的放置方向,篇幅也毫无章法,这会让读者产生混乱,也会影响文章整体的表达效果。

因此,学生们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并把握住文章的全貌,灵活运用文章的结构,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字。

《咬文嚼字》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珍藏版)

《咬文嚼字》10年来100个“年度语文差错”(珍藏版)

《咬文嚼字》「2015年」1“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错用“或”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便有获奖资格。

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

2“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日”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把1945年9月3日说成“日本投降日”,这是错误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3“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回忆抗战历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罄竹难书”常被误成“磬竹难书”。

“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尽;古人用竹简书写,“罄竹难书”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而“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4“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说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其中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体。

“成员”和“成员国”不能混为一谈。

5“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严惩不贷”是媒体的高频用词,但常被误成“严惩不怠”。

网络上还有“严惩不殆”“严惩不待”等多种错误写法。

“贷”义为宽恕;“严惩不贷”指严厉惩罚,决不宽恕。

2014十大语文差错

2014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十大语文差错一、“两会”报道中地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地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地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地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地议事原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地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地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地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地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住”与“驻”都有停留地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地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地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地居住,因此应用“人驻”,不用“入住”.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地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地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地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地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地政策”.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地说法.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地.“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地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地误读.四、会议报道中地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年月中旬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地说法,如“把会议当成国际间地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五、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地话题成为各界关注地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通讯”是“通信”地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六、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地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年月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地法律概念.“拘留”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房祖名当时属于刑事拘留.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现行犯或犯罪嫌疑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地强制措施.“逮捕”是司法机关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强制羁押审查地刑事措施.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地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地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月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地事.七、经济新闻报道中地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几美元”,“油价跌至几美元每桶”.“几”“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地不定地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地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八、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地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地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地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地文字,内容为死者地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地生平事迹.九、影视作品中地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松树”误为“鬈树”.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常有需要用繁体字地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鬆树”.其实,“松”“鬆”是两个不同地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鬆”本义是头发乱蓬蓬地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地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鬆”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鬆树”.十、文体新闻报道中地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年月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骊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地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地帽子,古希腊人常授予杰出地诗人或竞技地优胜者.后也可指某种光荣地称号或者竞赛中地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地报道中.(摘自《咬文嚼字》年第一期)。

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一)“家大舍小令外人”

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一)“家大舍小令外人”

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一)“家大舍小令外人”细说“十大语文差错”(一)“家大舍小令外人”(2008-02-02 10:34:21)转载标签:杂谈“家大舍小令外人”立青在汉语称呼语系统中,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称呼自己的亲属用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用“家”,如“家父”“家母”等,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幼的用“舍”,如“舍弟”“舍侄”等,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用“令”,如“令尊”“令爱”等。

从文献看,大致从三国时期起,人们开始普遍用“家”来谦称自己的亲属,但当时并不限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亲属。

曹植在诗文中就曾使用“家父”“家母”“家弟”来称呼自己的父亲曹操、母亲卞氏、弟弟曹整。

同样也是从三国时期起,人们也用“舍”作谦称,但仅限于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如曹丕就曾在文章中用“舍弟”来称呼弟弟曹植,但从未见有“舍父”“舍母”的说法。

这可能与“家”“舍”的特点有关。

“家”与“舍”都指“人所居住的房子”,但在古汉语中,“家”是“通指”,即富贵之人与平民百姓的居所皆称“家”。

《说文》:“家,人所居,通曰家。

”《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未有家室。

”亶(dǎn)父是周的祖先,是贵族,其“家”当然是富贵之家。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黄四娘”是平民,其“家”当然是百姓之家。

