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模式的重要性
地方党委常委分工负责机制的思考
域各 方 面 的重大 事 项进 行 科学 、 民
主 决 策 的能 力 .常 委 职 责 凸 显 出 由
委 日常 事 务 处 理 和重 大 事 项 的决 策 实行 常委分 工负责 制 . 须着 眼 必 进一 步促进 党内 民主和集 中的高度
统 一 、 利 和 义 务 的 科 学 统 一 , 进 权 推
管” 换 届 前 。 常委 的T 作 由副 书 记牵 头分 管 . 作 机 制 处 于 交 叉 运 作 和 多 T
层 运 作 。 届 后 . “ 记一 书记 一 换 原 书 副 常
度 上 充 分 发 挥 党 委 的 核 心 领 导 科 学 分 工 、 责 对 等 原 则 。 实 权
行 常委 分 丁负 责制 . 须有 效 解决 必
向 沟 通 、 向 协 调 的 履 职 要 求 . 常 横 将 地 方 党 委 要 真 正 达 到 核 心 领 盖 全 局 、 作 领 域 条 块 独 立 、 作 工 工
地方党委常委 分 工 负 责机 制 的思考
中 共十 六届 四 中全会 提 出 . 要 “ 少 地 方 党 委 副 书 记 职 数 .实 行 减
■ 朱晓云
委真 正 推 到 了 区委 核心 领 导 的前 台 。
工 作 决 策上 由“ 将 ” 为 “ 副 变 主
导、 统揽 全局 , 常委分 工负责 制 的新
重 在履行表 决权 向承担常委 决策责
任 的 转 变
工 作 运 作 上 由 “ 角 ”变 为 “ 配 主
联 系 点 制 度 等 制 度 . 试 建 立 了常 尝
委会 议题 管理 办 法 . 常 委分 _ 对 [负
党的 领导 体制 和机 制 的完 善发 展 .
强 化 党 的 领 导 核 心 作 用 常 委 会 作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阐释
2022.3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阐释高晓娟,刘宁宁(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以及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一制度体系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党理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承续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制度建设的探索。
它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为主轴,按照思想基础、核心要义、关键举措、基本方式、重要抓手、根本保障六个方面的逻辑架构展开其理论体系。
与逻辑起点相呼应,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逻辑归宿。
关键词: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建设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3-078-008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制度原因比较研究”(L19WTA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晓娟(1994-),女,山西忻州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刘宁宁(1965-),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把党的领导制度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并摆在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首位,明确了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逻辑视角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继承、逻辑展开、逻辑归宿,有效回答这一制度体系的地位、产生、结构、意义等问题,有助于深化对党的领导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中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一)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党的领导制度的统领性。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领导体制机制是指国家、政府、企业等组织机构中的领导层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权力制约、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是提高组织效能、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结构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优化组织结构时,应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任务等因素,合理设置各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避免重复、冗余和交叉,提高工作效率。
二、明确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保障。
权力过大、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职权,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在权力分配上,应明确各级领导的职责和权限,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权力运行上,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三、严格选拔任用选拔任用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
选拔任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领导层的素质和能力,影响到组织的发展和成就。
在选拔任用上,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注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激励人才,提高领导层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
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领导层的工作成效和责任追究。
在考核评价上,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核领导层的工作成效、责任担当和廉洁自律,加强对领导层的监督和问责。
五、加强领导干部培训领导干部培训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途径。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和成就。
在领导干部培训上,应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领导体制机制,才能提高组织效能,推动改革发展,实现组织的长足发展。
浅析党的领导及其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浅析党的领导及其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作者:王晓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向前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的在长期探索过程当中形成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中国的国情以及历史的选择所决定的,她有效地继承了我们的优良传统。
她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树立,很好地促进了她与各个民主的党派之间的友好交流、合作,极大地守护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力地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关键词党领导核心地位必要性重要性作者简介:王晓雅,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1.181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强调:引领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前进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同志亦曾强调: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华——想要集中、统一几亿人口的力量、思想一起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如若不存在这样一个由具备有强烈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强烈的觉悟性与自觉性以及具有大无畏的自我奉献、自我栖牲、自我献身精神,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信仰,甘愿以牺牲小我利益来成就集体与大家的精神的党员所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能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紧密把老百姓团结、组织、集合起来的大党;如若不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政党的统一的、集中的引领,那么,结果是难以想象的——会招致一事无成、分裂的局面。
