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诗三首》教学案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教材助读】1、《古诗十九首》是末年文人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

最早见于的《文选》。

内容大多表现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时代风貌。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2、萧统与《文选》萧统,南朝梁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漫浩浩终老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探究案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当堂检测】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那么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积极发言)那么关于陶渊明我们也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歌,感受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美丽和他深刻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这首诗歌。

(板书标题)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之《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之《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三、课文赏析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2.7《诗三首》课文精讲(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2.7《诗三首》课文精讲(精品教学设计)

《诗三首》课文精讲我们在本单元,学习了《诗经》、《离骚》和“汉乐府”的一些优秀篇章。

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在发展变化,《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句式长短不一,“汉乐府”出现了五言诗。

五言诗产生在汉代,并逐渐走向成熟。

汉代留传下来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作品,都是五言诗。

“汉乐府”中的作品,形式并不划一,有四言,有五言,也有杂言。

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诗三首》,收入汉、魏、晋时代的三首诗,都是文人作品。

有四言,也有五言。

曹操的《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写的四言诗,诗人用这种旧形式表现了丰富的、动人的思想感情。

《涉江采芙蓉》是五言诗,在当时属于新诗体,在文人手中发展得比较成熟。

不过我们细细体味其诗句,相对于魏晋以后文人写的五言诗,显得自然质朴、不事雕饰。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五言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很大发展,与《涉江采芙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初步领会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四言诗,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诗句,读起来整齐却缺少变化。

骚体诗是杂言,一般是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五言诗由二字节拍和三字节拍组合,有两个节拍,读起来活泼、韵律感强。

让我们在感受这些优秀篇章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感受各种诗体的不同情味。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细细清理一下,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古典诗歌知识,试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学习《离骚》时产生过的美好感受,并拿来跟学习《短歌行》时产生的感受比较比较。

③让我们学完本课后,全面清理一下我们在本单元接触到的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七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七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涉江采芙蓉
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怀人
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
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一一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Word版含答案

诗三首——短歌行目内容短歌行1.知目理解歌句。

2.能力目教课目初步体会(熟习内容),深入体会(剖析其思想感情),稳固体会(、听音)深入体会部分用三个来构(你中哪个句子有感想?“ ” 、“求”各了什。

么?曹操何人也?)。

3.感情度价目通和剖析,体会《短歌行》“ ”而、大方凄凉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你中哪个句子有感想?“ ”、“求”各了什么?曹操何人也?点教课法,解法方法一、熟习歌1.入::(指黑板)个人大家?我在初中的文《青梅煮酒英豪》中曾和他,《三国演》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面了。

《短歌行》大家听?在教课《三国演》的赤壁之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的面,唱的就是首《短歌程行》;同学会唱首歌?(渡:碰到古文,我怎行学呢?第一是不论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2.要修业生用 5 分的来背全,以后声背。

(渡:⋯⋯接着再来解决古文中的疑)3.解决懂的字句(要修业生参看讲解,提出不懂之,一同解决。

如“比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君故,沉吟到现在”,如“呦呦鹿,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南。

三匝,何枝可依?”)4.叫 2 个学生个歌。

分叫他自己什么要。

再指出其弊端。

二、剖析歌的思想感情。

(渡:⋯⋯以后,我再来悟古文的思想感情)1.剖析“名句”。

叫学生哪个句子他有启。

(如“ 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惟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心”)2.明确“ ”和“求”的思想感情内涵。

(1)提:你以在本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的感情呢?()从哪个句子能够看出呢?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酒当歌,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的感情呢?(求)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呢?作者了什么而“求”呢?(求才己用,一天下的宏壮志)(板:求若渴,求的是一天下)3.解决“ ”和“求”的一:合板,提:既然曹操那么“ ” ,又深知“人生苦短” ,什么没有真的“惟有杜康”了呢,要那么辛苦地“但君故,沉吟到现在” ,要去“明显如月,何可掇”呢,要去“ 从中来,不行断”呢,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 一大”呢?不很苦?因世上多的是“享受人生”的人,多的是碌碌无为但安适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短歌行》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

诗三首短歌行【学习目标】1、复习《龟虽寿》、《观沧海》;了解写作背景。

2. 完成课内重点字词的读音与词义的积累。

3.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并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诗中用典的作用。

4.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例如:《短歌行》中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其原意为对心爱之人表达出连绵不断的情思,现表达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2、课前预习(一)默写《观沧海》《龟虽寿》。