而“舍”多指穷人小民的住所。

马致远《夜行船》:“更哪堪竹篱茅舍。

”“茅舍”即平民居住的茅屋。

“家”既可指富贵之家也可指平民之家,相应地也就既可称呼“尊长”之亲也可称呼“卑幼”之亲;“舍”一般只指穷人之家,相应地也就用来称呼“卑幼”之亲了。

这符合古代亲属关系中的尊卑观念。

这样一来,称呼“卑幼”之亲的既有“家弟”“家妹”等词语,也有“舍弟”“舍妹”等词语,这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大致从明代开始,“家”字族称呼语开始缩小使用范围,仅用来称呼家族中的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亲属,而卑幼亲属一般只用“舍”字族称呼语。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2006-2012)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2006-2012)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7
•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
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 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 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 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 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7
•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 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
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 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 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 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 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6
•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
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 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 “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6
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 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 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 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 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 如“怎•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存款准备 金率。
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 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 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 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 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 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 率。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9
•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菜名错误:“宫保鸡 丁”错成“宫爆鸡丁”。

常见的十大语文差错

常见的十大语文差错

常见的十大语文差错湖南新化县教师进修学校肖乐农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和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则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

“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和权利。

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 通讯” 是“ 通信” 的 旧称 , 全国
科 学技 术 名词 审定委 员会 早 于


案” 是 具 有 法定提 案权 的 国 家
子 女 的 夫妇 可 生 育 两个 孩 子 的
2 0 0 6 年 已审 定 公 布“ 通信” 为 规
机关、会议 常设或, 临时设立的
机构 和 组 织 ,以及 一 定数 量 的
“ 拘 留” 包括 “ 刑 事 拘 留” “ 行 政
- - ?

会 或 者 提 案 委 员会 审 查 立 案
四、 AP E 留” 房祖 名 当时
后, 交 承 办单 位 办理 。《 中国人
民政 治协 商 会议 全 国委 员会 提 案 工, 作 条例 》 ,对提 的提 、 、 ㈠ 一 、 , 、 、 案 , 、 、 ; 出、
审 查 、办理 、监 督 等 有详 细规 定 二、 中 央 巡 视 工 作 报 道 中 的常 见 用字 错 误 : “ 入驻 ” 误为 “ 入住” 。“ 住” 与“ 驻” 都 有停 留
的意思 ; 但 是“ 住” 泛 指 通 常 意
成“ 国际间” , 这是 一 种 病 态 表
公 安机 关收 集 到足 够 的证 据 证
属 于刑 事 拘 留 . 这 是 公安 机 关
依 法 对现 行犯 或 犯 罪嫌疑 人 在 紧急情 况 下采取 t 临时限 制其 人 身 自由的强 制措 施 。“ 逮捕 ” 是 司法机 关依 法 剥夺 犯 罪 嫌疑 人 人 身 自由 ,强制 羁 押 审 查 的刑 事措 施 。我 国《 刑 法》 第三 百五 十四条规 定 : “ 在 拘 留期 限 内 , 、 一 、
各 党派 、各人 民 团体 以及 政 协

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语文差错热点事件十大语文差错由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推出,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栏目介绍《咬文嚼字》以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主要读者为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教师等语言文字工作者。

《咬文嚼字》栏目设置极具特色:“语文门诊”“一针见血”、“众矢之的”剖析语文差错,针对性强;“词语春秋”、“汉字神聊”介绍语文知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百家会诊”探讨各种语文“疑难杂症”;“向我开炮”则专门发表读者批评本刊的文章。

《咬文嚼字》“人人看得懂,个个用得上”,个性鲜明,在“无错不成书”的今天,《咬文嚼字》被广大读者誉为“文化清道夫”。

评选标准1.典型性重点关注语文运用中使用频率高、出错频率高的典型差错。

2.新闻性重点关注出现在重大新闻、热点事件报道中以及名人偶像所犯的差错。

3.广泛性差错类型全面。

语言文字及文史百科等各类差错兼顾,街头店招、广告、说明,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全方位考虑。

[3]评选步骤1.条目征集。

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本刊广大读者,征集本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备选条目。

2.条目筛选。

《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的条目进行筛选,整理出备选条目。

3.专家审核。

编辑部组织语文专家,对备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形成“十大语文差错”初稿。

4.征求意见。

把初稿分发给编辑部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定人士(外地语文专家、媒体记着),征求他们对初稿的反馈意见。

5.最后审定。

根据反馈意见,编辑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十大语文差错”进行最后认定。

[3]榜单明细2022年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

“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跃、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6400810_《咬文嚼字》评出2014十大语文差错

