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5.11-5.20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
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砷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老婆!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已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八章)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2)也。
公冶长第五原文及注释
公冶长第五原文及注释公冶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位智者,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智而闻名于世。
在《庄子》的第五篇中,公冶长与庄子进行了一次对话,讨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是公冶长第五原文及注释的创作:公冶长曰:“世人有世人之言也,吾无世人之所言。
”注释:公冶长说:“世人有他们的言论,但我没有世人的言论。
”庄子曰:“世人与我言其所是者,亦已非其所是矣。
世人之言曰:‘是人也为我言是,非人也。
’而与我言其所非者,亦已非其所非矣。
世人之言曰:‘非人也为我言非,是人也。
’然则世人与我言者,亦世人与我言世人之言也。
是亦为我者,是亦非我者,世人亦然。
世人与我言者,我与世人言者,亦世人也。
彼亦为我者,彼亦非我者;我亦为彼者,我亦非彼者。
夫世人与我言者,我又安得定彼?世人与我言者,我又安得定我?我与世人言者,世人又安得定我?我与世人言者,世人又安得定世人?”注释:庄子说:“世人与我谈论的是他们认为是的,实际上已经不是。
世人说:‘这个人为我说是,他不是人。
’而与我谈论的是他们认为不是的,实际上已经不是。
世人说:‘这个人为我说不是,他是人。
’那么世人与我谈论的,也是世人与我谈论世人之言。
他既是为我,又是为非我;我也是为他,又是为非他。
世人与我谈论的,我又怎么能够确定他?世人与我谈论的,我又怎么能够确定我?我与世人谈论的,世人又怎么能够确定我?我与世人谈论的,世人又怎么能够确定世人?”公冶长曰:“夫子固无所定,而犹有所定。
”注释:公冶长说:“夫子虽然没有确定的观点,但还是有确定的观点。
”庄子曰:“是亦为我者,是亦非我者;是亦为彼者,是亦非彼者。
彼亦为我者,彼亦非我者;我亦为彼者,我亦非彼者。
夫子之所谓‘无所定’者,是亦无所定,非亦无所定。
夫子之所谓‘有所定’者,是亦有所定,非亦有所定。
是与非,有与无,定与不定,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彼此相依相存。
夫子之言‘无所定’者,亦无所定;夫子之言‘有所定’者,亦有所定。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岁。
(2)缧绁:读作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此处指女儿。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即使被关在牢狱里,也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们非常器重也非常关爱,尤其是对公冶长,孔子认为他极具仁德,品性高洁,实在无法表达自己对他的器重和关爱,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这可以算上是对弟子们最高的夸赞和奖励了。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读作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多少岁,孔子弟子们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说南宫适:“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不受处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节里,孔子对南宫适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他虽然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什么美好的德行,但至少说明他不仅知礼懂礼,而且懂得适时而出,懂得明哲保身。
对南宫适,孔子也是倍加赞叹,但自己的女儿已经嫁给了公冶长,所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这也是对南宫适的最高的评价和夸赞了。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读作fú),名不齐,字子贱。
孔子弟子,小孔子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论语》之《公冶长》篇【本篇引语】本篇取“子谓公冶长”句中“公冶长”三字为篇名,共28章。
上篇谈“仁”,谈“仁”之义,本篇亦谈“仁”,重点谈“仁”之用,谈孔子以“仁”为依据对人物的品评,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对孔门弟子的品评。
如屈而受缧绁之难的公冶长,善于保护自己的南容,前者嫁姑娘,后者嫁侄女。
赞扬子贡的精洁高雅,婉惜其专才而有余,通才而不足。
同时记载了子贡的善推导能自知,以及对恕道的研究,对子路耿直豪爽,闻道即行,善于治兵才能的肯定;批评其好勇过我,勇而无谋的不足。
其他如宓子贱的君子之行,冉雍的仁而不佞,宰我的懒惰,申枨的无欲,冉求的邑宰之才,公西赤的应对之能,颜回的闻一以知十,漆雕开的清风亮节,皆在品述之中。
尤其是孔门师徒言志抒怀的内容,更是本篇的重点。
第二类是孔门弟子以外有关人物的述评。
反面如臧文仲的僭礼,正面有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雅,伯夷叔齐的清高,宁武子的愚直,子产的君子之道,晏子的善与人交,他们是贤人,是君子,但他们都不够“仁”德的标准。
诸如季文子的“再思”之谏,狂简小子的思念之情,微生高的以曲为直,以及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之耻,君子内讼改过之德,均需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
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④。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妻(qì):名词作动词用,嫁女儿,在这里应为“许配”。
③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④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子:这里指女儿。
妻:以……为妻,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尽管他正在蹲监狱,但他是无罪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嫁女儿。
公冶长,孔门弟子,鲁国人,无辜被抓进监狱,孔老夫子,却将其惟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两点: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公冶长篇本篇主要是以谈论仁德为主,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第一则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1、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2、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公冶长具备仁德,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
