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开发第一章引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各种旅游地的文化景观,如历史名胜古迹,地域性文化景观,传统景观等。

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价值。

因此,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开发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定义、价值评估、价值挖掘、价值开发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定义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

经济价值: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市民的就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旅游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充分展示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

社会价值:旅游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且还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文化价值:旅游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该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

因此,保护和传承旅游文化资源对于维护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了解旅游文化资源并确定其价值的重要方法。

目前评价旅游文化资源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专家评价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及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法等。

专家评价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它可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专业化的和系统化的评价。

市场价值法则是以目的地旅游同类旅游产业的市场价值预期作为评估对象的标准,包括旅游收益、旅游休闲体验、服务质量和旅游支出等。

生产成本法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关系来确定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法是一种新兴的评估方法,在此方法中可以考虑旅游文化资源的各个方面,比如政策、环境、社会等因素。

以上这些方法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评价旅游文化资源的方法,以充分明了其价值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评与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编制的指导性意见(试行)-140605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评与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编制的指导性意见(试行)-140605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文评与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指导性意见(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文化遗产普查、评审和公示要求第三章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及成果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规范广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编制中文化遗产普查和评审工作(以下简称“文评”)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标性意见。

第二条【适用对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控规在批前公示前应由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开展“文评”工作。

控规成果(文本、说明书和图纸)中应包含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经文化遗产普查,并已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其他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核对后,不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的控规成果中可不加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具体情况需要规划成果中加以说明。

上述工作可参照本指导性意见。

第三条【编制原则】控规中“文评”和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编制,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突出特色、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条【程序要求】控规应在批前公示前完成“文评”工作,在提交市规委会审议前完成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内容。