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多党合作起到保驾护航之作用。
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认真分析、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建设的必要性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向前进与丰富发展。
“一正两副”领导模式运行观察
<div class="article_tit"> “一正两副”领导模式运行观察 </div> <span>作者 : 祝福恩高晓林</span> <p> 由于实行“一正两副”的领导模式时间不长,有些事还需要磨合。
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专职副书记权力边界、工作责任难明晰,使得角色难定位,所以在日常领导工作中常常使得一些专职副书记手忙脚乱。
<br/> <br/> 2007年6月28日,随着山东省委党代会闭幕,持续近10个月的全国地方四级党委换届工作已基本结束,换届中一般都按中央要求配置“一正两副”的领导架构,即一名党委书记,两名副书记,在副书记中一名专职副书记。
“一正两副”领导体制创新,正面效应不可否认,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br/> <br/> “一正两副”领导模式 <br/> 新特点、新情况 <br/> <br/> <br/> 省市级党委换届后,全国31个省级党委除西藏、新疆保留4位副书记、内蒙古保留3位副书记外,其余各省、区、市党委副书记职数均为2人。
这说明“一正两副”模式成为地方党委领导机构的主要形式,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r/> 领导干部异地调职力度加大。
党委换届后,大部分省区的新任纪委书记都不再兼任党委副书记,而是省委常委。
在纪委书记退出副书记序列的同时,中央加大了纪委书记异地调职的力度。
尤其是4个直辖市,人称为中央空降纪委书记。
<br/> “50后”成中坚力量,“60后”进入省级党委决策层。
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98位党委书记、副书记的履历表中,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居多,达56人,所占比例为57%。
目前各省级党委一把手的平均年龄为58.39岁。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力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力作者:沈建波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3期文_沈建波在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党的领导力不仅包括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核心要义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力建设应当服从、服务于国家治理实践,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吻合。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党的领导力,有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确保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底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党的坚强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实践进程中,历来将党的坚强领导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它对于领导实践科学化、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把党的坚强领导一以贯之,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遭受过难以想象的严重挫折。
历史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总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在民族危亡之际扶大厦之将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并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提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要抓住重点、全面发力,以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优势汇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
新时代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领导力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向前推进也在逐步增强。
党的领导实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彰显出最根本、最核心的政治智慧,这些蕴藏在党的领导力中的政治智慧必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不可破。
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县级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
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县级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来源:市直机关工委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提高换届后县(市、区)党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充分发挥县(市、区)党委在落实科学发展、推进创业创新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专门抽调精干力量,采取市县联动、部内相关处室联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本课题报告。
一、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县(市、区)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运行的实践与探索1、加强对各层面的联系协调,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体现。
各县(市、区)党委立足工作大局,突出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重大事务的领导,同时,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
如诸暨市、绍兴县、越城区分别建立了每周一次的书记、县(市、区)长工作商量制度和县(市、区)领导一周工作安排预告制度,嵊州市建立了由书记、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部分常委参加的月度工作例会,诸暨市、新昌县建立了四套班子办公室主任(党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推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党委内部运行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各县(市、区)党委按照地方党委工作条例,结合本地实际,及时调整和明确班子成员分工,推行常委分工负责制。
各县(市、区)常委直接对常委会(书记)负责,对涉及分管部门的工作,集思广益,敢于决策;对事关全局性工作,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列出议题,提交常委会研究讨论和决定。
调查显示,66.3%的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认为换届后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运行情况比换届前好。
3、健全常委会议题管理机制,党委议事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党委根据《章程》、《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党的规章,相继完善了议事决策规则。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是中央适应党的建设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加强地方党委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载体。
地方党委建立健全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利于形成责权明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党建工作体系,促进党建工作各项任务和部署的落实;有利于促进党委对党的建设重大问题和新情况新问题的经常性研究,提高指导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委各部门工作的协调,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增强党建工作实效。