第二则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评析】南容有较好的仁德,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
第三则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
第四则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比较君子不器,分析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第五则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
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
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第六则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五·一]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五·二] 子谓南容④,“邦有道,不废⑤;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三] 子谓子贱⑥,“君子哉若人⑦,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⑧”。
[五·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⑨。
”曰:“何器也?”曰:“瑚琏⑩也。
”[五·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⑪。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⑫,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五·六] 子使漆雕开仕⑬,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⑭。
”子说⑮。
[五·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⑯,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⑰。
”[五·八] 孟武伯问⑱:“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⑲也,不知其仁也。
”“求⑳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㉑,百乘之家㉒,可使为之宰也㉓,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㉔?”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五·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㉖女弗如也。
”[五·十] 宰予昼寝㉗,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㉘也,于予与何诛㉙!”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五·十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㉚。
”子曰:“枨也欲㉛,焉得刚?”[五·十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㉜,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五·十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㉝,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㉞,不可得而闻也。
”[五·十四]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㉟闻。
论语公治长第五全文
论语公治长第五全文一、原文。
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 这一章孔子对公冶长做出评价,认为他是可以把女儿嫁给他的人。
公冶长虽然被囚禁在牢狱之中,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这种不以一时的困境而否定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的做法,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和对人的深刻理解。
他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相信公冶长的清白,这种超越表象的判断方式在人际交往和人才选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 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也能够免遭刑罚杀戮。
孔子将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这反映出孔子的一种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南容这种能够适应不同政治环境而保全自身的能力,是孔子所看重的。
在有道之邦积极发挥作用,在无道之邦避免灾祸,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理想方式。
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价子贱是个君子。
并且说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这表明孔子认为品德的养成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能成为君子,必然受到身边君子之风的熏陶。
同时也从侧面赞扬了鲁国的文化氛围和君子众多的现象,也体现了孔子对良好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子贡问孔子自己怎么样。
孔子说他是一个器皿。
子贡接着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是瑚琏。
瑚琏在古代是祭祀时盛粮食的贵重而华美的器具。
这说明子贡在孔子心中是有一定才能和价值的人,但还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境界。
孔子通过这种比喻,既肯定了子贡的才能,又暗示子贡还有提升的空间,应该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
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不善言辞。
