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理解。

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城市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讨论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文物的认知和保护介绍文物的定义和分类。

讨论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3. 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分析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介绍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及其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的看法。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与文物之间的关系。

3. 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收集和处理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信息。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他们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理解程度。

2. 研究报告和演示文稿:关注学生在报告中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分析和论述,评估他们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提供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基础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互联网资源:提供一些可靠的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收集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信息。

4. 图书馆资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相关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中国文化概要教案

中国文化概要教案

中国文化概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简单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传统音乐和舞蹈、传统美食等。

3.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尊重长辈、注重家庭、重视教育、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中国文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总结归纳。

3.拓展: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传统音乐和舞蹈、传统美食等。

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4.总结:让学生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包括尊重长辈、注重家庭、重视教育、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等。

鼓励学生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些特点和影响。

5.实践: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中国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如PPT、海报、小品等。

6.反思:让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中国文化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2.定期进行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料。

2.书籍和网络资源,如国学经典、中国传统节日等的介绍。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和交流。

2.提供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源和资料,让学生自主研究和学习。

七、教学反思1.教案的内容设计丰富,既能够提供基本概念、知识和信息,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评估方式比较多样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教案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教案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资源的概念,认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及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教学内容: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a. 自然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b. 人文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文化资源等。

c. 社会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2. 资源的特点和问题a. 有限性: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消耗。

b. 可再生性:部分资源可以通过自然循环再生,如水资源、植物资源等。

c. 不可再生性:部分资源无法再生,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d. 污染和破坏: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a. 节约使用:合理利用水、电、燃气等资源,避免浪费。

b. 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的消耗。

c. 替代利用:寻找替代资源或技术,减少对某些资源的依赖。

d. 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重要性a. 维护生态平衡: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b. 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 人类福祉: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不同类型的资源,引发学生对资源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介绍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再生性。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4. 方法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并讨论节约使用、循环利用、替代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法。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各自认为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法,并展示给全班。

6.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小调查,了解当地的资源利用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文化遗产课程教案1、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文化遗产课程教案1、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第一节、中外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
8、新中国后 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 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文革中断,1983年恢复,201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已出版6700余部。 1949年成立的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北京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 任副理事长。 中国民俗学会于1983年成立。出版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工作。 分为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器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舞蹈、故事、歌谣、谚语 戏曲、曲艺十大艺术门类,2004年完成,共计298部450册。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1998年 中国社会社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2009年国家新修订的《学科分类与代码》首次将“文化遗产学”确定为 国家标准中的一个学科并纳入中国的学科体系。(代码8507030)
第一节、中外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文化遗产学的形成
6、中国遗产体系
概念系统 保护系统 分类系统
实践系统
知识系统
命名系统
第二节、文化遗产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文化遗产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文化遗产学不是研究某一类的文化遗产为对象,即不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 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也不限于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而是现存所有的文 化遗产。 第二、文化遗产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 的总体构成和相互关系。 第三、文化遗产学主要研究不同形态、不同种类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文化遗产学主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思想,一般原则、合理机制 基本方式、主要设施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地理的“大发现”及文艺复兴的陶冶 ——视野、历史意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文物。 意大利首先出现了一股对文物作历史文化考察的研究热潮,并且迅速影响到西欧各国

文化遗产课教案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课教案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课教案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与重要性,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并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感。

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2. 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欣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 学生自主讨论,了解自己所熟悉的文化遗产。

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分组小组讨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 思考如何通过行动传承文化遗产。

3. 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增加他们的亲身体验。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吸引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2. 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3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 学生自主讨论,分享自己所熟悉的文化遗产。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法(30分钟)- 小组讨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总结归纳。

4. 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感(40分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增加他们的亲身体验。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

5. 总结和延伸(10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提示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项目。

四、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当地文化遗产的实地参观。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学生汇报:评估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和方法的理解。

2. 实地参观反馈和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感的培养。

五、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代表性内容;3.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 儒家文化的兴起和影响- 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 唐宋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和传承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介绍(如《论语》、《道德经》等)-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道德、家庭观念等社会价值观的介绍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艺术形式和相关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相关场所,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作品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