目前,旗委已专门成立了党的建设领导小组,下一步的重点是按照上级关于对地方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构成、职责任务、工作规划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切实抓紧抓好党建工作。
各地各部门也要切实把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明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
一是抓思想政治建设。
就是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水平。
要更加全面准确、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抓好结合、转化这两个关键环节。
要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要注重以学促思、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就是要围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
当前,要深入开展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研,结合2007年度实绩考核结果,分析研究苏木乡镇和旗直单位领导班子状况,为进一步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打好基础。
着眼于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功能,在选干部、配班子上既考虑专业、能力结构上的合理性,又考虑个性特点、工作阅历上的互补性。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维护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
简述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
简述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引言领导体制是指组织中各级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配,涉及到权力、责任和决策等方面。
在任何组织中,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等,领导体制都是组织运转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简述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领导体制的定义、类型、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领导体制的定义领导体制是指一个组织中各级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配,以及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
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决策、资源分配、任务协调以及成员之间的合作等方面。
领导体制既是权力的结构化体现,又是组织中权力的传递和控制方式。
领导体制的类型领导体制可以分为集中式领导体制和分散式领导体制两种类型。
集中式领导体制集中式领导体制是指组织中决策权和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高层领导者手中的体制。
这种体制下,高层领导者拥有广泛的权力和职责,决策权和资源控制权高度集中,较少授权给下属。
集中式领导体制可以确保较高层级的决策效率和统一指挥能力,但容易导致决策滞后、信息不畅通等问题。
分散式领导体制分散式领导体制是指组织中决策权和权力分散于多个领导者手中的体制。
这种体制下,下属拥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和责任,组织内部的决策权分散给各级领导者。
分散式领导体制能够提高决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减少高层领导者的负担,但也容易造成决策不协调、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是指领导者之间的层级关系和角色分配。
不同组织和不同领导体制下的组织结构形式各异,常见的有传统的上下级领导体制和现代的网络化领导体制。
上下级领导体制上下级领导体制是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层次化的管理结构为特征。
高层领导者居于组织的顶层,下设多个层次的下属领导者,信息和决策在层级间上下传递。
这种体制下,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上级领导者对下级领导者进行监督和指导,下级领导者汇报工作和执行上级领导者的决策。
网络化领导体制网络化领导体制是现代组织中的一种新型形式,特点是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呈网状分布,信息和决策可以在网络中自由流动。
创新发展 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
创新发展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第2期文 | 崔景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作为基层组织工作者应顺势而为、主动谋划,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举措不断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向前进,使全面从严治党深入人心,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以发展的理念谋划党建工作。
要树立“大党建”理念。
有效整合各类党建资源,构建开放、高效、融合、互动的“大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日常工作的有机统筹、深度融合,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树立“开放型”理念。
围绕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以开放的视角和思维统筹谋划组织工作,形成更加科学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
要树立“创新型”理念。
按照项目化设计、清单化管理、工程化推进、绩效化考核的思路,着力破解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努力在总结经验中推陈出新,在攻坚克难中探索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发展的视野选准用好干部。
要不拘一格选拔干部。
坚持用“好干部”标准衡量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选拔促进转型发展有魄力、有思路、有招数的干部,储备推进转型发展有激情、有能力、有成效的年轻后备干部。
要统筹用好干部资源。
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级干部实名制推荐等办法,统筹考虑干部的年龄、素质、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班子整体情况,在优化结构中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要提升干部转型发展能力。
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化广大干部对相关理论、重大问题战略决策、系统科学与创新思维等问题的认识,培养广大干部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嗅觉,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创新发展、绿色转型。
以发展的环境集聚各类人才。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潜能,促进人才发展。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答记者问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公布日期】2024.06.13•【分类】问答正文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推进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答记者问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日前,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制定《规划纲要》的主要背景和总体考虑。
答:党政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指挥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批准印发7个领导班子建设规划,为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
制定实施《规划纲要》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从组织上保障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起草中,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有关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领导班子建设各方面。
二是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吸收近年新鲜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与现有政策规定衔接。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既明确普遍要求,又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力求能执行、好落实。