6400810_《咬文嚼字》评出2014十大语文差错

新闻前哨2015年第1期《咬文嚼字》杂志社每年年底都要例行“咬”一下———发布十大语文差错,今年评出的十大语文差错8个来自于媒体报道。

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

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 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4年11月中旬APEC 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 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

初中语文 文摘(生活)十大语文差错

初中语文 文摘(生活)十大语文差错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十大语文差错十大语文差错1.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菌”误为“鸡枞菌”。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

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菌”,“”应读“zōng”。

2.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中的知识差错:“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为“美国作家菲尔丁”。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小说家、诗人,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王立案”一些媒体报道中的用词错误:“服法”误为“伏法”。

“伏法”指犯人被执行死刑,是一种客观事实;“服法”指犯人服从判决,是一种主观态度。

4.“棱镜门”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泄密”误为“泄秘”。

“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秘”强调内容隐蔽,客观上不为人所知,如“秘方”、“秘史”、“揭秘”等;“密”强调隐蔽内容,主观上不让人知道,如“密谈”、“机密”、“泄密”等。

二者不宜搞混。

5.“胡蜂蜇人”事件报道中的用字错误:“蜇人”误为“蛰人”。

有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蜇人”的“蜇”误写为“蛰”。

“蜇”读zhē时,指蜂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蛰”读zhé,是蛰伏的意思。

6.文化新闻报道中的称谓错误:文职误称“文职将”。

文化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文职将”一词,比如在提到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时,不少媒体就常用到这个称谓。

在我国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享受将官相应的工资标准、生活待遇,但并没有授予相应的衔。

在我法规条例中,并无“文职将”这一名称。

8月,解放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中“专业技术三级以上文职不得称将或者文职将”。

7.刑事案件新闻报道中误用“弑”。

10月浙江温岭市某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持刀捅伤,其中一位医生不幸遇难。

2014十大语文差错

2014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2014年有哪些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编辑部昨天发布“十大语文差错”,“议案”“提案”混淆;“入驻”误为“入住”;“通信”误为“通讯”;“折桂”误为“折桂冠”等常见的用字、用词错误上榜。

一、“议案”“提案”混淆“两会”期间,部分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的说法。

这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二、“入驻”误为“入住”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入驻”被误用为“入住”。

“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显然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许多媒体提出“单独二胎”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出现双胞胎或多胞胎,就可能会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病态词语“国际间”今年11月 APEC会议在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

际,即彼此之间。

“国际”是指国与国之间。

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

五、“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许多媒体把“通信”误为“通讯”。

“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

“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

“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六、“拘留”误为“逮捕”今年8月,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称“房祖名被警方逮捕”。

“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超实用!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2006-2021)

超实用!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2006-2021)

超实用!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2006-2021)超实用!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2006-2021)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在学校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繁杂的语法规则和复杂的语言结构,我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文错误。

为了帮助大家避免这些常见的语文差错,下面是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汇总(2006-2021),相信会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1.拼写错误拼写错误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字母的差异而完全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需要重视拼写规则的学习,并且在写作和口述时多加注意。

2.语法错误语法错误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语序错误等。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在写作和口语表达时多加练习,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语法错误要格外注意。

3.标点符号错误标点符号在写作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提示语气等作用。

然而,很多人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并不准确。

常见的标点符号错误包括逗号和句号的误用、引号和书名号的混淆等。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需要掌握标点符号的基本规则,并且在写作中多加练习。

4.词语搭配错误词语搭配是语言表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不熟悉词语的正确搭配而导致语义模糊或者不通顺。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需要积累大量的词语搭配,并且在日常使用中多加练习。

5.语气不准确语气是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语气的不准确而导致误传信息。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气,并且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多加练习。

6.单复数错误单复数错误是我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错误。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不准确地使用单复数形式而导致语句的不通顺或者语义的混淆。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需要掌握单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并且在写作和口述时多加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

“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

“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

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

“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

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

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

“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

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

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

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

“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

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

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

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

“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

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

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

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

“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

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

“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

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

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

“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

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

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

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

“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

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

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

比如,“二〇一二年”常被误作“二零一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