3. 发展历程介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代表性人物。

4. 重要代表性内容介绍: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艺术形式和社会价值观,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教学设计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教学设计
科学精神:明确文化的科学内涵及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公共参与:支持家乡建设,努力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新期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思想
文化作为抽象的概念,来源于实践也在影响着实践的发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稍具难度。地方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本次教学通过生活化的导入,以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课件播放视频:回味家乡美食,感受家乡文化。
教师:2017年11月,萧县伏羊宴习俗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一:对于文化,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视频内容,讨论交流。
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是传承、发展和创新地方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是新时代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
文化的功能
预习任务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搜集有关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点评并总结。
2、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地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文化塑造人生(公开课教案)

文化塑造人生(公开课教案)

文化塑造人生(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文化对人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化,主动学习文化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尊重他人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2. 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3. 我国主要文化成就4. 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对人生的影响。

2. 难点: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的定义、分类及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主要文化成就,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化的定义、分类,以及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主要文化成就,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影响力。

4. 讨论:分组讨论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对人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一种文化现象,分析其对人生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文化内涵、外延和文化对人生影响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我国主要文化成就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文化差异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

2. 邀请文化专家讲座:邀请专家来校讲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其他学校、地区甚至国家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考虑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下旅游资源的分类教案,特别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

对于我国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基础。

那么,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应该如何分类呢?1.历史遗迹我们要了解有哪些历史遗迹,历史遗迹可以是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如万里长城、故宫、陵墓、古镇古村落、寺庙塔院等。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邃的认识。

2.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另一个重要的类别。

文化景观包括传统民俗风情、文化村落、祭祀活动、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在这些景观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自然景观第三类是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奇特的地貌风光、壮丽的风景等等。

在这类景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大连池、九寨沟等景区。

自然景观是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博物馆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类别。

博物馆的作用与意义是极为丰富的,它不仅可以代表着一个地方一段历史,也代表着一个人类文化的高峰。

在博物馆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展示的文物、艺术品,感受历史文化的沉淀,而且还能增进对文化的认知。

通过以上的四类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我们可以更为明确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制定出更加具体的旅游线路和目标,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旅游业的收益。

同时,通过观赏和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增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可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以上,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教案。

通过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为游客规划旅游线路,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

同时,游客也有机会在旅游过程中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
学生通过对《长津湖》戏里戏外五个议学任务的探究分析,科学理解文化的内涵,明确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环节三:《长津湖》破圈有什么效应?——发挥文化的功能
教师活动
1.播放视频《“长津湖效应”引发全民爱国热情》
《长津湖》自上映以来,在全平台口碑节节攀升,相关话题在热搜榜霸榜。引发全民共情,点燃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在这场全民观影的热潮中,集体记忆、情感共振、家国情怀得到了加倍的激发和释放。
2.学情分析
本框是整个单元的起点,从此出发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提供了基础理论。学生初步具条分析社会现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归纳总结、归因分析等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基本评价和理解。学生能够自觉预习,对于新知识保持好奇,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因此本节课通过议题探究形式来进行学习。
2.提出议题任务:
(1)长津湖能够顺利定档并拍摄完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长津湖带来的巨大的政治经济效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探究与思考问题。
(1)长津湖能够顺利定档并拍摄完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长津湖带来的巨大的政治经济效应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震撼时刻,然后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
以学生最为熟悉、喜爱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导入,让学生们在对抗美援朝先烈的崇敬之情中走进本课学习。
环节二:《长津湖》为什么破圈?——解析文化内涵
教师活动
1.议题情境
材料一: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电影《长津湖》2020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了开机发布会,宣布影片正式开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道德准则。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一份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设计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和目标一、教学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下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来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自豪感;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4. 启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 四书五经的传统(2) 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传播(3) 中华传统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4) 传统节日和礼仪等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1) 培养和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2) 形成文明和包容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 丰富个体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自信二、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3. 视频观摩: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作品等,通过观摩视频来感受和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互动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礼仪表演、绘画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等。