问:《规划纲要》对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哪些总体要求?答: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理论武装,配强领导班子,锤炼过硬本领,持续正风肃纪,建设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堪当时代重任的坚强领导集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模式与功能分析
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模式与功能分析作者:薛建中李聚山楚建义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2期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平台,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运行载体。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先要从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着手。
一、现阶段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几种体制模式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的关键,是如何科学配置农村权力,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中,使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目前在我省,党领导农村工作大致存在以下三种体制模式:基本模式。
即目前普遍实行的党支部加村委会模式。
关于农村党支部的地位、职能,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责,以及两者关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作出了相应规定。
目前农村“两委”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内进行运转的。
由于乡镇是一级政府,农村是村民自治组织,因此也有人把这种治理模式称为“乡政村治”。
创新模式。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一制三化”和“青县模式”。
“一制三化”中的“一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三化”,即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一制三化”的核心要求是“两委联席决策,群众全程监督”。
基本内容是“四项机制”,即核心领导机制、制度约束机制、教育治理机制、考核评议机制和“十二项规范”,即对支部自身建设、党员大会、两委联席会、村委会重大事项向党支部请示报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依法办事、村民治理、村务公开、民主议政日、民主评议村干部、会计委托代理等实行规范化。
运作方式为“6324”,即“六会议事”、“财务三审”、“公章双签”、“四项监督”。
“六会议事”是指支委会、村委会、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议决重大事项。
“财务三审”是指村主任审查、村民理财小组审核、支部书记审批。
“公章双签”是指使用村委会公章由支部书记、村主任同时签字,记录在案。
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职位设置
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职位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职位设置对于公司的整体运营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和职位设置的重要性,并分析几个常见的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和职位设置案例。
一、组织架构的重要性组织架构是事业单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不仅可以使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分清岗位职责和权限划分,有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其次,组织架构还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与协作。
良好的组织架构可以构建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同时,合理的组织架构还可以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明确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增强工作积极性。
二、典型事业单位组织架构与职位设置案例(一)国家级事业单位组织架构1.顶层设计:事业单位的顶层设计包括机构设置决策和权力层级划分。
在国家级事业单位,通常设有单位党委、行政办公室、部门、中心、基层单位等。
2.行政部门: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单位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组织架构中通常设有党委办公室、发展规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
3.中心部门:中心部门是国家级事业单位中的核心部门,负责承担重要的技术研发工作和业务指导,包括研究所、实验室、技术中心等。
4.基层单位:国家级事业单位的基层单位通常负责承担区域性或特定领域的工作,如分支机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等。
(二)地方级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地方级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国家级类似,但在具体情况下可能会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比如,在地方级事业单位中,可能会设立相关行政办公室或局、科室、派出机构等,以适应地方需求。
三、职位设置的重要性职位设置是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高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职位设置可以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事业单位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于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摘要:党委领导是党委政治核心作用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党委领导班子可以帮助县委党校稳定发展,党委领导人员应该以党性原则为工作依据,加强县委党校服务理念,提高单位领导班子凝聚力,保证县委党校各项目可以顺利开展。
如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党委领导班子在这个过程中起起到了尤为重要作用,党委领导班子正确引导社会实现脱贫致富需求。
因此在如今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委班子、党委领导如何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是每一位领党委领导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关于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进行思考。
关键字:党委领导;政治核心;思考引言:党委领导人员在县委党校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委领导人员作用也有了全新定位,县委党校人员应该建议并完善相关政策,如权责分明、科学管理等,同时基层党委领导人员,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作用,结合如今时代特色推动党校改革,将党委领导人员力量发挥到极致,为党校改革寻找正确方向。
1.党委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组织生活开展不顺利根据研究发现,大部分党支部在组织党委生活时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三会一课无法顺利展开,并且党支部组织党委人员进行相关党委学习时,党委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也寥寥无几,尤其是一些年轻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是可有可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我国大部分县委党校所组织的党委生活成效并不理想。
甚至一些基层党支部根本就不会举行党委生活,这样就会导致党委人员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自身核心力量无法提高,对于县委党校、社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
1.与党员情况发生脱节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阶段,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我国党员结构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改变,年轻党员居多,党员观念与传统相比更注重现实发展,尤其是基层人员,年轻党员占据了基层人员大部分比例,其思想观念对我国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有着明显影响。