(具体详见附表1)第五条【公众参与】控规中“文评”和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文化遗产普查、评审和公示要求第六条【普查、评审和公示】(一)普查:按照《保护办法》和《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要求,由区政府组织对控规范围内开展文化遗产普查,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现状、保护情况等,完成《广州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表》(附表2),并形成推荐文化遗产保护线索。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规划手册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 (2)1.1 非遗文化定义 (2)1.2 非遗文化价值 (3)1.3 我国非遗文化分布 (3)第二章: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4)2.1 传承人群现状 (4)2.2 传承方式现状 (4)2.3 传承困境与挑战 (4)第三章:非遗文化保护策略 (5)3.1 法律法规保护 (5)3.2 政策扶持 (5)3.3 社会参与 (6)第四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策划 (6)4.1 项目定位 (6)4.2 项目目标 (7)4.3 项目内容 (7)第五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实施 (7)5.1 项目组织与管理 (7)5.2 项目实施步骤 (8)5.2.1 调研与申报 (8)5.2.2 筹备与启动 (8)5.2.3 实施与监督 (8)5.2.4 成果展示与推广 (8)5.3 项目质量控制 (8)5.3.1 人员素质 (8)5.3.2 技术手段 (8)5.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8)5.3.4 监督与评估 (9)第六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推广 (9)6.1 媒体宣传 (9)6.1.1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渠道 (9)6.1.2 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方案 (9)6.1.3 创新宣传形式 (9)6.1.4 加强与媒体的协作 (9)6.2 教育普及 (9)6.2.1 将非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 (9)6.2.2 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活动 (9)6.2.3 培养专业人才 (10)6.2.4 创设实践平台 (10)6.3 国际交流 (10)6.3.1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10)6.3.2 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10)6.3.3 举办国际非遗文化展览 (10)6.3.4 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去 (10)第七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评估 (10)7.1 评估指标体系 (10)7.2 评估方法 (11)7.3 评估结果运用 (11)第八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资金管理 (12)8.1 资金筹集 (12)8.1.1 筹资原则 (12)8.1.2 筹资渠道 (12)8.1.3 筹资策略 (12)8.2 资金使用 (12)8.2.1 使用原则 (12)8.2.2 使用范围 (12)8.2.3 使用流程 (13)8.3 资金监管 (13)8.3.1 监管机制 (13)8.3.2 监管内容 (13)8.3.3 监管措施 (13)第九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人才培养 (13)9.1 人才培养机制 (13)9.1.1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3)9.1.2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14)9.1.3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14)9.2 人才培训 (14)9.2.1 建立培训体系 (14)9.2.2 实施分类培训 (14)9.2.3 创新培训方式 (14)9.3 人才激励 (14)9.3.1 建立激励机制 (14)9.3.2 完善职称评定体系 (14)9.3.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4)第十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可持续发展 (15)10.1 项目成果转化 (15)10.2 项目品牌建设 (15)10.3 项目长期发展规划 (15)第一章:非遗文化概述1.1 非遗文化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群体创造的,代代相传的,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 (3)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1.1.1 自然景观类 (3)1.1.2 历史文化类 (4)1.1.3 民俗风情类 (4)1.1.4 现代创意类 (4)1.2 文化旅游资源普查 (4)1.2.1 文献资料收集 (4)1.2.2 实地调查 (4)1.2.3 数据整合 (4)1.3 文化旅游资源评估 (4)1.3.1 价值评估 (4)1.3.2 开发条件评估 (4)1.3.3 保护状况评估 (4)1.3.4 开发潜力评估 (5)第二章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5)2.1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政策 (5)2.1.1 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法规 (5)2.1.2 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5)2.1.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项目 (5)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5)2.2.1 明确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5)2.2.2 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5)2.2.3 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2.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6)2.3.1 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估 (6)2.3.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布局 (6)2.3.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序 (6)2.3.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6)第三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6)3.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6)3.1.1 产业发展定位 (6)3.1.2 产业发展特点 (6)3.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7)3.2.1 近期目标(20232025年) (7)3.2.2 中长期目标(20262030年) (7)3.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7)3.3.1 优化产业布局 (7)3.3.2 提升产业质量 (7)3.3.3 促进产业融合 (8)第四章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 (8)4.2 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8)4.3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8)第五章文化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9)5.1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9)5.1.1 市场规模 (9)5.1.2 市场结构 (9)5.1.3 市场竞争 (9)5.2 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9)5.2.1 市场需求分析 (9)5.2.2 市场供给分析 (10)5.2.3 市场发展趋势 (10)5.3 文化旅游市场预测 (10)5.3.1 市场规模预测 (10)5.3.2 市场结构预测 (10)5.3.3 市场竞争预测 (10)第六章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与法规 (10)6.1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10)6.1.1 政策目标 (10)6.1.2 政策原则 (10)6.1.3 政策内容 (11)6.2 文化旅游产业法规建设 (11)6.2.1 法规体系 (11)6.2.2 法规制定 (11)6.2.3 法规实施 (11)6.3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实施 (11)6.3.1 政策实施主体 (11)6.3.2 政策实施步骤 (11)6.3.3 政策实施保障 (12)第七章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2)7.1 文化旅游产业链构成 (12)7.1.1 产业链概述 (12)7.1.2 产业链主要环节 (12)7.2 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 (12)7.2.1 加强产业链上游资源整合 (12)7.2.2 优化产业链中游产品设计与推广 (12)7.2.3 提升产业链下游旅游服务水平 (13)7.2.4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 文化旅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13)7.3.1 政策协同 (13)7.3.2 产业协同 (13)7.3.3 区域协同 (13)7.3.4 产学研协同 (13)第八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3)8.1.1 品牌战略定位 (13)8.1.2 品牌战略目标 (13)8.1.3 品牌战略措施 (14)8.2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塑造 (14)8.2.1 品牌核心价值 (14)8.2.2 品牌形象设计 (14)8.2.3 品牌宣传推广 (14)8.3 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广 (14)8.3.1 内部推广 (14)8.3.2 外部推广 (14)8.3.3 品牌营销策略 (14)第九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5)9.1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15)9.2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引进 (15)9.3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15)第十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15)10.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16)10.1.1 初步发展阶段 (16)10.1.2 加速发展阶段 (16)10.1.3 成熟发展阶段 (16)10.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6)10.2.1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6)10.2.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工程 (16)10.2.3 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工程 (16)10.2.4 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16)1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6)10.3.1 政策支持 (16)10.3.2 资金投入 (17)10.3.3 优化环境 (17)10.3.4 社会参与 (17)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1.1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是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前提。

第3章文化资源的分类体系

第3章文化资源的分类体系

太和殿 坤宁宫
乾清宫
保和殿
沈 阳 故 宫
克里姆林宫
白金汉宫
白宫
2、礼制祭祀建筑 坛庙 祠堂
北京天坛
◆祭祀祖先的宗庙
北京太庙
◆圣贤庙
曲阜孔庙
关帝庙
◆民间祭祀的神庙
龙王庙
上海城隍庙
福建妈祖庙
3、陵墓建筑
帝王陵墓
纪念性陵墓 特殊陵墓
◆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墓
明孝陵
明十三陵
清东陵
◆纪念性陵墓


雅 典 卫 城 夜 景
帕特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
雅典娜神庙
奥林匹亚宙斯神殿
世界著名古都