传统文化元素教学设计教案

传统文化元素教学设计教案

传统文化元素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欣赏与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分类;2.传统文化元素在绘画、音乐、戏曲和民俗中的应用;3.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解读和欣赏;4.个人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特征;2.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3.个人创作实践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实践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个人独立创作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分类1.引入:教师通过出示图片等方式,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讲授:讲解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竹石、龙凤等。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所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确立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元素在绘画、音乐、戏曲和民俗中的应用1.示范:教师通过展示经典作品和音乐片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元素在绘画、音乐、戏曲和民俗中的应用。

2.讲解:讲解传统文化元素在绘画、音乐、戏曲和民俗中的应用,如山水画中的青山、古琴音乐中的十二律等。

3.欣赏:学生观看传统绘画、戏曲和民俗表演,并欣赏传统音乐作品。

4.体验:学生分组进行小短剧表演,自由选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解读和欣赏1.讲解:教师讲解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和象征,并通过例子进行深入解读。

2.欣赏:学生欣赏名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讨论和赏析。

3.个人创作: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悟。

4.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历史文化遗产教案

历史文化遗产教案

历史文化遗产教案介绍: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具有文化、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景观和非物质遗产等,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本教案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历史文化遗产,了解其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加强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1.1 景观类: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1.2 实物类:如文物、古建筑等1.3 非物质遗产:如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等2.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重要性2.1 历史意义: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2.2 艺术价值:表现了人类智慧和审美追求的结晶2.3 科学价值:提供了研究历史、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重要资料3.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1 维护与修复:对于破损的文物和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3.2 传承与推广:通过教育、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遗产3.3 利用与开发:将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开展相关产业和旅游等活动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并了解其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3. 应用拓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文献阅读等方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4. 互动体验:开展互动活动,如模拟古人工艺制作、古建筑模型搭建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兴趣和热爱,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地球村教案

多元文化地球村教案

多元文化地球村教案第一章:多元文化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多元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认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与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1.2 教学内容:引出多元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讨论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如促进包容性、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丰富社会多样性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与行为,鼓励积极包容与尊重不同文化的人第二章:世界主要文化体系2.1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体系与特点认识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培养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与尊重2.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主要的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非洲文化等分析不同文化体系的特点与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等通过案例或故事,展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第三章:文化差异与沟通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文化差异对人际沟通的影响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3.2 教学内容:讨论文化差异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如语言表达、非语言沟通、价值观差异等教授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如倾听与理解、尊重与包容、适应与调整等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实践跨文化沟通技巧,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第四章: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认识多元文化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积极影响培养支持与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与行动4.2 教学内容:讨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如培养跨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包容性、丰富教育多样性等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就业竞争力、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支持与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如参与多元文化活动、倡导平等与包容等第五章:多元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5.1 教学目标:了解多元文化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多元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方法培养通过多元文化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5.2 教学内容:讨论多元文化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如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等教授多元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方法,如选择合适的话题、制定活动计划、创造互动机会等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实践设计与实践多元文化活动的能力,培养通过多元文化活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

非遗分类教案设计说明模板

非遗分类教案设计说明模板

一、教案背景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非遗分类的教学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学生对非遗分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特设计此教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2. 培养学生对非遗分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2. 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特点;3. 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以提问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要介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2. 非遗分类知识讲解- 以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详细讲解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特点,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3. 互动环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分类的认识;- 以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非遗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实践环节-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传承现状和保护需求;- 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非遗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如调查报告的质量、团队合作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非遗分类知识讲解、代表性项目介绍等;2. 案例分析:收集相关非遗项目的资料,供学生参考;3. 实践活动:提供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模板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3.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化资源幼儿园教案

文化资源幼儿园教案

文化资源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认识和了解本地区的文化资源。

2.培养幼儿对文化资源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幼儿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4.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文化资源?•老师向幼儿介绍文化资源的概念,包括与文化相关的人、景点、文化遗址、纪念馆等。

2. 探索本地文化资源•老师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文化资源。

•幼儿园组织一次小型文化活动,在其中加入本地的文化元素。

3. 了解本地的文化故事•老师向幼儿讲述本地的文化故事。

•幼儿参观本地的文化遗址,了解历史文化。

4. 建立良好的品格•强调尊重、团结、友爱和勤劳等品格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和学习文化资源,让幼儿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 什么是文化资源?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让幼儿了解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探索本地文化资源首先,带领幼儿们参观幼儿园附近的文化景点,如博物馆、美术馆等。