浙江地方党委执政的成绩、特点与经验梳理
当代社科视野21年第 6 01 期
浙江地 方党委执政 的成绩 、 特点 与经 验梳理
顾 金 喜
( 浙江省委 党校公共 管理教研部 杭 州 3 2 ) 1 11 1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 3 0多年来, 浙江地方党委执政成效显著, 在各个方面都取得 了巨大成就。本文 简要分析 了地方党委执政 的成就 , 认为从“ 理性无为” 到积极主动创新 ; 顺势而为, 渐进改革 , 打造有效政
府; 从封闭、 僵化、 单一到开放、 灵活、 多元的现代型政府治理转变是其突出特点。而始终坚持 宗 旨 意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 尊重人 民群众首创精神 , 坚持经济社会 自 在 主发展之 际, 大力推进创新的制度化 、 规范化 ; 坚持渐进性 、 有序性原则 , 积极探 索理性化、 制度化的有效扩展路径 ; 坚持政府、 社会、 公民的 良 性互动 , 全力打造现代治理型政府等则是其中的典型经验。 关键 词 : 政成 效 演进 逻 辑 经验梳 理 启 示 执
一
展 , 民生活 水平 极 大提 高 人
、
浙江地方党委执政 3 0余 年的成绩
浙江的发展 以民营经济为突破 口,民营经济 的先发优势是浙江模式成功的关键。但毋庸置疑 的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 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效度密切关联。地方党委政 府执政 3 余年来 , 0 在经济 、 政治 、 社会 、 文化建设 等方面成就斐然。 ( 经济持 续快速增 长 , 乡统筹、 一) 城 协调发
改革开放 3 多年 , 0 在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 之下, 浙江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增长, 人均与总量皆 跃 居 全 国前 列 。 17- 2 0 9 9- 0 8年 G P年 均 增 长 - D 1.%,比同期全 国年均增长率高出 3 个百分 31 _ 3 点, 仅次于广东年均 1. 3 %的增长速度 , 7 居全国第 2位 。 0 5年人 均 G P年 达 3 8 美 元 , 20 D 32 跃居 全 国 各省区首位 , 成为全国各省区中首个人均 G P超 D 30 美元 的省份。改革开放 以来 的 3 年年均增 00 0 长 1% ,比广东 年均增 长率 的 l-%还要 高出 2 1 3 0 个百分点。2 1 年 的全省生产总值为 22 7 . 7 00 72 亿元 ,人均 G P为 504 ,分别是 17 年的 D 02 元 ( 98 29 1. 11 ,三产 比重则 由 17 年的 3 .: 6和 5 倍 98 8 1 4 .:8 , 整为 50 5 .:31 33 1 . 调 7 .: 1 4 .。 9 与此 同时 , 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 人 物质 生活 不 断丰 富 。 0 0年全 省城 镇 居 民人 均可 支配 21 收入 、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 39 7 5 元和 13 3 , 17 年的 8 .倍和 6 .倍 。 10 元 是 9 8 2 4 8 5 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 1 O年居全国第 3 、 位 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 2 年列各省 区第 l 而尤 6 位。 其值得关注的是 ,浙江省 的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 发展也走在全 国前列 。 浙江省 20 年城乡统筹发 09 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 , 5年来全省城乡统筹 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从基本统筹阶段全面进入 了 整体协调阶段 , 而宁波则已接近全面融合阶段。①
关于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
关于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作者:杨林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9年第12期杨林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委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新的定位。
铁路基层供电单位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同时基层站段党委作为站段的领导核心,在推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加强领导力量,彰显政治核心地位,从而使企业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找准方向。
一、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性(一)改革的深入需要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铁路事业发展迈入更高阶段的关键期,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更为紧迫、更加重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关键要看到问题,勇于正视问题,下决心解决问题。
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聚焦解决问题。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加强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铁路公司制改革统一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执行好,确保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始终在大局下行动,加强集体领导、推进科学决策,推动企业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管干部聚人才、建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领导群众组织并发挥其作用,始终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党中央精神和上级党委的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更加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方式,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二、党建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相互融合不紧密一是存在重安全生产工作、轻党建工作的情况,尤其是有些单位,开展党建工作无非就是开开支部会,上上党课,过过组织生活而已。
提高地方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研究
提高地方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研究作者:上海市党建研究会、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课题组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4期在党的整个领导体制的架构中,地方党委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层级,担负着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全面领导本地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责任,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
提高地方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对于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
一、地方党委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的主要成效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建设。
地方党委在中央严格要求和率先垂范的引领下,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不断提升,成效显著,确保了地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1.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地方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能力在实践中明显提升。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地方党委紧紧抓住事关地区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需要攻坚克难的重点问题和亟待改革突破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全力推进,以关键性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上海市委率先提出加快转变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自2013年起,上海市委连续四年采用重点调研课题方式,聚焦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补好短板”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地方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把握大局能力明显增强,逐步从片面追求“GDP”指标向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转变。
