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考常识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文的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常考文言知识点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常识那可真是不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整理整理。
先来说说文言文的实词。
实词就像是盖房子的砖头,是文言文的基础。
像“爱”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只是咱们现在说的“喜爱”哦。
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爱”是“疼爱”的意思;在“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中,“爱”又变成了“吝惜”。
这变化多吧?再讲讲虚词。
虚词就像是调味料,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起眼,但能让文章的味道更丰富。
比如说“而”字,它的用法可多啦。
可以表示转折,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以表示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还能表示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也是个重点。
像判断句,“……者,……也”的形式大家应该不陌生,“陈胜者,阳城人也”。
还有被动句,“于”“为”“见”这些字常常能透露出被动的意思,“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
词类活用也是常考的。
名词作动词,比如“沛公军霸上”,“军”本来是军队的意思,这里就是“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本来是坚固、锐利,这里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给大家讲讲我以前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文言文的作业,其中有一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让他们解释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结果好多同学都把“过”理解成了“过错”,其实这里应该是“过失、错误”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更注重让同学们多积累常见实词的不同意思了。
还有通假字,这也是容易让人混淆的地方。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
文言文的文化常识也不能忽略。
像官职的变迁,“拜、除、擢、迁”这些词都有不同的含义。
“拜”是授予官职,“除”是任命、授职,“擢”是提升官职,“迁”可就复杂了,左迁是降职,右迁是升职。
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有讲究,比如“再拜”可不是拜两次,而是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文言文的断句也是个难点。
要根据句意、虚词、语法结构等来判断。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高中必考文言文
高中必考文言文高中必考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这些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这些文言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高中必考文言文的精选内容,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论述。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复习和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然无为,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有一句名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庄子对宇宙和生命的无限想象。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左传》中有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如“曹刿论战”、“晏子使楚”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鸿门宴”、“霸王别姬”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上述几部经典著作,高中必考文言文还包括《诗经》、《楚辞》、《世说新语》等。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之,高中必考文言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大全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执行相关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因此,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互动。
1.诣:去,到。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于丞相。
3)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 太尉:军事首脑。
8)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考古代文学常识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
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二、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
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
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着名作品。
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产生最早的历史着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着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着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和掌握相关的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文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类型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在古代是“更不必说”的意思,现代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收天下之兵”),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还可以指战争(“兵荒马乱”)。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如“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像翅膀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使……活下来)等。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1、“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等。
2、“之”的用法包括:作代词(“执策而临之”)、作助词(“怅恨久之”)、作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可以作介词(“以勇气闻于诸侯”)、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动词(“皆以美于徐公”)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者,……”(“粟者,民之所种”)等。
高中合格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中合格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高中合格考语文必背的古诗词文言文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文学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必背篇目,供同学们参考:1. 《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章,这些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2. 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3. 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等诗作,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4. 杜甫的《春望》、《登高》等诗篇,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王之涣的诗作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6.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著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9.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醉翁亭游玩的情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通过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1.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这些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
12. 《左传》中的一些重要篇章,如《曹刿论战》等,这些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这些古诗词文言文不仅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完整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夫晋, 何厌之有(“厌”通“餍”, 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失其所与, 不知(“知”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 不武乱: 混乱相攻;整: 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 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 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 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说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秦伯说, 与郑人盟: 通“悦”, 高兴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言语粗鄙: 粗俗辞停数日, 辞去: 告别鄙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 轻微辍耕之垄上: 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稍微是寡人之过也: 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扶危济困: 渡河敝帚自珍: 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夫夫晋, 何厌之有: 发语词, 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 连词, 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介词, 用许之: 答应与秦伯说, 与郑人盟: 介词, 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 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 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提高高考语文成绩,下面将为大家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3、通假字音同通假:如“蚤”通“早”。
形似通假:如“说”通“悦”。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为“像翅膀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指“产出”“收入”。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拔剑切而啖之”。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结构助词“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凑足音节,无实义:如“顷之,烟炎张天”。
3、以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凭借: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表示原因: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连词:表并列: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高中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高中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妻子;“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意为“用箕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2、之“之”的用法多样,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作助词时,有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作动词时,意为“到……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作介词,“以其境过清”中作因为。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有“为……所……”“见……于……”“于”等。
如“为天下笑者”“见笑于大方之家”。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常见的标志有“何陋之有”“唯利是图”;定语后置常见的标志有“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常见的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文言文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文言文知识2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他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称刘备为刘豫州。
【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常考常识
高中文言文有哪些常考常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文言文常考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诣:到,去。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课:考核、督促、征收。
风、化:教育感化。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劾:检举,揭发。
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短:进谗言,说坏话。
害:嫉妒。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折:指斥,指责,驳斥。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党:偏袒,伙同,包庇。
矫:假托,假传。
质:作人质;抵押。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多:赞扬,欣赏。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些常见的单音节词,出现在纪传文中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官员行为、他人(官场)反应、社会评价方面来掌握。
二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官职名称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收。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做官。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身为官。
3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4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
等:进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5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6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变换官职。
转: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
7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行:代理官职。
署:代理、暂任。
权:暂代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
假:临时的,代理的。
摄:暂代官职。
守:代理官职。
8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这些词除第⑦类外都有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
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举行,地点在皇帝宫殿,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
[高中文言文常考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