其次,幼儿园组织一次小型文化活动,其中加入本地的文化元素,如学唱民歌、制作剪纸等。

3. 了解本地的文化故事让老师讲述本地的文化故事,可以选择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或者是民间传说。

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发现。

接着,幼儿参观本地的文化遗址,了解历史文化。

4. 建立良好的品格帮助幼儿了解尊重、团结、友爱、勤劳等品质的重要性,并通过了解和学习文化资源,让幼儿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可视为让幼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帮助幼儿们在品格、认知、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挑战。

3. 探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策略。

4.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自主传承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和难题- 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成功案例3.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策略-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目标- 研究不同的传承方法和策略,如口传心授和现代科技手段等4. 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与传承能力- 强调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开展实践活动,如研究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的参与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概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等。

2. 分组讨论法:安排小组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和挑战,并搜集相关案例。

3. 观摩法: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地项目,了解实践经验和方法。

4. 实践活动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制作、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传承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挑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传承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教材或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概念和分类的讲解2. 第二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与挑战的讨论3. 第三课时:传承方法和策略的研究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和总结展示七、备注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能力。

多彩世界文化多元教案设计

多彩世界文化多元教案设计

多彩世界文化多元教案设计引言: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设计一份文化多元的教案,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多元文化教案设计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多彩世界中获得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文化背景介绍在教案设计的第一部分,我们需要引入所涵盖的多元文化背景。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作为切入点,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本的艺术形式、非洲的民俗习惯等等。

通过简要介绍这些文化的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部分:文化资源展示在设计教案的第二部分,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展示多元文化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图片、视频、音频或者文字资料。

例如,我们可以呈现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演示日本的传统舞蹈视频、播放非洲音乐等等。

通过这些资源的呈现,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文化体验活动在设计教案的第三部分,我们需要引入一些互动的文化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举办文化展览、参与手工制作等活动,深入了解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特点。

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中国的传统书法、日本的折纸艺术、非洲的舞蹈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并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第四部分:文化交流讨论在设计教案的第四部分,我们需要引入一定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学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辩论赛或者写作等形式,分享自己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个人经验。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结语通过这样一份多彩世界文化多元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案设计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让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交流。

乡土文化课题教案

乡土文化课题教案

乡土文化课题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土文化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乡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 探索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4. 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乡土文化的定义和分类;2. 乡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4. 乡土文化保护与创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式;2. 培养学生的保护乡土文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乡土文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乡土风貌图或播放乡村音乐,引起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乡土文化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明确乡土文化的含义和范围。

3. 特点和价值分析(15分钟):教师以案例和图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其对社会和个体的价值。

4. 传承与发展方式探究(20分钟):分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提出各自所在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5. 乡土文化保护与创新(20分钟):教师结合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乡土文化,并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六、教学评估:1.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3. 学生对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和贡献。

七、教学资源:1. 乡村风貌图片、乡村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乡土文化案例;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工具和素材。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

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

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

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

不仅
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

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

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区域资源学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

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

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从形式上分:物质性:历史遗存、特色民居、民族服饰、民间工艺等;
非物质性: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习俗、节庆等。

从时空上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

从类别上分: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军事、服饰、农业…… )
从内容上分: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艺术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

2.1 与产业相对应的分类
2.1.1 传媒产业: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互联网等机构为主要载体,依托文化传播的力量,拓展经济空间的产业群体。

分纸质传媒产业和影音传媒产业。

前者包括图书出版业、报刊杂志业,后者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业、音像业、网络传媒产业以及广告业等;
2.1.2 艺术产业: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为主的产业,其主要功能是将文化资源转化需要付费的个人经历和娱乐。