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冶长篇第五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5・7【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杼⑴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音f u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⑵从:跟随、随从。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5 • 10【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柄(2)也,于予与何诛(3)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4)改是。
”【注释】粪土:腐土、脏土。
(1) 朽■:音wu ,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 诛:意为责备、批评。
(3) 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5 • 16【原文】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公冶长篇第五18
公冶長篇第五·18公冶長篇第五_论语新解钱穆_国学导航《论语》学习2009-09-21 08:56:0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春秋魯大夫臧孫辰。
文,其謚。
居蔡:蔡,大龜名。
古人以龜卜問吉凶。
相傳南方蔡地出善龜,因名龜為蔡。
居,藏義。
文仲寶藏一大龜。
山節藻梲:節,屋中柱頭之斗拱。
刻山於節,故曰山節。
梲,梁上短柱。
藻,水草名。
畫藻於梲,故曰藻梲。
山節藻梲,古者天子以飾廟。
何如其知也:時人皆稱臧文仲為知,孔子因其諂龜邀福,故曰文仲之知究何如。
【白話試譯】先生說:“臧文仲藏一大龜,在那龜室中柱頭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畫了藻草,裝飾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廟一般,他的智慧究怎樣呀?”引文来源公冶長篇第五_论语新解钱穆_国学导航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公冶长第五”中的解释: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臧文仲是孔子父母之邦——鲁国的大夫,为臧孙氏,名辰。
“居”字在这里,和“囤积居奇”这句成语中的那个“居”字的意义相同。
“蔡”是大乌龟,就是在街上特产店中可买到的玳瑁。
因为古人对于乌龟非常重视,鲁国的大夫臧文仲居蔡,把一个玳瑁藏起来。
当年没有博物馆,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里,修了一间房子,把这个玳瑁供起来。
这间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极了。
“山节藻棁”,就是古代木质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有山水。
“藻”是海藻形的花纹浮雕。
“棁”就是接棁的地方。
为了供一只乌龟,特别在家里修一栋建筑物,又修得那么漂亮、华丽、奢侈。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夫⼦之⽂章,可得⽽闻也;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5.13 ⼦贡⽈:“夫⼦之⽂章,可得⽽闻也;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贡说:“⽼师关于《诗》《书》《礼》《乐》等⽂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师关于⼈性和天命⽅⾯的⾔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
”【注释】天道:天命。
《论语》中孔⼦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关于天道的⾔论。
【华杉笔记】朱熹注解说:“⽂章,德见乎外者,威仪⽂辞皆是也。
性者,⼈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然之本体,其实⼀理也。
”⽂章,是⽂辞和彰显出来的东西,⼦贡感叹说,⽼师的道德⽂章,⼤家都能听到。
⽼师讲性和天道,⼤家就难得听到了。
这⼤概是⼦贡治学⽇深,孔⼦也跟他谈论得越深,他听到⽼师的⾄论⽽发出的叹美之词。
孔⼦讲的东西,都是⽇⽤常⾏,虽然也将知天知命,但多是存⽽不论,很少深⼊去讲抽象的哲学,所以⼤家难得听到。
性和天命,四书中在哪⾥讲呢,《中庸》讲,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专门讲这个。
,如果你要说⾃⼰是读四书的学习顺序,《⼤学》是第⼀本,是最浅显的,是⼊门书。
曾国藩说,如果你要说⾃⼰是读书⼈,那你⼀定是读过⼤学,因为那是第⼀本书,如果没读过《⼤学》,就不要说⾃⼰是读书⼈。
《⼤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条⽬,讲⽌定静安虑得,这是讲学习学,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法,给⼀⽣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学完了,读《论语》,这都是⼩孩⼦就会读的,浅显的⽇⽤常⾏的道理,基本的价值观。
陆王⼼学,上溯根源就在孟《论语》之后是《孟⼦》,《孟⼦》更深了,也开始探讨⼼性之学。
陆王⼼学,上溯根源就在孟⼦,不在孔⼦。
最后是《中庸》,《中庸》很艰深,基本都是哲学⾄理,⽂字⾸先就很难读懂,然后如果阅历不够,思想深度、⾼度不够,读懂⽂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贡感叹“夫⼦之⾔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在《中庸》⾥就讲得⾮常系统了。
论语第五篇
孔子评价子贡的才德。子贡是一个对政治、外 交、语言、经济、工商都很精通的人,但是平时不显 露锋芒,低调做人。即使是一个器皿,也是一个功能很 强大的器皿、一个有高贵品性的器皿,所以孔子对他 的评价极高。一个人,要先做好一件事情,并且矢志不 渝地为这件事情付出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取得别人 眼里的成功,至少也会获得内心的自足。况且,果真能 做到如此,想必也不可能一事无成当。有了自己的专 长时,可以广泛涉猎和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习得能力, 然后再发展其他方面的特长。这时即使是器皿,也是 一个一专多能的器皿。每个人都应该沉下身子静下 心,谦虚做人,谨慎做事。向子贡学习他那种“瑚琏” 的气质。
译文: 孔子评论公治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 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评 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 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 嫁给了他。
孔子在为自己子女择偶时,能够根据其人在 不同环境下做出的反应对其人做出评价,可见, 这是一种能力。孔子注重人情、德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 (1)赐:子贡的名,他叫端木赐,字子贡。 (2)瑚琏:宗庙里盛黍稷的祭器,形容很贵重华美。 译文: 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 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 庙里盛黍子的瑚琏。
(二)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 焉取斯?”