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浙江等26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党委主动调低GDP增速目标,上海更是直接取消GDP增速预期目标,以集中力量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长远发展积蓄后劲。
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意义
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党制度是指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权力和职能,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政党制度是指在政治制度改革中,政党制度发生改变,从而满足新时代政治发展的需要。
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政治民主化。
新型政党制度可以促进政党的多元化,政党的多元化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使公众可以更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使政治民主化可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新型政党制度可以促进政党的规范化。
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政党的活动,使政党的活动更加规范化,政党的活动更加有序,从而促进政党的健康发展。
此外,新型政党制度可以促进政党的责任观念。
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政党的行为,使政党更加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促进政党的责任观念,使政党更加重视自身的责任。
最后,新型政党制度可以促进政党的服务意识。
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政党的活动,使政党更加重视服务公众的需求,从而促进政党的服务意识,使政党更加重视服务公众的需求。
总之,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更好地实现政治民主化,促进政党的规范化、责任观念和服务意识,从而促进政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模式的重要性党的领导与决策体制是党内权力运行的载体,在执政条件下,其运作状况既直接反映出党内民主的质量,也是衡量整个政治体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党的委员会是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的领导体制架构的核心。
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地方党委既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汇集、处理和传递层次,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去年以来,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要求,各地党委换届工作陆续结束。
从换届后的情况看,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在架构模式上体现出一些新特点,也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保证新的领导体制的和谐有效运行。
一、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效能换届后,地方党委的领导体制模式总体上可概括为“一正两副(或三副)、党政交叉、分工协作”,完善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党委会制度,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
1.领导职位精简,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在目前全国已换届的省、市、县三级党委内部,除民族地区外,书记、副书记基本上都按照“一正两副或三副”(部分省市级党委班子保留了三名副书记)的要求配备,常委人数基本控制在11至13人。
据有关部门预计,这次换届完成后,约有10多万名干部要离开原有岗位,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从深层次来看,这样的改革,决不是简单的干部数量减少,而是体制层面的改革。
干部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随着由职务管理向职责管理的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有可能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口。
2.领导层级减少,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执政效率换届后,各地普遍取消了书记办公会这一议事层次。
从决策体制上看,由原来的“书记――副书记――常委”三级架构向“书记――副书记或常委”两级架构运作机制转变,根据分工,各项议题由常委直接提交常委会,减少了领导层级,决策链条明显缩短。
一方面,在常委分工负责制下,扩大了常委会的议事范围,决策中心由书记办公会向常委会、全委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和书记办公会“以议代决”现象,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制度得到发扬和强化;另一方面,减少了常委对副书记的依赖性,增强了常委站位全局、纵向沟通、横向协调的履职要求,将常委真正推到了党委核心领导的前台,常委职责凸显出由重在履行表决权向承担决策和执行责任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执政效率。
3.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提高科学执政的水平职能配置是反映领导体制科学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的比例”是新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
目前,理论界对“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的比例”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这是党政关系上的倒退。
笔者认为,政党执政的条件下,党与政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关键是控制公共权力的路径选择是否科学。
基于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不同特点,在地方党委会组成中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交叉任职,只要党委和政府的权力边界划分清晰,会有利于提高党委会的科学决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对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是优化领导职能的重要尝试。
4.党委内部权力结构更加明晰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的高效实施应以权限划分为前提和基础。
党委会内部权力关系倒置或紊乱是地方党委传统模式运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党委会内部的权力授受关系为“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是议事机构不是决策机构,不得决定重大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委对于重大问题,往往是先上书记办公会,参会人员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常委的半数,事实上已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使常委会的职能受到削弱,影响了其他常委作用的发挥;一些本应由常委会决策的重大工作,有时由书记办公会议定,一些本应由全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往往被常委会所代替,降低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同时,在缺乏对书记办公会相关制度约束的条件下,使一些“隐性规则”得以通行,容易导致个人集权,加剧了一些地方“一把手”权力的扩张。
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内权力关系倒置、紊乱的不正常现象。