分艺术品经营业、演出业和文化娱乐业等;
2.1.3 旅游产业: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观览、娱乐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主要业务是旅游资源经营和旅游经纪;
2.1.4 体育产业:通过体育运动自身形态进行生产并提供财富,其主题产业是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
2.1.5 版权产业:分核心类、部分类、发行类、相关类等版权业,授权经营是版权产业的核心业务;
2.1.6 创意产业:互动、融合、客户、合作、网络、全球化等是创意产业在当下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其中以数字化的产品(游戏、动漫)为主要门类,也包括传统的设计、绘画、雕塑、展示等。

2.2 文化资源的两大类型:
文化历史资源:有形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资源:戏剧、神话、音乐、舞蹈、节庆、宗教、手工、技巧、礼
仪、习惯、风俗、语言
(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
↑文化现实非智能资源
文化现实资源文化现实智能资源(文化智能资源):内隐性文化智能资源↓外显性文化智能资源
(核心要素是知识和智力)
创意、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信誉、有价信息
2.2.1 文化历史资源
我们前面提到: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

按历时性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两大类。

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指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的凝聚,按是否有实物性形态,又可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按物质形态也可以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已经出土的和尚埋藏在地下的各种文物。

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历史典籍、艺术品、及其他各类器物;不可迁移的历史遗迹包括建筑、壁画、聚落、石刻等,其中部分器物和建筑仍在使用。

无形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依赖人的声音、形体动作、表演等人的行为而表现的文化形式,如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信仰、仪式等。

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研究旅游业、艺术业、音像影视业、出版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

2.2.2 文化现实资源
文化现实资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的转化。

按物质成果转化的智能含量,又可分为文化(现实)智能资源和文化(现实)非智能资源。

文化(现实)智能资源简称文化智能资源,是指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知识的创造力,在产业运行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其资本属性由智能资产的结构决定。

文化智能资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智力和知识的结构及其融合程度。

文化智能的产业运作,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融合得越好价值就越大。

文化智能资源的价值表现形式仍然是货币,包括以下两种存在形式:
一是外显性的,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创意、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声誉、有价信息等,智力成果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二是内隐性的,是指人力资本减去体力劳动的那部分——脑力资产,脑力资产的核心是智力。

我们主要研究传媒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等对文化智能资源的开发。

3.1 文化资源的特点: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源,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独特性,即文化资源往往是特定族群在特定地域的创造物,具有鲜明的族群和地域特色;举例:山西王家大院。

第二,多样性,即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使得文化资源的来源具有了多样性,随着信息交流的加速与范围的扩大,新资源开拓也日新月异;
第三,精神性,即文化资源中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非物质资源,都有附着于其上的精神属性和人文内容;
第四,可再生性,尽管从物质的角度看,资源均具有其耗竭的一天,但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文化因子和类型。

而且,在信息化时代,文化资源在内容上的反复使用已经不再困难,而且使用的次数越多,其附加值越高,影响力越大。

3.2 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及与相关资源的关系:
2.2.1 文化历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文化历史资源,包括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历史资源通过旅游、艺术、音像、影视、出版等开发,相应形成现实的旅游业、艺术业、音像业、影视业和出版业。

(1)文化历史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文化历史遗迹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文化历史建筑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文学艺术资源的旅游开发
——文化民俗风情、宗教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2)文化历史资源的艺术业开发
——文化历史资源的表演艺术业开发
——文化历史资源的工艺品业开发
——文化历史资源的戏剧业发掘
(3)文化历史资源的音像影视、出版业开发
——文化历史资源的音像、影视业开发
——文化历史资源的出版业开发
2.2.2 文化智能资源的版权与创意:
文化智能资源的两个核心要素——知识和智力,可以通过产业开发,相应形成文化产业的两个重要门类——版权业和创意业。

版权业是外显文化智能资源——知识的产权营运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门类,其营运模式主要是授权经营。

创意业是内隐文化智能资源——智力的创造性开发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门类,其营运模式主要是创新,它处于文化产业链条的最前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1)外显文化智能资源的版权业开发
——版权业是只是产权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显文化智能资源版权业开发的经营模式:授权经营
(2)内隐文化智能资源的创意业开发
——创意业的基本含义及中外实践
——内隐文化智能资源创意业开发的基本营运模式:创新
2013.0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