(二)罗马
意大利首都。建于公元前753年,迄今已有 2700多年历史。罗马,地跨台伯河两岸,位 于意大利中部,离海岸只有20多公里,是古 罗马帝国的发祥地。 罗马城,建于7个风光优美的山丘上,因此 又被称为“七丘之城”。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四)古代工商业和交通重镇类 江西的景德镇、江苏宜兴——陶瓷之都 新疆的喀什 甘肃的张掖 四川的自贡——盐都之都
甘肃张掖冰沟 新疆喀什风景

(五)革命胜地类 遵义 延安宝塔
世界著名古都


(一)雅典
希腊首都。位于该国东南部的亚提加半岛 上,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人在这里定居, 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一向被誉为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文明史 上的明珠。 雅典历史文化胜迹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 的是古城堡和奥林匹压宙斯神殿。
古代的;


近现代的;

如巴黎电影博物馆收 藏的最原始的电影放 映机
文化历史资源的分类方法

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南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8.04•【字号】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8.18•【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1〕6号)《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已经2021年6月24日山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并经2021年7月29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8月18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山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8月4日山南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2021年6月24日山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2021年7月29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开发利用等,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红色文化资源,按照表现形式分为红色文化物质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资源。

红色文化物质资源是指山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实物和有关纪念设施等。

主要包括:(一)与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有关的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实物;(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烈士事迹发生地、墓地或者纪念碑;(三)具有历史意义和代表历史见证的旧址、故居;(四)其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实物和纪念设施。

资源调查与评价 PPT课件

资源调查与评价 PPT课件

案例:评价区域范围较大的农业气候资源的
优劣,多因子综合评判法
多因子综合评判法是选取对被评价资源质量有影
响的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项目,然后将每个评 价项目进行指标分级,最后将各限制因子评定的 级别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综合评判被评价对象的质 量等级。
根据数学方法的不同,可将多因子综合评判法进
资源价值即资源所拥有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总和。
28
2018/5/12
(二)资源价值的特性
资源价值的首要特性表现为价值的虚拟性,
又称价值的虚构性或价值的虚假性。
资源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协调性或资源市场价
格的虚构性。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在很大程度上
是相互脱离的,即资源的价格并未充分表现资
源的内在价值。
资源 质量
利用 现状
动态 变化
12
空间 分布
2018/5/12
三、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将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将局部与全局相结合
横向比较 纵向分析
13
2018/5/12
(二)实践性原则
坚持服务于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时要坚持四个结合:
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现状与潜力相结合 顺向与逆向相结合
估阶段、评估成果的检核提交阶段。P88
(三)资源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成本核算法、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 假设市场法等。 人文社会资源价值评估:如人力资源价值评估。
33
2018/5/12
(四)资源价值评估案例—P91 广东省潮安县耕地资源价值评估案例--蔡运龙
34
2018/5/12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章

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章
22
(一)文化资源评估指标
❖文化资源的品级分类
❖(1)强势资源。 ❖(2)优势资源。 ❖(3)潜力资源。 ❖(4)一般资源。
23
(一)文化资源评估指标
❖特定阶段的文化形态
❖主流的(dominant):→现在 ❖剩余的(residual):→过去 ❖新兴的(emergent):→未来
代表的是官方叙事 代表的是历史叙事。 代表着未来叙事。
12
(一)文化资源的定义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2011年通过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中国非遗主要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
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2)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3)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4)传统体育和游艺; (5)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克里斯·比尔顿提出六度创新。山水实景演出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其中的 价值创新、容量创新、边界创新与学习创新。
36
三、案例:文化资源在山水实景演出中的新生
《文成公主》剧场版(国家大剧院)
《锦宴》
37
三、案例:文化资源在山水实景演出中的新生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将逐渐渗入日常生活中,它们之间的界 限不再泾渭分明,艺术创作逐渐向生活靠拢,高雅艺术逐渐向 大众靠拢; ❖另一方面,生活也逆向追寻艺术与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审美 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 ❖新的消费特征: 首先就是大众性。 其次是符号性。 最后是娱乐性。
一大会址(上海、嘉兴)
8
(一)文化资源的定义
❖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唐] 三彩女俑 (洛阳博物馆藏)
秦始皇陵一号铜马车

文化资源学

文化资源学

第一章一.现代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资源就其属性和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物化资源和非物化资源。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一般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别。

广义的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

三、试列举五种学术界关于文化资源的概念。

1、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2、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开放来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3、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4、文化资源,一般是指前人所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和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的总和5、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指的是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文化资料的天然来源四、谈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1、文化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资源是一个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