(二)字词积累1. 给加点字注音: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契.()阔谈宴绕树三匝.()2. 解释加点字: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山不厌.()高;周公吐哺.()【合作探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请作分析评价。

1、找出关键词:2、关键句3、用一段话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4、归纳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二)鉴赏写作手法:(请以手法+诗句+作用+表达的情感的格式组织答案)1、古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随着文学创作的创新发展,理论上对赋、比、兴大三者的研究与概括也出现了许多新成果,又有许多新的表述,提出了铺叙、直抒胸臆、白苗、夸张、对比、复叠、比喻、比拟、借代、暗示、象征、用典、衬托、通感、点染等。

请研读诗歌,鉴赏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1、手法:用典。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7课《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word1 / 8诗三首word2 / 83、怎么写?问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 1、写什么?(2分钟)word 3 / 8word4 / 8word 5 / 8word6 / 8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归去如何?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写?问题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问题二: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 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言之有理即可) 3、怎么写?问题一: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平淡自然,质朴无华,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问题二: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① 运用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3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教师质疑 (出示问题)word7 / 8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

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短歌行【教学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2.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入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诗三首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7课 诗三首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1

第7课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理解此诗困难不大,但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大部分同学都需要老师指导。

重点难点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4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喜欢读陶渊明的诗,他的诗能使人内心沉静。

特别是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高音喇叭,漫天烟尘……我们都已习惯了,麻木了。

让我们暂时避开尘世的纷扰,翻开陶渊明的诗,我们便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一片诗化的境界,那里古朴,和平,宁静,闲适。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他的一些诗文。

我们徜徉在桃花源里,了解了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我们在《五柳先生传》中看到了一个好文嗜酒,恬淡率真,安贫乐道的陶渊明;我们还跟随他一块“种豆南山下”,发现他庄稼虽种得不怎么样,心情却不错;我们曾和他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提问:那几句是写景的?讨论明确:“方宅……桑树巅”,共八句。

据此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层。

即:前八句,中八句,后四句。

创设情境:距今1600年前的一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家报纸(是假设。

据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诞生在我国唐朝开元年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报纸)赫然登出一则新闻:陶潜辞官,归隐田园。

举国上下舆论一片哗然。

次日,江西九江的一个偏远山村里,记者蜂拥而至,一见陶渊明,就问……师问:假如你是记者,你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生答:陶先生,您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当回来种地呢?师问:大家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一层?生答:第一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把握诗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歌的意境及主旨品味2.《短歌行》中的情感把握以及运用典故的技巧3.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三、书目推荐2009年,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

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

但随后部分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而曹操出生地安徽亳州称为抵制安阳抢夺名人资源将大打曹操故里牌,拟举办一场高规格的曹操学术研讨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如今又一次再掀波澜。

那么,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大家去看看《三国演义》或读读《曹操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或从网上查找有关他的传记或诗文,对曹操作一自己的评价。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

大家课后可以去网上阅读一下《古诗十九首》所有作品及其赏析,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四、文本教学《涉江采芙蓉》(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是夫妻朋友的关系,但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加上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私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二)课文解读(1)反复诵读《涉江采芙蓉》,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主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感受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者三首诗,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把握意象,感悟诗情。

学习难点领会意蕴,汲取营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涉江采芙蓉》的学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短歌行》的学习;第三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归园田居》的学习。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学习小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学习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五言诗简介五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它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五言诗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就是说《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所作,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7 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设计意图]1.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2.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表达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教材与学情分析]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

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

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

对于诗歌,学生底子薄,有些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导语设计]诗,融入了天地万物的灵性,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承了人类的文明,记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教学设计李达梅【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3、4。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

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四、合作探究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

请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

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五、方法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六、能力提升(一)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4.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诗歌翻译:涉江采芙蓉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吧。

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

(二)逐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可能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

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

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让人心醉?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解读第三、四句。

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气如何?这样表达有何效果?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

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明确:这两句空间突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七、规律总结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可用以下三种方法: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八、课堂小结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

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

九、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十、板书设计三种方法把握思想情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一)有句公益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开阔的胸襟。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目标和开阔胸襟的人吗?从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了解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能想起他写的哪些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回顾初中学过的曹操作品)二、知识积累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进位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即位后尊之为魏武帝。

其诗大致分两类,一类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等;另一类则主要表现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和《观沧海》等。

其诗继承《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信息筛选(一)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 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 000万。

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

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

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二)朗读让两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

点拨:一般来说,阅读此诗,人们将每四句断为一章,全诗共八章。

学生齐读每一章,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感叹人生短暂。

忧愁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