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解读
人必须每天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自由 的生活和享乐。
这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最高 归宿
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煦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
靡非斯特
我是经常否定的精神! 原本合理;一切事物有成 就终归有毁; 所以倒不如一事无成。 因此你们叫作罪孽、毁灭等一切, 简单说,这个“恶”字 便是我的本质。
其实你说破自己,就算得是个哑谜。 我试把你的本质仔细分析: “善人和恶人都少不了你, 对善人你是甲胄,磨练刺击, 对恶人你是帮闲,胡作非为。 而两者都使宙斯大神感到有趣。”
歌德
(1749—1832)
地位 性格 “弱点” 歌德语录
地位
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欧洲启蒙文学的最杰 出的代表;欧洲文学第四 座里程碑
性格
一个全面的人,和谐的人 永远努力 既外向又内向 有很高的悟性和诗情
“弱点”
“怯懦” 对王公贵族 对革命 对婚姻
歌德语录
伟大的人物通过他的 伟大之处、他的优点来显 示他高于时代之处;而通 过他的弱点来和他的世纪
浮士德一生1
知识悲剧:绝望于对学问的追求决意走 出书斋投入社会阶段:
表明对中世纪学问的否定,象征人文主义者 摆脱中世纪学问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愿 望
对生命的不满足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人 的创造力和破坏与的源泉
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 医学和法律, 可惜还有神学, 都彻底地发奋攻读。 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 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 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 变动的时代。他是这 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1、早期生活:生于法 兰克福中产阶级家 庭 ;(莱比锡大学 -回家养病-斯特拉 斯堡大学)
2、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1771.8— 1775.5)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 冯· 伯利欣根》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抒情诗《五月之歌》、《野玫瑰》 特征: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要求 自由和个性解放。
5、事业悲剧 :
浮士德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 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 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你 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倒地而死。靡 非斯特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天使将 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5、事业悲剧 : 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义,实质是 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 反映。这也是歌德当时所能达到的思 想境界。
3、思想意义
反映了当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 先进思想家的历史追求和局限性。 《浮士德》思想内容的核心,是具 有启蒙时代特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 精神。
主题:
通过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 求的经历,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 力克服内在外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 神枷锁,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 苦历程,充分肯定了勇于实践、积极进 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基本框架: 两次赌赛 五个悲剧阶段
中年学者浮士德 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自杀未遂。魔鬼靡非 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 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 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歌德和《浮士德》..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1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
书信体小说 维特 绿蒂 阿尔伯特
第二版卷头诗: 维特与绿蒂》 第二版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耳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六)各种中译本
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 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 绿原译本(人民文学) 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 杨武能译本(安徽文艺)
思考题
1.歌德的文学地位 2.怎样看待少年维特的烦恼 3.浮士德形象分析 4.靡非斯特的意义 请比较《浮士德》 神曲》 5. 请比较《浮士德》与《神曲》
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 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 苦痛、欢乐、失败、成功, 我都不问, 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你听呀! 快乐不是我所贪图。 我要献身于酩酊, 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 于爽心的沉沦。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 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歌德 ——歌德
(二)主题思想
国外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咒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1.象征性地表现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 形式及发展规律。 形式及发展规律。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 善与恶、灵与肉、感性与理性、成与毁、上升与 沉沦、有限与无限…… 沉沦、有限与无限……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 2.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 展历程。 展历程。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3.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摆动。希望按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 其本性来说是使人痛苦的,希望的实现很快就使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 我们厌倦。目标只是一个幻影。占有赶开了一个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欲望,另一个欲望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即使不这 空虚、无聊、 样,空虚、无聊、苦闷也会像欲望一样折磨我 ——德 们。 ——德•叔本华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 第一部: 第一部: • 1.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 永远为魔鬼所有
• 浮士德形象源于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传说中浮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与魔鬼签 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约,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 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 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浮士德博士 )。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以灵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不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 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岁开始创作, 岁完成 共用约60年时间 岁完成, 年时间。 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共用约 年时间。 岁开始创作
爱情悲剧
•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们不可能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否则就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必须离开玛甘 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 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在“小世 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抛弃或不抛弃都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对浮士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对玛甘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矛盾的解决只能以牺牲爱情 作代价。 作代价。 •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浮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小市民出身的女性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歌德与浮士德
篇首语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 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 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性格, 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 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 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 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 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 然而并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 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 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历 程。
概括地说,《浮士德》主要是写“两次赌 赛”和浮士德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 经历的“五个阶段”—— 1.学者生活阶段; 2.爱情生活阶段; 3.政治生活阶段; 4.艺术生活阶段; 5.建设“理性王国”阶段。
歌 德 在 意 大 利
在意大利,歌德在给卡尔· 奥古斯特的信 中所:“我在这一年半的孤独中重新找 到了自己,我自己是什么呢?是艺术 家。” 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标志着他的新生,他 克服了精神上的危机,他获得了对艺术、 对自然,对人性的一种新的认识。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1775散文体-1789诗体)
普罗米修斯片断
要我尊崇你吗?为了什么? 你何时曾减轻 身负重担者的苦痛? 你何曾止住 心怀恐惧者的眼泪?
