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合集下载

文化生态与文艺生态研究

文化生态与文艺生态研究
来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关系的课题。 环境生态问题是 由于人类片面地认识 自 然 对人类生存 的意义而产生的 : 把文 明的发展单 纯建立在人类对 自 然资源的 占有 、 开发和消耗 上, 后果是 自然生态 的破坏并构成 了对人类 生
对“ 全球化” 这一文化现象 的意义评价褒 贬不


但没有疑 问的是 , 全球化” “ 意味着全世界
各种文化发展方向的趋同。这种趋势可能导致 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丧失 , 即人类文化生态遭到
破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 年发表 的《 01 世
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 和 03年通过的《 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公 约》 所 针对 的都是 由于 ,
“ 全球化” 而带来的世界文化发展趋 向同质化 , 也就是生态恶化问题 。保护文化发展的良性生 态环境 , 就是要保护和发展文化 的多样性 。
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 、 民间文学研究等领域早已 进行 。然而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对文艺活动多样
性 的认识 , 以 说还 很 缺 乏 。 自 2 可 0世 纪 9 0年
研究的挑战 , 然没 有真 正认 识文 艺生 态的 仍
危 机
代以来 , 国的文 艺学研 究 出现 了一种 所谓 我
“ 向外转” 的倾 向, 即从研究文学作品 自身审美 特征问题转 向研究文学作 品之外的文化问题。 文艺生态危机来 自文化发展的“ 全球 化”
文艺理论的非经典化并非凭空创造一套新的理论而是要求将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研究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等等相邻学科所涉及的各种文学与艺术文化问题中把经典理论所压抑遮蔽或排斥的对象和问题收纳进来构成生态完整的活的研究语境从而构造成多样化生态化的新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使文艺学学科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生态旅游区的分类

生态旅游区的分类

生态旅游区的分类生态旅游区是指以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内容的旅游景区。

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资源,可以将生态旅游区分为多个类别。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分类介绍。

一、自然景观类生态旅游区自然景观类生态旅游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这类生态旅游区常常位于山区、湖泊、草原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

比如中国的黄山、九寨沟、张家界等,都是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这些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风光、奇特的地质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二、生态保护类生态旅游区生态保护类生态旅游区是为了保护和展示特定生态系统而设立的旅游景区。

这类生态旅游区通常会设立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比如中国的三江源、大熊猫保护区等,都是为了保护特定的生物群落而设立的生态旅游区。

在这些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珍稀濒危动植物,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三、农田生态类生态旅游区农田生态类生态旅游区是指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景区。

这类生态旅游区通常会展示农田的生态价值和传统农耕文化。

比如中国的稻城亚丁、乌镇等,都是以其独特的农田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这些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活动,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四、海洋生态类生态旅游区海洋生态类生态旅游区是指以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景区。

这类生态旅游区通常位于海岛或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壮丽的海底景观。

比如中国的三亚、厦门等,都是以其美丽的海滩和丰富的海洋生物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这些生态旅游区,游客可以进行浮潜、潜水等海洋活动,近距离观察海洋生物,感受大海的神秘与魅力。

五、文化生态类生态旅游区文化生态类生态旅游区是指以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旅游景区。

这类生态旅游区通常会展示特定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

比如中国的丽江古城、黄龙古镇等,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传统民俗吸引了大量游客。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往往通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的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什么是“原生态文化”?

什么是“原生态文化”?

什么是“原生态文化”?
一、原生态文化的定义
原生态文化指的是自然民族在长期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一种文化模式,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特色。

这种文化通常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被认为是一种纯净、原始、未受外部文化冲击污染的民族文化。

1. 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原生态文化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包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保护,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2. 独特的文化符号:原生态文化通常包括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符号,如原始艺术作品、传统习俗、民间传说等,这些符号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3. 保留传统价值观念:原生态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尊重祖先、敬畏自然、强调社区合作等。