从资源的构成来看,没有任何一类资源比文化资源的构成更加复杂和多样。

这种多样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文化资源是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资源。

2、文化资源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文化资源既有物质的存在形式,又有精神形态的存在形式,但物质的形态最终还是服务于精神形态的。

对于文化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不是仅仅看其外在物质形态,而主要是看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程度。

3、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再生和重复利用。

文化资源由于其载体、介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成就了其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特性。

而且往往是越使用价值越高,使用的次数越多就越珍贵,并不存在因使用而有所损耗的问题。

4、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

文化传承与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方案

文化传承与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方案

文化传承与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方案第1章引言 (4)1.1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背景 (4)1.2 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第2章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概述 (5)2.1 数字化技术分类 (5)2.1.1 数字采集技术 (5)2.1.2 数字存储技术 (5)2.1.3 数字处理技术 (5)2.1.4 数字展示技术 (6)2.1.5 数字保护技术 (6)2.2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 (6)2.3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 (7)第3章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 (7)3.1 文化资源普查 (7)3.1.1 普查范围与对象 (7)3.1.2 普查方法与手段 (7)3.1.3 普查成果整理与分析 (7)3.2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8)3.2.1 评估标准与方法 (8)3.2.2 评估结果与分析 (8)3.3 文化资源保护需求分析 (8)3.3.1 保护现状分析 (8)3.3.2 保护需求识别 (8)3.3.3 保护措施建议 (8)第四章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技术 (8)4.1 文物数字化采集技术 (8)4.1.1 三维扫描技术 (8)4.1.2 高清晰度摄影技术 (9)4.1.3 色彩还原技术 (9)4.1.4 多光谱和红外成像技术 (9)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 (9)4.2.1 影音录制技术 (9)4.2.2 口述史采集技术 (9)4.2.3 动作捕捉技术 (9)4.3 实地数字化采集技术 (9)4.3.1 遥感技术 (9)4.3.2 地面激光雷达技术 (9)4.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10)4.3.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10)第5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技术 (10)5.1.1 图像采集 (10)5.1.2 预处理 (10)5.1.3 特征提取 (10)5.1.4 图像重建 (10)5.2 音频处理技术 (10)5.2.1 音频采集 (11)5.2.2 音频增强 (11)5.2.3 音频降噪 (11)5.2.4 音频压缩 (11)5.3 视频处理技术 (11)5.3.1 视频采集 (11)5.3.2 视频编码 (11)5.3.3 视频编辑 (11)5.3.4 视频检索 (11)5.4 三维建模技术 (11)5.4.1 三维扫描 (12)5.4.2 三维建模 (12)5.4.3 三维渲染 (12)第6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技术 (12)6.1 数据库技术 (12)6.1.1 关系数据库 (12)6.1.2 非关系数据库 (12)6.1.3 多模型数据库 (12)6.2 云存储技术 (12)6.2.1 公共云存储 (13)6.2.2 私有云存储 (13)6.2.3 混合云存储 (13)6.3 分布式存储技术 (13)6.3.1 分布式文件系统 (13)6.3.2 分布式对象存储 (13)6.3.3 分布式块存储 (13)第7章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 (14)7.1 虚拟现实技术 (14)7.1.1 场景建模技术 (14)7.1.2 交互设计技术 (14)7.1.3 多感官体验技术 (14)7.2 增强现实技术 (14)7.2.1 增强现实识别与跟踪技术 (14)7.2.2 增强现实内容设计技术 (14)7.3 数字展览技术 (14)7.3.1 全景展示技术 (15)7.3.2 互动展示技术 (15)7.4 网络传播技术 (15)7.4.2 网络优化与分发技术 (15)第8章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 (15)8.1 数字化保护策略 (15)8.1.1 数字化采集与记录 (15)8.1.2 元数据整理与分类 (15)8.1.3 数字化存储与管理 (15)8.1.4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16)8.2 文化遗产修复技术 (16)8.2.1 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16)8.2.2 陶瓷文物修复技术 (16)8.2.3 金属文物修复技术 (16)8.2.4 石质文物修复技术 (16)8.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16)8.3.1 影像记录与整理 (16)8.3.2 口述史采集与整理 (16)8.3.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16)8.3.4 数字化教育与培训 (17)第9章文化传承与教育数字化应用 (17)9.1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17)9.1.1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梳理各类传统文化遗产,如古籍、书画、音乐、舞蹈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数字资源。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5.25•【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75号•【施行日期】2022.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75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第三章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北京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第三条本市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保护对象包括:(一)北京中轴线,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二)以北京中轴线为骨架对称展开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或者标志性建筑群;(三)依托北京中轴线标志性建筑构成的重要景观视廊;(四)烘托北京中轴线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六)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七)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相关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八)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4篇)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4篇)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文化水平,特制定本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