换届后,书记办公会这一机构被明确取消,一方面,突出了常委会在党代会和全委会闭会期间的领导职责,为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权责对称的决策主体清除了体制障碍,进一步理顺了党内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为实现常委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体制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党内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二、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和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历史性的、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是原有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向新体制过渡时,新机制、新制度尚未完善、尚未成熟的表现。
1.常委会有效集中难度加大在传统的地方党委会制度运行中,《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赋予“书记办公会”三个方面的议事职能,客观地说,这一形式成为书记与常委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缓冲区,降低了书记“集中”常委会决策意志的难度。
而在新的体制模式下,“书记办公会”退出后留下的职能空间依靠什么方式来有效弥补,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相关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反弹。
这也是当前不少地方原来的书记办公会仍以“书记碰头会”、“党政联席会”等形式继续存在的一个深刻原因。
在常委会分工领导的集体决策模式下,书记如何把自己作为其中平等的一员放到常委会中间,加强与常委的沟通协调,集思广益、统揽大家的决策意志,防止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断的现象,最后形成高效的集体决策,无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2.专职副书记的职能定位模糊换届后,地方党委会内部设置了一名专职副书记,但是在定位上,仅仅笼统地规定了“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的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这样,在实际中就有可能带来两种倾向:一是各位常委分工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专职副书记会“闲起来”,无事可做;二是专职副书记继续分管的一些工作,又成为被分管常委必过的一道关,影响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实施。
由于职责定位模糊,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综合各地的情况,目前副书记的职责存在三种较为集中的类型设置:一是专职综合型。
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临时工作。
二是专职党务型。
负责党群工作、政治工作,与市长(副书记)的分管经济、行政工作相对应。
三是兼职综合型。
专职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同时完成书记交办的有关工作。
从实质上讲,专职副书记的设置,应当视为改革不彻底的一种表现。
但是,既然设置了职位,就必须有明确的职能范围,专职副书记的定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体制性问题,必须尽快明确。
3.在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重合的情况下,有效监督问题凸显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各地都明确规定增加全委会开会的次数,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功能,但是,常委会开会次数增加更多,大量的日常工作决策还是由常委会来承担。
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机构,常委会又直接履行着执行功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功能的重合,由此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加强对常委会成员尤其是党委“一把手”的监督问题。
一方面,如何防止常委会成员在决策和执行环节中过分突出自己分管范围内的部门利益而对全局性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存在书记办公会的条件下,几位副书记客观上会对书记产生监督作用,取消这一机构后,如果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会加剧党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削弱对书记的监督和制约。
同时,“一把手”对常委的晋升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把手缺乏民主意识,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一把手”极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越过两位副书记直接或间接对常委施加影响,使常委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从而进一步强化党委书记大权独揽的局面。
因此,新领导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由于减少副书记而可能引发的对党委书记的监督和制约更加弱化的风险。
4.传统的干部成长路径受到冲击党管干部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在传统领导体制下,地方党委的干部工作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干部升迁去留路径,干部对政治成长的预期比较明确,客观上形成了“常委――副书记――一把手”这样的成长轨迹,但随着新体制的确定,这个升迁路径受到冲击。
由于缺少副书记这样一个升迁的层级,所以班子中的一些人会提前出现“到顶”的感觉。
新体制会使现任的多数常委对自己的未来难有相对比较明确的预期,这样一种心理无疑将会对干部的工作和成长产生影响,由此带来了观念转变的问题,也有干部的现实选择问题。
三、完善新型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需要把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总体要求,在完善体制上坚持扩大民主、依法执政、科学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
1.理顺党内权力关系是前提和基础实现党内主要权力机构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是充分发挥新型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效能的基础和前提。
从党内权力配置的特点来看,应以理顺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权力关系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三会”的职责。
一是突出党代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地位。
党代会作为党内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对涉及地方国民经济社会重大事项以及需要党代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进行决策。
二是突出全委会作为决策机构的职责定位,负责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等进行讨论决定,负责对需要党委做出决策的其他事项进行讨论决定。
按照这一职责,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开会次数,以保证党委决策效率。
三是突出常委会的议事和执行职责,即负责协调常委之间互相配合、互通情况,负责提出需要提请全委会进行审议决策的事项,负责贯彻执行全委会做出的各项决策,负责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负责对需要由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进行决策。
2.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是核心和关键第一,规范常委会内部集体与常委个人分工的关系。
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具体制度,二者不能偏废。
凡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编制、大额度资金使用、重要干部的任免和奖惩,都要由常委会集体做出决定,分管常委必须坚决执行。
同时,各位常委既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胆工作,又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第二,科学界定常委成员的职能。
按照“权责对称”的原则,根据每个常委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工作量大致均衡,责、权、利相互统一。
同时,进一步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党政分工重叠的问题。
在具体职责分工上,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应以政府为主,所分工负责的政府工作,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
其他常委不再分管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好分管工作。
在出现涉及多个常委的综合工作时,应由主管常委负责协调沟通并抓好落实。