4. 抵御外部文化侵蚀:原生态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对外部文化冲击有着强烈抵抗力的文化形式,它们通过文化保护和传承,维持着独特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5. 启示与挑战:原生态文化的存在不仅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
遗产,也给我们提出了对自然、对文化、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挑战。

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保护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原生态文化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和威胁,保护原生态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

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和传承原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学 者对 文化 生态 的 内涵 定 义 主要 有 :文 化生 态 是指 人类 的文化 和行 为 与所 处 的社 会 环境 之 间 互 相作 用 的关 系 ,人类 文 化 的各个 组 成 部分 是一 个互 动 的整 体 ,这 种互 动结 果 使得 人 类文 化 不断 演 化发 展 … 是 一定 时期 、 ; 一定 社会 文 化大 系统 内

-期

NO 1
2-l 0- 11 1f q
哥民研


民族 文 化 生 态 特 征 与 民族 文 化 生 态 保 护 关 系研 究
石 群 勇 龙 晓飞
( 吉首大 学

亿
石 再
湖 南 吉首 4 6 0 ) 1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 民族文化各要素之 间以及 民族文化与其所处 民族生境之 间的制衡 关 系, 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 民
K e o ds ul a c lg ;f t r ;p e e ai ;ehn cg o ps y w r :c t le oo y eau e r s r t ur v on t i r u

文 化 生态 内涵

它包括文化韵
生态和
; 呈 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之间相互影 响、 相互作用 、 相 兰 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l 是影响文化生存 、 ; 发展的
c p i i e e ts r ia o d t n e o s u t g t er u iu ut r le o o y o e tb ih t e c n e v t n fr eh i o e w t d f r n u v l c n i o s wh n c n t ci h i n q e c l a c l g .T s l h o s r ai o t n c h v i r n u a s o c l r l e o o ,i i n c s a y t d n i x cl t e t r s a d o l n t i w y c n t e e t b i me tb c o l h d ut a c l g u y t s e e s r o ie t y e a t i f au e , n ny i h s a a h sa l h n e a c mp i e f y s s s p e i l n f ci ey r cs y a d ef t l. e e v

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

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

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摘要:首先剖析了文化生态的现状,说明文化生态的保护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然后分析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文化能产生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最后从商业元素、申请“非遗”、保护传承人、政府鼓励和创新发展文化五个方面简要说明保护文化生态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保护;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83-1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对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

1 文化生态的现状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一种历史现象,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人类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是在人类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并且具有集体创造与传播符号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过去高速发展的五十年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民间文化每年都在快速地消失。

比如戏曲,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394种,而2004年我国戏曲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有134中传统剧种消亡;比如手工艺术中的木板年画如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等都面临着危机,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只剩下“冯均记”在苦苦支撑。

比如蚕桑生产民俗,随着各种服装加工的兴起,劳力转移,2002年养蚕户占总户数比例已下降至24%,这种现状已经表明我国的文化生态已经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文化生态的发展失去平衡,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 文化生态的价值文化作为一种逝去的历史,又身处于自然和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创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由此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认同。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它对人们的精神力量影响最为突出,比如中华文化涵盖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华儿女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使所有中华儿女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生态环境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分类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它是由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综合体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组成成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类: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指没有明显的人为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 陆地生态环境陆地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陆地部分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山地等各种陆地类型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它可以提供氧气、水源和吸附二氧化碳的功能,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是另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是牧区和草食动物的家园,也是保持环境稳定的重要力量。

沙漠和山地是较为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们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也有独特的适应性生物。

2. 水域生态环境水域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水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环境。

水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江河、湿地等水域类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占据了71%的地球表面积。

海洋生态环境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海鸟等。

湖泊和江河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二、人为生态环境人为生态环境是指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人为生态环境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 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城市地区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是高度人为干预和破坏,包括大量的建筑、道路、工厂等人造物体,以及大量的排放物和垃圾等污染物。

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 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农村地区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农田、村庄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再论“文化生态”

再论“文化生态”