第三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全面性、普及性、开放性、自主性、课程型、社会实践型、寓教于乐型。

第四条学校应设立校园文化部门或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组织和实施。

第五条学校应制定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向全体师生公开。

第六条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二章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第七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社科类、生活类、传统文化类、社区服务类等。

第八条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开展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培训和比赛,并组织相关演出。

第九条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组织校际友谊赛事,培养学生体育竞技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十条学校应组织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论文发表等,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十一条学校应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学术讲座、座谈会等,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思辨。

第十二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类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艺术展览、农业技术学习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第十三条学校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节日庆典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传统美德。

第十四条学校应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向社区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增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融合。

第三章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与评价第十五条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程序,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评价与监督,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调整。

第十七条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奖励机制,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发展预期指标
这种发展关系到资源属地旳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送便利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 能力等,也就构成了资源旳整体发展环境。
资源传承能力
文化资源旳传承能力主要是指资源规模、资 源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资源环境等。
成熟旳资源具有更加好旳发展空间和发展潜 力,也更轻易形成良好、健康旳传承机制, 同步对资源旳环境也具有很大影响。
德尔菲法程序图
调查表3(反馈2) 调查表2(反馈1) 调查表1




结论

教授组
第一轮 成果
第二轮 成果
第三轮 成果
第三节 文化资源旳价值评估体系
一、文化资源旳价值分析 二、价值评估体系旳目旳与作用 三、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及原则 四、价值评估措施
一、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一)价值维度
三大类:
形式。 稀缺程度 保护文化资源旳人力、物力成本 潜在价值 机会成本
文化资源旳经济价值构成
经济价值(TEV)=使用价值(UV)+非使用价值(NUV)
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
Direct use value
Indirect use value
存在价值(EV)、遗产价值(BV)、选择价值(OV)
据此,我们把文化资源区别为可度量旳 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旳文化资源两类。
试举例两类文化资源。
为何要进行文化资源旳评价呢?
一、 文化资源评价要素
评估文化资源价值应该考虑旳原因诸多,而 且不同旳资源还具有不同旳个性化测量原则。
如文化资源品相指标、资源价值指标、效用 指标、发展预期指标等,这些指标下面还需 设置二级或三级评价指标。下面我们从下列 几种方面进行学习。

第三章 民俗文化资源

第三章  民俗文化资源

第三章民俗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一.民俗( folk-lore, folk-custom)及其相关概念1.风俗(custom):风尚习俗,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人群因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模式风尚指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风情时尚,有上风(贵族之风)与下风(百姓之风)之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指因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行为2.习俗(habit custom):习惯(个人)与风俗(群体)3.礼俗(etiquette):礼仪风俗,即礼仪方面的风俗6.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其中风情、民情、人情与“风俗”、“民俗”基本同义,是民俗的诗化表现与叠用强调,而“风土”指风俗以及风俗形成的自然和造成风俗地域差异的因素。

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一.原因——自然环境因素(从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广东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赵武陵王胡服骑射”,宗教因素等)二.过程——个人思维与行为反复→个人习惯——群体思维与行为反复→群体风俗——习惯与风俗的神圣化→组织仪式(ritual)——习惯与风俗的沉淀化→族群性格(character)三.演变——动物习性——原始民俗(采猎社会)——传统民俗(农业社会)——现代民俗(工业社会)•组成要素标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二、具体的分类(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消费民俗)。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价值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功能与价值

• 四、文化资源的使用价值 • ①历史文化价值 • 文化资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的 遗迹、遗物或文化现象,作为历史的产物,都 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证,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 政治、科技、军事以及文化等状况,包含着特 有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价值。

• ②审美价值 • 大量的文化资源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作品, 其艺术价值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审美、欣赏、 愉悦、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
• 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整体性,它的价值要通 过整体反映。 • 1)建设风貌整体性 • 2)自然背景整体性 • 3)社会活动整体性
• 六、文化资源具有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特征
• • •

• •
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②开发利用,是要体现物质形式中的思想、观念、情 感和美感; ③文化资源的充实和补充较快,新的文化资源不断地 产生; ④文化资源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风格、品味和灵 魂; ⑤文化资源中的人和社会因素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 ⑥文化资源能不断增值,再生产出财富来。
学技术逐渐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先导。科 技的发展,不仅促进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数 量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和功能的完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的 兴起,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产生了巨 大变化。
• (3)、智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动力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劳动主要不是靠拼体 力,而是智力与知识能力。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 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因素。 而在人的体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中,人并非以体力 而见长,而是以智力分高低。在现代科技条件下, 智力因素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愈 来愈大。