锻炼我成为男儿的 是那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也就是你和我的主宰! 难道你妄想要我 憎恨生命 隐避在沙漠里, 由于我青春的梦想 没有全部实现?
我昂然坐在这里, 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造和我同类的种族, 让他们受苦和哭泣, 享乐和欢腾, 也蔑视你, 就和我一样!
1、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歌德与《浮士德》.ppt
维特之烦恼
• 维特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首先,维特是一个消极反抗者的形象,缺乏积极的行 动能力,感伤有余,激情不足。(性格)
“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 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知道 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 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
•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 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 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 断进取的叛逆者。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1774版(第一版)
歌德的文学地位
•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 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 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 社会生活。
• 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 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 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 的诗人。与荷马、但丁、 莎士比亚齐名。
(二)歌德的创作简介
• 1、创作历程:
• 歌德早期创作(1775年以前): • 前期作为狂飚运动主将的创作主要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历
•
知与行、求知与生活的分裂:“一切理论都是
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唉!我还要在这监牢
• 其次,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 揭露了德国封建社会腐朽的等级偏见。——反映了18 世纪德国新兴市民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中的痛苦和 烦恼。(时代和社会)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的追求(下)
• 所以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 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内在张力中所有矛盾的主轴就是浮 士德心灵的永恒矛盾及其对生命意义永 不满足的追问。 • 浮士德的追求经过了五个阶段,即追求 知识→爱情→权力与政治→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
浮士德难题(上)
• • • •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 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 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 天入地纵横飞行, •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的结局
• • • • • • • “我也想到,只是徒然, 把人类精神的瑰宝搜集在身边, 等我坐下来的时候, 仍无新的力量从内心涌现; 我没有增高丝毫, 而对无垠的存在未曾接近半点。” 这是歌德较其他启蒙学者的高明之处,他意识到把握 无垠的宇宙并非容易。《浮士德》的结局是:他尚未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双目失明,并说出了那句“真美 啊!”就倒在地上,险些被魔鬼劫走。这个结局不像 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那样乐观。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持之烦恼》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在国际上发生巨大 影响的作品,18世纪 就出现了十几个国家 的三、四十种不同的 译本。我国在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就有了郭 沫若的译本。这部小 说发表后引发了全欧 性效应。
《浮士德》(一)
• 晚年歌德的主要作品 《浮士德》不仅是歌 德的代表作,也是德 国民族文学最主要的 代表作。然而即使最 杰出的作家也常常不 一定理解自己的作品, 不一定理解它对时代 意味着
•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 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浮 士德较之哈姆莱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 软弱和犹豫。因为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 使当时的学者有一种普遍的信心。那就 是: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按照人的 意志去改造它。在这一点上,启蒙学者 把人的力量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但对于 实现它的艰辛却远远认识不足。
歌德和浮士德
勃兰兑斯的论述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 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 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 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 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 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 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 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 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 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 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 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 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 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13
《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的说法:
人们还来问我在《浮士德》里要 体现的是什么观念,仿佛我懂的 是什么而且说得出来。 从天上下来,通过世界,下到地 狱,这当然不是空的,但这不是 观念,而是动作情节的过程。 此外,恶魔赌输了,而一个一直 在艰苦的迷途中挣扎、向较完善 的境界前进的人终于得到解救, 这当然是一个起作用的可以解释 许多问题的好思想,但这不是全 部戏剧乃至每一幕都以这种观念 为依据。
11
(二)情节结构
两部,12111行 天上序幕(帝—魔) 两次赌赛 书斋(魔—浮士德) 学者生活 恋爱生活(玛甘泪) 五个阶段 政治生活 追求古典美 理想事业12(Fra bibliotek)主题思想
丰厚、深邃、驳杂 国外的几种看法: 1、宗教的善恶斗争; 2、哲学中善恶相依的观念; 3、人生的真义是努力; 4、内心世界之神的神秘幻 影; 5、指导烧丹炼金、魔法符 咒。
15
回顾与总结欧洲300年来新兴资产 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
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精神牢笼的象征。 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作家 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 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既是人文 主义思想家精神的写照。 爱情生活及其悲剧表现的是人文主义 的个性解放及其评判。 政治生活概括了歌德本人十年魏玛宫 廷生活的体验,也是对17世纪古典主 义依附王权,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 于开明君主的改良的艺术思考。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1. 引言1.1 二项对立模型的概念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式,用来描述事物或人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