再论“文化生态”作者:徐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3期摘要:尽管“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学界已有十多年时间,也被许多学者所引用,但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它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对它再做一定的探究,就会发现文化生态是一个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活的”文化生态体系,既不等同于“文化生态学”也不等同于“生态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概念。

关键词:文化生态;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25-03“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的一个衍生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中首次提出,我国学者黄育馥于1999年率先介绍到国内,后来再被中国学者引用到多个研究领域。

一、“文化生态”概念的提出斯图尔德的学术思想源于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的文化相对主义和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的新进化论思想。

博厄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确确立了文化相对观。

怀特认为文化是不断创新的,其创新的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博厄斯和怀特的影响下,斯图尔德在研究美国西部印地安部落的民族志时,把用于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引入研究,从而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在斯图尔德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生命体系,其中人是最具主动性的因素,因此文化生态学既要研究生态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系还要研究它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生态学那样仅研究自然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认为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另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种文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化生态:民族文体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文化生态:民族文体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生态 怎样 制 约 了文 化 传 承 , 文 化 传 承 又怎 样 在 而
与 其 生 态 互 动 中 进 行 , 样 才 能 进 行 文 化 传 承 的 这
有 效 操作 。


文 化生 态
众 所 Nt ,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生 成 和 发 展 离 不 所 一
其 大 作 《 族 文 化 学 》中 指 出 : 化 生 态 系 统 是 主 民 文
不 断 涌 现 , 文 化 生 态 学 、 蹈 生 态 学 。 本 文 正 如 舞
是在 此 意 义 上 考 察 文 化 生 态 , 是 兼 容 自然 、 它 社
会 、 治 、 济 、 化 、 体 等 诸 多 因素 的综 合 体 , 政 经 文 主
其 中 的 每 一 个 要 素 都 和 民 族 文 化 的 传 承 发 展 密
自 然 为 屏 障 的 单 一 封 闭 的 狭 小 村 落 文 化 环 境 日 益 被 突 破 , 族 政 治 、 济 、 化 等 共 时 性 因 素 无 他 经 文 所 不 在 , 为 比 自然 环 境 更 强 有 力 的 对 文 化 的 制 成 约 因 素 , 化 生 态 的 指 向 渐 趋 人 文 化 , 们 更 为 文 人 关 注 一 种 文 化 的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 潘 定 智 教 授 在
的 问 题 。 如 生 态 人 类 学 认 为 其 研 究 不 只 限 于 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 传 承 下 去 , 人 们 极 为 关 注 的 问 题 。 从 多 维 视 是
野 来 审 视 民 族 文 化 的 发 展 问 题 , 以 发 现 ,民 族 可
文化 的 发 展 演 进 是 作 为 文 化 主 体 的 人 和 文 化 本 身 及 环 绕 二 者 的 环 境 之 间 互 动 的 历 史 , N- 建 三 构 了 一个 文 化—— 环 境— — 人 的 复合 生 态 系统 , 文

人文/文化 生态/生生

人文/文化 生态/生生
苞》 说他 : “ 四 目灵 光 , 生 而 能 书 。于 是穷 天 地 之 变 , 仰观 奎 星 圆曲之势 , 俯 察龟 文鸟 羽 、 山川指 掌而 创文
字。 ” 《 淮 南子 ・ 本经训 》 : 昔 者苍 颉 作 书 , 而天雨粟 ,
鬼 夜哭 。高诱 注 : 苍 颉 始 视 鸟迹 之 文 , 造 书契 , 则 诈
容 的意 义和 意 思却更 大 、 更 积极 、 更 符合 我 国传统 的知识体 制 。 它更完 整地体 现 了我 国的人 文 与生 态 的意 涵 , 对 当下 的生态危 机具 有 治疗作 用 , 应 竭力 彰扬之 。
关键 词 : 人 文一 天 文 一 地 文 ;文 化 一 文 画一 纹 划 ;生 态 ;生 生
第 2 8卷 第 3期
V0 1 . 2 8 No . 3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中图分类 号 : GO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5 7 1 ( 2 O 1 3 ) 0 3 — 0 0 8 5 - 0 6
认 识“ 天文一 地 文一 人 文”