注释: (1)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 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止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 “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5公治长
·公冶长篇第五【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注释】缧绁(雷谢):捆人的绳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姑娘嫁给他。
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
”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妻(气):把…嫁给他。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国家太平时,不会倒霉;国家混乱时,不会坐牢。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注释】斯:指子贱。
斯:指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这人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怎么会有好品德?”【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注释】琏瑚:宗庙中盛粮食的器皿。
【译文】子贡问:“我怎样?”孔子说:“你啊,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问:“什么器皿?”答:“琏瑚。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佞(宁去声):能言善辩。
御:抵挡。
口给:嘴快话多。
【译文】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于辩驳的人让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干什么?”【原文】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悦。
【注释】【译文】孔子要漆雕开当官。
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
”孔子听后很高兴。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桴(扶):木筏。
【译文】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
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
孔子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
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1】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2】也。
”【注释】【1】器:经过加工做成的各种工具、容器。
器的含义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一指失去本色,失去纯朴,伪装,掩饰,装饰,掺假,不诚实;一指保留精华,展现了本质,楷模,榜样。
孔子说子贡就像个“器”一样【2】瑚琏:精雕细琢、装饰漂亮的石头器具。
【译文】子贡听了孔子关于“公冶长、南容、子贱”含义的解释,对自己的名字的含义也好奇,问:“老师,您说说我的名字是啥意思?”孔子说:“你的名字的意思是,经过加工而成的器具。
”子贡问:“什么器具?”孔子说:“瑚琏。
”孔子给子贡起个子贡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子贡啊,就像器一样,或好或坏,或君子或小人,佛魔一念之间,何去何从,你小子自己看着办吧。
【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
”子曰:“焉【3】用佞?御人【4】以【5】口给【6】,屡【7】憎【8】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
孔子的学生。
【2】佞:撒谎,忽悠人,能说会道。
忽悠人就是直接羞辱别人【3】焉:原指漂亮的鸟,古人用鸟的羽毛记事,引申为,记的什么?为什么要记事?所以焉有什么、怎么回事、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的意思。
这里指,为什么。
【4】御人:使用人,忽悠人,拿人当畜牲使用。
【5】以:用。
【6】口给:口里出来的。
给:出。
【7】屡:反复多次。
【8】憎:内心谴责,怨恨。
【译文】大家听了孔子关于“公冶长、南容、子贱、子贡”含义的解释,有人恍然大悟说:“孔老夫子啊,您老人家给冉雍起个冉雍的名字的意思是不是说,冉雍按照自己的良心良知为人诚实,不撒谎,不忽悠人,是君子了啊?”孔子说:“是呀,是呀。
做人,为什么要撒谎忽悠人呢?拿别人当傻子,用花言巧语去忽悠人,习惯成自然这样做,就会成为招致别人憎恨的人。
一个人这样撒谎忽悠,就会弄得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做人的本分是什么了。
我们做人,为什么要去撒谎忽悠人呢?”【5-6】子使【1】漆雕开【2】仕【3】。
《论语》全解全译: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全解全译:公冶长篇第五《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原文欣赏及翻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由来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
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
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
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 1 —。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与解析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与解析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载了孔子与公冶长对话的内容。
以下是公冶长篇的原文及其解析:孔子见公冶长,曰:“微君,吾于女乎独绥。
会五耕而三岁饥。
蚕无衣,麦饥,冬无薪,则吾以此追其问也。
孝弟也者,其为亲也莫大焉,亲为之道也,其为仁也莫大焉,仁为之质也。
果能敬其叔父家,使人无怨,何有于此?", 公冶长以告。
原文解析:本段中,孔子向公冶长表达了他对人们生活困境的关切之情。
孔子提到了五次耕种却发生了三次饥荒的事实,还强调了蚕无衣、麦饥、冬季无薪的情况。
这些困难的生活状况促使孔子展开了对孝弟、仁的讨论。
他认为孝道和仁德是人们应当追求的最大的道德。
孔子提出,如果能够尊敬叔父的家庭,使人们无怨无悔,这样不正是孝和仁的具体体现吗?公冶长将孔子的话转告给他人。
孔子如此关切人们的生活困境,展开了对孝弟和仁的探讨,充分显示了他对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孔子用实例的方式向公冶长阐述道德的重要性,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尊敬亲人、关心他人来实践孝弟和仁的原则。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关怀和教育,透露出他希望能够改善人们的困境,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愿望。
公冶长将孔子的话传达出去,显示了他对孔子的尊重和他作为知识渠道的重要性。
公冶长作为智者与孔子的对话,不仅能够领悟到孔子的思想,还能向更多的人传递这种思想,促使更多的人受益。
总之,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原生态文字,收录了孔子的对话和关怀。
通过这篇篇章,我们看到了孔子关心社会民生、倡导孝弟和仁德的高尚品质,以及其他智者对他的尊崇和传承。
这篇篇章一方面彰显了孔子的学问渊博和道德教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注释中英翻译526
论语浅释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双语《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Chapter 5: Gongye Chang【原文】5.26颜渊、季路侍。
【译文】5.26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
(5.26) When Yan Yuan and Jilu were in attendance,【原文】子曰:“盍各言尔志?”【译文】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the Master said to them, “Why don’t each of you tell me your ideals?”【原文】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