在这个模型中,两个相对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对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种模型常常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人物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通过对歌德与浮士德的性格对立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矛盾和纷争。
歌德追求理想和真理,而浮士德却沉溺在欲望和自私之中。
这种性格对立给整个故事注入了强烈的冲突和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项对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歌德与浮士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二者性格、欲望、道德观、命运以及结局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1.2 歌德与浮士德的背景简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
他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其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
他的代表作品《浮士德》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而浮士德(Faust)是《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
他是一个充满欲望和追求的人,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着更高的知识和力量。
浮士德与歌德的人生轨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被认为是歌德自身的一种投射,也可以说是歌德对人类内心复杂性的探索。
歌德与浮士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刻画,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好与恶、欲望与责任、理智与情感等二元对立之间的冲突的探讨。
在《浮士德》中,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矛盾和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思想的迷宫。
2. 正文2.1 歌德与浮士德的性格对立歌德与浮士德是《浮士德》中的两位主要角色,他们的性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德国作家浮士德和他所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创造,承载了浓郁的象征主义和哲学色彩,震撼并深化了人类对于生命、人性、幸福等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在二项对立模型这一理论框架下来看,浮士德与歌德两者的关系,便是一种生命与灵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等等二元对立的体现,通过其交织、对立、融合与矛盾等等种种方式,向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追寻之路。
首先,二项对立模型强调了生命与灵魂的不可分割性。
在浮士德创造的描绘中,浮士德因为对于人生的不和谐与枯燥而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和愤怒之中,但是,当他通过恋爱与感性、艺术与审美的沉淀来触及到了灵魂的深处时,才得到了心灵的救赎和平静。
而这一点,与歌德的亲身阅历和精神追求密不可分。
作为18世纪德国的一位浪漫主义者,歌德一直在探寻着灵魂与生命之间的真实关系,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思考为后来的许多文化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灵感和精神滋养。
其次,二项对立模型也强调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
在浮士德和歌德的描绘和游走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平衡和权衡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物质生活占据了生命的全部,那么精神生活就会受到压制和摧残,引起人生上的种种困惑和苦闷;反之,如果精神生活占据了全部,那么物质生活就会变得单薄和空虚,同样让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和迷茫。
在这样的精神框架中,浮士德和歌德的创作才得以使我们看到生命的更加完整的面貌,同时也才使我们理解了“平衡的美德”和“生命的智慧”这一类重要的思想。
最后,二项对立模型又强调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和矛盾。
浮士德和歌德作为两个杰出的人物,二者的作品和精神探索各有千秋。
浮士德的灵魂是以感性的方式接触到了灵魂深处,他的创作也更多的侧重于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强调情感力量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而歌德则更为理性和科学,他的探索更基于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人类的指导和建构。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浮士德这一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了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浮士德这一角色形象起源于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文学作品《浮士德》,这一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由于其极具代表性,被认为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
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其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在歌德的作品中,浮士德被描绘为一个胆大妄为的人物,他追求知识和美的无尽之路,不断尝试探索人类的本质和世间万物的秘密。
然而,浮士德也深陷于自己过于自负和骄傲的缺陷中,他罗列出无数的学识和知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孤独和失落。
这一矛盾的形象立足于人物的二元对立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浮士德的形象被塑造为了一枚拥有极大野心的矛盾体,他既是成功与失败、儒雅与野蛮、自由与束缚的矛盾体现。
浮士德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一地位也与于歌德作品中巧妙处理的二元对立模型有关。
浮士德的形象被塑造为了一枚矛盾体,这一矛盾体内部的矛盾和对抗揭示了歌德对人性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
浮士德的形象使得歌德极端地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此让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形象也与文化传统中的多重意象有关。
这一形象是西方文化中根植深深的文化符号,被认为代表着人类的极致追求和感性情感。
他的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和人和命运的和谐。
通过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也融合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观念,从中体现出了对于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的反思和探索。
尽管浮士德的形象在文化传统中已经被塑造了几个世纪,但是它依然具有很高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世界中,人类依然在不断寻求对于自然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性本质的再思考。
浮士德这一形象通过歌德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能够为当前的人类思考和探索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