内蒙古五大任务干部读本第三章

内蒙古五大任务干部读本第三章

第三章内蒙古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内蒙古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保障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一系列任务,以推动内蒙古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深入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地处辽阔的草原和丰饶的黄土高原之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干部们首先要深入挖掘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资源,了解、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包括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阿拉善右旗草原文化的传承、额仁乌拉召考史的研究等。

1.1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干部要积极探索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古建筑、古城、古道、古桥、遗址、行宫、碑文等,并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1.2 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干部们需要对挖掘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保护工作,确保这些资源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防止文物的倒手、盗掘等现象的发生。

1.3 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干部们需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内蒙古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承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1 强化历史文化教育内蒙古的学校、社会组织等需要加强对内蒙古历史文化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传承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2.2 促进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干部们需要带领裙众积极探索、挖掘和传承内蒙古的传统文化,推动内蒙古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使它成为当地发展的助推器。

2.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干部还要加强对内蒙古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推广,提高人民裙众对内蒙古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有严格的法治化保障,内蒙古自治区干部需要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第三章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与价值评估

第三章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与价值评估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与价值评估
第一节 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ຫໍສະໝຸດ 第一节 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
一、可度量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二、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
一、可度量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
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 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瞬间价值的资源种类;
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现实价值来衡 量的资源类型。
2、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 出版社2006年。
3、申维辰《评价文化 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 评价研究》第一章,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胡惠林《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二、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
1、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 2、文化资源的价值要素 3、文化资源的效用要素 4、文化资源的发展预期 5、文化资源的传承能力
1、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
文化资源的品相应包括下列基本属性:文化特色、 保存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及分布范围。
2、文化资源的价值要素
(1)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 (2)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 (3)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 (4)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
3、资源所属人群的差异 4、邻近文化资源的可评价属性
三、文化资源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 2、无宗教性 3、数量化 4、可比性
四、文化资源主要评估方法
1、统计报表评价 2、问卷评价 3、专家系统评价
思考题
1、名词:专家系统 德尔菲法 2、文化资源价值的特性。 3、文化资源评估的特性。 4、文化资源评估的主要原则。 5、文化资源评估的主要方法。
思考题
1、名词:可度量文化资源 不可度量文化资源 文 化特色 专家系统 德尔菲法
2、阐释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 3、文化资源的价值要素有哪些? 4、谈谈文化资源的要素构成。 5、文化资源价值的特性。 6、文化资源评估的特性。 7、文化资源评估的主要原则。 8、文化资源评估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中国的人文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人文资源

(三)文化性特点
•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 文化资源的数量之多 , 质量 之高是世界各国很少有之。从旅游和鉴赏的角度大体 可以分为三大方面: • 1、遗址、建筑物:有远古文化遗迹、古墓葬、石窟、 宫殿、寺观、桥梁、古塔、石刻等。 • 2、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 表性物件:有礼、乐、刑、衡器、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遗物,还有工、农、商、战方面的遗物。 • 3、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有字画、图 书、文献资料等。
新 疆 天 山 下 的 蒙 古 包
纳云 的南 干西 栏双 房版
各地民居
北 京 的 四 合 院 贵 州 山 区 的 吊 脚 楼
(三)文化性特点
•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 从考古学的观点出发,文化是指同一历史时期 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 如仰韶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文化。距今 约六、七千年。龙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的后期 文化。距今已五千多年。 •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几万年至几十万年前 的古人类中,如元谋人、北京人、兰田人、河套 人、山顶洞人等也留下了大量生活和生产的遗迹.
金中都都城平面示意图
元大都都城平面图
明清时期的北 京都城图
元大都基本上是按古都规制 建造的,它第一次把中国古代 营建都城的理想,结合实际的 地理环境,在最近似的程度上 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成为 显赫一时的“大汗之城。在我 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北京都城即是以此为基准 所建,今保留的明清两代皇城 即宫殿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建 筑的瑰宝,已被列入《世界遗 产目录》。
•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开 始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规 划首先是制订城市发展方向 和规模,突出原有城市的优 势和特点;其次是制订环境 改造计划,绿化城市,消除 环境污染,营造一个适合劳 动和娱乐、旅游、休憩等的 舒适环境,并使其成为具有 美学观赏价值的景观。