个 重要 依 据 。同时 ,中 国的许 多分 类 知识 也都 滥
“ 文” 的本 义 是 纹 饰 , 甲骨 文作 “ 灸” , 为象形字 ,
觞 于此 。在人 类 的神 话 时 代 , “ 天” 是 神话 的终 极 解 释, 因此 , 天 文之象 也 是科学 和巫 术 的摇篮 。 我 国文 字 的产 生 也与 “ 天文 ” 、 “ 地文” 、 “ 水 文” 等

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1、生态文化( Ecological Culture )
?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 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 气侯、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 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 出鲜明的地域性。
①……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 乡的秋》)
①“…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 “夫鹓雏 ,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 止……”(庄子《秋水》)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李煜《相见欢》)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 慢》)
? Chinese parasol tree
②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 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 俊伟。(老舍《想北平》)
——Peter Newmark
A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
? Culture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⑦无事不登三宝殿。
No one comes to the Hall of Trinity without a reason. Only goes to the temple when one in trouble.

生态服务定义及其分类体系的探讨

生态服务定义及其分类体系的探讨

生态服务定义及其分类体系的探讨
根据生态服务的具体功能和价值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提供性、调节性、文化性和支持性生态服务。

1.提供性生态服务
提供性生态服务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直接利益,包括食物、水、木材、药品、纤维等自
然资源。

这些资源利用价值巨大,对于繁荣人类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的
作用。

然而在过度利用下,这些生态服务可能会消失或变得不足。

2.调节性生态服务
调节性生态服务指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平衡、降低环境压力、减少自然风险、防止气
候变化等提供的服务。

它们包括水循环、土地保持、气候调节、洪水防治、风蚀防治等,
能够维护和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抑制环境灾害和生态败坏。

3.文化性生态服务
文化性生态服务指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非物质价值,包括信仰、传统、美景、生态文化
等等。

保持自然景观及其文化传统可以增加社交合作和减少社会冲突。

此外,文化性生态
服务也能增强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4.支持性生态服务
支持性生态服务指生态系统必须依赖的基础性服务,包括土壤形成、水文循环、演化
过程等。

虽然支持性生态服务是一种基本的、必要的服务,但不容易被感知,因此往往被
忽视,直到它们失去时才会被重视。

总的来说,生态服务体系的分类不仅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框架和指导,也为更好地
利用生态服务提供了思路。

此外,各国政府、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和公民都应该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保护机制。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

第一章导言这一章主要是几个概念比较重要: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内部的文化特性是一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

功能文化区:通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功能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清晰的节点和明确的边界。

乡土文化区:主观的,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被相当一部分人共同认可的区域。

文化破碎带:文化要素交错分布的地区,显著特点是文化的混杂性和不稳定性。

文化景观:一组文化作用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生态:关于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自然对文化的影响。

2、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文化生态的观点: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和地形,是塑造区域文化特征的决定性力量。

或然论:地理环境只是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最终的人地关系方式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而人类的选择又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做出的,文化的力量决定了区域景观的特征。

(人类文化对自然的选择能力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环境感知论:人们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地理环境的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精神地图,并指导人们在客观地理环境中的行为。

人类作为地球的改造者:文化决定论,人类强烈改变和影响了自然环境。

文化传播扩张传播接触传播:新思想新事物像波浪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如流行的衣服样式。

等级传播:从一个重要的人或地方跳到另一个,略过其他。

如早期共产主义刺激传播:新思想中的某些成分被去掉,但主要的或基本的思想被接受。

如植物动物的驯化传播。

移动传播:带着新思想的一个人或一组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文化整合:构成文化景观的文化要素都被系统地、空间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一个文化要素改变了,其他的文化要素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第二章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掌握12个文化区中文化亚区的具体分布以及分区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生态概念
文化社会学,第一版,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化,1987:23-27
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
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

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

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

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

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

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

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1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2
②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155.
③顾卫国.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4) 第17 卷第 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