”Jilu answered, “I am willing to share my carriages and horses, robes and light furs with my friends. Even if they were damaged or worn-out, I would not have any regrets.”【原文】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译文】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
”Yan Yuan answered, “I hope not to brag about my good traits, nor boast about my efforts in the service of others.”【原文】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译文】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志向!”Jilu then said, “We would like to hear our Master’s ideals too.”【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每日一句论语#专栏的第103 篇文章大家好,欢迎打开#每日一句论语#专栏,每天花5分钟一起学论语,受益每一天!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到新的道理,如果还没有能够去实行,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本章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
子路具有直爽的性格,也有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他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知行合一,只有知而不行就不算是真正的知。
—END—往期精彩回顾#日更写作#专栏《你是否也觉得,年龄越大越需要“自我管理”?》《年轻人,没事千万别想不开去转行!》《你真的能做到不“随波逐流”吗?》《疫情下的自我成长路径》《陈小剑写给女儿的第1封信:仪式感的重要性》#每周一本书#专栏《每天一本书专栏·11月大盘点 | 陳小剑》《轻松戒烟法:帮助全球超过1000万人成功戒掉烟瘾》《富人的思维模式和你真的不一样》《六个技巧,助你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稻盛和夫:人为什么要认真工作?》《高效学习法,提升你的终身学习力》《运用设计思维,设计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实现有效社交的“四个法则”》#每日一句论语#专栏《《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1:吾未见刚者。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多元思维模型#专栏《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人生效率?》《如何运用“复利思维”投资你的人生,彻底拉开与别人的差距?》《刻意练习,很多牛人都在使用的最高效训练方法》#思维偏误#专栏《幸存者偏误: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则是必然和普遍的》《芒格:避免“司机知识”,成为拥有“真知识”的人!》《确认偏误:谁都别想说服我,除了我自己》#自品牌#专栏《自媒体时代: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用的时间管理法》《让你事半功倍的目标管理方法》#其他#专栏《跑步近十年的我,为什么不提倡“夜跑”?》《只有认知不足的人,才会说“读书无用”》《写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层能力》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型践行者、终身学习者帮助提升个人认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冶长篇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5 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 i xi ,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5 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 ),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5 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 )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评析】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
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
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5 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1)也。
【注释】(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
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5 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
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 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
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
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5 6 子使漆雕开(1)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2)。
【注释】(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 ,同悦。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评析】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
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原文】5 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
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5 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
赤(5)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
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 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
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5 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
子曰:弗如也。
吾与(4)女弗如也。
【注释】(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5 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4)改是。
【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
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
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
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5 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1)。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注释】(1)申枨:枨,音ch ng。
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
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
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
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
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5 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5 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
《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
《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5 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5 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