祠堂建设管理制度

祠堂建设管理制度

祠堂建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祠堂建设管理,促进祠堂文化传承,保护祠堂文物及历史价值,提高祠堂建设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祠堂的建设和管理,并对祠堂的各项建设和管理活动进行规范。

第三条祠堂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祠堂建设和管理的引导、监督和管理,积极发挥祠堂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第四条建立祠堂建设管理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提高祠堂建设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性,确保祠堂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第五条祠堂建设管理制度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祠堂建设和管理活动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第二章祠堂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六条祠堂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当明确,各个职责部门要依法行使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协调合作的工作格局。

第七条祠堂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包括管理委员会、专职管理人员等。

第八条祠堂建设管理的管理委员会是祠堂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祠堂的发展规划、管理政策和决策,协调各项建设和管理活动。

第九条祠堂建设管理的专职管理人员是祠堂的管理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管理委员会的决策。

第十条祠堂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当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推进祠堂建设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三章祠堂建设管理的规划和投资第十一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对祠堂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特色、文物保护等做出规划。

第十二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根据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和管理的投资规模和项目,提高祠堂的文化价值和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遵循节约资源、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祠堂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祠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提高祠堂建设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章祠堂建设管理的保护和维护第十五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保护和维护祠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加强对祠堂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第十六条祠堂建设管理应当积极参与祠堂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大对祠堂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5个一级指标 25个二级指标 若干三级指标 设定模拟分值
三、 文化资源评估方法
(一)文化资源评估的基本特性 1.文化资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主要是指随着时间推移,文化 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属性的不 确定。
2.文化资源形成过程的巨大差异 一些文化资源受众群体较少,缺少更多的社 会认同,外在的价值概念就不是很清晰。
资源传承能力
文化资源的传承能力主要是指资源规模、资 源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资源环境等。 成熟的资源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也更容易形成良好、健康的传承机制,同时 对资源的环境也具有很大影响。
二、文化资源评估指标设计
文化资源不是文化产品,更不是 成熟的文化产业或者产业组织。文化 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首要的问题就 是要对它的产品属性进行深刻的评价 和界定。 这种评价和定位,对于文化资源的生 存和发展怎样的意义?
2、文化资源调查的内容设计
确定调查项目内容 设计调查问题 规定调查研究对象及取样方法 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 筹划调查经费 确定实际调查步骤
3、文化资源调查工具设计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
第二节 文化资源调查要素及评估指标设计
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 果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 产品或活动。 文化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 俗、宗教、建筑、戏曲等。 文化是一种态度。 文化资源的争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 有正确地进行评价和评估。
和文化 人类学;⑤美学的;⑥建筑艺术的;⑦城市景观的;⑧风景的和生态学的; ⑨科学的
使用价值—①功能的;②经济的;③教育的;④社会的;⑤政治的
多层次价值性
多重功能
经济维度 带动功能
信息功能
文化资源 传承展示
使用功能
文化资源价值维度与功能
(二)价值表现一:
基于感情维度:主要通过使用和传承展示表 现。
第三章 文化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
第一节 文化资源调查概述 第二节 文化资源调查要素及评估指标设计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
第一节 文化资源调查概述
一、文化资源调查特点与原则
1、文化资源调查概念:所谓文化资源调查,是指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在既定时间段,调查者在既定 目的驱动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 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分 析和总结文化资源及其相关因素的信息资料,以确 定文化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文化经营管理者提供 客观决策依据的活动。
(一 )文化资源评价要素构成
文化资源品相指标 资源价值指标 资源效用指标 发展预期指标 资源传承能力
所谓知名度,一般 是指文化资源之区别于 可以理解为文化资 其他类型资源的个性特 所谓保存状态, 所谓文化特色,就 源的媒介提及率和 征。文化的魅力就在于 就是指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品相要素集中地浓缩了资 是我们所说的地域 公众提及率 其独特性。 的静态保有数量 性或者历史性文化 源的特征和基本属性。因为文化资源 和保存质量。 特征。 是一种柔性资源,故对其评价难度较
司母戊鼎
第二,对文化资源进行统计 评价有利于明确资源价值, 指出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方向, 对于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产业 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文化资源评 估有利于不同资源 之间的横向比较, 对于明确资源开发 的重心,决定资源 取舍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从产业角度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前 提首先必须是客观的评价。
2.无宗教性 评价者的宗教信仰同样会对文化资源的评估 产生较大影响。
3.数量化 文化资源可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获得量)主要评估方法 1.统计报表评价 统计报表是对文化资源基础统计资料进行收 集和整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源评 估的一个基本方法。
(1)资源统计台帐 建立分类文化资源统计台帐体系,做好各地 区文化资源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基础的统计 数据库,对文化资源的评价提供有效和长期 的保障。
(2)文化资源年度异动报表 各类文化资源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 化。 民俗的改变,文物的耗损,传统习惯变迁, 这些变化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完全变成了资 源异动的信息。
德尔菲法程序图
调查表3(反馈2) 组
织 调查表2(反馈1) 协


