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展示您的当前位置: >>>>正文

校园规划设计情况介绍

? ??(点击: 3127)

太原科技大学于2012年9月25日通过招标委托同济大学设计院进行新老校区规划设计,新老校区位于西中环(窊流段)东西两侧。

一、规划设计依据

1.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

3.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太原科技大学办学规模的批复》晋教发[2015]7号。

4.太原市政府《关于〈窊流东社片区局部(太原科技大学新校区)用地控制性规划方案〉的批复》并政函【2011】130号

5.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二、规划原则

1.新老校区按历史科大、特色科大、现代科大三大板块进行布局。

2.校园整体规划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学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注重科技、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节能型校园、环保型校园、数字化校园相统一。

3.以人为本,建设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校园环境,能引导和影响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营造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情感支持与心理满足。

4.整体体现简洁大气、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疏密有致的布局特色。

5.建筑追求现代、简洁,明快,协调。简洁中有风格,形态上和谐,富有层次感,饰以统一的标志,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教育、文化品位。

6.建筑的造型体现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北方建筑的特点,将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规划目标:

1. 新老共生校园

新老校园有机衔接,合理进行学科布局,突出历史科大、特色科大、现代科大三大主题模块,既达成功能互补,又体现整体效应,展现学校多远融合、兼容并蓄的气质。

2. 交流共享校园

学术共享,促进学科集群发展;院落空间,构建多层次社交场所。

3. 特色人本校园

注重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强化装备制造学科的个性特色,创造厚重大气的整体建筑风貌与独具魅力的形象气质。以人为本,塑造人性化空间尺度。

4. 绿色生态校园

基于多元和谐理念,有机组合校园内绿地、水系、广场、庭院、步道等充满情趣的开放空间,形成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围合度、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体系。

5. 可持续发展校园

节能环保,建设低碳的生态型校园;精明增长,保证学校可持续的自然发展。

四、规划结构与布局

1. 规划结构

(1)两大片——两校区总体“簇群”式布局:

“两大片”即以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为界划分的老校区与新校区。规划在总体布局上采用“簇群”式布局方式,利用西中环高速路分隔成新老两块校区,各自校区都具有教学,生活,体育等功能,校方在学科集群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分区规划。

老校区位于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以东,总用地面积 25.20 万平方米。老校区重点建设传统特色学科,提升服务重型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新校区位于西中环高速公路(原窊流路)以西,总用地面积 43.21 万平方米。新校区倾力打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智库”平台,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工科为主体、文理科为两翼、多学科综合与协调发展的格局。

(2)一整体——新校区“功能集中”式布局:

太原科技大学新校区用地由四块自然用地组成,同时又被漪汾街、倒渣东路十字交叉穿越分为四块。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没有关联,规划用地面积十分紧张。考虑到科大学科建设长期弹性发展的可能。现阶段,科大的教学科研既涵盖特色核心学科,又有新兴学科,其教学科研规模一直在持续发展变化,这也导致了每个学院、学科的学生数也在不断变化。为使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利于学校弹性发展,在新校区的规划布局上采用了经典的传统模式——“功能集中”式布局,即将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这四大区集中布局。

为解决“新校区各地块间车辆穿越漪汾街,干扰城市交通”的问题,在新校区四个地块的主入口附近,设置下穿隧道出入口,设 8 米双车道隧道,下穿漪汾街,使得漪汾街南北两侧相对地块可直接利用下穿隧道连通,同时,将倒渣东路两侧地块车行次入口相对设置,将新校区四个地块的车行系统相连接环通,形成地块间的环路。至此,新校区间车辆通行可在不干扰城市交通的情况下自成一体,便捷通达。

为解决“学生穿越规划市政道路”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中,于漪汾街南北地块校园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附近设置地下通道口部,在地下规划设置穿越漪汾街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内设置文化廊等艺术设施,在地下通道口部附近设置小型商品售卖点,小型咖啡吧等休闲区域,以吸引学生人流通行。同时在在学生食堂 I 与公共教学楼之间架设过街人行天桥,以分散地下通道的人流。该天桥在漪汾街道路两侧有楼梯可直接从室外进入,也可以直达公共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内部,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横穿漪汾街的问题。

考虑到倒渣东路在南端西山支线铁路处截止,是一条尽端路,因此,在新校区中部车流较少,考虑在未来建设中与交通部门协商,于东西四个两两相对的车行次入口附近设置红绿灯及人行横道线。作为东西两个组团的主要人行交通联系方式。

(3)四纵轴:

四条南北向景观轴,平行布置。最东侧为老校区景观轴,从南向北串联图书馆、行政综合楼、教学实验综合楼、科大历史纪念园等标志性建筑及空间。

由东向西第二条景观轴为新校区线材厂地块景观轴,由南向北将科研中心、图书馆及周边学院楼串联为一个整体。从交通上设有地下通道联结南北。统领南北两个地块。

由东向西第三条景观轴为倒渣东路沿线休憩广场,成为新校区中间的重要休闲绿带。从交通上设有地下通道联结南北。

最西侧的轴线为南社地块景观轴,以一条南北向景观轴贯穿整个用地,一条联系南北的校内车行主干道设置其中,两侧分别设有步行道,由北至南依次设置各主要建筑及场地:共教学楼群、后勤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场、学生食堂 I、风雨操场等主入口广场,用这一条轴把整个用地的功能串联起来。同时在各主入口广场之间,间隔布置绿化景观,又使其成为一条生态绿轴,辐射整个地块。交通上设有人行天桥联结南北。

(4)双核:

即位于新老校区核心位置的两个公共资源共享区:

老校区的公共资源共享区南北向布局,由图书馆、行政综合楼、教学实验综合楼以及系列广场和绿地组成,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

新校区的公共资源共享区主要包括师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图书馆、行政楼、协同中心等公共性建筑,位于两条东西向联系轴之间,与周边功能区联系便捷。未来漪汾街建成后,公共资源区将成为道路沿线展现新校区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群。

2. 功能布局:

(1)教学区

——老校区图书馆及新校区图书馆:

老校区图书馆位于南北空间轴线南端,予以保留。

新校区图书馆设置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综合功能,安排在东西向步行轴线与南北向空间轴线交汇点,位居整个新校区的核心部位。图书馆作为学校标志性建筑之一,总高10层,整体呈方形形态,周边围合绿化广场,其形象与装备制造业稳重、大气的气质吻合。

——公共教学楼群:

老校区以 16 层的教学实验综合楼为主要的公共教学场所,保留 11 号教学楼和 18 号教学楼,同时在中心广场东侧新建 L 型教学实验楼,满足老校区公共教学要求。

新校区的公共教学楼位于漪汾街以北地块东侧,“日”字型布局,形成围合式组团,围合出有利于交流共享的庭院空间。

——实验实训中心

老校区基础实验安排在 16 层的教学实验综合楼,并在其东侧新建实验楼以满足基础实验的要求,与保留的金工车间、工程培训中心一同成为老校区的实验实训中心。各专业实验空间及实训基地与学院教学楼组合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