结论
调查表1
专家组
第一轮 结果
第二轮 结果
第三轮 结果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
一、文化资源的价值分析 二、价值评估体系的目的与作用 三、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及原则 四、价值评估方法
一、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一)价值维度 三大类: 情感价值—①惊叹称奇;②趋同性;③延续性;④精神的和象征的崇拜 文化价值—①文献的;②历史的;③考古的,古老和珍稀;④古人类学
例:山西,据统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 达119个,全国之首;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 份,共18118处;宋代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占 全国同期同类建筑70%。 调查的作用?
描述作用
通过文化资源调查,可以了解一个区域文化资源的现 存量,摸清家底,掌握文化资源的类型。
诊断作用
通过文化资源调查,可以认清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征、 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主要功 能,以及各种特征形成的原因和环境背景。
文化资源的信息功能及价值表现
(四)价值表现三:
基于经济维度:社会文化价值的延伸,是文 化价值的物质载体表现形式。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经济价值 将之视为文化资产—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形式。 稀缺程度 保护文化资源的人力、物力成本 潜在价值 机会成本
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构成
文化资源最为显著 的价值本体。文化 一旦成为资源的核 心和本质,就表明 了这种资源的社会 文化资源传承的 性和人类活动赋予 一个重要的内在 资源的深厚的价值 动力,就是其消 取向。 费性。
国际组织和国内的 有关机构,经常对 相关文化资源的保 三是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 护作出等级评审。 如人类文化遗产的 评级、国家级或省 级保护文物评定等 四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
资源效用指标
文化资源效用大致包括社会效用、经济效用、 民间风俗礼仪、公众道德、资源消费人群以 及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 文化资源的效用不同于经济资源或者其他直 接用于人们生活和生存方面的资源,它具有 强烈的可替代性和地域差异。
发展预期指标
这种发展关系到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便利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 能力等,也就构成了资源的整体发展环境。
(3)文化资源存量报表 有利于当地文化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了 解和掌握当地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把握文 化资源的整体状态。
(4)文化资源普查 普查的一个优点是能够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 料。
2.问卷评价 问卷评价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对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文化资源具有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 从统计评价的角度,对于文化资源的价 值评估和度量就有的双重的意义。 据此,我们把文化资源区分为可度量的 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类。 试举例两类文化资源。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资源的评价呢?
一、 文化资源评价要素
评估文化资源价值应当考虑的因素很多,而 且不同的资源还具有不同的个性化测量标准。 如文化资源品相指标、资源价值指标、效用 指标、发展预期指标等,这些指标下面还需 设立二级或三级评价指标。下面我们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1)德尔菲评估法的基本特征 一是吸收专家参与预测 二是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 三是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 趋同。
(2)德尔菲评估法程序 a组德尔菲法成专家小组。 b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 c各个专家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 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d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 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 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e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 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 f德尔菲法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非使用价值是指文化资源客观存在的、及供子孙后 代或人们自己将来使用的价值,它指的是当代人没 有直接使用的价值。 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文化资源永续存在而自愿 支付的费用; 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将文化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 而支付的费用; 选择价值是为自己、为自己子孙后代或为别人在将 来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文化资源而个人每年预先自愿 支付的一笔保险金。
3.资源所属人群的差异
4.邻近文化资源的可评价属性 一般情况下,文化资源的发端和传承与相邻 的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必然的联系。
嵩岳寺塔 观星台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年8月1日, 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二)文化资源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评估的首要原则 文化环境、文化思维必然会影响对文化 资源评价的客观性要求。 (戏曲)
制作专门的调查问卷对资源的基本状况作出 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调查结果 将远远好于简单的专家评审或者会议评审。
3.专家系统评价(德尔菲Delphi法) 又称为专家意见法。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 (匿名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 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 集中,最后做出较为客观的预测结论。
3、文化资源调查的基本要求
尊重现实存在 全方位考察(立体考察) 数理与描述结合(定性定量与描述结合) 现场调查与文献查阅结合 功能归属 多元价值分析 文化资源调查与文化试产调查并行 问题艺术性
二、文化资源调查设计
1、文化资源调查设计原则 分层设计 分类设计 总量与结构调查结合
经济价值(TEV)=使用价值(UV)+非使用价值(NU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